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郑观应社会关系网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历史人物的人际交往与人际网络逐渐开始成为史学界诸多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这与以往主要关注历史人物的人生历程、政治经历、思想建树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此类研究更加注重从一个社会的人的角度来还原真实的、鲜活的历史人物。
     本文以郑观应的社会关系网作为研究对象。论文详细介绍了郑观应在亲缘、地缘、业缘、神缘等方面的个人关系网络,分析了他构建和维护人际关系网络的做法和风格,并以此探究其情感与个性,总结其社会关系网络的特点以及对他人生历程和事业发展产生的诸多影响。
     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郑观应的个性特点,本文专门进行了郑观应与经元善、盛宣怀等人关系的个案研究,重构了他与这些人物交往与关系演进的过程。本文还对郑观应的官场经历和修道历程及相关人际网络进行了重点研究,这也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郑观应的内心世界。
Recently, historical figur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network gradually become history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subject, this and the previous focus mainly on historical figures in the life course, political experience, thought construction have great difference.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is research pay more attention from a social person perspective to restore the real, vivid historical figures.
     Based on the Zheng Guanying network of social relations as the main research content, it is based on such considerations. The paper introduced in detail in his blood bound,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 work relationship, God relationship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xisting network of personal relations, Zheng Guanying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 approach and style, and to explore the emotional and personality, to summari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and his life cour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In order to better the research of Zheng Guanying's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devoted to Zheng Guanying and Jing Yuan Shan, Sheng Xuanhuai et al.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xisting historical data, according to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o reconstruct the he and these me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volution of the process, the understanding of Zheng Guanying's life and character is able to provide very good reference.
     In addition, this article also on Zheng Guanying's official history and religious history and related networks are studied, which will help 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ner world of Zheng Guanying.
引文
1汪朝光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32页
    2徐宪江编著:《中国式人脉圈》,中国工人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1由于目前电子资源检索的便利且研究成果数量众多,除了一些重要的著作和学位论文之外,一般的论文本文并不一一列明发表刊物和时间。
    2参阅倪俊明:《郑观应研究概述(1949-2001)》,《纪念郑观应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澳门历史学会2003年出版,第364--379页。
    3参阅倪俊明:《郑观应研究综述》,《文史哲》2003年第1期,第159-165贞。
    1 Guo Wu:Zheng Guanying:merchant reformer of late Qing China and his influence on economics, politics, and society, Amherst, N.Y.:Cambria Press,2010.
    2金鳳珍:东アジア「阴明」知識人の思惟空间:鄭観庙·福沢论吉·俞卉濬の比较研究,九州大学出版会,2004年。
    3 Granovetter Mark,"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78(6),1973,pp.1360-1380.
    1 Burt Ronald, 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pp.132-134.
    2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25贞。
    1《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第32页。
    1参阅夏东元编著《郑观应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89页。
    2《郑观应年谱长编》,第109页。
    1《郑观应年谱长编》,第21页。
    2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19、1483页。
    3《郑观应年谱长编》,第22-25页。
    4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2页。
    5《郑观应集》(上),第165-168页。
    1《盛世危言增补统编·序》,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520页。
    2参见吴尹全《待鹤山人事略》,第27页。转引自夏东元著《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5页。
    3《郑观应年谱长编》,第8页。
    4《郑观应年谱长编》,第11页。
    1光绪十一年二月十三日《谢家福至李秋亭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194页。
    1“现在粤汉铁路开办需人……邓筱帅之世兄候选同知名善麟,随宦多年,人极谨慎,精明浑厚,乡里共称。亦请附赐记名,同深感激”。[光绪二十三年]年?月三十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35516。
    2参阅光绪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48787;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48778。
    1此类代表人物有王韬、文廷式、陈炽、李提摩太等。
    2[光绪十九年]《曾福谦致郑观应函》.《盛档》,索取号031893。
    1[光绪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31894。
    2见未知日期《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48104。
    1参阅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68页。
    2参阅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974页。
    3参阅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974页。
    4参阅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982页。
    5字器之,四川候补道衔。
    6参阅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984页。
    7参阅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第986页。
    8江苏常州人,字幼舲,号蛰盦,光绪八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后入盛宣怀幕。
    9宣统三年六月二十七日《郑观应致吴景瑞函》,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辛 亥革命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8页。
    1参阅光绪九年七夕《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69768。
    2参阅[光绪十年]正月二十四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117195-1。
    3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一日《郑观应至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48046。
    1《郑观应集》(下),第1210-1211页。
    2江敬虞:《唐廷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147。参阅《中报》,1890年11月1日。
    1《郑观应集》(下),第507页。
    2参阅1882年6月9日、10月27日《申报》有关股票价格。
    1《郑观应集》(下),第1183页。
    1《郑观应集》(下),第976-977页。
    2《郑观应集》(下),第1383页。
    3《郑观应集》(下),第1202页。
    1宣统二年十二月初七日《郑观应致盛宣怀谈为人气节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735页。
    1见?年?月二十九日《郑官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48321.
    2《郑观应集》(下),第1223页。
    1光绪十年十月十三日《郑官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48247。
    2即龚寿图。
    3即邵友濂。
    4光绪十一年正月十五日《经元善致盛宣怀函》,陈梅龙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1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五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74748;另见抄稿《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49309。
    2宣统二年十一月十五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03586。
    3?年?月三十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35516。
    1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的洋行与头办》,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1-63页。
    2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48044。
    3参阅《郑观应集》(下),第1182-1185页。
    4参阅易惠莉:《郑观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9-370页。
    1《郑观应集》(下),第107-110页。
    2《郑观应集》(下),第1180-1181页。
    3《郑观应集》(下),第241页。
    4《郑观应集》(下),第515-522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86-1487页。
    2宣统二年三月初七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707页。
    3宣统元年正月初五日《盛宣怀复郑观应函》,《盛档》,索取号117575-2。
    4甲寅闰五月二十七日《郑润林禀父函》,《郑档》。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781页。
    1易惠莉:《郑观应与他的家族》,《纪念郑观应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澳门历史学会2003年版,第323-324页。参阅光绪二十二年十二月初十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48441。
    1《郑观应集》(下),第242页。
    2《郑观应集》(下),第1214-1221贞。
    3《郑观应集》(下),第1235-1236页。
    4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二十六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42051.
    5《郑观应集》(下),第1224贞。
    1《郑观应集》(下),第1333页。
    2《郑观应集》(下),第1301页。
    1《郑观应集》(下),第1230-1231页。
    2《郑观应集》(下),第1202页。
    3《郑观应集》(下),第1497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57页。
    2《郑观应集》(下),第1491、1493、1495页。
    3《郑观应集》(下),第1199-1200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88页。
    2《郑观应集》(下),第1496-1497页。
    3《郑观应集》(下),第1486-1487页。
    4《郑观应集》(下),第1224-1225页。
    5即东京高等警务学堂。见光绪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郑润林上郑观应书》,参阅《郑观应年谱长编》,第636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86页。
    2《郑观应集》(下),第1224-1225页。
    3?年七月四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74862-1。
    1宣统二年八月十一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713页。
    2宣统二年十二月七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735页。
    3易惠莉:《郑观应与他的家族》,《纪念郑观应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325页。
    4宣统二年十二月十一日《盛宣怀致郑观应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737页。
    5《郑观应集》(下),第923页。
    6宣统三年六月四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74955。
    7宣统三年六月二十二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74954。
    8宣统三年六月二十七日《郑观应致吴景瑞函》,《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辛亥革命前后》,第129页。
    9宣统二年十二月十四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17845。
    1《郑观应集》(下),第1404页。
    2《郑观应集》(下),第1180-1181页。
    3《郑观应集》(下),第1201贞。
    1《郑观应集》(下),第1181页。
    2《郑观应集》(下),第1225页。
    3《郑观应集》(下),第1487页。
    4《郑观应集》(下),第1487。
    5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十三日《郑润潮禀父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664页。
    6后改名景康,主攻绘画和摄影,抗战时期赴延安工作。
    7《郑观应集》(下),第1488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83页。
    2郑观应与梁纶卿的关系一直相处融洽,在民国三年郑观应所做遗嘱中,郑在上海的六妾及子女的开支,托五弟翼之汇交于梁,而后梁再定期发给六妾,可见郑对梁长期以来颇为信任。
    1《郑观应集》(上),第228页。
    2参阅《郑观应集》(下),第507页。
    1[光绪三十四年]《邮传部致郑观应电》,《盛档》,索取号020526。 刊印《庶几堂今乐》。
    1《郑观应集》(上),第3页。
    2李金铺(1835年-1890年),江苏无锡人,字秋亭,号翼御。少时务农,不久赴沪经商,热心救灾及家乡公益事业,后因赈灾工作出色,得到朝廷嘉奖,获候补知府。1882年,由吉林将军安奏请,担任吉林府第一任知府。1883年,代理长春厅通判。1887年,李鸿章调其赴黑龙江筹建漠河金矿,直至积劳成疾,病逝于此,为东北乃至中国金矿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李金镛去世后,郑观应作为《挽李秋亭太守》一诗,赞扬他“千秋业已垂青史,一字褒须定紫阳”。[郑观应集(下),第1278页。]
    3沈善登(1830-1903),浙江桐乡人,字毅成,号未还道人、豫斋,近代著名易学家。1868年,入京会试中式贡士殿试二甲,授进士出身,朝考一等翰林院庶吉士,后寓居苏州读书著述。著有《需时眇言》、《论余适济编》、《经正民兴说》、《报恩论》,合刊为《沈毅成易学》。
    4沈善登胞弟。
    5郑观应对江浙士绅感情颇深,且高度认可,有诗为证“沪上善士多,江浙人犹劲。募捐合万金,好义群钦敬”。[《郑观应集》(下),第1385-1386页。]
    61879年7月15日《中报》。
    1经元善曾回忆:“弟与陶斋、绥之(家福)均因苏沪创办义赈获交,自戊寅至癸未六年中陶斋言听计从,交融水乳,谢、郑、经三人遂订金兰。……辛巳元日又添二沈结五人之义,盟词俱在。”(光绪二十三年冬《经元善致某某函》,《盛档》。)
    2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86页。
    1光绪十年九月二十三日《薛福成致李鸿章函》,陈梅龙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人民出版礼,2001年版,第105页。
    2光绪二十三年初冬《经元善致某某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501-502页。
    3光绪十年正月二十九日《蔡鸿仪、李培松、经元善致盛宣怀函》,《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第68-69页。
    1例如,当1897年年初有人在《苏报》上发表《总办得人》的文章诋毁郑观应时,经元善还与盛宣怀、徐润等人署名在《苏报》上刊登《不平则鸣公启》批驳前文。(参阅《郑观应年谱长编》,第491-492页。)
    2光绪十二年三月二十九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198页。
    3光绪二十三年初冬《经元善致某某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502页。
    1见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三日《经元善致陶斋、长卿、子萱函》、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十六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参阅《郑观应年谱长编》,第525页。
    2光绪二十六年二月五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74748。
    3吴伦霓霞、王尔敏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下),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编印,第1679页。
    1鉴于童子试在每年农历2月举行,郑观应又在考试失败后“即奉严命赴沪学沽”,那么他到上海的具体时间应为1858年春末夏初。
    2王韬:《漫游随录·扶桑游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0页。
    1参阅本书附录二“徐润”。
    2《郑观应集》(下),第939页。
    1《郑观应集》(下),第620页。
    1麦氏当时是作为旗昌的船主被挖到太古的。
    2即John Samuel Swire(1825-1898),前文所著英国太古洋行创始人约翰·斯威尔之子。早年游历美国,曾一度持有美国阿肯色州的邮政专营权,掘金无数。1854年,到澳洲发展,于次年在墨尔本设立分公司,使业务重心逐渐由大西洋转移至太平洋。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原本公司美国南部各州的棉花进口业务(其纺织品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被迫中断,于是J.S.斯威尔重返利物浦后谋求新的发展,之后及其弟William Hudson Swire (1830-1884)将主要目光转向对华贸易,主要从中国进口珍贵的茶叶和丝绸,而中国亦成为他们潜在的纺织品出口市场。由于J.S.斯威尔对于中国聘用的业务代理商的表现非常不满,所以决定亲自掌管在华业务,于1866年11月抵达上海,开始与巴特菲尔德(Richard·Shackleton·Butterfield)合作,随即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布鲁尔洋行,同年12月4日在《北华捷报》刊登了宣布巴特菲尔德·斯威尔洋行(Butterfield & Swire,即太古洋行,现在太古集团的前身)正式成立的广告,并于1867年1月1日正式开业。
    3原为琼记洋行的船务经理人,有多年的在华经营船运经验,同时精通汉语,是沪上熟知的“中国通”,后来担任太古轮船公司航运部首席负责人。
    4《郑观应集》(下),第620贞。
    1沙为楷:《中国买办制》,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20-31页。
    2同上,第27页。
    1《郑观应集》(下),第939页。
    2关于郑观应在太古期间的收入问题,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根据他此后牵涉织布局(含泰吉钱庄)和太古洋行共计4万两左右的债务很长时间内都无法弥补的情况来判断,估计他的账上并没有万两以上的流动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加之他在一些私人信函中常有感叹经济困顿的情况,为此本文由此推断郑在太古时期个人收入方面尽管颇为丰厚,但即使是最好的年份也绝对不会超过所得年薪的10倍,而取6万两的约数。并且,除却投资地产等方面的收益,在太古期间的收入,也许是他一生中收入的峰值。
    3参阅《郑观应集》(下),第620页。
    4参阅刘广京:《英美在华轮运势力的竞争,1862-1874))(PiuKwangChing:Anglo American Steamship Rivalry in China,1862-1874, Harvard,1962),第118-119页。
    5实际上太古洋行早在1860年代就曾经非正式经营过两条航线,一是代理海洋轮船公司(Ocean Steam Ship Company)的上海至利物浦远洋航线,该公司隶属于英国贺而特公司旗下的蓝烟囱航线(Blue Funnel Line);二是在1866年联合了一些船主组成“中国海船组合”(China Coasters,或Coast Boat Owner),以五艘轮船航行于上海至福州及东南各口岸。
    1《郑观应集》(上),第641页。
    2马里纳、海德:《老斯怀尔》(Sheila Marriner and Francis E. Hyde, The Senior John Samuel Swire 1825-98, Management in Far Eastern Shipping Trades. Liverpool University Press,1967)第62页。转引自张仲礼等:《太古集团在旧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3《郑观应集》(下),第807页。
    1《彙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1875年1月23日,第1页。转引自《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6-337页。
    2关于郑观应在太古轮船公司的地位和作用,在此有必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太古轮船公司的领导团队应该是斯怀尔、威廉·兰和晏尔吉组成,斯怀尔作为公司老板,威廉·兰和晏尔吉是斯怀尔聘用的公司职业经理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太古轮船公司的重大发展策略和政策的制订,应该多为此三人完成,特别是斯怀尔在听取两位职业经理人的建议和意见后最终决定。比如在对公正轮船公司的并购等公司重大决定方面,据《彙报》说系“太古洋行冷公延船主唛君密商,购公正之轮船,得公正之码头,加新船,租洞庭,名其行曰太古轮船公司”。(资料来源《彙报》,转引自《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第336页。)
    这种情况下,作为公司的中国买办,郑观应在公司制订发展方面的大政方针层面上所能够发挥的空间比较有限。所以,郑观应在公司能够发挥的作用,除了参谋大政之外,更主要的是如何更好地执行公司老板斯怀尔和公司经理威廉·兰决策的问题了。从郑观应的自述以及太古轮船公司早期业务的发展来看,在斯怀尔以及威廉·兰的决策之下,他的确为公司揽载业务的开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郑观应极具执行力,能够很好地执行为公司开拓业务的任务,也正是这个原因,他才会得到洋人的重视。
    1郑曾说“昔太古公司总理船务之洋人晏尔吉尝以为独得之秘,并劝余不可告人”,见《郑观应集》(下),第621页。
    1参阅雪珥:《清末商界的“千手观音”》,《新财经》,2009年第5期。
    2官督商办后改为轮船招商局。
    1《郑观应集》(下),第1097-1098页。
    1《郑观应集》(下),第526-527贞。
    1见《郑观应评传》,第206页。
    2同治九年李鸿章《查复彭汝琮等人劣迹片》,转引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89页。
    1《郑观应集》(下),第528页。
    2《郑观应集》(下),第527-528页。
    3《郑观应集》(下),第528页。
    4《郑观应集》(下),第529页。
    1光绪六年五月初七日《郑观应至盛宣怀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96页。
    2《郑观应集》(下),第532页。
    3见1880年10月13-15日《中报》。
    1《郑观应集》(下),第530、533页。
    2《郑观应集》(下),第530页。
    3《郑观应集》(下),第533页。
    4《中报》,1882年4月11日。
    1《郑观应集》(上),第82-83页。
    2《郑观应集》(下),第998贞。
    1《郑观应集》(上),第5页。
    1按照当时的行规,一人只能在一个轮船公司任职,而不得在其他轮船公司兼职。
    2《郑观应集》(下),第526-527贞。
    1《郑观应集》(下),第621页。
    21912年4月17日《陈可扬、郑观应、庄得之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92027-1。
    1《郑观应集》(下),第780页。
    2盛宣怀对郑观应的态度无须多言。李鸿章在1881年年底以筹赈有功为名,奏请将文瑞并妻陈氏及观应父子、母子三人姓名采入《广东省志》、《香山县志》,并准为其母陈氏建“乐善好施”坊,这一动作实际上反映了李极力拉拢郑观应的积极态度。[《郑观应集》(下),第1098-1101页]
    1宣统二年九月二十日《盛宣怀复郑观应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719页。
    2民国二年五月十一日《盛宣怀复郑观应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766页。
    1《郑观应集》(下),第1277页。
    2蓬间雀,常在蓬蒿中,飞不过几尺高。古人常用“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之类的词句,讽刺那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人物。此处,郑观应以此喻实属谦虚至极。
    1《郑观应集》(下),第1289页。
    2《郑观应集》(下),第361页。
    3《郑观应集》(下),第363页。
    1《郑观应集》(下),第361页。
    2郑观应对于维新应该是心存好感的,当变法失败后,他得知康、梁脱身非常欣慰,为六君子被害倍感痛心。[《郑观应集》(下),第1166页。]
    1《郑观应集》(下),第1504-1506页。本条为原文节选。
    1参阅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2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18页。
    3陈忠倚:《皇朝经世文编三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第360页。
    1光绪十一年一月二十九日《郑观应至盛宣怀函》,参阅《郑观应评传》,第328页。
    2光绪十年二月《郑观应移交账册》,参阅《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第73-74页,。
    3郑思齐、郑思贤与郑观应的有关织布局债务的纠纷,大概就是因其中的一些股票引起。
    1光绪十四年七月二十日《盛宣怀致李鸿章禀》,《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第134-136页。
    1吴偷霓霞、王尔敏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125页。
    2[光绪十九年]?月十九日《叶滋熊致郑观应函》,《盛档》,索取号031915。
    3此事也可以看作是盛宣怀在危难之中帮助了郑观应。
    4光绪十四年七月二十日《李鸿章致盛宣怀函》,《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第137-138页。
    1《中国创兴纺织原始记》,《经元善集》,第287页。
    21892年12月《禀谢直隶总督王夔帅札委会办招商局事》。此处,“王夔帅”应为“李鸿章”,“会办”应为“帮办”。参阅《郑观应年谱长编》(上),第336页,页下注②。
    31892年12月《禀谢直隶总督王夔帅札委会办招商局事》。
    1《郑观应集》(下),第1484页。
    1《郑观应集》(下),第1014页。
    2《郑观应集》(下),第1258页。
    1光绪十年十一月二十二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183页。
    2系郑观应采办军械的同事告密。[《郑观应集》(下),第1172页。]
    1《郑观应集》(下),第1210页。
    2《郑观应集》(下).第1519页。
    1《郑观应集》(下),第1302页。
    1夏东元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262页。
    1《郑观应集》(下),第1528-1529页。
    2《郑观应集》(下),1524页。
    3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一,列传二百三十八)。
    1《郑观应集》(下),第1241页。
    1《附录盛杏荪观察亲笔函》,《经元善集》,第352页。
    1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一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678页。
    1?年?月七日《黄正光致郑观应函》,《盛档》,索取号090105。
    2?年三月十七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016576。
    3[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索取号117191-3。
    1民国元年五月二十日《盛宣怀复郑观应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754页。
    2民国元年五月二十六日《郑陶斋来信》,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756页。
    3《郑观应集》(下),第1242页。
    4宣统元年十一月初一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转引自《郑观应年谱长编》,第695页。
    1《郑观应集》(下),第923页。
    2《郑观应年谱长编》,第803页。
    1《郑观应集》(下),第60页。
    2《郑观应集》(下),第107页。
    1《郑观应集》(下),第95页。
    2《郑观应集》(下),第1468页。
    3《郑观应集》(下),第46-47页。
    4《郑观应集》(下),第1182页。
    5光绪十三年四月十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转引自《郑观应评传》,第370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73页。
    2《郑观应集》(下),第48、71页。
    3《郑观应集》(下),第1485页。
    4××年六月八日《××至郑观应药方》,《盛档》,索取号090107-1。
    5《郑观应集》(下),第924-925页
    6《郑观应集》(下),第43、48、72页。
    1《郑观应集》(下),第71页。
    2《郑观应集》(下),第167-168贞。
    1《郑观应集》(下),第84-85页。
    2《郑观应集》(下),第1474页。
    3《郑观应集》(下),第169页。
    4《郑观应集》(下),第105页。
    5《郑观应集》(下),第115页。
    1《郑观应集》(下),第59页。
    2《郑观应集》(下),第1369页。
    3《郑观应集》(下),第1470页。
    4《郑观应集》(下),第1293-1294页。
    5《郑观应集》(下),第1471页。
    6《郑观应集》(下),第1467页。
    7《郑观应集》(下),第1464页。
    8《郑观应集》(下),第1431页。
    9《郑观应集》(下),第1468页。
    10《郑观应集》(下),第1415页
    11《郑观应集》(下),第1465页。
    12《郑观应集》(下),第1463页。
    13《郑观应集》(下),第1464页。
    14《郑观应集》(下),第1443页。
    15《郑观应集》(下),第1474-1475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64页。
    2《郑观应集》(下),第47页。
    3《郑观应集》(下),第104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29页。
    2《郑观应集》(下),第243页。
    3《郑观应集》(下),第100-103贞。
    1郑观应道号。
    2《郑观应集》(下),第144-145页。
    3《郑观应集》(下),第81页。
    4《郑观应集》(下),第48页。
    1《郑观应集》(下),第949、954页。
    2《本局编年纪事》,《国营招商局七十五周年纪念刊》,香港美灵登有限公司民国三十六年版,第70页。参阅《郑观应评传》,第731页。
    1万启型(?-1919),江西丰城人,字雯轩,道号式一,晚清举人,曾知宝应县、甘泉县。民国后卸任,始修道,自称得到陈致虚上阳真人,即陈抱一祖师真传,“授以天元秘旨,嘱为广传大道”[《郑观应集》(下),第3页。],后潜心修炼终得龙虎大丹成道。后在扬州创设修真院,广招修道门徒。
    1陈撄宁:《道仙学解密-道家养生秘库》,大连出版社1991年版,第791-792页。周海萍《万启型真人事略》云万启型于民国15年后病故,系有误,万真正死去的年份应该是1919年。
    2《关尹子九篇》。此处出处待查。
    1《郑观应集》(下),第3页。
    2《郑观应集》(下),第1471页。
    3《郑观应集》(下),第1468页。
    4《郑观应集》(下),第1468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66页。
    2《郑观应集》(下),第107页。
    3《郑观应集》(下),第104页。
    4《郑观应集》(下),第114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75页。
    2《郑观应集》(下),第1459页。
    3《郑观应集》(下),第1461页。
    1《郑观应集》(下),第1461页。
    2罗浮道人,曾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口诀与郑观应。
    3师从张欧治,曾寄送王重阳祖师传授《七真灵文》五篇与郑观应。
    4道号,青城道十,姓潘,名无从查证。
    5苏州道友,号称幼暮仙道已获真传。
    6自称行柳华阳禅师之法。
    7号通邃散人,江西人,内丹大师。
    8医士,喜好炼丹。
    9炼丹方士。
    10郑观应女道友。
    11道士,曾开药茶与郑观应治疗痰喘。
    12炼丹方士。
    13号嵸嵱山人。
    14郑观应女道友。
    15曾示郑观应《玄关玉洞双开铅火论》。
    16道士,曾送郑观应青华秘文《金笥宝篆》。
    17曾赠郑观应《天仙心传问答》。
    18曾赠郑观应《三一音符》。
    1钱泳:《履园从话·杂记上·三教》,卷三十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01页。
    2《郑观应集》(下),第104贞。
    3张秀莉:《论郑观应的道教信仰与经世实务之关系》,《史林》,2007年第6期。
    4《郑观应集》(下),第1331页。
    1参见熊月之:《一代通人郑观应》,载《千江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26页。
    1参考《郑观应年谱长编》、《郑观应评传》。
    1《郑观应集》(下),第]406页。
    1《郑观应集》(下),第1287页。
    1《郑观应集》(下),第1249页。
    2《郑观应集》(下),第1275页。
    3《郑观应集》(下),第1402页。
    1《郑观应集》(下),第1276页。
    1此事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十九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中有所交代。见《郑观应评传》,第525页。
    22《郑观应集》(下),第629页。
    3王之春:《王之春文集》,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626页。
    4《王之春文集》,第629页。
    5《郑观应集》(下),1402-1403页。
    6《郑观应集》(下),1401页。
    1《郑观应集》(下),第1239-1240页。
    2《郑观应集》(下),1358页。
    1《郑观应集》(下),1305-1306页。
    1《李鸿章全集》(3),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8页。
    2《李鸿章全集》(4),第2084-2085页。
    3宣统二年十二月初七日《郑观应致盛宣怀函》,《盛档》。
    4《郑观应集》(下),1292页。
    1《郑观应集》(下),第1323页。
    1《郑观应集》(下),第1267页。
    2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出版。
    3《郑观应集》(下),第1461页。
    1参见本文第44页。
    2《郑观应评传》,第167页。
    1《郑观应集》(下),第1277页。
    2《郑观应传》,第8页。
    3《中报》1890年11月1日。
    4汪敬虞:《唐廷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147。参阅《申报》,1890年11月1日。
    陈红民:《函电里的人际关系与政治——读哈佛-燕京图书馆藏“胡汉民往来函电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陈梅龙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六·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辛亥革命前后》,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陈旭麓、顾廷龙、汪熙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五·中国通商银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段怀清:《传教士与晚清口岸文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主编:《五缘文化与两岸关系》,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出版社,1984年版。
    李提摩太:《亲历晚清四十五年——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林其锬:《五缘文化论》,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林其锬主编:《五缘文化:寻根与开拓》,同济大学额出版社,2010年版。
    《李鸿章全集》编委会编:《李鸿章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聂宝璋:《中国买办资产阶级的发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9年版。
    聂宝璋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1840-1895》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聂宝璋、朱荫贵编:《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1895-1927》上、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任恒俊:《晚清官场规则研究》,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沙为楷:《中国买办制》,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编:《五缘文化与对外开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申报》,1882年9月16日、1890年11月1日、1921年6月15日。《盛宣怀档案》,上海图书馆馆藏。
    孙毓堂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的洋行与买办》,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汪朝光主编:《蒋介石的人际网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王杰、邓开颂主编:《纪念郑观应诞辰一百六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历史文物关注协会、澳门历史学会2003年出版。
    汪敬虞:《唐廷枢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
    汪熙、陈绛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八·轮船招商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王之春:《王之春文集》,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626页。
    吴偷霓霞、王尔敏编:《盛宣怀实业函电稿》(上),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吴伦霓霞、王尔敏编《盛宣怀实业朋僚函稿》(下),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编印。
    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编:《从城市看中国的近代性》,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1年版。
    夏东元:《盛宣怀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夏东元:《郑观应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夏东元编:《盛宣怀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夏东元编:《郑观应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合编:《买办与近代中国》,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版。
    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台湾文海出版社,1976年版。
    易惠莉:《郑观应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虞和平编:《经元善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张海林:《王韬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仲礼:《中国绅士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张仲礼等:《太古集团在旧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编:《晚清国家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钟叔河:《从东方到西方》,岳麓书社,2002年版。
    BurtRonald, 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Granovetter Mark,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78(6),1973
    GuoWu:Zheng Guanying:merchant reformer of late Qing China and his influence on economics, politics, and society, Amherst, N.Y.:Cambria Press,2010.
    金凰珍:东アジア「阴明」知識人の思惟空间:郑観応·福沢论吉·俞吉濬の比较研究,九州大学出版会,2004年。
    刘广京:《英美在华轮运势力的竞争,1862-1874》(PiuKwangChing:Anglo American Steamship Rivalry in China,1862-1874, Harvard,19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