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汪立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其创作的一首首立意新颖的优秀作品鲜明地反映了他中西兼收、力求创新的音乐风格。其中,创作于八十年代初的《他山集——五首序曲与赋格》是一套在汉族传统的五声音阶的风格基调上,借用源自欧洲的经典复调形式——序曲与赋格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创作而成的极具中华民族气质的复调性音画套曲集。
     本文主要以汪立三的《他山集》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艺术构思、作曲技法、演奏要点等视角对曲集中的五首乐曲做细致的分析。其中,第一章主要对作曲家及其《他山集》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详细论述了作品的艺术构思并对复调技法、旋律音调、调式调性、固定低音等作曲技法逐一展开分析。第三章则集中探究了《他山集》的演奏特点。通过以上三章对《他山集》的分析和研究,目的是于第四章总结其创作的成功经验,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主题思想的指引下,尝试为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Mr. Wang Lisan is a famous composer in china, he has composed a lot of piano works. In his musical creation, he always try to show the emotional content of national by West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In the early 1980s, Wang Lisan adopted the classic Europe Polyphony form—Prelude and Fugue and modern composition techniques composed a Polyphony Suite that called "Tashanji".
     This paper has made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these five musics, such as the idea of art, the composition techniques and the performance points of the music. The first chapter include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oser, the "Tashanji" creation background, the artistic value and its historical status. Chapter 2 main study the works of composition techniques, such as the Polyphony techniques, the melody tone, the tonality and the thoroughbass. Chapter 3 is focused on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ashanji". Through the above research, this paper is aimed to sum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its creation in Chapter 4 a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ones from other mountains can be made into jade", attempt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and enlighten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iano music.
引文
[1]周柱铨.《奋进在音乐海涛中的健儿——评汪立三的新作<他山集>及其他》.《文艺评论》,1986年,06期:第94页.
    [1]汪琉和.《汪立三——为中国钢琴音乐开拓新境界》.《钢琴艺术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154页。
    [2]汪立三.《海边卖水及其他》.《人民音乐》,1986年,第03期:第19页。
    [1]汪立三.《海边卖水及其他》.《人民音乐》,1986年,第03期:第19页。
    [1]张韵璇,杨通八.《和声复调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页。
    [1]张韵璇.《赋格曲与创意曲—复调音乐体裁浅析之二》.《音乐博览》,1989年,第06期:第49页.
    [1]苏澜深.《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汪立山先生访谈录》.《钢琴艺术》,1998年,第01期:第8页。
    [1]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1]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1]张韵璇,杨通八.《和声复调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1]代百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汪立三钢琴曲<#F 商:书法与琴韵>中的“中国风格”探析》.《黄钟》,2004年,第02期:第34页。
    [2]汪立三.《新潮与老根——在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上的专题发言》.《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03期:第30页。
    [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第305页。
    [1]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108页.
    [1]陈华.《论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5年,第02期:第76页.
    [1]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03期:第98页.
    [1]叶纯之.《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人民音乐》,1986年,第09期:第18页。
    [2]《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8页.
    [3]孙耀煜.《文学理论教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页。
    [4]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14页。
    [1]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人民日报》,1979年9月8日.
    [2]梁真译.《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47页.
    [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2]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89页。
    [1]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1]吉莱斯皮.《乔治·克拉姆,一位作曲家的简介》.《音乐研究》,1989年,第01期:第1页。
    [1]贝塞勒.《16世纪的日常音乐与演出音乐》.《音乐文献》,1959年,第01期:第37页.
    [2]司马华.《现代音乐》.《知识杂志》,1987年,第01期:第59页.
    [1]魏廷格.《汪立三的钢琴创作》.《人民音乐》,1986年,第10期:第21页。
    [2]汪立三.《“海边卖水”及其他》.《人民音乐》,1986年,第10期:第19页
    [1]李业道.《从历史到现实》.《音乐研究》,1982年,第01期:第7页.
    [1]张前 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2]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233页.
    [1]叶纯之.《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人民音乐》,1986年,第09期:第16页.
    [2]叶纯之.《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人民音乐》,1986年,第09期:第16页。
    [3]汪立三.《海边卖水及其他》.《人民音乐》,1986年,第03期:第19页。
    [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2]苏澜深.《探中华之乐求民族之风——黎英海先生访谈录》.《钢琴艺术》,1999年,第01期:第1页.
    [1]代百生.《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第23页。
    [1]周柱铨.《奋进在音乐海涛中的健儿——评汪立三的新作<他山集>及其他》.《文艺评论》,1986年,06期:第94页。
    [2]汪立三.《海边卖水及其他》.《人民音乐》,1986年,第03期:第19页。
    [3]张韵璇.《赋格曲与创意曲—复调音乐体裁浅析之二》.《音乐博览》,1989年,第06期:第49页。
    [4]苏澜深.《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汪立山先生访谈录》.《钢琴艺术》,1998年,第01期:第8页。
    [5]代百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汪立三钢琴曲<#F 商:书法与琴韵>中的“中国风格"探析》.《黄钟》,2004年,第02期:第34页。
    [6]汪立三.《新潮与老根——在香港“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上的专题发言》.《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03期:第30页。
    [7]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03期:第98页。
    [8]叶纯之.《第一届中国现代作曲家音乐节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人民音乐》,1986年,第09期:第18页。
    [9]毛泽东.《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人民日报》,1979年9月8日。
    [10]吉莱斯皮.《乔治·克拉姆,一位作曲家的简介》.《音乐研究》,1989年,第01期:第1页。
    [11]贝塞勒.《16世纪的日常音乐与演出音乐》.《音乐文献》,1959年,第01期:第37页。
    [12]司马华.《现代音乐》.《知识杂志》,1987年,第01期:第59页。
    [13]魏廷格.《汪立三的钢琴创作》.《人民音乐》,1986年,第10期:第21页。
    [14]李业道.《从历史到现实》.《音乐研究》,1982年,第01期:第7页。
    [15]苏澜深.《探中华之乐求民族之风——黎英海先生访谈录》.《钢琴艺术》,1999年,第01期:第1页。
    [16]代百生.《根据传统音乐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的演奏特色》.《音乐研究》,1991年,第01期:第23页。
    [17]汪琉和.《汪立三——为中国钢琴音乐开拓新境界》.《钢琴艺术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第154页。
    [18]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第33页。
    [19]王安国.《现代和声与中国作品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0页。
    [20]张韵璇,杨通八.《和声复调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页。
    [21]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辞典》.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第305页。
    [22]《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78页。
    [23]孙耀煜.《文学理论教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90页。
    [24]梁真.《别林斯基论文学》.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114页。
    [25]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26]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289页。
    [27]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28]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29]汉森.《二十世纪音乐概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第232-233页。
    [30]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页。
    [31]Leonard B·Meyer.《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6.P334.
    [32]Stanley Sadie.《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al Instruments》.Hong Kong:China Translation and Printing Services Ltd,1984.P4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