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山西戏曲市场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山西戏曲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过短暂的繁荣,进入了危机时期。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山西戏曲又逐渐受到官方重视,渐有抬头趋势。但真实的山西戏曲到底如何?从戏曲进入危机时期开始,许多专家学者就在不断探索,但鲜有人从戏曲市场的角度研究。本文打破以往只研究剧种剧团等供方市场而忽视了戏曲需求方的研究缺陷,从供需双方的发展变化着手,进而研究山西戏曲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迁,得出一些山西戏曲的发展规律。
     文章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在田野调查和具体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论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首先,在梳理了山西戏曲市场的历史流变和分析了其在新时期以来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文章从第二章开始,对山西戏曲市场之构成生产方(剧团)、经营场所(剧场)、消费者(观众)三方面进行研究。梳理了建国以来山西戏曲剧团的体制变迁、数量变化和区域分布,并通过详实的数据统计,看到了省级剧团和市级剧团的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五分之一,他们的总收入却占整个收入的五分之三;县级剧团和民营剧团的演出场次占总演出的五分之四,他们的总收入仅占五分之二。这几类剧团在市场上呈现出演出场次和总收入不成正比的现象。
     剧场是同时实现戏曲生产和消费的重要场所,体现了戏曲市场的交易性特征。山西省的戏曲演出场所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用于传统神庙祭祀演出的乡村舞台,他们洒落于山西各个乡镇农村,在戏曲的经营场所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了戏曲不同于一般商品的集体性购买特征;第二种是近代城市兴起之后,出现的茶园、戏院进而发展成为建国后的室内剧场,作为最能体现戏曲商业交易的场所,如今却不能很好的体现其买票消费看戏的交易特征;第三种是一些为举办堂会演出所搭建的临时演出场所。
     在对观众的考察中,文章基于对“普通观众群”、“大学生”以及“戏迷观众”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山西戏曲市场中的消费者年龄偏大,但不缺乏年轻观众群体。他们可以接受低价戏票的购买方式,但市场上提供给他们观看演出的机会有限,传统的乡村舞台和新兴的网络是他们观看戏曲的主要渠道。大学生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未来的戏曲观众,但调查结果显示出这部分潜在的观众群体接触戏曲的机会很少,戏曲未来的消费观众存在威胁。当然,他们对戏曲的审美趋向也在调查中显现出来,这要求剧团如果要以观众为服务对象的话,就势必要调整包括演员和编剧在内的整个生产计划。
     戏曲市场的运作和演出业态类型体现了戏曲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性,文章以剧团为中心,考察剧团与演员、编剧、经纪人等市场要素的关系,进而得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剧团与演员和编剧从建国后的捆绑关系逐渐向松散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受市场配置的倾向。至目前,剧本买卖市场已然形成。同时文章探索了戏曲经纪人的来源,分析了山西当代戏曲经纪人的类别,以及他们对山西戏曲市场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和购买欲望,我们将山西戏曲市场的演出业态分为政府市场、民间市场以及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三种市场类型,并详细论述的他们的演出内容、发展变迁和特征。尤其在分析庙会演出时,文章选取了上党地区的戏曲演出、临汾蒲剧团2012年的演出和晋祠庙会演剧的发展变迁来立体式呈现山西民间庙会演出的变化,得出了目前虽然民间庙会仍是山西戏曲演出业态的主要内容,但呈现出缩水的态势。同时其购买特征体现出集体性或者纯粹的个人购买行为。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戏曲在外部环境上面临着许多新兴艺术元素的竞争,内部由于管理机制上的改革,也出现了演员之间、剧团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态势引发了戏曲市场的巨大变化,其竞争的结果是市场在戏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也导致了从业人员和观众人数的减少。
     在前文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出了山西戏曲市场具有如下特点:大、小剧种的演出市场不平衡;演出市场呈现出地域上的不平衡;当前的戏曲市场仍以庙会演出为主,同时向多元化的演出原因发展,但演出市场在逐步缩小;剧团的演出市场层次较为清晰,呈现垄断竞争状态;新世纪以来,山西戏曲市场呈现复苏趋势,但同时也越来越小众化的发展特点。文章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内因方面得出了戏曲艺术行业在其他生产领域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的大环境中,其还是原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既不能提高生产力水平也不能进行集约式生产,这就决定了其单位产品内包含的价值永远不可能改变,唯一改变的只能是戏价的必然升高,这一方面对消费人群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要求政府拨款填补资金空缺,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剧团脱离政府补贴而完全走向市场是不可能的。当然,农村戏曲市场受购买力的限制,市场上将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竞争局面。外因方面主要受到文革、文化体制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山西煤矿资源整合、城中村改造、农业税费改革以及政治环境等政策性的措施影响。同时还受到大众传媒、经济危机、自然灾害等非政策因素的影响。
     文章在最后,运用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分析山西戏曲市场所拥有的戏曲资源和演出生态优势。生产力水平薄弱、剧团内部机制不灵活、民营剧团品牌意识薄弱、财政资助方式的老化、经纪人制度落后、戏曲观众逐年下降等是山西戏曲市场发展的劣势。同时山西戏曲市场也拥有文化体制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山西实施发展文化强省以及现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机遇。但在这机遇面前我们仍不能忽视其激烈的竞争环境。面对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对山西戏曲市场的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has experience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short period of prosperity, in crisis.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especially advocate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has been the official attention, gradually rising trend. But the real Traditional Opera in the end in Shanxi how? From Traditional Opera to enter the crisis began, 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in the continuous exploration, but few people study the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Opera. In this paper, breaking the previous study only opera theater and other supply-side market research flaws while ignoring the demand side of the Traditional Opera, chan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proceed from the supply and demand, further study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in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anges, draw some law of development in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use the methods of Marxist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 science,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demonstrates specific fieldwork and data analysis, proce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of all, I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of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and analyzes its based on new period of economy, society,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second chapter, the production of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Troupe), place of business (Theatre), consumers (audience) were studied in three aspects. Combing the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Troupe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system changes, quantity changes and 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through detailed statistics, see the provincial company and municipal Troupe performances played a total of1/5, their total income has accounted for the entire3/5of income; County Troupe and private Troupe performances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performance of4/5, they account for only2/5of total income. These kinds of Troupe has appeared in the market does not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appearance time and total revenue phenomenon.
     Theatre is a Traditional Opera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while achieving animportant place,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trading.Traditional Opera venues in Shanxi Province is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Thefirst is the stage for the traditional village temple ritual performances, they fell to eachtownship village in Shanxi, occupy a major position in the Traditional Opera businessestablishments, embodies the collective Traditional Opera is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commodity purchase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is The tea garden, the theater to becomethe indoor theater after the modern city rise, as can best embody the Traditional Operabusiness transactions premises, but now it is not good to reflect its consumer watch amovie ticket transac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third is built to host the meetingshow some temporary venu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udience, based on the"general audience","students" and "fans audience"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show, inShanxi, the consumer are older in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but not lackof young audiences, they can accept the cheap way to buy tickets, but the market offerslimited opportunities for them to watch the show, traditional village stage and emergingnetwork is their main channel audiences, but the survey results show that part of thispotential audience contact with little chance of opera drama, future consumeraudience threat. Of course, they also tend to aesthetic Traditional Opera survey revealed,which requires the theatre if you want to the audience for the service object, it is necessaryto adjust the actors and playwrights, including the entire production plan.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operation and performance category reflects the TraditionalOpera as a kind of special commodity characteristic different from the generalmerchandise, this chapter mainly to the company as the center,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he company and the actor, screenwriter, brokers and other market factors. Then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oupe and actors, writers fromthe binding relation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gradually to the loose development, up to thepresent, the script trading market has been formed. At the same time, the article exploresthe origin of Traditional Opera broker,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Traditional Opera inShanxi broker category, 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Shanxi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impact.
     According to the consumer's purchasing power and purchasing desire, we will bedivided into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performance forms of the government, civil market and government and private combination of three types of markets, and discussesin detail the content,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erformance. Especially inrelation to the temple fair show, the article selected the take area of opera performances,Linfen Pu Troupe in2012performances and the development from the Jinci Temple fairplay to vertical to present the change of Shanxi folk temple fair,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present although folk temple fair is still the main content of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performance forms, but shows a tendency of shrinking. At the same time its purchase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 collective or purely personal purchase behavio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in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is faced with many new art element of competition, due to internal managementmechanism reform, also appeared competition between actors and troupe. This situationcaused the great changes in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competition, the competition is theresult of the market in the Traditional Opera, the role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s moreand more obvious, at the same time also led to the decrease in the number of employeesand the audience.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research, the article summarizes Shanxi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has the following features: large and small operas performancemarket imbalance; Performance market presents the geographic imbalance; The current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still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emple fair show, at the same timeto the development of diversified performance reasons, but the performance marketgradually narrow; Troupe performance market level relatively clear, present state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Since the new century,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showed a trend of recovery, but also become more nic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development. Formation is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asons forthese characteristics, internal aspect obtained the Traditional Opera art industryproductivity level of rapid increase in the field of other production environment, it is theoriginal extensive mode of production, both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ductivity nor forintensive production, which will determine the unit of the value of the product containscan never change, the only change is only play price must rise, the demand of consumers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grants fill the funding gap;Therefore, in the future for a long time, without government subsidies, the troupecompletely to market is impossible. Rural Traditional Opera, of course, limited bypurchasing power market, the market will appear a competition situation of good or bad mixed.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external cultural system reform, the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Shanxi coal resourcesintegration, reconstruction of urban villages, agricultural tax and fee reform and policymeasures such as politic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also influenced by the massmedia, the economic crisis, the influence of the policy factor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Articles in the end, SWOT (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ofenterprise strategy analysis method, analysis of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haveresource and ecological advantages. Productivity level is weak, the troupe internalmechanism is not flexible, private company brand consciousness is weak, the financingway of aging decline year by year, backward agent system, opera audiences is thedisadvantage of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development.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market at the same time also have a cultural system reform,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strong province of ShanxiProvi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network media opportunities. But in front of theopportunities we still cannot ignore its fierce competition environment. Face to this, the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make its contributionto the development of Shanxi Traditional Opera market.
引文
1《山西地方戏曲汇编》,第一集(序言),山西省戏剧研究室内部出版,1981年。
    1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第38页。
    2齐建华《戏曲艺术的市场意识和观众意识》,《戏曲研究》,2004年,第1期。
    3参见车文明《北宋“舞楼”碑刻的新发现》,《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
    4车文明《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26-30页。
    1参见廖奔《从平阳戏曲文物遗存看元杂剧发展的空间序列》,《中华戏曲》,1988年,第5辑。
    2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二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72页。
    3参见《录鬼簿》,《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4参见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第二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27页
    5冯俊杰《山西神庙与戏台调研小结》,《民俗曲艺》,第128期。
    6《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17页。
    1刘大鹏《晋祠志》,上册,卷七、八“祭赛”(上、下),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3—203页。
    2参见《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431页。
    3参见《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433—439页。
    1《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446页。
    2参见《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446—447页。
    3李近义《泽州戏曲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7页。
    4李近义《泽州戏曲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0页。
    5参见《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19页。
    6《太原戏剧史》,太原市艺术研究所编,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7页。
    1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5页。
    2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508页。
    3王易风《王易风纪念文集·艺海流澜》,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5页。
    4参阅《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23页。
    1《三上桃峰》,中路梆子剧目,作者许石青、杨孟衡、张正申。讲述了春耕季节,杏岭大队大队长李永光让社员老六出卖队里的病马。老六欺骗队友,将病马当好马卖给了桃峰大队。杏岭大队年轻女支书青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亲自上桃峰说明情况,并拟将病马赎回,但此时,病马死去,青兰闻讯三上桃峰支援队友,终使李永光受到教育。1974年初,《三上桃峰》被选进京参加华北地区文艺调演,被批判为“毒草”,作者、演出单位及山西省文化局领导均因此受到迫害。1978年9月11日,中共中央为此剧和受害者平反。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20页。
    2参见苏博《中国戏曲的网络传播》,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
    32012年5月18日,文化部艺术司下发文件《文化部艺术司关于开展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通知》,山西省文化厅随即展开工作,笔者参加了调查总结工作。
    1《建国以来中央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4参阅《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51页。
    1参阅《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27页。
    2参见章培、王文章《大胆的改革,有益的尝试》,《艺术通讯》,1982年,第6期。
    1《全省剧团体制改革座谈会在并召开》,《山西据讯》,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编,1983年,第4期。
    2参见徐炳梅《敢问路在何方——对山西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思考》,《娱乐》增刊,剧本理论专辑,2011年,第36页。
    1《转发文化部关于加快和深化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发(1988)62号,1988年9月6日发布。
    12010年及以前的数据均采自《山西文化统计年鉴》,2012年代数据来源于2012年7月,文化部艺术司展开的关于戏曲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的统计结果和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的统计数据。
    1至2013年10月为止,《山西文化统计年鉴》出版至2011年,因此,这里的统计数据也截止至2011年。根据《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5年统计的为国营剧团,包括全民和集体所有制剧团,2011年增加民营剧团。实质上,民营剧团的统计数字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官方统计的结果和显示存在的剧团数量有一定差距,但为了方便统计均采用《山西文化统计年鉴》中数据。
    1参阅《山西省晋剧院院志1952—1992》,山西省晋剧院编,1994年。
    11979年以来的演出数据均来自《山西文化统计年鉴》。
    2韩玉峰《出人出戏,改革创新——省晋剧院的四十年路程》,《戏友》,2000年第1期,第11页。
    1栗守田《上党梆子》,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789页。
    2参阅《史家庄村志》,史家庄村志编撰委员会,2009年。
    1《长治县志》,中华书局,2008年,第676页。
    2《娄烦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第529页。
    3《汾阳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第785-786页。
    1《榆次市志》,中华书局,1996年,第919页。
    2《长子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第577页。
    3《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19页。
    1根据网站http://www.tydao.com/2012/0808/js120808tyxiyuan.htm中的《老太原的戏园、剧场》、太原市艺术研究所编写的《太原戏剧史》、《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列出表格。
    2太原市艺术研究所编写,《太原戏剧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80页。
    1资料来源于“太原道网站”http://www.tydao.com。
    2王永年、刘巨才、段树人《晋剧百年史话》,三晋出版社,2010年,第239页-240页。
    3参阅《太原戏剧史》,太原市艺术研究所编写,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81页。
    1资料来源于:(http://www.tydao.com/2012/0808/js120808tyxiyuan.htm中的《老太原的戏园、剧场》。
    2《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560页。
    3资料来源于网站:http://www.tydao.com/2012/0808/js120808tyxiyuan.htm中的《老太原的戏园、剧场》部分。
    1李旭东、杨志烈、杨忠《中国戏剧管理体制概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199—200页。
    2李旭东、杨志烈、杨忠《中国戏剧管理体制概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203页。
    1傅谨《文化市场发展与剧团体制改革》,《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2参阅百度百科,百科名片“走穴”。
    1李运启主编《艺谭文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第663页。
    1《旧唐书·食货志上》,卷四十八。
    2《旧唐书·食货志下》,卷四十九。
    3转引自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5页。
    4上海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51页。
    1齐如山《国剧艺术汇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05页。
    2王庭信《戏曲传播的两个层次——论戏曲的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3傅谨《现中国戏剧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9页。
    4《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第778页。
    1《让上海经纪人“破土而出”》,《文汇报》,1988年2月21日。
    2高晓江《山西戏剧演员走穴面面观》,《艺坛文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第666页。
    32013年8月8日,于晋祠庙会采访刘树忠。
    1此团2004年更名为山西美锦贯中艺术团,是由山西著名企业家、美锦集团董事局主席姚巨货率先在全省投资创办的民营晋剧团。
    12012年12月5日,采访山西省京剧院书记赵新田,地点:赵新田办公室。
    12013年3月3日,采访长治市戏曲经纪人齐建国,地点:长治市五一广场。
    22013年3月3日,采访长治市戏曲经纪人齐建国,地点:长治市五一广场。
    3刘文峰《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中国戏剧》,2006年,第1期。
    1来源于网络http://tieba.baidu.com/p/2229412097.
    1参见艾治国《在戏剧命运的搏击中提升》,《三晋戏剧》,2003年,第4期。
    1参见《三晋戏剧》,2004年,第1期,第20页。
    3参阅刘大鹏《晋祠志》第一、第二卷,慕湘、吕文幸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1参见冯俊杰《太原晋祠及其古代剧场考》,《中华戏曲》,2005年,第2期。
    2参阅刘大鹏《晋祠志》第七、第八卷,慕湘、吕文幸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
    1刘大鹏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259页。
    2刘大鹏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19页。
    3刘大鹏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352页。
    1《晋祠志》刘大鹏著,慕湘、吕文幸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86年,第163页。
    1晋祠南门外的白衣庵戏台毁于文革期间,现有修建戏楼的碑刻存于白衣庵内。
    1刘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场学——中国当代文化市场的理论与实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62页。
    11995年以后,统计年鉴改戏剧演出为艺术演出,演出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舞剧、音乐剧、杂技等。
    1方方《上海演出市场研究》,文汇出版社,2009年,第2页。
    1方方《上海演出市场研究》,文汇出版社,2009年,第74页。
    2方方《上海演出市场研究》,文汇出版社,2002年,第81页。
    2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著,詹正茂等译,《文化艺术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第119页。
    3数据来源于《山西文化统计年鉴》
    1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著,詹正茂等译,《文化艺术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出版社,第145页。
    2《山西文化蓝皮书——2006综合调研报告集》,山西省文化厅,2006年,第18页。
    2引自www.docin.com的文章《城中村改造与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1资料来源于山西文化产业网http://www.sxci.gov.cn/。
    1参见王学峰《贾村赛社及其戏曲活动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届博士毕业论文。
    1延保全《魏村牛王庙会祀神演剧史料》,《戏曲研究》,2002年,第2期。
    1来源于上党戏曲网论坛:http://www.sdxq.cn/bbs。
    1参看周正兵《英国非营利机构管理经验极其启示——以经常性资助机构为例》,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12年,第3期。
    【1】元·钟嗣成《录鬼簿》.中国古典戏剧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2】元·夏庭芝《青楼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3】(清)李培谦监修.阎士骧纂辑.阳曲县志.道光二十三年.
    【4】(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5】山西通志.清雍正十二年刻本.
    【6】旧唐书.中华书局.1997年.
    【7】刘大鹏.晋祠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8】刘大鹏.退想斋日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9】齐如山.戏班.北平国剧协会,1935年.
    【10】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
    【11】周贻白.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年.
    【12】周贻白.中国戏剧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13】张次溪.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年.
    【14】中国戏曲志·山西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1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6】张庚、郭汉成.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17】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青木正儿著.王古鲁译.中国近世戏曲史.作家出版社,1958年.
    【19】寒声.寒声文集(第二卷上、下),三晋出版社,2010年.
    【20】吴乾浩.当代戏曲发展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
    【21】梆子声腔剧种学术讨论会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22】田仲一成.中国戏剧史.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
    【23】山西剧种概说.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24】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5】刘玉珠、柳士法.文化市场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
    【26】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7】胡惠林.文化产业管理概论.书海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28】詹姆斯·海尔布伦、查尔斯·M·格雷著.詹正茂译.艺术文化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29】方方,上海市演出市场研究,文汇出版社,2009年。
    【30】北京演出市场调研报告,道略文化传媒产业研究中心,2009年。
    【31】于敏.文化管理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
    【32】孙滨主编.论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3】孙浩.文化发展与市场机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
    【34】潘震宙、陈昌本主编.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
    【35】董晓萍.田野民俗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36】李景汉.定县社会调查概况.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年.
    【37】范伟达、范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38】董晓萍、欧伟达.乡村表演与中国现代民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39】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40】乔志强主编,行龙副主编,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1998年。
    【41】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三联书店出版发行,2002年。
    【42】冯俊杰.戏剧与考古.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
    【43】张发颖.中国戏班史.学苑出版社,2004年.
    【44】李近义.泽州戏曲史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45】张林雨.山西戏剧图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46】山西省文化志戏曲史料集.山西省文化局《文化志》编纂办公室、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1983年.
    【47】车文明.中国神庙剧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48】车文明.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49】赵山林.中国戏曲观众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
    【50】赵威龙.赵威龙文集(散文片).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51】赵威龙,赵威龙文集(戏剧集).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
    【52】石磊.二十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启示录.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53】马少波.戏曲新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54】王易风.山右戏曲杂记.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
    【55】彭海.晋祠文物透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56】周妙中.清代戏曲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57】李文虎、闫玉庭、徐炳梅.山西戏曲剧目总揽.三晋出版社,2010年.
    【58】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59】傅谨.草根的力量.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60】秦华生、刘文峰.清代戏曲发展史.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年.
    【61】北京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62】张正明.中国晋商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
    【63】李旭东、杨志烈.中国戏剧管理体制概要.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
    【64】赵山林.中国戏曲传播接受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65】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1999年.
    【66】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1年.
    【67】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年.
    【68】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年.
    【69】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年.
    【70】山西统计年鉴.2011年.
    【71】山西省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79年.
    【72】山西省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82年.
    【73】山西省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90年.
    【74】山西省文化事业统计资料.1995年.
    【75】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0年.
    【76】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1年.
    【77】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2年.
    【78】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3年.
    【79】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4年.
    【80】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5年.
    【81】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6年.
    【82】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7年.
    【83】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8年.
    【84】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09年.
    【85】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10年.
    【86】山西省文化统计年鉴.2011年.
    【87】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1999年.
    【88】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1年.
    【89】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年.
    【90】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年.
    【91】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年.
    【92】栗守田.上党梆子(上、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93】山西戏曲音乐集成.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7年.
    【94】艾志国.艾志国戏剧评论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年.
    【95】刘思其.独树一帜嗨嗨腔——程玉英传.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
    【96】葛来宝.葛来宝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97】张晏杰等.花艳君评传.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98】回望五十年-山西文化.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99】刘巨才等.晋剧百年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100】李文虎.晋剧名生郭凤英.北岳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1】顾铁铭.京剧入晋考述.山西教育出版,2006年.
    【102】太原剧坛人物(第一集).太原市戏剧研究室,1981年.
    【103】赵尚文.梨园夜话.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104】李岗主编.梅花访谈录.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
    【105】戏友编辑部.牛桂英舞台生活回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6】行乐贤、李恩泽.蒲剧简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
    【107】王星荣.蒲剧散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
    【108】杜波.蒲州梆子剧目辞典.宝文堂书店,1989年.
    【109】蒲州梆子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
    【110】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报告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
    【111】刘文峰.山陕商人与梆子戏考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
    【112】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上、下).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113】山西省晋剧院院志.山西省晋剧院,1992年.
    【114】李和.山西省京剧院建院40周年(1956——1996).山西省京剧院,1996年.
    【115】冯俊杰.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2002年.
    【116】张林雨.宋转转与转转腔.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年.
    【117】纪丁.土炕上的女人台前幕后.山西音像出版社,2003年.
    【118】李运启主编.文苑撷英丛书.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年.
    【119】张万一.张万一文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120】长治市艺术表演团体史稿.长治市文化局,1993年.
    【121】范淑敏.左权小花戏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年.
    【122】太原市艺术研究所编.太原戏剧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123】寒声.上党傩文化与祭祀戏剧.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124】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编.晋冀鲁豫边区文化史.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年.
    【125】刘文峰.中国传统戏曲传承保护研究.学苑出版社,2012年.
    【126】刘巨才等.翩若惊鸿——高翠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
    【127】崔浩.蒲剧艺术家漫记.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
    【128】长治市艺术表演团体史稿.长治市文化局编,1993年.
    【129】阳泉市文化志.阳泉市文化局文化志编写组,1990年.
    【130】王思恭.思恭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131】小上.小上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
    【132】赵黛明.山西四大梆子唱本精粹.三晋出版社,2010年.
    【133】王福才.山西师范大学戏曲博物馆馆藏拓本目录.中华书局,2005年.
    【134】冯俊杰、王志峰.平遥纱阁戏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年.
    【135】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中华书局,2006年.
    【136】田少军、田少华.马玉楼艺术世界(纪念册),2007年.
    【137】艺术人生——郭彩萍.太原市宣传部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138】于小军.山西戏曲名角.三晋出版社,2010年.
    【139】盂县戏剧志.盂县戏剧志编委会,2008年.
    【140】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
    【141】建国以来中央文献选编(第二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142】王易风.王易风纪念文集·艺海流澜.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43】史家庄村志.史家庄村志编撰委员会,2009年.
    【144】长治县志.中华书局,2008年.
    【145】娄烦县志.中华书局,1999年.
    【146】汾阳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
    【147】榆次市志.中华书局,1996年.
    【148】长子县志.海潮出版社,1998年.
    【149】上海艺术研究所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
    【150】齐如.国剧艺术汇考.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151】尹鸿、凌燕.新中国电影史(1949-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152】山西文化蓝皮书——2006综合调研报告集.山西省文化厅,2007年.
    【153】傅谨.温岭戏班——民间信仰与戏剧的繁荣景象.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54】霍秋法编著.上党戏曲剧团.中国戏剧出版社,2011年.
    【1】李富华.明代山西戏曲活动初探.《戏曲研究》,2003,3期.
    【2】傅谨《文化市场发展与剧团体制改革》,《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3】高晓江《山西戏剧演员走穴面面观》,《艺坛文荟》,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
    【4】陈曼娜.天津近代戏曲经济运营中的“经纪人”研究.《环渤海经济瞭望》,2009年第6期.
    【5】马萱.戏曲经励科与现代经纪人.《戏曲研究》,2010年第1期.
    【6】马萱.戏曲也需要经纪人.《戏曲艺术》,2004年第3期.
    【7】曹海霞.山西产业结构演进程度评价.《经济师》,2006年第8期.
    【8】山西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2009年3月.
    【9】阴悦.“黄梅戏的上海市场”调研问卷报告与分析.《黄梅戏艺术》,2003年第2期.
    【10】李春沐.“上党梆子”的名实之辩与戏曲文化生态.《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
    【11】褚秋艳.20世纪早期上海京剧营销初探.《戏曲研究》,2008年第3期.
    【12】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追求.《浙江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13】王庭信.20世纪中国戏曲传播的时代背景.《艺术百家》,2011年第1期.
    【14】杨森、张仲谋.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徐州工程学院院报》(文史哲版),2010年第3期.
    【15】娄莎莎.产业化环境下的戏曲观众定位.《焦作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16】林琳.城市发展与戏曲文化的传承.《四川戏剧》,2010年第4期.
    【17】傅谨.大众传媒时代的传统艺术.《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18】付华顺.城乡戏曲活动与戏曲消费探析.《福建艺术》,2008年第2期.
    【19】徐艺乙.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20】傅谨.祠堂与庙宇:民间演剧的空间阐释.《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
    【21】张勇风.大众传媒背景下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内在障碍探析.《戏剧文学》,2013年第1期.
    【22】胡应明、柳隐溪.当代中国戏曲的现实情境或曰振兴之可能.《艺术百家》,2011年第1期.
    【23】张朝霞.当下戏曲生产的动力结构模式.《中国文化报》,2004-4-26.
    【24】曲润海、曲志燕.地方戏生存、保护、发展五题.《戏曲艺术》,2010年第4期.
    【25】宫宝荣.法国当代戏剧艺术管理研究(上).《戏剧艺术》,2003年第5期.
    【26】宫宝荣.法国当代戏剧艺术管理研究(下).《戏剧艺术》,2004年第5期.
    【27】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8】吴乾浩.孵化生成中国戏曲新的市场经济性能.《当代戏剧》,2007年第5期.
    【29】赵晓和.黄梅戏及其产业发展调演.《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1期.
    【30】朱国芳.江苏民营戏曲剧团当前发展的现实问题.《艺术百家》,2011年第1期.
    【31】祁建.文艺院团“场团合一”将成市场双刃剑.《中国商报》,2010-7-12.
    【32】陈家骥口述,常菊香整理.我对山西经济转型研究的历史回顾,《山西农经》.2010年第5期.
    【33】黄大同.戏曲当代生存表象后的二元消费结构.第三届“海宁杯”中国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暨百年越剧论坛参评论文,2006年.
    【34】张进魁.戏曲艺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评析.《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第3期.
    【35】周春杰.纵谈戏剧艺术与文化市场.《戏剧之家》,2010年第13期.
    【36】刘祯、王馗.中国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与多样化选择.《文汇报》,2008-7-13.
    【37】周正兵.英国非营利艺术机构管理经验极其启示——以经常性资助机构为例.《戏剧》,2012年第3期.
    【38】陈共德.中国电影市场结构研究.《现代传播》,2010年第2期.
    【39】史征.一种新型文化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研究.《中国戏剧》,2008年第5期.
    【40】黄敏、钟有林.新时期我国地方戏曲的分类保护与传承.《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
    【41】韩宇宏.文化经济论略.《中州学刊》,2003年第4期.
    【42】柴国珍.明清时期晋商对山西戏曲艺术的贡献.《山西日报》,2009-6-8.
    【43】柴国珍.明清晋商对山西戏曲艺术的影响.《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44】朱振华、孙桂芸.明清时期山西移民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
    【45】许并生.清代山西戏曲创作述略.《中华戏曲》,2003年01期.
    【46】齐建华.戏曲艺术的市场意识和观众意识.《戏曲研究》,2004年第1期.
    【47】车文明.北宋“舞楼”碑刻的新发现.《文学遗产》,2011年第5期.
    【48】冯俊杰.山西神庙与戏台调研小结.《中华戏曲》,2002年第1期.
    【49】章培、王文章.大胆的改革,有益的尝试.《艺术通讯》,1982年第6期.
    【50】徐炳梅.敢问路在何方——对山西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思考.《娱乐》增刊(剧本理论专辑),2011年.
    【51】韩玉峰.出人出戏,改革创新——省晋剧院的四十年路程.《戏友》,2000年第1期.
    【52】傅谨.文化市场发展与剧团体制改革.《文艺研究》,1998年第4期.
    【53】王庭信.戏曲传播的两个层次——论戏曲的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
    【54】杨晶.让上海经纪人“破土而出”.《文汇报》,1988-2-21。
    【55】刘文峰.戏曲的生存现状和应对措施---《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综述.《中国戏剧》,2006年第1期.
    【56】冯俊杰.太原晋祠及其古代剧场考.《中华戏曲》,2005年第2期.
    【57】延保全.魏村牛王庙会祀神演剧史料.《戏曲研究》,2002年第2期.
    【1】陈庚.民国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2】王学峰.贾村赛社及其戏曲活动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3】刘兴利.山西北路梆子研究.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4】周春雨.当代戏曲演出营销研究.上海戏剧学院博士论文,2009年.
    【5】陈国华.二十世纪豫剧艺术改革发展研究.上海戏剧学院博士论文,2006年.
    【6】郭振东.戏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7】郭妍琳.中国戏曲与市场流变.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8】张艳琴.长子说书及其戏剧化倾向.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9】陶然.中国戏剧(话剧)市场及市场营销.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10】李海军.晋商戏曲活动初探.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11】苏博.中国戏曲的网络传播.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