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世纪之交都市言情电视剧”。电视,作为当代最普及的文化艺术传播载体,以其样式最多、观众最广,为文化的传播与接受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都市言情剧以其独特的表述方式和审美价值,业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正在影响着我们的情爱观念和情爱方式,在形成当代人的情感文化价值与道德价值取向方面,具有潜移默化的现实影响和文化构建作用,因此理应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
     爱情是人类美妙而复杂的情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对爱的探索中,文学艺术的表现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爱情描写已成为人类生存处境和情感困惑的象征物,成为作家研究、把握、表现人的精神追求的最佳角度,它折射着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
     “都市言情剧”是“以都市生活为背景,以男女主人公爱情命运起伏变化为主要叙述视点,以两性情感纠葛为全剧的主线,辅以社会生活中特定群体多个角色之间的情感关系与纠葛为主要叙述内容,表现当代都市市民情感生活和婚姻变化,对市民阶层的世俗生存、情感、欲望及困惑进行故事化、人格化的展播,是具有较强的感性叙事特征和当代精神指向的电视剧”。
     之所以把世纪之交的时间界定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因了改革开放的社会现实,尤其是90年代初社会的转型,使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文化格局等方面,呈现出与以往年代完全不同的新的文化语境。
     “世纪之交都市言情电视剧的情爱文化研究”是指自1979年至今,以都市言情剧发生、发展、繁荣、成熟四个阶段的时间为线索,梳理情爱主题的变迁、情感的变化,以揭示市井生活、爱情危机及生存其中的都市人情感变化、精神状态、价值取向、文化表征与实质,宏观把握其现实指涉与影响,是在世纪之交特定历史进程中,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悖论中,以人物灵魂的焦灼、人性深层的文化价值观以及健全人格为旨归的文化想象。考察电视剧中情爱文化的形态,理性地做出判断,对于认识民族文化和人类爱情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对此课题的研究具有学术价值。
     在对该论题研究的过程当中,在省级期刊和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先后发表了有关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的论文,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
     以往研究电视剧的论著和文章虽然较多,但是从中国社会现实及转型的大环境出发,研究都市言情剧情爱文化的文章却没有。本论文首次系统地梳理与思索了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本论文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概念的界定、理论研究薄弱等问题予以明晰、补充。一些观点在本研究领域中首次提出,深化了论文的写作。总的来说,论文与以往电视剧研究成果相比,取得了一些开拓和创新。
     本文以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为研究对象,以文化——历史学的方法,系统地梳理了世纪之交都市言情电视剧情爱文化现象,以时间为线索,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转型为背景,以都市言情剧引发的几次具有轰动效应的电视剧作品和情爱主题历时性、共时性变化的考察为切入点,通过对大量的都市言情剧视屏文本的博览、细读和具有代表性文本的解读、分析、研究,采用主题研究与文化比较的方法,并运用文化心理学、影视剧理论、美学理论、女性文学理论、社会学、情爱文学与文化等研究方法,把它放到社会转型时代总体的经济背景、文化语境、创作倾向及文化心理的发展变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坐标上,对其情爱文化的特征、主题内涵与变化,价值取向,存在发展状况和情爱文化的现实指涉与影响等方面等加以分析、研究,努力挖掘情爱主题的流变与人性开掘深度,梳理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情爱文化呈现的整体风貌,探究其发展轨迹和嬗变过程,由情爱的社会问题进而关注情感主体自身的情爱意识、情感质量、价值内涵、个体人格等文化特征。深入探究情爱的本质性特征以及情爱文化是如何对人类生活、深层情感、人性、文化心理产生制约与影响等精神开掘的哲学命题,从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情感变化、价值取向、文化格局与表征、现实指涉、影响和女性意识几个维度论述人的情感、人性变化、价值内涵和文化格局的动因及情爱文化的发展趋势。考察情爱文化的形态,探讨都市言情剧电视剧情爱文化规律性等方面问题。不但为电视剧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而且由此论及个人状态与健全社会的关系,揭示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主题的含蕴与情爱价值的主观诉求、文化选择的困惑与迷惘,在对传统文化国民性痼疾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主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分化、矛盾、冲突的分析中,探索世纪之交中国人情爱文化的发展、裂变,从而显示中国情爱文化的发展和裂变的轨迹与特征,为国民性格的人格的重塑提供清晰的历史借鉴,以此作为我们这个民族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的人格重建,做出理性的判断。努力寻求在新世纪、新时代爱情主体的沟通与对话,达到谐共生的人间欢爱的可能路径。认识民族情爱文化的现状,寻找具有现代意义和人类共有意识的情爱文化对话场域和契机,使主体文化的心理结构和心理素质符合并适应人类共有意识的“有爱的人间”,在审视自己面对自己的同时面对世界。
The object of this study is "Urban romance TV drama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TV drama program, as the most popular carrier of art and culture currently, provide the most convenient way for the spread and reception of culture through taking the most diversified forms and covering the largest TV audience.
     Love is the beautiful and complicated emo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everyday life. During the process of unveiling the mask of love, literature plays an essential role. Art works related to love, in various forms, have become the mirror image of daily life and emotion evolvement, as well as the optimal perspective for artists to observe the spiritual desire of mankind. It is symbolic of the feature of different ages.
     Narrative background of urban romance TV drama is based on the city life; the narrative content is focus on the social lif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ultiple roles in specific groups. Urban romance TV drama shows people's emotional life and marriage in the contemporary urban life. It also reveals the worldly life, emotion, desire and confusion through fabricatl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As a whole, urban romance TV drama has emotional narrative feature and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contemporary spirit in the society.
     Urban romance TV drama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d attractive drama types. There are two reasons for its boom:firstly, it's a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ultural integr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presentation.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romance TV drama is both closely related with rom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advance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n addition, it is also affected by Hongkong and Taiwan romance TV drama. Secondly, the spread way is adapted to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V.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V media is in the form of the family media, and also "husband and wife family" as the axis of the families accepted this kind of form; this to a large extent determine content choice of the drama. Theme of love is an eternal theme to humanity and is becoming a narrative motif that favored by literary arts in the long-term cultural accumulation. Longing for love in relationship, marriage and family is a common sentiment for human being. As a result, Urban love and marriage theme TV drama correspond to three things-the TV object, spread way and the recipient in the drama process of production, spread and reception. This is also the main reason that Urban love and marriage theme TV drama is adapted to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V, and its process from the emergence and boom to the development and maturity.
     Academic research of the popular and unpopular drama is in sharp contrast; also historically, the definition and typ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TV romance drama are not clear. Types of urban TV romance drama are classified in a very random way rather than in scientific and definite way. Names of the types are not clear; some names are related to the theme and content of drama, some are named according to the art style or aesthetic of drama; sometime, one type of drama usually has two or three different names. The definition and type classification of urban TV romance drama have not been clear or definite. Before 1995, there are few studies about urban TV romance drama. 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urban TV romance drama as a type of popular TV show has not been paid enough attention by researchers. Quite a few scholars started to define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urban TV romance drama since 1996. In the early age, one article named which is published on written by Gao Xin stated urban TV romance drama and gave a simple definition of this type of TV drama. The name of urban TV romance drama is widely used in creation and research since 1999.Although the number of urban TV romance drama is rising, the quality is improving, the influence is enhancing, and the research on urban TV romance drama is also increasing, the type classification is still indefinite. The family ethics play which is a sub-type of popular TV show and urban romance TV drama are often mixed up by the methodology of classification of popular TV show in the early 90s.
     The purpose of studying the urban romantic drama was not trying to display the nature of the urbanism. On the other hand, by calling "research of the conception of love in the urban romantic drama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 was trying to figure out the causes of changes of love and affection by studying how this drama occurred, developed and turned to be matured in 1990's. In addition, author wanted to demonstrate the urbanism, the crisis of love and the essence of people's feeling, psychological state, value orientation, and cultural characterization by studying this kind of drama in this essay. The reason why author chose to study the urban romantic drama during the 1990's was because during that time people lived in the transformed and intercultural society, they experienced different cultural aspects, especially they were exposed under the admixture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hus, studying urban romantic drama during that time was the best image to show the urban people's concerns, humanity and personality in their daily life.
     The core part of culture is humaniza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instinct and nature demand of heart. Culture is the solid foundation to establish human characters. However, the establishment is also embedded in and intertwined with the process of humanization. With the radical and dynamic modernization in China, among the variety of art works, drama started to assu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t becomes the major and powerful tool to cultivate people's value towards love, to convey the notion of people's aspiration for love and life in the ideal stage. By means of studying the modern drama, one can easily and objectively capture a snapshot of evolvement of the human nature/character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dical social reform in the past a few decades. Traditional value towards love, no doubt, has been melt down and mixed with new elements from all sources. Culture of our own ethic group is during the process of dramatic change. All of these have been gradually seized and represented in drama. As such, conducting detailed research of the notions of love in drama can bring in immeasurable value to understand the love value and current liv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e by reading a mass of scripts of urban romantic drama, and especially those typical ones to discuss how this kind of drama was able to express the essence of culture by looking at how the drama fitted in the contemporary economical background, linguistic logic, creative logic,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popular culture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time in the society in 1990's. In this essay, author discussed how individuals'experienc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have changed their emotions and feelings. This essay also showed a whole picture of the transi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the change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looking at its history, incentive, development, consummate, selection and rejection, and renovation. Author tried to summarize the sequence of thought and the clu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ve in the love theme in the drama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period. In addition, author tried to find out what the transformation patterns of the changes of the concept of the love were in the special period, because this information could help people find out how individuals'status was interacted with a healthy society. This research has very high academic value in the literature field because author discussed the meaning of the love, the appeal of the love,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culture-based choices on lov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changes of the emoti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urban romantic drama, and tried to create a harmonic way to communicate the love among people in the new century.
     This article, by means of drama, systematically demonstrates the love and culture evolvement in the metropolitans in the past decade. Throughout the studying of drama, which has been placed under the intensive interaction of the historical 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 drastic social development, one is expected to obtain a more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character, logical manner, culture value, and aesthetical taste of our ethic group.
     Author revealed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the conception of love in China during the transformed and intercultural period by reading,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a large amount of books and scripts of drama, and also by studying the methods of film related aesthetics in this essay. The benefi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to help people and the whole nation to participate in the globalized reconstruction of personality; to help people to make the right and logical decision; and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of love while they understanding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reby, people can fully understand the common sense of "world with love" through the psychological structure and psychological diathesis in th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also they will be able to correctly analyzing themselves while they are facing to the world.
引文
①谢建华.论都市言情剧的审美范式[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6:6
    ②谢建华.论都市言情剧的审美范式[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6:7
    ①盂繁树.中国电视言情剧之我见[J].中国电视,1998(3):30
    ②谢建华.论都市言情剧的审美范式[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6:8
    ①斯城.由情爱到性爱——当代爱情小说透视[J].晋阳学刊,1995(5):91
    ①黄宾虹.黄宾虹谈艺录[M].河南:河南美术出版社,2007.9
    ②薛晋文.中国都市言情剧的发展变迁历程述评[J].中国传媒大学,2008,11:45
    ①赵林.爱情主题的演变与人性表现的拓展——以新时期小说为对象的考察[J].理论期刊,2006(5).20
    ②陈阳.90年代以后电视剧研究[D].中国人大博士论文,2004.6:34
    ①赵林.爱情主题的演变与人性表现的拓展——以新时期小说为对象的考察[J].理论期刊,2006(5).40
    ②刘艺虹.世纪之交小说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J].齐鲁学刊,2006(3).113
    ③刘艺虹.世纪之交小说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J].齐鲁学刊,2006(3).113
    ④刘艺虹.世纪之交小说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J].齐鲁学刊,2006(3):113
    ①万俊人.现代性的伦理话语[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8):8
    ②汪怀军:《试析现代家庭伦理关系的嬗变》[J].前沿,2005(11):31
    ③李新宇.爱神的重塑—新时期文学中的情爱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12
    ①刘艺虹.世纪之交小说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J].齐鲁学刊,2006(3):113
    ②刘艺虹.世纪之交小说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J].齐鲁学刊,2006(3):113
    ①刘艺虹:《世纪之交小说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J].齐鲁学刊,2006(3):115
    ①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6:3
    ②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6:2
    ③刘朋朋.中国家庭伦理剧变迁的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22
    ①刘朋朋.中国家庭伦理剧变迁的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22
    ②白小易.对家庭伦理剧热的冷思考[J].中国电视,2006(8):29
    ③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6:3
    ①刘朋朋.中国家庭伦理剧变迁的文化研究.2009,(5):9
    ①刘书亮.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9(9):164
    ①刘炘.电视重构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9):88
    ①陈爱华.吟唱个体生命的情感自由—论当前家庭伦理剧叙事的“私人化”趋向[J].新闻知识,2008(3):80
    ①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6,6:3。
    ②李春利.家庭伦理剧为什么火爆[N].光明日报,2004(10/26):6
    ①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2006年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第26页。
    ①冯敏.从《渴望》到《金婚》——解读中国家庭伦理剧[J].2008,(5):24
    ①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6):193
    ②潘若简.在平凡与不凡之间[J].当代电影,1996(7)
    ③俞海宜.关于电视剧《孽债》的讨论综述[J].哲学社会会科学,1995(4):78
    ①陈阳.90年代以后电视剧研究[D].中国人大博士论文,2004,6:34
    ①吴小美,古世仓.《离婚》、《懒得离婚》、《中国式离婚》——一份现代中国文化启示录[J].现当代文学研究,2005(4)
    ②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177
    ①鞠斐.星光照耀下的夜航船——世界之交的中国电视剧与当代思潮[D].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9):14
    ①黄锦君.王海瓴婚姻系列中的女性形象谈[J].当代文坛,2007(2):103
    ①李有量.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①[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吕叔君译.世界哲学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7
    ①於可训.在升腾与坠落之间[J].当代作家评论,1998(2):20
    ①高峡.城市爱情:经典或现代—后新时期女作家的情感话语(上)[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1996,(3):1
    ②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434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①王晓梦.九十年代都市小说情爱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J].2005(5):77
    ②王晓梦.九十年代都市小说情爱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J].2005(5):77
    ①乔以刚.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94
    ②于晓香.论池莉小说的爱情婚恋观[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8,5:(3)
    ③于晓香.论池莉小说的爱情婚恋观[D].青岛大学硕士论文,2008,5:(26)
    ①刘艺虹.世纪之交小说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J].齐鲁学刊,2006(3):113
    ①刘艺虹.世纪之交小说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J].齐鲁学刊,2006(3):113
    ②刘艺虹.世纪之交小说情爱主题的沉浮与流变[J].齐鲁学刊,2006(3):114
    ③张欣.爱又如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①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情和爱[M].华夏出版社,2007.(6):21
    ②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情和爱[M].华夏出版社,2007.(6):23
    ①徐书奇.池莉对婚姻爱情悲剧观念的哲学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①陈思和.现代都市社会的“欲望”文本[J].小说界,2000(3)
    ①洪治纲,凤群.《\欲望的舞蹈——晚生代作家论之三[J].文艺评论,1999(4):17
    ②李新宇.走过荒原[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94
    ①张承志.无价之人[J].文学评论,1993.(3):102
    ②周国平.情感与体验——周国平真情散文[M].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5):113
    ①任燕红.爱的求索[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4:23
    ②洪治纲,凤群.欲望的舞蹈——晚生代作家论之三[J].文艺评论,1999(4):17
    ①洪治纲,凤群.欲望的舞蹈——晚生代作家论之三[J].文艺评论,1997(5):3
    ②洪治纲,凤群.欲望的舞蹈——晚生代作家论之三[J].文艺评论,1996(4)
    ③乔以刚.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6
    ④任燕红.爱的求索[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5:20
    ⑤任燕红.爱的求索[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5:20
    ①任燕红.爱的求索[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4:41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③乔以刚.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94
    ①任燕红.爱的求索[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4:46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①洪治纲,凤群.欲望的舞蹈——晚生代作家论之三[J].文艺评论,1996(4):13
    ②洪治纲,凤群.欲望的舞蹈——晚生代作家论之三[J].文艺评论,1996(4)
    ③乔以刚.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107
    ①吕小焕.在理性和欲望的夹缝中行走[J].从近期短篇小说看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当代文坛,2005(2):53
    ②吕小焕.在理性和欲望的夹缝中行走[J].从近期短篇小说看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当代文坛,2005(2):54
    ③[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88
    ①何骏.对爱情婚姻基础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0
    ②何骏.对爱情婚姻基础的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2002(2):20
    ③杨文虎.九十年代爱情描写的非道德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2(2):69
    ④杨文虎.九十年代爱情描写的非道德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2(2):69
    ⑤张欣:你没有理由不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459
    ①张萍.论张欣的新都市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20
    ②张萍.论张欣的新都市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9
    ①张萍.论张欣的新都市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9
    ④张萍.论张欣的新都市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10
    ⑤张欣.浮世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⑥张萍.论张欣的新都市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15
    ①周立梅.试论当代中国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5)
    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1):75
    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1):75
    ①张春霄.变幻的城市_飘摇的女人论城市与女性的亲和关系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J].贵州社会科学,2005,5:110
    ②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99
    ③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99
    ④张春霄.变幻的城市_飘摇的女人论城市与女性的亲和关系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J].贵州社会科学,2005(5):11
    ①张春霄.变幻的城市_飘摇的女人论城市与女性的亲和关系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J].贵州社会科学,2005,5:
    ②米卡·娜娃罗钢王中忱主编.现代性所拒不承认的:女性、城市和百货公司消费文化读本[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0
    ③张春霄.变幻的城市_飘摇的女人论城市与女性的亲和关系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J].贵州社会科学,2005,5:111
    ④荒林,王光明.两性对话——20世纪中国女性与文学[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99
    ①乔以刚.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85
    ②乔以刚.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85
    ①叶中强.想象的都市和经济话语的都市——论当前文学文本中的一种“都市”及其元话语[J]学术季刊,1998.(4)
    ②李新.爱在繁华落寞中[D].东北师大硕士论文,2006,5:13
    ①李新.爱在繁华落寞中[D].东北师大硕士论文,2006,5:13
    ②楚卫华.生存的尴尬_论中国都市电影中的婚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5:25
    ③楚卫华.生存的尴尬_论中国都市电影中的婚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5:25
    ④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1):99
    ①戴清.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141
    ②戴清.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141
    ③戴清.家的影像——中国电视剧家庭伦理叙事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142
    ④戴锦华.大众文化的隐形政治学[J].天涯,1999.2
    ①格非.市场化和文学的功能[J].文学评论,2004(2)
    ②[德]西美尔.时尚的哲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88
    ①张萍.论张欣的新都市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26
    ②张萍.论张欣的新都市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26
    ①陈晓明.中国城市小说精选·序言[M].甘肃教育出版社,1994.9
    ②王爽.解构神圣_九十年代都市小说中的情爱叙事[J].盐城师范学院报,2000(2):36
    ①周国平.情感和体验[M].北京: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5:113
    ①宋小梅.浮华背后的无奈与辛酸——评张欣小说中的女性人生[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3.12:65-66
    ①张喜田.张欣_现代都市女性的歌者[J].河南师范大学学学报,2000.(3)79
    ②张喜田.张欣_现代都市女性的歌者[J].河南师范大学学学报,2000.(3)79
    ①张喜田.张欣_现代都市女性的歌者[J].河南师范大学学学报,2000.78
    ②张欣.女性误区[J].中篇小说选刊,1994(2)
    ③张萍.论张欣的新都市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23
    ④张欣.人生无处不沧桑[J].中篇小说选刊,1993,(4)
    ⑤周平.论20世纪90年代“新市民小说”的内蕴特征[J].《襄樊学院学报》,2001(6):40
    ①张欣.人生何处不沧桑[M].中篇小说选刊,1993.4
    ①张喜田.张欣_现代都市女性的歌者[J].河南师范大学学学报,2000.(3):79
    ②张欣.梧桐·梧桐[J].中篇小说选刊,1990.(6)
    ③张萍.论张欣的新都市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5:22
    1.《渴望》1990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
    2.《编辑部的故事》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
    3.《离婚前后》1992年,上海电视台摄制。
    4.《北京人在纽约》1993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和中央电视台中国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
    5.《风雨丽人》1992年,天津电视台摄制。
    6.《半边楼》1992年,陕西电视台。
    7.《皇城根》1993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摄制。
    8.《情满珠江》,1993年,珠影电视部、中央电视台、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
    9. 《东边日出西边雨》1993年,成像影视有限公司拍摄。
    10.《过把瘾》1994年,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11.《男人没烦恼》1996年,上海文化发展总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摄制。
    12.《儿女情长》1997年,上海永乐影视集团公司摄制。
    13.《午夜有轨电车》1997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大连电视台联合摄制。
    14.《离婚》1998年,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等单位联合摄制。
    15.《牵手》1999年,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摄制。
    16.《致命邂逅》1999年,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摄制。
    17.《没有家园的灵魂》2000年,广州金棕榈影视公司摄制。
    18.《沉星档案》2000年,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小马奔腾影视发展有限公司黑龙江电视台联合摄制。
    18.《欲望》2000年播出,中山电视艺术中心等单位联合摄制。
    17.《亲密爱人》2000年播出,浙江华新影视有限公司摄制。
    18.《永远有多远》2000年播出,中博时代影视策划有限责任公司摄制。
    19.《罪证》2000年播出,中国保利华亿传媒集团公司摄制。
    20.《来来往往》2000年播出,中博时代影视策划有限责任公司摄制。
    21.《难舍真情》2000年播出,由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大连五洲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22.《情感堆积》2001年播出,北京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23.《情长路更长》2001年,上海永乐电影电视公司摄制。
    24.《但愿人长久》2001年。
    25.《离婚启示录》2001年播出,橙天娱乐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摄制。
    26.《心疼女人》2001播出,,天津电视台、北京天行九洲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27.《一地鸡毛》2001年播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天津文化发展实业总公司辽宁国发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28.《让爱做主》2000年,合肥电视台与北京金天地文化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29.《背叛》2001年播出,中视传媒、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上海有线台和湖南电视台等联合摄制
    30.《超越情感》2002播出,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北京金泽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
    31.《空镜子》2002年播出,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
    32.《酷之春》2002年播出,南京电影制片厂等单位联合摄制。
    33.《生活秀》2002年播出,峨眉电影制片厂、北京金英马影视公司联合摄制。
    34.《我爱比尔》2002年播出,北京中博福泰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摄制。
    35.《失乐园》2002年播出,陕西电视台摄制。
    36.《浮华背后》2002年,广州朝阳影业有限公司摄制。
    37.《超越情感》2002年播出,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九州音像出版公司联合摄制。
    38.《爱情滋味》2002年播出,中国保利华亿传媒集团公司摄制。
    39.《新过把瘾》——又名《让爱等待》2003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摄制。
    40.《穿越激情》2003年,联合摄制单位:北京金盾信通影视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北京盛世嘉影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潇湘电影制片厂摄制。
    41.《不可触摸的真情》2003年,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摄制。
    42.《真情不眠》2003年,海南影业公司摄制。
    42.《放爱一条生路》2003年,广州天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淄博电视台影视频道和广西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43.《谁可相依》2003年,陕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44.《保卫爱情》2003年,北京紫禁城影视艺术公司和成都市群众艺术中心联合摄制。
    45.《人证》2003年,广州电视台、珠海电视台、北京博瑞杰国际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重庆音像出版社摄制。
    46.《温柔陷阱》2003年,上海和展广告有限公司摄制。
    47.《婚姻陷阱》2003年。江苏电视台摄制。
    48.《青鸟的天空》2003年。沈阳电视台电视剧部摄制。
    49.《秋水长天》2003年,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摄制。
    50.《走过幸福》2003年,西安电影天山电影制片厂西影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有线影视传播有限公司 北京中联传动影视策划有限公司 北京中联经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青岛电视台联合摄制。
    54.《月色撩人》2003年,由江苏文艺出版社独家投资,并与南京电视台、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联合摄制。
    55.《爱如风过》2003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摄制。
    56.《夫妻》2003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公司摄制。
    57.《换个活法》又名《你没有理由不疯》2003年播出,北京金英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摄制。
    58.《结婚十年》2003年播出,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摄制。
    59.《情感阴谋》2003年播出,吉人广告传播有限公司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
    60.《浮华城市》2003年。峨眉电影制片厂, 北京星美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喜年电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61.《家变》2003年。江苏电视台摄制。
    62.《不可触摸的真情》2003年,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摄制。
    63.《爱如风过》2003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摄制。
    64.《其实你不懂我的心》2003年,天津津源影视有限公司摄制。
    65.《不能没有你》2003年,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中央戏剧学院影视部摄制。
    66.《不嫁则已》2003年,北京中北电影艺术中心有限公司摄制。
    67.《与谁共眠》2004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
    68.《妻子》200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69.《有泪尽情流》2004年,湖南电厂传媒有限公司节目分公司摄制。
    70.《第一次亲密接触》2004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摄制。
    71.《卓尔的故事》2004年,辽宁华艺影业发展有限公司摄制。
    72.《七年之痒》2004年,海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海南广播电视台、北京市万方影视广告有限公司和河北海天影视广告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73.《女人背后的女人》2004年。广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74.《第二春》2004年。福建电视台电视剧中心摄制。
    75.《情归》2004年。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摄制。
    76.《七年之痒》2004年,海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海南广播电视台、北京市万方影视广告有限公司和河北海天影视广告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77.《与谁共眠》2004年,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
    78.《出轨》200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79.《决不饶恕》2004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80.《空房子》2004年,深圳万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
    81.《中国式离婚》2004年,纯真年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京电视台、山东视网联媒介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82.《婚前四周半》2004年,中国电影合作制作公司摄制。
    83.《好想好想谈恋爱》2004年,沈阳同乐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摄制。
    84.《黑蚂蚁》2004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85.《今夜无人作证》2004年,西安电视剧艺术中心摄制。
    86.《站在你背后》2004年,广州天幕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摄制。
    87.《离婚再婚》2004年,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摄制。
    88.《离婚再婚》2004年,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摄制。
    89.《动什么别动感情》2004年,天津津源影视责任有限公司摄制。
    90.《完美》2004年,汇视(海南)影业公司摄制。
    91.《别动我的抽屉》2004年,云南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92.《我的泪珠》2004年,北京金天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摄制。
    93.《深度诱惑》2005年,大连电视台,大连五洲影视有限公司摄制。
    94.《迷碟》2005年,上海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有限公司摄制。
    95.《当婚姻走到尽头》2005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摄制。
    96.《谁为爱情买单》2005年。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影视部摄制。
    97.《爱本无罪》2005年,浙江省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98.《年年岁岁年年》200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99.《为你燃烧》2005年,南京电视台摄制。
    100.《缘分的天空》2005年,海南广播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101.《冷雨》2005年,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102.《追赶我可能丢失了的爱情》2005年,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摄制。
    103.《玻璃婚》2005年,北京保利华亿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摄制。
    104.《当婚姻走到了尽头》2005年,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摄制。
    105.《偏不离婚》2005年,苏州福纳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摄制。
    106.《半路夫妻》2005年,中天龙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
    107.《十月怀胎》2005年,广州电视台摄制。
    108.《谁为爱情买单》2005年,中央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摄制。
    109.《危情杜鹃》2005年, 四方源创国际影视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北京视灿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原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四方源创国际影视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中山电视台重庆原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110. 《男人女人向前走》2005年,美林正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津源影视责任有限公司北京维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111.《离婚女人》2005年,浙江视乐影视制作中心摄制。
    112.《从爱情开始》2005年,北京鲜明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天智冠亚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悠悠阳光影视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
    113.《离婚进行时》2005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摄制。
    114.《婚前婚后》2005年,上海电视台拍摄。
    115.《爱本无罪》2005年,由浙江影视集团出品、浙江天元影视艺术中心摄制。
    116.《从爱情开始》2005年,北京鲜明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天智冠亚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悠悠阳光影视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
    117.《玻璃婚》2005年,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中文传媒有限公司保利华亿影视文化传媒公司联合摄制。
    118.《此情可问天》2005年,北京鲜明映画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天智冠亚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悠悠阳光影视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
    119.《中国家庭421》2005年,星美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河南天行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120.《不想回家》2006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摄制。
    121.《爱情二十年》2006年,大连电视台摄制。
    122.《为爱结婚》2006年,玫瑰影视机构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节目分公司联合摄制。
    123.《生命因你而美丽》2000年播出,北京紫禁城影业集团北京先锋佳映影视公司2000年出品。
    124.《真的好想你》2006年,广东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125.《错爱》2006年,沈阳电视台摄制。
    126.《临界婚姻》2006年,陕西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第一电视剧工作室承制,陕西金河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摄制。
    127.《靠近你温暖我》2006年,北京小马奔腾影视制作公司摄制。
    128.《家比天大》2006年,北京金天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摄制。
    129.《半个月亮掉下来》2006年播出,年陕西传视大方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摄制。
    130.《新结婚时代》2006年,南京电视台摄制。
    131.《心火》2006年播出,大连电视台,大连五洲影视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单位:江西电视台、广州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昆明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吉林电视台联合摄制。
    132.《谈谈心恋恋爱》2006年,河北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133.《男人底线》2006年播出,北京大唐辉煌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摄制。
    134.《大浴女》2006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摄制。
    135.《真情年代》2006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136.《不谈爱情》2006年,北京电影学院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137.《女人心事》2006年,北京大唐辉煌文化发展公司摄制。
    138.《半路夫妻》2006年,南京电视台摄制。
    139.《爱有多深》2006年播出,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部大连天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140.《爱在来时》2006年,北京星河之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
    141.《别问我爱谁》2006年,上海金色通道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天津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142.《为爱结婚》2006年,玫瑰影视机构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节目分公司联合摄制。
    143.《爱了散了》2006年,北京北广传媒影视有限公司摄制。
    144.《为你燃烧》2006年,南京电视台摄制。
    145.《中国家庭421》200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
    146.《美味关系》2006年,海润影视制作公司摄制。
    147.《谁为你作证》2006年,天津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148.《不想回家》2006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摄制。
    149.《更年期的幸福生活》2006年,大连电视台摄制。
    150.《接触》2006年,陕西优视传媒有限公司摄制。
    151.《中年计划》2006年,南京紫金山影业有限公司摄制。
    152.《给婚姻放暑假》2007年,北京世纪光年传媒文化有限公司上海德森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153.《左伟与杜叶的婚姻生活》2007年,北京金天地影视公司投资摄制。
    154.《结婚进行曲》2007年,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155.《爱情新呼吸》2007年,上海富尔亿影视传媒有限公司摄制。
    156.《谢谢你曾经爱过我》2007年,上海源存影业有限公司摄制。
    157.《相逢在雨后》2007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制。
    158.《奋斗》2007年,北京鑫宝源视投资有限公司摄制。
    159.《爱无尽头》2007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摄制。
    160.《我们复婚吧》2007年,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创作中心摄制。
    161.《男人底线》2007年,安徽电视台电视剧部摄制。
    162.《守望爱情》2007年,上海云飞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
    163.《你是我的梦》2007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福如歌国际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164.《浓情一生》2007年,广西电视台电视剧部、北京天下千将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165.《大约在冬季》2007年,黑龙江电视台摄制。
    166.《睁开你的眼睛》2007年,深圳市深广传媒有限公司、北京盛世嘉景影视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167.《凭什么爱你》2007年,潇湘电影集团、北京中视精彩影视文化中心联合制作。
    168.《一路夫妻》2007年,南京紫金山影业有限公司摄制。
    169.《爱就爱了》2007年,北京东方传奇国际传媒公司摄制。
    170.《将爱情进行到底》2008年,北京小马奔腾影业有限公司、北京果然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美丽春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龙创环宇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171.《我们的80年代》2008年,青岛名扬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发行。
    172.《亲人爱人》2008年,北京摩纳国际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制作发行,北京摩纳国际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山西广播电视总台出品。
    173.《生死谍恋》2008年,广州东方明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东方天星传媒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174.《幸福还有多远》2008年,国际电视总公司、天辰时代、视界阳光、九洲文化联合制作。
    175.《我们俩的婚姻》2008年,春天影视独家出品。
    176.《美丽无声》2008年,中央电视台,福建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
    177.《前妻回家》2008年,西安光中影视公司出品。
    178.《马文的战争》2008年,深广传媒、北京电视台、上海文广传媒联合出品。
    179.《五十玫瑰》2008年,北京东方在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180.《北风那个吹》2008年,普通人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宁波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制作。
    181.《爱无悔》2008年,北京亚环影音制作有限公司、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北京龙尚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发行。
    182.《王贵与安娜》2008年,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摄制。
    183.《祈望》2008年,北京京都世纪文化发展公司和中视传媒联合出品。
    184.《当爱已成往事》2008年,四川盛事龙腾文化公司制作。
    185.《爱情公寓》2009年,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摄制。
    186.《我是一棵小草》2009年,北京东方天星文化公司制作。
    187.《我的青春谁做主》2009年,北京鑫宝源影视公司摄制。
    188.《租个女友回家过年》2009年,北京超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君为文化传播公司联合制作。
    189.《蜗居》2009年,吉林电视台摄制。
    190.《完美结局》2009年,北京紫禁城影业有限责任公司、英皇星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191.《暗香》2009年,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制作。
    192.《追梦人生之孽缘》2009年,北京密贴夏国际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制作。
    193.《跟我的前妻谈恋爱》2009年,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有限公司、骄阳电影有限公司(中国香港)、北京顶点中视国际广告有限公司。
    194.《在那遥远的地方》2009年,兰州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制作。
    195.《良心无悔》2009年,南方影视节目联合制作中心、北京真英雄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196.《一个女人的史诗》2009年,沈阳同乐传媒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同乐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197.《不离不弃》200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
    198.《闪亮的日子》2009年,深圳市新经典广告制片厂有限公司摄制。
    199.《爱没有错》2009年,海南润扬文化传媒公司摄制。
    200.《微笑在我心》2009年,湖南电视台、上海创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201.《爱就宅一起》2009年,西安电视台摄制。
    202.《新情义无价》2009年,广东南方电视台摄制。
    203.《侬本多情》2009年,广州市电视台摄制。
    204.《不离不弃》200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
    205.《把日子过好》2009年,长春电视台摄制。
    206.《你永远不会独行》2009年,浙江华策影视有限公司摄制。
    207.《今生》2009年,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摄制。
    208.《爱情公寓2》2010年,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制作。
    209.《青春期撞上更年期》2010年,北京盛世骄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
    210.《神话》2010年,上海上影英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摄制。
    211.《一起又看流星雨》2010年,湖南卫视、天娱传媒、春秋风云影视联合制作。
    212.《爱要有你才完美》2010年,浙江星艺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东阳市星生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213.《媳妇的美好时光》2010年,北京华录百纳影视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电视台联合摄制。
    214.《一不小心爱上你》2011年,湖南卫视摄制。
    215.《幸福一定强》2010年,安徽卫视、安徽钛金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五星东方影视投资公司联合摄制。
    216.《合适婚姻》2010年,江苏江南影视有限公司摄制。
    217.《三七撞上二十一》2010年,上海电视传媒公司摄制。
    218.《晚婚》2010年,海润影视制作公司制作。
    219.《你是我的兄弟》2010年,北京优朋普乐科技有限公司摄制。
    220.《爱情有点蓝》2011年,上海剧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摄制。
    221.《幸福最晴天》2011年,安徽卫视、安徽钛金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摄制。
    1.《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2.《中国电视》
    3.《电视研究》
    4.《影视艺术》(人大复印资料)
    5.《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6.《电视艺术》
    7.《南方电视学刊》
    8.《当代电影》
    9.《现代传播》
    10.《文艺研究》
    11.《电视剧》
    12.《文艺争鸣》
    13.《当代作家评论》
    14.《文学评论》
    15.《文艺理论与批评》
    16.《文化研究》
    17.《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8.《电视艺术研究参考》
    19.《当代电视》
    20.以全国核心期刊为主的学报
    [1]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6).
    [2]张颐武.论“新世纪文化”的电视文化表征[J].文艺研究,2003(3).
    [3]周星.入世背景下中国电视剧艺术现实与发展问题思考[J].现代传播,2003(3).
    [4]欧阳宏生.中国电视批评的四个阶段[J].现代传播,2002(1).
    [5]石长顺,成珊,赵伟.叙事理论与电视[J].现代传播,2004(2).
    [6]杨静.我国近二十年电视艺术研究评述[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4).
    [7]仲呈祥.2000年度中国电视剧的喜与忧[J].文艺报,2001(4).
    [8]张德祥.2001年电视剧管见[J].中国电视,2002(2).
    [9]王宜文.2002年度国产电视剧叙事文体描述[J].电影艺术,2003(1).
    [10]胡智锋,刘春.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J].现代传播,2004(1).
    [11]乐黛云.中西跨文化研究五十年[J].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1999(4).
    [12]葛红兵.“五四”文学审美心理研究[J].求是学刊,1999(5)
    [13]叶家铮.当今中国城市电视观众的收视特征及传媒对策[J].现代传播,2001(3).
    [14]刘娜.空镜子与“两姐妹“母题[J].当代电影,,2004(1).
    [15]李银河,王小波.婚外恋现象研究[J].社会与社会调查,1991(3).
    [16]耿宏伟.天地彷徨——从电影《手机》看传统婚姻伦理道德在转型期社会中的困境[J].电影文学,2004(2)
    [17]杨清.冲突与困惑从<让爱做主>说起[J].电影文学,2004(7).
    [18]王铁仙.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19]谢建华.类型的风险与多元的可能——都市言情剧的创作困境和出路[J].当代文坛,2006(3).
    [20]吕乐平.婚姻背叛叙事中的性别视角——从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说起[J].中国电视,2004。(12)
    [21]张国涛.悖谬.冲突与迷失——评23集电视剧<中国式离婚>[J].中国电视,2004(12).
    [22]熊文泉.消费文本的美学特征——以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为例[J].中国电视,2004.(12)
    [23]李菱.女性自审——捧喝声中的另类关怀——我看电视剧〈中国式离婚>[J].影视艺术,2005.(2)
    [24]鲁真.中国式离婚的双重缺失[J].中国电视,20042005.(12)
    [25]刘晓蕾.世俗精神.意义指向好看的故事——张欣小说说论[J].当代文坛,2002(1).
    [26]金文野.欲望叙事与女性主义审美取向[J].当代文坛,2004(2).
    [27]郭亚明.论张欣小说的叙述选择及其文化意味[J].学术研究,2006(7).
    [28]陆海波.真实鲜活的空镜子[J].当代电视,2002(9).
    [29]彭俐.〈空镜子〉里有什么[J].当代电视,2002(9).
    [30]仲呈祥.关于爱情题材的影视创作——荧屏审美对话之七[J]中国电视,2002(4).
    [31]周雪梅.“空镜子”映出真实的生活——电视连续剧《空镜子》的艺术特点及启示[J].中国电视,2002(5).
    [32]高晓云.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三题[J].当代电视,2005(9).
    [33]仲呈祥.电视剧(有泪尽情流〉观后随想[J].中国电视,2005(8).
    [34]戴清.国家巨变下的女性精神成长——〈有泪尽情流)的精神内涵与叙事艺术分析[J].中国电视,2005(5).
    [35]夏中南,李杰.有泪尽情流:良知的呼唤[J].中国电视,2005(5).
    [36]魏朋举.现代困境与主体责任——电影〈手机〉所引起的信任危机反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3).
    [37]胡友笋.他者”的颠覆与自我主体的坍塌——〈手机〉与(中国式离婚)的婚姻危机反思[J].当代文坛,2005(1).
    [38]吕小焕.在理性和欲望的夹缝中行走——从近期短篇小说看当代人的精神困境[J].当代文坛,2005(2).
    [39]程精棉.从当代小说看转型社会婚变观念嬗变[J].当代文坛,2002(1).
    [40]赵树勤.快乐原则与主体地位的确立——论当代女性文学的性爱主题[J]文艺争鸣,2002(5).
    [41]戴清.人伦之和的主调与变奏——近年来中国都市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文化批判[J].当代电影,2002(5).
    [42]王珏.隐匿的被压抑的喊叫[J].当代电影,2005(1).
    [43]55.张光芒.欲望时代的缪斯[J]文艺评论,2003(3).
    [44]高晓元,顾培忠.电视剧(好想好想谈恋爱)主题[J].影视艺术,2005(12).
    [45]黄纪苏.性、性别与中国社会转型[J].天涯,2003(5).
    [46]肖方.从中性写作到女性意识觉醒——兼谈池莉的婚姻爱观[J].当代文坛,2002(3).
    [47]谢建华.艺术技巧与情感诉求的交融并生——都市言情剧审美风格探析[J].当代文坛,2005(6).
    [48]张黛芳.“散落的大众”和当代电视文化的选择[J].艺术广角,2001(1):12-15.
    [49]金丹元.重识后现代——兼论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视文化[J].学术季刊,2002(1).
    [50]刘川鄂.池莉与池莉热”反思[J].文艺争鸣,2002(5).
    [51]秦志钰.也谈影视女性形象的陷落[J].影视艺术,2006(6).原文《文艺报》2001-10-18.
    [52]陶东风.双重文化语境中的中国大众文艺[J].电视艺术,1993(4).
    [53]张应辉.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思潮——兼与曾庆瑞.尹鸿两位教授商榷[J]现代传播,2003(1).
    [54]张应辉.意义,生产与消费[J]现代传播,2001(4).
    [55]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6).
    [56]邹文广.当代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J].学海,2001(5).
    [57]李贵仁.(作女》的价值和批评的陷阱[J].文艺评论,2003(5).
    [58]张光芒.欲望时代的缪斯[J].文艺评论,2003(3).
    [59]王科.理想的失落与道德的滑坡----论池莉小说对婚姻爱情的市民诠释[J].文艺评论,2004(1).
    [60]郝江波.欲望.迷失.命运的多声部叠加——(永远有多远)主题探索[J].当代文坛,2002,6(6).
    [61]朱青.行进中的张欣.解读都市生活的另一面[J].当代文坛,2002(4).
    [62]王铁仙.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3(3).
    [63]陈思和.现代都市社会的“欲望”文本[J].小说界,2000(3).
    [64]金丹元.论当代后影像文本中的几种新叙事类型[J].戏剧艺术,2002(5).
    [65]张艺声.中国影像文化的当代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66]尹鸿.冲突与共谋——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化策略[J].文艺研究,2001(6).
    [67]张凤铸.归去来兮故园情——文化纪实栏目(回家〉的美学追求[J].中国电视,2004(10).
    [68]曾庆瑞.“浪漫”是一种人生的观念和心态——20集电视连续剧〈浪漫的事)观后[J].中国电视,2004(5).
    [69]孔宏图.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思潮,也谈中国电视剧的文化身份[J].中国电视》2003(9).
    [70]刘川鄂.“池莉热”反思[J].文艺争鸣,2002(1).
    [71]金丹元.重视后现代-------兼论后现代语境中的中国电视文化[J].学术季刊,2002(1).
    [72]金丹元.全球化背景下的解构与建构[J].当代电影,2001(3).
    [73]李新宇.现代文化基地的守护与重建[J].粤海风,2001(1).
    [74]李新宇.胡适:新文化园地里的孤独与守望[J].南方文坛,2003(1).
    [75]陈玮.当前电视剧价值现象初探[J].中国电视,2002(10).
    [76]童庆炳.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价值取向[J].艺术月刊,2002(2).
    [77]张仲年.对电视剧本性的再认识[J].戏剧艺术,2002(6)
    [78]胡玲莉.论池莉小说的影视改编[J].影视艺术,2004(2).
    [79]汤玲,胡友笋.《自我丧失和精神围困——〈中国式离婚)的女性悲剧探因[J].当代电视,2005(1).
    [80]卢红梅.现代都市的爱情呓语[J].当代文坛,2003(4).
    [81]高侠.城市爱情:经典或现代——20世纪90年代女作家的情感话语[J].当代文坛,2004(1).
    [82]邓东山.对善良的质疑——评皮皮的小说(渴望激情〉[J].当代文坛,2002(3).
    [83]李华.从(玫瑰门〉和〈大浴女〉看铁凝对人性的审视[J].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5(3).
    [84]孙先科.故事的传奇性与精神上的反传奇——对池莉20世纪9年代小说创作的透视反思[J].文艺理论研究,2002(3).
    [85]尤游.提升和超越——电视剧〈让爱作主〉与小说原作的对比阅读[J].当代文坛,2002(5).
    [86]管宁新时期小说:人性内涵的拓展与嬗变——以爱情主题为中心的考察[J].文艺理论研究,2001(4).
    [87]周莹.“家”的神话的坍塌——论90年代女性协作中的反家庭叙事[J].文艺评论,2004(2).
    [88]盘剑.作为“读者性文本”——现代影视艺术的文化研究之一[J].当代电影,2000(6).
    [89]汤学智.90年代文学危机原因透视[J].文艺争鸣,2001(2).
    [90]盘剑.走向泛文学——论中国电视剧的文学化生存[J].文学评论,2002(6).
    [91]许丹成.从〈小姐你早〉看性别意识[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6).
    [92]涂险峰.商品化与人的价值的无根性——90年代都市小说价值现象初探[J].文学评论,2001(6).
    [93]张为.如诗般流淌的生活——浅析电视剧〈牵手〉的编剧艺术[J].当代电视,1999(8).
    [94]刘岩.沉思〈牵手〉——兼谈为什么缺少观众喜爱的好电视剧[J].声屏世界,2000(7).
    [95]李学武.在寻找中失落——自我、爱情及其他[J].当代电影,2000(3).
    [96]谭先虎.荧屏新宠——中国家庭题材电视剧热播透视[J].中国电视,2004(10).
    [97]周星,智华.2003:中国电视剧的创作述评[J].文艺争鸣,2004(1).
    [98]宋鲁曼.别用浪漫想象爱情——电视剧〈难舍真情〉观后[J].中国电视,2000(7).
    [99]高鑫,吴秋雅.20世纪的中国电视剧[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1(9).
    [100]王学谦.自由意志:青年鲁迅生命主义特质[J].社会科学战线,2004(5).
    [101]张仲年.对电视本性及艺术定位的若干认识[J].当代电视,2003(8).
    [102]周全德.大众文化中的情爱错觉[J].南京社会科学,2001(4).
    [103]李林展,陈欢.金婚和<双面胶>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博弈[J].文学教育(下),2009(10).
    [104]李新宇.近年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审美风格初探[J].当代电影,2007(5).
    [105]戴清,徐诗乔.电视研究批评:反思与建构——兼谈电视剧的审美文化研究[J].
    [106]戴清.文化转型的历史脚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剧文化精神的演进、家庭伦理剧与接受美学[J].文学教育(下)2009(11).
    [107]张晨阳.社会性别视角重的现代性模拟叙事——评<好想好想谈恋爱>[J].电影评介,2007(23).
    [108]谢建华.中国都市言情剧类资源流初导[J].中国电视,2007(11).
    [109]谢有顺.重申灵魂叙事[J].现代文学文编,2007(2).
    [110]吴秀明.“论十七年文学”的矛盾性特征——兼汉整体研究的几点思考[J].文艺研究,2008(8).
    [111]张经武.当下文学的图像化追求[J].文艺理论文摘卡,2008(3).
    [112]李清良,吴英梅.图像化时代:文学的使命与命运[J].文艺理论文摘卡,2008(3).
    [113]张邦卫.图像增殖与文学审美的重构[J].文艺理论文摘卡(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8(3).
    [114]汪方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2007年的中国电视剧艺术总评[J].影视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8(9).
    [115]陈林侠.世俗生存、物欲批判与意识形态——影视艺术的叙述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8(10).
    [116]胡智峰,徐晓斌.2007年中国电视剧研究新著述评[J].:影视艺术(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2008(7).
    [117]谢建华.主题传承与形式跨越——中国都市言情剧经典文本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4).
    [118]彭文忠.论湖南边地作家的情爱观念[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06.
    [119]王宏民.论情爱小说的性别批评视角[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120]孙祖娟.超度情爱——张洁长篇小说《无字》的文化意蕴解读[J].
    [121]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4).
    [122]陈国华.都市与女性的文学——张欣小说解读[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3.
    [123]夏德勇.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情爱模式及其文化语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124]周志雄.性别文化视野中的小说情爱叙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
    [125]王向阳.文化价值取向与情爱世界[J].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06.
    [126]王宏礼.试论中国现代情爱文学的走向[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02.
    [127]刘婷,赵晓倩.集体心理寻唤——新世纪电视剧创作与受众心理互为关系研究[J].当代电影,2009(7).
    [128]徐岱.南方故事的两种讲法——张欣和张梅小说新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129]童庆炳.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的人文价值取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130]曾庆瑞.守望电视剧的精神家园[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2、4)。
    [131]李复威.新时期以来的爱情文学遭遇[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4).
    [132]李新宇.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是与非[J].南开学报,2004-5.
    [133]周芳芸.挣扎在畸形生存空间的女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9(10).
    [134]王学谦.反传统:自由意志的高峰体验——论鲁迅反传统的生命意识[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7(4).
    [135]胡慧翼.性别视角的转换和女性主体性的“滑落”——女性文学从小说到影视的文化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2004(1).
    [136]王钟陵.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发展过程及几个理论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2004(3).
    [137]戴清,陈琰.日常生活空间与心理情感空间的并置与超越——当代家庭伦理 电视剧的叙事时空艺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5).
    [138]余红梅.老舍与茅盾笔下的情爱描写[J].宿州学院学报,2004(5).
    [139]李碧红.情爱—艺术永恒的话题[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6).
    [140]王向阳.文化价值取向与情爱世界[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6).
    [141]周志雄.性别文化视野中的小说情爱叙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6).
    [142]刘银花,孟祥胜.中国传统伦理观的认识与反思[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1(3).
    [143]夏德勇.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情爱模式及其文化语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144]杨洪承.20世纪中国文学性爱与欲望书写的文学史反省[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145]景秀明.解读近年来中国大陆家庭伦理剧中的“第三者”想像[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46]权雅宁.论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审美追求[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147]贺艳.试论家庭伦理剧的性别建构策略[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6).
    [148]胡丹.新时期家庭伦理剧的历史和发展[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4).
    [149]谢建华.主题继承与形成跨越[J].南京师大学报,2007(4).
    [150]高小弘.“家”神话坍塌下的女性成长——20世纪90年代女性成长小说中的“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51]邵清风.中国电视剧史研究综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7).
    [152]张凤铸.精深.精湛.精良——评析中国电视剧的八次轰动效应[J].现代传播,2003,2(3),
    [1]薛晋文.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喜中有缺失[N].文艺报,2009-02-05.
    [2]程晓筠.都市白领女性生活的透视镜[N].东方早报,2008-02-04.
    [3]杜悦.都市情爱题材电视剧为何遭遇“红灯”[N].光明日报,2006-12-22.
    [4]陈建功.宏阔生活中的都市情感——《亲情树》、《香樟树》、《相思树》观后 [N].人民日报,2008-05-15.
    [5]薛晋文.电视剧应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文化切入点[N].光明日报,2007-02-09.
    [6]李妍.谁懂我的心[N].中国电视报,2007-8-16.
    [7]黄海华.<双面胶>为何这么粘人[N].解放日报,2007-7-13.
    [8]汪方华.与时代同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21.
    [9]赵文侠.“伦理剧”热播映照观众现实生活烦恼[N].北京日报,2007-11-27.
    [10]左芳.警惕影视女性形象的集体陷落[N].文艺报,2001-8-16.
    [11]戴清.当代人的婚姻情感迷思——2003年中国家庭伦理剧点评[N].文艺报,2004-3-27.
    [12]冯晨.情感·文化·审美[N].人民日报,2003-8-28.
    [13]彭俐.一部电视剧美从何来[N]北京日报,2004-10-11.
    [14]胡恩.电视剧---与观众同心,与时代同步[N].人民日报,2004-2-10.
    [15]齐殿斌.时代呼唤影视新型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3-3-27.
    [16]张大天.影视剧婚外恋高发人群分析报告[N].北京晨报,2001-6-4.
    [17]雷达.重提文化格调[N].光明日报,2002-1-9.
    [18]王啸文.在“多样化”中凸时代精神——2003年度电视剧创作一瞥[N].文艺报,2003(12).
    [19]张欣.深陷红尘重拾浪漫[N].小说月报,1995(5).
    [20]白烨.女性写作的个人化与多样化[N].北京日报,2002-3-24.
    [21]张欣.深陷红尘、重拾浪漫[N].小说月报,1995(5).
    [22]常智奇.警惕用陷落的目光看待女性形象——与左芳、秦志钰二位先生商榷[N].文艺报,2001-8-16.
    [23]李银河.浅议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批判[N].文艺报,2001-11-22.
    [1]谢建华.论都市言情剧的审美范式[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6
    [2]陈阳.90年代以后电视剧研究[D].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4:34
    [3]李明军.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文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
    [4]刘朋朋.中国家庭伦理剧变迁的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5
    [5]鞠斐.星光照耀下的夜航船—世界之交的中国电视剧与当代思潮[D].吉林大学,2007(9)
    [6]任红燕.爱的求索[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7]于晓香.论池莉小说的爱情婚恋观[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5
    [8]张萍.论张欣的新都市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9]李新.爱在繁华落寞中[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5
    [1]谢冕,张颐武.大转型:后新时期文化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李新宇.走过荒原:1990年代中国文坛观察笔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3.
    [4]周宪主.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5]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7]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8]蔡翔.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4.
    [9]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黄书泉.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1]朱水涌.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12]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
    [13]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14]陈晓明.剩余的想象:90年代的文学叙事与文化危机[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
    [15]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6]毛崇杰.颠覆与重建: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7]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18]樊星.世纪末文化思潮史[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9]张永清.新时期文学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
    [20]汤学智.生命的链条:新时期文学流程透视(1978—1999年)[M].河南: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21]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22]张风铸.影视艺术新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3]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4]张福贵,黄也平,李新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审判[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
    [2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说[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26]於可训.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5.
    [27]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走向文化的世纪[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28]王岳川.尚水.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9]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0]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2.
    [31]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32]王铁仙,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3]张朝丽,徐美恒.中外电影文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10.
    [34]戴锦华.书写文化英雄:世纪之交的文化研究[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5]何镇邦.九十年代文坛扫描[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6]陈听.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7]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
    [38]黄仕忠.婚变、道德与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7.
    [39]李新宇.爱神的重塑——新时期文学中的情爱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40]陈鹏撰.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1]戴伟撰.中国婚姻性爱史稿[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42]徐岱著.边缘叙事——20世纪中国女性小说个案批评[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4.
    [4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44]周铺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45]郁余龙.中西文化异同论[M].三联书店,1989,4.
    [46]高鑫著.荧屏艺谭——高鑫自选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
    [47]张英编.文学人生——作家访谈录[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7.
    [48]徐仲佳.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现代性阐释[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
    [49]鲁迅.鲁迅全集·热风(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50]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8,1.
    [51]朱德发,等.爱河溯舟——中国情爱文学史论[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3.
    [52]苏冰.允诺与恐吓——20世纪中国性主题文学的文化透视[M].北京: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10.
    [53]李银河.李银河文集:性的问题福柯与性[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7.
    [54]李士坤,赵建文.现代西方人论[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1.
    [55]李有亮.给男人命名——20世纪女性文学中男权批判意识的流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
    [56]沈敦忠.20世纪文学中爱情描写的文化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6.
    [57]陈继会.二十世纪中国小说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2.
    [58]乔以钢.多彩的旋律——中国女性文学主题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
    [59]刘晓枫.中国文化的特质[M].北京:三联书店,1990.
    [60]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1]李泽厚.试谈中国的智慧---论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62]黄伟林著.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
    [63]侯晓明.情爱百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
    [64]雷达.思潮与文体——20世纪末小说创作观察[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6.
    [65]周国平.岁月与性情[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7.
    [66]乐黛云.跨文化对话[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2.
    [67]吴炫.中国当代文化批判[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1.
    [68]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东西方文化发展中心转型书系之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
    [69]曹文轩.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70]刘晔原.电视剧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
    [71]邓晓芒.从寻根到漂泊——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与文化[M].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3.
    [72]林少雄,吴小丽.影视文献理论导读(电视分册)[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4.
    [73]周庆智.文化的冲突与抉择[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2,1.
    [74]荒林,王红旗.中国女性文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6.
    [75]赵飞翔,吴炜华,薛华.电视艺术文化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
    [76]李新宇.走过草原:1990年代中国文坛观察笔记[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77]王永云.未来家庭形态[M].北京:学林出版社,1988,3.
    [78]曲春景.中美电视剧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5,3.
    [79]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1.
    [80]苗棣,王昕.大众文化与审美[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
    [81]祁述裕.市场经济下的中国文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
    [82]罗滨.思想大师的婚姻智慧[M].新华出版社,2006.
    [83]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调查·分析与应用[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2
    [84]丁海宴.电视艺术的观念[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
    [85]金丹元.电视与审美——电视审美文化新论[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3.
    [86]高鑫著.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
    [87]刘隆民.电视美学——电视艺术的美及其审美活动[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10.
    [88]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
    [89]胡智锋.影视前沿(上下)——“转型期”大众审美文化透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
    [90]苗棣,赵长军.论通俗文化:美国电视剧类型分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7.
    [91]张凤铸.广播影视艺术——张凤铸自选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
    [92]高鑫著.荧屏艺谭——高鑫自选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
    [93]仲呈祥.艺苑问道——仲呈祥自选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
    [94]胡智锋著.电视的观念——胡智锋自选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12.
    [95]宋家玲著.影视艺术之道——宋家玲自选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8.
    [96]曾庆端.我的电视观——曾庆端自选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
    [97]王伟国.思想的审美化——王伟国自选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
    [98]朱羽君.对电视的生命感悟——朱羽君自选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8.
    [99]卢蓉著.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0.
    [100]邹红.影视文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
    [101]周涌.影像记忆:当代影视文化现象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5.
    [102]金丹元,陈犀禾.新世纪影视理论探索[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5.
    [103]王维超.电视剧初探[M].北京:宝文堂书店,1983.
    [104]徐宏.电视剧审美特征探索[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1.
    [105]高鑫.高鑫电视艺术文集[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9.
    [106]宋家玲.电视剧艺术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12.
    [107]路海波.电视剧美学[M].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6.
    [108]陈志昂.电视艺术通论[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1,6.
    [109]杨伟光.电视丛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110]高鑫.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6.
    [111]周靖波.虚构电视叙事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8.
    [112]尹鸿.世纪转折时期的中国影视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13]刘忻.转型期中国电视的文化选择[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0.
    [114]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
    [115]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9.
    [116]陈耀南.中国文化对谈录[M].广西: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5.
    [117]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8.
    [118]钱林森,李比雄,苏盖.文化:中西对话中的差异与共存[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9]周宪.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1.
    [120]冯承柏,王中田,俞久洪.西方文化精义[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121]苗棣.电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
    [122]刘书亮.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9.
    [123]宋家玲.影视艺术比较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124]胡智锋.影视文化论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9.
    [125]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7.
    [126]吴辉,张志君.电视剧社会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127]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28]卢蓉.电视剧叙事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129]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30]赵吉惠.论21世纪的中国文化在融合中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1]周国平.爱与孤独——周国平散文·情感体验篇[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2]刘达临.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报告[M].上海:三联书店,1992,6.
    [133]李新宇.新时期小说的文化选择[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134]陈默.影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6.
    [135]苗棣.周靖波.拓展中的影想像空间[M].北京: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1.
    [136]赵凤翔,吴炜华,薛华.电视艺术文化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1.
    [137]黄式宪.电影电视走向21世纪[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5.
    [138]李柠,张闳.2004文化中国[M].广东:花城文艺出版社,2005,1.
    [139]时统宇.电视影响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
    [140]樊星著.代文学多维文化[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
    [141]郭建宁.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142]徐安琪.中国婚姻质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9.
    [143]张智华.影视文化传播[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8.
    [144]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145]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3.
    [146]李银河.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147]邵长波.电视结构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3.
    [148]陈传才.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49]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M].北京:三联书店,1997.
    [150]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51]王岳川.术本体论[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52]陈犀禾.跨文化视野中的影视艺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153]高鑫,吴秋雅.20世纪中国电视剧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154]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55]杨新敏.电视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56]李幼蒸.结构主义与符号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
    [157]孟繁华.精神裂变与众神狂欢、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亟待解决的27个问题[M].
    [158]王伟国.思想的审美化[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59]曾庆瑞.电视剧原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160]易存国.中国审美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61]仲呈祥.十评飞天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162]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
    [163]高鑫.电视剧创作概论[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
    [164]赵学思,沈亮.影视剧作的叙事艺术[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
    [165]徐扬杰.中国家庭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66]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67]吴素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168]林存阳,刘中建.中国之伦理精神[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69]曹书文.家族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70]杨新敏.电视剧叙事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171]靳丛林,陈泓,张富贵.外来文化摄取史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72]许志英,丁帆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73]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4.
    [174]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7.
    [175]刘书亮.中国优秀电影电视剧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9.
    [176]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177]贾秀清.纪录与诠释:电视艺术美学本质[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78]蔡贻象.影视文化美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179]隋岩.当代中国电视文化格局[M].北京大学出版社、群言出版社,2004.
    [180]许文郁.解构影视幻境:兼及与文学、历史、性、时尚、网络的关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1]胡智锋.电视传播艺术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82]张凤铸,等.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83]苏志武,丁俊杰.亚洲传媒研究(2003)[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84]周星著.影视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85]吴贻弓,李亦中.影视艺术鉴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86]钟友循,何宇宏.影视与影视鉴赏[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187]刘哗原.电视剧批评与欣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8]盘剑.影视艺术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89]陈晓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90]葛红兵.中国文学的情感状态[M].山东:文艺出版社,2008.
    [191]杨宏海.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都市文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92]王本朝.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193]谢昭新.中国现当代文学论集[M].安徽:合肥人民出版社,2006.
    [194]李陀,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90年代的文化和文学分析[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95]张志忠.九十年代的文学地图[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196]李欧梵.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197]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的各种历程[M].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98]于启宏.实证与诗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9]张凤铸.中国电影电视剧伦理纵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00]刘晔.电视艺术批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01]王富仁.历史的沉思.中国的文艺复兴[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02]曾庆瑞.中国电视剧艺术学学科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1][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英]约翰·斯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5][英]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理论导引[M].商务印书馆,2002.
    [6][英]安吉拉·默克罗比.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7][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8][美]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保加利亚]基·瓦西列夫.情爱论[M].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惠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社,1984.
    [10][日]今道友信.关于爱[M].王永丽,周浙平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11][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12][德]埃·弗洛姆说爱[M].王健朗,呼晓春译,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13][德]贝贝尔著.沈端牺译妇女与社会主义[M].北京:天民书局,1949.
    [14][法]米歇尔·福柯性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15][奥地利]弗洛伊德.刘从羽译性爱与文明[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
    [16][美]埃里希·弗洛姆.刘福堂译爱的艺术[M].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
    [17][法]西蒙·波伏娃.第二姓——女人[M].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 社,1986.
    [18][法]莫阿罗.人生五大问题[M].傅雷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
    [19][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美]罗洛·梅著.爱与意志[M].冯川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1998.
    [21][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2][英]伯特兰·罗素.婚姻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23][法]米歇尔·福柯注性史[M].张延琛,林莉,范千红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24][德]埃利希·诺伊曼.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5][德]爱德华·福珂斯.西方情爱史——情爱的觉醒[M].文艺复兴.时代中国育文出版社,2003.
    [26][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7][美]埃·弗洛姆.爱的艺术[M].康革尔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8][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黄建华译,上海:上海出版社,1987.
    [29][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黄晓京,彭强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30][美]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1][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2][美]理安·艾斯勒.神圣的欢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33][美]隆·莱博.思考电视[M].葛忠明译,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34][英]格伦·威尔逊,克里斯·迈克劳林.为什么爱情不能持久[M].梁卿.刘县书译出版社,2003.
    [35][美]英尔顿·亨特.情爱自然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
    [36][美]劳拉·蒙福德.午后的爱情与意识形态[M].林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7][法]居伊昂.性与道德[M].李迈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8][英]戴维·莫利.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39][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刊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0][德]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1][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42][日]舟桥和郎.电视剧脚本作法48讲[M].王秋妮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43][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精神[M].安利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44][英]大卫.麦克洪恩.理解电视[M].苗棣,赵长军,李黎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5][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6][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7][英]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8][苏]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9]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0][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5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2][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