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维吾尔戏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维吾尔戏剧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剧,以其独特的戏剧个性在中国剧坛独树一帜。无论作为戏剧本体,还是它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审美,维吾尔戏剧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就维吾尔戏剧的形成、历史、本体、剧作等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论证。
     维吾尔戏剧是在维吾尔传统戏剧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周边兄弟民族优秀戏剧文化而来的。维吾尔传统文化是维吾尔戏剧形成的内部条件,民间曲艺与维吾尔叙事诗、民间乐舞与“十二木卡姆”、民俗活动与“麦西热甫”等都是构成维吾尔戏剧的重要因素和流播场域;周边国家及民族戏剧文化和抗战时期的“话剧运动”是促成维吾尔戏剧诞生的外部条件。它以20世纪30年代《艾里甫与赛乃姆》为形成标志,历经新中国到“文革”时期的曲折发展,新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与创新,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重振和突围,维吾尔戏剧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丰富独特的剧目和剧本体制,“诗、乐、舞、戏”融为一体的艺术形态,“载歌载舞,歌舞并重”的表演风格,“一曲多用”的音乐创作体制和民族唱腔及乐器,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台美术等,共同构成了维吾尔戏剧“独具风标”的,融民族性、地方性为一体的美学特征。
     笔者欲结合戏剧戏曲学,借鉴宗教学、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等多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在对维吾尔戏剧相关资料进行系统爬梳的基础上,理清维吾尔戏剧的发展脉络,探究其形成轨迹及构成因素,针对维吾尔戏剧的剧本、音乐、舞台和表演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通过代表作家及剧作的具体分析,突出维吾尔戏剧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征,揭示维吾尔戏剧在中国戏剧坐标中“和而不同”的典范美学意义。
As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local drama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Uygur drama has developed a school of its own in China's theatrical circles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 Uygur drama deserves a in-depth study in its ontology,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 aesthetic.This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 analyzes and explores the formation, history, ontology, works of Uygur drama systematically.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drama culture of Uygur, Uygur drama has been absorbing excellent cultures from other nationalities. Traditional culture of Uygur is the internal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Uygur drama. Folk vocal art forms and folk epics, folk dances and "Twelve Muqum", folk activities and "Meshrep" constitut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Uygur drama and are spreading fields as well. Drama cultures in the neighboring countries and nations, and "Drama Movement"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re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of Uygur drama's birth. Starting from Aliph and Salam in the1930s, Uygur drama has experienced a period from weakness to strength, such as tortuous developments from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to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from1980s to1990s, and depression and revitalization after1990s. Uygur drama is integrated with national, local,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unique in its rich play systems and works, art forms combined with "poems, music, dances and vocal forms," performance styles of singing and dancing, special composition of "unique music with different lyrics", Uygur way of singing, Uygur musical instruments, and settings of Uygur customs and localization on the stage.
     With the help of theories of religion, history, geography, and ethnology, the author employs drama theory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and factors of Uygur drama by combing references related to Uygur drama. This paper carries on a research directed at the script, music, stage and performance of Uygur drama. Wit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writers and outstanding Uygur plays, the author also attempts to highlight the national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Uygur drama, and reveal the drama's aesthetic meaning of "Diversity in Harmony".
引文
① 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页。
    ② 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编:《维吾尔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① 曲六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第139页。
    ② 陈箭、秦弦:《谈祖农·哈迪尔的创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6期。
    ③ 赵寻:《艺术的民族性与群众性——从歌剧“艾里甫—赛乃姆”所学到的》,《中国民族》,1975年第3期。
    ④ 李肖冰:《维吾尔戏剧审美思考》,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7年版。
    ⑤ 吐尔逊·尤奴斯:《“维吾尔剧”的形成及其发展》,《戏曲研究第16辑》,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
    ⑥ 王华轶:《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疆话剧运动(上)(下)》,《新疆艺术》,1981年创刊号、第2期。
    ⑦ 众生:《回顾三十至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新疆艺术》,1984年第5-6期、1985年第1期。
    ⑧ 阿不都外力·贾鲁拉买买提明·吾守尔:《伊犁维吾尔戏剧史漫话》,李文杰节译,阿不都·热衣木校,《新疆艺术》,1981年第3期。
    ⑨ 黎蔷:《新疆歌剧巡礼》,《新疆艺术》,1982年第5期。
    ① 石泓:《“麦西热普”与戏剧》,《戏剧艺术》,1988年第4期。
    ② 一种维吾尔民间集会娱乐活动。有不同的音译,本文采“麦西热甫”的译法。
    ③ 李钦:《美的民族美的戏剧——看维族歌剧<艾里甫—赛乃姆)》,《人民戏剧》,1980年第12期。
    ④ 段石羽:《谈歌剧(热比亚——赛丁)》,《新疆艺术》,1981年第2期。
    ⑤ 简其华:《感人的故事动听的音乐—维吾尔古典歌剧<艾里甫—赛乃姆>观后》,《人民音乐》,1981年第4期。
    ⑥ 邓美萱:《民族团结的赞歌——评<战斗中血的友谊>的思想和艺术》,《新疆兄弟民族文学评论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
    ⑦ 成勋:《新的突破——看(血腥的年代>》,《新疆艺术》,1986年第6期。
    ⑧ 黎蔷:《民族戏剧艺术的勇敢探索者——记吐尔逊·尤努斯》,《新疆艺术》,1986年第4期。
    ⑨ 蓝兰:《维吾尔戏剧的开拓者——祖农·卡迪尔》,《新疆艺术》,1985年第2期。
    ⑩ 《中国戏曲志·新疆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5年版。
    11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 1996年版。
    ① 克里木江·阿不都热依木:《试论现代维吾尔族戏剧》,谭关林译,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② 努鲁木·沙吾尔阿吉:《维吾尔戏剧艺术》,《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方鹤春主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
    ③ 艾坦木·玉赛音:《维吾尔族戏剧艺术巡礼——献给国庆五十周年》,廉敏译,《新疆艺术》,1999年第5期。
    ④ 吴重阳:《中国现代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⑤ 唐朴林:《情真·味醇·好听——维吾尔剧<古兰木罕)观后感》,《中国音乐》,1997年第2期。
    ⑥ 万勇:《大型维吾尔剧(古兰木罕>演出侧记》,《新疆艺术》,1997年第3期。
    ⑦ 周吉:《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维吾尔剧<古兰木罕)音乐创作谈》,《人民音乐》,1998年第5期。
    ⑧ 白俊华:《维吾尔戏剧一二谈》,《新疆艺术》,1992年第1期。
    ⑨ 穆罕默德·艾沙:《新时期维吾尔戏剧文学创作综论》,《戏剧杂志》,1999年第2期。
    ① 岩石:《维吾尔戏剧管窥》,《中国少数民族戏曲论文集》,方鹤春主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② 岩石:《维吾尔戏剧管窥》,方鹤春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戏曲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559—567页。
    ③ 阿扎提·苏里坦、张明、努尔买买提:《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④ 夏冠洲、阿扎提·苏里坦、艾光辉:《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散文报告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⑤ 李鸿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论》,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⑥ 李悦:《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戏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⑦ 余从、王安奎:《中国当代戏曲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① 关纪新:《20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② 韩芸霞:《维吾尔戏剧形成研究》,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2011年版。
    ③ 韩芸霞:《麦西热甫中戏剧文化初探》,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版。
    ④ 一种维吾尔族民间集会娱乐活动。
    ⑤ 冯冠军:《论维吾尔现代戏剧繁荣的内在原因》,《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⑥ 古丽扎尔·铁木尔:《维吾尔戏剧的启蒙与发展》,《中国戏剧》,2008年第1期。
    ⑦ 木亚赛尔·托乎提:《探析歌舞在维吾尔戏剧中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⑧ 左红卫:《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民众团体与新疆戏剧文化的发展》,《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⑨ 左红卫:《抗战时期新疆的戏剧理论与戏剧批评》,《艺术探索》,2010年第2期。
    ⑩ 左红卫:《抗战时期新疆的戏剧演出团体及戏剧组织》,《新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1 张映姝:《抗战时期新疆戏剧运动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① 古丽扎尔·铁木尔:《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疆维吾尔族现代戏剧》,《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② 周吉、周建国、吴寿鹏:《新疆歌剧史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2005年第1-2期。
    ③ 穆罕默德·艾沙:《鲁特甫拉·穆塔里甫的戏剧创作新论》,《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④ 艾沙:《试论赛福鼎·艾则孜戏剧创作的特点》,《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⑤ 默罕默德·艾沙:《现代维吾尔戏剧文学流变研究》,《戏剧》,2000年第2期。
    ⑥ 唐彦临、张玉霞:《新时期新疆戏剧创作与美学追求》,《新疆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⑦ 王梅:《维吾尔语歌剧<红灯记>的创演及其音乐创作》,《音乐研究》,2010年第6期。
    ① 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7页。
    ② 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乌鲁木齐: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
    ③ 何耿光:《关于维吾尔族汉译名称问题》,《新疆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
    ① 黎蔷:《维吾尔叙事长诗的戏剧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编,《新疆戏剧论丛》内部印刷,1985年,第196页。
    ② 曲六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第139页。
    ③ 吐尔逊·尤努斯:《维吾尔戏剧的形成及其发展》,《戏曲研究》第16辑,1985年版,第230页。
    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新疆年鉴1985》,1985年版。第525页。
    ② 科林·麦卡勒斯:《当代中国的维吾尔族表演艺术》,《新疆艺术》,1985(5),第48页。
    ① 林梅村:《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4页。
    ② 季羡林:《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红旗》,1986年第3期。
    ③ 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导言》,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① 《古今乐录》云:“横吹,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于长安,唯得《摩柯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给以边将万人将军服之”。《晋书·乐志》,亦有相同记载。
    ① 曲六乙:《中国各民族傩戏的分类、特征及其“活化石”价值》,《中国傩文化论文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② 钱茀:《假面具源流探》,《中华舞史研究》创刊号。
    ③ 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39、70、85、42页。
    ① 顾朴光,《中国面具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213页。
    ② 冯佳班:《高昌回鹘王国的生活》,新疆吐鲁番市地方志编辑室编,1989年,第112页。
    ③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第10页。
    ① 黎蔷:《西域敦煌傩戏考》,《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
    ② 李强:《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① 季羡林:《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② 魏长洪等:《西域佛教史》,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③ 上世纪初,德国人从新疆吐鲁番带走三部戏剧残卷,1919年经吕德斯教授校刊出版,名为《佛教戏剧残本》,中有印度金眼子马鸣于1-2世纪创作,3-4世纪传入我国的九幕梵剧《舍利弗传》。详见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的点点滴滴》,载郑振铎编《中国文学研究》下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第16页。金克木,《梵语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253-262页。
    ① 季羡林:《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载《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② 许地山:《梵剧体例及其在汉剧上底点点滴滴》,《中国文学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③ 季羡林:《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④ 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的成书年代,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大致有两种说法:(1)公元8-9世纪形成说:主张形成于8世纪的以多鲁坤·阚白尔和色那西·特肯为代表。1970年土耳其学者色那西·特肯(Sinasi Tekin)根据葛玛丽所刊的一件文献中的施主名为Klanpatri(来自梵文Kalyanabhadra,意为[普贤])与高昌出土的公元767年回鹘文庙文中的施主为同一人,同时考虑到该写本的字体特点,故而认为回鹘文《弥勒会见记》当成书于8世纪。多鲁坤·阚白尔的观点则更具体,认为《弥勒会见记》形成于公元767年,首先,《弥勒会见记》的序言部分中标明“把此功德首先施向我们的登里牟羽颉毗伽狮子登里回鹘皇帝陛下。”公元767年是羊年(与记载符合),是牟羽可汗当政时期,也是回鹘汗国的昌盛时期;其次,结合色那西·特肯(Sinasi Tekin)的意见,认为这种不谋而合,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弥勒会见记》抄写于公元767年。德国学者A.勒柯克依据吐鲁番出土的“胜金口本”《弥勒会见记》所具有的语言与文学特征,认为约形成于公元8-9世纪。耿世民说“根据此书现存的几个写本文字都属于一种古老的所谓写经体,再考虑到当时高昌地区民族融合的情况(当地操古代焉耆语的居民在8-9世纪时应己为操突厥语的回鹘人所同化吸收),我认为《弥勒会见记》至迟应成书于8—9世纪之间。”葛玛丽在1957年发表的研究文章中,认为该本抄于9世纪,译书年代则更早一些。(2)公元10-11世纪形成说。持10世纪形成说的主要代表者是法国学者哈密顿(J. Hamilton)与我国学者冯家异。1958年,哈密顿(J. Hamilton)根据葛玛丽发表的影印本发表书评,就该本字体与敦煌出土属于10世纪的大部分回鹘文写本字体相同而提出应属于10世纪。冯家异认为译经的年代不应早于840年回鹘人西迁之前,也不能晚到11世纪以后。“至于十一世纪以后则又太晚,可能那时候当地人经二、三百年之久已被回鹘人融合而不同吐火罗语文(按指古代焉耆语)了”因此主张此经翻译于10—11世纪之间。另外耿世民在1980年发表的《唆里迷考》一文中认为哈密本《弥勒会见记》成书于10世纪左右。1981年他提出新的看法(见前文),1988年耿世民与德国学者Hans-Joachim Klimkeit合著的德文《弥勒会见记》(前五品)中提出藏于德国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诸本可能译成于9-10世纪,而哈密本则抄成于1067年。伊斯拉菲尔·玉素甫、多鲁坤·阚白尔、克尤木·霍加在他们合著的《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1卷中主张哈密本《弥勒会见记》抄成于高昌回鹘王国时期(公元8501250年)。在此之前,伊斯拉菲尔·玉素甫、多鲁坤·阚白尔也曾持89世纪说。总之,迄今为止,《弥勒会见记》的成书年代还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⑤ 详见笔者拙著《20世纪以来<弥勒会见记>研究历史回顾》,《西域研究》,2014年第2期。
    ⑥ 伊斯拉菲尔等:《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第二幕研究》,《新疆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
    ① 葛玛丽:《高昌回鹘汗国(公元850——1250)》,《新疆大学学报》,1980年第2期。
    ② 耿世民:《古代维吾尔佛教原始剧本《弥勒会见记》(哈密写本)研究》,《文史》第12辑,1981年版。
    ③ 季羡林:《吐火罗文和回鹘文本<弥勒会见记>性质浅议》,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④ 姚宝瑄:《试析古代西域的五种戏剧——兼论古代西域戏剧与中国戏曲的关系》,《文学遗产》,1986年第5期。
    ⑤ 杨富学:《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① 曲六乙:《(弥勒会见记>的发现与研究——中国戏剧史上最早的一个戏剧文本》,《剧本》,2010年第3期
    ② 阿卜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浅论西域戏剧艺术的起源》,见曲六乙、李肖冰编《西域戏剧与戏剧的发生》,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① 转引自郎樱:《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49页。
    ② 姚宝瑄:《试析古代西域的五种戏剧——兼论古代西域戏剧与中国戏曲的关系》,《文学遗产》,1986年第5期。
    ③ 姚宝瑄:《丝路艺术与西域戏剧》,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73页。
    ① 郎樱:《维吾尔人民的著名古典诗歌剧》,《塔里木》,1986年第12期。
    ② 郎樱:《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4页。
    ③ 艾坦木·玉赛因:《维吾尔族戏剧艺术巡礼——献给国庆五十周年》,《新疆艺术》,1999年第5期。
    ④ 阿不都艾则孜·司马义:《关于中国维吾尔戏剧史的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⑤ 阿布都克里木·热合曼:《维吾尔文学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页。
    ⑥ 穆罕默德·艾沙:《试论<福乐智慧>的戏剧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⑦ 阿·提·乌铁库尔:《论<福乐智慧>》,《民族文学研究》,1983年创刊号。
    ⑧ 伊·哈菲苏鲁:《福乐智慧及其在我们文化史上的地位》,伊斯坦布尔版,1980年版。
    ⑨ 余骏:《<福乐智慧>的美学特征》,《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⑩ 郎樱:《试论(福乐智慧)的文化结构》,《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6期。
    11 姚宝瑄:《丝路艺术与西域戏剧》,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64页。
    ① 阿卜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浅论西域戏剧艺术的起源》,见曲六乙、李肖冰,《西域戏剧与戏剧的发生》,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② 松田寿男将绿洲定义为“沙漠中的可耕地”。具体参见[日]松田寿男著,陈俊谋译:《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4页。
    ① 维吾尔族民间集市开放日,类似于汉族的“赶集日”。
    ② 意为“从事游戏的人”。
    ① 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波斯语汉语词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979页。
    ② 伊明·吐尔逊:《论诗歌艺术》,《塔里木文化拾锦》,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353页。
    ①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01—202页。
    ② 努柔木:《维吾尔戏剧艺术展现的雏形》,曲六乙、李肖冰编《西域戏剧与戏剧的发生》,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
    ③ 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① 转引自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6年版,第9页。
    ② 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③ 周吉:《木卡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④ 谢芳等:《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8页。
    ⑤ 艾娣雅·买买提:《麦西热甫与木卡姆关系论》,《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61页。
    ① 阿卜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与民间文学》,见王堡、雷茂奎主编:《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1986年版,第页。
    ② 宋博年、李强:《丝绸之路音乐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4页。
    ③ 阿卜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与民间文学》,见王堡、雷茂奎主编:《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1986年版,第页。
    ④ 黑格尔:《美学》第3卷(下),朱光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41页。
    ⑤ 佳美拉·卡迪尔:《十二木卡姆的传播和发展》,《新疆艺术》,1996年第3期。
    ① 周吉:《木卡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0页。
    ② 阿不都秀库尔·吐尔地:《论维吾尔民间艺术麦西热甫》,见王堡、雷茂奎:《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1986年版,第493页。
    ① 阿不都秀库尔·吐尔地:《论维吾尔民间艺术麦西热甫》,见王堡、雷茂奎:《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1986年,第494页。
    ② 艾娣雅·买买提:《一位人类学者视野中的麦西热甫》,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序言
    ① 又称“米尔瓦孜”,在麦西热甫活动中,协助组织者,负责介绍节目和艺人,念说鼓动、赞颂之押韵诗句以增加气氛,搜集和分配钱物。
    ② 在麦西热甫中负责检查纪律,并根据主持人及群众意愿对违纪者作出裁决。
    ③ 即由一人先吟诵一句民歌或即兴赋诗开始,然后邀请另一人接颂下句,直到对方无言以对。
    ④ 即一人出谜,众人竞猜,猜中得奖,否则受罚。
    ⑤ 即先由一人执手鼓,邀请一位参与者(以异性居多)入场,两人作反方向旋转三周后,执鼓者献上一句赞美或祝福的话语,再把鼓交于对方,对方接鼓后,即可邀请下一位参与者,如上述方法继续游戏。
    ⑥ 由主持人将两只盛了半碗茶水的茶碗交给一位参与者,接碗人必须将两只碗放在一只手上,从腋下转出而不洒出,然后唱一首民歌或念两句押韵联句,再将茶碗递给另一位参与者,对方也须唱一首民歌或念两句押韵联句才能接过茶碗,再重复上述程序。一对小碗如能绕遍全场,众人则欢呼庆贺,如若有人洒落水滴,将被罚唱歌或讲笑话。
    ⑦ “黛莱”原意为教鞭,用布腰带缠绑而成,先由主持人将其放在托盘中,交给任意一个参与者,拿到黛莱的人可以挑选在座的另一位(多为异性)走入圈中,两人相对而立。后者要想方设法从对方手中抢得黛莱,持黛莱者可以从后面或侧面用黛莱抽打争抢者。因此双方都在争斗中不停地转圈、跳动。游戏的结果,要么后者抢得黛莱,或者持黛莱者“主动交班”。
    ① 陈村、霍旭初:《论西域歌舞戏》,曲六乙、李肖冰等编:《西域戏剧与戏剧的发生》,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
    ② 维吾尔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一种,有简单的情节和人物,音乐性较强,以歌颂大自然,描绘山川风貌,讽刺嘲弄反面人物和落后的事物为主要内容。语言诙谐,演出时间较短且不拘场地。
    ③ 维吾尔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一种,以“说书”为主,基本上没有“唱”,无乐器伴奏,表演者绘声绘色,渲染气氛,内容大多宣扬伊斯兰教教义,还有部分涉及历史故事、宗教战争、神话故事等。
    ④ 维吾尔民间说唱艺术形式的一种,内容广泛,篇幅较大,大部分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国家的文学,其题材多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主要以唱为主,基本不用乐器伴奏,男女歌手均可参与。
    ① 馕,维吾尔人的一种传统烤制面饼,馕坑则是烤馕用的土制圆坑,中空处放置木柴或煤炭,四周贴放面饼,也可用来烤包子。
    ② 烤包子,维吾尔语“沙木沙”,一种在馕坑里烤熟的长形或梯形肉馅包子。
    ③ 关于麦西热甫的种类和各种游戏、表演、惩罚,可参见阿不都秀库尔·吐尔地,《人民的艺术学校——麦西热甫》,努柔木,《维吾尔戏剧艺术展现的雏形》,哈德尔·吾守尔,《刀郎麦西热甫》,李季莲,《(刀郎木卡姆)及“刀郎麦西热甫”中的舞蹈》等文稿。
    ④ 陈村、霍旭初:《论西域歌舞戏》,见曲六乙、李肖冰编:《西域戏剧与戏剧的发生》,乌鲁木齐:新疆人 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① 任半塘:《唐戏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6—8页。
    ① 曾永义:《戏曲源流新论》,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8页。
    ② 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③ 季羡林:《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① 周泓:《汉唐两朝对古代新疆的管辖和经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魏晋十六国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经营》,《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② 《清代在新疆的屯田》,《史学论丛》,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③ 雷梦水,《中华竹枝词》,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3711——3712页。
    ① 新疆土话,维吾尔族妇女。
    ② 维吾尔语“跳舞“的音译。
    ③ 扮演净角的维吾尔族演员被称为“缠大净”。
    ① 茅盾:《六大政策下的新文化》,载陆维天编:《茅盾在新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② 柴恒森:《清末到解放前夕新疆戏剧运动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新疆文史资料选辑:11》,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页。
    ③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史志编辑室编:《新疆文化史料》(第1辑),1990年,内部资料,第29页。
    ① 《谈目前的戏剧运动》,新疆日报,1940年9月3日。
    ① 涂文学:《对立与共生: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二元结构》,《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1期。
    ① 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60—361页。
    ② 周泓:《民国新疆社会研究》,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07页。
    ③ (苏)艾合买江·卡德罗夫:《苏联维吾尔戏剧》,《新疆艺术》,1986年第3期。
    ①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新疆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① 周泓:《中国塔塔尔族历史渊源略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① 1、《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分为三个阶段:从20世纪30年代正式搬上舞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60年代中期:三,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以后。(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年版。);2、克里木江·阿不都热依木将其分为20世纪30——40年代:5060年代;80年代以后。(《试论现代维吾尔族戏剧》,《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② 夏冠洲、阿扎提·苏里坦、艾光辉:《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散文、报告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① 《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资料汇编》,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6年版。
    ① 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748页。
    ① (苏联)艾合买江·卡德罗夫:《苏联维吾尔戏剧》,《新疆艺术》,1986年第3期。
    ① 左红卫:《中国新疆抗战文艺史》,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页。
    ② 《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0页。
    ③ 左红卫:《中国新疆抗战文艺史》,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页。
    ④ 《且末县志》编撰委员会:《且末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5页。
    ① 热西提阿吉:《喀什维吾尔文化促进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喀什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会:《喀什文史资料》(第5辑),内部发行,第93页。
    ② 《维吾尔族简史》编撰委员会:《维吾尔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7页。
    ① 马文元:《略谈40年前后伊犁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伊宁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伊宁市文史资料》第3辑,内部发行,1994年,第59页。
    ② 《新和县志》编撰委员会:《新和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69页。
    ① 古丽扎尔·铁木尔:《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疆维吾尔族现代戏剧》,《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① 张玉霞、唐彦临:《新疆当代戏剧发展中的教育线索透析》,《教育评论》,2008年第4期。
    ① 文革期间,我们能查阅到的只有1971年,新疆歌舞剧团上演的独幕话剧《积粮》和1973年,和田专区文工团公演的维吾尔剧《阿达尔古丽》。
    ① 1967年5月,在京组织八个“样板戏”会演,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革命文艺的优秀样板》的社论。
    ② 1970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文艺短评《做好普及革命样板戏的工作》后,“唱样板戏,做革命人”的活动遍及城乡,风靡全国。
    ③ 《学习样板戏普及样板戏》,《新疆日报》,1972年5月23日第1353期第2版。
    ④ 新疆歌剧团资料室存有相关会议、排练、演出的记录。
    ⑤ 周吉、周建国、吴寿鹏:《新疆歌剧史略》(之二),《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⑥ 王梅:《维吾尔语歌剧<红灯记>的创演及其音乐创作》,《音乐研究》,2010年第6期。
    ① 《新疆日报》,1975年5月24日、30日、31日均有维吾尔移植歌剧《红灯记》的相关演出报道。
    ①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维吾尔歌剧<红灯记>彩色影片拍摄完成并正式上映》,《新疆日报》,1975年9月29日。
    ② 王梅:《维吾尔语歌剧<红灯记)的创演及其音乐创作》,《音乐研究》,2010年第6期。
    ① 新疆人民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武装斗争。1944年秋,伊犁爆发了武装起义,迅速扩延到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个专区,历史上称“三区革命”。
    ① 阿灵·阿仆汉:《早春丁香语——关于维吾尔歌剧的谈话》,《中国戏剧》,1988年第9期。
    ① 周吉:《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维吾尔剧<古兰木罕)音乐创作谈》,《人民音乐》,1998年第5期。
    ① 周吉:《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维吾尔剧(古兰木罕)音乐创作谈》,《人民音乐》,1998年第5期。
    ① 详细论述可参见本文绪论部分关于“21世纪以来日益繁兴的维吾尔戏剧研究”的内容。
    ① “巴尔玛克维孜音”以单词为单位划分每句的句节,格律较自由,唱词多为短小的律诗,每段多为四句,大多押尾韵,押韵方式有句句韵、一、二四句韵、双旬韵、单句韵等多种。创作方式较简单,当代的诗词作者较喜欢这种创作方式。
    ② “阿鲁孜维孜音”,一种源于古代波斯的诗词格律格式,对中亚、西亚、阿拉伯的诗歌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但历代维吾尔族人在学习、借鉴“阿鲁孜维孜音”的同时又都注意了与突厥语言特点及本民族固有诗词韵律格式的结合。因此,维吾尔族诗歌中的“阿鲁孜维孜音”不同于他民族、他地区、他国家的“阿鲁孜维孜音”,有着自己的特点:以音节数及其轻重交替的不同格式为单位来划分每句的词节,格律和叶韵都十分严格,具有较强的音乐性,是维吾尔族“达斯坦”及其他古典诗歌常用的格律。
    ① 苏国荣:《戏曲美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② 武俊达:《曲牌联套体》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1页。
    ③ 周大风:《板式变化体》,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页。
    ① 周吉:《木卡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② 周吉:《木卡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③ 转引自马桂花著,董子竹校订:《中国西部歌舞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① 周吉、周建国、吴寿鹏:《新疆歌剧史略(之二)》,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② “达斯坦”,原意为叙事长诗。在维吾尔族民间,这些长诗往往由半专业化的另一种说唱艺人(俗称“达斯坦其”)以连说带唱的方式进行表演。因此,“达斯坦”又成了维吾尔族这一民间说唱形式的专用名词。它的篇幅较为长大,往往有比较完整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也有贯串的中心人物。说、唱、器乐,过门等穿插交错,曲调婉转起伏,叙事性、抒情性并重。主要伴奏乐器有沙塔尔、艾捷克、热瓦甫、弹拨尔、 独它尔、手鼓等。
    ① “苛夏克”原意为押韵短诗。在维吾尔族民间,有些带有一定情节或表现一定情绪的短诗,由半专业化的民间说唱艺人(俗称“苛夏克其”)用热瓦甫、独它尔等拨弹乐器或萨巴依、石片等打击乐器自唱进行表演。因此,这里的“苛夏克”就成了维吾尔族民间这种说唱形式的专用名词。它的篇幅比彰小,不一定有完整的故事,也不一定有贯串始终的人物,曲调也较为简单且偏重于叙述性。
    ①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编:《焦菊隐文集·第三卷理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页。
    ① 青主:《音乐通论》,汪流等编:《艺术特征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② [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68页。
    ③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中国音乐辞典》“民间歌舞”条目,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① 马桂花著,董子竹校订:《中国西部歌舞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4页。
    ② 木亚赛尔·托呼提:《探析歌舞在维吾尔戏剧中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① 周吉:《木卡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① 焦菊隐:《焦菊隐文集》第4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页。
    ①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诗艺》,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页。
    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第2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年版,第17页。
    ③ 《消寒新咏》卷一,中国戏曲艺术中心,1986年版,第16页。
    ① 张赣生:《中国戏曲艺术》,上海: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93页。
    ② 李肖冰:《诗、乐、舞、戏熔于一炉——试论维吾尔戏剧》,《新疆戏剧论丛》,内部印刷,1985年,第144页。
    ③ 《<血腥的年代>座谈纪要》,《新疆艺术》,1982年第6期。
    ① 刘南:《像玫瑰花一样美丽的爱情》,见王堡、雷茂奎:《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页。
    ② 维吾尔族有七部爱情长诗(还有一说为十部),分别为《玉素甫与孜莱哈》、《莱丽与麦吉侬》、《帕尔哈德与西琳》、《热比亚与塞丁》、《塔依尔与祖赫拉》、《瓦木克与乌祖拉》、《艾里甫与赛乃姆》等。
    ① 刘南:《像玫瑰花一样美丽的爱情》,见王堡、雷茂奎:《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32—333页。
    ② 李竟成、雷茂奎:《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48页。
    ③ 肉孜·艾则木因善于弹奏弹布尔被成为“肉孜弹布尔”。
    ④ 周吉、周建国、吴寿鹏:《新疆歌剧史略(一)》,《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⑤ 阿扎提·苏里坦、张明、努尔买买提·扎曼:《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
    ① 一说为“1979年”,参见《中国戏曲志·新疆卷》。
    ② 艾力·艾则孜:《谈维吾尔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的创作体会》,见田川、荆蓝主编:《中国歌剧艺术文集》,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81页。
    ① 周建国:《民族歌剧的艺术明珠——评<艾里甫与赛乃姆>》,载《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从书·新疆卷》(上),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58页。
    ① 周吉、周建国、吴寿鹏:《新疆歌剧史略(一)》,《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② 周吉、周建国、吴寿鹏:《新疆歌剧史略(二)》,《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③ 新疆剧协新疆分会和新疆艺术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从书·新疆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第458页。
    ① 阿扎提·苏里坦、张明、努尔买买提·扎曼:《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43页。
    ① 穆哈木德-甫拉提:《祖农·哈迪尔作品集》,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77页。
    ① 祖农·哈迪尔:《高尔基作品读后感》,《天山》,1958年第3期。
    ② 艾尼瓦尔·阿布都热依木:《与作家座谈》,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① 祖农·哈迪尔:《作家、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在全国第三次文代大会上的发言》,《天山》,1960年第9期。
    ② 蓝兰:《维吾尔戏剧的开拓者——祖农·卡迪尔》,《新疆艺术》,1985年第2期。
    ① 陈柏中、秦俊武:《试论祖农·哈迪尔的戏剧和小说创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编:《新疆作家作品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1页。
    ② 夏冠洲、阿扎提·苏里坦、艾光辉:《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散文报告文学卷戏剧影视文学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① 陈柏中、胡剑:《祖农·哈迪尔及其<锻炼>》,《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① 包尔汉:《自传》,见《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7—58页。
    ① 包尔汉:《扑不灭的星火——<战斗中血的友谊>序》,见《剧本》,1962年第2期。
    ② 包尔汉:《自传》,见《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9页。
    ③ 包尔汉:《自传》,见《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9页。
    ① 包尔汉:《自传》,见吴重阳、陶立璠《中国少数民族现代作家传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9页。
    ② 夏冠洲、阿扎提·苏里坦、艾光辉:《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散文报告文学卷戏剧影视文学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7—228页。
    ① 中南民族学院《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编写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稿》,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49页。
    ① 艾沙:《试论赛福鼎·艾则孜戏剧创作的特点》,《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① 阿扎提·苏里坦、张明、努尔买买提·扎曼:《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2页。
    ① 夏冠洲、阿扎提·苏里坦、艾光辉:《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散文报告文学卷戏剧影视文学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0页。
    ① 和卓、依禅均为有权势的宗教管理人员。
    ② 《<血腥的年代>座谈会纪要》,《新疆艺术》,1982年第3期。
    ① 夏冠洲、阿扎提·苏里坦、艾光辉:《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散文报告文学卷戏剧影视文学卷》,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2页。
    ① 转引成勋:《新的突破——看<血腥的年代>》,《新疆艺术》,1986年第6期。
    1、赛福鼎·艾则孜:《财主与长工》,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版。
    2、祖农·哈迪尔:《蕴倩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版。
    3、阿不都热依木·那扎尔:《热碧亚赛依丁》岩石整理,北京:作家出版社,1959年版。
    4、阿不都热依木·那扎尔:《帕尔哈德与西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版。
    5、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新疆少数民族社会调查组:《维吾尔族简史简志合编》1963年版。
    6、曲六乙:《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北京:作家出版社,1964年版。
    7、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任常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9、羽田亨(日):《西域文化史》,耿世民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则力·艾则孜:《艾里甫与赛乃姆》,张世荣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年出版社1981年
    11、阿布都克日木:塔依尔与左合拉》,井亚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2年版。
    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新疆文史资料选辑第11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3、耿世民:《维吾尔族古代文化和文献概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岸边成雄(日):《伊斯兰音乐》,郎樱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15、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上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6、李强:《丝绸之路乐舞艺术》,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冯家升,程溯洛,穆广文:《维吾尔族史料简编》,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
    18、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研究第16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新疆戏剧论丛》内部印刷,1985年。
    20、王堡,雷茂奎:《新疆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1、魏良弢:《喀喇汗王朝史稿》,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2、李肖冰:《维吾尔戏剧审美思考》,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7年版。
    23、新疆戏剧史编委会:《新疆戏剧文化》,新疆报刊登记证913号,1988年。
    24、中国戏剧家协会新疆分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丛书新疆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版。
    25、李肖冰,黄天骥等:《中国戏剧起源》,上海: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26、任继愈:《佛教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维吾尔族简史》编写组:《维吾尔族简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8、郎樱:《(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9、努尔麦麦提·扎曼:《维吾尔文学史》,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0、李国香:《维吾尔文学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1、陈延琪,王廷凯:《中国少数民族论著索引》,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曲六乙,李肖冰:《西域戏剧与戏剧的发生》,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3、雷茂奎,李竟成:《丝绸之路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4、魏良弢:《叶尔羌汗国史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35、阿扎提·苏里坦:《论当代维吾尔文学》,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6、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志》,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年版。
    37、库尔勒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库尔勒市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版。
    38、余太山:《西域文化史》,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版。
    39、刘宾:《维吾尔古典文学大系》,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0、周传家:《长安菊话》,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41、刘志霄:《维吾尔族历史(中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6年版。
    43、高永久:《西域古代民族宗教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4、方鹤春:《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
    45、刘奎立,郎樱:《维吾尔木卡姆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6、吴福环:《新疆地方史》,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7、周菁葆,丘陵:《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8、魏长洪:《西域佛教史》,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8年版。
    49、阿不都克里木·热合曼:《维吾尔文学史》,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0、《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8年版。
    51、加帕尔·卡斯木:《古兰木罕》,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52、保罗·韦斯(美):《宗教与艺术》,何其敏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3、刘文峰,周传家:《百年梨园春秋》,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4、《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新疆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2000年版。
    55、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志》,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6、阿瓦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阿瓦提县志》,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7、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8、李耕耘:《新疆伊犁风物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9、吴蔼宸:《历代西域诗钞》,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0、刘文峰,徐乃翔:《二十世纪中国文艺图文志·戏曲卷》,沈阳:沈阳出版社,2002年版。
    61、李强:《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62、余太山:《西域通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3、许晓光:《天方神韵——伊斯兰古典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64、姚宝瑄:《丝路艺术与西域戏剧》,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5、李强,柯琳:《民族戏剧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66、郎樱:《(福乐智慧)与维吾尔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67、李进新:《新疆宗教演变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8、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69、廖奔:《戏曲文物发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0、耿世民:《维吾尔古代文献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1、仲高:《西域艺术通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2、高人雄:《古代少数民族诗词曲家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73、周吉:《木卡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4、羽田亨(日):《西域文明史概论》,耿世民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75、余从、王安奎:《中国当代戏曲史》,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76、李悦:《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戏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
    77、郎樱,扎拉嘎:《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8、唐朴林:《民:音乐之体唐朴林民族音乐文集》,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79、王嵘:《西域艺术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0、夏冠洲等:《新疆当代多民族文学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1、关纪新:《二十世纪中华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82、李强:《中外剧诗比较通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83、宋博年:《西域音乐史》,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4、杨富学:《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85、田仲一成(日):《中国祭祀戏剧研究》,布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6、季羡林:《中印文化交流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87、李强:《民族文学与戏剧文化研究》,太原:三晋出版社,2009年版。
    88、朱恒夫,聂圣哲:《中华艺术论丛第9辑中国少数民族戏剧研究专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9、张欢,周吉:《维吾尔族传统音乐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0、仲高:《丝绸之路艺术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1、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2、李强:《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3、李竟成,雷茂奎:《丝绸之路民间文学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4陆晖:《丝绸之路戏曲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95、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中国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总目·戏曲卷》,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96、韩芸霞:《维吾尔戏剧形成研究》,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1年版。
    97、韩云霞:《麦西热甫中戏剧文化初探》,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版。
    1、曹起志:《火焰山前红旗飘:介绍一个反映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话剧》,《民族团结》,1959年第3期。
    2、陈箭、秦弦:《谈祖农·哈迪尔的创作》,《文学评论》,1959年第6期。
    3、枕丽:《血肉情谊的颂歌:看歌剧“两代人”》,《民族团结》,1960年第4期。
    4、陈箭:《谈维吾尔族古典长诗<热碧亚--赛丁>》,《天山》,1960年第3期。
    5、赛福鼎哎则孜:《新疆的戏剧事业在不断发展中——试评<步步跟着毛主席)》,《剧本》,1961第1期。
    6、闻希群:《表现维族历史生活的新创作——谈话剧<火焰山的怒吼)》,《中国戏剧》,1962年第7期。
    7、雷村:《英雄屹立天山红灯光照边陲——赞维吾尔族歌剧移植革命现代京戏<红灯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75年第2期。
    8、赵寻:《艺术的民族性与群众性——从歌剧“艾里甫--赛乃姆”所学到的》,《中国民族》,1975年第3期。
    9、朝华:《万方乐奏有于阗——评维吾尔歌剧移植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75年第2期。
    10、耿世民:《黑汗王朝时期维吾尔文学述略》,《新疆文艺》,1979年第8期。
    11、李钦:《美的民族美的戏剧——看维族歌剧(艾里甫—赛乃姆>》,《人民戏剧》,1980年第12期。
    12、简其华:《感人的故事,动听的音乐--维吾尔古典歌剧(艾里甫—赛乃姆)观后》,《人民音乐》,1981年第4期。
    13、阿不都外力·贾鲁拉:《伊犁维吾尔戏剧史漫话》李文杰节译,《新疆艺术》,1981年第3期。
    14、陆维天:《茅盾在新疆的革命文化活动》,《新疆大学学报》,1983年4期。
    15、周安华:《茅盾在新疆》,《新疆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16、季羡林:《谈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文物》,1983年第1期。
    17、众生:《回顾三十至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新疆艺术》,1984年第5期。
    18、众生:《回顾三十至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新疆艺术》,1984年第6期。
    19、众生:《回顾三十至四十年代新疆戏剧运动》,《新疆艺术》,1985年第1期。
    20、周菁葆:《清代乌鲁木齐的戏剧》,《乌鲁木齐晚报》,1984年10月12日。
    21、吐尔逊·尤努斯:《维吾尔地方剧的形成和发展》,《新疆日报》,1984年12月23日。
    22、阿布力米提·肉孜:《维吾尔叙事长诗<艾里甫—赛乃姆)》,古丽尼沙译,《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23、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开拓维吾尔戏剧艺术的新天地》,《新疆艺术》,1984第3期。
    24、吐尔逊·尤奴斯:《“维吾尔剧”的形成及其发展》,《戏曲研究》,1985年第16辑。
    25、蓝兰:《维吾尔戏剧的开拓者祖农·卡迪尔》,《新疆艺术》,1985年第2期。
    26、大慧:《维吾尔剧正式命名》,《新疆艺术》,1985年第2期。
    27、吴云龙,尚文骖:《我国中古艺坛的新疆少数民族戏剧》,《民族艺术》,1985年试刊号。
    28、黎蔷:《古代西域艺术与中国戏曲》,《戏曲艺术》,1985年第2期。
    29、艾合买江·卡德罗夫:《苏联维吾尔戏剧(一)》,陆兵译,《新疆艺术》,1986年第3期。
    30、姚宝瑄:《试析古代西域的五种戏剧——兼论古代西域戏剧与中国戏曲的关系》,《文学遗产》,1986年第5期。
    31、曲六乙:《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引言——在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首届年会上的讲话》,《民族艺术》,1986年第1期。
    32、艾合买提·卡德罗夫:《苏联维吾尔戏剧(二)》,陆兵译,《新疆艺术》,1986年第4期。
    33、艾合曼江·卡德罗夫:《苏联维吾尔戏剧(三)》,陆兵译,《新疆艺术》,1986年第5期。
    34、艾合曼江·卡德罗夫:《苏联维吾尔戏剧(四)》,陆兵译,《新疆艺术》,1986年第6期
    35、郎樱:《试论<帕尔哈德与西琳>》,《民族作家》,1986年第1期。
    36、常征:《评维吾尔民间叙事长诗(塔依尔与佐合拉>》,《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7、苏北海:《古代维吾尔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38、赵世骞:《试论西域乐舞对中原的影响》,《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
    39、苏全贵:《试谈维吾尔族古典文学》,《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40、阿灵·阿仆汉:《早春丁香语——关于维吾尔歌剧的谈话》,《中国戏剧》,1988年第9期。
    41、石泓:《“麦西热普”与戏剧》,《戏剧艺术》,1988年第4期。
    42、黎蔷:《维吾尔族诗歌与戏剧的审美价值》,《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
    43、李肖冰:《诗、乐、舞、戏融于一炉——试论维吾尔戏剧》,《戏剧杂志》,1988年第3期。
    44、李肖冰:《论维吾尔戏剧妇女形象的塑造》,《民族文学研究》,1988年第6期。
    45、周安华:《论中国戏剧之起源——中国戏剧起源研讨会纪实》,《戏剧艺术》,1988年第4期。
    46、热衣罕:《坟墓里不冥的灵魂——关于爱情长诗<热碧亚与赛丁>》,《民族文学研究》,1989年第1期。
    47、李肖冰:《西域戏剧发生之端绪》,《戏剧艺术》,1989年第1期。
    48、刘贻燕:《名导演张孚琛与新疆戏剧》,《新疆艺术》,1989年第5期。
    49、黎蔷:《西域戏剧成因论》,《戏剧杂志》,1989年第1期。
    50、黎蔷:《西域戏剧的缘起及敦煌佛教戏曲的形成》,《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
    51、刘敬贤:《中国戏曲形成的一大渊源》,《当代戏剧》,1990年第1期。
    52、沈尧:《(弥勒会见记>形态辨析》,《戏剧艺术》,1990年第2期。
    53、季羡林:《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国戏剧发展之关系》,《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1期。
    54、热衣罕:《维吾尔族爱情叙事诗的悲剧特征》,《民族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
    55、白俊华:《维吾尔戏剧一二谈》,《新疆艺术》,1992年第1期。
    56、郎樱:《(福乐智慧)与维吾尔文化》,《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57、廖奔:《西域戏剧文化东向探迹》,《西域研究》,1995年第4期。
    58、佳美拉·卡迪尔、马德元:《十二木卡姆的传播和发展》,《艺术导刊》,1996年第3期。
    59、谭关林:《试论现代维吾尔族戏剧》,《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60、李悦:《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十七年》,《戏曲研究》,1996年第8期。
    61、黄永明:《西域戏曲艺术探源》,《西域研究》,1997年第1期。
    62、唐朴林:《情真·味醇·好听——维吾尔剧<古兰木罕)观后感》,《中国音乐》,1997年第2期。
    63、孙崇涛:《西域戏剧文献的发现及研究》,《民族艺术》,1997年第2期。
    64、万勇:《大型维吾尔剧<古兰木罕)演出侧记》,《新疆艺术》,1997年第3期。
    65、巴义尔:《伊犁河畔传来<古兰木罕)之歌》,《民族团结》,1997年第3期。
    66、周吉:《继承传统锐意创新——维吾尔剧<古兰木罕)音乐创作谈》,《人民音乐》,1998年第5期。
    67、黎蔷:《山羊之歌、酒神祭祀与西域戏剧》,《新疆艺术》,1999年第5期。
    68、田文俊:《托起新疆多民族戏剧艺术的彩虹——关于新疆戏剧五十年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戏剧》,1999年第10期。
    69、艾坦木·玉赛音,《维吾尔族戏剧艺术巡礼——献给国庆五十周年》,廉敏译,《新疆艺术》,1999年第5期。
    70、穆罕默德·艾沙:《新时期维吾尔戏剧文学创作综论》,《戏剧杂志》,1999年第2期。
    71、钟涛,李颖:《新疆出土戏剧文献与中国戏剧史研究》,《文学前沿》,2000年第1期。
    72、安达甄:《新疆戏剧漫笔》,《新疆艺术》,2000年第4期。
    73、穆罕默德·艾沙:《现代维吾尔戏剧文学流变研究》,《戏剧杂志》,2000年第2期。
    74、穆罕默德·艾沙:《鲁特甫拉·穆塔里甫的戏剧创作新论》,《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75、郎樱:《西域佛教戏剧对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贡献》,《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76、李悦:《十七年民族戏曲述要》,《西藏艺术研究》,2002年第2期。
    77、穆罕默德·艾沙:《维吾尔族古代戏剧初探》,《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78、郎樱:《北方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3期。
    79、郎樱:《西域歌舞戏对中原戏剧发展的贡献》,《西域研究》,2003年第1期。
    80、阿扎提·苏里坦等:《20世纪维吾尔族文学的发展》,《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81、侯亮:《新疆戏剧印象》,《当代戏剧》,2003年第1期。
    82、穆罕默德·艾沙,铁来克:《试论《福乐智慧》的戏剧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83、黎蔷:《二十世纪西域古典戏剧文本的发现与研究》,《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
    84、艾沙:《试论赛福鼎·艾则孜戏剧创作的特点》,《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85、艾尔肯·阿布都热依木:《20世纪30年代维吾尔戏剧发展的背景》,《民族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86、周吉,周建国,吴寿鹏:《新疆歌剧史略(之一)》,《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87、韩芸霞:《中原戏曲对维吾尔剧形成的影响》,《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88、左红卫:《维文会与近代新疆维吾尔艺术》,《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89、阿不都艾则孜·司马义:《关于中国维吾尔戏剧史的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90、周吉,周建国,吴寿鹏:《新疆歌剧史略(之三)》,《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91、高人雄:《(弥勒会见记)与中国戏曲——古代维吾尔族戏剧与中国戏剧之刍议》,《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92、冯冠军:《论维吾尔现代戏剧繁荣的内在原因》,《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3、阿迪拉·依迪力斯:《维吾尔古典文学中辩论体裁作品研究》,新疆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94、周吉,周建国,吴寿鹏:《新疆歌剧史略(之二)》,《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95、帕孜来提·努热合买提:《维吾尔现当代作家祖农·哈迪尔研究》[博士论文],新疆大学,2005年。
    96、曲六乙:《略谈上古仪式戏剧与戏剧发生学》,《中华戏曲》,2006年第1期。
    97、库尔班·买吐尔迪:《从苏幕遮到诺鲁孜——古代西域戏苏幕遮来源略考》,《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98、左红卫:《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疆民众团体与新疆戏剧文化的发展》,《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99、木亚赛尔·托乎提:《探析歌舞在维吾尔戏剧中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100、韩芸霞:《从<艾里甫与赛乃姆>看维吾尔剧的艺术特征》,《戏曲艺术》,2007年第3期。
    101、韩芸霞:《维吾尔民间麦西来甫与木卡姆麦西来甫比较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02、韩芸霞:《苏联戏剧对新疆维吾尔戏剧形成的促进》,《时代文学》,2007年第5期。
    103、韩芸霞:《维吾尔民间说唱艺术对维吾尔戏剧形成的影响》,《中国戏剧》,2007年第7期。
    104、唐彦临,张玉霞:《新时期新疆戏剧创作与美学追求》,《新疆大学学报》,2007 年第4期。
    105、韩芸霞:《维吾尔民间娱乐活动“麦西来甫”中的戏剧文化特征》,《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06、张玉霞,唐彦临:《新疆当代戏剧发展中的教育线索透析》,《教育评论》,2008年第4期。
    107、古丽扎尔·铁木尔:《维吾尔族戏剧的启蒙与发展》,《中国戏剧》,2008年第1期。
    108、张映姝:《抗战时期新疆戏剧运动研究》,《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09、曹凌燕:《吐鲁番地区古戏剧初探》,《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
    110、索菲娅·赛甫里:《维吾尔族戏剧演变与发展探析》,《艺术教育》,2009年第7期。
    111、张玉霞:《曲子剧、维吾尔剧与新疆现代戏剧》,《艺术评论》,2009年第12期。
    112、古丽扎尔·铁木尔:《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疆维吾尔族现代戏剧》,《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113、王梅:《20世纪下半叶歌剧创演及其音乐概论》[博士论文],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114、左红卫:《抗战时期新疆的戏剧演出团体及戏剧组织》,《新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15、梁秋丽:《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达斯坦”与歌剧(艾里甫与赛乃姆>唱段与之对比研究》[硕士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16、王梅:《维吾尔歌剧<红灯记>的创演及其音乐创作》,《音乐研究》,2010年第6期。
    117、李光翠,李明先:《风流与癫狂——解读帕尔哈迪与麦吉侬的悲剧形象》,《石河子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18、程万里:《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新疆画报》,2011第4期。
    119、韩芸霞:《维吾尔民俗艺术“麦西莱甫”中的歌舞表演研究》,《大舞台》,2011第3期。
    120、韩芸霞:《维吾尔民俗活动中的动物装扮表演探究》,《大众文艺》,2011年第5期。
    121、韩芸霞:《维吾尔民俗戏剧文化研究》,《戏剧文学》,2012年第8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