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公司法经济分析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论文运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现行公司法的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深入考证,诠释了公司法律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剖析了执行中出现的弊端和缺陷,并提出了完善公司法律制度的思路与建议。
     公平与效率关系为经济学和法学研究永恒的主题。本文首先提出动态均衡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观并依此为进路评判制度利弊,厘定社团性、分权制衡及有限责任之公司本质属性解析公司存在的法理依据。进而指出:国有资产应融入混合经济以明晰产权并平等参与竞争;瑕疵设立一般有效能节约公司成本;一人公司解除于法可防范道德风险;公司并购有规模效应但不能超越市场边界;债权人参与公司破产清算可防止内部徇私;公司法人格否认应立法明晰以利操作;公司犯罪系法人行径与自然人应严格界分。
The thesis carried out economical criticism on the law of cooperation, the revision in 2005. Firstly the thesis used efficiency, fairness and their relation as the governing principle for scientific legislation. Then, it carried out economical annotation on the building of fundamental theory of law of cooperation and concrete legal system, at the same time on the basis of analyze and argumentation, the thesis brought forward that how to improve and perfect them. Detailed state as follows:
     Development balance between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Economy decides law , efficiency is the embodiment of economy, fairness is the connotation of law , efficiency is priority to fairness. Our country takes "giving priority to efficiency with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 "as the direction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assignment which is comparatively scientific. But "give priority to efficiency with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 is a base, it should have corresponding change in different economic growth. In original starting of economic growth, we should to incline "efficiency", then to take sides to "fairness" in economic flourish, the rhythm of which followed the progressive extent and advanced gradually, this names "development balance ". 17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bringing forward primary distribution will give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 that is the embodiment of“development balance”.
     Definitude of the nature of company. Company is in order to accumulate capital, and the basic driving force to realize this one purpose is limited liability; the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 company is because of the scientific corporate management structure, the shareholder , director , supervisor , manager decentralization, which have overcome the abuse, have boosted the enterprise health working; Company's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limited liability partner with the corporation, especially decentralization , not have few shareholder, has no way to embody. Therefore, the corporation of company, limited liability of shareholder, and decentralization are the company's nature.
     Legislation abolishment of one people company. One people company is identical to natural person, there have no problem about business cost; one people company doesn’t have work divide or special, so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grasp all market information; it’s scale is small, and unable to satisfy the enterprise and market, so it is not excellent. At the same time, monitors system to one people company have the natural hiatus, moral hazard is enormous; one people company can not take the information of debtor’s risk degree to the creditor in advance, and can not guard against debtor’s behavior after the event, the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is enough to lead to reverse choice that makes a optimum creditor's rights to be difficult to come true. Therefore, because one people company has disobeying the company nature attribute, and has obvious abuse in practice, in our opinion, one people company should be abolish, replacing unlimited liability as individual-invested enterprise.
     Clear property rights of state-owned corporation. Illegibility of property rights is the basic problem to perplex 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The government representative country who owns public authority manages enterprise, participates in competition, which is unfairly; The nature of economic man make enterprise operator can not fulfill his duty to state property. Illegibility of property rights make moral hazard and reverse choice aggravate. This is the vital point of deficit for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our opinion, major industry which is vital about nation's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for instance, economic security, national security, providing of common product of society, should be supervis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company which have strength to compete should be regulated by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state-owned economy enters marketplace with the form of mixed economy embody, do not hold a share in advantage, to avoid becoming to be a state-invested company. That is, state-owned enterprise only has clear its property rights , participate competition in market equally, it can be have ability to lift vigour and to attain aim.
     Makes a choice to the effect of setting up with blemish. In ordinary, the cost of the company setting up with blemish is little than the cost of the company setting up with no blemish. Because our present economic and leg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for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market-trading, we may affirm a principle that allow the company that setting up with blemish, give the company the right to repair the blemish, make the company last, strengthen to call to account the man at the wheel and to compensate interest groups.
     Defect and reparation of limited liability. The merit of limited liability is outstanding, but the defect is also extremely obvious, if becaus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when the company brings about the deficit and bankrupt because of poor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r company use sub-company to evade law, or property rights of company and personal property rights mix up, creditor’s interest will be lost. Limited liability provided a opportunity for shareholder especially the director to abuses company personality and hindered creditor from requiring that the shareholder or the director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so on. In this context, we think that we should perfect legislation firstly. For instance, canceling one people company, which is not only against the company's nature, but also confuse the personality of shareholder and company's, create condition for abusing limited liability. Secondly, we should establish company personality denying system, to balance the benefit between the shareholder and the creditor, to guarantee law justice.
     The power allocation of governing structure. Definitude the function allocation of governing organization, clear the border of it's power, can avoid unclear between right and duty, lessen cost and lose. Firstly, we should reinforce macro-supervision. Since grave information asymmetry, shareholders' general meeting exist in name only. There are three approach to change the status: to rule the bond market, resolving speculating versus investment fundamentally, promoting the consciousness about power of shareholder; to force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hareholder’s power being like a tree without roots if information is monopolized by inside personnel of company;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include annual report and censorship of shareholders' general meeting. Secondly, we should improve audit supervision. Audit includes external audit and internal audit. External audit is verifying to the company body, is one kind of mechanism that the owner supervises the operator of company. It include budget auditing and the final account auditing, project auditing about producing and managing, financial affairs auditing and others, and so on. External audit and its result should be censored by shareholders' general meeting. The internal audit is that the upper consignor supervises the lower agent in the inside of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which is a part of the management function. In the company, it mainly embodied that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upervises and managers the manager. The internal audit needs to be passed by the shareholders' general meeting and to be checked by external audit. Thirdly, we should perfect special supervision. Board of supervisors is the supervision executive organ of shareholders' general meeting,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shareholders' general meeting and bear related li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member of board of supervisors should include the small and medium shareholder, representative of staff and worker of company , and creditor , who has intense emotion and driving force in supervising since they and company's benefit are. Fourthly, we should build independent director supervision. Make sure it becomes a governing implement to control the power abusing of shareholder, for other interactional beneficiary participating decision-making in company.
     Way to building honest and credit. Market economy is credit economy, our country credit hiatus phenomenon is current, it becomes the obstruction of economic growth, rebuild credit is indeed a task of top priority. Firstl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fundamentality to be lifting credit. Credit is the ingredient of superstructure, to which the economic base has the decision effect. so that the approach to resolve basic credit crisis in our country is to develop the economy. Bu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here is country overall economic propulsion and most national richness. Secondly, we should clear property rights and stimulate honesty and credit. The clearly property rights is the basis of the honesty and credit of a company. In market economy, the essence of trading is the property rights alteration, if property rights is unclear, then the honour and credit is unclear too, people will lose the driving force to be honour. Thirdly, we should improve legal system building of honour and credit. honour and credit should be embodied in legal institutions. At present,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ing quickly in our country , the legal system such as "credit law ","fair deal law "should accelerate to build-up and to improve, then provides legal protection. Fourthly, we should structure social credit system. Building-up network of open public credit information consultation, making credit writer , credit quality , credit evaluation of company announced, aggravating punishment on the offender to change the environment to be safety.
     Perfection of the company’s purchase. Company’s purchase can brought about coordination effect of administering and managing together. One aspect, when company has different efficiency of management purchased, it can not only make up deficiency, and be able to reach higher effect according to the economic coordination effect principle. On another aspect, company’s purchase can help concentrate different products which are relative in one company, it can be not only able to cut down a freight, save raw material , lowering production costs, scale economic fund and technological superiority, professionaliz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then promote the ability to study and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But the scale of a company has a border, if exceeding the limit it would be diseconomy. So company’s purchase is inadvisable to be bigger blindly, it ought to be stronger and fit in with the bearing capability of market. we should integrate scale or open up vaster competition while company’s scale exceeds the border of market.
     Assurance of company’s liquidation. Bankruptcy of a company is a "domino" matter, about the benefit of staff and creditor. Sinc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among manager, staff and creditor, when company entered in the bankruptcy process, sometimes they will be early doing consideration to be prepared for self action next step, or hide property, or control audit, and these made company shrink. Therefore, in our opinion, we should adopt an effective measure, guarante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aff, worker and creditor. Firstly, in the period of bankruptcy, we should have a temporary keeper in which include staff the creditor participate, to prevent from opportunism action happened. Secondly, staff deputation and creditor may participate the company's liquidation, superintending liquidation dividends, eliminating dope-control. In short, expanding the rights of staff and creditor to participate and inform, is an effective measure to ensure the company liquidation.
     Reasonableness disaffirmation of company’s personality. There is no standard in the law about disaffirmation of company’s personality; there is no last word about taking responsibility with fault or not; and there is no unified cognition about whether require that the behavior of the shareholder brings about damage in which degree. The shareholder evidently doesn’t undertake responsibility on breach of faith, but how to set up tort responsibility? Personality denies a law of cooperation failing to expound and prove the legal basis of a shareholder undertakes responsibility on abusing the company’s personality. There is no legal theory about disaffirmation of company’s personality, there is no unified standard suitable for use or composing qualification simultaneously, it does not deal well without the outstanding judge, but in our country judge is difficult to reach this request, therefore, there are many self-contradiction in the field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abusing of company’s personality is because of the leak of law about disaffirmation of company’s personality, to puncture the company’s veil is only passive remediation, to improve and to perfect the law in legislation is the radical method, so it is radical to prescribe the condition of disaffirmation of company’s personality in detail.
     The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company’s crime. About company’s crime , one kind of view thinks that the so-called company’s crime is not referring to a company is the main body that commit a crime, but is that making the people take the criminal liability for his illegal activities abusing company’s system; Another kind of view thinks that it is a crime of company committing, including any type can commit by company. But we think that the company is one kind of corporation, the company’s crime i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corporation’s crime. When the company commits a crime , the corporation itself should bear the criminal liability, then punish the person in charge directly interior. Therefore, we should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between company’s crime and personal crime which is found after punctured the corporation veil strictly.
引文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7 页。
    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6 页。
    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3 页。
    ③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5 页。
     ① Sirkin.G:《Lexeconics—The Interaction of Law and Economic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ng,1982,P.9.
    
    ① [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5 页。
    ② [美]霍姆斯著,冉昊、姚中秋译:《普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 页。
    
    ① 冯玉军著:《中国法经济学应用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 页。
    ② 史晋川:《法律经济学评述》,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2003 年第 2 期,第 96 页。
     ① [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2002 年第二版,第 69~158 页。
    ① [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第 11 页。
    ② [美]道格拉斯·C·诺斯,厉以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7 页。
    ③ [美]道格拉斯·C·诺斯,厉以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7 页。
    ①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9 页。
    ②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11 页。
    ③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11 页。
     ① [美]科斯著,盛洪、陈郁译:《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72~73 页。
    ② 李仁君:《科斯定理的理论贡献与基本缺陷评述》,载《中州学刊》1999 年第 1 期,第 18 页。
    ①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217~301 页。
    ②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39~43 页。
    ①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115~123 页。
    ②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211~232 页。
    ③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181~184 页。
     ①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677~681 页。
    ①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张建伟、罗培新译:《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 页。
    ② [美]科斯著,盛洪、陈郁译:《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45 页。
    ③ [美]科斯著,盛洪、陈郁译:《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49 页。
    ① [美] 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张建伟、罗培新译:《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 页。
    ② [美] 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张建伟、罗培新译:《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 页~第 5 页。
    ③ [美] 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张建伟、罗培新译:《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 页。
    ① [美] 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张建伟、罗培新译:《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 页。
    ② [美] 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版,第 514 页。
    ① 陈小洪:《公司法的经济学分析:理论和若干讨论》,载《经济社会体制与比较》2005 年第 3 期,第 91 页。
    ② 李振宇、李学迎:《公司法的经济分析:原则、方法及其理论应用》,载《思想战线》,2006 年第 2 期,第 31 页。
    ③ 曲振涛著:《公司法经济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 页。
    
    ① [美]熊彼特著:《经济发展理论》(英文版),哈佛大学出版社,第 132 页。
    ② [英]卡尔多:《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间效用的比较》,载于《经济学杂志》9 月号,第 550 页。
    ① [英]希克斯:《消费者剩余的复兴》,载于《经济学杂志》2 月号,第 108 页。
    ② [意]帕累托著,田时刚等译:《政治经济学教程》,巴黎古诺雷出版社 1909 年版,第 617~618 页。
    ③ [美]诺思著,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1991 年版,第 12 页。
    ④ 转引自何大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02 年第 6期,第 44~46 页。
    ① 何大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02 年第 6 期,第 44~46 页。
    ② [美]哈耶克,邓正来译著:《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20 页。
    ① [英]埃克伦德等著,杨玉生等译:《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译本)第 4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6~110 页。
    ②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8 页
    ③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75~81 页、第 265~332 页
    ④ 转引自何大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02 年第 6期,第 47~48 页。
    ⑤ 刘金伟、杨桂宏、胡建国:《西方自由主义公平观评述》,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 12 月第 6 卷第 4 期,第 33~34 页。
    ① D.Foley:《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ublic sector》, Yale Economic Essays7, 1967, p. 45~46.
    ② D.Foley:《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ublic sector》, Yale Economic Essays7, 1967, p. 45~46.
    ③ 转引自何大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02 年第 6期,第 47~48 页。
    ① 转引自何大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02 年第 6 期,第47~48 页。
    ② 转引自何大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02 年第 6 期,第47~48 页。
    ① 转引自何大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02 年第 6 期,第50 页。
    ② 转引自何大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02 年第 6 期,第50 页。
     ① 魏建、黄丽君、李振宇著:《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比较》,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25、131 页。
     ① [美]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高鸿业译:《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版,第 1293 页。
    ② 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评判》,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3 期,第 118~119 页。
    
    ① 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评判》,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 年第 3 期,第 120 页。
    ② [德]马克斯·韦伯著,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 1998 版,第 35 页。
    ③ [美]布坎南著,吴良健等译:《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 版,第 88 页。
     ① 邓毅沣、谭灿、阳学鹏:《论公司法学的分析方法——法学与经济学的交融》,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第 57~59 页。
     ①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年版,第 15 页。
     ①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版,第329 页。
     ① [美]科斯著,盛洪等译:《企业、市场与法律》,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0 版,第 10 页。
     ① [美]科斯,阿尔钦,诺斯著,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力与制度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版,第 59~87 页。
     ① [美] 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版,第514 页。
    ② 转引自张军著:《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新 1 版,第 156 页。
     ① Harold Demsets,Toward a theor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p.347~359.
    
    ① 江平、方流芳主编:《新编公司法教程》,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78 页。
    ② 梁宇贤著:《公司法论》,台湾三民书局 1980 年版,第 80 页。
    ③ 张民安著:《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 页。
     ① 房绍坤、王洪平:《公司瑕疵设立的法人格规制》,载《中国法学》2005 年第 2 期,第 104 页。
     ① 罗晓晴:《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年 4 月,第 17 页。
    ① 蒋大兴:《两大法系公司瑕疵设立制度比较研究》,载于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 5 卷),法律出版社 2000 版,第 174~189、204 页。
    ② 蒋大兴著:《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84 页。
     ① 胡果威著:《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80 页。
     ① 蒋大兴著:《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00~408 页。
    ① 蒋大兴著:《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05 页。
    ② [日]末永敏和著、金洪玉译:《现代日本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8 页
    ③ 周芬棉:《公司设立瑕疵制度研究》,《经济法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75、476 页。
     ① 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318 页。
    ② [日]末永敏和著、金洪玉译:《现代日本公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4 页。
     ① [美]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版,第 17 页。
     ① 庞敏英、郑惠莲:《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的经济分析》,载《河北法学》2004 年第 12 期,第 141 页。
     ① See Tont Qrhnial edited.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Croom Helm Camberra,1982,p.42.
    ① 转引自钟文胜、张艳:《重塑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格局》,载《现代企业》2004 年第 10 期,第 7 页。
    ① [美] 科斯著,盛洪、陈郁译:《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49 页。
    ② 干春晖:《企业并购理论的产业组织述评》,刊载于 http://iclass.shufe.edu.cn/teacherweb/gch/, 2005 年 3 月 11 日,第 4 页。
     ① 漆多俊著:《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改革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85 页。
    ① 转引自胡峰:《企业并购概念界说:一个综述》,载《嘉兴学院学报》2002 年第 5 期,第 46 页。
    ② 转引自胡峰:《企业并购概念界说:一个综述》,载《嘉兴学院学报》2002 年第 5 期,第 46 页。
    ③ 转引自胡峰:《企业并购概念界说:一个综述》,载《嘉兴学院学报》2002 年第 5 期,第 46 页。
    
    ① 转引自胡峰:《企业并购概念界说:一个综述》,载《嘉兴学院学报》2002 年第 5 期,第 47 页。
    ② 转引自胡峰:《企业并购概念界说:一个综述》,载《嘉兴学院学报》2002 年第 5 期,第 47 页。
    ① 转引自骆玉鼎著:《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8 页
    ② 转引自陈泽英:《公司信用缺失的分析及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年11 月总第 83 期,第 107 页。
    ③ 转引自陈泽英:《公司信用缺失的分析及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年11 月总第 83 期,第 107 页。
    ④ 周汉华:《信用与法律》,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 年第 3 期,第 18 页。
    ⑤ 杨立新著:《人身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 版,第 158 页。
     ① 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49 页。
    ① 蔡立东:《公司人格否认论》,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2 卷),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48 页。
    ② 胡果威著:《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4~85 页。
    ③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一人公司的规制》,载《法学评论》1998 年第 5 期,第 61 页。
    ① [美]科斯著,陈郁译:《企业的性质》,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4 页
    ② [美]科斯著,陈郁译:《企业的性质》,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4 页
    ③ [美]科斯著,陈郁译:《企业的性质》,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 4 页
    ④ 张五常著:《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第 351~379。
    
    ① 陈现杰:《公司人格否认法理述评》,《外国法译评》1996 年第 3 期,第 79 页。
    ② Harry G Henn or John R·A·lexander:Law of Cororations ,p.344 .
     ①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载《法学研究》1998 年第 5 期,第 86~87 页。
    
    ① [日]加藤胜郎:《一人会社的法人性与社团性》,载《专修法学论集》第 55、56 合并号,第 75 页。
    ② [日]加藤胜郎:《一人会社的法人性与社团性》,载《专修法学论集》第 55、56 合并号,第 75 页。
    ③ [日]田中诚二著:《全订会社法详论》(下卷),劲草书房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018 页。但田中先生于《会社法详论》再全订版一书中,改否定论为肯定论,见该书下卷第 1082 页。
    ④ [日]加藤良三著:《株式会社法》,中央经济社 1980 年版,第 23 页
     ①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德国民商法导论》,楚建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年版,第 277 页。
    ② 夏雅丽著:《有限责任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 页。
    
    ① 夏雅丽著:《有限责任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 页。
    ② 夏雅丽著:《有限责任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 页。
    
    ① P.farrar’s company law batterworths,1988,p.67.
    ② [美]戈尔著:《当代公司法的原则》,斯威特和马斯威尔出版社 1992 年英文版,第 89 页。
    ③ phillip i.blumberg:the law of corporate groups,p.31.
     ① 吴琦:《论一人公司——兼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法律硕士论文,第 6~7 页。
    1. 张军著:《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年新 1 版。
    2. 蔡立东著:《公司自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3. 张文显著:《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4. 张五常著:《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5. 钱弘道著:《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6. 何秉松著:《法人犯罪与刑事责任》,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
    7. 朱慈蕴著:《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8. 宁金成著:《公司治理结构》,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9. 曹兴权著:《公司法的现代化:方法与制度》,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10. 夏雅丽著:《有限责任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11. 冯中华主编:《公司经济犯罪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 年版。
    12. 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 5 卷),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3. 骆玉鼎著:《信用经济中的金融控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14.郭锋、王坚主编:《公司法修改纵横谈》,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15.石少侠著:《公司法》,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
    16.赵旭东著:《企业与公司法纵论》,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7.吴春岐等著:《公司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8.王文宇著:《公司法论》,台湾元照书局 2003 年版。
    19.柯芳枝著:《公司法论》,台湾三民书局 1991 年版。
    20.江平、李国光主编:《最新公司法条文释义》,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年版。
    21.崔基元著:《新公司法论》,博英社 1999 年版。
    22.梁东锡著:《大小公司区分立法论》,法文社 1995 年版。
    23.梁东锡著:《股东的有限责任及其限制》,民事法研究会,1996 年版。
    24.曲振涛著:《公司法经济学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
    25.胡果威著:《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26.魏建、黄丽君、李振宇:《法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与比较》,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27.赵德枢著:《一人公司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28.王天鸿著:《一人公司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9.冯玉军著:《中国法经济学应用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30.梁宇贤著:《公司法论》,台湾三民书局 1980 年版。
    31.张民安著:《公司法上的利益平衡》,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2.蒋大兴著:《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33.胡果威著:《美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34.卞耀武主编:《当代外国公司法》,法律出版社 1995 年版。
    35.漆多俊著:《国有企业股份公司改革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3 年版。
    36.杨立新著:《人身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 1996 版。
    1.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一人公司的规制》,载《法学评论》1998 年第 5 期,第 61 页。
    2.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与公司的社会责任》,载《法学研究》1998 年第 5 期,第 86~87 页。
    3. 陈乐平:《小股东权益的经济分析及法律对策》,载《科技创业月刊》2005 年第 8 期,第 121 页~122 页。
    4. 龙涛:《收购中诚信风险的经济分析》,载《当代经济》2005 年第 11期(上),第 65 页~66 页。
    5. 黄建初:《完善公司法律制度 促进经济市场化发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3 期,第 303 页~308 页。
    6. 蔡立东:《公司人格否认论》,载于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2卷),法律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48 页。
    7. 翁孙哲、孙效敏:《公司瑕疵设立救济制度的法律成本分析》,载《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 年第 1 期,第 53 页~56 页。
    8. 滕桂艳:《公司清算制度探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07 年第 7 期,第 149 页~151 页。
    9. 庞敏英、郑惠莲:《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的经济分析》,载《河北法学》,2004 年第 12 期,第 138 页~142 页。
    10. 薛蒲:《从公司法修改草案看我国公司法的发展》,载《闽江学院学报》2005 年第 6 期,第 35 页~39 页。
    11. 裴竹梅:《关于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载《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 年第 11 期,第 94 页~96 页。
    12. 王建华、张春颖:《关于修订〈公司法〉的价值取向及其对企业的影响》,载《商场现代化》2006 年 2 月中旬刊,第 237 页~238 页。
    13. 顾纪瑞:《美国安然破产案经济层面透视》,载《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 6 期,第 12 页~15 页。
    14. 邓毅沣、谭灿、阳学鹏:《论公司法学的分析方法》,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第 57 页~61 页。
    15. 赵于樊、金雅兰:《论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载《经济与法》2006 年第 12 期,第 188 页~190 页。
    16. 段海涛、王金源:《浅议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科技与管理》2006 年第 6 期,第 72 页~74 页。
    17. 容缨:《美国商业判断规则对我国公司法的启示——以经济分析为重点》,载《政法学刊》2006 年第 2 期,第 28 页~31 页。
    18. 朱福娟:《试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适用的主体要件》,载《鸡西大学学报》2005 年第 1 期,第 31 页~32 页。
    19. 廖焕国:《一人公司有限责任的经济分析——兼论我国新公司法中一人公司》,载《商业研究》2006 年总第 348 期,第 72 页~74 页。
    20. 曲振涛:《中国〈公司法〉中的产权制度设定——一个经济学角度的公析》,载《经济研究导刊》2005 年 11 月创刊号,第 70 页~75 页。
    21. 李振宇、李学迎:《〈公司法〉的经济分析:原则、方法及其理论应用》,载《思想战线》2006 年第 2 期,第 31 页~36 页。
    22. 陈小洪:《公司法的经济学分析:理论和若干讨论》,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5 年第 3 期,第 91 页~96 页。
    23. 曲振涛、肖芳、周方召:《公司法契约路径的经济学分析》,载《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5 期,第 106 页~115 页。
    24. 曹绪红:《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经济法价值分析》,载《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 年第 1 期,第 86 页~90 页。
    25. 张秀清、朱颖婉:《公司法之出资责任问题浅析》,载《财经界(下半月刊)》2006 年第 7 期,第 29 页~30 页。
    26. 王天鸿:《法国一人公司的法制化》,载《法商研究》2002 年第 2 期,第 119 页~126 页。
    27. 陈泽英:《公司信用缺失的分析及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年 11 月总第 83 期,第 107 页~111 页。
    28. 任胜君:《公司越权行为制度变迁的经济分析——兼论〈公司法〉第 11条的完善》,载《淮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 年第3 期,第66 页~68 页。
    29. 杨光:《新〈公司法〉中的公司理财原理》,载《商场现代化》2006年 12 月下旬刊,第 314 页。
    30. 曹绪红:《追求实质正义 实现经济法的二次调整——兼论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载《前沿》2006 年第 2 期,第 131 页~134 页。
    31. 韩国丽:《产权制度:信用制度的基础》,载《市场论坛》2004 年第7 期,第 7 页~第 8 页。
    32. 陈华文、尹伯成:《诚信与欺诈的经济学分析》,载《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 年第 1 期,第 2 页~5 页。
    33. 陈泽英:《公司信用缺乏的分析及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年 11 月总第 83 期,第 107 页~第 111 页。
    34. 毛玲玲:《新〈公司法〉背景下公司制度的刑法规制》,载《中州学刊》2007 年第 1 期,第 108 页~112 页。
    35. 陈泽英:《公司信用缺失的分析及我国公司法的完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5 年 11 月总第 83 期,第 107 页。
    36. 张国庆、邓春景、王晓敏、齐寄杉:《论公司诚信缺失的原因及法律对策》,载《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 年第 3 期,第89 页~91 页。
    37. 达谭枫、达谭辉:《美国信用制度建设的三个方面》,载《现代商业银行》2004 年第 6 期,第 37 页~38 页。
    38. 达谭枫、达谭辉:《美国信用制度建设及企示》,载《开发研究》2004年第 6 期,第 59 页~62 页。
    39. 陈方方:《企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及构建企业诚信制度的意义》,载《商业研究》2004 年 11 月总第 295 期,第 4 页~5 页。
    40. 张长青:《企业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及相应对策》,载《大庆社会科学》2004 年第 6 期,第 44 页~第 45 页。
    41. 刘少波、杨代平:《浅议信用缺失及其治理》,载《南方金融》2001年第 7 期,第 16 页~17 页。
    42. 胡峰:《企业并购概念界说:一个综述》,载《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第 5 期,第 46 页。
    43. 孔小文、于美坤:《上市公司信用缺失的博弈分析及政策建议》,载《财会研究》2003 年第 5 期,第 43 页~46 页。
    44. 郭颖:《上市公司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形式》,载《科技资讯》2006 年第 31 期,第 180 页。
    45. 杨杰:《市场经济之大忌—信用缺失》,载《上海企业》2003 年第 8期,第 32 页~36 页。
    46. 曾莹:《我国公司信用制度的重构》,载《企业家天地??理论前沿》2005 年第 1 期,第 64 页~65 页。
    47. 邓风香:《我国企业诚信缺失的经济体制根源及对策》,载《湖南城市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1 期,第 85 页~90 页。
    48. 马国海、何建华:《制度变迁与信用制度创新》,载《浙江社会科学》2003 年第 3 期,第 134 页~139 页。
    49. 陈文玲:《中美信用制度建设比较》,载《航天工业管理》2002 年第8 期,第 32 页~34 页。
    50. 汪家元:《〈公司法〉修订对公司犯罪认定的影响》,载《江东论坛》,2006 年第 3 期,第 12 页~15 页。
    51. 严婷:《论公司犯罪》,载《法制与社会》2007 年第 1 期,第 281 页。
    52. 蒋熙辉:《论公司犯罪的刑事政策与刑事立法》,载《云南大学学报》2007 年第 2 期,第 87 页~90 页。
    53. 蒋熙辉:《论公司犯罪中责任人员的范围确定》,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 年第 2 期,第 35 页~37 页。
    54. 赵贵龙:《论公司制经济模式发展的刑法调控》,载《法学》1996 年第 10 期,第 24 页~25 页。
    55. 向朝阳、李侠:《论公司资本制度的刑法保护》,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2 年第 1 期,第 48 页~79 页。
    56. 王竹汀、王昌学:《论跨国公司的正道经营与腐败及腐败犯罪》,载《法学评论》2006 年第 2 期,第 62 页~72 页。
    57. 赵新华:《论违反公司法犯罪——兼论中日有关理论及立法之异同》,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 年第 6 期,第 43 页~48 页。
    58. 骆群:《论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犯罪的性质》,载《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1 期,第 137 页~139 页。
    59. 陈建彬、李爱荣:《浅论发起人虚假出资的刑事责任》,载《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8 年第 4 期,第 32 页~33 页。
    60. 林镜兰:《“委派”人员职务犯罪的司法适用》,载《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2 期,第 118 页~122 页。
    61. 颜长青、肖华锋:《1970—1980 年代的美国公司犯罪》,载《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 年第 6 期,第 87 页~90 页。
    62. 邓中文、陶泽华:《单位受赌罪遭遇司法困惑时的理性选择》,载《甘肃社会科学》2007 年第 4 期,第 237 页~239 页。
    63. 周长军:《法国新刑法典中关于法人犯罪的规定述评》,载《法律科学》1995 年第 1 期,第 95 页~96 页。
    64. 卢建平、杨昕宇:《法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理论——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载《浙江学刊》2004 年第 3 期,第 94 页~101 页。
    65. 窦莹:《公司董事行为非犯罪化的刑法学研究》,载《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第 3 期,第 45 页~47 页。
    66. 曲伶利:《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与单位犯罪》,载《当代法学》2002 年第 8 期,第 114 页~116 页。
    67. 鲜铁可、周玉华:《公司犯罪初步研究》,载《法学评论》1994 年第4 期,第 24 页~28 页。
    68. 周汉华:《信用与法律》,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 年第 3 期,第 18 页。
    69. 钟文胜、张艳:《重塑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权力格局》,载《现代企业》2004 年第 10 期,第 7 页。
    70. 蒋熙辉:《公司犯罪研究论纲》,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2 期,第 45 页~49 页。
    71. 乔维全:《国有公司工作人员违反公司法犯罪的特点及成因分析》,载《科技创业月刊》2005 年第 12 期,第 147 页~148 页。
    72. 林卫星:《国有公司、企业内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的经济分析—从效用函数切入》,载《社会科学家》2005 年第 1 期,第 193 页~196 页。
    73. 杨方泉:《国有公司、企业人员渎职犯罪的司法适用》,载《学术研究》2004 年第 8 期,第 83 页~87 页。
    74. 黄维民:《基于经济学的国有公司及其高管犯罪边界判断》,载《华东经济管理》2007 年第 4 期,第 133 页~136 页。
    75. 舜秋:《借鉴西方经验 打击违反公司法犯罪》,载《公安研究》2000年第 5 期,第 60 页~63 页。
    76. 黎宏:《近年来国外法人刑事责任理论的若干特点》,载《比较法研究》,2002 年第 4 期,第 35 页~41 页。
    77. 李振华:《略论公司犯罪》,载《法商研究》1994 年第 4 期,第 42页~45 页。
    78. 魏东、章谷雅:《论法人犯罪的犯罪构成与刑罚配置之完善》,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 年第 2 期,第 29 页~39 页。
    79. 杨秀梅:《公司高管侵害公司利益犯罪与刑法控制》,载《市场周刊》2006 年 10 月号(下),第 129 页~130 页。
    80. 曹飞:《公司经济犯罪的特征和对策研究》,载《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 8 期,第 128 页~129 页。
    81. 张曼:《公司责任主体认定法律制度研究——评加拿大刑法典草案C—45》,载《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年第 4 期,第 147 页~148 页。
    82. 唐稷尧:《公司制的刑法保障——析新《刑法》对违反公司法犯罪的设置》,载《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1999 年第 7期,第 81 页~84 页。
    83. 倪德锋:《公司资本犯罪的控制系统》,载《现代法学》2000 年第 3期,第 107 页~110 页。
    84. 李粤贵:《关于公司犯罪有关问题的研讨》,载《检察理论研究》第26 期,第 28 页~31 页。
    85. 张曼、王思锋:《国际社会视角中的美国公司犯罪问题评析》,载《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年第 2 期,第 59 页~60 页。
    86. 丁平练、虞志炜:《 违反公司法犯罪的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策》,载《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年第 4 期,第 55 页~58 页。
    87. 毛玲玲:《探寻公司刑事责任的正当性》,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 4 期,第 69 页~74 页。
    88. 吴成月:《浅论公司犯罪与公司治理的关系》,载《消费导刊》2007年第 5 期,第 115 页。
    89. 郎士超:《一人公司刑事责任初探》,载《经济研究导刊》2007 年第8 期,第 134 页~135 页。
    90. 刘天虹:《一人公司犯罪的主体性质探析》,载《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年第 2 期,第 30 页~31 页。
    91. 孔丽霞:《虚假公司注册资本行为犯罪化原因探析》,载《当代法学》1999 年第 6 期,第 62 页~64 页。
    92. 毛玲玲:《新公司法背景下一人公司的刑法地位探析》,载《法学》2006 年第 7 期,第 68 页~76 页。
    93. 杨 衡:《新〈公司法〉实施对办理经济犯罪案件的影响》,载《江东论坛》2007 年第 1 期,第 39 页~41 页。
    94. 顾肖荣:《新〈公司法〉的人格否认制度与单位犯罪》,载《法学》2006 年第 10 期,第 89 页~95 页。
    97. 尹圣连、董金玲:《论一人公司中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保护》,载《现代管理科学》2005 年第 12 期,第 101 页~102 页。
    98. 王天鸿:《瑞士一人公司的法规制》,载《法学评论》2001 年第 3 期,第 112 页~123 页。
    99. 陈现杰:《公司人格否认法理述评》,《外国法译评》1996 年第 3 期,第 79 页。
    100.史晋川:《法律经济学评述》,载《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研究》2003 年第 2 期,第 96 页。
    101.李仁君:《科斯定理的理论贡献与基本缺陷评述》,载《中州学刊》1999 年第 1 期,第 18 页。
    102.陈小洪:《公司法的经济学分析:理论和若干讨论》,载《经济社会体制与比较》2005 年第 3 期,第 91 页。
    103. 庞敏英、郑惠莲:《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的经济分析》,载《河北法学》2004 年第 12 期,第 141 页。
    104.刘金伟、杨桂宏、胡建国:《西方自由主义公平观评述》,载《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 4 期,第 33~34 页。
    105.何大昌:《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研究》,载《现代管理科学》2002 年第 6 期,第 47~48 页。
    106.钱弘道:《法律的经济分析方法评判》,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第 3 期,第 118~119 页。
    107.邓毅沣、谭灿、阳学鹏:《论公司法学的分析方法——法学与经济学的交融》,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4 期,第 57~59 页。
    108.房绍坤、王洪平:《公司瑕疵设立的法人格规制》,载《中国法学》2005 年第 2 期,第 104 页。
    109.蒋大兴:《两大法系公司瑕疵设立制度比较研究》,载于王保树主编《商事法论集》(第5 卷),法律出版社2000 年版,第174~189、204。
    110.干春晖:《企业并购理论的产业组织述评》,刊载 http://iclass.shufe.edu. cn/teacherweb/gch/,2005 年 3 月 11 日,第 4 页。
    1. 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2. 韩 冰:《信用制度演进的经济学分析》。
    3. 李燕飞:《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问题研究——论违反忠实义务行为的犯罪化》。
    4. 卢 林:《公司犯罪论——以中美公司犯罪比较研究为视角》。
    5. 杨如彦:《公司犯罪与刑事责任的经济学分析》。
    1. 李玲娟:《失信惩戒制度研究》。
    2. 盛冬梅:《妨害对公司、企业管理秩序之立法反思、重构与完善》。
    3. 李 遥:《公司、企业人员受赌犯罪研究》。
    4. 王媛媛:《私分国有资产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
    5. 宋秀英:《英美法人刑事责任论》。
    6. 吴 燕:《论单位犯罪中的罚金刑》。
    7. 胡 铁:《从公司法理看一人公司》。
    8. 曾维平:《公司法人人格独立论——兼析一人公司的合理性》。
    9. 吴琦:《论一人公司——兼论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10. 罗晓晴:《公司瑕疵设立制度研究》。
    1. [德]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2002年第二版。
    2. [德]马克斯·韦伯著,李强译:《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1998 版。
    3. [德]罗伯特?霍恩、海因?科茨、汉斯?G?莱塞著,楚建译:《德国民商法导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版。
    4.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张建伟、罗培新译:《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 [美]霍姆斯著,冉昊、姚中秋译:《普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6. [美]诺思著,陈郁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版。
    7. [美]道格拉斯·C·诺斯,厉以平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8. [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刘守英等译:《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版。
    9. [美]科斯著,盛洪、陈郁译:《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10. [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
    11. [美]弗兰克·伊斯特布鲁克、丹尼尔·费希尔著,张建伟、罗培新译:《公司法的经济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2. [美]布坎南著,吴良健等译:《自由、市场和国家》,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8 版。
    13. [美]科斯著,盛洪等译:《企业、市场与法律》,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1990年版。
    14. [美]哈耶克著,邓正来译:《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二、三卷,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2000 年版。
    15. [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刚、廖申白译:《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16. [美]保罗·A·萨缪尔森 、 威廉·D·诺德豪斯著,高鸿业译:《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 年版。
    17. [美] 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上),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18.[美] 戈尔著:《当代公司法的原则》(英文版),斯威特和马斯威尔出版社 1992 年版。
    19.[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英文版),哈佛大学出版社。
    20.[英]埃克伦德等著,杨玉生等译:《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中译本)第
    4 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21. [意]帕累托著,田时刚等译:《政治经济学教程》,巴黎古诺雷出版社1909 年版。
    22. [意]贝卡利亚著,黄风译:《论犯罪与刑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版。
    23. [韩]李哲松著,吴日焕译:《韩国公司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4.[日]末永敏和著、金洪玉译:《现代日本公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年版。
    25. [日]加藤良三著:《株式会社法》,中央经济社 1980 年版。
    26.[日]田中诚二著:《全订会社法详论》(下卷),劲草书房出版社 1993年版。
    1.[美]科斯著:《企业的性质》,载于盛洪主编《现代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 页。
    2.[英]卡尔多:《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和个人间效用的比较》,载于《经济学杂志》9 月号,第 550 页。
    3.[英]希克斯:《消费者剩余的复兴》,载于《经济学杂志》2 月号,第108 页。
    4.[日]加藤胜郎:《一人会社的法人性与社团性》,载《专修法学论集》第 55、56 合并号,第 75 页。
    5.[日]加藤胜郎:《一人会社的法人性与社团性》,载《专修法学论集》第 55、56 合并号,第 75 页。
    1. Jeffrey L.Harrison:《Law and Economics》2nd Edition,Law press.ching (2004) .
    2. A.L. Diamond in Orhnia , 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 (1982).
    3. P.farrar’s company law batterworths(1988).
    4. Harold Demsets,Toward a theory right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
    5. Sirkin,G:Lexeconics---The Interaction of Law and Economics,Martinus Nijhoff Publishing(1982).
    6. See Tont Qrhnial edited.Limited Liability and the Corporation.Croom Helm Camberra(1982).
    7. Nash:《Equili Brium points in n-person games》,Proceeding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36:p.48~49.
    8. Nash:《Non-cooperative Sciences Academy National games》,Annals of Mathematics,54:p.286~295.
    9. Foley:《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ublic sector》,Yale EconomicEssays,7:p.45~4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