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土地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土地资源的质与量显现出的区域特征,深刻地影响并决定着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与资源配置方式、效率。在转型时期和开放条件下,资源配置手段、结构、地区间的差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疆土地资源种类、数量具有存量的绝对优势和转化效率低下劣势并存的明显特征。探寻新疆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性特点及配置规律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分析了新疆土地资源配置现状。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技术,依据20 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了资本、技术、制度和劳动力资源要素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及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土地资源配置呈现“偏资本技术型”特征,属资源配置的第一阶段。分析结论进一步验证了土地资源配置中存在着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主要问题,存在技术、资金因素短缺等瓶颈制约。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体系,为开展新疆资源要素影响差异度的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路和分析框架。
    研究以区位理论、产权理论等为依据,科学地分析了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内涵、主线、变迁动力及轨迹。构建了适合新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结构体系框架:多层次逐级推进的目标结构、两段时间序列结构、多元化的主体结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配置手段、剪刀型空间地域结构、H 型产业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结构和动力传递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合新疆目前区情的六种资源优化配置模式,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本研究结合现实分析了模式实施面临的外部性、市场、体制机制、区域要素传递等关键问题,提出了模式实施的具体途径、政策回应和建议。根据土地资源利用外部性客观存在,提出了资源环境产权、资源环境权索取等理念,提出了外部性内在化解决的办法是界定环境产权,设立环保基金,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提高资源利用收益留成当地的比例;提出了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形成开放的土地资源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提出了建立区域资金流动、劳动力资源开发、技术资源转移等有效的要素传递机制。上述途径与措施对实现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借鉴性。
Land is the basis and carrier of existence of human society. Regional feature represented by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and resources greatly influences and determines the course and pattern as well as efficiency of resources distribution of 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the 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opening, the means, structure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of distribution have substantially changed thereafter. Land resources in Xinjiang have absolute priority in existing variety and quantity as well as inferiority in low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Probe in its differential feature and distribution principle has significant guidance in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economy.
    This researc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alyzes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in Xinjiang. Based on production function model analysis technique of Kerb Doglas and statistics of 20 years, it has calculated contribution ratio and correlation ratio to the regional economy in terms of capital, technique, system and labor resourc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 lies in the first stage, demonstrating “bias capital technique pattern”. The result of analysis further verifies major problems such as poor natural conditions, sluggish infrastructure in l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in addition to bottlenecks like technique and fund shortage. The research, with the use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has provided a comparatively integrated analysis framework in carrying out the analysis of divergence ratio of resources elements’impact.
    On the basis of location theory and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 the research has given a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thread, motivation of changes and course of l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model; and constructed the optimized l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system applicable to Xinjiang: multi-leveled progressive target structure, two–period array of structure, pluralistic key structure, planning and market combined distribution approach, scissors-typed space-region structure, H type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structure of land utiliz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dynamic delivery mechanism as well. It is aimed at putting forward six models of optimized distribution that suit conditions in Xinjiang, for they will
引文
[1] 安沙舟.新疆北疆地区退牧还草对策与实践剖析摘要:[博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4 年
    [2] 王群.中国省区土地利用差异实证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3] 李俊梅.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经济型分析: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3 年
    [4] 任恩庆.中国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研究——农村土地归属与利用二元结构分析: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3 年
    [5] 胡元坤.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3 年
    [6] 厉伟.城市化进程与土地持续利用:[博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年
    [7] 石晓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博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8] 李力.旅游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1 年
    [9] 郭川. 论经济转型中的土地用途管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1 年
    [10] 曲福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与建设: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1990年
    [11] 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1998 年
    [12] 陈冰.城市土地整理相关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4 年
    [13] 吴郁玲.农用地整理问题研究━以新疆昌吉为例:[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4 年
    [14] 藏俊梅.新疆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及其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4 年
    [15] 马瑛.新疆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兼论农民权益的保障:[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4 年
    [16] 唐六田.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对新疆兵团农九师的实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乌鲁 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2 年
    [17] 丁宇.新疆城市边缘带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0 年
    [18] 崔彬.农用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1999 年
    [19] 刘沛.新疆城镇用地规划控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2 年
    [20] 辛毅.新疆村镇用地规模的控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1999年
    [21] 刘新平.新疆城镇存量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1999 年
    [22] 马欣.耕地质量预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23] 万孝红.国有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处置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1 年
    [24] 张克强.土地承包探析:[硕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2000 年
    [25] 赵登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理论与实践:[硕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1998年
    [26] 潘其泉.土地产权问题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1998 年
    [27] 王承武.小城镇建设支持系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3 年
    [1] (美)丹尼斯C 缪勒著.公共选择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年
    [2] 姚国庆编著.博弈论.上海: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年
    [3] 施锡铨著.博弈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年
    [4] 谢识予编著.经济博弈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年
    [5] 高培勇编著.公共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年
    [6] 陈万明主编.公共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年
    [7] 陈振明主编.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8] (美)威廉? N? 邓恩著.公共政策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9] (美)弗兰克? 费希尔著.公共政策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0] 韩丽华,潘明显主编.政府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1] 王佃利,曹现强主编.公共决策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
    [12] 成金华编著.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年
    [13] 王广成,闫旭骞著.矿产资源理论与方法.经济科学出版,2002 年
    [14] 曲福田著.经济发展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人民出版社,2001 年
    [15] 石晓平著.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大地出版社,2001 年
    [16] 陈健著.中国土地使用权制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年
    [17] 黄贤金,陈龙乾,王洪卫,宋铁奎著.土地政策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年
    [18] 林卿,何训坤主编.土地政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
    [19] 曲福田主编.土地行政管理学.中国农业出版2002 年
    [20] 李习彬李亚著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21] 焦兴国著.产业塔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
    [22] (美)加里? D? 利贝卡普著.产权的缔约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年
    [23] 綦好东,史建民,岳书铭著.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利用.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年
    [24] 王名,刘国翰,何建宇著.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年
    [25] 刘长庚主编.产权论---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3 年
    [26] 刘文革著.强制性制度变迁—“俄罗斯转轨之谜”的经济学解释.黑龙江出版,2003 年
    [27] 李露亮,李露刚著.制度经济学—原始积累及制度变迁问题研究.黄河水利出版,2000 年
    [28] 段文斌著.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年
    [29] 段文斌主编.产权、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前沿专题.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 陈甬军著.过度市场论—中国产权交易市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年
    [31] 邹农俭著.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
    [32] 朱勇著.新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 年
    [33] 王青云著.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商务出版社,2003 年
    [34] 闫二旺著.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
    [35] 谭跃进主编.定量分析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36] (德)霍斯特? 西伯特著.环境经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年
    [37] (日)饭岛伸子著.环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38] 国际环境与发展学院中国项目办公室主编.中国? 可持续发展? 实践—LEAD—China 学员论文选编之一.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年
    [39] 叶依广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
    [40] 朱英明著.产业集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年
    [41] 腾有正,刘钟龄编著.环境经济探索:机制与政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 年
    [42] 赵曦著.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年
    [43] 何自力著.比较制度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年
    [44] 曲福田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年
    [45] 蔡秀玲著.论小城镇建设——要素聚集与制度创新.人民出版社,2002 年
    [46] 刘志彪等著.经济结构优化论.人民出版社,2003 年
    [47] (美)K? 雷辛格,K? 施密特,R? 潘狄亚罗著.六十亿人口的警示—21 世纪的人口增长与食品安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年
    [48] (美)保罗? 克鲁格曼著.地理与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
    [49] 高洪深编著.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年
    [50] 衬昭铭,崔光莲等著.新疆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年
    [51] 宋家泰主编.中国经济地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 年
    [52] 李春林,屈驳韵,张志刚,李志波著.工业经济的比较优势分析.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
    [53] 金云辉等主编.2000 年新疆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新疆人民出版,1990 年
    [54] 黄宝璋等主编.新疆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 年
    [55] 杨政,赵传烈著.新疆人口发展趋势.新疆人民出版,1991 年
    [56] 冯兆昆等主编.新疆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1993 年
    [57] 丘远尧,刘文柱主编.新疆城市干部工作指南.国家统计局新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编,2003 年
    [58] 李周为,陆宗义主编.新疆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年
    [59] 钱云著.新疆农用地向非农建设用地转化与耕地保护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 年
    [60] 韩学琦主编.新世纪初的发展蓝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五”计划纲要和重点专项规划汇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2001 年
    [61] 吕发科等编著.差距·成因·对策—新疆与东部发达省区经济社会比较研究.新疆人民出 版社,1997 年
    [62] 方英楷著.中国西部大开发—世界各国大开发经验.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2000 年
    [63] 汤一溉著.新疆经济增长点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年
    [64] 刘迎秋,李金元著.新置换理论—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与策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
    [65] 中国社会科学基金与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城市土地使用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院与美国纽约公共管理研究院,1994 年
    [66] 陈栋生主编.经济布局与地区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年
    [67]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宣传部编.西部大开发—面向新世纪的重大决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年
    [68] 丘远尧.调查与探索—2002 新疆农村调研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年
    [69] 陈业主编.新加坡土地管理制度考察.地震出版社,1992 年
    [70] 张紫西,张乃贵主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改革出版社,1991
    [71] 曲福田著.中国土地制度研究—土地制度改革的产权经济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
    [72] 江平主编.中国矿业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年
    [73] 新疆2010 年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著.新疆2010 年
    [74] 杨俊孝主编.新时期新疆油气资源开发用地研究.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年
    [75] (美)唐·埃思里奇著.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年
    [76] 胡兆量主编.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
    [77] 顾家騟,张新泰主编.中国西部大开发—领导专家论述新疆大开发.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2000 年
    [78] 马海霞著.体制转轨中的区域传递机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年
    [79] 吴季松著.循环经济.北京出版社,2003 年
    [80] 罗必良.人民公社失败的制度经济学解理——个分析框架及其应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
    [81] 杨友孝著.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区域评价与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年
    [82] 张曙光著.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第三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年
    [83] 品忠梅,徐祥民著.环境资源法论丛.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2003 年
    [84] 廖洪乐等著.中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年
    [85] 张红宇等著.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中国农业出版,2002 年
    [86] 曹建海等著.中国城市土地高效利用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年
    [87] 万成林等著.市场理论及其应用.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 年
    [88] 徐国祥主编.统计预测和决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
    [89] 韦伟等著.中国地区比较优势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年
    [90] 赵萍编著.经济数学基础及应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2003 年
    [91] 王克强,刘红梅著.中国农村地产市场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年
    [9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 年
    [9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年鉴.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年
    [95] 陈哲夫著.新疆矿产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地质出版社,2000 年
    [9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综合统计资料册,2002 年
    [97] 姬肃林著.环天山经济圈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研究.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年
    [9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公报.新疆国土资源厅01、02、03 年
    [9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编.新疆矿产资源规划研究,2001 年
    [1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1997-2010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9 年
    [1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编.2000-2010 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2年
    [102] 01、02、03 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103] 农村土地市场研究课题组.农村土地市场研究有关文献汇编(1)、(2)、(3),1997 年
    [104] 新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新疆后备农用水资源开发规划.1998 年
    [105]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管理局垦复站.1998 年
    [106]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农业开发生态环境评估与对策.1998 年
    [10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天山雄姿世界大漠戈壁起宏图—改革开放二十年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概览.1998 年
    [10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2 年
    [10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耕地后备资源坡耕地调查评价报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办公室.2001 年
    [1] 蒲春玲,杨雪莲.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模式比较及其运作研究
    [2] 余宝林.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潜力与区域调控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0(1)
    [3] 耕地保护专题调研课题组.近年来我国耕地变化情况及中期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1998(1)
    [4]蒲春玲。西部开发中新疆优势资源转换的问题及对策.2000 年中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论文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7
    [5] 温铁军.土地的‘福利化’趋势与相关的制度安排.福林主编的《走入21 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年
    [6] 王玉堂.灰色土地市场的博奕分析:成因、对策与创新障碍.管理世界,1999(2)
    [7] 刘守英.中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的结构与变迁.福林主编的《走入21 世纪的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政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年
    [8] 陈振明.非市场缺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的政府失败论.中国社会科学,1998 年(6)
    [9] 黄贤金,曲福田.耕地生态经济预警系统研究.生态经济,1997(1)
    [10] 孙永平,夏春.矿产资源价值确计与计量.煤炭经济研究,2003(1)
    [11] 周玉梅.构建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4(2)
    [12] 钱忠好.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3(10)
    [13] 白永秀,卫玲.关于西部大开发特点的论析.当代经济研究,2002(3)
    [14] 卫玲,任保平.治理外部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反思.当代经济研究,2002(6)
    [15] 吕永银.区域开放与区域利益实现的经济学分析.当代经济研究,2002(10)
    [16] 周天勇.土地制度的供求冲突与其政策的框架性安排.管理世界,2003(9)
    [17] 贺雪峰.乡村水利与农地制度创新—以荆门市‘划片承包’调查为例.管理世界,2003(9)
    [18] 赖昭瑞,高峰.对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的理论思考.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19] 孟庆渝.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1)
    [20] 何贝贝.我国环境资源产权制度的反思.当代经济,2002(12)
    [21] 樊宝平.试析西部地区自然资源态势及其转化模式.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00(4)
    [22]王喜红.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的经济分析.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9)
    [23] 周林彬,齐建辉.代理制度的经济分析—兼论代理制度的创新和变迁.兰州大学学报,1998.26(2)
    [24] 刘守英.土地制度与农民权利.中国土地科学,2000(5)
    [25] 李胜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科学,2000(5)
    [26] 郭立宏.我国环境资源配置低效的制度分析.中国软科学,2001(11)
    [27] 金玉国.宏观制度变迁对转型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财经科学,2001(2)
    [28] 傅晓霞,吴利学.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2(4)
    [29] 文启湘,胡洪力.制度变迁对中国汽车工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03(6)
    [30] 靳贞来.对CD 生产函数测算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方法的探讨.华东经济管理,2003(4)
    [31] 石晓平,曲福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改革与公共政策转变.中国土地科学,2003/12
    [32] Dean M.Hanink and Robet G.Cromley:“Land use Allocation in the absence of complete market value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Vol.41,No.3,1997
    [33] Rgibda Righter, A Resource alloctation problem in a random envionment,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Vol.41,No.1,2000
    [34] Jacob G.Birnberg, Louis R.Pondy and C.Lee Davis, Effect of three voting rules on resource allocation decisions, management science,vol.27 December,1986
    [35] James C.Moore, H.Raghar Ra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for a finite resource allocation mechanism, Land Ten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Vol.34,No.2,1987
    [36] Arnold C.Harberger, 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vol.22 December,1989
    [37] Jeff Dayton and pranab, Inegnality and Conservation on the local commons: a Theoretical Exercise,the Economics, Journal,112(july)
    [38] Kenneth C.Gilbert, David D.Holmes and Richard E.Rosenthal, A Multiobjective Discrete optimization Model for allocation, management science,vol.31 December,1985
    [39] Peter A. kwaku kyem, An Application of a choice Heuristic Algorithm for managing land resource allocation problems,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1987.4
    [40] Francisco J.Pichon, Colonist land allocation decisions,land use, and deforestation in the Ecuadorian Amazon Frontier, Journal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1985.6
    [41] John F.Mcdonald,Cost benefit analysis of local land use allocation decisions,Journal of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