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是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享受对象限定的由国家统一管理并保证养老金发放的养老体系。上个世纪90年代,为适应改革开放后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开始逐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增加养老保险资金来源。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发展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虽取得的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当期支付的社会统筹基金入不敷出、个人账户空账缺口、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不统一、城镇养老保险覆盖面不宽、农村养老保险基本上处于以土地保障为基础,以家庭保障为主、社会保障能力薄弱的传统模式等问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要。面对严峻的形势,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老有所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老龄工作”。因此,总结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国际经验,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制度分析方法、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各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和制度模式以及它们发展演变的轨迹,力图找出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和影响制度演变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关键因素。通过分析比较各种养老保障制度模式的优缺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总结国外制度不足,为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提供参考。
     全文共分为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正文部分共有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的理论与实践背景、论文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综述了养老保障理论研究现状、理论成果及不足,说明了研究方法,并概述了全文的结构框架、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主要分析养老保障制度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演进过程。第一节指出养老保障制度是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演变的,界定了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时期,并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第二节主要结合各个历史时期分析该时期的不同养老保障制度理论,考察养老保障制度理论的演变过程和演变路径,为以后章节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第二章主要介绍国外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进展及经验教训。本章主要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制国家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发展的情况,并分析综合各自特点和改革得失,指出我国应借鉴的经验教训。
     第三章论述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过程并对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改革发展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阐述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原则和指导思想。本章先分析了我国进一步改革养老保障制度的基本国情环境,结合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五章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下原则和具体设想。本文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包含三个层次的制度体系。这三个层次是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强制性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和自愿性的商业养老保险。本章还对发展企业年金及改革的相关配套措施进行了探讨。
     第六章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析,指出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环境,未来改革的目标,并提出了一些原则上的建议。研究表明:在新时期,中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还不完备、功能还不完善,构建与中国国情相应的养老保障制度意义深远,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养老保障的准公共产品性要求政府有所作为,应确立以公平为核心的养老保障价值取向,充分发挥养老保障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China’s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starts in the 1950s, which firstly was one kind of institution with limited objects under planned economy. The nation provided unified administration of pension and ensured the relevant payment. In the 1990s, for adapting the new situation’s need of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s old-age insurance implemented social plan, gradually began to expand the coverage and increase the sources of funds.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Four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explicitly proposed that we have to develop the basic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combining social plan with individual account. After more than ten years’development, our country’s old-age security system has made certain achievements, but there are still several problems which couldn’t meet people’s growing needs. The problems include that timely payment of social plan is unable to make ends meet, individual account exists emptiness and gaps,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institution is not unified, coverage of the urban old-age insurance is not wide, rural traditional pattern of old-age insurance has weak social security ability which takes land safeguard as a foundation and focuses on family support, and so on. Facing stern situ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good and fast development of economics and society,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takes“a sense of old-age support”a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reports of Party's Seventee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lso proposed that“we must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vering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we must strengthen the old-age work”. Therefore, it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summarize our country’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n reform of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and us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for reference, which can help u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develop social security, embody people-oriented idea, and promot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This thesis takes Marxism as guidance and comprehensively uses the following methods: comparative study, systems analysis, combination specification analysis with empirical analysis, and combination history with logic. It compares and analyzes various countries’systems, models and evolution paths of old-age security, tries to find out their general rules and discover the key aspects which have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system evolution, such as culture, economy, politics and so 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dels, we can draw on the overseas advanced experiences, summarize their insufficienci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old-age security system adapting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whole paper is altogether divided into introduction remakes and the main text which contains six chapter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t mainly clarifies selected topic’s theoretical, practical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s, summarizes old-age security theory’s present situation, achievements and insufficiencies, explains th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makes a general account of the full text’s framework, major points and innovation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carries out analysis on histor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old-age security system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spective. The first section points out that old-age security system has undergone an unceasingly evolution along with the human history’s development, defin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iods of the system, and analyzes each period’s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section primarily analyzes various theories of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 inspects theories’evolution process and ways,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ubsequent chapter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reform progress and experiences of overseas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t chiefly analyzes respectiv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eform, characteristics, success and failur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switches. Then, it points out the experiences that our country could use for reference.
     The third chapter elaborat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our country’s old-age security system,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oints out its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main problems during the reform development.
     The fourth chapter expounds the principles and guiding ideas on the reform of our country’s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t firstly 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realities and national environment to impel further reform on the system.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guiding ideas and principles we should follow in the reform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The fifth chapter carries out the discussion on the reform of our country’s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and proposes reform’s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ideas.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reform goal of our country’s old-age insurance system is to establish on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including three levels which are basic social old-age insurance, compulsory individual account with complete accumulation, and voluntary commercial old-age insurance. 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related measures to develop the enterprise’s annuity and reform.
     The sixth chapter makes initial analysis on the reform of our country’s rural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t points out reform’s basic environment, reform objectives in the futu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in principle.
     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in the new time, China’s old-age security system is incomplete and the function is imperfect. It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and will be a long-term process to construct an old-age security system corresponding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s one kind of quasi-public goods, old-age security requests that our government has to do something: we should form a value orientation taking equity as the core, display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old-age security fully, and promote social harmony.
引文
①Population Handbook.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Inc.Washington,D.C.1980
    ②《人民日报》2002年04月09日第七版
    ③ESSPROS social database, Federal Ministry of Labour,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
    ④世界银行,《200022001发展报告》,附录3,中国财政出版社,2001年。
    
    ①国家统计局,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公告,2001年。
    ②陈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难点和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0,第八期
    ③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第245页
    ①Muligan和Sala-i-Martin(l999)曾经研究了89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他们发现这89个国家中有98%的国家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度。
    ②NieholasBarr,2000,“Reforming Pensions:Myths,Truths,and Poliey Choices”
    ③《为了所有这些权利:企业、劳工与美国公一私福利国家和形成》,珍妮弗·克莱恩, 2003年
    ①奥地利养老保障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祝亚雄,世界经济情况,2007年12期
    ②奥地利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启示,曾柏苓,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③奥地利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邵芬,学术探讨,2002年06期
    ④为了整个社会的尊严和稳定,丁宁宁,管理世界,2001年05期
    ⑤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险体系及启示,陈迪桂,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32期
    
    ①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陈赛权,人口学刊,2000年第3期
    ②《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王玉先: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123页
    ③《“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尚小援,《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①《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大全》,中国物质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杨良初,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①《礼记》,《王制》,[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7-56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1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25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90页.
    ③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85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0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20页
    ⑥《列宁选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8页
    ①《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9页
    
    ①尼古拉斯·巴尔.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C】,.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第35页
    ②Ng,Y-K.Welfare Econonics:Int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Concepts,macmillan,1983,P2
    ①Sen, Amartya k.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 Holden-day, Inc.1970.P56
    ①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第71页
    
    ①IDW,Zahlen zu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hlung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1999,P.39.
    ②IDW,Zahlen zu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1999,P.11.
    ①德国社会保险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人口与劳动力市场展望[R],德国健康与社会保障部2003年年度报告
    ①胡云超:《英国社会养老制度改革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①英国养老制度改革“市场化”取向的经验与教训,郑秉文,胡云超,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7月
    ②英国养老制度改革“市场化”取向的经验与教训,郑秉文,胡云超,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7月
    ①英国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成新轩,武琼,河北学刊,2007年1月
    ①田近荣治,《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给付迅速扩大的后果》,《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1期,26页
    ①刘云香、丁建定,美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及其经验,南都学坛,2007年7月
    ②陈奕平.美国老年人口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03,第三期
    ③郑秉文:美国‘联邦社保信托基金’的治理结构、投资管理及其前途,浦东美国经济通讯,2004年第15期
    ④王萍,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及其改革前景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3期
    ①邓大松,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0期
    ②马歇尔·N·卡特,威廉·G·希普曼.信守诺言—美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思路[M].李珍,译,北京:中国劳动与保障出版社,2003,第75页
    ①姜向群,韩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特点、问题及与中国的比较分析,东北亚论坛,2003年9月
    ①边恕、孙雅娜:《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趋势》,《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3期。
    ①王大波,俄罗斯养老制度改革述评, 2003年11月
    ①肖来付,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07期
    ①张昱琨,东欧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西伯利亚研究,1997年第六期
    ②郑秉文、陆渝梅,名义账户制:波兰社会保障改革的有益尝试,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3期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保险福利卷》(1949
    ①余天心,《边缘财政考察》[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第359页
    ①《人民日报》2004年9月21日
    ①李红岚、武玉宁,提前退休问题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第二期
    ①《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全国老龄办,2007年2月23日
    ②2008年国家统计局数据
    ①田要武,徐宏伟,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评析,理论视野,2007年第八期
    ①田要武,徐宏伟,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评析,理论视野,2007年第八期
    ①张敬一,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第88-92页
    ①张敬一,赵新亚.农村养老保障政策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第88-92页
    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破解的难题,http://www..lwxz8.com/jjx/ey/200612/4864_3.htm
    ①安增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表5---12
    ②余艳红,我国农村养老制度改革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③李珍,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到城镇职工社会保险体系,中国劳动保障报
    ④http://news.cnfol.com
    ①学界.全国养老保险统筹到底离我们有多远?中金在线网站.2008年03月12日http://www.cnfol.com/
    ①王瑞雪,慎言土地换保障,http://www.people.com.cn/GB/43063/107687/107764/107992/6718545.html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版
    [2].《列宁选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版
    [4].奥肯:《平等与效率》[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5].弗里德曼:《弗里德曼文萃》[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6].阿瑟·赛西尔·庇古:《福利经济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7].卡特,希普曼著,李珍译:《信守诺言—美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思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杜,2003年版
    [8].阿瑟.刘易斯著,梁小民译:《经济增长理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版
    [9].美国社会保障署:《全球社会保障制度---1995年》[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10].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组织翻译:《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12].陈功:《我国养老方式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邓大松等:《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0年版
    [14].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董克用、王燕:《养老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顾文静:《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2003年第9期
    [17].韩大伟等:《养老金体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黄胜:《中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
    [19].科林等:《全球养老保障――改革与发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20].李珍:《社会保障理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版
    [21].李珍,杨玲:《养老基金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互动――以美国为研究对象》[J].金融研究,2001年第2期
    [22].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23].王燕等:《中国养老金隐形债务、转轨成本、改革方式及其影响》[J].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24].魏加宁主编:《养老保险与金融市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版
    [25].郑功成等著:《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26].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27].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跨世纪的改革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3期
    [28].郑功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未来发展》[J].养老保障通讯,2003年第3期
    [29].朱青:《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行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陈良瑾:《社会保障教程》[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31].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版
    [32].史柏年:《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33].王天义:《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困惑与出路》[A].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34].钟仁耀:《养老保险改革国际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和春雷等:《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6].周弘主编:《国外社会福利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37].杨翠迎:《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版
    [38].杨翠迎、度国柱:《建立农民社会养老金保险计划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观察,1997年第5期
    [39].李建国:《社会保险:政策与运作: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与住房改革》[M].北京:改革出版社,2000版
    [40].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田雪原:《“二元经济”与农村养老保障改革》[J].南方人口,2003年第1期
    [42].戴卫东:《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1期
    [43].姜向群:《韩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特点、问题及与中国的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5期
    [44].崔万有:《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发展演变》[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45].减秀玲:《从消极福利到积极福利:西方国家对福利制度改革的新探索》[J].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46].郝麦收:《中国的养老之路·养老模式的变革》[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8年版
    [47].任保平:《中国社会保障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8].陈立,李虹:《社会保障:市场经济的稳定器》[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版
    [49].穆怀中:《社会保障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年版
    [50].汪洪涛:《制度经济学一制度及制度变迁性质解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版
    [51].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J].人口研究,2001年第5期
    [52].陈赛权:《21世纪养老新模式:养老靠自己一养老资源自我积累制初探》[L]北京:全国首届中青年学者老龄问题讨论会交流论文,1999年
    [53].陈赛权:《养老资源自我积累制初探》[J].人口学刊,1999年第5期
    [54].王钊,江立华:《论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55].钟水映:《建立农村“统账模式”的养老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8期
    [56].穆光宗:《中国传统养老方式的变革和展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57].穆光宗、姚远:《探索中国特色的综合解决老龄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纪要》[J].人口与经济,1999年第2期
    [58].彭希哲:《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年第5期
    [59].杨宗传:《老年社会保障与家庭养老层次性分析》[J].老龄问题研究,1997年第8期
    [60].樊天霞:《美国、瑞典、新加坡养老保障制度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61].段庆林:《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变迁(1949-1999)》[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62].王东京:《民生为重》[J].南风窗,2002年第4期
    [63].刘泰洪:《关于完善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体系的探讨》[J].西北人口,2001年第1期
    [64].姚远:《农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J].人口研究,1997年第6期
    [65].姚远:《政府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和作――种历史角度的考察》[J].西北人口,1999年第2期
    [66].姚远:《稳定低生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养老关系的再思考》[J].人口学刊,2000年第4期
    [67].陈淮:《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难点和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8期
    [68].王延中:《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9].珍妮弗·克莱恩:《为了所有这些权利:企业、劳工与美国公一私福利国家和形成》,2003年版
    [70].祝亚雄:《奥地利养老保障体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情况,2007年第12期
    [71].曾柏苓:《奥地利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启示》[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72].邵芬:《奥地利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术探讨,2002年第6期
    [73].丁宁宁:《为了整个社会的尊严和稳定》[J].管理世界,2001年第5期
    [74].陈迪桂:《澳大利亚的养老保险体系及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32期
    [75].王玉先:《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76].尚小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77].《世界社会保障制度大全》[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96年版
    [78].杨良初:《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9].《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版
    [80].德国社会保险系统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人口与劳动力市场展望》[R].德国健康与社会保障部2003年年度报告
    [81].胡云超:《英国社会养老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2].郑秉文,胡云超:《英国养老制度改革“市场化”取向的经验教训》[J].辽宁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83].成新轩,武琼:《英国养老保险市场化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学刊,2007年1月
    [84].田近荣治:《日本的公共养老金制度:给付迅速扩大的后果》[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1年第1期
    [85].刘云香,丁建定:《美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及其经验》[J].南都学坛,2007年7月
    [86].陈奕平:《美国老年人口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03年第3期
    [87].郑秉文:《美国‘联邦社保信托基金’的治理结构、投资管理及其前途》[J].浦东美国经济通讯,2004年第15期
    [88].王萍:《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危机及其改革前景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5年第3期
    [89].马歇尔·N·卡特,威廉·G·希普曼:《信守诺言—美国养老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思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年版
    [90].边恕、孙雅娜:《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及其改革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3期。
    [91].王大波:《俄罗斯养老制度改革述评》[J].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11月
    [92].肖来付:《俄罗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新进展》[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7年07期
    [93].张昱琨:《东欧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J].西伯利亚研究,1997年第6期
    [94].郑秉文陆渝梅:《名义账户制:波兰社会保障改革的有益尝试》[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3期
    [95].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劳动工资和职工保险福利卷》(1949一1952)
    [96].余天心:《边缘财政考察》[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年版
    [97].李红岚、武玉宁:《提前退休问题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0年第2期
    [98].全国老龄办:《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D].2007年2月23日
    [99].李庆霞:《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N].人民日报,2005年7月18日
    [100].贾俊玲,郑功成:《全球化条件下的劳工与社会保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1月12日
    [101].郭林,谈莉敏:《让个人承担更多的责任—瑞典的养老制度改革》[N].光明日报,1999年3月5日
    [102].王淑军:《我国公共卫生状况改善显著》[N].人民日报,2004年12月3日
    [103].张瑞等:《城市低保的历史进程》[N].中国社会报,2002年7月20日
    [104].马朝宏:《“教育投入不足”成为众矢之的》[N].中国教育报,2005年3月9日
    [105].陈军科:《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N].浙江日报,2004年4月5日
    [106].European Commission(1997),Social protection in Europe 1997-Executive xummary,(COM98-243-Final),P12.
    [107].Frej.W.and Specht H(1976):The housing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ct of 1974:Implications for Policy and Planning.Social Service Review.June
    [108].Jorn Henrik:Harmon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in the EC revisited,(European Community)Jou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9,1991.
    [109].Alexzander Davidson:Two model of Welfare:the Origins Development of the Welfare Statein Sweden and New-Zealand 1888-1988,Stockholm,1989
    [110].Charlotte Cailliez:Rural China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The Rural Health System,ChinaPerspectives,1998
    [111].Adam Smith: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Reprinted from the English Edition by Methuen&Co.Ltd.1930.
    [112].Alfred 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ChengCheng BooksLTD.
    [113].A.C.Pigou:The Economics of Welfare,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ChengCheng BooksLTD.
    [114].Cameron、Neumann:Economic Effects of Social Security,The Bokking Institution,1996.
    [115].Charlotte Cailliez:Rural China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The Rural Health System,China Perspectives,1998,vol18.
    [116].Weinger,Kerry R:The winthholding obligations of U.S.and foreign employers on compensation paid to foreign national employees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CorporateTaxation,Vo25,Winter 1999
    [117].Yelow itz,Aaron S:Using the Medicare buy-in program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Medicaid on SSI participation,Economic Inquiry,Vo38,Jul 2000
    [118].Shipman William 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Journal of Investing,Vo8,Winter 1999
    [119].Anonymous:social Security values and qualified plan limits,1999,CPA Journal,Vo69,Jan1999
    [120].Warshall,David,Pham-Kanter,Genevieve:Investing Social Security trust funds in the stock market,Chicago Fed Letter,Dec 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