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追寻大地的阶梯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阿来在80年代文学喧嚣的时代初登文坛,以诗歌始,始终保持自持与自醒,不仅没有盲从于任何思潮和流派,甚至采取了一种主动“逃离”的姿态。在《尘埃落定》出版乃至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后,阿来开始赢得文坛的普遍注意。对于一个保持稳健创造力,并不断提升、攀登的作家而言,我们无需急于确定其在将来文学史的意义及价值。本文以阿来的小说为中心,结合其散文、诗歌创作,对阿来小说的写作发生、小说观念、主题意蕴、人物谱系、叙事形态和悲剧意识等等做了细致的考察。阿来如苦行僧般的行走在业已斑驳、躁动的旷野之上,他以宽容和豁达坦然面对个体的苦痛、存在的孤独,并由此建立起个体对世界的关怀与想象,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内省与包容,渗透着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东方智慧。读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同与南朝风韵的朴拙旷达,有着超脱于喧嚣世界之外的清冽宁静,阿来的书写在为自己营造一个语言故乡的同时,也为这个时代保存了一份忧伤和沉重。
     阿来的作品,多半是围绕他的故乡以及漫游的经历展开。藏文化对阿来而言,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符号、地理空间的展现,更是人类精神与信仰的维度。阿来的文学创作有着明显的藏语思维嫁接到汉语表达之上的特点,而这种混合的叙述方式也给了我们独特的审美体验。在某种意义上讲,阿来是边地文明的勘探者和守护者。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些本真、朴拙的表达的背后渗透着的作者炙热的情感,人类古老的寓言在此复活。阿来的历史书写注重对细节真实的验证与表达,对正史中忽略的部分的自觉关注,对历史进化论和必然性的质疑和反思。他认为宏大的历史是由一个个人的命运组成,他也不止一次的强调“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在阿来的主题之中有一种厚重的情感感知,以及庄严的责任感,在不断变动的历史坐标之中,展现命运的纵深,对悠远历史的抒情化表达给了我们独特的美学享受。他尤其善于把握人物在变动历史在人心中的回响与激荡,以及历史巨轮下的边缘人孤独的想象与灵魂的追寻。阿来把生命个体置放于历史的洪潮之中,试图用文学的方式关照这些孤立无援的灵魂,探寻挣扎、努力抑或是隐忍,使得其作品中拥有了普遍的人性指向。那种面对命运坚韧不屈的追求与努力、精神向往都在文本中得以诗意的呈现,闪耀着智性的光芒。而历史、命运、孤独与追寻在文章中互相映照,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一道独特的心灵景观,而这脚踏大地的坚韧则跨越了无奈、虚妄、灾难赋予了对生命的诗性理解,充溢着勇敢而热诚的力量。
     阿来笔下的人物,重神似而不重形俱,“贵贱在于骨法”,有着中国传统书画中寥寥几笔的疏离、劲健的风骨。本文着重探讨了女性、硬汉和土司、僧侣、巫师这个三组人物形象的独特魅力。阿来以当代文坛罕见的刚硬、激烈与伟岸,传达对崇高的自觉追求和对命运与历史的关注,展现恢弘气度与古老精神之间的默契。他既不粉饰人生,也不掩盖在书写那些曲折漫长的来路时的情感的叠荡,并努力彰显着勇于担当的高贵。阿来根植于藏文化传统之中,并接受了西方超现实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他却不是一个有很强形式激情的作家,行文之中少有刻意设定的叙事圈套,却在沉逸的诗意中显示出朴拙而深邃的意境。他的作品之中充满了梦幻与现实、想象与真实的自由交织,白描与情感抒发的自由无碍,并富含大量的民歌、寓言、隐喻、想象及梦魇的因子,行文凝练,意象交叠,用丰富的想象延展了生命的空间,传达着一种真实的临界经验。而自由移动的视角、多重的叙事声音和交响乐的混响结构,使得文本有着音乐的回旋、转承、共鸣,传达着一种举重若轻的力量。他把时间坐标推远,却把地理坐标拉近,情感贴近而思考绵远,并由此建立个体对世界的关怀与想象。
     阿来的作品虽不多,但无不展现一种匍匐在地,用心倾听的姿态。他用大地般的浑厚、坚韧与朴拙之中,体现了他入世的情怀和载道的热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事实上,时代与命运很多时候就犹如西绪弗斯的巨石,它不断的滚落,压榨着人的生存空间,碾碎一个个哪怕是微小的希望曙光。本文采取文化背景分析、文本互涉分析、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的美学的研究方法为主,兼及心理批评、解构批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理论,采用宏观概括与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式。论文将整个藏族民族传统、宗教、习俗纳入考察范围,并考虑到汉文化的滋养、世界文化的碰撞、现代性的侵袭等多方面的因素,结合当代文化语境对阿来进行全方位的艺术考察,论证其独特的清冽纯净、朴拙厚重、诗意灵动的美学特征和风貌。阿来的作品中充满着一种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大地般仁厚的情怀:遵照生命的原色,接受既定的命运,幻想美好的生活,这并不是一种懦弱,而是一种英雄的担当。他的写作,已不再局囿于对小说文体本身的热爱,还蕴藉着一位对历史、自然、命运充满敬畏的作家的情怀,体现了浮世中别样的深邃、温暖与绵远。
Alai, a Tibetan writer, debuts in the literary world in the80s, which is an uproarious time.Beginning with poetry, Alai always restrains himself without following blindly any trend and"genre, even if he wants to "escape in an active attitude from the world. He started to winuniversal attention in literary circles after the book, Dust Settled, got published, and he alsoobtained the fifth Mao Dun Literature Prize for this book. For the writer who has a steadycreativity and keeps rising in his writing style, we need not be anxious to determine Alai'sim'portance and value in literary history. This paper focuses on Alais novel, combining withhis creation in prose and poetry, to make a meticulous investigation on his novel's happenings,uni'que ideas, themes, characters pedigree, narrative forms,tragedy, consciousness and so on.Alai is walking in the motley and restless wilderness, just like an ascetic. He faces individualsulTerings and loneliness with tolerance and open-mindedness. Thus, he establishes thei'ndividuals care and imagination for the world. His works are full of introspection andforgiveness, permeating with cultural feelings and wisdom. Through reading his novels, youwill efel broad-mindedness and coolness, which arc different from the charms found in theSouthern Dynasties. Alai is building his own language home as well as preserving grievancesin his writing.
     Most of Alai's works arc about his hometown and roaming experience. For Alai,theTibetan eulture is not only a simple cultural symbol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geographicalspace, but al'so of human spirit and dimension of faith. Alais creation in literature has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putting the Tibetan thinking into the Chinese expression, and thiskind of narrative method also gives a unique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a sense, Alai is aprospector and guardian for civilization in the borderland. It is not dififcult for us to findwriter's heated emotions hidden in his plain and simple writing and the ancient tales areresurrected in his writing, too. Alai's works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details of the realconifrmation and expression, to the omitted part in the history books of his own free will andto the questions and relfections in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He believes that grand history iscomposed of individual fate, and he also stresses that ‘man is the starting point as well as thede'stination. In his themes, there is a heavy emotional perception and solemn responsibility, which shows the fate in the constant changing process of history. We can enjoy his uniqueaesthetic lyrical expressions in the long history. He is especially good at describing the soundand excitement in characters’ mind and the pursuit of marginal people's imagination and soul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Alai puts individual life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and he tries to takecare of these isolated souls so as to explore, struggle and endure silently. Thus, the commonhuman nature can be found in his writing. The unyielding efforts and spirituality faced withfate can be presented in text, shining the light of wisdom. However, history,fate,lonelinessand pursuit are correlated together in his novels,which constitute a unique psychic landscapein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te21s centu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tough stories span thehelplessness, vanity and disaster to endow poetic understanding for life, filling withencouragement and enthusiasm.
     The characters i'n Alais novels emphasize similarity ir spirit rather than on forms. Hewrites novels with magnificent and powerful style, just as the estrangement in the Chinese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s' unique charm in three groups:females, the steel-willed men, headmen, monks and wizards. Alai conveys attention to loftypursuits, fate,and history and shows tacit understanding between grand bearing and ancientspirits in tough violent ways, which are rare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ircle. He does notbeautify life and disguise the turbulencc in emotions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books,and hetries to reveal the nobility that can manifest responsibility. Alai takes root in the Tibetanculture and accepts the influence from the western surrealism, but he is not a writer withstrong passion and there are few narrative traps intentionally planned in his books. He showsartistic and simple conceptions in the profound poetry. His works are full of dreams andrealities,and description and emotions are interwoven together in his books. There are a lot offolksongs,tales, metaphors, imaginations and nightmares in his novels. The images areoverlapped, and the writing style is concise. Alai communicates a real critical experience withrich imagination to extend life space. While, the reverberated structure with free mobileperspective, multiple narrative voice and symphony makes texts present a kind of power inmusic and resonance. He pushes the time coordinate away and presses himself close to thegeographic coordinates so as to establish individual's care and imagination for the world.
     Alai writes only a few books, but most of them show a sincere attitude. And his writingstyle reflects his feelings and enthusiasm and the unremitting pursuit of meaning in life. Infact, in most cases, fate and times, just like gigantic rocks, are constantly tumbling so as tosqueeze people's living space and to crush any hope.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combining macro generalization and micro analysis. The historical and aesthetic approach can be seen as its main study methodology, combining with some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cultural background analysis, text analysis and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s well as sometheories of psychological criticism, deconstruction criticism, modernism and post modernism.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Tibetan culture, including national traditions, religions and customsare brought into this thesis, and the author also considers some factors in nourishment in theChinese cultures,collision with world culture and modern invasion. The paper also carries onthe all-round artistic investigations for Alai, combined with contemporary contexts to provehi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purity, naturalness, poetic quality and aesthetics'. Alais novels areiflled with respect for natural law and a feeling of kindnes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we shouldfollow natural life and accept the destined fate, which is a kind of heroic responsibility ratherthan cowardliness. His books are no longer conifned lo the deep love for style in novelwriting, but also embody th'e writers awed emotions in history, nature and fate and givesexpression to particular feelings of depth, warmth and remoteness in the worldly lifetime.
引文
①阿来著:《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后记,第151页。
    ③舒晋瑜:《写作更多地依赖作家的天赋》,《海燕》,2010年第7期。
    ④张学昕:《当代文学人物形象的民族身份》,《光明日报》,2002年12月18日。
    ①阿来:《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美文(下半月)》,2007年第7期。
    ②阿来著:《穿行于异质文化之间》,《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52-153页。
    ③在《阿来,中国距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与阿来老师面对面》(《课堂内外》2003年第12期)中阿来说过“我们家是外来户,在当地是弱势群体”。
    ④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页。
    ⑤阿来著:《血脉》,《宝刀》,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⑥阿来著:《血脉》,《宝刀》,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①阿来:《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当代文坛》,2006年第1期。
    ②阿来:《有关〈空山〉的三个问题》,《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
    ③阿来:《有关〈空山〉的三个问题》,《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
    ①阿来著:《流水账》,《宝刀》,作家出版社,2009版,第317页。
    ②何平:《山已空,尘埃何曾落定?——阿来及其相关的问题》,《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①邱华栋:《阿来印象》,《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
    ②周克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序阿来小说集〈远方的地平线〉》,《民族文学》,1989年第1期。这篇文章在作家出版社2000年再版的《旧年的血迹》一书中,按照阿来在《重版自序》的要求依然是“放在这本书的前面”,只是书中序言“只是近三四年才写小说”中“三四年”没有顿号,而在《民族文学》中有顿号。
    ③阿来:《幸运与遗憾》,《民族文学》1991年第1期。
    ④脚印:《十五年阿来》,《鸭绿江(上半月版)》2001年第4期。
    ①脚印:《十五年阿来》,《鸭绿江(上半月版)》2001年第4期。
    ②该篇发表于《民族文学》,1985年第9期,后改名为《生命》被收入阿来的第一部小说集《旧年的血迹》中。
    ③阿来:《一本书与一个人》,《文学界(专辑版)》,2010年第4期。
    ④阿来:《我的藏文化背景》,《青年文学》,2001年第6期。在此文中阿来说“我过去是一个完完全全的理想主义者,现在至少也是半个理想主义者”。由此不难推测出,当时的阿来正处于“完完全全理想主义者”阶段。
    ⑤阿来:《一本书与一个人》,《文学界(专辑版)》,2010年第4期。
    ⑥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⑦阿来:《倾听》,《草地》,1998年第6期。
    ①阿来:《流水账》,《宝刀》,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317页。
    ②这个是发表于《红岩》1993年第1期里的一个反映家族灭亡史的中篇,不是后来《空山》中的卷二。
    ③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①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②《尘埃落定》的故事最早出现在短篇《老房子》中,只是当时的意象不是稳定。《尘埃落定》的版权输出20多个国家,当时卖到美国的版税是15万美元,由著名汉学家葛浩文翻译,英文书名为《Red Poppies》。
    ①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②阿来:《民间传统帮助我们复活想象——在深圳市民大讲堂等的演讲》,《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07页。
    ③阿来:《熟悉的与陌生的》,《民族文学》,2009年第10期。
    ④迟子建:《阿来的如花世界》,《四川日报》,2011年11月25日。
    ①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②这篇指的是发表于《草地》,1995年第4期的《格拉长大》。而发表于《人民文学》2003第12期的《格拉长大》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行增补后的作品,语言更加莹润、意境也更为深远。
    ③这篇《电话》不同于后来《阿来小说二题》(包括《电话》和《番茄》,原载于《小说月报(原创版)》2007年第5期,《花城》2008年第4期转载)中的同名文章,该文发表于《四川文学》,1991年第3期。
    ④阿来:《已经消失的森林》,《红岩》,1991年第1期。
    ②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③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6页。
    ①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3-34页。
    ①阿来:《作家阿来获奖感言》,《小作家选刊》,2009年第12期。
    ①阿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黄河文学》,2009年第5期。
    ②在程丰余《阿来:我是天生要成为作家的人》(《中华儿女(青联版)》,2009年第7期)中写到:“阿来出生在川西北藏区一个偏远的藏族村寨,当时的教育,是要在藏地普及汉语,因此上学之前,阿来多多少少会说几句汉语,……‘但这个没用,一旦进入到课本这个领域,你就发现,虽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你都好像是听懂了,但最后的结果,这堂课下来,到底他要告诉你什么,不懂。’直到小学三年级的某一天,他突然听懂了老师说的一句汉语,‘好像嗡地一声就开了窍,所有不懂的东西都懂了。’这个顿悟使小小的阿来感觉幸福无比”。由此不难发现,汉语学习对幼小的阿来而言是一段并不平坦的艰难旅程。
    ③阿来著:《嘉绒大地给我的精神洗礼》,《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35页。
    ①何言宏,阿来:《现代性视野中的藏地世界》,《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②阿来著:《从拉萨开始》,《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7页。
    ③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页。
    ①舒晋瑜:《写作更多地依赖作家的天赋》,《海燕》,2010年第7期。
    ②阿来著:《灯火旺盛的地方》,《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31页。
    ③阿来:《心中的阿坝,尘埃依旧》,《出版广角》,2002第7期。
    ①阿来著:《大地的语言》,《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页。
    ①阿来:《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民族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②阿来著:《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③阿来著:《群蜂飞舞》,《尘埃飞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346页。
    ①阿来:《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美文(下半月)》,2007年第7期。
    ②朱寨:《对生活的思考》,《文艺报》,1978年第3期。
    ①阿来著:《民间传统帮助我们复活想象》,《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05页。
    ②阿来:《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美文(下半月)》,2007第7期。
    ③阿来著:《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民族文化》,《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页。
    ①阿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黄河文学》,2009年第5期。
    ②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③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他于197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授奖词中写到“因为他的诗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和梦想”。
    ④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年),生于纽约州长岛,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①阿来:《穿行于多样化的文化之间》,《中国民族》,2001年第6期。
    ②阿来:《沉静的宣叙》,《草地》,2004年第3期。
    ③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④阿来著:《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①阿来著:《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5页。
    ②阿来:《在诗歌与小说之间》,《四川省情》,2002年第3期。
    ③阿来:《穿行于多样化的文化之间》,《中国民族》,2001年第6期。
    ①吴虹飞:《阿来终生都在叛逆期》,《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4期。
    ②1997年,《非正常死亡》发表于《四川文学》第4期。同年,《湖南文学》第8期转载,更名为《小镇的话题》。
    ①《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马尔克斯写于1981年的作品。本文选取的译本是李德明,蒋宗曹译,陈中义主编:《世界中篇小说经典·拉美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646-725页。
    ②阿来:《我只感到世界扑面而来》,《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①阿来:《穿行于多样化的文化之间》,《中国民族》,2001年第6期。
    ②[以色列]里蒙·凯南在《叙述虚构作品》(三联书店1989年版)中提出的。
    ③里程:《文学的出路》,《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6期。
    ①阿来著:《不是解构,不是背离,是新可能》,《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22页。
    ②[英]奈保尔著;王志勇译:《米格尔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③[英]奈保尔著;王志勇译:《米格尔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
    ①阿来著:《善的简单与恶的复杂》,《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19页。
    ①阿来著:《随风远走》,《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页。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罗念生,杨周翰译:《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8-29页。引文中第一个“一”指的是历史家,第二个“一”指的是诗人。
    ①[美]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文本》。Haden White,“The Historical Text as Literary Artifact,”in Tropics ofDiscourse: Essays is Cultural Criticis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7)
    ②阿来著:《赞拉:过去和现在》,《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14页。
    ③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3页。
    ①此为李敬泽在“阿来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记要,摘自杨霞:《“阿来作品研讨会”综述》,《民族文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②阿来著:《旧年的血迹》,《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③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④阿来:《若尔盖草原随想》,《草地》,1991年第1期。
    ①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5页。
    ②阿来著:《猎鹿人的故事》,《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269页。
    ①转引自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5页。
    ②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①阿来:《我的藏文化背景》,《青年文学》,2001年第6期。
    ②阿来著:《行刑人尔依》,《尘埃飞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00页。
    ①[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下册,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70页。
    ①阿来:《时代的创造与赋予》,《四川文学》,1991年第3期。
    ②阿来著:《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8页
    ③阿来著:《群山,或者关于我自己的颂词》,《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④阿来:《为了明天而记录昨天》,《长篇小说选刊》,2007年S1期。
    ①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②阿来:《我的藏文化背景》,《青年文学》,2001年第6期。
    ③[法]加缪著;杜小真,顾嘉琛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7页。
    ①阿来著:《环山的雪光》,《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②阿来著:《环山的雪光》,《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①阿来著:《行刑人尔依》,《尘埃飞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27页。
    ②阿来著:《阿古顿巴》,《尘埃飞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①阿来著:《寐》,《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52页。
    ②阿来著:《寐》,《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该句是叶芝的诗句。
    ③阿来著:《守灵夜》,《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①阿来著:《血脉》,《宝刀》,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②阿来著:《血脉》,《宝刀》,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89-90页,第100页。
    ①阿来著:《血脉》,《宝刀》,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①阿来著:《猎鹿人的故事》,《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285页。
    ②在《写作:忠实于内心的表达——阿来访谈录》(易文祥,阿来;《小说评论》,2004年第5期)中阿来说道:“民族性是自然而然的一种东西。……我这种人生观是带宗教感的。”
    ③阿来著:《灯光旺盛的地方》,《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38页。
    ④阿来:《群峰飞舞》,《民族文学》,1993年第4期。
    ①阿来著:《灯火旺盛的地方》,《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39页。
    ②阿来著:《行刑人尔依》,《尘埃飞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04页。
    ①阿来著:《群山,或者关于我自己的颂辞》,《阿来文集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①洪志刚:《刑场背后的历史——论<檀香刑>》,《南方文坛》,2006年第6期。
    ②阿来:《时代的创造与赋予》,《四川文学》,1991年第3期。
    ③[美]马克·吐温著;曹明伦译:《亚当夏娃日记》,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07页。
    ①[法]加缪著;杜小真译:《西西弗神话:加缪荒谬与反抗论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前言。
    ②阿来著:《远望玉树》,《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35页。
    ③[英]萨默塞特·毛姆著;陈德志,陈星译:《作家笔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①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①事实上,阿来幼时确实有个叫张玉明的老师,故而在其作品中一个叫“章玉明”的老师频频出现,他(她)在《守灵夜》中是曾经干净漂亮,后为生活击垮,变成一个邋遢、满身酒臭与寡妇同居的中年男人;在《血脉》中又化身为洁净、芬芳而美丽的年轻女子;在《孽缘》中是一个善良、正直、对生命充满了理解与同情的老师。
    ②这里的《天火》围绕仁真郎加书写的文本,不是《空山》中卷二的那个《天火》。同样的还有《鱼》(发表于《花城》,2000年第6期,并收入散文集《就这样日益丰盈》中)是散文性质的书写钓鱼的经历,而另一个《鱼》(《现代作家》,1989年第10期)则是书写了一个家族的破败史。另外,《格拉长大》(《草地》,1995年第4期和《人民文学》,2003年第12期)是同一个故事,只是书写方式、措词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动,这些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作者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于人物理解以及思想的发展。
    ③文中开头的“有如”显然是“犹如”。引自阿来:《熟悉的与陌生的》,《民族文学》,2009年第10期。
    ①阿来著:《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②阿来著:《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①阿来著:《猎鹿人的故事》,《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页。
    ②阿来著:《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③钱理群著:《与鲁迅相遇:北大演讲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0页。
    ④此处并非是《空山》中第二卷的《天火》,而是发表于《红岩》1991年第1期的一个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
    ①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②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3页。
    ①阿来:《从名词到形容词西藏如何被“神化”》,凤凰网专稿,2009年03月11日。网址:http://phtv.ifeng.com/program/qqsrx/detail_2009_03/11/1079551_0.shtml
    ②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③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④阿来著:《德格:湖山之间,故事流传》,《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①阿来著:《群山,或者关于我自己的颂词》,《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
    ②阿来著:《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3页。
    ③孟悦,戴锦华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绪论第35页。
    ④[法]乔治·巴塔耶著;董澄波译:《文学与恶》,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英]萨默塞特·毛姆著;陈得志,陈星译:《作家笔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②苏童著:《神女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65页。
    ③[法]西蒙·德·波伏瓦著;王友琴等译:《女人是什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①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②阿来:《远方的地平线》,《民族文学》,1987年第4期。
    ③吴怀尧:《阿来:文学即宗教》,《延安文学》,2009年第3期。
    ①[德]雅斯贝尔斯著;余灵灵,徐信华译:《存在与超越—雅斯贝斯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09页。
    ①姚鼐:《惜抱轩文集·复鲁絜非书》,写于乾隆四十二年。
    ②阿来著:《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页。
    ①阿来著:《奥达的马队》,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页。
    ②阿来著:《奥达的马队》,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页。
    ③阿来著:《奥达的马队》,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①阿来著:《奥达的马队》,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②阿来著:《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16页。
    ③阿来著:《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
    ①阿来著:《金光》,《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②[意]迪诺·布扎蒂著;倪安宇译:《魔法外套》,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第169页。
    ③这里借用了巴尔扎克的手杖柄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卡夫卡的日记中写的“一切障碍都在粉碎我”。
    ④[英]萨默塞特·毛姆著;陈得志,陈星译:《作家笔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页。
    ①阿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黄河文学》,2009年第5期。
    ②易文祥,阿来:《写作:忠实于内心的表达——阿来访谈录》,《小说评论》,2004年第5期。
    ①[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18页。
    ①阿来著:《生命》(又名《草原的风》),《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②阿来:《人熊或外公之死》,《四川文学》,1994年第2期。
    ③阿来著:《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①阿来著:《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23页。
    ②查柯阿旺扎巴大师(语自在称),于公元十四世纪出生在“查柯”地区,即现在被称为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境,距成都市约四百公里。大师在出家后,即来到拉萨依止宗喀巴大师学习显密教法,尽得传授,获得善巧博学的名位,被宗喀巴大师赐号为“大堪布”。阿旺扎巴大师是宗喀巴祖师之最初弟子之一,与另外三位祖师并称为“宗喀巴早期四徒”。在由宗喀巴倡办之广愿大法会中,阿旺扎巴为主要筹办人员之一。他在嘉绒历史上与毗卢遮那一样有名望,著名的《三主要道》即是宗喀巴大师为他创作的。
    ①[法]加缪著;杜小真,顾嘉琛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1页。
    ②阿来著:《灯火旺盛的地方》,《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26页。
    ③阿来著:《致领诵者》,《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65页。而引文中的省略号是原文的原貌,为了避免引文省略时所用省略号与原文中省略号无法区分,故而本段引文用引号结束和逗号分开。
    ①阿来著:《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②阿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黄河文学》,2009年第5期。
    ③阿来:《永远的嘉绒》,《中国民族》,2001年第11期。
    ④阿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黄河文学》,2009年第5期。
    ①阿来著:《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①格非著:《文学的邀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页。
    ②吴怀尧:《阿来:文学即宗教》,《延安文学》,2009年第3期。
    ①阿来著:《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②周政保:《“落不定的尘埃”暂且落定——〈尘埃落定〉的意象化叙述方式》,《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4期。
    ③贺绍俊:《说傻·说悟·说游———读阿来的〈尘埃落定〉》,《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4期。
    ④阿来著:《格萨尔王》,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①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327页。
    ②阿来著:《蘑菇》,《尘埃飞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08-109页。
    ①值得指出的是在阿来的文学世界之中有着形形色色的外公,他们作为弥留老人的形象是阿来所尊崇的对象,无论是《少年诗篇》、《灵魂飞舞》、还是《空山》之中他们都有着古铜的肤色,阿来坚信他们富有智慧和看透世事的幽默与淡薄,并有着超常敏锐的感觉,而这种形象在少数民族作家红珂的《泉鸣》中也有所展现。
    ②钱钟书著:《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
    ③张学昕:《朴拙的诗意—阿来短篇小说论》,《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①阿来著:《在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年会上的演讲》,《阿坝阿来》,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158页。
    ②阿来:《关于灵魂的歌唱》,《人民文学》,1999年第4期。
    ③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①阿来著:《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①阿来著:《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4页。
    ②阿来:《关于灵魂的歌唱》,《人民文学》,1999年第4期。
    ①阿来著:《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①[美]玛丽·罗尔伯杰;陈许译:《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短篇小说》,《国外文学》,1994年第1期。
    ①阿来著:《环山的雪光》,《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7页。
    ②阿来著:《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0页。
    ③《蘑菇》的开头中写到:“小时候,嘉措当了喇嘛又还俗的外公告诉他。外公说,我们部族的祖先是风与鹏鸟的后代,我们是从天上下来的。”(阿来著:《格拉长大》,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141页)
    ④阿来著:《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地57页。
    ⑤阿来著:《奥达的马队》,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4页。
    ⑥阿来著:《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页。
    ①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8页。
    ②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4页。
    ①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②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①阿来著:《守灵夜》,《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88页。
    ②阿来著:《路》,《格拉长大》,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33页。
    ③杨匡汉:《意象的能动型式——诗学笔记之一》,《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2期。
    ①阿来:《献诗(外一首)——致亚运火种采集者达娃央宗》,《诗刊》,1991年第5期。
    ①阿来著:《结局》,《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①[俄]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①阿来著:《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页。
    ②这里的《格拉长大》指的是发表于《草地》1995年第4期上,而不是发表在《人民文学》2003年第12期的《格拉长大》。在阅读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二者的名字,书写的内容都是一致的,而且行文中大概也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相同的文字,但后者对前者的删减和增添使得两篇文章在叙事视角、表达主旨和深层意蕴情感方面都有所不同,此处就不加以赘述了。
    ①[美]苏珊·S·兰瑟著,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②Gerard Genette,Narrative Discourse:An Essay in Method,Jane E. Lewin trans.(Ithaca: CornellUniversity Press,1980),244-245.
    ③阿来著:《环山的雪光》,《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①阿来著:《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②[法]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99页。
    ③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①阿来著:《奥达的马队》,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②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5-26页。
    ①阿来:《从诗歌与音乐开始》,《青年文学》,2006年第6期。
    ②阿来:《一部村落史与几句题外话》,《长篇小说选刊》,2005年第3期。
    ①吴怀尧:《阿来:文学即宗教》,《延安文学》,2009年第3期。
    ②阿来著:《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
    ①[法]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页。
    ①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②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①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②吴怀尧:《阿来:文学即宗教》,《延安文学》,2009年第3期。
    ③李建军:《像蝴蝶一样飞舞的绣花碎片——评〈尘埃落定〉》,《南方文坛》,2003年第2期。
    ①[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罗念生,杨周翰译:《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6-47页。
    ②[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罗念生,杨周翰译:《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2页。
    ③朗吉努斯,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马文婷编:《美学三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110页。
    ④尹鸿著:《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108页。
    ⑤[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6页。
    ①[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97页。
    ②阿来著:《行刑人尔依》,《尘埃飞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71页。
    ①[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小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18页。
    ②阿来:《行刑人尔依》,《尘埃飞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59页。
    ③降边嘉措:《亲切的关怀,辉煌的成就——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格萨尔〉事业的成就》,《文艺报》,2009年12月
    10日。
    ④于敏:《一个人的史诗——读阿来〈格萨尔王〉》,《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09年第5期。
    ⑤[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罗念生,杨周翰译:《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37-38页。
    ①阿来著:《格萨尔王》,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118页。
    ①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②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①[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
    ②阿来:《有关〈空山〉的三个问题》,《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
    ③徐群晖:《论莎士比亚悲剧的非理性意识》,《外国文学》2003年第4期,第73页。
    ①冯宪光:《现实与传统幻想与梦境的交织——评阿来的短篇小说》,《当代文坛》,1990年第6期。
    ①阿来著:《火车穿越的身与心——青藏笔记二》,《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页。
    ②阿来,陈祖君:《文学应如何寻求“大声音”》,《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5年第2期。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方文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现代晚期的自我与社会》,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
    1页。
    ①刘小枫著:《现代人及其敌人》,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②阿来:《有关〈空山〉的三个问题》,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
    ①阿来著:《没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民族文化》,《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71页。
    ①张法,张颐武,王一川:《从“现代性”到“中华性”——新知识型的探寻》,《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文章中提到现代性在中国的五次重心转移,并指出“从3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近半个世纪,主权问题一直成为中国现代性的主导性问题。……‘文化大革命’正是‘斗争’理论的极端膨胀的展现。人们相信,‘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斗则进,不斗则退,不斗则垮,不斗则修’。对外对内的不停顿的绝对‘斗争’,被当作令中国重争主权即重返中心的第一‘法宝’。”
    ②阿来著:《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社2008年版,第206页。
    ③风马藏语发音“隆达”,“隆”即风,“达”即马,是把驮着“三宝”的马拓印在一张比香烟盒还小的四方纸上,以藏文组成咒语或者是吉祥八宝(海螺、珊瑚、砗磲、如意等)图案印在四周作为花边,还有风马旗是印满六字真言或者咒语,中间印着一匹驮宝德白马,共有红、黄、蓝、绿、白五种颜色,作为西藏高原的独特风景。传说有传播教义或者为神灵所驱驾的作用。
    ①梁海:《论〈尘埃落定〉》,《文艺争鸣》,2009年第10期。
    ②阿来著:《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8页。
    ③邵燕君:《“纯文学”方法与史诗叙事的困境——以阿来〈空山〉为例》,《文艺争鸣》,2009年第2期。
    ①阿来著:《走向大渡河》,《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39页。
    ②阿来著:《走向大渡河》,《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50页。
    ③阿来著:《野人》,《就这样日益丰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页。
    ①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②阿来著:《灯火旺盛的地方》,《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45页。
    ③狄特富尔特等著;周美琪译:《人与自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157页。
    ①[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②何言宏,阿来:《现代性视野中的藏地世界》,《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1期。
    ③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④陈晓明著:《历史化的极限》,《表意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471页。
    ⑤陈静蓉:《在传统失落的世界里重返家园———论现代性视域下的怀旧情结》,《文学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1期。
    ①阿来:《有关〈空山〉的三个问题》,《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
    ②阿来:《幸运与遗憾》,《民族文学》,1991年第1期。
    ①[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5页。
    ②阿来著:《雪梨之乡金川》,《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188页。
    ③阿来著:《格萨尔王》,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57页。
    ①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②[英]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49页。
    ③阿来:《有关〈空山〉的三个问题》,《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2期。
    ④阿来著:《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07页。
    ①阿来著:《空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页。
    ①阿来著:《阿来文集中短篇小说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后记第588页。
    ③阿来:《时代的创造与赋予》,《四川文学》,1991年第3期。
    ①阿来著:《永远流浪》,《阿来文集诗文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②阿来:《永远的嘉绒》,《中国民族》,2001年第11期。
    ③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①周克芹:《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序阿来小说集〈远方的地平线〉》,《民族文学》,1989年第1期。
    ②吴虹飞:《阿来终生都在叛逆期》,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4期。
    ③阿来:《人是出发点,也是目的地——第七届华语传媒大奖获奖词》,《黄河文学》,2009年第5期。
    ①阿来著:《从拉萨开始》,《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20页。
    ②阿来著:《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③南帆:《美学意象与历史的幻象——读阿来的〈空山〉》,《当代文坛》,2007年第3期。
    ④阿来著:《嘉绒大地给我的精神洗礼》,《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第235页。
    阿来著:《旧年的血迹》,作家出版社1989年版、2000年版。
    阿来著:《梭磨河》(诗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
    阿来、蒋永志等著:《阿坝藏传佛教史略》,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阿来著:《尘埃落定》,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2001年版、2008年版。
    阿来著:《月光下的银匠》,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阿来著:《阿来文集》(四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阿来著:《就这样日益丰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阿来著:《阿坝阿来》,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版。
    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北苑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阿来著:《孽缘》,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阿来著:《奥达的马队》,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阿来著:《遥远的温泉》,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
    阿来著:《尘埃飞扬》,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阿来著:《空山1》,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阿来著:《格拉长大》,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
    阿来著:《空山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阿来著;能文韵绘:《川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阿来著:《大地的阶梯》,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
    阿来等著;榕榕译:《生命之歌——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诗抄》,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阿来著:《空山3》,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阿来著:《空山(三部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阿来著:《格萨尔王》,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
    阿来著:《看见》,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阿坝州志》(全三册),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德]阿多诺著;王柯平译:《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美]巴伯若尼姆里阿吉兹著;翟胜德译:《藏边人家——关于三代定日人的真实记述》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苏]艾特玛托夫著;陈学迅译:《对文学与艺术的思考》,新疆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美]托马斯·艾略特著;李赋宁译:《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乌拉圭]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著;王玫,张小强等译:《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美]爱默生著;张世飞等译:《不朽的声音》,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美]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玛雅·安吉洛著;杨玉功等译:《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十月文艺出版2003年版。
    [俄]巴赫金著;白春仁,晓河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法]亨利·贝阿尔,米歇尔·卡拉苏著;陈圣生译:《达达——一部反叛的历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蒲隆,任小晋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
    [法]让·波德里亚著;刘成富,全志钢译:《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法]西蒙·德·波伏瓦著;王友琴等译:《女人是什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法]西蒙·德·波伏瓦著;陶铁柱译:《第二性》(全译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年版。
    [古希腊]柏拉图著;朱光潜译:《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意]迪诺·布扎蒂著;倪安宇译:《魔法外套》,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刘北成,刘研译,《历史讲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阿根廷]博尔赫斯著;王永年,徐鹤林等译:《博尔赫斯谈艺录》,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著;安延明译:《尼采》,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著;张道真等译:《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美]马歇尔·伯曼著;徐大建、张辑译:《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美]哈罗德·布鲁姆著,吴琼译:《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法]列维·布留尔著,丁由译:《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曹文轩著:《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曹文轩著:《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陈洪文,水建馥选编:《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晓明著:《表意的焦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陈晓明著:《无边的挑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陈晓明著:《思亦邪》,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年版。
    陈晓明著:《不死的纯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晓明著:《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陈晓明著:《向死而生的文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程光炜主编:《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散论》,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年版。
    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上、下册),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丹珍草著:《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英]阿兰德波顿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德吉草著:《歌者无悔——当代藏族作家作品选评》,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
    狄特富尔特等著;周美琪译:《人与自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樊星著:《当代文学与多维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费孝通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冯育柱,于乃昌,彭书麟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意识史纲》,青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疯癫与文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美]彼得·福克纳著;付礼军译:《现代主义》,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
    [美]福克纳著,李文俊译:《福克纳随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加]诺思罗普弗莱著;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批评的剖析》,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傅道彬著:《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高小弘著:《成长如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成长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郜元宝著:《不够破碎》,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法]勒内·格鲁塞著;黎荔等译:《草原帝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
    格非著:《文学的邀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关纪新,朝戈金著:《多重选择的世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理论描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尼采》,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贺绍俊著:《重构宏大叙述》,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洪治纲著:《守望先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美]赛缪尔亨廷顿著;周琪、刘绯、张立平、王圆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何言宏著:《介入写作》,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侯光,何祥录编选:《四川神话选》,四川出版集团2009年版。
    [美]斯图亚特·霍尔编著;徐亮,陆兴华译:《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英]安东尼·吉登斯;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嘉绒藏族调查材料》(内部资料),西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1984年版。
    [法]加缪著;杜小真,顾嘉琛译:《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法]加缪著;杜小真译:《西西弗神话:加缪荒谬与反抗论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金春子,王建民编著:《中国跨界民族》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
    [英]卡莱尔著;何欣译:《英雄与英雄崇拜》,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德]康德著;何兆武译:《论优美感和崇高感》,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德]康德著;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法]米兰昆德拉著;余中先译:《被背叛的遗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
    [法]米兰昆德拉著;董强译:《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美]约瑟夫·拉彼得等著;金烨译:《文化和认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苏珊·S·兰瑟著;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朗吉努斯,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马文婷编:《美学三论》,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冷慧著:《中澳跨文化交际语篇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李德明,蒋宗曹译;陈中义主编:《世界中篇小说经典·拉美卷》,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克利福德·利奇著;尹鸿译:《悲剧》,昆仑出版社1993年版。
    梁海著:《小说的建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刘小枫著:《拯救与逍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小枫著:《诗化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刘小枫著:《沉重的肉身》,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刘小枫著:《儒教与民族国家》,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刘小枫著:《现代人及其敌人》,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
    [英]戴维·罗宾逊著;程炼译:《尼采与后现代主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戴维·洛奇著;王峻岩译:《小说的艺术》,作家出版社1998年版。
    [美]华莱士马丁著;伍晓明译:《当代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马克柯里著;宁一中译:《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英]萨默塞特·毛姆著;刘文荣译:《毛姆读书随笔》,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
    [英]萨默塞特·毛姆著;陈德志,陈星译:《作家笔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孟繁华著:《文化批评与知识左翼》,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孟悦,戴锦华著:《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美] J.希利斯·米勒著;秦立彦译:《文学死了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摩罗著:《大地上的悲悯》,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莫福山著:《藏族文学》,巴蜀书社2003年版。
    纳日碧力戈著:《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英]奈保尔著;王志勇译:《米格尔街》,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德]尼采著;钱春绮译:《尼采诗选》,漓江出版社1986年版。
    曲春景,耿占春著:《叙事与价值》,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法]萨特著;关群德等译:《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李自修译:《世界文本批评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
    施战军著:《活文学之魅》,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申丹著:《叙事、文体与潜文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孙柏著:《丑角的复活——对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苏童著:《河流的秘密》,作家出版社2009年版。
    [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生译:《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英]汤因比著;徐波等译:《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陶东风,和磊著:《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佟锦华著:《藏族文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马克·吐温著;曹明伦译:《亚当夏娃日记》,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王还译:《一间自己的屋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伍蠡甫等编:《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
    王富仁著:《现代作家新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唯色著:《绛红色的地图》,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年版。
    吴义勤著:《守望的尺度》,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版。
    吴元迈主编:《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三卷本),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法]向柏霖著:《嘉绒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徐岱著:《小说叙事学》,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德]雅斯贝尔斯著;余灵灵,徐信华译:《存在与超越——雅斯贝斯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著;罗念生,杨周翰译:《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杨辉麟著:《西藏东南角》西藏人民出版社,拉萨,1993年版。
    杨岭多吉主编:《四川藏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
    杨义著:《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杨义著:《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
    杨庆祥等著,程光炜编:《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学事件再讨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伊丹才让著:《雪域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尹鸿著:《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美]詹姆逊著;唐小滨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泽波,格勒主编:《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
    扎西达娃等著:《西藏新小说》,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扎西卓玛整理:《阿古敦巴的故事》,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张景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张学昕著:《真实的分析》,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张学昕著:《唯美的叙述》,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张学昕著:《话语生活中的真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9年版。
    张学昕著:《南方想象的诗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朱光潜著:《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朱光潜著:《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朱光潜著:《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朱立元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后现代景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