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协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促进了城市与区域发展,也滋生了一系列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它不是简单的各地区之间经济总量之间的差距,而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之间的空间失衡。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构建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和以城市规划等规划为支撑的功能互补和统一衔接的空间规划体系框架,因此有必要尽快探求两者之间的基础与支撑的空间协调关系,避免两类空间规划内容交叉重复和增加区域发展协调的难度。
     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主体功能区规划与部门规划一致性评价与协同规划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08BAH31B05)完成。
     论文分析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区域发展的不均衡状态和空间规划编制体系的状态,提出对规划进行空间协同的必要性。论文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主体功能区规划空间进行概念解析与理论探讨,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分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已建区)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功能空间进行空间界限、区块功能和综合指标体系的异同分析,尝试探索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空间协调关系。基于空间协调理论对目前空间规划进行环境资源优先和空间资源约束两方面总结,同时一方面从不同国家地区的空间规划协调方法研究入手探索城市总体规划的适应性,另一方面从不同空间尺度分析空间协调的过程和模式。最后在上述基础上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进行创新思考。
     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在空间界限、发展方向、规划目标、功能定位、指标控制等方面的衔接途径与方法,研究发现城市总体规划在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内存在着一致性,在限制开发区内则存在着非一致性,由此探索协同原则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方法、技术标准和核心参数,最终形成基于空间资源约束的优化开发区、空间与环境并重的重点开发区和环境资源优先的限制开发区中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After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s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accelerated the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but also has bred a series ofuncoordin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issues. These issues are not simply the economicgap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but the spatial imbalance among the population,economy and the environment resources. Facing an urgent need to resolve theproblem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the National Twelfth Five Years Plan has formedthe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framework that based on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planning and supported by the urban planning. Two sets of planning ideas formnon-convergence of the spatial delineation. If the coupling between the two is notdone as soon as possible, it is bound to result in the contents of two overlappingspatial planning and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coordina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ingproject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and sector planning consistency technologyevaluation and collaborative planning”(Item Number:2008BAH31B05).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necessity for coordination of space planning fromanalyzing the unbalanced system. Paper reveale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from theboundaries of space, function control, the angle indicators of the master planningspace control, and try to explor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in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and the master planning. Paper summarizes the priorities of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nd restriction of space resource from the space coordinationtheory. On the one hand paper combines from a coordinated approach of the spatialplanning among the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other hand, form technicalprocesses of spatial coordination from the different spatial scale. Based on the abovetheory the paper has innovative methods on the master planning.
     Through this study, I found that there are consistency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master planning and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 planning about divisions of space,function blocks and division indicator system, and so on. Thus the formation of theurban master planning approach based on the priorities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and restriction of space resource and both space and resources.
引文
①马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①清华大学营建系1951年10月译,名为《都市计划大纲》.建筑师总第四期.
    ②[英]E.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金经元译.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1987.
    ①R.Williams,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evised edition,1985.转引自D.Harvey, space of Global Capitalism: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M].Veso.2006:119.
    ②Harvey David. Spaces of Capital: Powalds a Critical Geography. Edinbulgh Uviversity press,2001.
    ①图片来源: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71.
    ①表格来源:根据顾朝林《规划理论与实践》课件整理(内部资料)。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与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建规[1998]108号)[Z].1998。
    ②见《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2002年)。
    ③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第17条。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第3条。
    ②《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2月31日建设部第146号发布)第30条。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74号发布,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17条。
    ④图片来源: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①彭小雷,苏洁琼,焦怡雪,等.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四区”定义的探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②图片来源: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⑤顾朝林.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⑥王建等.跨世纪发展中利用外资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①图片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②图片来源:朱传耿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M].科学出版社,2007.
    ①刘传明,李伯华,曾菊新.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5):64-68.
    ②陈仲常,张泽东.基于熵权法的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11).
    ①表格来源:朱传耿等.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M].科学出版社,2007.并据此进行整理.
    ②顾朝林,张晓明,刘晋媛,等.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J].地理学报,2007,8.
    ③张文珺,陆元晶,沈澍,等.按照主体功能区理念规划特色小城镇--以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
    ①Gu Chaolin, Shen Jianfa, Wong Kwan-yinetal. Regional polarization under the socialist-market system since1978: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2001,33:97-119.
    ①汪劲柏,赵民.论建构统一的国土及城乡空间管理框架——基于对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空间管制区划的辨析[J].城市规划,2008,32(12):40-48.
    ①建设部课题组.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8.
    ①建设部课题组.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8.
    ①数据来源:中国科学院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课题组.全国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方案.2007年1月12日.
    ②表格来源:李灿光,潘玉君,胡利人,等.区域发展研究: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5.
    ①图片来源: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②图片来源:苗东升.系统科学大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13.
    ①E.C.The EU Compendium of Spatial Planning Systems and Policies.1997.
    ①LENZ R J M,STARY R. Landscape diversity and land use planning:A case study in Bavaria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1:387-398.
    ①图片来源:顾朝林等.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J].地理学报,2007,62(8):787-798.
    ①图表来源:杨伟民.发展规划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
    ①高国力.美国区域和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做法和对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J].中国改革观察.2006,11.
    ①建设部课题组.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6.
    ②表格来源:建设部课题组.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6.
    ①图片来源:王纪鲲.都市计划概论[M].台北市: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
    ①Peter Hall. Planning Millennial Retrospect and Prospect(规划:新千年的回顾与展望).国外城市规划,2004(4):23-34.
    ②Murdoch,J.and Abram,S.Rationalities of planning:development versus environment in planning for houeing.Ashgate.2002,14,50-65.
    ①Allmendinger,P.Planning theory.Palgrave.2002,220.
    ②Tewdwr-Jones,M.and Allmendinger P.Conclusion:communicative planning and collaborative planning andpost-positivist planning theory landscape. In:Allmendinger,P.and Tewdwr-Jones,M.Planning future;new directionfor planning theory.Routledge.2002,206-215.
    ①Rechard D.Margerun.Evaluating collaborative planning.Joural of American PlanningAssociation.2002,68(2):279-293.
    ①建设部课题组.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8.
    ①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课题组.全国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方案.2007.
    ②数据来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及遥感地理信息支撑系统课题组.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2008.
    ①注:人口密度是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测算。
    ②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3.2条。
    ③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3.2条。
    ④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1.4条。
    ⑤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3.5条。
    ①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2.2条。
    ②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2.3条。
    ③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2.3条。
    ④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2.4条。
    ①数据来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及遥感地理信息支撑系统课题组.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2008.
    ②数据来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及遥感地理信息支撑系统课题组.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2008.
    ①数据来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及遥感地理信息支撑系统课题组.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2008.
    ①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1.5条。
    ①注:加号数量表示该指标在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取值高低,减号代表取值高低不确定。
    ②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3.3条。
    ①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3.4条。
    ②数据来源:全国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及遥感地理信息支撑系统课题组.省级主体功能区域划分技术规程.2008.
    ①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3.5条。
    ①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2.3条。
    ②转引自康少邦、张宁译:《城市社会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0,3.
    ①表格来源:杨伟民.发展规划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②注:《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GBJ137-90)中第4.3.4条。
    [英]彼得霍尔著.2008.邹德慈,李浩,陈熳莎译.城市和区域规划(原著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英]E.霍华德.1987.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情报所.
    [英] P切克兰德,著.1990.左晓斯,史然,译.系统论的思想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
    [美]苏珊.汉森.2009.改变世界的10大地理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
    H哈肯,著.1984.徐锡申,译.协同学[M].原子能出版社.
    艾德加. M.胡佛.1992.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远东出版社.
    贝塔朗菲.1980.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M].北京:科学出版社.陈玮.2010.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陈眉舞,朱查松.2010.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崔功豪.1992.中国城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杜黎明.2007.主体功能区区划与建设—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视野[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高国力.2008.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郭治安,沈小峰.1989.协同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胡序威.1999.区域与城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郝娟.1997.西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刘艳芳.2006.经济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李灿光,潘玉君,胡利人,等.2007.区域发展研究:发展条件与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卢惠明,陈立夫.1998.香港城市规划导论[M].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曼纽卡斯特著.2001.夏铸久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苗东升.2007.系统科学大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金凤君.2006.东北地区振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吴良镛.2005.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顾朝林,甄峰,张京祥.2000.集聚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顾朝林.1991.城市经济区理论与应用[M].吉林: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顾朝林,谭纵波,韩春强等.2009.气候变化与低碳城市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顾朝林.2000.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
    国家建设部编写组.2003.国外城市化发展概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孟庆红等.2003.区域经济学概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霍绍周.1988.系统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潘玉君,袁斌.2010.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钱学森.1982.论系统工程[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建设部课题组.2007.完善规划指标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萨伦巴等.1986.区域与城市规划[M].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规划局.
    宋加泰,崔功豪,张同海.1985.城市总体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
    任致远.2005.透视城市与城市规划[M].中国电力出版社.
    谭纵波.2005.城市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建国.1991.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王纪鲲.1996.都市计划概论[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王利,韩增林.2010.不同尺度空间发展区划的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
    王凯.2010.国家空间规划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王建等.1996.跨世纪发展中利用外资战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乌兰力沙克.1995.城市管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武进.1990.中国城市形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廷海.2006.中国近现代区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吴传钧,侯锋.1990.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吴德礼,张宗益,李惠彬.2010.区域承载力与产业评价计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中国城市承载力及危机管理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周宏.2003.现代汉语辞海[K].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2007.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张京祥,罗震东,何建颐.2007.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杨伟民.2010.发展规划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杨万钟.1999.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袁嘉新,王人清,尹才喜,等.1987.系统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传耿等.2007.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朱传耿,等.2007.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理论·方法·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
    赵济,陈传康.1999.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周三多,陈传明.2008.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David N·Bengston.2004.美国城市增长管理和开敞空间保护的国家政策—美国的政策手段及经验教训[J].国土资源情报,(4).
    European Commission,NUTS-2003,Luxembourg,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Commission,2003.
    Gu Chaolin, Shen Jianfa, Wong Kwan-yinetal. Regional polarization under the socialist-marketsystem since1978: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South China. Environment andPlanning A,2001,33:97-119.
    Peter Hall. Planning Millennial Retrospect and Prospect,2004(规划:新千年的回顾与展望)[J].国外城市规划(4):23-34.
    Murdoch,J.and Abram,S.Rationalities of planning:development versus environment in planning forhoueing. Ashgate.2002,14,50-65.
    Rechard D.Margerun.Evaluating collaborative planning.Joural of American PlanningAssociation.2002,68(2):279-293.
    Sallez,A,Burgi,J. Urban Sprawl in France1990-1999.//C.H.C Bae and H.W.Richardson. Sprawl inWestern Europe and United States. London: Ashgate,2004:115-135.
    Ward, Stephen V. Plann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City.2002: John Wiley&Sons Ltd.
    Wlison A GComplex Spatial Systems.The Medeling Foundations of Urban and RegionalAnalysis[M]. SingaPoe: Pearson Edueation Asia Pte Ltd.2000.
    白华,韩文秀.2000.复合系统及其协调的一般理论[J].运筹与管理,9(3):1-7.
    曹康,顾朝林.2005.西方现代城市规划史研究与回顾[J].城市规划学刊,155(1):57-62.
    曹有挥,陈雯,吴威等.2007.安徽沿江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3):383-389.
    蔡玉梅.2003.美国国土规划及启示[J].国土资源,(10):49-51.
    陈雯,等.2004.空间开发功能区划的方法[J].地理学报,59(增刊):53-58.
    陈晨.2009.试析当前我国空间管制政策的悖论与体系化途径[J].国际城市规划,11:61-63.
    陈秀山,张若.2006.主体功能区从构想走向操作[J].决策,(12):10-11.
    陈潇潇,朱传耿.2006.试论主体功能区对我国区域管理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9):21-25.
    陈诚,陈雯,吕卫国.2009.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的城镇建设用地配置—以海安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8(9):775-781.
    蔡云楠.2009.新时期城市四种主要规划协调统筹的思考与探索[J].规划师,25(1):22-25.
    仇保兴.2003.19世纪以来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六次转折[J].规划师,(19)11:5-15.
    仇保兴.2006.转型期的城市规划变革纲要[J].规划师,22(3):5-14.
    党安荣,毛其智,王晓栋.2002.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814-817.
    邓玲,杜黎明.2006.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区域协调功能研究[J].经济学家,(4):60-64.
    丁成日.“2009.经规”、“土规”、“城规”规划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规划管理,25(3):53-58.
    段学军,陈雯.2005.省域空间开发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4(5)540-545.
    樊杰.2007.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J].地理学报,62(4):348.
    方忠权.2008.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地域研究与开发,27(6):29-33.
    方忠权,丁四保.2008.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J].地理科学,8(28)4:483-485.
    方创琳.1999.国外区域发展规划的全新审视及对中国的借鉴[J].地理研究,18(1):7-16.
    冯德显,张莉,杨瑞霞,等.2008.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河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7(2):1-5.
    丁成日,孟晓晨.2007.美国城市理性增长理念对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4):120-126.
    段进.2005.中国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问题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1.
    樊杰.2007.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J].战略与决策研究.22(3):195.
    傅伯杰,刘国华.2001.中国生态区划方案[J].生态学报,21(1):1-6.
    高国力.2006.美国区域和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做法和对我国开展主体功能区划的启示[J].中国改革观察.11.
    高国力.2007.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初步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4:3.
    顾朝林,张晓明,刘晋媛,等.2007.盐城开发空间区划及其思考[J].地理学报,62(8):787-798.
    顾朝林.2000.论城市管治研究[J].城市规划,24(9):7-10.
    顾文选.1986.巴西的区域开发和城市发展[J].国外城市规划,1.
    顾翠红,魏清泉,王东峰.2006.香港城市土地用途规划控制的机制[J].热带地理,26(5):151-156.
    官大雨.2004.温故而知新再行更远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回顾[J].四川建筑,10.
    郭伟立,周江,李景文等.2009.负空间规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5(4):61-63.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4.
    何子张.2006.我国城市空间规划的理论与研究进展[J].规划师,7(22):87-90
    何庆.2001.台湾之市地重划[N].中外房地产导报:(4):49.
    耿海清.2008.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对开展规划环评的启示[J].42(3):477-480.
    和泉润,王郁译.2004.日本区域开发政策的变迁[J].国外城市规划,(3):5-13.
    郝春艳,黄明华.2008.对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的建议[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胡锦涛.2007.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序威.2006.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J].地理学报,61(6):585-592.
    黄桂芝等.2005.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模式新探及数学模型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36(1):103-106.
    霍兵.2002.建立我国空间规划机制和方法的探讨[J].城市:(2):7-9.
    黄勤.2006.新时期我国发展规划与国土规划的关系[J].城市规划,(12):20-26.
    黄明华,田晓晴.2008.关于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城市增长边界的思考[J].规划师,24(6):13.
    李文彬.2008.在省域层面进行主体功能区划的初步探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李军杰.2006.确定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思路-兼论划分指数设计方案[J].中国金贸导刊,(11).
    李雯燕,米文宝.2008.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研究综述与分析[J].经济地理,28(3):357-361.
    刘海龙.2005.从无序蔓延到精明增长:“美国城市增长边界”概念述评[J].城市问题,(3):67-72.
    李强,张可慧.2005.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1(6):69-73.
    刘宏燕,张培刚.2007.增长管理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2(6):108-112.
    刘传明,李伯华,曾菊新.2007.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方法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3(5):64-68.
    刘健.2004.法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概况[J].国外城市规划.
    刘昆铁,柏巍.2008.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的思想溯源[J].上海城市规划,78(1):9-14.
    刘薇,金贤锋,董锁成.2009.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对生态经济学科的要求[J].经济研究导刊,11.
    罗海明,汤晋,胡伶倩等.2005.美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新进展[J].国外城市规划,20(3):50-53.
    罗志刚.2008.全国城镇体系、主体功能区与“国家空间系统”[J].城市规划学刊,175(3):1-10.
    金继晶,郑伯红.2009.面向城乡统筹的空间管制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29-34.
    金相郁.2003.韩国国土规划的特征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J].城市规划汇刊,(164)4:66-72.
    姜安印,谢先树.2010.空间价值二元化:区域发展的空间演进特征[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5-100.
    姜安印.2007.主体功能区:区域发展理论新境界好实践新格局[J].开发研究,2.
    马强,徐循初.2004.“精明增长”策略与我国的城市空间扩展[J].城市规划汇刊,(3):16-22.
    马海龙.2007.区域治理:一个概念性框架[J].理论月刊,(11):73-76.
    马凯主编.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毛其智.1991.联邦德国的“空间规划”制度[J].国外城市规划,2.
    米文宝,杨茂盛,余晓霞.2009.市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与方法[J].经济地理,(29)8:1233-1238.
    裴俊生,王俊.2007.烟台城市规划区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168(2):109-112.
    彭小雷,苏洁琼,焦怡雪,等.2008.关于城市总体规划中“四区”定义的探讨[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
    曲卫东.2003.联邦德国空间规划研究[J].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研究报告.汪劲柏,赵民.2008.论建构统一的国土及城乡空间管理框架——基于对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空间管制区划的辨析[J].城市规划,32(12):40-48.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3.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征求意见稿).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09,3.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9-2020)——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征求意见稿).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3.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2020)——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魏后凯.2007.对推进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3).
    史育龙.2008.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互关系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8.
    石楠,刘剑.2009.建立基于要素与程序控制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J].城市规划学刊,180(2):1-9.
    孙斌栋,王颖,郑正.2007.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空间区划与管制[J].城市发展研究,14(3):32-36.
    孙姗姗,朱传耿.2006.论主体功能区对我国区域发展理论的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9):73-76.
    谭峻.2001.台湾地区市地重划与城市土地开发之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35(5):58-60.
    唐凯.2004.新形势催生规划新思路——致吴良镛教授的一封信[J].城市规划,2.
    田春华.2007.香港回归十年再回首—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纵谈香港土地利用[J].国土资源,(7):22-25.
    吴良镛.2007.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79(3):3-11.
    汪光焘.2007.建立和完善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指标体系[J].城市规划,31(4):9-15.
    王学军.1992.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及其区际差异[J].地理科学,12(4):322-327.
    王利,韩增林,王泽宇.2008.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三规”协调设想[J].经济地理,28(5):张庭伟.2006.控制城市用地蔓延:一个全球的问题[J].城市规划,(6):44-48.
    王唯山.2009.“三规”关系与城市总体规划技术重点的转移[J].城市规划学刊,183(5):14-19.
    王金岩,吴殿廷,常旭.2008.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困境与模式重构[J].153(4):62-68.
    王凯.2006.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161(1):6-10.
    王金岩,吴殿廷.2008.主体功能区划与城乡规划的关系探讨[J].规划师,10.
    王晓东.2004.对区域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由美国新泽西州域规划工作引发的几点感悟.城市规划,(4):66.
    王国恩,唐勇,魏宗财,等.2009.关于“两规”衔接技术措施的若干探讨——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183(5):20-22.
    王军,唐敏.2005.规划编制的“三国演义”[N].瞭望新闻周刊,11-07(22).
    王双正,要雯.2007.构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相协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8):15-20.
    吴唯佳.1996.德国的城市规划法[J].国外城市规划,1.
    吴志强,于泓.2006.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J].城市规划学刊,6.
    魏后凯.2007.对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冷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3:28.
    希静.张可云2007.解读主体功能区[J].中国科技财富,(4):76-78.
    邢忠.2001.边缘效应与生态规划[J].城市规划,6:44.
    徐伟金.2006.关于主体功能区划有关问题探讨[J].浙江经济,(10):17-18.
    徐建刚,宗跃光,王振波.2008.城市生态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体系初探[J].城市发展研究, S1增刊:259-264.
    徐明,杜黎明.2009.协同推进四川灾后重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发展路径[J].财经科学,258(9):117-124.
    杨瑞霞,张莉,闫丽洁,等.2009.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持系统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22-26.
    杨荣南,张雪莲1997.城市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6(2):1-4.
    杨荫凯.2006.欧盟促进地区发展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环球经济,(12):68-70.
    杨保军.2004.区域协调发展析论[J].城市规划,28(5):20-42.
    杨保军,闵希莹.2006.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4):1-7.
    杨晓填,赵全升.2010.县域土地利用影子规划初探—以山东省定陶县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35(1):191-194.
    于立.2003.国外规划体系改革引发的思考[J].城市规划,27(6):90-92.
    袁朱.2007.国外有关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其分类政策的研究与启示[J].中国发展观察,(2):54-56.
    虞晓芳.2009.基于主体功能区的义乌市城镇空间结构重构[J].商业经济,16.
    郁鹏.2007.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市场论坛.(7),22-23.
    袁锦富,徐海贤,卢雨田,等.2008.城市总体规划中“四区”划定的思考[J].城市规划,(10):71-74.
    俞孔坚,李迪华.2004.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岳键,张雪梅.2003.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J].干旱地理,26(1):80.
    张晓军,万旭东,邢海峰.2008.国外城市规划指标的特点及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15(4):69-75.
    张玉娴,黄剑.2009.关于我国空间管制规划体系的若干分析和讨论[J].现代城市研究(,1):27-34.
    张杰.2007.走出理想与现实的漩涡[J].北京规划建设,(5):145-148.
    张伟,刘毅,刘洋.2005.国外空间规划研究及实践的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地理科学进展,24(3):79-90.
    张恺.2004.巴黎城市规划管理新举措—地方城市发展规划[J].国外城市规划,5.
    张振龙,李少星,张敏.2008.法国城市空间增长:模式与机制[J].城市发展研究,15(4):106.
    张京祥,崔功豪.2000.新时期县域规划的基本理念[J].城市规划,24(9):47-50.
    张京.2000.城市与区域管治及其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J].城市问题,(6):40-44.
    张生瑞.2002.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51-53
    张文珺,陆元晶,沈澍,等.2008.按照主体功能区理念规划特色小城镇--以江苏省溧阳市竹箦镇为例[J].小城镇建设.
    张广海,李雪.2007.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3(4):57.
    张莉,冯德显.2007.河南省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导因素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6(2)30-34.
    张可云.2007.主体功能区的操作问题与解决方法[J].中国发展观察,(3):26-27.
    赵民,赵蔚.2009.推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加强城市规划专业建设[J].国际城市规划,1.
    周立.2002.论数字城市空间管治体系[J].规划师,18(12):67-69.
    郑文含.2005.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区域空间管制——以泰兴市为例[J].规划师,21(3):72-77.
    朱介鸣.2005.市场经济下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逻辑[J].城市规划学刊,(1):1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宅与城乡建设部(原建设部).1998.关于加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通知(建规[1998]108号)[Z].
    中国科学院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课题组.2007.全国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方案.2007.1.12.北京市发改委网站《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高峰.2005.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的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杜黎明.2007.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研究[D].重庆:四川大学.
    贺瑶.2008.湖北省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李慧玲.2008.新疆主体功能区划与建设初探[D].新疆师范大学.
    刘传明.2008.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姜涛.2007.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SSP)研究——案例、形成机制与范式特征[D].同济大学.
    祁豫伟.2009.南京开发空间区划与空间发展战略调整研究[D].南京大学.
    吴延辉.2006.中国当代空间规划体系形成、矛盾与改革[D].浙江大学.
    殷为华.2009.基于新区域主义的我国新概念区域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张聪林.2005.基于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张振龙.2009.论城市空间增长——以南京都市区为例[D].南京大学.
    张振杰.2008.城乡耦合地域空间属性及城乡耦合关系测度研究—以无锡为例[D].南京师范大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