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勾栏的迷失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以中国古代第一个城市大众化营业性剧场“勾栏瓦舍”为主要线索,试图通过对它前身后世的探索,来还原一个较为完整的勾栏剧场建筑模型。在勾栏剧场的兴起、衰亡和迷失历程中,不仅体现了我国戏曲演出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的体现,它们都是我国传统艺术精神的重要组成。
     第一部分交代了在勾栏剧场形成之前,我国戏剧演出空间的最初表现形式。由于观众和演出社会地位的不同,使得我国古代观演空间最先出现的是供观众使用“看棚”,随着演出内容的不断丰富而后出现了供演员使用的“乐棚”,并在汉代形成广场式的城市演出模式。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兴起和世俗化,出现了以庙会为主要形式的贸易集市,并在其中出现了各种市井演出,进而使得唐代诞生了以寺庙为地理中心的市井观演场所“戏场”,它的出现是勾栏剧场诞生的重要前提。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了勾栏剧场的诞生和发展。由于北宋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发展迅速的经济实力,使得一个民间的专业剧场勾栏瓦舍就此诞生。通过对勾栏瓦舍所占据的城市地理位置、建筑结构、演出内容、其演员和观众构成的论述,可以认为勾栏剧场是我国古代城市专业剧场发展成熟的标志,它代表了北宋以来城市文化发展的高峰;为我国传统戏曲发展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后世戏园的出现提供了可靠的范本。
     第三部分,阐述了勾栏剧场的历史意义。在明朝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勾栏剧场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诸多缺陷,被逐渐荒废、迷失,而后成为当时对妓院的俗称。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大众剧场所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单一演出模式,出现了会馆演出、酒楼演出等多种演出形式。在这些历史变迁中,勾栏剧场作为我国古代剧场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代表了我国古代演出空间从“敞开”走向“封闭”,是我国古代演出艺术从“贵族化”走向“平民化”的变迁,也是我国传统艺术精神从“儒学”走向“庄学”的最终体现。
     中国古代剧场空间和中国传统戏曲一样,都继承着来自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艺术精神体格。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后,演出环境本身和与之有关的社会操作都发生了许多的变革,本论试图站在一个宏观历史起点,以勾栏从兴起到迷失的历史事件为缩影,寻找它在漫漫长河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在它背影下的那个隐而不显的真实的精神支柱。
The discussion tried to probe the previous existence and later ages of“Goulan Theatre”with the main clue as the first city popular business theatre of Chinese ancient to restoring the completely Goulan Theatre architecture model. In its course of rose、declined and lost, Goulan Theatre not only embodied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and also embodied Chinese architecture art and culture, which is significant part of our traditional art spirit.
     The first part discuss the initial theatre spa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perform before Goulan Theatre birth. Because of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between audience and performer, Chinese ancient theatre space firstly appeared the audience area , after that was perform area with richer play, finally formed city square playing mode in Han Dynasty. In Sui and Tang Dynasty, with Buddhism rising and worldly temple fair was the main form of trade plaza, many different popular perform in which. And then city popular theatre was born around temple, which was the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the birth of Goulan Theatre.
     The second part focused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Goulan Theatre. Because of the North Song Dynasty comfor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trength make a folk Goulan Washe birth.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n the geographical position of Goulan washe, architecture structure of Goulan Theatre and perform contents, we believed it was mature symbol of Chines ancient city professional theatre development. Goulan Theare represented the height of city culture development. It provided good environment for Chinese opera to development and spread. It also provided reliable model to the appearance of more professional theatre in later ages.
     The third part is the history meaning of Goulan Theatre. In the special social circumstances of the Ming Dynasty, Goulan Theatre faced with many interior and exterior defects gradually declined and lost, and later it became the popular name of brothel at that time.
     Meanwhile as the changes of times city popular theatre no longer confined to one kind of single performance mode, appeared lots kinds of performance modes, such as guild hall performance and restaurant performance. With those historical changes, Goulan Theatre was the important transition in Chinese ancient theatre development course, represented Chinese ancient performance space from open wide to seal. It was the changes of Chinese ancient performance art from aristocratic to popular. It was also final embody of our tradition art spirit from Confucianism to ZhuangZi Theory.
     Just as Chinese traditional opera Chinese ancient theatre space carried forward Chinese people deep historical culture origins and art spirit build. After many thousandths of feudal imperial court, great change has taken place in perform circumstances and its relational social operation. The discussion tried to find the necessity and covered real spirit pillar of the long history about Goulan Theatre existence with its epitome from the rising to losing on macroscopic starting point.
引文
1《中国戏剧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2页
    2瓦里:考《辽史.营卫志》有“瓦里”之设,为一种官府机构的名称,充任内务部的作用,从宫廷到边镇都有设置。
    3廖奔著:《瓦舍勾栏考》选自《中国剧场史论》第211页
    4刘元声著:《瓦市》选自《学术研究》第11页
    5姚秦.竺佛念译:《鼻奈耶》卷四,及《大正藏》
    6吴晟著:《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7《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1533页
    8明.方以智著:《通雅》卷三八
    9廖奔著:《瓦舍勾栏考》选自《中国剧场史论》第211页
    10《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375页
    11“古代”:特指奴隶社会时代,(有时也包括原始公社时代)。《现代汉语词典》第396页商务印刷馆1988年版
    1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88页
    13《汉语成语词典》:逢场作戏,逢:遇到;场:戏剧或杂技演出的场地。遇到演出的场地偶尔的表演一次。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93页
    14 [明]徐渭著《南词叙录》:“南戏始于宋光宗朝”。公元1190年—1194年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页
    15廖奔著:《中国古代剧场史》:“汴京的瓦舍勾栏兴起于北宋仁宗(1023年—106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页
    
    16参见《都城纪胜》、《武林旧事》中的记载。
    17《汉书.西域传》载:“天子自临平乐观,会匈奴使者,外国君长大角抵,设乐而遣之。”
    18《三辅黄图》[1]卷6
    19廖奔:《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20“敦煌地接西域,是我国最早接触佛教的地方。敦煌石窟在甘肃省敦煌县东南的鸣沙山东端,有窟六百多个,其中469个都有壁画和塑像。石窟始凿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或说是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据唐代碑文记载,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一个名叫乐僔的和尚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人们相继在这里凿窟。经千多年来自然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仍然保存着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清各代开凿的洞窟492个。”选自阎国权著:《敦煌二千一百年》刊登于《敦煌研究》2007年第2期
    21郑妆中著:《敦煌壁画乐伎》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22叶长海著:《中国戏剧学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23[北魏]杨玄之著:《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4页
    24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5册第551页
    25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036册第210页
    26 [宋]李昉著:《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148页
    27弘学编著:《中国汉语系佛教文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294页
    28 [宋]李昉著:《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2732页
    29《续高僧传》卷三十《释宝岩传》:“……及岩直登座也,案几顾望,未及未言,掷物如云崩,须臾坐没。”
    30周贻白著:《中国戏曲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39页
    31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32邓广铭著:《关于宋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33见《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三之二一。
    34概括自: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三《马行街铺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13页
    35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343页
    36宋代禁军:鉴于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引致灭亡的经验,宋代统治者便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中央,保卫京城和宫廷,号称禁军。《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92页
    37参见《宋史.地理志》
    38汪圣泽著:《宋代社会生活研究》之《宋代的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58页
    
    39王曾瑜著:《宋朝的坊郭户》,《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
    40周宝珠著《宋代东京开封府》,《河南师大学报增刊》,河南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9页。
    41马克思著:《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24页。
    42葛剑雄主编、葛剑雄著《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10页
    43梁庚尧:《宋代伎艺人的社会地位》,载梁氏《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版第297页
    44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第一卷,台湾华世出版社1981年版第261页
    45龙登高:《略论宋社会各阶层的演变趋势》,《中州学刊》1998年第3期。
    46徐大焯《烬余录》载“军妓以勾栏妓输值之,岁各入值一月”。同时,宋代还有一个话本叫《单符郎全州佳偶》里面有一段插话说:“原来宋朝有这个规矩,凡在籍娼户,谓之官妓,官府有公私筵宴,听凭点名唤来祗应。”。
    47《宋史》卷142“乐”第十七载,“今虽有教坊之名,隶属修内司教乐所。然遇大宴等,每差衙前乐权充之,不足,则又和雇市人。近年衙前乐已无……”。
    48汪圣泽著:《宋代社会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49详见[北魏]杨玄之著:《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4页、第176页的记载。
    50《建康实录》卷八引<京师寺记>
    51详见[唐]宋昉《太平观记》卷一二八<尼妙寂>
    52 [唐]段成式著:《酉阳杂俎》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59页
    53《大唐西域记》卷五:戒日王五岁一设无大会,历时七十五天。
    54易州抱阳市造长廊在开元间<铁像颂>落款为“大唐开元二十七年岁次已卯五月壬辰朔三日甲午建”
    55[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三《大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8页
    56[宋]苏东坡著:《东坡志林》卷二
    57《有教无类赋》,传于宋真宗时期,云:“相国寺前,熊翻筋斗;望春门(即里城曹门)外,驴舞炻枝。”
    58[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三《大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9页
    59[宋]吴曾著《能改斋漫录》:“众书生倚殿柱观倡优”。
    60《大正藏》第24册第856页
    61康保成著:《“瓦舍”、“勾栏”新解》,
    62杨著:《中国古代广告史》
    63 [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三《铺席》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8页
    64 [宋]吴自牧著:《梦粱录》卷十九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89页
    65[宋]王栐著:《燕翼贻谋录》卷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0页
    66详见[宋]李诫著:《营造法式》卷二、卷三、卷八中有勾栏的制作方法和尺寸,卷二十九中有勾栏图。
    67廖奔著:《中国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1页
    68转引自康保成:《“瓦舍”、“勾栏”新解》《大正藏》第17册213页。
    69黄大宏著:《勾栏: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互影响的一个范例——对康保成〈“瓦舍”、“勾栏”新解〉一文的质疑》
    70 [汉]许慎著、[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16页
    
    71同上。
    72 [汉]许慎著、[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21页
    73《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55页
    74《汉书·张骞传》曰:大宛诸国发使,随汉使来,以大鸟卵及牦靬眩人,献于汉。颜注曰:眩读与幻同,即今吞刀、吐火植瓜、种树、屠人、截马之术,本自西域来。
    
    75参见《百戏图》:山东省沂南县西八里的北寨村汉墓画壁,1954年出土。
    76梁思成著:《清式营造则例》。
    77参见叶骁军著:《中国都城历史图录》第三集兰州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91页。
    
    78参见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下编“北宋东京的新结构和新街市”。
    79 [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二“酒楼”条中华书局2007版第174页。
    80 [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条中华书局2007版第144页。
    81 [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前州桥东街巷”条中华书局2007版第284页。
    82参见杨宽著:《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第330页,图58“北宋末年东京(开封)瓦子分布图”。
    83[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二“酒楼”条中华书局2007版第176页。
    
    84[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西右腋门外街巷”条中华书局2007版第275页。
    85廖奔著:《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8页
    86 [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三“席铺”条中华书局2007版第175页。
    87 [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中华书局2007版第463页。
    88[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二:“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后来可有人于此做场。”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45页
     89 [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卷二“瓦舍”
    90《笔记小说大观》第三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版第262页
    91[南宋]西湖老人著(佚名)《西湖老人繁盛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第14页
    92[南宋]灌园耐得翁著《都城纪胜》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97页
    93 [南宋]周密著《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58页
    94 [南宋]西湖老人著《西湖老人繁胜录》,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23页
    95《宋元方志丛刊》第4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549页
    
    96 [元]夏庭芝著《青楼集志》《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7页
    97 [汉]许慎著、[宋]徐铉等校:《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80页
    98《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65页
     99 [明]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66页
    100 [明]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468页
    101详见谢伯阳编《全明散曲》第一卷齐鲁书社1994年版第90页
    102朱有燉:据《明实录》记载:他于洪武十二年(1370年)一月十九日,出生于安徽凤阳,卒于正统四年(1440年),享年70岁。
     103详见吴晟著《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第七章“瓦舍的衰微及其主要原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4页
    
    104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59页
    105详见[南宋]周密著《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45页
    106详见[元]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院本名目”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30页
    107王国维著《宋元戏剧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7页
    
    108详见俞为民著《宋元南戏考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109 [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
    110 [北宋]高承著《事物纪原》
    111 [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
    112 [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六“中元节”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94页
    113这七部剧本分别为《拜月记》、《杀狗记》、《赵氏孤儿》、《破窑记》、《东窗事犯》、《牧养记》、《苏秦衣锦还乡》(《金印记》)七种。
    114见高琦华著《中国戏台》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3页
    115 [元]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齐鲁书社2007年版第314页
    
    116怀效锋点校《大明律》卷二十六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4页
    117谭棣华、陈家禾点校《庚巳编客座赘语》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7页
    118详见[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88页
    119[明]祁彪佳著明刻本出版于1368~1644年
    
    
    120赵轶峰著:《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4页
    121王毓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明代经济史卷》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6、71页
    122《浙江通志》卷九九《风俗上》引《西吴枝乘》,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5页
    123 [西班牙]拉达著《记大明的中国事情》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6页
    124王士性著《广志绎》卷五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9页
    125 [明]谢肇淛著《小草斋文集》卷一一《刘滋传》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页
    
    126 [明]程可中著《程中权先生集》卷三《金山人传》
    127 [明]钱咏著《履园丛话》卷二十四《杂记下》
    128《明史》卷四十七《礼制一》中华书局1982年版
    129“驾头”一词,在《中国戏剧史》(周贻白编著)第309-310页有考证。其大要:该书指出此词在《东京梦华录·卷六·正月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中看见,《青楼集》中又有“驾头杂剧”一名,元剧中称帝王为“驾”,所以此词应与帝王后妃有关。
    130[明]顾起元著《客座赘语》卷十《国初榜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页
    131廖奔著《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132同上
    133请参见《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各类汉语辞典“勾栏”条目。
    134廖奔著:《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社1997年版第53-54页
    135陈宝良著《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36余怀著:《板桥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页
    137[明]侯甸著《西樵野记》,《明人百家》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15页
    138谢国桢著:《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0页。
    
    139吴应箕著:《楼山堂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195页。
    140余怀著:《板桥杂记》,《丛书集成初编》本,第7、28页
    141全祖望著:“雪窦山人坟版文”,见《鲒崎亭文集选注》,第88-89页。
    
    142《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0—32页
    143《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2册第3951页
    144 [北魏]杨衒之著《洛阳伽蓝记》“城南”之“高阳王寺”条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78页
    145王宁著《宋元乐妓与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第239页
    146 [南宋]吴自牧著《梦粱录》卷十九“瓦舍”条选自中华书局《四库总目》1974年版第47页
    147详见敦煌莫高窟第85窟“天宫伎乐”壁画此图可见于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175页
    148悦:元悦,孝文第六子,封汝南王,是文献之弟。
    149 [北魏]杨衒之着《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1页
    150这一词来自廖奔的《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页上的标题。
    151王邦雄着:《当戏剧遭遇话剧》,选自《文化与剧场的多元拓展》,刘明厚主编,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第80页。
    153《太平观记》卷八十三“续生”条引《广古今五行记》曰:“濮阳郡有续生……每四月八日,市场戏处,皆有续生。郡人张孝恭不信,自在戏场,对一续生,有遣奴子往诸处看验。奴子来报,场场悉有。以此异之。”
    154[宋]孟元老着《东京梦华录》卷三《大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8页
    155 [宋]曾巩着《曾巩集》卷三十六序“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治平三年夏,得洪君于京师,始合同舍之士,听其琴于相国寺之维摩院。”
    156庄周(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通称庄子,蒙国人(今山东河南两省边境的小国)人,毕生过着隐士生活。引自《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著新世界出版社2004版第93页
    157《庄子.天地》原文参阅赵复三主编《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158《庄子.秋水》,原文参阅赵复三主编《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百家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199页
    1.陈振著《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柴泽俊著《宋金舞台形制考》《河东戏曲文物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3.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4.大寒著《三十年代相国寺的戏院》《戏曲艺术(河南)》1983年9月第三期
    5.冯友兰著《中国哲学简史》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6.傅起凤傅腾龙著《中国杂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 [宋]洪迈著《容斋笔记》中华书局2005年版
    8.侯希三著《老北京戏园子》中国城市出版社1996年版
    9. [明]计成赵农注释《园冶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10.剑奴著《秦淮粉黛》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蒋星煜著《“唐人勾栏图”在戏剧发展史上的意义:兼谈陈多、谢明《先秦古剧考略》》《戏剧艺术》1987年第三期
    12.康保成著《“瓦舍”、“勾栏新解》文学遗产1999年版
    13.黄竹三等《从北宋舞楼的出现看中国戏曲的发展:山西中南部三通戏剧碑刻考述》弘学编著《中国汉语系佛教文学》四川出版集团2006年版
    14.李方施著《从瓦子到剧场:建德戏台漫说》《建德文史资料:新安梨园录》第10辑1994年
    15.李春祥著《元杂剧论稿》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李纯著《千年遗韵话“勾栏”》《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3期
    17.罗火金著《河南温县西关宋墓》华夏考古1996年版
    18.乐文华著《论两宋都城的服务市场》(《中州学刊》19993-4)
    19.廖晨星注释《唐宋传奇》崇文书局2007年版
    20.廖奔著《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21.廖奔著《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22.廖奔著《宋元戏台遗迹:中国古代剧场文物研究之一》《文物》1998年第7期
    23.廖奔著《中国古代剧场形制沿革》《文物》1996年第2期
    24.廖奔著《瓦舍勾栏考》《中华戏曲》1994年第11-12期
    25.廖奔著《中国戏曲图史》河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6.廖奔、刘彦君著《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7.刘宽夫著《汴州纠曹厅壁记》中华书局1983年版
    28.刘明厚主编《文化与剧场的多元拓展》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29. [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中华书局2007年版
    30.穆凡中著《勾栏瓦舍》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马时雍主编《杭州的街巷里弄》杭州出版社2007年版
    32.彭景荣、肖红著《从〈清明上河图〉看宋代的商业广告》(《史学月刊》1996-4)
    33.齐如山著《宋朝戏台图志》《国剧画报》1932年4月15日第1卷第13期
    34.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师生编著《中国会堂剧场建筑》1960年该系自行印刷发行
    35.任二北编著《优语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36. [北宋]苏东坡著《东坡志林》中华书局2007年版
    37.史式著《我是宋朝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8. [元]陶宗仪著《南村辍耕录》齐鲁出版社2007年版
    39.汤草元著《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40.吴晟著《瓦舍文化与宋元戏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汪圣铎著《宋代社会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2.王遐举《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
    43.王遐举著《中国古代剧场》(油印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64年版
    44.王宁著《宋元乐妓与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45.王国维著《宋元戏曲考》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6.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古剧之结构》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7.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48.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宋官本杂剧段数》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49.王国维著《宋元戏曲史·金院本名目》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50.王栐著《燕翼诒谋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
    51.翁敏华著《戏曲曲牌与宋元民俗》(《文化知识》1988-9)
    52.翁敏华著《杂剧〈百花亭〉与宋元市商民俗》(《文化遗产》1999-3)
    53.韦明铧著《扬州剧场考》《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
    54.薛瑞兆著《宋代露台考》《戏曲研究》1983年第2期
    55.薛瑞兆著《宋代瓦舍勾栏》《戏曲研究》1984年6月第12期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6.夏杨著《河东现存宋、金、元舞台碑碣资料辑校与浅说》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57.徐松辑著《宋会要辑稿·乐五·教坊乐》中华书局1957年版
    58.徐朔方著《金元杂剧的再认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9.辛德勇著《隋唐两京坊考》三秦出版社2006年版
    60. [北魏]杨衔之著《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61.尹益庚等著《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
    62.伊永文著《行走在宋代的城市》中华书局2005年版
    63.尤宝城等主编《美术辞林.舞台美术卷》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版
    64.杨子华著《西湖游艺》杭州出版社2007年版
    65.叶长海著《中国戏剧学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周贻白著《中国剧场史》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
    66. [南宋]周密著《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07年版
    67.周宝珠著《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8.周宝珠著《〈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9.周贻白著《周贻白小说戏曲论集》齐鲁出版社1986年版
    70.周贻白著《释〈庄家不识勾栏〉》齐鲁出版社1986年版张影著《历代教坊与演剧》齐鲁出版社2007年版
    71.朱瑞熙著《宋代的节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3)
    72.朱瑞熙、程郁著《宋史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朱契著《昔日京华》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4.《汉钟离度脱蓝采和》宋代研究丛书河南大学出版社
    75.《曲苑》第1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76.《杭州市戏曲志》浙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77.《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四月诏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78.《宋金元戏曲文物图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师范大学戏曲研究所1987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