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儒家伦理与徽商精神——“韦伯式问题”的经验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儒家伦理如何建构徽商精神以及这种商人精神的性质如何,进而回应“韦伯式问题”。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认为新教伦理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而在《中国的宗教:儒教和道教》一书里,他断言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阻碍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生。余英时针对韦伯的“中国命题”加以批驳,他广征博引儒、释、道三家的教义,证明中国近世宗教伦理有“入世苦行”精神,尤其强调儒家伦理能够为中国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提供动力。余英时和韦伯都是在宗教教义中探究商人的资本主义精神,没有对商人精神进行经验研究,后来,韦伯学者和余英时本人也都深刻地认识到这方面研究的不足。余英时还特别强调徽商资料将会证明他的结论,但他本人没有利用徽商资料进一步研究,徽商研究者也一直未作学术回应。本文爬梳了大量的徽商资料,从商人视角切入徽商精神研究,用徽商的经验研究来检验“韦伯式问题”。
     全文由正文、绪论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旨趣、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正文分为五章,主要表达三层意思:首先,探讨徽商的儒学传统,解析徽商与儒家文化的亲和性。徽州望族多是“中原衣冠”,这些封建士大夫和仕宦因躲避战乱、留念山水和居官任职等原因迁徙到徽州地区。从中原士族到徽州望族,这些世家大族继承了以孔子、朱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进而发展成了新安理学,为儒家文化传承的典型。
     其次,“贾而好儒”是徽商的基本特征。徽商虽是商人,却有儒家风范,他们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多数是“亦贾亦儒”,从而形成“贾而好儒”的重要特色。徽商喜欢结交文人、攀援官宦,这也是崇儒的表现。徽商重视教育,他们设置塾学、捐修官学、建设书院,延请名师、扶持士子,为府学、县学、书院提供束脩、膏火费。业儒入仕是徽商的终极关怀,在他们看来,“非儒术无以亢吾宗”,“非诗书不能显亲”,即便富埒王侯,也不能光宗耀祖。
     再次,儒家伦理孕育了徽商精神,主要表现为敬宗收族、忠君报国、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开拓进取、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勤劳节俭和崇尚文化九个方面。宗族制度的完备和宗法观念的强固是徽州地区一个颇为特殊的社会现象,徽商编纂宗谱、建设祠堂和设置族田,强化以尊祖、敬宗、睦族为特征的徽州宗法制度。徽商忠于皇帝、报效国家,他们完成赋税、大力捐输、募勇抗倭。徽商注重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彼此之间团结互助。徽商能够吃苦耐劳,被称之为“徽骆驼”和“绩溪牛”。徽商积极进取和开拓创新,他们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从事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难以比拟的。徽商以诚待人,讲究信用,以义取利。在家乡和侨寓地,徽商对兴办义学、筑桥修路、救灾济荒等公益事业都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不仅慷慨解囊,而且出谋划策。徽商崇尚节俭,勤劳不息。徽商是酿造徽州文化的“酵母”,他们为徽州文化昌盛提供了经济基础,铸就了徽州文化的辉煌。
     结语部分是对“韦伯式问题”的批评和反思。余英时认为,新教伦理(又称入世苦行)主要包括勤俭、诚实、信用等美德,赚钱已成为西方资本家的“天职”,他们为了赚钱而赚钱。徽商无论创业初期还是富裕后,大都能保持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他们将诚信作为立身行事的指南,特别是作为商业活动中处理买卖关系的基本准则。徽商也有超越性动机,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有着庄严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忠君报国、敬宗收族、救济弱者和繁荣文化,只不过西方商人把社会责任发展为宗教精神,而徽商把宗教精神转化为社会责任,徽商不是“替上帝行道”,而是“替天行道”。徽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他们对世界采取不是适应而是改造的态度。在商业书中徽商总结了他们的商业知识和经验,商业算术是徽商必备的基本技能,这相当于韦伯的“理性化的过程”。总之,徽商的经验研究进一步支持和证明了余英时的观点。
The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how the ethic of Confucianism constructs the spirit of Hui-merchant, and what is the essence of the spirit of Hui-merchant as well, thus responds to the“Weberian Problem”. In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Max Weber argues that the Protestant ethic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While in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Weber concludes that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prevented the emergence of capitalism in China. Yu Yingshih refutes Weber’s“China Proposition”by citing and analyzing the doctrine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He argues that the ethic of Chinese religion in modern times consists of the spirit of“inner-worldly asceticism”, and the ethic of Confucianism coul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Both Weber and Yu Yingshih argue only in the aspects of religious doctrine while neglecting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spirit of merchant. However, Weberologist and Yu Yingshih realize this afterwards. Yu Yingshih emphasized that the resources of Hui-merchant would testify his conclusion but he himself has not used the resources to do the further study and Hui-merchant researchers have not responded yet. Based on systemizing a plenty of resources of Hui-merchant, this thesis quests for the spirit of Hui-merchant from the merchant themselves perspective and applies the emperical research to testing the“Weberian Problem”.
     The thesis has five chapters other than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is about significance, current situation, train of thought, methods and resources of the study. As below is the main idea within five chapters of the thesis.
     Firstly, approaching the Confucianism tradition of Hui-merchant and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Hui-merchant and Confucianism. Most of Hui-merchants’forefathers moved from central China to Huizhou Area because of escaping the fighting, staying for beautiful landscape or working as governmental officials. They had the tradition of being fond of Confucianism. From central China to Huizhou Area, they have carried on Confucianism and developed it into Xin’an Neo-Confucianism, typical Confucianism transmission.
     Secondly, doing business but being fond of Confucianism are Hui-merchan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Hui-merchants are merchants with Confucian style and fond of Confucianism. They tend to win favor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s showing they are fond of Confucianism. Hui-merchant attach importance to education, they support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schools, and employ famous teachers for the schools. Respect ing and promoting Confucianism and becoming officials are Hui-merchant’s ultimate concern. In their opinion, the most honorable thing is to uphold Confucianism.
     Finally, the ethic of Confucianism has gestated the spirit of Hui-merchant that consists of valuing agnation, keeping loyal to the state, cooperating harmoniously, keeping hard-working and tolerant of hardship, working hard with a pioneering spirit, being honest and trustworthy, being glad to give to charities, being industrious and frugal, and emphasizing education and culture as well. Specifically speaking, these spirits have shown as follows. First, Hui-merchant have spent much money on compiling geneology, constructing ancestral hall and seeting up clan fields so that the patriarchal system of respecting the ancestors and integrating the clan has been strengthened. Second, Hui-merchant have followed the emperor’s instructions carefully and payed taxes and donated to the state. Third, Hui-merchant pay attention to blood relationship, local touch and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 and usually help each other. Fourth, Hui-merchant keep hard-working and tolerant of hardship like camel and cattle. Fifth, Hui-merchant regard business as their career and life pursuit. Numerous Hui-merchants do many kinds of business over a large area. Sixth, honesty and trustworth are the Hui-merchant’s guideline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 so that they focus on commodity quality. Seventh, Hui-merchant have contributed not only money but also intelligence to public welfare, such as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disaster relief and helping the poor. Eighth, Hui-merchant are industrious and frugal. Ninth, Hui-merchant are the yeast of Hui-culture. Hui-merchant have provided Hui-culture the economic support and made the resplendence of Hui-culture.
     The conclusion has criticized and reflected the“Weberian Problem”. According to Yu Yingshih, Protestant ethic (inner-worldly asceticism) mainly includes the virtue of being industrious and frugal, and being honest and trustworthy. Earning money is the Western capitalist’s“calling”, and they devote themselves to making money not for creature comfort but just for money. Hui-merchant also have such kind of transcendental motivation, and they have been deeply convinced that their business has had magnific meaning and value, such as keeping loyal to the state, valuing agnation, relieving the vulnerable and prospering culture. Western merchants develop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to religious spirit while Hui-merchant melt religious spirit into social responsibility. Hui-merchant do business not for God but for Confucianism. Hui-merchant keep hard-working and tolerant of hardship and work hard with a pioneering spirit, not adapting to but rebuilding the world. In the books of business, they conclude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Business arithmetic is the basic skill for Hui-merchant. This is similar to Weberian“rationalizing process”. In a word, the emperical resources of the spirit of Hui-merchant further support and confirm Yu Yingshih’s viewpoint.
引文
1.(明)方信纂修:歙县《竦塘黄氏统宗谱》,明嘉靖41年(1562年)。
    2.(明)江珍撰修:歙县《溪南江氏族谱》,明隆庆3年(1569年)。
    3.(明)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明隆庆6年(1569年)。
    4. (明)程沔修:歙县《托山程氏族谱》,明万历元年(1573年)。
    5.(明)王仁辅等修:歙县《泽富王氏宗谱》,明万历元年(1573年)。
    6.(明)汪同文纂修:歙县《汪氏统宗谱》,明万历3年(1575年)。
    7.(明)吴元满纂修:歙县《歙西溪南吴氏世谱》,明万历30年(1602年)。
    8.(明)程弘宾编修:歙县《歙西岩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明代。
    9.(清)张习孔修:歙县《新安张氏续修宗谱》,清顺治16年(1659年)。
    10.黄景琯:歙县《潭渡黄氏族谱》,清雍正9年(1732年)。
    11.(清)黄臣槐等纂修: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清雍正9年(1732年)。
    12.(清)徐景京、徐礼等纂辑:歙县《新安徐氏宗谱》,清乾隆3年(1738年)。
    13.(清)许登瀛纂修: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清乾隆10年(1745年)。
    14.(清)方善祖、方大成等编:歙县《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版心作《方氏会宗统谱》),清乾隆18年(1753年)。
    15.(清)鲍光纯纂修:歙县《重编棠樾鲍氏三族宗谱》,清乾隆25年(1760年)。
    16.(清)江淮椿等修:《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清乾隆42年(1777年)。
    17.(清)鲍琮纂修: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清嘉庆10年(1805年)。
    18.(清)项启鈵:歙县《桂溪项氏族谱》,清嘉庆16年(1811年)。
    19.(清)供承科修,鲍信林纂:歙县《金山洪氏宗谱》,清同治12年(1873年)。
    20.(清)鲍存良纂修:歙县《鲍氏著存堂宗谱》,清光绪元年(1875年)。
    21.(清)吴永凤等纂修:歙县《仙源吴氏宗谱》,清光绪5年(1879年)。
    22.歙县《郑氏族谱》,清光绪28年(1902年)。
    23.(清)黄开簇修:歙县《虬川黄氏重修宗谱》,清代。
    24.(清)吴雯清纂修:歙县《古歙岩镇镇东磡头村吴氏族谱》,清代。
    25.(明)范涞:休宁《范氏族谱》,明万历21年(1593年)。
    26.(明)王宗本纂修:休宁《宣仁王氏族谱》,明万历38年(1610年)。
    27.休宁《率东程氏家谱》,明代。
    28.(清)汪澍、汪逢年等纂修:休宁《西门汪氏宗谱》,清順治9年(1652年)。
    29.(清)吴翟等纂修:休宁《茗州吴氏家典》,清雍正11年(1733年)。
    30.(清)汪一僎等修:休宁《方塘汪氏宗谱》,清代。
    31.朱承铎修纂:休宁《新安月潭朱氏族谱》,民国20年(1931年)。
    32.(明)张宪,张阳辉修:祁门《张氏统宗世谱》,明嘉靖14年(1535年)。
    33.(清)黄世恕等纂修:祁门《新安黄氏大宗谱》,清乾隆17年(1752年)。
    34.(清)汪大樽等纂修:祁门《平阳汪氏宗谱》,清同治7年(1868年)。
    35.祁门《武溪陈氏重修宗谱》,清同治12年(1873年)。
    36.倪愚山等纂修:祁门《倪氏族谱》,民国14年(1925)。
    37.(清)叶有广等纂修:黟县《南屏叶氏族谱》,清嘉庆17年(1812年)。
    38.(清)江光裕纂修:黟县《济阳江氏宗谱》,清道光19年(1839年)。
    39.(清)胡朝贺辑:黟县《明经胡氏存仁堂支谱》,清同治8年(1869年)。
    40.余攀荣、余旭昇纂修:黟县《古黟环山余氏宗谱》,民国6年(1917年)。
    41.(明)王铣等修: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明隆庆4年(1570年)。
    42.(明)李晖、李春等纂修: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明万历42年(1615)。
    43.(清)俞大赩等纂修:婺源《龙溪俞氏家谱》,清乾隆47年(1782年)。
    44.(清)洪朝祥辑,洪庥衡文:婺源《墩煌郡洪氏统宗谱》,清嘉庆23年(1758年)。
    45.(清)孙银显、孙银钰纂修:婺源《湖溪孙氏宗谱》,清同治10年(1871年)。
    46.(清)章绪苗等主修:绩溪《西关章氏族谱》,清道光29年(1849年)。
    47.(清)舒安仁纂修:绩溪《京兆舒氏统宗谱》,清同治9年(1870年)。
    48.(清)冯景坡,冯景坊纂修:绩溪《东关冯氏家谱》,清光绪23年(1897年)。
    49.(清)胡广植等纂修:绩溪《金紫胡氏家谱》,清光绪33年(1907年)。
    50.(清)胡祥木等纂修: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清宣统3年(1911年)。
    51.王德藩编修:绩溪《盘川王氏宗谱》,民国10年(1921年)。
    52.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民国10年(1921年)。
    1.万历《歙县志》。
    2.万历《歙志》。
    3.(清)佘华瑞纂修:《岩镇志草》。
    4.民国《歙县志》。
    5.(明)曹嗣轩编撰:《休宁名族志》。
    6.康熙《休宁县志》。
    7.嘉庆《休宁县志》。
    8.道光《休宁县志》。
    9.(明)鲁点撰:《齐云山志》。
    10.康熙《祁门县志》
    11.同治《祁门县志》。
    12.嘉庆《黟县志》。
    13.道光《黟县二志》
    14.同治《黟县三志》。
    15.民国《黟县四志》。
    16.嘉靖《婺源县志》。
    17.光绪《婺源县志》。
    18.民国《重修婺源县志》。
    19.康熙《绩溪县志续编》。
    20.乾隆《绩溪县志》。
    21.嘉庆《绩溪县志》。
    22.(宋)罗愿:《新安志》。
    23.(明)彭泽修、汪舜民纂:弘治《徽州府志》。
    24.(明)戴廷明、程尚宽撰:《新安名族志》。
    25.(明)赵滂编:《程朱阙里志》。
    26.(明)程敏政撰:《新安文献志》。
    27.嘉靖《徽州府志》。
    28.康熙《徽州府志》。
    29.道光《徽州府志》。
    30.道光《重修徽州府志》。
    31.(清)施璜等撰:《紫阳书院志》。
    32.(清)施璜辑:《还古书院志》。
    33.(清)凌应秋辑:《沙溪集略》。
    34.(清)江登云纂:《橙阳散志》。
    35.吴吉祜:《丰南志》。
    36.万历《嘉定县志》。
    37.万历《扬州府志》。
    38.康熙《平湖县志》。
    39.康熙《泰兴县志》。
    40.雍正《浙江通志》。
    41.乾隆《镇洋县志》。
    42.乾隆《杭州府志》。
    43.嘉庆《嘉善县志》。
    44.嘉庆《两淮盐法志》。
    45.道光《安徽通志》
    46.同治《上饶县志》。
    47.光绪《塘栖志》。
    48.(清)黄之隽等编:《江南通志》。
    49.(清)姚文田等纂:《重修扬州府志》。
    50.(清)何绍基等纂:《重修安徽通志》。
    1.《论语》。
    2.《孟子》。
    3.(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
    4.(东汉)班固:《汉书》。
    5.(宋)朱熹:《朱子文集》。
    6.(宋)朱熹:《晦庵集》
    7.(宋)朱熹:《四书集注》。
    8.(宋)朱熹:《家礼》。
    9.(宋)朱熹编:《河南程氏遗书》。
    10. (宋)程颢:《二程集》。
    11.(宋)张载:《张子全书》。
    12.(宋)王安石:《孙抗墓碑》。
    13.(宋)吴儆:《竹洲集》。
    14.(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15.(元)虞集撰:《道园学古录》。
    16.(元)赵汸撰:《东山存稿》。
    17.(元)郑玉撰:《师山集》。
    18.(明)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
    19.(明)黄宗羲:《明儒学案》。
    20.(明)宋濂等:《元史》。
    21.(明)程曈辑:《新安学系录》。
    22.(明)汪道昆:《太函集》。
    23.(明)汪道昆:《太函副墨》。
    24.(明)金声:《金太史集》。
    25.(明)方承训:《复初集》。
    26.(明)谢肇淛:《五杂组》(又名《五杂俎》)。
    27.(明)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
    28.(明)王世贞:《觚不觚录》。
    29.(明)王世贞:《弇州四部稿》。
    30.(明)王阳明:《传习录》。
    31.(明)胡居仁:《居业录》。
    32.(明)李贽:《焚书》。
    33.(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
    34.(明)蔡羽:《辽阳海神传》。
    35.(明)李维桢:《大泌山房集》。
    36.(明)程一枝纂修:《程典》。
    37.(明)程敏政:《篁墩文集》。
    38.(明)陈子龙等辑:《明经世文编》
    39.(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40.(明)张翰:《松窗梦语》。
    41.(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42.(清)顾炎武:《肇域志》。
    43.(清)顾炎武:《日知录》。
    44.(清)李斗:《扬州画舫录》。
    45.(清)张廷玉:《明史》。
    46.(清)赵吉士撰:《寄园寄所寄》。
    47.(清)程且硕:《春帆纪程》。
    48.(清)汤殿三:《国朝遗事纪闻》。
    49.(清)戴震:《戴震集》。
    50.(清)褚人获纂辑:《坚瓠九集》。
    51.(清)沈垚:《落帆楼文集》。
    52.(清)贺长龄辑:《清朝经世文编》。
    53.(清)徐珂:《清稗类钞》。
    54.(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55.(清)王守基:《盐法议略》。
    56.(清)包世臣:《安吴四种》。
    57.(清)曾国藩:《杂著》。
    58.(清)黄崇惺:《草心楼读画集》。
    59.(清)黄钧宰:《金壶浪墨》。
    60.许承尧:《歙事闲谭》。
    61.陈去病:《五石脂》。
    62.赵尔巽:《清史稿》。
    63.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64.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
    65.吴日法:《徽商便览》。
    66.黄宾虹:《新安货殖谈》。
    67.洪芳度:《新安医学史略》。
    68.肖一山编:《清代通史》(中),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
    69.陈樊恒:《明代倭寇考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70.故宫博物院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71.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72.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73.钟毓龙:《说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74.张海鹏、王廷元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
    75.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1987年。
    76.杭之:《评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参见《一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77.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78.麦克雷:《社会科学的冠冕——韦伯》,周伯勘译,上海:上海书局,1987年。
    79.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
    80.安徽省博物馆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81.何祖健编:《大学生文化名著导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82.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
    83.胡适:《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年。
    84.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
    85.(韩)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禁忌:儒教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86.王钰钦、周绍泉编:《徽州千年契约文书》,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
    87.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88.朱世良等:《徽商史话》,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
    89.张海鹏等:《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90.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91.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
    92.王磊:《徽州朝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93.杨正奉:《明代驿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94.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95.(美)D. H.帕金斯:《中国能成为亚洲下一个经济巨人吗?》,《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96.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97.程富金:《徽州风俗》,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
    98.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1997年。
    99.王世华:《富甲一方飞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0.(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
    101.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
    102.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4.陶澍:《陶澍集》,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
    105.姬金铎:《韦伯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6.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
    107.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8.赵华富:《两驿集》,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
    109.李文治:《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110.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1.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2.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札七百通考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3.丁言模:《左贾右儒——安徽帮》,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
    114.王瑜、朱正海:《盐商与扬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115.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6.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7.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118.孙亦平编:《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9.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20.陈学文:《徽商与徽学》,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
    121.熊军编:《徽商之源》,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2.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3.顾忠发:《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4.唐文明:《尘埃未定的历史——评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参见万俊人编:《清华哲学年鉴2003》,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5.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6.黄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徽州大姓》,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7.周晓光:《新安理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8.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129.朱万曙:《徽州戏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0.徐学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1.顾忠发:《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2.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3.李琳琦:《话说徽商》,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
    134.方静:《魅力绩溪》,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5.江声皖:《徽州方言探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6.胡适:《四十自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37.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登泰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38.曲彦斌:《中国典当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139.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1.傅衣凌:《明代徽商考》,《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1947年第2期。
    2.许正:《安徽茶叶史略》,《安徽史学》1960年第3期。
    3.王思治、金成基:《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
    4.韦庆远、吴奇衍:《清代著名皇商范氏的兴衰》,《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
    5.萧国亮:《清代两淮盐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经济影响》,《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6.刘淼:《徽商鲍志道及其家世考述》,《江淮论坛》1983年第3期。
    7.张海鹏、唐力行:《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
    8.(美)居密:《安徽方志谱牒及其地方资料的研究》,《汉学研究》1985年第2期。
    9.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10.吴存心:《“徽商”——中国古代“儒商”的典型代表》,《资料与研究》1986年第5期。
    11.刘尚恒:《明清徽商的藏书与刻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12.王世华:《“左贾右儒”辨》,《安徽师范大学报》1991年第1期。
    13.王珍:《徽州木商述略》,《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14.方树梅:《滇碑传集》,《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15.(日)臼井佐智子:《徽商及其网络》,《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
    16.张民服《徽商与明清文化》,《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17.千家驹:《感念适之先生》,香港《明报月刊》1992年第2期。
    18.周晓光:《略论明清徽商的“儒道”经营理念》,《孔孟月刊》1993年第1期。
    19.张海鹏:《徽商与徽州文化》,《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4期。
    20.王世华:《明清时期徽商的公关艺术》,《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
    21.张海鹏:《徽商——酿造徽州文化的“酵母”》,参见张脉贤编:《徽学研究论文集》,黄山: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94年。
    22.张明富:《明清徽州商人的经商之道》,《西南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
    23.李琳琦:《徽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心理探析》,《历史档案》1995年第4期。
    24.黄成林《徽商与徽州文化》,《人文地理》1995年第4期。
    25.秦效成:《徽商与徽州文化》,《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冬之卷。
    26.李琳琦:《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华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3期。
    27.孙树霖:《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的经商之术》,《江淮论坛》1997年第6期。
    28.叶显恩:《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参见《’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
    29.李琳琦:《从谱牒和商业书看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
    30.刘德仁:《略论清政府对盐商的控制与作用》,《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3期。
    31.严世善:《扬州徽商与徽班舞台美术》,《徽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32.李琳琦:《“激进”的言论与“保守”的行为:对徽商在传统价值观问题上的心理分析》,《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6期。
    33.张海鹏:《论徽商经营文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34.范金民:《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以江南为中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35.王成则:《明清徽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安庆师院学报》1999年第5期。
    36.王廷元:《论徽州商人的义利观》,《’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37.桑良志:《十大商帮与藏书文化》,《黄山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
    38.周晓光:《明清徽商建筑文化的特色》《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39.周晓光:《论元末明初新安理学家赵汸》,《孔子研究》2000年第2期。
    40.盛邦和:《余英时:一个“韦伯式的问题”》,《福建论坛》2001年第2期。
    41.李琳琦:《明清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42.陈学文:《明清徽州商人之成功》,《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43.李琳琦:《“儒术”与“贾事”的会通》,《学术月刊》2001年第6期。
    44.王振忠:《清代徽商的<弄月嘲风>》,《寻根》2002年第4期。
    45.张明富:《“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特色——以明清江浙、山西、广东商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46.王世华:《徽商与长江文化》,《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47.李琳琦:《明清商业社会中的教育特色》,《华东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48.方利山:《仁心济世,德厚风高:在灾害面前的徽商》,《黄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9.宗韵:《清代徽商家庭教育个案研究——以〈先府君行述〉为考察的中心》,《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50.张江华:《工分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对恰亚诺夫假说的验证与补充》,《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
    51.王世华:《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兼与张明富先生商榷》,《安徽史学》2004年第1期。
    52.赵敏生:《论徽商的“绩溪牛”精神》,《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3.方利山:《徽商商业经营管理特色及现代价值》,《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4.卞利:《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
    55.周晓光:《略论明清徽商的“儒道”经营理念》,《孔孟月刊》2004年第5期。
    56.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57.叶显恩:《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社会学》2004年第14期。
    58.吴承明:《谈谈经济史研究方法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59.黄彩霞、王世华:《徽商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及其社会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60.张江华:《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5期。
    1. 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London: Allen & Unwin, 1930.
    2. Helen Codere,”Fighting with Property: A Study of Kwakiutl Potlatching andWarfa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0.
    3. Max Weber,“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Glencor: Free Press, 1951.
    4. Mary C. Wright,“The Lasr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b Restoration, 1862-1874”, New York: Atheneum, 1965.
    5. S. H. Alatas,“Relig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 Modern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 ed. By Hans-Dieter Ev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6. Bourdieu, Pierre,”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1977.
    7. H. Kahn,“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79 and Beyond”, London: Groom Helm, 1979.
    8. Zelizer ,“The social Meaning of Mone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
    9. Joseph R. 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10. Greif, A., 1992,“Institution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Lessons from Commercial Revolu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Papers and Proceedings), vol. 82.
    11. Greif, A., 1993,“Contract Enforceability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Early Trade: The Maghribi Coali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3, No. 3.
    12. Greif, A., 1994,“Cultural Beliefs and Organizations of Society: 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 Societi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02, No. 5.
    13. M.H.Mackinnon,”Part I: Calvinism and Infallible Assurance of Grace: The Weber Thesis Reconsidered”;“Part II: Weber’s Exploration of Calvinism: The Undiscovered Provenance of Capitalism”, 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1989, 29. nos 1 and 2 .
    14.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edness”,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1,(3) .
    1程且硕:《春帆纪程》。
    2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故老杂记》。
    3嘉靖《徽州府志·风俗》。
    4同治《黟县三志》卷15,《文艺志》。
    5胡适口述:《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页。
    6叶显恩:《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社会学》2004年第14期。
    7陈强:《徽州文化的历史定位与研究现状》,《安徽日报》1999年2月11日。
    1谢肇淛:《五杂组》卷4。
    2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3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卷36,《严氏富赀》。
    4万历《歙县志》卷10。
    5叶显恩:《古代商人·序》,参见王明裕编:《古代商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页。
    6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5。
    7《清朝野史大观》卷11,《清代述异》。
    8汤殿三:《国朝遗事纪闻》第1册,《高宗南巡遗闻五则》。
    9惺庵居士:《望江南百调》。
    10叶显恩:《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参见《’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
    1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2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
    3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
    4歙县《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3。
    5歙县《汪氏统宗谱》卷3,《行状》。
    6祁门《倪氏族谱》。
    7戴震:《戴震集·文集》卷12,《戴节妇家传》。
    8汪道昆:《太函集》卷67,《明赠承德郎南京兵部车驾司署员外郎主事汪公暨安人郑氏合葬墓碑》。
    9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从父敬仲公状》。
    10休宁《茗州吴氏家典》。
    1 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London: Allen & Unwin, 1930, pp. 1.
    2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8页。
    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4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6页。
    1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3页。
    2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3页。
    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4页。
    4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5页。
    5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9页。
    6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7页。
    7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1傅衣凌:《明代徽商考》,《福建省研究院研究汇报》1947年第2期。
    2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张海鹏、王廷元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
    4朱世良等:《徽商史话》,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
    5王磊:《徽州朝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6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7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
    8王世华:《富甲一方飞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9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
    10陈智超:《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札七百通考释》,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丁言模:《左贾右儒——安徽帮》,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
    12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陈学文:《徽商与徽学》,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
    2绩溪县志办公室:《绩溪徽商》,2001年;邵之惠:《绩溪徽商》(续),2004年。
    3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
    6安徽省博物馆:《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
    7张海鹏等:《中国十大商帮》,合肥:黄山书社,1993年。
    8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9范金民:《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赵华富:《两驿集》,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
    12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
    13张海鹏、唐力行:《论徽商“贾而好儒”的特色》,《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
    14张明富:《“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特色——以明清江浙、山西、广东商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
    1王世华:《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兼与张明富先生商榷》,《安徽史学》2004年第1期。
    2张海鹏:《徽商——酿造徽州文化的“酵母”》,参见《徽学研究论文集》1994年。
    3张民服《徽商与明清文化》,《郑州大学学报》1991年第5期。
    4秦效成:《徽商与徽州文化》,《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冬之卷。
    5黄成林《徽商与徽州文化》,《人文地理》1995年第4期。
    6王世华:《徽商与长江文化》,《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
    7王成则:《明清时期徽商对扬州文化发展的贡献》,《安庆师院学报》1999年第5期。
    8周晓光:《明清徽商建筑文化的特色》《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1期。
    9桑良志:《十大商帮与藏书文化》,《黄山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
    10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明清徽商与儒学教育》,《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年第3期;《从谱牒和商业书看明清徽州的商业教育》,《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3期;《明清徽州的蒙养教育述论》,《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明清商业社会中的教育特色》,《华东师大学报》2003年第1期。转引自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1宗韵:《清代徽商家庭教育个案研究——以〈先府君行述〉为考察的中心》,《安徽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1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
    2陈学文:《明清徽州商人之成功》,《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3王世华:《论徽商的商业道德》,《光明日报》1998年2月13日。
    4王廷元:《论徽州商人的义利观》,《’98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2—424页。
    6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2—431页。
    7陈学文:《明清徽州商人之成功》,《浙江学刊》2001年第6期。
    8张明富:《明清徽州商人的经商之道》,《西南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
    9孙树霖:《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的经商之术》,《江淮论坛》1997年第6期。
    10王世华:《明清时期徽商的公关艺术》,《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
    1李琳琦:《“儒术”与“贾事”的会通》,《学术月刊》2001年第6期。
    2周晓光:《略论明清徽商的“儒道”经营理念》,(台北)《孔孟月刊》2004年第5期。
    3张海鹏:《论徽商经营文化》,《安徽师大学报》1999年第3期。
    4方利山:《徽商商业经营管理特色及现代价值》,《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李琳琦:《话说徽商》,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6年,第80页;赵敏生:《论徽商的“绩溪牛”精神》,《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
    7赵敏生:《论徽商的“绩溪牛”精神》,《黄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8刘伯山:《徽商精神》,《安徽日报》1999年5月13日。
    9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
    1唐力行:《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2期。
    2范金民:《清代徽州商帮的慈善设施——以江南为中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
    3方利山:《仁心济世,德厚风高:在灾害面前的徽商》,《黄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4卞利:《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明清时期徽商对灾荒的捐助与赈济》,《光明日报》1998年10月23日。
    5菲元:《徽商精神——徽州文化之精髓》,出处不详。参见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搜集的《徽商论文》(2004年)。
    6马尔科姆·麦金农:《命题长在:对批评家的批评》,参见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9页。
    7马尔科姆·麦金农:《命题长在:对批评家的批评》,参见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1页。
    1 Jacob Fugger(1388—1469年),德意志实业家族富格尔家族的第二代成员之一。该家族自15世纪初期开始在奥格斯堡经营纺织业,经过四代人的发展,到16世纪中叶已成为欧洲最大的贸易、采矿和银行业康采恩,被认为资本主义初期贸易公司的典范。
    2马尔科姆·麦金农:《命题长在:对批评家的批评》,参见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1页。
    3马尔科姆·麦金农:《命题长在:对批评家的批评》,参见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2页。
    4马尔科姆·麦金农:《命题长在:对批评家的批评》,参见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6页。
    1马尔科姆·麦金农:《命题长在:对批评家的批评》,参见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2引言部分见M.H.Mackinnon,”Part I: Calvinism and Infallible Assurance of Grace: The Weber Thesis Reconsidered”;“Part II: Weber’s Exploration of Calvinism: The Undiscovered Provenance of Capitalism”, i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9. nos 1 and 2 (1989),第178—181页。转引自戴维·札雷特:《对文本资料的利用与滥用》,参见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8—259页。
    1戴维·札雷特:《对文本资料的利用与滥用》,参见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编:《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阎克文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60页。
    2顾忠发:《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3—104页。
    3顾忠发:《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5—106页。
    1 Molloy, Stephen,“Max Weber and the Religion of China: Any Way out of the Maze?”,in BJS31: 377.转引自顾忠发:《韦伯学说》,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04页。
    2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页。
    3 Joseph R. Levenson,“Confucia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A Tri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4 Mary C. Wright,“The Lasr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b Restoration, 1862-1874”, New York: Atheneum, 1965.
    1(法)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杨起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年,第19页。
    2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12页。
    3 (美)D. H.帕金斯:《中国能成为亚洲下一个经济巨人吗?》,《走向21世纪:中国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前景》,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 H. Kahn,“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79 and Beyond”, London: Groom Helm, 1979.
    2 S. H. Alatas,“Religion and Modern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 Modernization in South-East Asia, ed. By Hans-Dieter Ev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3(韩)金日坤:《儒教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禁忌:儒教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46页。
    4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46页。
    5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第103页。
    6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74页。
    1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2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3唐文明:《尘埃未定的历史——评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参见万俊人编:《清华哲学年鉴2003》,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09页。
    1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第418页。
    2唐文明:《尘埃未定的历史——评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参见万俊人编:《清华哲学年鉴2003》,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0页。
    3杭之:《评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参见《一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206页。
    4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1页。
    5唐文明:《尘埃未定的历史——评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参见万俊人编:《清华哲学年鉴2003》,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1页。
    1唐文明:《尘埃未定的历史——评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参见万俊人编:《清华哲学年鉴2003》,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3页。唐文明的观点值得商榷,本文的研究证明,徽商精神凭藉是儒家伦理,而不是徽商致富后才去寻求儒家伦理的终极关怀。
    2杭之:《评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参见《一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212页。
    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4页。
    1杭之:《评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参见《一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221—222页。
    2杭之:《评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参见《一苇集》,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第238页。
    1道光《休宁县志》卷2。
    2嘉靖《婺源县志》卷4,《风俗》。
    3张海鹏:《徽商——酿造徽州文化的“酵母”》,参见张脉贤编:《徽学研究论文集》,黄山: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94年。
    4汪道昆:《太函集》卷42,《明故程母汪孺人行状》。
    5《论语·颜渊》。
    6《论语·雍也》。
    7《论语·为政》。
    8朱熹:《四书集注·中庸注》。
    1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15页。
    2陈去病:《五石脂》。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页。
    3徐珂:《清稗类钞》第15册,《婚姻类》。
    1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页。
    1吴承明:《谈谈经济史研究方法问题》,《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年第1期。
    
    1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7页。
    3戴震:《戴震集·文集》卷12,《戴节妇家传》。
    1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页。
    2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7页。
    3唐力行提出:徽州学应当把徽州区域社会整体历史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参见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页。
    
    1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3页。
    2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4页。
    1赵华富把中原士族迁徙到徽州的原因概括为逃避战乱、向往徽州山水、宦游徽州、隐居徽州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概括为逃避战乱、留念山水和居官任职三个方面。参见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26页。
    2唐顺之:《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
    1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32,《徽州府·江南二十》。
    2彭泽修、汪舜民:《徽州府志》卷1,《地理志·形胜》。
    3何绍基等:《重修安徽通志》卷16,《舆地志·形势》。
    4程尚宽:《新安名族志·许承尧辑》。
    5程尚宽:《新安名族志·许承尧辑》。
    6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7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8黄玄豹修: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1。
    
    1罗愿:《新安志》卷1。
    2罗愿:《新安志》卷10,《风俗》。
    1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页。
    2孙银显、孙银玉纂:婺源《湖溪孙氏宗谱·原序》卷1。
    3俞大澐、俞永褆纂:婺源《龙溪俞氏家谱·卷首·旧跋》。
    4倪望重:祁门《氏族谱·卷首·建本重休支谱序》。
    5嘉庆《黟县志·艺文志》。
    
    1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19页。
    2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3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4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5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6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1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2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3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4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5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6《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道光五年修族谱账录》。转引自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3页。
    7歙县《托山程氏宗谱》卷1,《嘉厚公传》。
    8歙县《金山洪氏宗谱》卷首,《金山洪氏续修宗谱序》。
    9歙县《桂溪项氏族谱》卷1,《旧谱序跋》。
    10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卷首,《盘川王氏族谱》。
    1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21页。
    2康熙《徽州府志》卷2,《舆地志·形胜》。
    3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4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鲍源深:《歙新馆著存堂鲍氏宗谱·序》。
    5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程昌:《祁门善和程氏谱》。
    6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休宁《海阳商山黄氏家谱》。
    7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8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9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10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1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2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3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4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5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6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7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8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9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10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前集。
    
    1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范涞:休宁《范氏族谱》。
    2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3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4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5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6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7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8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9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1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2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3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4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5程尚宽:《新安名族志》后集。
    6史铎:《关于徽商起源于东晋的外因论与内因论》,参见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学研究会编:《徽学·徽商研究专辑》1990年总第2期。
    7转引自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5页。有人认为,《新安名族志》列姓氏是88个,还有人认为是86个或78个。造成这种原因有:族志中所列姓氏,许多是“同姓不同宗”;也有的是把“母族”和“子族”分开,强调徽州的地方性。
    8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1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黄公崇德传》。
    2本文关于小溪项氏的资料,转引自胡武林:《歙南小溪项氏考》,黄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徽州大姓》,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2—284页。
    1本文关于济阳江氏的资料,转引自孙长城:《徽州济阳江姓源流》,黄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徽州大姓》,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50页。
    2戴廷明、程尚宽:《新安名族志》,朱万曙、王平等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533页。
    3黟县《济阳江氏宗谱》卷首,《原序》。
    4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1,《歙州公像》。
    5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1,《村图》。
    6戴廷明、程尚宽:《新安名族志》,朱万曙、王平等点校,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525页。
    7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8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恩奖博士偕寿公传》。
    1江登云:《橙阳散志》卷4,《人物志下·义行》。
    2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江祥公传》。
    3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滽公传》。
    4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希武公传》。
    5江登云:《橙阳散志》卷4,《人物志下·义行》。
    6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希贤公行状》。
    7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世俊公传》。
    8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世传公传》。
    9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以深公传》。
    10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应文公传》。
    11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沛公传》。
    12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叙州府知事天启公传》。
    13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故处士之鳌公传》。
    14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6,《人物·文艺》。
    15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诰赠光禄大夫演公原传》。
    16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4,《人物·才略》。
    17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皇清候选州司马廷祥公传》。
    1转引自熊军编:《徽商之源》,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2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8,《江鹤亭·江橙里》。
    3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4,《人物·才略》。
    4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8,《江鹤亭·江橙里》。
    5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6陈去病:《五石脂》。见张海鹏、王廷元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09页。
    7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8钟毓龙:《说杭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0页。
    9江登云《橙阳散志》卷2,《选举志》;民国《歙县志·选举志》。
    10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8,《江村人所著之书》。
    11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皇清候选州司马廷祥公传》。
    12江登云:《橙阳散志》卷3,《人物·孝友》。
    13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2,《桥东录》。
    14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2,《桥东录》。
    15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2,《桥东录》。
    1叶显恩:《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社会学》2004年第14期。
    2赵滂编:《程朱阙里志·序》。
    3吴吉祜:《丰南志》第7册,《读吴氏诗文存书后》。
    4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5页。本文以下内容参考该书第75—115页。
    5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泛叶寄》。
    1光绪《婺源县志》卷首,《春岫序》。
    2程洵,字钦国,后更字允夫,号克庵,婺源人,著有《尊德性斋集》10卷。
    3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69,《程知录(洵)传》。
    4藤璘,字德粹,学者称溪斋先生,婺源人,著有《溪斋类稿》。
    5李季札,字季子,号明斋,婺源人,著有《明斋蛙见录》、《仁说》等。
    6汪清卿,字湛仲,婺源人。
    7施璜等:《紫阳书院志》卷8,《列传》。
    8胡一桂,子廷方,号双湖居士,婺源人,著有《<易本义>附录纂疏》、《易学启蒙翼传》等。
    9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2,《胡双湖传》。
    10民国《歙县志》卷7,《人物志·儒林》。
    11吴昶,字叔夏,学者称友堂先生,歙县人。
    12民国《歙县志》卷7,《人物志·儒林》。
    13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69,《友堂吴先生(昶)小传》。
    14祝穆,字和甫,歙县人,著有《事文类聚》、《方舆胜览》等。
    15程曈:《新安学系录》卷8,《祝和父遗事》。
    16吴云龙,字叔霖,歙县人。
    17民国《歙县志》卷10,《士林》。
    18程永奇,字次卿,号格斋,休宁人,著作有《六经疑义》等书。
    19程曈:《新安学系录》卷8,《真文忠公:敬义堂铭》。
    20汪莘,字叔耕,自号方壶居士,休宁人,著作有《柳溪诗词》、《方壶存稿》8卷。
    21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54,《汪柳塘:怀朱晦庵先生》。
    1吴垕,字基仲,世称自胜先生,休宁人,著作有《自胜斋集》6卷、《雪窗二十咏》等。
    2程曈:《新安学系录》卷8,《吴自胜遗事》。
    3程若庸,字达原,号勿斋,又号徽庵,休宁人,著作有《洪范图说》、《性理字训讲义》等书。
    4程曈:《新安学系录》卷9,《程徽庵遗事》。
    5黄智孙,字常甫,休宁人,著作有《草窗集》、《四书讲义》等书。
    6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0,《黄智孙遗事》。
    7嘉庆《黟县志》卷5,《选举志》。
    8嘉庆《黟县志》卷14,《舒荣都:重建徽国文公朱夫子祠堂记》。
    9汪义和,字会之,黟县人。
    10嘉庆《黟县志》卷6,《儒行》。
    11谢璡,字公玉,祁门人,著作有《语录》、《日录》若干卷。
    12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6,《门人无记述文字者》。
    13同治《祁门县志》卷23,《儒林》。
    14汪晫,字处微,绩溪人,编《曾子子思全书》,著《环谷存稿》和《纂编》。
    15嘉庆《绩溪县志》卷10,《硕儒》。
    16虞集:《道园学古录》卷29,《跋济宁李璋所刻九经四书》。
    17宋濂:《元史》卷81,《选举一》;《元史纪事本末》卷8,《科举学校之制》。
    18汪文麟:《上饶县志》卷15,《儒林一》。
    19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78页。
    1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2,《陈定宇墓志铭》。
    2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79页。
    3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92,《草庐学案》。
    4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86,《东发学案》。
    5程敏政,字克勤,休宁人,著作有《道一编》。
    6程敏政:《篁墩文集》卷17,《定宇先生祠堂记》。
    7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79页。
    8陈栎,字寿翁,学者称陈定宇先生,休宁人,著作有《四书发明》、《书传纂疏》、《礼记集成》、《论孟训蒙》、《口义书解》、《深衣说》、《读易编》、《读诗记》、《六典撮要》、《三传集注》、《增广通赂》等书。
    9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12,《经部·书类二》。
    10胡炳文,字仲虎,学者称云峰先生,黟县人,著作有《易本义通》、《性理及朱子启蒙》等书。
    11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89《介轩学案》黄宗羲“案”称:“云峰于朱子所注《四书》用力尤深。饶双峰从事朱学,而为说多与朱子抵牾,云峰因而深正其非,作《四书通》。”
    12程复心,字子见,号林隐,著作有《四书章图》。
    13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2,《赵与虎:荐状》。
    14宋濂等:《元史》卷190,《儒学二》。
    15倪士毅,子仲弘,休宁人,著作有《重订四书辑释》20卷。
    16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4,《倪道川墓志》。
    17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79页。
    18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1。
    1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2。
    2程逢午,字信叔,休宁人,著作有《中庸讲义》3卷。
    3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0。
    4转引自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第2006年,第77页。
    5赵汸:《东山存稿》卷4,《商山书院学田记》。
    6郑玉,字子美,号师山,歙县人,著作有《春秋经传阙疑》。
    7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49,《师山学案》。
    8郑玉:《师山集》卷3,《送葛子熙之武昌学录序》。
    9郑玉:《师山集》卷首,《余力稿自序》。
    10郑玉:《师山集》卷7,《洪本一先生墓志铭》。转引自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79页。
    11郑玉:《师山集》卷3,《周易大传附注序》;《师山遗文》附录,《师山先生郑公行状》。
    12郑玉:《师山遗文》卷3,《与汪真卿书》。
    13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卷94,《师山学案》。
    14赵汸,字子常,学者称东山先生,休宁人,著作有《春秋左氏传补注》、《春秋属辞》和《东山存稿》。
    1赵汸:《东山存稿》卷2,《对问江右六君子策》。
    2程曈:《新安学系录》卷15,《赵东山行状》。
    3程敏政:《新安文献志》卷72。
    4周晓光:《论元末明初新安理学家赵汸》,《孔子研究》2000年第2期。
    5朱升,字允升,号枫林,歙县人,著作有《朱枫林集》、《书旁注》、《诗经旁注》等20余种。
    6朱同:《覆瓿集》卷7,《生日祭先考文》。
    7朱升:《朱枫林集》卷9,《枫林像赞》。
    8朱升:《朱枫林集》卷10,《赠归新安诗》。
    9转引自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第2006年,第102页。
    10施璜,字虹玉,号诚斋,休宁人,著作有《诚斋问答》、《五经臆说》、《紫阳通志》等。
    11施璜等:《紫阳书院志》卷15,《会规》。
    12施璜等:《紫阳书院志》卷12,《列传》。转引自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89页。
    13汪德元,字正叔,号旭林,歙县人。
    14吴曰慎,字徽仲,歙县人,著作有《周易本义翼》、《周易愚按》、《孝经刊误》等。
    15施璜等:《紫阳书院志》卷12,《列传》。
    16汪知默,字闻增,号月岩,歙县人,著作有《紫阳通志》、《理学归一书》等。
    17张馪,字合之,歙县人,著作有《石渠稿》。
    1道光《徽州府志》卷11,《人物志·儒林》。
    2吴苑,字楞香,号鳞潭,歙县人。
    3胡蕊明,字匏更,歙县人,著作有《凌御史传》。
    4陈二典,字书始,祁门人。
    5谢天达,字兼善,号容岩,祁门人。
    6黄之隽等:《江南通志》卷164,《人物志·儒林二》。
    7赵继序,子芝生,号易门,休宁人,著作有《周易图书质疑》24卷。
    8康熙《休宁县志》卷12,《人物》。
    9汪浚,字泰茹,号括斋,休宁人。
    10张廷玉:《明史》卷282,《儒林传》。
    1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80页。
    2光绪《婺源县志》卷首,《旧凡例一乾隆甲戌》。
    3施璜等:《紫阳书院志》卷12,《汪县尹》。
    4施璜:《还古书院志》卷7,《吴抑庵先生》。
    5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81页。
    6施璜等:《紫阳书院志》卷16,《会纪》。
    7汪道昆,字伯玉,号太函,歙县人,著作有《太函集》120卷、《太函副墨》24卷等。
    8许承尧:《歙事闲谭》第6册。
    9郑烛,字景明,歙县人。
    10程大宾,字汝见,号心泉,歙县人。
    1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5,《南中王门学案一》。
    12程默,字子木,休宁人。
    13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5,《南中王门学案一》。
    14毕翰,字伯羽,休宁人,著有《性学衍义》。
    15李希士,字圣始,号见韦,黟县人。
    1余心,字日丹,黟县人。
    2嘉庆《黟县志》卷6,《人物·儒行》。
    3潘士藻,字去华,婺源人,著作有《暗然堂日录》。
    4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21,《人物二·儒林》。
    5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5,《泰州学案四》。
    6洪垣,字竣之,号觉山,婺源人,著作有《历朝史说》、《理学要录》、《闻言》等。
    7张廷玉等:《明史》卷283,《湛若水传》。
    8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21,《人物二·儒林》。
    9方瓘,字时素,号明谷,婺源人。
    10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9,《甘泉学案三》。
    11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21,《人物二·儒林》。转引自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87页。
    12朱之英,字仲德,黟县人,著作有《纂选古遥集》。
    13嘉庆《黟县志》卷6,《人物·儒行》。
    14王岩英,字伯实,黟县人。
    15嘉庆《黟县志》卷6,《人物·儒行》。
    16道光《徽州府志》卷11,《人物志·儒林》。转引自周晓光:《徽州传统学术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第87页。
    17程曈,字启皦,号练江,又号莪山,休宁人,著作有《新安学系录》、《闲辟录》、《阳明传习录考》、《新交经籍志》等。
    1康熙《休宁县志》卷12,《人物》。
    2范涞,字原易,号晞阳,休宁人,著作有《休宁理学先贤传》、《晞阳文集》等。
    3张廷玉等:《明史》卷283,《儒林二》。
    4吴汝遴,字慎先,号抑庵,休宁人,著作有《葩经臆说》、《中庸臆说》、《诗经集解》等。
    5施璜等:《紫阳书院志》卷12,《列传》。
    6施璜:《还古书院志》卷7,《传》。
    7汪璲,字文仪,休宁人,著作有《周易质疑》、《评点学蔀通辨》等。
    8康熙《休宁县志》卷12,《人物》。
    9汪学圣,字惕若,号石樵,休宁人,著作有《读易述》、《学庸章句绎》等。
    10施璜:《还古书院志》卷7,《传》。
    11施璜等:《紫阳书院志》卷12,《列传》。
    12程佩,字以和,休宁人,著作有《学庸问辨》等。
    13道光《徽州府志》卷11,《人物志·儒林》。
    14汪佑,字启我,号星溪,休宁人,著作有《诗传阐要》、《明儒通考》、《性理汇编》等。
    15道光《徽州府志》卷11,《人物志·儒林》。
    16孙济聘,字希尹,黟县人。
    17嘉庆《黟县志》卷6,《人物志·儒行》。
    18游震得,字汝潜,婺源人,著作有《性理纂要》、《谈艺要录》等。
    19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21,《人物二·儒林》。
    20汪应蛟,字潜夫,号登原,婺源人。
    21张廷玉等:《明史》卷241,《汪应蛟传》。
    22江恒,字于常,歙县人,著作有《王学类禅臆断》。
    23施璜:《紫阳书院志》卷12,《江文学》。
    1江永,字慎修,号慎斋,婺源县人,著作有《礼经纲目》、《七政衍》、《古韵标准》、《四声均韵表》、《音学辨微》、《金水二星发微》、《历法补论》等。
    2赵尔巽:《清史稿》卷481,《江永传》。
    3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92,《子部·儒学家类二》。
    4戴震,字东原,休宁人,著作有《原象》、《水经注公案》、《考工记图》等。
    5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1段玉裁:《戴东原集序》,参见戴震:《戴震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页。
    2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参见欧阳哲生编:《胡适选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92页。
    3程瑶田,字易田,又字易畴,号让堂,歙县人,著有《通艺录》。
    4金榜,字蕊中,又字辅之,休宁人,著有《广陵通典》、《述学》、《容甫先生遗诗》等。
    5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卷6,《金榜》。
    6凌廷堪,字次仲,又字仲子,歙县人,著有《礼经释例》、《燕乐考原》等。
    7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卷6,《凌廷堪》。
    8民国《歙县志》卷7,《人物志》。
    1婺源《茶院朱氏家谱·除朱熹为焕章阁待侍讲诰》。
    2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未》卷80,《道学崇黜》。
    3佚名:《松下杂抄》卷下。
    4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晦庵学案》。
    5朱熹生于福建,祖籍婺源属安徽省,1952年划归江西省。
    6本文关于朱熹世系及回徽州省亲的内容,转引自翟屯建:《徽州朱氏》,黄山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徽州大姓》,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9—113页。
    1许承尧:《西干志》卷4,《祝外大父祝公遗事》。
    
    1赵滂编:《程朱阙里志》卷4。
    2余宋祐,名靖,又名仲猷,晚号西郊老人,婺源韩村人。
    3朱熹:《朱子文集》卷10。
    4程敏政辑:《新安文献志》甲卷56。
    
    1程曈:《新安学系录》卷8。
    2朱熹:《朱子文集》卷44。
    3吴儆:《竹洲集》附录。
    1吴儆:《竹洲集》卷14。
    2郑玉:《师山遗文》卷3。
    3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卷首。
    4祁门《武溪陈氏重修宗谱》卷1,《家谱定规》。
    5徽州《方氏宗谱》卷首,《族规》。
    6歙县《金山洪氏家谱》卷1。
    7徽州《方氏族谱》卷7。转引自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34页。
    8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
    9休宁《宣仁王氏族谱》。
    
    1徽州《方氏宗谱》卷首,《族规》。
    2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
    3黟县《环山余氏宗谱》卷1。
    
    1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下卷中。
    2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6—367页。
    3朱熹:《<朱子家礼>原序》。
    4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家典凡例》。
    5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家典凡例》。
    1歙县《泽富王氏宗谱》。
    2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下卷。
    3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6。
    4歙县《泽富王氏宗谱》卷1,《宗规》。
    5嘉庆《黟县志》卷7,《人物志·尚义》。
    6黟县《环山余氏宗谱》卷1,《余氏家规》。
    7歙县《金山洪氏宗谱》卷1。
    8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80页。
    9歙县《重修歙邑棠樾鲍氏族宗谱》卷182。
    1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17,《祀事·值年规例》。
    2歙县《方氏族谱》卷首,《方氏族谱原序》。
    3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6,《祠祀·潭渡孝行里黄氏大宗祠碑记》。
    4休宁《月潭朱氏族谱》卷首,《月潭朱氏族谱序》。
    5道光《休宁县志》卷1,《风俗》。
    1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78页。
    2光绪《婺源县志》卷32,《人物·义行》。
    3嘉庆《黟县志》卷7,《尚义》。
    4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5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义行》。
    6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55页。
    7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58—359页。
    8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7,《遵道堂序》。
    1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4,《崇祀》。
    2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6,《禋产·岁出》。
    3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56页。
    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53。
    5黎靖德:《朱子语类》卷6。
    6朱熹:《晦庵集》卷38,《答江元适》。
    7黎靖德:《朱子语类》卷56。
    8朱熹:《晦庵集》卷42,《答吴晦叔》。
    9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显考嵩堂府君行述》。
    1婺源《墩煌洪氏统宗谱》卷59,《福溪雅轩先生传》。
    2佘华瑞:《岩镇志草·里祀乡贤纪事》。
    3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布政司理问长遂公·按察司经历长遇公合传》。
    4朱熹:《晦庵集》卷99。
    5朱熹:《晦庵集》卷100。
    6朱熹:《晦庵集》卷99。
    7朱熹:《晦庵集》卷100。
    8民国《歙县志》卷15。
    9民国《歙县志》卷1,《风土》。
    10康熙《徽州府志》卷2。
    11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
    1周晓光:《新安理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0页。
    2歙县《谢氏统宗》卷4,《蒋烈妇》。
    3歙县《潭渡杂记·烈妇程氏传》。
    4汪道昆:《太函集》卷17,《寿草市程次公六十序》。
    5汪道昆:《太函集》卷35,《明赐级阮长公传》。
    6汪道昆:《太函集》卷53,《处土汪隐翁配袁氏合葬墓志铭》。
    7汪道昆:《太函集》卷80,《汪处士赞》。
    1叶显恩:《徽州文化的定位及其发展大势》,《徽州社会学》2004年第14期。
    1道光《休宁县志》卷2。
    2嘉靖《婺源县志·风俗》卷4。
    3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
    4汪道昆:《太函集》卷16,《阜成篇》。
    5《歙县潭渡杂记》,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第51页。
    6谢肇淛:《五杂组》卷4。
    7汪道昆:《太函集》卷55,《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程公暨赠宜人闵氏合葬墓志铭》。
    8汪道昆:《太函集》卷54,《明故处士溪阳吴长公墓志铭》。
    9汪道昆:《太函集》卷52。
    10汪道昆:《太函集》卷59。
    11戴震:《戴震集·文集》卷12,《戴节妇家传》。
    1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
    2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9,《望云翁传》。
    3程之康:《程氏人物志》卷7,《质义》。
    4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1册。
    5康熙《休宁县志》卷6。
    6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6,《例授儒林郎候选布政司理问绩溪章君策墓志铭》。
    7光绪《婺源县志》卷29。
    8婺源《敦煌洪氏统宗谱》卷59,《辑五先生传》。
    9休宁《西门查氏祠记·查灵川公暨配汪孺人行状》。
    10休宁《率东程氏家谱》。
    11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12新安《休宁名族志》卷3。
    13新安《休宁名族志》卷3。
    1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
    2婺源《董氏宗谱·步爵公暨德配洪孺人合传》。
    3婺源《董氏宗谱·荣选公夫妇合传》。
    4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
    5歙县《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鲍解占先生墓志铭》。
    6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江鹤亭江橙里》。
    7吴吉祜:《丰南志》,《百岁翁状》。
    8俞正燮:《癸巳村稿》卷15。记载:“(汪廷榜)见帆樯丛集,蔽江面十数里,人语杂五方,汉水冲击,江波浩淼,纵观之心动,归而读书,学文词,喜驰骋,渐不自喜。”
    9昭连:《啸亭杂录》卷9。
    10佘华瑞:《岩镇志草·逸事》。
    1凌应秋:《沙溪集略》。
    2汪道昆:《太函集》卷52,《明故太学生潘次君暨配王氏合葬墓志铭》。
    3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
    4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6。
    5康熙《休宁县志》卷6,《人物·宦业》。
    6歙县《溪南江氏族谱·故处士沙南江公墓志铭》。
    7歙县《郑氏宗谱》,《明故诗人郑方山先生墓图志》。
    8民国《黟县四志》卷14,《杂志·文录》。
    9同治《黟县三志》卷15,《艺文志·人物》。
    10同治《黟县三志》卷15,《艺文志·人物》。
    11康熙《休宁县志》卷6,《人物·笃行》。
    12徽州《汪氏统宗谱》卷42,《行状》。
    13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光禄应浩公七秩寿序》。
    1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志·义行》。
    2婺源《墩煌洪氏通宗谱》卷58。
    3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29,《人物·孝友》。
    4歙县《泽富王氏宗谱》卷4。
    5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6,《黄公文茂传》。
    6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明处士彦先吴公行状》。
    7歙县《双桥郑氏墓地图志·明故徕松郑处士墓志铭》。记载:“处士新安人,姓郑氏,名孔曼,字子长。……子长虽游于贾,然峨冠长剑,裦然儒服,所至挟诗囊,从宾客登临啸咏,脩然若忘世虑者。”
    8许国:《许文穆公集》卷7,《竹石先生像祠记》。记载:“先生名文林,字毓秀,市隐人也。……生平孝友,儒雅喜吟,数以佳辰结客觞咏竟日夕,其志不在贾也。”
    9康熙《休宁县志》卷6。记载:“公讳大峦,字萃峰。……又好与文人学士游,多闻往古嘉言懿行,开拓心胸,故能扫尽市井中俗态,虽不服儒服、冠儒冠,翩翩有士君子之风焉。”
    10周晖:《二续金陵琐事》。记载:“凤州公同詹东图在瓦官寺中。凤州公偶云:‘新安贾人见苏州文人如蝇聚一膻’。东图曰:‘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凤州公笑而不语。”
    1转引自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4页。
    2马曰琯,字秋玉,号嶰谷;马曰璐,字南斋,号半槎。马曰琯有诗集《沙河逸老小稿》6卷和词集《嶰谷集》1卷,马曰璐有《南斋集》6卷、《南斋词》1卷、《韩柳年谱》1卷和《丛书楼书目》1卷。
    3徐珂:《清稗类钞》第34册,《鉴赏类》。
    4李斗:《扬州画舫录》卷8。
    1转引自汪明裕编:《古代商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89页。
    2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4页。
    3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1页。
    4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
    5凌应秋:《沙溪集略》卷4,《文行》。
    1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
    2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3休宁《陈氏宗谱》卷3。
    4李元庚:《山阳河下园亭记》,转引自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5民国《歙县志》卷9。
    6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7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1汪明裕编:《古代商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01页。
    2康熙《徽州府志》卷2。
    3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15,《韩侍郎婢作夫人》。
    4褚人获纂辑:《坚瓠九集》卷2,《濯手倚松》。
    5杨钟義:《意园文略·两淮盐法要序》。
    1王云五:《冬官纪事》。
    2汪道昆:《太函集》卷45,《明承事郎王君墓志铭》。
    3汪道昆:《太函集》卷40,《儒侠传》。
    4方树梅:《滇碑传集》,《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
    5汪道昆:《太函集》卷46,《王母高氏墓志铭》。
    6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4页。
    7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8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9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
    10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9,《望云翁传》。
    11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5页。
    
    1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
    2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3鲍友恪:《鲍氏诵先录》卷5。
    4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黄公莹传》。
    5袁枚:《随园诗话》卷7
    6李斗:《扬州画舫录》卷8。
    
    1徐学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
    2徐学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1道光《休宁县志》卷2。
    2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
    3万历《歙志》。
    4朱熹:《朱文公文集》卷75,《送李伯谏序》。
    5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卷首,《冯氏祖训十条》。
    6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卷11,《族约篇》
    1嘉靖《婺源县志·风俗》卷4。
    2嘉庆《休宁县志·风俗》。
    3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5页。
    4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0,《科举故事》。
    5许承尧:《歙事闲谭》卷7,《文苑》。
    6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
    7徐卓:《休宁碎事》卷1,《万青阁偶读》。“两元”指康熙辛未状元戴有祺、会元张瑗。
    8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05页。
    9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10汪道昆:《太函集》卷42,《明故程母汪孺人行状》。
    1沈垚:《落帆楼文集》卷24。
    2何达善:《乾隆乙亥邑志序》;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1,《旧志序》。
    3史铎:《徽州教育纪》,《徽学通讯》第13—14期。
    4嘉庆《黟县志》卷6,《人物·儒行》。
    5史铎:《徽州教育纪》,《徽学通讯》第13—14期。
    6史铎:《徽州教育纪》,《徽学通讯》第13—14期。
    7转引自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3页。
    8同治《祁门县志》卷11,《舆地志·古迹》。
    9同治《祁门县志》卷30,《人物志八·义行》。
    10转引自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3页。
    11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27页。
    1歙县《重修古歙城东许氏世谱》卷7。
    2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3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4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5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9—100页。
    6道光《徽州府志》卷12,《人物志·义行》。
    1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2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3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学林传赞》。
    4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5道光《徽州府志》,《营建志·学校》。
    6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8页。
    7民国《歙县志》卷15,《艺文志》。
    8歙县《方氏会宗统谱》卷19。
    9民国《歙县志》卷15,《文艺志》。
    10汪客吟:《汪氏谱乘》。
    11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1康熙《徽州府志》卷7,《营建志·学校》。
    2康熙《徽州府志》卷7,《营建志·学校》。
    3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7,《建置五·书舍》。
    4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0—101页。
    5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6刘大櫆:《问政书院记》;民国《歙县志》卷15,《艺文志》。
    7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8道光《徽州府志》卷12,《人物志·义行》。
    9嘉庆《黟县志》卷15,《艺文志》。
    10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
    11同治《祁门县志》卷30,《人物志·义行》。
    1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8页。
    2同治《祁门县志》卷30,《人物志·义行》。
    3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十·义行六》。
    4道光《徽州府志》卷12,《人物志·义行》。
    5民国《歙县志》卷2,《营建志·学校》。
    6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7同治《祁门县志》卷18,《学校志·书院》;同治《祁门县志》卷21,《职官志·名宦》。
    8胡寅:《斐然集》卷20,《企踈堂记》。
    9歙县《方氏族谱》卷7,《家训》。
    10光绪《绩溪东关冯氏家谱》卷首,《祖训》。
    11休宁《查氏肇禋堂祠事便览》卷2,《本祠义学序》。
    
    1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4,《家训》。
    2黄玄豹:《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卷4,《家训》。
    3吴翟:《茗州吴氏家典》卷1。
    4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
    5康熙《绩溪县志续编》卷3,《硕行》。
    6许承尧:《歙事闲谭》第6册。
    7汪道昆:《太函集》卷67。
    8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
    9歙县《许氏世谱》卷6,《贺晴川许公六十寿序》。
    
    1歙县《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5。
    2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故处士之鳌公传》。
    3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
    4凌应秋:《沙溪集略》卷4,《文行》。
    5歙县《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
    6歙县《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柏庭公传》。
    7光绪《婺源县志》卷40,《人物·质行》。
    8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太学可训公传》。
    9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65。
    10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9页。
    11江登云:《橙阳散志》卷11,《艺文志下》。
    12民国《黟县四志》卷3,《风俗》。
    13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14嘉庆《绩溪县志》卷10,《人物志·孝友》。
    15光绪《婺源县志》卷31,《人物十·义行一》。
    1光绪《婺源县志》卷32,《人物十·义行三》。
    2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十·义行五》。
    3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十·义行六》。
    4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十·义行七》。
    5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十·义行八》。
    6光绪《婺源县志》卷37,《人物十一·质行四》。
    7光绪《婺源县志》卷38,《人物十一·质行六》。
    8光绪《婺源县志》卷39,《人物十一·质行七》。
    9江登云:《橙阳散志》卷11,《艺文志下》。
    10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1—114页。
    11王世贞:《觚不觚录》。
    12沈垚:《落帆楼文集》卷9,《与许海樵》。
    13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14道光《徽州府志》卷12,《人物志·义行》。
    1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2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3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十·质行六》。
    4同治《祁门县志》卷30,《人物志·义行》
    5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6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14—117页。
    7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学校》。
    8同治《黟县三志》卷15,《艺文志》。
    9同治《黟县三志》卷10,《政事·考棚》。
    1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十·义行八》。
    2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十·义行七》。
    3同治《祁门县志》卷18,《学校志·试院》。
    4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
    5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6《南京歙县试馆账簿》,藏于歙县博物馆。
    7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6,《建置·学校》。
    8王日根:《乡土之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4页。
    9光绪《婺源县志》卷59,《艺文三》
    10(日)寺田隆信:《关于北京歙县会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1(日)寺田隆信:《关于北京歙县会馆》,《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1期。
    1民国《歙县志》卷9,《义行》。
    2康熙《徽州府志》卷15,《尚义传》。
    3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十·义行八》。
    4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十·义行六》。
    5休宁《许氏统宗谱·许竹斋行状》。
    6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十·义行六》。
    7黄汴撰:《一统路程图记》(8卷),明隆庆四年(1570年)刊。
    8余斗象撰:《三台万用正宗·商旅门》,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刊。
    9程春宇编:《新安原版士商类要》(4卷),明天启六年(1626年)刊。
    10憺漪子编:《新刻士商要览天下水陆行程图》,明天启六年(1626年)刊。
    11佚名:《江湖绘画路程》,清休宁商人编,手抄本。
    12吴中孚编:《商贾要览》(10卷),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刊。
    13江有科编:《徽州至广东路程》,清代,手抄本。
    14江明恒编:《沐雨栉风》,清代,手抄本。
    15炳记:《贸易须知辑要》,清代,手抄本。
    16《典业须知》,清浙江新安惟善堂刊。
    17吴日法编:《徽商便览》,民国八年(1919年)刊。
    1转引自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88—89页。
    2程春宇编:《士商类要·买卖机关》。
    3汪道昆:《太函集》卷77。
    4王世贞:《弇州续稿》卷118,《明中顺大夫辰州府知府石峯程公墓志铭》。
    5《西神丛话·许国公》。
    6郑岳:《山斋文集》卷10,《赠宗彦于成守徽州序》。
    7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6—227页。
    8(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3,胡维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13、165页。
    9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30,《人物七·孝友四》。
    1参见张海鹏、唐力行:《论“贾而好儒”的特色》,《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4期;张明富:《“贾而好儒”并非徽商特色——以明清江浙、山西、广东商人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2年第4期;王世华:《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与张明富先生商榷》,《安徽史学》2004年第1期,等等。
    2徽州《典业须知·敦品》。
    3道光《重修徽州府志·序》。
    4徐光启:《农政全书》卷3。
    5雍正《东华录》卷5。
    6光绪《大清会典》卷237。
    7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41页。
    8汪道昆:《太函集》卷54,《明故处士溪阳吴长公墓志铭》;《太函集》卷18,《蒲江黄公七十寿序》。
    9汪道昆:《太函集》卷52。
    10《溪南江氏族谱·故处士沙南江公墓志铭》,汪珮曰:“夫农之望岁,固也。奈何以岁一不登而辍耕乎,且吾业已悔之,汝复蹈吾悔耶?”
    1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
    2婺源《墩煌洪氏统宗谱》卷58。
    3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4汪道昆:《太函集》卷67,《明赠承德郎南京兵部车驾司署员外郎主事汪公暨安人郑氏合葬墓碑》。
    5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
    6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07页。
    7歙县《溪南江氏族谱·故处士沙南江公墓志铭》
    8汪道昆:《太函集》卷61,《明处士休宁程长公墓表》。
    9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处士镗公传》。
    10光绪《婺源县志》卷38,《人物·质行》。
    11光绪《婺源县志》卷39,《人物·质行》。
    1汪道昆:《太函集》卷67,《明赠承德郎南京兵部车驾司署员外郎主事汪公暨安人郑氏合葬墓碑》。
    2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从父敬仲公状》。
    3凌应秋:《沙溪集略》卷4,《文行》。记载:凌珊“恒自恨不卒为儒以振家声,殷勤备脯,不远数百里迎师以训子侄。起必侵晨,眠必丙夜,每日外来,闻咿唔声则喜,否则嗔。其训子侄之严如此。……一日语室人曰:‘儿虽幼,已为有司赏识,吾与尔教子之心当不虚。异日者尔随任就养,必教儿为好官,以不负吾志乃可。’”
    4歙县《许氏世谱》第5册。别人不解:“子之诸弟容容与与,息游儒林。子胡自苦犯晨夜、冒霜雪,焦神极能耶?”许莲塘回答:“噫!客乌知大体哉!昔汉得一良相陈平者,是谁之力欤?乃由平之兄陈伯也。《陈平传》载:陈伯纵弟平游学,而陈伯肩家事,肆陈平学成相业也。吾独不能如陈伯乎!”
    5汪道昆:《太函集》卷55,《明处士兖山汪长公配孙孺人合葬墓志铭》。
    6歙县《许氏世谱》第5册。
    7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9。
    1计六奇:《明季北略》卷12。
    2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12页。
    3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8—140页。
    4乾隆《绩溪县志》卷3,《学校》。
    5《雍正朱批谕旨》卷47。
    6谢肇淛:《五杂组》卷4,《地部二》。
    1王阳明:《阳明全集》卷3,第82页。
    2王阳明:《传习录·拾遗》第14条。
    3王阳明:《阳明全书》卷25,《节庵方公墓表》。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26页。
    5胡居仁:《居业录》卷5。
    6李贽:《焚书》卷2,《书签·又与焦弱候》。
    7袁承业编:《明儒王心斋先生全集》卷3,《语录》。
    8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
    
    1李贽:《李氏文集》卷19,《明灯道古录》。
    2李贽:《藏书》卷24,《德业儒臣后论》。
    3朱熹:《朱子语类·训门人》。
    4汪明裕编:《古代商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87页。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21页。
    1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2唐顺之:《唐荆川文集》卷15,《程少君行状》。
    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3,《白庵程翁八十寿序》。
    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二十》。
    5万历《歙志·货殖》。
    6歙县《歙褒嘉里程氏世谱·歙邑恒之程公传赞》。
    7汪道昆:《太函集》卷65,《虞部陈使君榷政碑》。
    8汪道昆:《太函集》卷66,《摄司事裴公德政碑》。
    1汪道昆:《太函集》卷64,《督课黄明府政绩碑》。
    2贺长龄:《清朝经世文编》卷28,《赋差关税四弊疏》。
    3转引自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2页。
    4王茂荫:《王侍郎奏议》卷6,《再议钞法折》。
    5王茂荫:《王侍郎奏议》卷6,《再议钞法折》。
    6王先谦:《东华续录》卷26。
    7转引自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3页。
    1汪明裕编:《古代商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89页。
    2戴震:《孟子字义疏证》。
    3万历《歙志·风土》。
    4歙县《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8。
    5歙县《许氏世谱·平山许公行状》。
    6歙县《许氏世谱·西皋许公行状》。
    7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6,《例授儒林郎候选布政司理问绩溪章君策墓志铭》。
    8歙县《汪氏统宗谱》卷16。
    9汪道昆:《太函集》卷52。
    1汪道昆:《太函集》卷55。
    2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2页。
    3休宁《汪氏统宗谱》卷168。
    4休宁《汪氏统宗谱》卷116。
    5休宁《汪氏统宗谱》卷116,《弘号南山行状》。
    6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37。
    7汪道昆:《太函集》卷55,《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程公暨赠宜人闵氏合葬墓志铭》。
    8转引自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6—27页。
    1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明故金竺黄公崇德公行状》。
    2唐力行:《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0页。
    3江声皖:《徽州方言探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页。
    4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77页。
    1歙县《汪氏统宗谱》卷116,《弘号南山行状》。
    2光绪《祁门倪氏族谱》卷下。
    3李琳琦:《“激进”的言论与“保守”的行为:对徽商在传统价值观问题上的心理分析》,《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6期;《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5—206页。
    4唐力行认为,贾儒相通表现在六个方面:其一,名与利相通;其二,义与利相通;其三,为贾为宦在事道上相通;其四,士商求取功名,与实现“大振家声”的目的相通;其五,贾儒相通表现为两种功名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其六,贾儒相通还表现为徽商力求集两种功名于一身。
    5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环田明处士松峰李公行状》。李松峰(惟诚)说:“丈夫志四方,何者非吾所为?即不能拾朱紫以显父母,创业立家亦足以垂裕后昆。”
    6汪道昆:《太函集》卷54。
    7吴吉祜:《丰南志》第4册,《从父黄谷公六十序》。
    8蔡羽:《辽阳海神传》。
    
    1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72,《方仲公家传》。
    2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节斋黄君行状》。
    3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3页。
    4汪道昆:《太函集》卷72,《溪南吴氏祠堂记》。
    5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
    6陈其南:《明清徽州商人的职业观与家族主义》,《江淮论坛》1992年第2期。
    7汪道昆:《太函集》卷61,《明处士休宁程长公墓表》。
    
    1汪道昆:《太函集》卷56,《吴田义庄吴次公墓志铭》。
    2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士金仲翁配戴氏合葬墓志铭》。
    3汪道昆:《太函集》卷57,《吴太公暨太母合葬墓志铭》。
    4汪道昆:《太函集》卷42,《明故程母汪孺人行状》。
    5歙县《许氏世谱》第5册,《明故处士莲塘许君行状》。
    6民国《黟县四志》卷6,《孝友》。
    7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十·义行五》。
    8光绪《婺源县志》卷38,《人物十一·质行五》;卷39《人物十一·质行七》。
    1休宁《西门查氏祠记·查灵川公暨配汪孺人行状》。
    2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3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黄公莹传》。
    4歙县《许氏世谱》第5册,《平山许公行状》。
    5歙县《褒嘉里程氏世谱·奉祝致和程老先生六十荣寿序》。
    6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6,《章君健墓志铭》。
    7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中议大夫大父凤占公行状》。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50—151页。
    8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儒士叔义七秩寿序》。
    1祁门《张氏统宗谱》卷8,《毅斋翁传》。
    2歙县《汪氏统宗谱》卷31。
    3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9,《望云翁传》。
    4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9。
    5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6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黄公文茂传》。
    7鲍友恪:《鲍氏诵先录》。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435页。
    8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6,《例授儒林郎候选布政司理问绩溪章君策墓志铭》。
    
    
    1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77页。
    2蔡羽:《辽阳海神传》。
    1谢肇淛:《五杂组》卷4。
    2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卷36,《严氏富赀》。
    3万历《歙县志》卷10。
    4李澄:《淮鹾备要》。王赠芳说:淮盐商人“有挟资千万者,最少亦一二百万。”(王赠芳:《谨陈补救淮盐积弊疏》)
    5《清朝野史大观》卷11,《清代述异》。
    6叶显恩:《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参见《’95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7年。
    7休宁《茗洲吴氏家典》。
    
    1陈去病:《五石脂》。
    2许承尧:《歙事闲谭》第8册,《春帆记程》。
    3吴日法:《徽商便览·缘起》。
    4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9,《城东许氏重修族谱序》。
    5转引自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第33—34页。
    6嘉庆《黟县志》卷3,《风俗》。
    7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4,《风俗》。
    8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泛叶寄·故老杂纪》。
    
    1同治《黟县三志》卷15,《文艺志》。
    2歙县《方氏族谱》卷7,《家训·注》。
    3歙县《方氏族谱》卷7,《家训·注》。
    
    1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8,《规约·书宗祠条规后》。
    2程一枝:《程典》卷19,《宗法志》。
    3歙县《橙阳散志》卷12,《艺文志三·存志户墓祀序》。
    4歙县《新安黄氏大宗谱》卷2,《横槎祠堂记》。
    5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44—245页。
    
    1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8,《许氏家规》。
    2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
    3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卷首,《凡例》。
    1歙县《歙西溪南吴氏世谱》。
    2金焘、金景轩:休宁《金氏家谱·叙文》。
    3歙县《虬川黄氏宗谱·虬川黄氏重修宗谱序》。
    4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鲍氏两翁传》
    5歙县《托山程氏家谱·托山程氏重修本支谱后序》。
    6黟县《明经胡氏存仁堂支谱》卷首,《前朝谱序》。转引自赵华富:《两驿集》,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285页。
    7歙县《托山程氏家谱·谱说》。
    1民国《平阳汪氏宗谱》卷1,《家规》。
    2休宁《率东程氏宗谱》卷4,《克己处士墓志铭》。
    3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
    4许国:《许文穆公集》卷13,《世积公行状》。
    5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鲍肯园先生小传》。
    6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7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8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9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志·义行》。
    10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志·义行》。
    11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志·义行》。
    12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志·义行》。
    13歙县《重编棠樾鲍氏三族宗谱》卷101,《希圣公派》。
    
    1程敏政:《篁墩文集》卷34,《休宁流塘詹氏家谱序》。
    2(日)臼井佐智子:《徽商及其网络》,《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
    3赵万里:《从天一阁说到东方图书馆》,天津《大公报·图书副刊》1934年第12期。
    4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492—534页。
    5 (美)居密:《安徽方志谱牒及其地方资料的研究》,台北《汉学研究》1985年第2期。
    
    1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3—14页。
    2程一枝:《程典》卷19,《宗法志》。
    3程一枝:《程典》卷19,《宗法志》。
    4歙县《金山洪氏宗谱》卷2,《世祠引》。
    5万历《窦山公家议》卷3,《祠祀议》。
    1歙县《托山程氏家谱》卷21,《托山程氏宗祠记》。
    2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4页。
    3绩溪《金紫胡氏家谱·亶然堂重订规谱序》。
    4程一枝:《程典》卷19,《宗法志》。
    5歙县《古歙城东许氏世谱》卷7,《许氏宗祠重置祭田记》。
    6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7参见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7,《建置五·祠堂》;同治《祁门县志》卷9,《舆地志·祠堂》;同治《黟县三志》卷11,《政事·祠堂》;嘉庆《绩溪县志》卷7,《祀典志·族祀》;康熙《休宁县志》卷2,《建置·祠堂》。
    8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9页。
    9黟县《南屏叶氏族谱》卷1,《祠堂》。
    10歙县《橙阳散志》卷8,《舍宇志·祠堂》。
    11赵华富:《婺源县游山董氏宗族调查研究》,《徽学》第2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50页。
    1汪道昆:《溪谷南吴氏敦本祠碑》,《丰南志》第8册。
    2刘淼:《从徽州明清建筑看徽商利润的转移》,《江淮论坛》1982年第6期。
    3吴吉祜:《丰南志》第8册,《溪南吴氏祠堂记》。
    4吴吉祜:《丰南志》第8册,《溪南吴氏祠堂记》。
    5刘淼:《从徽州明清建筑看徽商利润的转移》,《江淮论坛》1982年第6期。
    6歙县《歙新馆著存堂鲍氏宗谱》卷3,《重整祠规序》。
    7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8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皇清敇赠儒林郎州司马之洪公传》。
    9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10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1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处士允和公传》。
    2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3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卷3,《中梅公传》。
    4光绪《婺源县志》卷29。
    5休宁《竹林汪氏宗祠记》。
    6江登云:《橙阳散志》卷8,《舍宇志·祠堂》。
    7民国《歙县志》卷8,《人物志·孝友》。
    8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滽公传》。
    9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晋公传》。
    10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以深公传》。
    11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希武公传》。
    12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13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14歙县《歙北江村济阳江氏族谱》卷9,《皇清后候选州司马注公传》。
    
    1朱熹:《家礼》卷1。
    2歙县《重修古歙城东许氏世谱》卷7,《朴庵翁祭田记》。
    3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8页。
    4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18,《家规》。
    5歙县《重修古歙城东许氏世谱》卷7,《许氏家规》。
    
    1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义田》。
    2歙县《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家训》。
    3康熙《祁门县志》卷4,《孝义》。
    4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5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6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95页。
    7道光《休宁县志》卷1,《风俗》。
    1嘉庆《绩溪县志》卷10,《人物行·孝友》。
    2康熙《徽州府志》卷15,《人物志·尚义传》。
    3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4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302页。
    5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9。
    6康熙《徽州府志》卷15。
    7刘淼:《徽商鲍志道及其家世考述》,《江淮论坛》1983年第3期。
    8张永诠:《先祠记》,《祔葬银两公置祀产敬设冬祭缘由》。
    9刘淼:《徽商鲍志道及其家世考述》,《江淮论坛》1983年第3期。
    10张载:《张子全书》卷4,《宗法》。
    
    1万历《歙志·风土》。
    2管志道:《从先维俗议》卷2,《太昆先哲遗书》。
    3李光地:《戒子孙》,参见《皇朝经世文编》卷58。
    4陆陇其:《风俗策》,参见《皇朝经世文编》卷58。
    5魏象枢:《请颁礼制疏》,参见《皇朝经世文编》卷58。
    1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2引自李文治、江太新:《中国宗法宗族制和族田义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3顾炎武:《日知录》卷23,《集释道》。
    4顾炎武:《日知录》卷6,《庶民安故财用足》。
    5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20,《陆氏义庄记》。
    6方苞:《方望溪先生文集》卷14,《仁和汤氏义田记》。
    7方苞:《方望溪先生文集》卷8。
    
    1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
    2转引自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7—368页。
    3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
    4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
    1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
    2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
    3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卷首。
    4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18,《家规》。
    5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
    6黟县《环山余氏宗谱》卷1,《余氏家规》。
    7吴吉祜:《丰南志》第4册,《寿吴廷简太史母七十序》。
    1《安徽茶叶史略》,《安徽史学》1960年第3期。
    2赵尔巽、柯劭忞:《清史稿·食货志五》。
    3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474,《户部题行盐法十议疏》。
    4嘉庆《两淮盐法志》卷54。
    5嘉庆《两淮盐法志》序。
    6嘉庆《两淮盐法志》卷55。
    7嘉庆《两淮盐法志》卷首,《制诏》。
    8陆言:《陶文毅公全集》卷14,《覆奏办理两淮盐务一时尚未得有把握折子》。
    9陶澍:《恭报接受两淮盐政印务折子》,参见《陶澍集》,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26页。
    10陆言:《陶文毅公全集》卷15,《查覆楚西现卖盐价折子》。
    
    1嘉庆《两淮盐法志》卷首,《制诏》。
    2包世臣:《安吴四种》卷5,《小倦游阁杂说》。
    3王守基:《盐法议略·长芦盐法议略》。
    4王庆云:《石渠余记》卷6。
    5肖一山:《清代通史》(中),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第333页。
    1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123,《食货志》。
    1嘉庆《两淮盐法志》卷3、7。转引自叶显恩:《徽商利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2吴吉祜:《丰南志》第4册,《光禄兄六十寿序》。
    3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69,《汪内史家传》。
    4休宁《率东程氏家谱》卷3。
    5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2,《捐输·军需》。
    6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2,《捐输·军需》。
    1光绪《婺源县志》卷35。
    2光绪《婺源县志》卷34。
    3光绪《婺源县志》卷34。
    4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8—319页。
    5吴士奇:《征信录·货殖传》。
    6万历《明神宗实录》卷361。
    7姚文田:《重修扬州府志》卷52,《笃行》。
    8刘大櫆:乾隆《歙县志》卷13,《义行》。
    9徽州《阄书契底》,原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号:1000461。转引自叶显恩:《徽商利润的封建化与资本主义萌芽》,《中山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
    1英杰:《续纂扬州府志》卷15,《人物志·流寓》。
    2铁保:《两淮盐法志》卷17,《借币》。
    3据宋应星:《野议·盐政论》云:“万历盛时,(盐商)资本在广陵不啻三千万两,每年子息可生九百万两。只以百万输帑,而以三百万充无妄之费,公私俱足,波及僧道丐桥梁楼宇,当余五百万两。”由此得知,正常情景,官场交易费(输帑与无妄之费)占利润44%。参见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62页。
    4韦庆远、吴奇衍:《清代著名皇商范氏的兴衰》,《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
    5李煦:《两淮众商代题再借皇帑折》。见故宫博物院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6嘉庆《两淮盐法志》卷17,《转运·借帑》。
    7李煦:《两淮众商代题再借皇帑折》。见故宫博物院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8嘉庆《两淮盐法志》卷17,《转运·借帑》。
    1嘉庆《两淮盐法志》卷17,《转运·借帑》。
    2陶澍:《淮南乙未纲引课仍请分带折子》,陆言编:《陶文毅公全集》卷17,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
    3王思治、金成基:《清代前期两淮盐商的盛衰》,《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
    4永瑢:《为议覆长芦盐政西宁代东商请借内帑银两事》。
    5刘德仁、薛培:《略论清政府对盐商的控制与作用》,《盐业史研究》1998年第3期。
    6嘉庆《两淮盐法志》卷首,《制诏》。
    7故宫博物院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59页。
    1嘉庆《两淮盐法志》卷25,《课程·经费上》。
    2李煦:《革除两淮规礼并催旧盐捆运出场所折》。见故宫博物院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月,第208页。
    3李煦:《密访李陈常巧饰清官大改操守折》。见故宫博物院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96页。
    4转引自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118页。
    5汤殿三:《国朝遗事纪闻》第1册,《高宗南巡遗闻五则》。记载:“扬州之富,以淮南盐商名。商之著者凡八家,而黄(当为汪之误)氏妇(扬州人称为黄十公太大)居其最。高宗之幸郡也,诸商皆争自输金为御供,凡有可悦上意者,无不力致之,故上谓:行在以来,莫若扬州适意者。车驾还京后,有皇子晏起以误读。上责之曰:‘汝欲逸乐,何不作淮南商人子,而必生吾家耶!’”
    6袁枚:《诰封光禄大夫奉宸苑卿布政使江公基志铭》。
    1汤殿三:《国朝遗事纪闻》第1册,《高宗南巡遗闻五则》。记载:“车驾之在扬也,建行宫于城北天宁寺,寺去小金山约三里,故时临幸焉。山在水中,象京口金山……惟遥视数里外,于夕阳薜荔中,见城楼一角,近视则无物,上意憾焉。商人黄氏妇闻之,即日就桑园隙地建大屋,鸠工庀材,一夕成,即今三贤祠也。翌日,上登月观瞥见之,惊闻近侍曰:‘何其速焉?’近侍以黄氏妇所造。上叹曰:‘富哉商乎,联不及也!’”扬州人至今犹有“一夕造成三贤祠”之谚。
    2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4页。
    3故宫博物院清档案部编:《李煦奏折》,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5月,第258页。
    4《鲍氏诵先录》,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4页。
    5(日)寺田隆信:《山西商人研究》,张正明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320页。
    1汪明裕编:《古代商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56—157页。
    2陈子龙等编:《明经世文编》卷435。
    3朱九德等:《倭变事略》,台北:广文书局,1967年,第183页。
    4陈樊恒:《明代倭寇考略》,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20页。
    5关于徽商抗倭斗争的事迹,本文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0—345页;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2—196页。
    1休宁《率东程氏家谱》卷11,《明威将军程天宠甫小传》。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5页。
    2歙县《重修故歙东门许氏宗谱》卷9,《许本善传》。
    3汪道昆:《太函集》卷61,《明处士休宁程长公墓表》。
    4汪道昆:《太函集》卷35,《明赐级阮长公传》。
    5汪道昆:《太函集》卷61。
    
    1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2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
    3歙县《汪氏统宗谱》卷31。
    4徐卓:《休宁碎事》卷12。
    5休宁《率东程氏家谱》卷4。
    6凌应秋:《沙溪集略》卷4。
    7嘉庆《徽志补遗》。
    8休宁《西门汪氏大公房挥佥公支谱》卷4。
    9汪道昆:《太函集》卷17。
    10同治《祁门县志》卷30。
    11许国:《许文穆公集》卷9。
    1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2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9页。
    3休宁《茗洲吴氏家典》卷1。
    4汪道昆:《太函集》卷7。
    5汪道昆:《太函集》卷35。
    6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61。
    7熊鸣歧:《昭代王章》卷1,《东华录》。
    8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仲父光禄寺署丞冲源先生行状》。
    1歙县《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1。
    2歙县《许氏世谱》第5册。
    3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页。
    4光绪《婺源县志》卷34。
    5光绪《婺源县志》卷35。
    6光绪《婺源县志》卷35。
    7光绪《婺源县志》卷34。
    8光绪《婺源县志》卷34。
    9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
    10汪道昆:《太函集》卷40,《儒侠传》。
    11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黄公莹传》。
    12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
    13汪道昆:《太函集》卷17,《阜成篇》。
    14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4,《人物二·才略》。
    1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
    2康熙《泰兴县志》卷1,《风俗》。
    3乾隆《镇洋县志》卷1,《风俗》。
    4汪道昆:《太函集》卷43,《先大母状》。记载:“大母尝乘间告大父曰,君家世孝弟力田,善矣。吾翁贾甄(瓯)括,闻诸贾往往致富饶。君能从吾翁游,请为君具资斧。大父曰:善。及大父由甄(瓯)、括起,齊用遂优。”
    5汪道昆:《太函集》卷41,《赠安人江母郑氏行状》。记载:“驾部公负丈夫气。居常叹曰:吾欲力农,吾乡田少,比岁凶,农安可为也?吾欲力贾,吾家薄,无以具资斧,贾安可为也?安人(其妻郑氏)从容请曰:乡人贾者什九。君宁以家薄废贾邪?乃脱装奉驾部公,佐公贾。”
    6汪道昆:《太函集》卷42,《明故程母汪孺人行状》。
    7汪道昆:《太函集》卷52,《海阳处土金仲翁戴氏合葬墓志铭》。
    8佘华瑞纂:《岩镇志草》。
    9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74页。
    10汪道昆:《太函集》卷91,《明处士休宁程长公墓表》。
    1曹嗣轩编:《新安休宁名族志》卷3,《厚村》。
    2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原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记载:“奇峰郑元祐、逢暘、逢春、师尹、大前,原三十九年合伙拼买杉木,至饶造捆,往瓜发卖。不期即遇风潮,漂散捆木,又遇行情迟钝,耽误利息,以致蚀本。今托中鸣誓,将原留买木并在瓜木各名下支银逐一查算明白,……共计该银九百余。照原合伙议定分股,以做十二股均赔开派。各照单坐还各名下,再无异言。立此清单五纸为照……”
    3光绪《婺源县志》卷35。
    4光绪《婺源县志》卷33。
    5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
    6休宁《潜溪汪姓置产簿》,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屯溪资料”,编号:075。
    7安徽省博物馆编:《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1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574页。
    8 Sahlins, M,”Stone Age Economics”,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 1972. pp. 200.
    1顾炎武:《肇域志》第3册。
    2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良友公状》。
    3俞樾:《右台仙馆笔记》。
    4休宁《率东程氏家谱·程锁墓表》。
    5王茂荫:《王侍郎奏议》卷3,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第37—38页。
    6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7汪道昆:《太函集》卷52。
    8汪道昆:《太函副墨》卷1,《先大父状》。
    9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环畴东世福公行状》。
    10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德明公状》。
    11歙县《汪氏谱乘·式溪汪君传》。
    12汪道昆:《太函集》卷35。
    1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记载:“(程君)门下受计出子钱者恒数千人……数奇则宽之,以务究其材;饶慕则廉取之,而归其赢。以故人乐为程君用”。
    2汪道昆:《太函集》卷17,《为长者王封君寿》。记载:“诸弟子从之游,分授刀布,左提右挈,咸愿与之代兴,各致千万有差。”
    3江登云:《橙阳散志》卷3,《人物·隐德》。
    4许承尧:《歙事闲谭》第28册。
    5歙县《褒嘉里程氏世谱·歙邑恒之程公传赞》。
    6歙县《郑氏族谱》。
    7汪道昆:《太函集》卷47,《明故处士吴公孺人陈氏合葬墓志铭》。转引自唐力行:《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7页。
    8金声:《金太史集》卷4,《与歙令君书》。
    1绩溪《上川明经胡氏宗谱》卷下,《拾遗》。
    2方承训:《复初集》卷31,《从伯祖廷珂公传》;卷28,《先君状》、《从伯景仁公状》、《从伯祖母廷贵孺人状》、《从叔太奇公传》、《从叔太礼公状》;卷29,《从叔永希公状》;卷32,《从弟羡君传》、《从叔景实翁从兄铣公传》。转引自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34页。
    3《绩溪县志馆第一报告书·胡适之先生致胡编纂函》。
    1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2民国《歙县志》卷1。
    3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明处士彦先吴公行状》。
    4金声:《金太史集》卷7,《寿吴亲母金孺人序》。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8—569页。
    6许承尧:《歙事闲谭》第25册。
    1胡适:《胡适的自传》,参见陈金淦编:《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
    2万历《扬州府志》卷2。
    3康熙《泰兴县志》卷1。
    4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北京:三联出版社,第570页。
    5苏州历史博物馆等编:《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86—187页。
    6周晖:《金陵琐事剩录》卷3。
    7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1册。
    8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
    
    1乐钧:《三异笔谈》卷3。
    2光绪《婺源县志》卷38。
    3嘉庆《黟县志》卷7。
    4嘉庆《黟县志》卷7。
    5凌应秋:《沙溪集略》卷4,《文行》。
    6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侯选州司马梅公传》。
    7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节斋黄君行状》。
    8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双泉黄君行状》。
    1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太学可训公传》。
    2嘉庆《绩溪县志》卷10,《尚义》。
    3嘉庆《黟县志》卷7,《人物·尚义》。
    4光绪《婺源县志》卷35。
    5光绪《婺源县志》卷35。
    6《婺源县志采辑·义行》。
    7《通商各关洋贸易总册》卷下,转引自彭泽溢:《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第2卷),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第325页。
    8转引自王振忠:《<汪作黼同年哀挽录>中的徽州典商事迹》,《安徽史学》2005年第2期。
    9许奉恩:《留仙外史·一文钱》。
    10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10。
    11憺漪子:《士商要览·买卖机关》。
    1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54页。
    2民国《夏口县志》卷12。
    3王珍:《徽州木商述略》,《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4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
    5光绪《婺源县志》卷34。
    6绩溪《遵义胡氏宗谱》卷8、《绩溪城南方氏(四修)宗谱》卷18、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
    7王珍:《徽州木商述略》,《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1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42。
    2王珍:《徽商与茶叶经营》,《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3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1册。
    4婺源《詹氏宗谱》卷首。
    5杭州《新安惟善堂征信录》,安徽博物馆收藏。
    6民国《夏口县志》卷12。
    7王珍:《徽商与茶叶经营》,《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8崇祯《外冈志》卷1、2。
    9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4—85页。
    10上海博物馆图书资料室编:《上海碑刻资料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87页。
    11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56—58页。
    
    1汤殿三:《国朝遗事纪闻》第1册,《高宗南巡遗闻五则》。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集注》。
    3梁启超:《新民说·论毅力》。
    4《孟子·告子下》。
    5歙县《许氏世谱》卷6。
    6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
    
    1弘治《徽州府志》卷2,《食货一》。
    2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二十》。
    3汪道昆:《太函集》卷7,《新都太守济南高公奏最序》。
    4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江南二十》。
    5许承尧:《歙事闲谭》第6册,《明季县中运米情形》。
    6许承尧:《歙事闲谭》第6册,《明季县中运米情形》。
    7康熙《休宁县志》卷7。
    1康熙《徽州府志》卷8。
    2《歙县志》。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469页。
    3《歙县志》。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469页。
    4同治《祁门县志》卷36,《杂志》。
    5万历《歙志·货殖》。
    6黄宾虹:《新安货殖谈》。
    7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
    1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
    2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3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8,《例授昭勇将军成山指挥李君墓志铭》。
    4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66页。
    5歙县《汪氏统宗谱》卷42。
    6休宁《率东程氏家谱·程长公墓表》。
    7休宁《率东程氏家谱·德斋孺人程氏行状》。
    8婺源《敦煌洪氏通宗谱》卷59,《檀溪全万公传》。
    9歙县《溪南江氏族谱》。
    10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9。
    11歙县《方氏会宗统谱》卷19。
    12黟县《环山余氏宗谱》卷21。
    13歙县《重编棠樾鲍氏三族宗谱》卷15,《文庆公派》。
    14李琳琦:《论徽商资本流向土地的特点与及其规律》,《安徽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15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16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17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18魏禧:《魏叔子文集》卷1,《江氏四世节妇传》。
    1民国《歙县志·风土》。
    2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
    3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4胡适:《四十自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4页。
    5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6转引自程富金:《徽州风俗》,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113页。
    7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8同治《黟县三志》卷6,《人物·质行》。
    9民国《歙县志》卷8,《人物志·孝友》。
    
    1蔡羽:《辽阳海神传》。
    2汪道昆:《太函集》卷16,《兖山汪长公六十寿序》。
    3蔡羽:《辽阳海神传》。
    4胡适:《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年8月,第2页。
    5转引自王振忠:《清代徽商的<弄月嘲风>》,《寻根》2002年第4期。
    6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
    7徐珂:《清稗类钞》第5册,《农商类》。
    
    1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页。
    2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第178页。
    3绩溪《客商规略·客途》,见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0页。
    1黄汴:《一统路程图记》。
    2桑良至:《安徽省图书馆藏抄本<客商规略>考评》,《文献》1994年第3期。
    3张海鹏:《论徽商经营文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0—591页。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11—213页。
    4休宁《西门查氏祠记·凤湖处士彦辉查公墓志铭》。
    1歙县《许氏世谱·朴翁传》。转引自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9页。
    2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卷78。
    3万历《休宁县志·风俗》。
    4歙县《潭渡黄氏族谱》卷9。
    5温汝能:嘉庆《龙山乡志》卷4,《物产》。
    6万历《西吴枝乘》卷下。
    7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4,《盐官邑老魔魅色,会骸山大士诛邪》。
    1《汪氏阄书》,原件藏于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561页。
    2《胡氏阄书》,原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转引自章有义:《明清徽州土地关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月,第24页。
    3《清顺治张氏阄书》,原件藏于安徽省博物馆,2:16645。转引自刘和惠、汪庆元:《徽州土地关系》,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19页。
    4转引自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
    5休宁《西门汪氏大公房挥佥公支谱》卷4。
    6歙县《古歙岩镇镇东磡头吴氏族谱·仰山吴君行状》。
    7同治《黟县三志》卷15,《舒君遵刚传》。
    8歙县《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中议大夫大父凤占公行状》。
    9嘉庆《黟县志》卷26。
    10胡适:《胡适口述自传》,唐德刚译,北京:华文出版社,1989年8月,第2页。
    
    1栗色,指皮肤被打成赤紫色。驮拳头,指挨打拳头。
    2寻路头:托同乡找工作;被头:铺盖;身命:衣食。
    3茴香与“回乡”谐音;萝卜是“落泊”的谐音。
    4光绪《婺源县志》卷34。记载:“家故贫,若冠佣工芜湖,备尽辛劳。中年贷本经商,家道隆起。”
    5同治《胡姓静字阄书》,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屯溪资料”,编号:分357。
    6《乾隆元年金氏阄书》,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屯溪资料”,编号:分B013。
    1乾隆《祁县志》卷9,《人物》,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307页。
    2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3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4祁门《倪氏族谱》。
    5《渭南朱世荣分家簿》,转引自卞利:《明清徽州社会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1页。
    1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光禄寺丞乡饮大宾应全公原传》。。
    2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3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73,《程神保传》。转引自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98页。记载:“……而李以蚕织簪珥助之,得三十金,贾峡江,邻人不戒于火,一夕尽毁其赀。……久之累赀七百金。已贾楚,楚五岁荐饥,徒见羸胔老弱,神保哀之,诸逋贷一无所问,仅得百金归。而走南海,市海错往来清源淮扬间,复如楚,资用复饶。”
    4转引自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65页。
    
    1淳熙《新安志》卷1,《风俗》。
    2许承尧:《歙事闲谭》第6册。
    3光绪《婺源乡土志·风俗》。
    4汪道昆:《太函集》卷6。
    1《论语·述而》。
    2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三年》。
    3房玄龄:《晋书》卷82,《陈寿传》。
    4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
    5汪道昆:《太函集》卷17,《阜成篇》。
    6张翰:《松窗梦语》卷4,《商贾纪》。
    7金声:《金太史集》卷8,《建阳令黄侯生祠碑记》。
    8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8页。
    9汪道昆:《太函集》卷16,《兖州汪长公六十寿序》。
    10万历《祁门县志》卷4,《风俗》。
    11万历《休宁县志·重修休宁县志序》。
    12《休宁县赋役官解条议全书序》,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52页。
    1万历《休宁县志·重修休宁县志序》。
    2万历《休宁县志·舆地志·风俗》。
    3乾隆《绩溪县志·风俗》。
    4汪士铎:《乙丙日记》卷1、3。
    5乾隆《绩溪县志》。
    6婺源《燉煌郡洪氏通宗谱》卷56,《南园记》。
    7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4,《风俗》。
    8嘉庆《黟县志》卷3,《地理志·风俗》。
    9《黟县乡土地理风俗》,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29页。
    10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11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处士乐斋黄公行状》。
    1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明故处士黄公豹行状》。
    2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明处士竹窗黄公崇敬行状》。
    3歙县《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8。
    4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
    5万历《歙志》卷10。
    6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云泉黄君行状》。
    7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
    8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
    9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
    10以下均引自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11休宁《汪氏统宗谱》卷116,《汪景达墓志铭》。
    12休宁《汪氏统宗谱》卷116,《弘号南山行状》。
    13同治《黟县三志》卷7,《人物志·尚义传》。
    14嘉庆《黟县志》卷7,《人物·尚义》。
    15嘉庆《黟县志》卷7,《人物·尚义》。
    1以下均出自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
    2《今古奇闻》卷3。
    3谢肇淛:《五杂组》卷4。
    4万历《休宁县志·舆地志·风俗》。
    5康熙《休宁县志》卷1,《风俗》。
    6万历《歙志》卷10。
    7嘉庆《黟县志》卷16,《艺文》。
    8《胡适的自传》,转引自程金淦编:《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12页。
    9民国《歙县志·风土》。
    10康熙《徽州府志》卷2,《风俗》。
    
    1廖腾煃:《海阳纪略》卷下。
    2万历《歙志·货殖》。
    3李绍文:《云间杂识》。
    4万历《扬州府志·序》。
    5万历《嘉定县志》卷1,《市镇·南翔镇》。
    6万历《嘉定县志》卷1,《市镇·罗店镇》。
    7乾隆《镇洋县志》卷1,《风俗》。
    8康熙《泰兴县志》卷1,《风俗》。
    9乾隆《杭州府志》卷1,《市镇》。
    10康熙《平湖县志》卷4,《风俗》。
    11光绪《塘栖志》卷18,《风俗》。
    12嘉庆《嘉善县志》卷6,《风俗》。
    13同治《黟县三志》卷7,《人物志·尚义传》。
    1同治《黟县三志》卷15,《舒君遵刚传》。
    2程一枝:《程典》卷23,《食货志》。
    3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6页。
    4歙县《新安许氏世谱》卷4,《朴翁传》。
    5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10,《朴庵公祭田记》。
    6歙县《双桥郑氏墓地图志·明故处士石陵郑君暨配洪孺人合葬墓志铭》。
    7嘉庆《休宁县志》卷14,《人物志·孝友》。
    8绩溪《城西周氏宗谱》卷17,《明高祖宗道公传》。
    9同治《黟县三志》卷6,《人物志·孝友传》。
    10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40,《人物·义行》。
    11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29,《人物·孝友》;光绪《婺源县志》卷33。
    12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84页。
    13歙县《新安呈坎罗氏宗谱》卷9。
    14歙县《新安呈坎罗氏宗谱》卷9。
    15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1册,《程仁义行》。
    1佘华瑞:《岩镇志草》。
    2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歙人出贾时期》。
    3歙县《泽富王氏宗谱》卷4。
    4汪道昆:《太函集》卷58,《明故南京金吾卫指挥佥事歙程次公墓志铭》。
    5嘉庆《黟县志》卷15,《汪烈妇传》。
    6张廷玉:《明史·朱纨传》。
    7王世贞:《王堨州文集·明经世文编》。
    8《明世宗实录》卷453。王直又名汪直,歙县人,《明史》作汪直,《辞海》作王直。
    9郑舜功:《日本一鉴》。
    10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9,《许全善传》。
    11歙县《棠樾鲍氏宜忠堂支谱》卷21,《鲍君文玉传》。
    12歙县《续修新安歙北许村许氏东支世谱》卷5,《练溪辰江别叙》。
    13何乔远:《闽书》卷38,《风俗》。
    1万历《歙志·货殖》。
    2陈去病:《五石脂》。
    3董钟琪、汪廷璋纂修:光绪《婺源乡土志》。
    4汪道昆:《太函集》卷54。
    5万历《歙志·货殖》。
    6万历《休宁县志·舆地志》。
    7民国《歙县志》卷1。
    8贺长龄:《清朝经世文编》卷50,《请定盐法疏》。
    9黄钧宰:《金壶浪墨》卷1,《盐商》。
    10谢肇淛:《五杂组》卷4。
    1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2康熙《休宁县志》卷6,《人物·孝友》。
    3许承尧:《歙事闲谭》第25册。
    4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4。
    5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卷21,《中宪大夫肯园鲍公行状》。
    6康熙《休宁县志》卷6,《人物·笃行》。
    7汪道昆:《太函集》卷32,《程长公传》。
    8程趾祥:《此中人语》卷3,《张先生》。
    9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
    10金声:《金太史集》卷7,《寿吴亲母金孺人序》。
    11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2。
    12民国《歙县志》卷1。
    13汪道昆:《太函集》卷59,《明故处士洪桥郑次公墓志铭》。
    1曲彦斌:《中国典当史》,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213页。
    2许承尧:《歙事闲谭》17册,《唐模许翁》。
    3汪道昆:《太函副墨》卷4,《汪处士传》。
    4《崇祯二年休宁程虚宇立分书》,参见王钰钦、周绍泉:《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篇)卷8,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
    5《道光十九年笃字阄》,原件藏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转引自范金民、夏维中:《明清徽州典商述略》,《徽学》第2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6《汪氏典业阄书》,转引自汪庆元:《<汪氏典业阄书>研究——清代徽商典当业的一个实例》,《安徽史学》2003年第5期。
    7许重熙:《江阴城守记》。
    8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3。
    9徐珂:《清稗类钞》第24册,《豪侈类》。
    10汪道昆:《太函集》卷52,《南右孙处士墓志铭》。
    1汪道昆:《太函集》卷56。
    2汪道昆:《太函集》卷56。
    3陈去病:《五石脂》。
    4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90页。
    5周晖:《金陵琐事剩录》卷3。
    6汪道昆:《太函集》卷59,《明封征仕郎莆田陈长者墓志铭》。
    7万历《扬州府志》卷2。
    8乾隆《镇洋县志》卷1。
    9康熙《嘉兴县志》卷9。
    10康熙《平湖县志》卷4。
    11徐珂:《清稗类钞》第15册,《婚姻类》。
    12丁元荐:《西山日记》卷上。
    13《明神宗实录》卷434。
    14计六奇:《明季北略》卷23。
    15汪道昆:《太函集》卷55,《明故处士衮山汪长公配孺人合葬墓志铭》。
    16歙县《江村洪氏家谱》卷9,《明敕赠修职郎提举松山公墓志铭》。
    17冯梦龙:《古今小说》(既《喻世明言》)卷1。
    1新安《休宁名族志》卷1。
    2康熙《休宁县志》卷6。
    3范成大:《骖鸾录》。
    4《增补陶来公致富全书》卷1,引傅衣凌《明清时代徽州婺商资料类辑》,《安徽史学通讯》1958年第2期。
    5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2卷,《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6光绪《婺源县志》卷3,《风俗》。
    7婺源《墩煌洪氏通宗谱》卷58,《清华雪斋公传》。
    8《婺源县采辑·义行》,张海鹏、王廷元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86页。
    9戴褐夫:《戴南山先生全集》卷8,《程之藩传》。
    10民国《歙县志》卷8,《人物·孝友》。
    11光绪《婺源县志》卷30,《人物·孝友》。
    12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13许承尧:《歙事闲谭》第3册。
    14光绪《婺源县志》卷31。
    15杨澜:《临江汇考》卷4。
    1光绪《婺源县志》卷34。
    2光绪《婺源县志》卷31。
    3祁门《倪氏族谱》卷续。
    4祁门《倪氏族谱》卷下。
    5雍正《浙江通志》卷106,《物产六》。
    6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4回。
    7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
    8光绪《婺源县志》卷33。
    9光绪《婺源县志》卷34。
    10光绪《婺源县志》卷35。
    11光绪《婺源县志》卷35。
    12歙县《汪氏统宗谱》卷85。
    13王珍:《徽州木商述略》,《徽州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14光绪《婺源县志》卷35。
    15光绪《婺源县志》卷35。
    16光绪《婺源县志》卷30。
    17陈眉:《冬官记事》,转引自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10页。
    1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义行》。
    2戴褐夫:《戴南山先生全集》卷8,《程之藩传》。
    3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明故处士兰田质斋李公墓志铭》。
    4程寅生:《天启黄山大狱记》。
    5原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编号:100025。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第266页。
    6许承尧:《治事丛谈》。
    7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
    8转引自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1页。
    9汪道昆:《太函集》卷53。
    10汪道昆:《太函集》卷40,《儒侠传》。
    11周晖:《续金陵琐事》卷上,《茶坊》。
    1王世华:《富甲一方的徽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9页。
    2许正:《安徽茶叶史略》,《安徽史学》1960年第3期。
    3夏燮:《中西纪事》卷23。
    4《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9页。
    5绩溪《庙子山王氏谱》卷20,《王维达传》。
    1歙县《程氏孟孙公支谱·程廷柱传》。
    2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104页。
    3汪道昆:《太函集》卷45,《明处士江次公墓志铭》。
    4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4页。
    5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中议大夫答父凤占公行状》。
    6周晖:《金陵琐事剩录》卷3。
    7汪道昆:《太函集》卷52,《明故明威将军新安卫指挥佥事衡山程季公墓志铭》。
    
    1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处士乐斋公行状》。
    2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
    3道光《安徽通志》卷196。
    4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
    5休宁《率东程氏家谱》卷3
    6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明故处士黄公豹行状》。
    1汪道昆:《太函集》卷54。
    2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86页。
    3许元仲:《三异笔谈》卷3。
    4何警吾编:《徽州地区简志·人物》,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第511页。
    5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85页。
    
    1朱熹:《朱子语类》卷16。
    2张载:《张载集·正蒙·天道》。
    3道光《重修徽州府志·序》。
    4《论语·为政》。
    5《论语·阳货》。
    6《论语·学而》。
    7《荀子·法行》。
    8《荀子·荣辱》。
    9《荀子·荣辱》。
    10《孟子·离娄》。
    11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8。
    12朱熹:《四书集注·中庸注》。
    
    1程大昌:《考古编》卷6,《中庸论二》。
    2程敏政:《篁墩文集》卷9,《制策》。
    3左丘明:《左传·文公元年》。
    4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5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
    6《论语·卫灵公》。
    7《论语·卫灵公》。
    8《孟子·离娄下》。
    9左丘明:《左传·昭公元年》。
    10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卷首,《祠规》。
    11歙县《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3。
    
    1许承尧:《歙事闲谭》卷28,《初月楼闻见录》。又见道光《安徽通志》卷196,《义行》。
    2歙县《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鲍解占先生墓志铭》。
    3歙县《新安歙北许氏支世谱》卷8,《处士立斋许公行状》。
    4佘华瑞纂修:《岩镇志草》。
    5婺源《墩煌洪氏统宗谱》卷59,《福溪雅轩先生传》。
    6同治《黟县三志》卷6,《人物》。
    7同治《黟县三志》卷15,《艺文志·人物类》。
    8新安《休宁名族志》卷1。
    9休宁《率东程氏家谱》卷4,《明故处士公辅程公行状》。
    10佘华瑞:《岩镇志草·里祀乡贤纪事》。
    1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故处士国政公传》。记载:江国政“业贾淮阴,亲友见公谨厚,附本数千金于公,公诚实持躬,丝毫不苟。值明末流贼兵乱,资斧尽溃,而附本亦被掠无存,乃以家之所有,尽偿所附,不少负焉,爰家徒壁立。”
    2汪道昆:《太函副墨》卷4,《汪处士传》。记载:“处士与诸子弟约,居他县毋操利权,出母钱毋以苦杂良,毋短少;收子钱毋入奇羡,毋以日计取盈”。
    3歙县《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8,《逸庵许公行状》。
    4歙县《古歙岩镇镇东磡头村吴氏族谱·吴南坡公行状》。记载:“四方争趣坡公。每入市视封,识为坡公氏字,辄持去,不视精恶短长”。
    5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故处士羲龄公传》。记载:“客游鸠江,资本不敷,而持躬信义,有误投多金者,却弗受,人称江公道云。”
    6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
    7光绪《婺源县志》卷33。
    8光绪《婺源县志》卷36,《人物·义行》。
    1同治《黟县三志》卷6。
    2光绪《婺源县志》卷35。以上三例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79页。
    3旌德《旌阳程氏宗谱》卷13,《子原程君传并赞》。
    4光绪《婺源县志》卷36,《人物·质行》。
    5新安《休宁名族志》卷3。
    6祁门《张氏统宗世谱》卷3,《张元涣传》。
    7汪道昆:《太函集》卷17,《寿域篇为长者王封君寿》。
    8姚士磷:《见只篇》卷中。转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8页。
    9旌德《旌阳程氏宗谱》卷13,《公擢程君传》。
    
    1佘华瑞:《岩镇志草·里祀乡贤纪事》。
    2《见闻杂记》卷9。
    3凌濛初:《拍案惊奇》卷15,《卫朝奉狠心盘贵产》。
    4林西仲:《挹奎楼选稿》卷1,《劝当议》。
    
    1沈起凤:《谐铎》卷7,《鄙夫训世》。
    2《论语·里仁》。
    3《论语·季氏》。
    4《论语·里仁》。
    5《孟子·告子下》。
    
    1《孟子·尽心上》。
    2《孟子·万章上》。
    3《孟子·滕文公下》。
    4《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5《春秋繁露·竹林》。
    6《春秋繁露·玉英》。
    7《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
    8《春秋繁露·考功名》。
    
    1《荀子·王霸》。
    2《墨子·非命上》。
    3朱熹:《河南程氏遗书》卷11。
    4《朱子文集》卷24。
    5《朱子语类》卷27,《君子喻于义》。
    6朱熹:《河南程氏遗书》卷19。
    7程颢:《二程集》卷3,《周易程氏传》。
    8《论语·宪问》。
    9程颢:《二程遗书》卷16。
    10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11朱熹:《河南程氏遗书》卷17、11。
    1同治《黟县三志》卷15,《舒君遵刚传》。
    2歙县《汪氏统宗谱》卷3,《行状》。
    3凌应秋:《沙溪集略》卷4。记载:“(凌晋)虽经营圜阓中,而仁义之气蔼如。与市人贸易,黠贩或蒙混其数,以多取之,不屑屑较也;或讹于少与,觉则必如其数以偿焉。然生计于是乎益殖。”
    4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环田明处士李公行状》。
    5婺源《墩煌洪氏统宗谱·环田明处士李公行状》。
    6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布政司理问长遂公·按察司经历长遇公合传》。
    7陈良谟:《见闻纪训》。
    8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以深公传》。
    9祁门《倪氏族谱》卷下。
    1休宁《方塘汪氏宗谱·墓志铭》。
    2嘉庆《休宁县志》卷15,《人物·乡善》。
    3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4康熙《徽州府志》卷15,《尚义》。记载:“(马禄)长客常州,受友人寄金百余,有同旅盗金亡去。禄秘不言,罄已赀偿之。已而盗败,得所寄金,友人始知之。”
    5光绪《婺源县志》卷38。
    6新安《陆氏家乘·新安陆氏保和堂引》。
    
    1民国《芜湖县志》卷58。
    2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113页。
    3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112页。
    
    
    1周晓光、李琳琦:《徽商与经营文化》,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第113页。
    2张海鹏:《论徽商经营文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3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570页。
    1歙县《罗氏历代祖宗谱》。
    2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
    3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75页。
    4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18,《新增祠堂规》。
    5歙县《重修古歙城东许氏世谱》卷7,《许氏家规》。
    1绩溪《明经胡氏龙井派宗谱》卷首。
    2休宁《西门汪氏大公房挥佥公支谱》卷4,《明威将军南昌卫指挥佥事新公墓表》。
    3康熙《徽州府志》卷15,《人物志四·尚义传》。
    4道光《安徽通志》卷196,《义行》。
    5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6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7民国《黟县志》卷7,《人物·尚义》。
    8嘉庆《黟县志》卷7,《人物·尚义》。
    9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十·义行八》。
    10休宁《西门汪氏谱》卷6,《益府典膳福光公暨配金孺人墓志铭》。
    11康熙《徽州府志》卷15,《尚义》。
    12休宁《西门查氏祠记》;《查灵川公暨配汪孺人行状》。
    13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题义官洪公卷》。
    14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卷24,《家传》。
    15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6,《学校》。
    
    1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3,《汪上章事略》。
    2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7,《重修紫阳书院后序》。
    3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7,《新安通衢记》。
    4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8,《再劝乐输文》。
    1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8,《再劝乐输文》。
    2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8,《募修汉镇新安书院序》。汉口紫阳书院又称新安书院、汉江书院。
    3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8,《募修汉镇新安书院序》。
    4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8,《募修汉镇新安书院序》。
    5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7,《始建祠记》。
    6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7,《始建祠记》。
    7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7,《始建祠记》。
    8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8,《重修书院首事纪绩》。
    9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7,《西厅记》。
    10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7,《始建祠记》。
    11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卷7,《西厅记》。
    12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49—252页。
    1卞利:《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
    2休宁《方塘汪氏宗谱·周德堂记》。
    3道光《歙县志》卷8,《人物志·义行》。
    4汪明裕编:《古代商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02页。
    5道光《歙县志》卷8,《人物志·义行》。
    6许承尧:《歙事闲谭》卷27,《衍庆桥》。
    7转引自卞利:《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
    8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题义官洪公卷》。
    9纪昀:《中宪大夫鲍公肯园暨配汪恭人墓表》。
    10吴吉祜:《丰南志》第5册,《皇清诰封中宪大夫、大理寺寺副加五级进士捐斋太老姻台吴公行状》。
    11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志·义行》。
    12《两浙鹾法志》卷159,转引自卞利:《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
    1祁门《大洪岭修路乐输芳名》。转引自卞利:《徽商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州学刊》2004年第4期。
    2道光《歙县志》卷8,《人物志·义行》。
    3道光《歙县志》卷8,《人物志·义行》。
    4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志·义行》。
    5道光《安徽通志》卷196,《义行》。
    6康熙《重修扬州府志》卷52,《人物志·笃行》。
    7吴子玉:《大鄣山人集》卷44,《邵公墓志铭》。
    8同治《纂民国补·双林镇志》卷20,《人物·寓贤》。
    9光绪《婺源县志》卷29,《人物·孝友》。
    10光绪《婺源县志》卷28,《人物志·孝友》。
    11民国《歙县志》卷9,《义行》。
    12鲍应鳌:《瑞芝山房集》卷11,《处士鲍季翁行状》。
    1嘉庆《黟县志》卷7,《人物·尚义》。
    2同治《祁门县志》卷30,《人物·义行·补遗》。
    3王芑孙:《渊雅堂全集》卷13,《例授通奉大夫盐运使衔加二级议叙加十级又加十级鲍君墓志铭》。记载:“……适当事奏疏芒稻河,君独蠲银六万两,出私财倡众浚府东旧有沙河。又浚泰州城中两市河,别浚仪征之天池”。
    4民国《歙县志》卷9,《义行》。
    5江登云:《橙阳散志》卷30,《人物·义行》。
    6民国《黟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7黄彩霞、王世华:《徽商对商品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及其社会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8苏州历史博物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15页。
    9李斗:《扬州画舫录》卷9,《小秦淮录》。
    10道光《安徽通志》卷196,《义行》。
    11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12嘉庆《休宁县志》卷15,《人物·尚义》。
    1光绪《婺源县志》卷34,《人物·义行》。
    2闵尔昌:《碑传集补》卷55,《义行》。
    3光绪《婺源县志》卷31,《人物·义行》。
    4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9—390页。
    5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18,《新增祠规》。
    6歙县《重修古歙城东许氏世谱》卷7,《许氏家规》。
    7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8《许氏家规》。
    1清雍正《扬州府志》卷10,《风俗》。
    2民国《江都县新志》卷2,《建设》。
    3徐谦芳:《扬州风土小记》。
    4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诰赠光禄大夫演公原传》。
    5李斗:《扬州画舫录》卷6。
    6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诰赠光禄大夫演公原传》。
    7道光《歙县志》卷8,《人物志·义行》。
    8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志·义行》。
    9吴吉祜:《丰南志》卷3,《人物志·义行》。
    10道光《歙县志》卷8,《人物志·义行》。
    11民国《婺源县志》卷37,《人物志·义行》。
    12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诰赠光禄大夫演公原传》。
    13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1道光《歙县志》卷8,《人物志·义行》。
    2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73,《胡仁家传》。记载:胡仁之“贾嘉禾,年饥,斗米千钱,同人请杂以苦恶,持不可。俄而诸市米家群蚁聚食,山独免。”
    3吴子玉:《大鄣山人集》卷38,《赠工部都小司主事枫林黄公行状》。
    4《松溪文集·代喻集美作先人行略》。记载:“有为谋者谓,宜居其货,使价腾踊,则获利可千金,府君(起钟)弗听也。”
    5吴子玉:《大鄣山人集》卷45,《明故拜高年爵守泉刘公墓志铭》。记载:刘淮“客于嘉湖,岁饥,有囷廪出,或言可乘时获利。淮不可,曰:‘孰若使斯土之民得苏之为利大也。’乃减价以贸,又为粥以食饥者。”
    6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7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义行》。
    8嘉庆《休宁县志》卷15,《人物·乡善》。
    9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74,《吴季公程孺人家传》。
    10道光《歙县志》卷8,《人物志·义行》。
    
    1光绪《婺源县志》卷34。
    2民国《歙县志》卷15,《艺文志·奏疏》。
    3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4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5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6光绪《婺源县志》卷35,《人物·义行》。
    7道光《徽州府志》卷3,《营建志·仓局》。
    8铁保:《嘉庆两淮盐法志》卷56,《雑纪·义冢》。
    1光绪《婺源县志》卷35。
    2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4,《佘公桥》。
    3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义行》。
    4民国《重修婺源县志》卷41,《人物志·义行》。
    5光绪《婺源县志》卷33,《人物志·义行》。
    6嘉庆《两淮盐法志》卷39,《杂志·善举》。
    7民国《歙县志》卷9,《人物志·义行》。
    8嘉靖《黟县志》卷7,《尚义》。
    9歙县《新安左田黄氏宗谱》卷3,《登仕郎鹤轩公行状》。
    10刘汝骥:《陶甓公牍》卷12,《法制·婺源绅士办事之习惯·属诸事者》。
    
    1程瑶田:《重建太平十寺塔顶记》。
    2休宁《西门查氏祠记·寿字廉玄岳老先生七衮叙》。
    3鲁点:《齐云山志》。
    4程瑶田:《重建太平十寺塔顶记》。
    5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1册,《北京歙县义庄》。
    6方承训:《复初集》卷31,《从伯义士起公传》。
    7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50页。
    
    1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2《论语·子罕》。
    3《论语·述而》。
    4司马光:《司马文正公集·训俭示康》。
    5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6王夫之:《俟解》。
    7张载:《张子全书》卷12,《语录钞》。
    1朱熹:《语类》卷8。
    2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补遗》卷2,《苏先生颂·谈训》。
    3曾国藩:《杂著》卷4,《忠勤》。
    4朱熹:《语类》卷120,《训门人八》。
    5朱熹:《朱文公文集·续集》卷8,《与长子受之》。
    6朱熹:《语类》卷105。
    7曾国藩:《治兵语录·勤劳》。
    8李绅:《悯农》。
    9吴兢:《贞观政要·教诫太子诸王》。
    10刘清:《诫子通录》。
    11张履祥:《杨国先生全集》卷13,《答颜孝嘉》。
    1王刘氏:《女范捷录·勤俭篇》。
    2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4页。
    3休宁《宣仁王氏族谱·宗规》。
    4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18,《宗规》。
    5婺源《武口王氏统宗世谱·王氏家范十条》。
    6绩溪《涧洲许氏宗谱》卷10,《祖训》。
    7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92页。
    
    1黟县《环山余氏宗谱》卷1。
    2歙县《歙西岩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卷11,《族约》。
    3休宁《商山吴氏宗法规条》。
    4朱益新编:《歙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55页。
    5朱益新编:《歙县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655页。
    6康永海编:《休宁县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567页。
    7赵华富:《徽州宗族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85页。
    8绩溪《华阳邵氏宗谱》卷18,《家规》。
    9歙县《金山洪氏宗谱》卷1,《家训》。
    1婺源《武口王氏统宗谱·王氏家范十条》。
    2歙县《仙源吴氏家谱·家规》。
    3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4程春宇:《士商类要·贸易赋》。
    5程春宇:《士商类要·买卖机关》。本段转引自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2页。
    1歙县《褒嘉里程氏世谱》。
    2歙县《许氏世谱·朴翁传》。
    3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
    4歙县《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皇清诰赠奉直大夫盐提举衔上寿覃恩钦赐帛七品顶带曾祖考尚志公行状》。
    5黟县《环山余氏宗谱》卷21。
    6转引自汪明裕编:《古代商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214页。
    7祁门《倪氏族谱》续卷。
    8转引自汪明裕编:《古代商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214页。
    9汪道昆:《太函集》卷53,《处士汪隐翁配袁氏合葬墓志铭》。
    10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长皋钟三十二两源公行实》。
    11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乡善狮公墓志铭》。
    12休宁《西门汪氏宗谱》卷6,《岩福公暨配金孺人墓志铭》。
    1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72,《汪翁家传》。
    2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清诰赠光禄大夫演公原传》。
    3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
    4转引自汪明裕编:《古代商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88页。
    5李斗:《扬州画舫录》卷6。记载:“诚一(鲍志道)拥资巨万,然其妻妇子女,尚勤中馈箕帚之事,门不容车马,不演剧,淫巧之客不留于宅”。
    1朱世良等:《徽商史话》,合肥:黄山书社,1992年5月,第173页。
    2沈起凤:《谐铎·鄙夫训世》。转自方静:《魅力绩溪》,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1页。
    3康熙《徽州府志》卷2。
    
    1嘉庆《黟县志》卷3,《地理》。
    2万历《休宁县志·舆地志·风俗》。
    3傅岩:《歙纪》卷5,《纪政迹·修备赘言》。
    4康熙《徽州府志》卷2,《舆地志·风俗》。
    5转引自王磊:《徽州朝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62页。
    6凌濛初:《三刻拍案惊奇》第26回。
    
    1江声皖:《徽州方言的探秘》,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78页。
    2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15,《韩侍郎婢作夫人,顾提控椽居郎署》。
    3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5册。
    4民国《歙县志》卷1,《舆地志·风土》。
    5吴锡麟:《广陵赋》。
    
    1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7册,《唐模许翁》。
    2徐珂:《扬州风土小记》。
    3王瑜、朱正海:《盐商与扬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7页。
    4李斗:《扬州画舫录》卷8。
    5程晋芳:《勉行堂诗文集》,《皇清诰授奉政大夫翰林编修加四级蕺园程君墓志铭》。
    6康熙《扬州府志》。转引自章仪明:《中国淮扬饮食文化史》,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年,第25页。
    7李斗:《扬州画舫录》卷6。
    8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2。
    
    1钱泳:《履园丛话》卷12。
    2李斗:《扬州画舫录》卷2。
    3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4。
    4李斗:《扬州画舫录》卷7。
    5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7册,《唐模许翁》。
    6李斗:《扬州画舫录》卷6。
    7李斗:《扬州名胜录》。
    8谢肇淛:《五杂组》卷8。
    1章培恒:《洪昇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99页。
    2沈德潜:《清诗别栽集》卷15。
    3《瞿安读曲记》,参见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5月,第456页。
    4赵执信:《饴山诗集》卷1。
    5李琳琦:《徽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心理探析》,《历史档案》1995年第4期。
    6嘉庆《扬州府志》卷60。
    7乾隆《山阳县志》卷4。
    8乾隆《山阳县志》卷4。
    9乾隆《山阳县志》卷4。
    1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8册,《歙风俗礼教考》。
    2李琳琦把徽商奢侈性消费的原因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由自卑而导致的自矜心理;其二,安全心理和求利、求名心理;其三,崇儒心理;其四,模仿和攀比心理。参见李琳琦:《徽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心理探析》,《历史档案》1995年第4期;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3—500页。
    3汤宾尹:《睡庵集》卷23。
    4歙县《重修古歙东门许氏宗谱》卷10,《许氏义田宅记》。
    1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明处士南能公传》。
    2李琳琦:《徽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心理探析》,《历史档案》1995年第4期。
    3汪道昆:《太函集》卷18。
    4汪道昆:《太函集》卷16。
    5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13,《白庵程翁八十寿序》。
    6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卷28。
    7汪道昆:《太函集》卷2。
    8李斗:《扬州画舫录》5。见王瑜、朱正海:《盐商与扬州》,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8页。
    1嘉庆《两淮盐法志》卷47,《人物·科第表》。
    2李梦阳:《空同先生集》卷39。
    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6页。
    4嘉庆《两淮盐法志》卷3、7。
    5王守基:《盐法议略·长芦盐务议略》。
    6 Helen Codere,”Fighting with Property: A Study of Kwakiutl Potlatching and Warfa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0. pp.456。
    1 Bourdieu, Pierre,”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1977.pp.621。
    2 Granovetter.,”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edness“,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ology. 1991,(3): 481。
    3 Zelizer.,”The social Meaning of Mone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7.56。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6页。
    1陈强:《徽州文化的历史定位与研究现状》,《安徽日报》1999年2月11日。
    2张海鹏:《徽商——酿造徽州文化的“酵母”》,参见张脉贤编:《徽学研究论文集》,黄山:黄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94年。
    3谢肇淛:《五杂组》卷13。
    4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4。
    
    1徐学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2—63页。
    2徐学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4页。
    3徐学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4徐学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64—69页。
    
    1谢肇淛:《五杂组》卷13。
    2徐学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83—85页。
    3徐学林:《徽州刻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70—72页。
    4刘尚恒:《明清徽商的藏书与刻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5郑清士:《刻书大家鲍廷博》,参见《安徽出版资料选辑》,合肥:黄山书社,1987年,第215页。
    1汪世清:《新安画派的渊源》,《朵儿》第9期。
    2王伯敏:《黄山画派及其传统风貌》,参见安徽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论黄山诸画派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3黄宾虹:《黄宾虹致鲍君白信》,参见《黄宾虹书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4黄宾虹:《黄宾虹致曹一尘信》,参见《黄宾虹书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5黄宾虹:《黄宾虹致曹一尘信》,参见《黄宾虹书简》,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
    6黄宾虹:《黄宾虹致黄昂青信》,《安徽文博》总第4期。
    7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年。
    1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年。
    2黄宾虹:《渐江大师事迹佚闻》。参见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年。
    3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6页。
    4黄崇惺:《草心楼读画集》。
    5黄崇惺:《草心楼读画集》。
    1吴其贞:《书画记》。引自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3页。
    2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6页。
    3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之《偈外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年。
    4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画录》,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年。
    5黄宾虹:《渐江大师事迹轶闻》,参见汪世清、汪聪:《渐江资料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4年。
    6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5页。
    7张海鹏、王廷元编:《徽商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6页。
    1黄宾虹:《潭渡黄氏先德录》。
    2严世善、赵熙祥:《徽商与徽班》,《徽州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3汪效倚:《徽班与徽商》,参见《徽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32页。
    4朱万曙:《徽州戏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44页。
    5转引自汪效倚:《徽班与徽商》,参见《徽学》,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433页。
    1李斗:《扬州画舫录》卷5。
    2李斗:《扬州画舫录》卷5。
    3陶澍:《陶文毅公全集》卷11,《请删减盐务浮费及摊派等款附片》。
    4金天翻:《皖志列传稿》卷3,《程晋芳》。
    5转引自严世善:《扬州徽商与徽班舞台美术》,《徽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6徐卓:《休宁碎事》卷7,《赵氏日记》;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11,《故老杂纪》。
    
    1徐珂:《清稗类钞》第24册,《豪侈类》。
    2张潮:《虞初新志》卷3,《马伶传》。
    3朱万曙:《徽州戏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4李斗:《扬州画舫录》卷5。
    5《清朝野史大观》卷12,《咸同时盐商》。
    6金天翻:《皖志列传》卷3,《程晋芳传》。
    
    1李斗:《扬州画舫录》卷5。
    2李斗:《扬州画舫录》卷5。
    3转引自严世善:《扬州徽商与徽班舞台美术》,《徽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
    4罗愿:《新安志》。
    5民国《歙县志》卷1,《风土》。
    6民国《歙县志》卷1,《风土》。
    7民国《歙县志》卷1,《风土》。
    
    1程且硕:《寺帆纪程》。
    2《歙县志》。转引自萧国亮:《清代两淮盐商的奢侈性消费及其经济影响》,《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
    3吴吉祜:《丰南志》,《古迹》。
    4吴吉祜:《丰南志》,《艺文》。
    5李斗:《扬州画舫录》卷8。
    
    1李斗:《扬州画舫录》卷12。
    2李斗:《扬州画舫录》卷9。
    3许承尧:《歙事闲谭》卷15,《江兰家异事》。
    4范一煦:《惟需小记》卷3。
    1朱万曙、谢欣:《徽商精神》,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4页。
    1姬金铎:《韦伯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4—45页。
    2杨庆堃:《导论》,参见韦伯:《中国的宗教》,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39页。
    3 Max Weber,”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London: Allen & Unwin, 1930, pp. 1.
    1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页。
    2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5—86页。
    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4页。
    4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4页。
    5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6康熙《徽州府志》卷2,《舆地志·风俗》。
    7康熙《徽州府志》卷2。
    
    1嘉庆《黟县志》卷3,《地理》。
    2徽州《士商类要·贸易赋》。
    3李斗:《扬州画舫录》卷6。
    4歙县《济阳江氏族谱》卷9。
    5歙县《褒嘉里程氏世谱》。
    6歙县《许氏世谱·朴翁传》。
    1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7页。
    2歙县《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3。
    3汪道昆:《太函集》卷37,《吴伯举传》。
    4歙县《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卷8,《逸庵许公行状》。
    5歙县《古歙岩镇镇东磡头村吴氏族谱·吴南坡公行状》。
    6歙县《歙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卷2,《鲍解占先生墓志铭》。
    7新安《休宁名族志》卷1。
    8佘华瑞:《岩镇志草·里祀乡贤纪事》。
    9歙县《汪氏统宗谱》卷3,《行状》。
    10顾炎武:《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
    11许承尧:《歙事闲谭》第11册。
    1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4页。
    2汪道昆:《太函集》卷35,《明赐级阮长公传》。
    3婺源《三田李氏统宗谱·恩授王府审理正碧泉李公行状》。
    4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96页。
    5汪道昆:《太函集》卷72,《溪南吴氏祠堂记》。
    6蔡羽:《辽阳海神传》。
    7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9页。
    1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61页。
    2(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3朱熹:《语类》卷12。
    4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3页。
    5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58页。
    6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43页。
    7万历《歙志·货殖》。
    8王世贞:《弇州四部稿》,卷61,《赠程君五十叙》。
    9汪道昆:《太函集》卷17,《阜成篇》。
    10谢肇淛:《五杂组》卷4。
    11《胡适的自传》,参见程金淦编:《胡适研究资料》,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9年,第412页。
    1万历《歙志·货殖》。
    2陈去病:《五石脂》。
    3程春宇编:《士商类要·买卖机关》。
    4汪道昆:《太函集》卷77,《荆园记》。
    5王世贞:《弇州续稿》卷118,《明中顺大夫辰州府知府石峯程公墓志铭》。
    6《西神丛话·许国公》。
    7郑岳:《山斋文集》卷10,《赠宗彦于成守徽州序》。
    8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6—227页。
    9(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卷3,胡维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113、165页。
    10歙县《褒嘉里程氏世谱·奉祝致和程老先生六十荣寿序》。
    1祁门《张氏统宗谱》卷8,《毅斋翁传》。
    2汪道昆:《太函集》卷45。
    3歙县《竦塘黄氏宗谱》卷5,《黄公莹传》。
    4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5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0页。
    6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1页。
    1参见杜维明:《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金耀基:《中国社会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韩)金日坤:《儒家文化圈的伦理秩序与禁忌:儒教文化与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等等。
    2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1987年,第172页。
    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60页。
    
    1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台北联经出版社,1987年,第68页。
    2焦长权:《比较还是比附:<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读后》,《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第15期。
    3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3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