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司法的角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89年我国颁布《行政诉讼法》,它确立了一种新的民众与国家、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在该法实施过程中,司法的重要性在上升,但是其在制度设计的角色、实际扮演的角色、期望的角色之间,则一直存在着紧张关系。在社会政治经济转型或变革的背景下,更需要对司法角色进行仔细审视和考察。
     文章立足于中国当下的行政诉讼,既追溯于发生的起点,又展望未来;既分析作为行动基础的规范与制度,又考察司法活动的实际状况;既研究行政诉讼领域中的司法,又把握在政治系统中的司法。此外,本文进一步探寻行政诉讼中司法角色的机理,挖掘表象背后的思想基础,试图借助于文献分析、结构功能分析、话语分析等方法对中国行政诉讼中的司法角色进行了全方位、深入地研究。
     导论对选题的缘起、研究的内容、立场与方法、基本术语的使用等进行了扼要介绍。
     第一章行政诉讼中司法角色的发生本章首先从发生的角度分析行政诉讼在中国的出现,把它归纳为条件与动因的结合。条件系普世性的,为建立行政诉讼(司法审查)诸国所分享,一是行政与司法分离,由此造就独立的司法;二是权利保障观念的树立。清末、民国、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均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并在特定的原因促使下建立了行政诉讼,差异表现为各自动因的独特性。其次分析角色产生过程中立法思想对司法的定位,提取“保护”、“维护”和“监督”加以讨论,指出它们内部的关系及对司法行动的不同指向。
     第二章行政诉讼运作过程中的司法角色形态把观察点聚焦于行政诉讼运作过程中司法的实际活动,从行为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归纳了监督者、权益保护者、协调者、协助者和教育者等角色形态。监督者,首先采用统计数据分析,对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以来行政案件涉及的几个主要方面加以研究,其次专门讨论规章审查,最后考察了司法审查态度与监督方式的变化。权益保护者,从保护的权益种类、权益惠及者、保护手段、权益观和起诉资格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协调者是实践中普遍存在但未被法律规定的角色,司法对协调的承认和其性质、出现的原因是研究重点。协助者,具体讨论了非诉行政执行的情况。教育者,从司法建议、宣传等方面进行了考察。
     第三章政治系统中的司法角色首先从立法者设计的角色与司法实际扮演角色的不一致切入,以行政诉讼管辖为例,分析政治环境对司法的影响。其次研究司法的政治属性,从行政诉讼与权力架构、行政诉讼与合法性、行政审判与国家政策的契合性、行政诉讼与公共政策这四个领域展开讨论。接着考察司法的能动性,在介绍能动性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司法能动性的类型、表现领域做了梳理,提出行政诉讼中司法能动性发挥的有利因素。最后分析司法在政治系统中是强势角色还是弱势角色的原因。
     第四章司法角色的机理从功能主义导向的司法、司法的功利主义特征、公共利益至上、司法与行政的双向推进和司法中央化与地方化的二律背反等五个方面探讨了司法角色的机理。功能主义导向的司法指法院除了以法律规则为裁判依据还追求社会效果,但是“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存在张力。司法的功利主义特征,来源于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功利主义的权利观,即权利是一种利益而非道德原则,由此造成个人权利缺乏神圣性。司法的公共利益至上,指在司法裁判中公共利益居于个人之上,最高法院规定的情况判决和法律适用方法使得个人权益普遍被公共利益所衡量,公共利益的泛化已使司法偏离了既定目标。司法与行政的双向推进,强调在司法角色现实运作中,司法与行政起到了双向推进作用。司法中央化与地方化的二律背反概括了似乎相悖的两种现象,行政审判受地方行政机构干涉很大,但同时上级法院以很强的力度通过审判和审判外的渠道对下一级进行整合。
     第五章面向未来的司法角色本章将未来司法角色的讨论放在行政诉讼、行政法和政治共同体三个层面上。首先提出司法角色在行政诉讼中的重塑,从司法角色现状反观《行政诉讼法》存在的弊端,指出司法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其次探讨司法在行政法中的定位,认为中国与功能主义风格具有亲和性,建立司法中心主义模式是不可能的。最后在一个更宽阔的视野下考察,提出强化行政诉讼中司法角色是政治共同体的需要,其对于民主和宪政具有重要意义。
China promulgated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law in 1989, it not only established the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izens and the state, but also between the judicial power and executive power. although in the course of its implement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justice has been promoted, there is still a tense relation among the regulatory role, actual role and expectant role that the justice plays, so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look at the role of the justice more carefully. The essay observes this point on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e standpoint of the essay is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at means, the essay not only refers to the origin, but also looks into the distance; besides the analysis of the norms and regulations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action, the essay also observes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justiciary activities; the study of the essay refers the justice both in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nd in macroscopical political system, what is more, the essay also explores the emergent principle of the role of justice in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nd the basis of the ideology beneath the surface of things, it depends on textual analysis,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function, discourse analysis and other analytical method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and deepgoing study on the role of justice in the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Namely:
     Preface will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reason of the topic choosing, th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standpoint and method, application of specialized phraseology and so forth.
     Chapter 1—the origin of the role of justice i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existe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original aspect and owes it to the conne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and the motivations. The requirements are widespread, every country which set up the system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judicial review) is all the same. One requirement is the separation of the justice and the executive, which results in the independent judicial power; the other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ion of right protection.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inland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after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up all fulfill these requirements and set up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on proper time, however, they are also distinct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 uniqueness of individual motivation. Following these study, the essay will analyze the definition of justice in the ideology of the legislation, concentrates on the three conceptions to discuss—“protect, defend and supervise”, and points out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and the guidance they give to the judicial activities.
     Chapter2-the role of justice in the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The essay focuses on the actual judicial activities in the ope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 justice plays the role of supervisor, the defence of the personal rights, coordinator, assistant and educator from some characteristics which reflect from the activities. Referring to the role of supervisor, the essay adopts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istics, and studies on the main aspects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cas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firstly, then discusses judicial reviews on the regulations, at last, observes the changes on the attitude towards the judicial review and supervisory patterns. When studying on the role of defence of the personal rights, the essay concentrat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personal rights, beneficiaries, defensive means and rights conception. The role of the coordinator is common in practice but not confirmed by the norms, so the judicial acceptance of the coordination, its nature and the existent reason is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 Compulsory execution without the trial in effect is the assista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Besides the trial, the court also can play the role of educator by judicial suggestion and propagation.
     Chapter3---the role of justice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essay tak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gulatory and actual role of justice as the access, and takes the jurisdiction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n the justice, then by discus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nd changes of power structure, legality, central national task, public policy, the essay refers to the political nature of the justice. Then, the essay observes on the activity of the justice. on the basis of the elements of the judicial activity, the essay introduces the type of judicial activity and manifest field, and points out that human rights and the principle of proportionality can justify the development of judicial activity. At last, this chapter explains whether justice is in a strong or weak conditio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and why.
     Chapter4--- the mechanism of the role of justice in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n the demonstration of this topic, the essay classifies this topic as follows: justice with the tendency to the functionalism, utilitarianism characteristic of justice, supremacy of public interest, two-way advance of the justice and executive, law of anti-centralized and localization. Judgment of the court must according to the statute and regulations, and pursuant of social influence results in the judicial tendency to the functionalism, but there is a conflict between the legal effect and social influence, social influence may impair the legal effect. China adopts a functionalism definition of right, namely, right is benefit, not an ethical principle, which results in utilitarianism characteristic of justice, that means personal rights lack of sacredness, personal rights are considered to be a benefit to balance in the judgment. In the trial, public interest takes precedence over the individual no matter in the conditional judgment or in the application of norms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of Supreme Court.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he justice causes the deviation from its object.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ole of justice, justice and executive promote pace in pace. Law of anti-centralized and localization exists in Chinese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now, administrative trial is interrupted by local administrative organs seriously, but the court at higher rank will take measures both in and outside the trial to consolidate the lower court.
     Chapter5---expectant role of justice in the future. The discussion of the expectant role of justice will deepen step by step around the field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administrative law and political community. At beginning, the essay refers to the re-sculpture of justice, according to the disadvantages of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which are reflected by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role of justice, it points out the internal problems of justice which must be resolved. Then the essay discusses on the location of justice in administrative law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re is an affinity between china and functionalism which results in the impossibility of judicial centrism. At last, the essay points out in a wider viewpoint that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political community to strengthen the role of justice and administrative litigation is significant to democracy and constitutionalism.
引文
* R. 科特雷尔:“司法审查与法律理论”,载 G. 理查森和 H. 盖恩(编):《行政法与行政行为》,(牛津:科拉伦登),1994 年版,第 13 页。转引自 [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著《法律与行政》(下卷),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1057 页。 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9 页。
    4 参见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年版。
    5 [英]伊文?奈、维克托?杰卡斯:《角色概念:描述及评价》,陈建远译,载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诸理论》,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98、400 页。
     7 黄平:《从规范化到本土化:张力与平衡》,载《中国书评》(中国?香港)1995 年 5 月总第 5 期。
    8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吴承明:“中文版序”,第 2 页。
     9 赛尔说:“当我在正常的言语环境下发出阵阵声响时,就可以说我在执行一种言语行为。” [美]约翰·赛尔:《心灵、语言和社会》,李步楼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3 页。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划分为三类——以言表意的行为、以言行事的行为和以言取效的行为。参见徐友渔,陈嘉映,周国平,尚杰:《语言与哲学——当代英美与德法传统比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73-74 页。
    10 吴猛,和新凤:《文化权力的终结——与福柯对话》,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98、206 页。福柯认为,话语是由符号序列的整体构成的,前提是这些符号序列是陈述。话语分析就是要在陈述事件的平庸性和特殊性种把握陈述;确定它的存在条件,尽可能准确地确定它的极限,建立它与其他可能与它发生关联的陈述的对应关系,指出什么是它排斥的其他陈述形式。参见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28、118 页。
     11 转引自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5 页。
    12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第 92 页。
    13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4-115 页。
    14 需要注意的是,奥托?迈耶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行政”,一种是用现代的分权理论辨识历史上实际发生的属于“行政”的那部分国家活动,另一种是从三权分立思想中产生的行政。参见 [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44 页。
    15 陈新民:《德国公法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8-29 页。
    16 [德]奥托?迈耶:《德国行政法》,刘飞译,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13 页。
    17 [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23—29 页。
    18 本部分写作参考了 David Pollard, Neil Parpworth, David Hughes Frsa,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pp517-519.
     19 参见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8 页。
    20 [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7、239 页。
    21 按照詹宁斯的说法,“戴雪不仅忽略了能够使政府逃避责任的国王特例——并因此给人一种非常合理的印象,而且也忽略了能够约束行政机构的特权令和其他救济办法。这种约束机制就如同法国的参政院对法国行政机构的关系一样具有相同的控制功能。”英国存在行政法,就连“政府逃避责任的国王特例”也是行政法的一部分。参见 [英]W?Ivor?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侯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164 页。
    22 马建忠:《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光绪三年(1877 年),载朱玉泉主编:《李鸿章全集》(中卷),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645 页。
    23 沈家本:《寄簃文存》,第六卷,“裁判访问录序”,载李光灿:《评〈寄簃文存〉》,群众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377 页。
    24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第 372,375-376 页。
     25《御史吴钫厘定外省官制请将行政司法严定区别折》(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载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第 821 页。
    26《御史吴钫厘定外省官制请将行政司法严定区别折》(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载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第 822-824 页。
    27《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卷四,司法权限。
    28《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卷四,司法权限。
    29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58 页。
    30《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请改定全国官职以为立宪预备折》(光绪三十二年七月初六日),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第 373-374 页。
    31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391 页。
    32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第 513 页。
    33《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卷四,司法权限。
    34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61、65 页。
    35 [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81-182 页。
    36 对传统中国民间社会的“权利”安排仅仅从横向的社会关系和经济交往着眼,它基本上是通过契约来安排的,契约乃是规范“权利”关系的约束机制与基本手段。以农业社会财产的基础——土地为例,中国有比较发达的土地私有制度,也不缺乏“权利”意识,但是,首先,土地产权的终极根源出自皇权,土地权利与皇权“形而上”的抽象关系,造成私有化的“权利”边界和“权利”结构模糊不清。与此相关,土地所有权有债权的意味。其次,国家关心的是土地管理和赋税征收,民众关心的也不是土地所有权,而是经营权。最后,就土地“权利”而言,传统中国基本不存在“个人”所有这种法律概念。参见徐忠明:《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43-249 页。
    37 参见俞江:《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私权”及其研究》,载《北大法律评论》第 4 卷第 2 辑,法律出版社 2002年版,第 451-452 页。
    38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第 372 页。
    39《御史叶芾棠奏官制不宜多所更张折》(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载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第 447 页。
    41 关于近代中国司法独立的详细研究可参见姚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2 李启成:《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现代法学》2005 年第 5 期,第 172 页。
    43 张东荪:《行政权消减与行政权转移》,载上海经世文社辑:《民国经世文编》(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版,第 1157 页。
    44 王宠惠:《中华民国宪法刍议?宪法要义》,载上海经世文社辑:《民国经世文编》(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年版,第 1556 页。
    45 吴贯因:《宪法问题之商榷》,载上海经世文社辑:《民国经世文编》(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216-1217 页。
    46 范忠信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49 页。
    47 张东荪:《行政权消减与行政权转移》,载上海经世文社辑:《民国经世文编》(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年版,第 1157 页。
    48 蔡枢衡:“司法革命问题”,原刊于《云南日报?星期论文》1942 年 12 月 5 日,收录于蔡枢衡:《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1-172 页。
    49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第 238-241 页,第 245-249 页。
    50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7,231 页。
    5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第 248 页。
    52 王铭铭:“序言”,载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 年版,序言第 6 页。
     53 顾昂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第一讲 行政诉讼法起草情况和主要精神》,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版,第 8 页。
    54 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1-64 页。
    55 范扬:《行政法总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23-24 页。
    56 裴文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关于法治概念的争论》,载梁治平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62-63 页。
    57 江必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把行政审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 页。
    58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第 77 页。洛克这种对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国家和政府的解释与霍布斯不同,霍布斯认为是人人战争的自然状态中的恐惧使国家产生了。莱斯利?阿穆尔认为“洛克讨论财产权的初衷,乃是为了说明他的这项主张的含义:每一个从自然或从社会中取得财产的人,都必须遵守这样一项原则:他必须‘为其他人’留下‘足够和同样好的’。”“洛克把维持政治社会的目的说成是为了个人自由和稳定的共同体。”参见莱斯利?阿穆尔:《约翰?洛克与美国宪政》,载 [美]阿兰?S?罗森鲍姆编:《宪政的哲学之维》,郑戈、刘茂林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年版,第 14 页。
    59 [美]查理德?派普斯:《财产论》,蒋琳琦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19-123 页。
    60 参见 [美]查理德?派普斯:《财产论》,蒋琳琦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142-143 页。
    61 Randall Peerenboom, Competing conception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Randall Peerenboom. Asian Discourses of Rule of Law.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4, p115.
    62 Pitam B.Potter,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Globalization and Local Legal Culture, Taylor &Francis Books Ltd2001, p 21.
    63 张友渔:《宪政论丛》,群众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3 页。
    64 资料来源于江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1981 年)。
    65 Randall Peerenboom. Competing conception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Randall Peerenboom. Asian Discourses of Rule of Law.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4, p114.
    66 顾昂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第一讲 行政诉讼法起草情况和主要精神》,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版,第 12 页。
    67 胡康生(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主任):《第二讲 〈行政诉讼法〉立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版,第35-36 页。
    68 张树义:《冲突与选择——行政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6 页。
    69 马怀德撰写:《第十章 行政诉讼的目的、功能与基本原则》,载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17 页。
    70 黄杰(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在全国法院系统〈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版,第 301页。
    71 任建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充分发挥国家审判机关的职能作用 更好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服务-1988 年 7 月 18 日在第十四次全国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载《人民法院公报》1988 年第 3 期,第 11 页。
    72 任建新:《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 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的新局面-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0 年 9 月 13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第 4 期,第 18 页。
    73 任建新:《进一步加强审判工作 为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奋斗—在第十五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1990 年 1 月 4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0 年第 1 期,第 16 页。
    74《李国光副院长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 页。
    75 肖扬:《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2 年 3 月 11 日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2 年第 2 期,第 43 页。
    76 江必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把行政审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 页。
    77 曹建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在纪念行政诉讼法颁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 年 4 月 1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1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 页。
    78 肖扬:《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 年 12 月 3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中国行政审判研讨——99'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材料汇编》,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 页。
    80 Pitam B.Potter,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Globalization and Local Legal Culture, Taylor & Francis Books Ltd, 2001, p.36.
    81 马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在全国法院系统〈行政诉讼法〉培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版,第 4 页。
    82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566 页。
    83 详见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2—108 页。
    84 任建新:《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 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的新局面-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0 年 9 月 13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第 4 期,第 19 页。
    85 任建新:《进一步加强审判工作 为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而奋斗—在第十五次全国法院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摘要)》(1990 年 1 月 4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0 年第 1 期,第 11 页。
    86 张庆军、孟国样编:《民国司法黑幕》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6 页。
    87 参见汪揖宝编:《民国司法志》正中书局 1966 年第 2 版,第 97 -98 页《行政法院历年收结案件数表》。
    88《人民法院年鉴?1988》,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8 页。
    89《李国光副院长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 页。
    90 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面提高行政审判司法能力 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 页。
    91 肖扬:《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4 年 3 月 10 日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 年第 4 期,第 6 页。
    92 数据参见浙江省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共湖州市委党校:《关于行政审判与依法行政关系的调查》,载,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4-205 页。
    93 陈敏丽:《天台法院:行政审判天地宽》,载《人民法院报》2002 年 7 月 11 日。
    94 周迎飚:《江西行政审判保持高审结率》,《人民法院报》2003 年 5 月 11 日。
    95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进一步加强司法能力建设 依法稳妥处理新类型行政案件》,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0-183 页。
    96 江西省德兴市委:《为法院行政审判构筑坚实平台》,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78 页。
    97 肖扬:《全面落实司法为民的思想和要求 扎扎实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3 年第 5 期,第 1 页。
    98 李国光:《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司法保障》,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3年第 2 期,第 8 页。
     99 分别参见《全国 2001 年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分析报告》,载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4 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34—236 页;《2003 年全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情况综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11 集),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第 180 页;《2004 年全国行政复议、行政应诉案件统计分析报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16 集),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31 页。
    100 参见马国贤:《从驳回起诉的现状探诉权保护的对策——温州、杭州两市法院驳回起诉行政案件的调研报告》,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1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7-200 页。
    101 马国贤:《从驳回起诉的现状探诉权保护的对策——温州、杭州两市法院驳回起诉行政案件的调研报告》,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1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9 页。
    102“平政院民国八年审理案件统计表”,见平政院档案全宗号 1005 案卷号 OOOA9。转引自杨绍滨:《北洋政府平政院述论》,载《安徽史学》2003 年第 3 期,第 54 页。
    103 时任最高法院行政庭庭长的王秀红谈到,驳回起诉与不予受理如何分工已经引起重视,还在研究。“在目前情况下,行政庭应与立案庭主动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共同搞好行政案件的受理工作”。参见王秀红:《行政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87 页。
    104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优化司法环境 拓展工作局面 充分发挥行政审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36-137 页。
    105 徐强(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主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努力维护司法权威 加快上海法治化城市的建设》,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64-165 页。
    106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江苏省 2005 年行政审判工作运行态势分析报告》,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89 页。
    107 李双福:《试谈行政诉讼渠道不畅的原因及对策》,载《宝鸡审判》2003 年第 1 期,第 62 页。
    108 韩轩:《河南省各级法院行政案件受理情况调查报告》,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3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11 页。
    109 江必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把行政审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14 页。
    110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全面提升行政审判质量与效率 有效促进行政审判科学发展——江苏省行政审判质量与效率专项评查总结报告》,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7 页。
    111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浙江省行政案件基本情况分析》,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240 页。
    112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浙江省行政案件基本情况分析》,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242 页。
    113 徐颖慧:《关于对青岛市行政案件审判集中管辖问题的研究》,载《青岛审判》2005 年第 4 期,第 81 页、第 85 页。
    114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规范拆迁行政案件审理 营造依法拆迁的良好环境》,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0 页。
     115 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面提高行政审判司法能力 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12 页。
    116 刘明:《行政审判工作应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心》,载《贵阳审判》2005 年第 2 期,第 37 页。
    117 姬忠彪:《行政审判改革成效显》,载《人民法院报》2002 年 6 月 7 日。
    118 王宏,王韶方,刘金明:《安阳中院行政审判推行当庭裁判》,载《人民法院报》2003 年 12 月 31 日。
    119 冯丽萍:《案了事了皆大欢喜》,载《人民法院报》2003 年 11 月 11 日。
    120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深化认识 多措并举 努力提高行政审判效率》,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60-161 页。
    121 张华:《龙岗行政审判走上快车道》,载《人民法院报》2001 年 9 月 6 日第 6 版。
    122 [英]帕瑞?凯勒:《中国法的渊源》,桂万先译,载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 2002 年, 第 135 页。
    123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2004 年 5 月 18 日)。
     124 [英]帕瑞?凯勒:《中国法的渊源》,载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第 132 页。
    125 孔祥俊:《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的若干问题——〈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释评》,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1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3 页。
     126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深入开展“质量与效率”专项活动 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91-192 页。
    127 顾昂然:《第一讲 行政诉讼法起草情况和主要精神》,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 第 23 页。
    128 季卫东:《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载许传玺主编:《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发展》,中国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81—182 页。
    129 马怀德撰写,载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来》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78 页。
    130 胡建淼撰写,载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1 页,
    131 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3 页。
    132 江必新撰写,载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313 页。
    133 张千帆:《宪法学导论》,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87 页。
    134 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宪法学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46-348 页。
    135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52 页。
    136 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9 页。
    137 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中国审判案例要览(1997 年经济审判暨行政审判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56 页。
    138 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中国审判案例要览(1997 年经济审判暨行政审判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69 页、第 471 页。
    139 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17 集),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第 181 页。
    140 徐强(上海市政府法制办主任):《积极推进依法行政 努力维护司法权威 加快上海法治化城市的建设》,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6 年第 1 辑,第 166 页。
    141 姜毅撰写,载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中国审判案例要览(1999 年经济审判暨行政审判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86-487 页。
    142 扬小君编;《重大行政案件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2-183 页。
    143 林宝祥撰写,载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中国审判案例要览(1999 年经济审判暨行政审判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94 页。
    145 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中国审判案例要览(1999 年经济审判暨行政审判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85 页。
    146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7页。
     147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关于审理社会保障行政案件的调查报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17 集),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17-118 页。
    148 [日]芦部信喜:《宪法》,李鸿禧译,台湾月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37 页。
    149 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 年第 11 期,第 36 页。
    150 江必新撰写:《第一讲 制定〈若干解释〉的指导思想》,载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50 页。
    151 杨临萍、甘雯撰写:《第四讲 诉讼参加人》,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10 页。
    153 参见胡锦光、王丛虎:《论行政诉讼原告资格》,载《诉讼法论丛》(第 4 卷),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页
    154 李国光:《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司法保障》,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3 年第 2 期,第 5 页。
    155 撰稿人江必新:《第二讲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载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3-174 页。
    156 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面提高行政审判司法能力 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1 页。
    157 曹建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在纪念行政诉讼法颁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 年 4 月 1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1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 页。
    158 北京市法院曾遇到过因罢免居委会干部引发的诉讼,最后法院以被告某街道办事处作出的复查意见不属于《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为由驳回了原告起诉。法院引用的法律依据是《行政诉讼法》第 41 条第 4 项、最高法院《若干解释》第 44 条第 1 款第 1 项。对此案某些法官的观点是,街道办事就居委会的罢免决定进行复查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但是自治权和政治权利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这实际上是把居委会自治权排除在外。参见何谢忠、程虎:《基层行政权与社区自治权:冲突与变革——对一起因罢免居委会干部引发行政诉讼案的法律思考》,载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编;《疑难案例实务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9-92 页。
    159 王秀红:《修宪对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工作的影响》,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3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6-27 页。
    160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33 页。
    161 [美]米歇尔?罗森菲尔德:《法治与法治国》,莫纪宏译,载 [中国]夏勇、李林、[瑞士]丽狄娅?芭斯塔?弗莱纳主编:《法治与 21 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0 页。
    162 参见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9 页,第 13 页,第 18-21 页,第 39 页。
    163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6 页。
    164 马怀德撰写,载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5-216 页。
    165 [意]布鲁诺?莱奥尼等:《自由与法律》,秋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4-75 页。
     166 [日]盐野宏,杨建顺译:《行政法》,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36-337 页。
    167 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20-635 页。
    168 每种救济形式的原告资格问题各种观点参见 P. P. Craig. Administrative Law. London: Sweet & Maxwell Limited, 1983, pp419-437.
    169 P. P. Craig. Administrative Law. London: Sweet & Maxwell Limited, 1983, pp444-447 .
    170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 第 355-356 页。
    171 持这种看法的学者有甘文和马怀德,参见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及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3-64 页;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18 页。
    172 黄杰主编:《行政诉讼法讲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5 页。
    173 参见罗豪才主编:《行政审判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55 页;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30 页。
    174 王秀红:《行政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3 页。
    175 浙江省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共湖州市委党校:《关于行政审判与依法行政关系的调查》,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208 页。
    176 郑戈:《规范、秩序与传统》,载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42 页。
    177 胡康生:《第二讲 〈行政诉讼法〉立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9 页。
    178 任建新:《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 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的新局面-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0 年 9 月 13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第 4 期,第 22 页。
    179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第三合议庭提供:《行政审判的发展、问题与对策——浙江、江苏、上海、山东行政审判工作调查报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4 集),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58 页。
    180 郭建强:《随州中院民事行政案三分之一调解》,载《人民法院报》2002 年 8 月 9 日。
    181 王秀红:《行政审判工作的基本情况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93 页。
     182 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全面提高行政审判司法能力 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 年 11 月 10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3 页。
    183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优化司法环境 拓展工作局面 充分发挥行政审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37 页。
    184 刘明:《行政审判工作应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中心》,载《贵阳审判》2005 年第 2 期,第 38 页。
    185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突出重点 真抓实干 创优行政审判司法环境》,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27 页。
    186 陈有西:《对行政诉讼困境的宏观思考》,载《行政法学研究》,1993 年第 4 期。
    187 姜明安主编:《中国行政法治发展进程调杏报告》,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52 页。
    188 杨建顺:《论行政强制中的和解——三环家具城案的一点启示》, 2000 年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
     189 [美]马丁?夏皮罗:《法院:比较法上和政治学上的分析》,张生、李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13 页。
    190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浙江省行政案件基本情况分析》,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245 页。
    191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浙江省行政案件基本情况分析》,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3-244页。
    192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 2001 年受理、审理行政案件情况及分析》,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4 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2 页。
     193 陈晓宇:《对南岸区法院二 00 五年一至四月行政审判工作的调查与分析》,载《重庆审判》2005 年第 2 期,第 50 页。
     194 应启明,周继军,许国军:《鄞州法院:以行政审判促依法行政》,载《人民法院报》2002 年 9 月 19 日第6 版。
    195 《非诉行政案件执行难》,《人民法院报》2003 年 8 月 7 日。
    196 任建新:《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 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的新局面-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0 年 9 月 13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第 4 期,第 22 页。
    197 “李国光副院长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 页。
    198 程义峰:《广西十年审理行政案件八万》,载《人民法院报》2000 年 9 月 28 日。
    199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53 页。
    200 张越编:《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791-792 页。
    201 程义峰:《广西十年审理行政案件八万》,载《人民法院报》2000 年 9 月 28 日。
    202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突出重点 真抓实干 创优行政审判司法环境》,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30 页。
     203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统一认识 多策并举 不断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25 页。
    204 任建新:《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 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的新局面-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0 年 9 月 13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第 4 期,第 21-22 页。
    205 王伟,刘改华:《河南行政审判全国夺冠》,载《人民法院报》2000 年 9 月 25 日。
    206 王伟:《“民告官”启示录-写在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周年之际》,载《人民法院报》2000 年 9 月 29 日。
    207 黄杰(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庭长):《在全国法院系统〈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版,第299 页。
    208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49 页。
    209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53 页。
    210 马守敏,张红范:《常州建立行政审判与行政执法联席会》,载《人民法院报》2001 年 8 月 16 日第四版。
    211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53 页。
    212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突出重点 真抓实干 创优行政审判司法环境》,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29 页。
    213 [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孙世彦、姚建宗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114 页。
    214 山东省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稳妥执行非诉行政案件 促进行政审判工作良性发展》,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中国行政审判研讨——99'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材料汇编》,第 309 页。
    215 江必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把行政审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6 页。
    216 奚晓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优化司法环境 实现司法公正 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在全国法院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2005 年 11 月 8 日)。
     217 [美]安?赛特曼,罗伯特? 赛德曼:《发展进程中的国家与法律:第三世界问题德解决和制度变革》,冯玉军、俞飞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35 页。
    218 肖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 年第 1 期,第 6页。
    219 参见周卫平、江必新、张峰:《行政争诉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版,第 154—156 页。
     220 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及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5 页。
    221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对台州法院实行行政案件异地交叉审判的调查”, http://www. chinacourt. org/public/detail. php?id=105806 。其他相关的情况参见:最高人民法院《每日信息》,转引自《浙江省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推行行政审判交叉审理》,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6 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6 页。董碧水:《排除行政干预,台州“民告官”案件异地审理》,载《中国青年报》2004 年 3 月 17 日。
    222 李正国、涂莉:《武汉:指定管辖保护诉权》,载《人民法院报》2003 年 7 月 29 日。
    223 笑梅、祥龙:《指令立案 交叉管辖 提级管辖 宿迁行政案件上升信访率下降》,载《人民法院报》2004年 4 月 6 日。
    224 例如安徽省、河北省、云南省玉溪市,相关报道分别参见李军、闻娟:《法院行政审判出新招》,载《安徽日报》2005 年 3 月 20 日;韩志强、丁力辛:《我省行政审判司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民告官”不像过去那样难了》,载《河北法制报》2006 年 4 月 12 日;田永德:《玉溪:行政案件“异地交叉审判“》,载《云南日报》2006 年 5 月 24 日。力度最大的当属江苏省高院,制定了《关于行政诉讼案件管辖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参见史笔、耿宝建:《省高院规范行政案件管辖,三大亮点解决行政诉讼“告状难”》,载《江苏法制报》2005 年 11 月 17 日。
    225 王斗斗:《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 为依法行政提供监督 让法官不再惧怕得罪政府-访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奚晓明 》,载《法制日报》2005 年 12 月 5 日
    226 我国司法政策的群众路线另一个表现特征是群众参与司法。此方面的详细论述见李斯特:《人民司法群众路线的谱系》,载苏力主编:《法律和社会科学》(第一卷),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285—316 页。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政法文化在司法的具体实践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司法的群众路线;二是司法的事实求是原则。参见左卫民等:《最高法院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95 页。
    227 沈钧儒:《加强人民司法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载《沈钧儒文集》,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661 页。
    228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一届政协二次会议)》(1950 年 6 月 17 日)。
    229 参见柴发邦主编:《当代行政诉讼基本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88——91 页。
    230 柴发邦主编:《当代行政诉讼基本问题》,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88-91 页。
    231 江必新:《中国行政诉讼制度之发展——行政诉讼司法解释解读》,金城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65 页。
    232 [意大利]皮罗?克拉玛德雷:《程序与民主》,翟小波、刘刚译,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 页。
    233 周卫平、江必新、张峰:《行政争诉制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版,第 158 页。
    234 “四高一低”是行政案件相对于民事和刑事案件而言的,相关数据见江必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把行政审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和王秀红:《切实贯彻司法为民思想 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3-14 页、第 25 页。
    235江必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把行政审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 页。
    236 赵大光:《新司法解释答疑(二)关于行政诉讼的管辖》,《行政法学研究》2000 年第 3 期,第 16 页。
    237 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96 页。
    238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及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5 页。
    239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初稿)》(2003 年 9 月)。
    240 《李国光副院长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5 页。全国法院 1989 年至 1999 年一审行政案件受理和审理的情况参见《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理一审行政案件情况统计表》,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94 页。
    241 王淑玲,徐连宏:《关于对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淄博市上诉行政案件发回重审、改判情况的调研报告》,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14 辑),法律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6 页。
    242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38 页。
    243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43 页。
    244 每个参与人对博弈结构的主观认知称为主观博弈模型。 [日]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40 页。
    245 需要强调的是,法律的正式化不等于制度化,为了成为制度化的一部分,法律必须由包括执法者在内的参与人的策略互动来实施才行。所以最高法院《若干解释》新的管辖规则不因其颁布生效就成为制度了。
    246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洪汉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版,第 574-575 页。
    247 《李国光副院长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1 页。
    248 江必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把行政审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 页。
    249 制度化是指社会控制和运行机制的模式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可以使规则系统的目标更容易、更公正地实现。参见杨育民:《略论“制度化” 》,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 年第 6 期,第 56—57 页。
    250 江必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把行政审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7 页。
    251 [法]皮埃尔?布尔迪尔:《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商务印书馆 2005 年版,第 86 页。
    252 李国光:《论深化行政审判制度的改革》,载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3 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0 页。
    253 需说明的是,在所有论及管辖的文章中,一位作者的建议与后来法院实际采用的异地交叉管辖十分相似,“原告可以选择被告行政区域以外最邻近的一审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该一审法院必须在被告的上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内”,法院是否受到了这一观点的影响却无从得知。耐人寻味的是这位作者的身份是一名法官。参见叶向东:《完善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探讨》,载《政法论坛》1999 年第 2 期,第 80—81 页。
    254 左卫民等:《最高法院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39 页。
    255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 4.
    256 参见陈有西:《我国行政法院设置及相关问题探讨》,载《中国法学》,1995 年第 1 期;马怀德、解志勇:《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难的现状及对策——兼论建立行政法院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 6 期;柴建国:《我国设立行政法院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思考》,载《行政法理论与审判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年版;陈红:《论建立我国行政法院体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浙江学刊》,2001年第 4 期;袁曙宏、李洪雷 :《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载《行政法论丛》第 4 卷,法律出版社 2001年 5 月版;刘飞:《建立独立的行政法院可为实现司法独立之首要步骤———从德国行政法院之独立性谈起》,载《行政法学研究》,2002 年第 3 期;马怀德、王亦白:《透视中国的行政审判体制:问题与改革》,载《求是学刊》,2002 年第 3 期;马怀德:《行政审判体制重构与司法体制改革》,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当然也不乏反对意见,参见胡建淼主编:《行政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第 69—70 页。万永海、姜福先:《我国不宜单设行政法院——兼论我国行政审判解困之出路》,载《法律适用》,2003 年第 6 期。
    257 我国行政审判体制专业性不足也是学者主张建立行政法院的一个理由,参见马怀德:《行政审判体制重构与司法体制改革》,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 年第 1 期。但在整个论证中显然是次要的。
    258 范扬:《行政法总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1 页。
    259 更详细论述见王名扬:《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56—557 页。
    260 [英]P. S. 阿蒂亚, [美]R. S. 萨默斯:《英美法中的形式与实质》,金敏、陈林林、王笑红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357 页。
    261 李启成:《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载《现代法学》2005 年第 5 期,第 172 页。
    262 李启成:《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载《现代法学》2005 年第 5 期,第 169—170 页。
    263 段秦生:《建立和完善行政法律制度》,载《法学内参》1987 年第 1 期,第 2 页。
    264 李启成:《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载《现代法学》2005 年第 5 期,第 170 页。
    265 参见李红枫:《行政诉讼管辖制度现状及对策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 年第 1 期;马怀德主编:《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及理由说明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167——175 页。刘莘:《提高级别管辖,摆脱地方干预》,载《法制日报》2002 年 3 月 3 日。
    266 薛刚凌、王霁霞:《论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行政诉讼法〉修订之构想》,载《政法论坛》, 2003年 2 月第 1 期。
    267 赵大光:《新司法解释答疑(二)关于行政诉讼的管辖》,《行政法学研究》2000 年第 3 期,第 16 页。
    268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行政诉讼法实施以来浙江省行政案件基本情况分析》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6 页。
    269 温恒国、钟瑞友:《提高初审管辖权 防治法外干预》,载《工人日报》2004 年 5 月 15 日。
    270 朱新力、唐明良、葛宗萍:《行政诉讼异地交叉审判的启示》,载《团结》2005 年第 3 期,第 15 页。
    271 参见叶逗逗:《“异地交叉管辖”:治标或治本 》,载《财经》(总 160 期)2006 年 5 月 29 日。
    272 [美]葛维宝:《法院的独立与责任 》,载张明杰主编:《改革司法——中国司法改革的回顾与前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25 页。
    273 最高人民法院:《对台州法院实行行政案件异地交叉审判的调查》 http://www. chinacourt. org/public/detail. php?id=105806
    274 程竹汝:《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4 页、第 25 页。
    275 [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序”第 2 页。
    276 白赛尔(John C. Pelzel)认为,中国文官内部结构极近韦伯的科层组织理想型。:(1)政府具有一套依功能而区分的标准化及持久的组织表;(2)职位间有一常规性阶层取向的指挥链;(3)平常的操作须遵守规章程序而行;(4)行政的纪律有特别的规程加以处理;(5)人事行政是高度理性化的(即按照普遍性的成就为标准)。但是,中国传统文官组织普遍取向的理性原则,却一方面受到皇权的破坏,一方面亦得不到中国社会一般组织原则的支持。参见彭文贤:《行政生态学》,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8 年版, 第198-200 页。
    277 18 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理论获得空前发展,产生了像汪辉祖这样杰出的行政管理专家。他的行政管理理论以州县行政为基本对象,不是宣扬或强化君权,而是突出政纪、法纪的权威,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随着经世思潮的发展,文治的兴盛,官僚队伍对行政管理的重视日渐加强,一些新的管理观念不断涌现。十八世纪士林行政观念关注的有:胥吏问题,官风问题,法治问题,政府与百姓关系问题等。详见高翔:《近代的初曙——18 世纪中国观念变迁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90—526 页。
    278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46—153 页
    279 范扬:《行政法总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22 页。
    280 Randall Peerenboom. Competing conception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Randall Peerenboom. Asian Discourses of Rule of Law.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4, p114.
    281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8-99 页。
    282 参见郑永流:《德国“法治国”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与变迁》,载夏勇编:《公法》(第二卷),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 42-55 页。
    283 [美]米歇尔?罗森菲尔德:《法治与法治国》,莫纪宏译,载 [中国]夏勇,李林, [瑞士]丽狄娅?芭斯塔?弗莱纳主编:《法治与 21 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90 页、第 190 页。
    284 [日]大木雅夫:《法治与德治——立宪主义德基础》,丁南乾译,载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第 336 页。
    285 [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 页。
    286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2 页。
    287 见 A?J?Vidich“Legitimation of Regimes in World perspective”in A?J?Vidich & R?M?Classman eds, Conflict and Control,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1979 p299 转引自金耀基:《中国民主之困局与发展》,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84 年版,第 22 页。
    288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42 页。
    289 大卫?戴泽郝斯:《遵从政治:司法审查与民主》,载 [新西]迈克尔?塔格特编《行政法的范围》,金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54 页。
    290 儒家学说虽然提供了政治合法性,但是儒家思想中就包含着“革命”精神,“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易传?革卦》)是儒家革命论的基本论源。参见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
    291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52 页、第 154 页。
    292 任建新:《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进一步为稳定和发展服务-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991 年 2 月 1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1 年第 1 期第 15 页。
    293 高昌礼:《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的报告》(1993 年 12 月 27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4 年第 1 期第 31 页。
    294 高昌礼:《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 为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的报告》(1993 年 12 月 27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4 年第 1 期第 28 页。
    295 《李国光副院长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 页。
    296 肖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 年第 1 期,第 8页。
     297 肖扬:《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04 年 3 月 10 日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 年第 4 期,第 6 页。
    29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切实维护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通知》(2002 年 6 月 21 日)法 [2002]132号,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2 年第 4 期,第 113 页。
    299 Peter Cane, Administrative Law, Fourth Edition , pp444-445.
    300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 2000 版,第 39 页。
    301 蔡岱霖:《司法裁判与解释的政策功能——兼论司法部门行动的合法性基础》,台湾司法院印行 2004 年。 第56-57 页。
     302 参见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第三合议庭整理:《高校法律纠纷研讨会情况综述》,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1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1—224 页。
    303 See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69.
    304 See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71.
    305 See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72.
    306 See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72-74.
    307 John Bell , Three Models of the Judicial Function , Rajeev Dhavan, R. Sudarshan and Salman Khurshid. Judges and the Judicial Power. London: Sweet & Maxwell, Bombay: N. M. Tripathi Pav. Ltd. 1985,pp57-58.
    308 See John Bell , Three Models of the Judicial Function , Rajeev Dhavan, R. Sudarshan and Salman Khurshid. Judges and the Judicial Power. London: Sweet & Maxwell, Bombay: N. M. Tripathi Pav. Ltd. 1985, p58.
    309 周汉华:《现实主义法律运动与中国法制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2 页。
    310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5.
    311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5.
    312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5-6.
    313 燕树棠:《法官之自由与责任》,载《公道、自由与法》,第 172-173 页。原载《法学杂志》第 8 卷第 4 期,1935 年 8 月。
    314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8-9.
    315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8.
    316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6-7.
    317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6-7.
    318 See Mark Elliott. The Co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Judicial Review. Oxford-Portland, 2001 , pp17-32.
    319 See John Alder, General Principles of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 Fourth Edition , Palgrave Macmillan , pp365-366.
    323 相关的批判见袁明圣:《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探微》,载《法商研究》2003 年第 2 期。
    324 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导论:起草过程及主要问题”,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 页。
    325 周汉华先生专门讨论过行政诉讼司法能动性,认为其有两个命题,一是将具体争议分解为不同的问题——法律问题、政策问题和事实问题,从不确定中求确定;二是针对这些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审查方法——严格审查、相对中立和高度尊重,倾斜之中求平衡。他把能动性定位于法律现实主义,虽然法律现实主义的能动性肯定司法权的扩大,但是这不是重点,他的重点是要求法院“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勇敢地承担艰巨的社会责任,综合和协调不同的社会利益,推动法律不断向前发展,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法律的代言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立场,他同时承认“法院自我克制所要求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作者赞同周汉华先生的观点,但本文仅是从扩张的角度定义能动性。参见周汉华:《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能动性——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理论思考》,载《法学研究》1993 年第 2 期。
    326 Antonin Scalia , The Doctrine of Standing a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Suffolk University Law Review,Vol. XⅦ:88,1983,p881.
    327 Steven M. Kahaner .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the Standing Doctrine:The Unwarranted Use of Judicial Restraint, The Ceorce Washington Law Review,Vol.56,Nos 4 & 5,May & August 1988,p1075.
    328 See Laveta Casdorph ,The Constitution and Reconstitution of the Standing Doctrine,St.Mary’sLaw Journal.Vol.30:47,1999,pp515-516,pp517-518
    329 关于受案范围领域司法权力运作的一篇实证性研究的精彩论文系何海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页司法权的实践史(1990—2000)》,载《北大法律评论》(2001 第 4 卷第 2 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330 Sheldon Goldman & Thomas p. Jahnige. The Federal Courts as a Political System.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5, p26.
    331 参见强世功:《宪法司法化‘误区’?——从‘宪法司法化’的话语悖论看国家转型的宪政悖论》,载梁治平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4 页。
    332 杨建顺:《行政诉讼与司法能动性——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案的启示》,载《法学前沿》(总第 4 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2 月版。
    333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98 页。
    334 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区别表现为:人权来源于自然法是自然权,表现为价值体系,具有永久不变 的价值上的效力;而基本权利是实定法上的权利,具有具体权利性,其效力与领域受到限制,来源于人权等。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区别决定了宪法文本中的人权需要法定化,并转化为具有具体权利内容的基本权利形态。但即使规定在宪法文本上,人权仍处于价值变迁中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过程之中,不断地向基本权利转化。参见韩大元:《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载《人权》2006 年第 1 期。
    335 R. v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 Ex p. Pierson [1998] AC 539, 575.
    336 [美]肯尼思?F?沃伦:《政治体制中的行政法》(第三版),王丛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488 页,注释 [28]。
    337 Sheldon Goldman & Thomas p. Jahnige. The Federal Courts as a Political System.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5, p30.
    338 [美]肯尼思?F?沃伦:《政治体制中的行政法》(第三版),王丛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576 页。
    339 [美]肯尼思?F?沃伦:《政治体制中的行政法》(第三版),王丛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578 页、第 579 页。
    343 李忠、章忱:《司法机关与宪法适用——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民受教育权的司法解释谈起》,载信春鹰主编:《公法》(第三卷),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311 页。
    344 [德]汉斯?J.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行政法》(第一卷),高家伟译,商务出版社 2002年版,第 134 页。
    345 刘兆兴:《四、德国的行政法治之路》,载应松年、袁曙宏主编:《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19 页。
    346 关于德国宪法法院的情况可参考刘兆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348 [英]L?赖维乐?布朗、约翰?S?贝尔:《法国行政法》(第五版),高秦伟、王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第 223 页。
    349 (Case 11/70) [1972] CMLR 255.
    350 Robin Creyke & John McMillan, Control of Government Action: Text, Cases & Commentary, LexisNexis Butterworths, 2005, p743.
    351 转引自余凌云:《行政自由裁量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56 页。
    352 S. H. Bailey, Johns & Mowbray. Cases, Materials & Commentary on Administrative Law. Fourth Edi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Ltd, 2005, pp629-630.
    353 R(Daly) v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Home Department [2001] 2 AC 532.
    354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1999)行终字第 20 号。该案的分析见湛中乐:《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及其司法运用——汇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诉哈尔滨市规划局案的法律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 年第 1 期。
    355 余凌云:《行政自由裁量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9 页。
    356 Robert Thomas. Legitimate Expectation and Proportionality in Administrative Law. Hart Publishing. 2000,p109.
    357 Robert Stevens , The English Judges:Their Role in the Changing Constitution , Hart Publishing, 2002, pp147-148.
    358 Rebert Badinter and Stephen Breyer. , Judges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p27-28.
    359 Rebert Badinter and Stephen Breyer. , Judges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4, p32, p34.
    360 Rebert Badinter and Stephen Breyer. , Judges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4, p30.
    361 [德]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31 页。
    362 [德]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168-169 页。
    363 秋风:《立宪的技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9 页。
    364 [德]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66 页。
    365 参见胡伟:《司法政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4 年版,第 90-95 页。
    366 [德]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4 页
     367 [德]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6 页。
    368 [美]克里斯托弗?沃尔夫:《司法能动主义——自由的保障还是安全的威胁》(修订版),黄金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0 页。
     369 [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93 页。
     370 [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出版社 2003 版,第 85 页。
    371 “情境主义”的根源出自儒家学说对中华帝国乃至中国当代法律实践的影响。依据儒家学说,国家、社会和法律只不过是推行帝王意志的工具,法律作为一种强制规范的集合体,深深根植于更为广泛的调整个人和社会行为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之中。因此,法律规则的协调与其适用的一贯乃源于这一伦理和道德的具体情境,而不是出自法律典籍的形式主义阐释。而且,更广为遵奉的信仰认为,成文法的适用必须考虑法律之外的一些因素,诸如当事人各方的关系、他们所处的具体环境以及大众标准的公正要求等。“情境主义”造成的立法体系二元化在清朝达到颠峰。《大清律》常常难以阐释也不易直接适用于具体事实,法官们倚重的是官方批准的补充则例、官方对法律条文的注疏甚至先决判例。成文法的附从形式反“辅”为“主”,成为法律的主要渊源。参见 [英]帕瑞?凯勒:《中国法的渊源》,桂万先译,载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第 101-103 页。
    372 《李国光副院长在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参考》(总第 1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7 页。
    373 凡夫整理:《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研讨会综述》,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1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20 页。
    374 肖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 年第 1 期,第 6页。
    375 浙江省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共湖州市委党校:《关于行政审判与依法行政关系的调查》,载,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2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10 页。
    376 吴绂征:《中国司法制度的改造》,载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粹》(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27 页。
    377 吴绂征:《中国司法制度的改造》,载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粹》(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第 427 页。
    378 沈钧儒(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第一届政协二次会议)》(1950 年 6 月 17 日)。
    379 彭真:《在中央政法委员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要点》(1982 年 10 月 4 日),载彭真:《论新中国的政法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02 页。
    380 [美]皮文睿:《论权利与利益及中国权利之旨趣》,张明杰译,载夏勇编:《公法》(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05-108 页。
    381 约翰?菲尼斯:《自然法与自然权利》,董娇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2-94 页。
    382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第 25-27 页。
    384 [美]皮文睿:《论权利与利益及中国权利之旨趣》,张明杰译,载夏勇编:《公法》(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16 页。
    385 之所以要进行这种澄清是因为按照传统的对道德的理解——道德是一种善,权利的核心“人的自主性”恰恰是一种非道德的正当性。西方文化中道德的两大传统:对上帝的信仰和求知,对近现代道德基础论证失败,而权利作为非道德的正当性与这一失败是一体两面。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从晚清到〈新青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二期,1999 年 12 月。
    386 [美]皮文睿:《论权利与利益及中国权利之旨趣》,张明杰译,载夏勇编:《公法》(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 113 页。
    387 Randall Peerenboom. Competing conception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Randall Peerenboom. Asian Discourses of Rule of Law.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4 , p115.
    388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32 页。
    389 [英]P. S. 阿蒂亚, [美]R. S. 萨默斯:《英美法中的形式与实质》金敏、陈林林、王笑红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4 页。
    390 [英]P. S. 阿蒂亚, [美]R. S. 萨默斯:《英美法中的形式与实质》,金敏、陈林林、王笑红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25 页。
    391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290 页。
    392 于安:《试论行政法的平衡论》,载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3 页。
    393 罗豪才:《行政法的核心与理论模式》,载罗豪才等:《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 页。
    394 有学者认为利益衡量源于自由法理论。自由法理论,也称作自由法运动,认为应容许法官免于受到形式法律条文的约束,法官具有无上自由:法官凌驾于法律之上。其代表人物有奥根?埃尔利希、赫尔曼?坎托罗维茨、厄恩斯特?富克斯。自由法理论有法律适用恣意的危险。利益法学,其学说发展早于自由法理论,但其流通却晚于自由法理论,这两个法学理论(方法论)之基本立场较为接近,且自由法理论之主张,是经由利益法学之发展而实现。参见 [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 吴越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76 页;高金柱:《利益衡量与刑法之犯罪判断》,元照出版公司 2003 年版,第 27—30 页。
    395 李军:《利益衡量论》,载《山东大学学报》2003 年第 4 期,第 90 页。从加藤一郎教授的学术背景可以看到明显的美国现实主义法学的影响。
    396 高金柱:《利益衡量与刑法之犯罪判断》,元照出版公司 2003 年版,第 35 页。
    397 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5-66 页。
    398 张乃根:《西方法哲学史纲》,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00-301 页。
    399 李可、罗洪洋:《法学方法论》,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40 页。
    400 段匡:《日本的民法解释学》,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 20 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1 年版,第 332 页。杨仁寿先生有类似的论述,“换言之,利益衡量乃在发现立法者对各种问题或利害冲突,表现在法律秩序内,由法律秩序可观察而得知立法者的价值判断,发现之本身,亦系一种价值判断。” 杨仁寿:《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75-176 页。
    401 朱利斯?斯通:《罗斯科?庞德的黄金时代》,载翟志勇主编:《罗斯科?庞德:法律与社会——生平、述及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3 页、第 65-66 页。
    402 王秀红:《切实贯彻司法为民思想 努力开创行政审判工作新局面——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集),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4 页。
    403 参见[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50-251 页。
    404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 127-141 页。
    405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293 页。
    406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362 页。
    407 参见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697-698 页。
    408 江必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把行政审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 页。
    409 罗豪才、甘雯、沈岿:《中国行政法学》,载《与时俱进的中国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93-99页。
    410 参见陈泉生:《论现代行政法的理论基础》,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 年第 5 期;崔卓兰:《行政法观念更新试论》,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 年第 5 期;杨海坤、关保英:《行政法服务论的逻辑结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411 叶必丰:《行政法的基础理论》,载《法学评论》1997 年第 5 期; 叶必丰:《论部门法的划分》,载《法学评论》1996 年第 3 期;周佑勇:《行政法理论基础诸说的反思、整合与定位》,载《法律科学》1999 年第2 期。
    412 罗豪才、甘雯:《行政法的“平衡”及“平衡论”范畴》(原载《中国法学》1996 年第 4 期),载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36 页。
    413 罗豪才:《行政法之语义与意义分析》(原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 年第 4 期),载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03 页。
    414 [日]寺田浩明;《清代民事审判与西欧近代型的法秩序》,潘健译,载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第 252 页。
    415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35 页。
    416 梁启超;《中国立国大方针》,载《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39 页。
    417 张东荪:《余之民权观》,载上海经世文社辑:《民国经世文编》(贰),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 年版,第1060 页、第 1068 页。
    418 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99 页。
    419 章士钊:《国权与民权》,载《章士钊全集》(第二卷),汇文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24 页。
    420 燕树棠:《权利之观念》,原载《北大社会科学季刊》第 1 卷第 1 期,1922 年 11 月。收录于燕树棠:《公道、自由与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7-78 页。第 77-78 页。
    421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4 年版第 8 页。
    422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4 年版,第 17页。
    423 夏勇先生认为,“集体权利——个人义务”框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表达。民主基本被当做一种集体利益,民主权利被当做体现正义的集体权利,这种集体权利不是个人利益的表达而是必须覆盖取代权利。政治参与就成了加强集体权利的活动,对于个人,参与是为了人民的公共利益服务,是对政治程序所尽的义务,而非个人权利。义务的承担者通过参与成为集体权利的分享者。参见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97-104 页。
    424 Rebert Badinter and Stephen Breyer, Judges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4 , p47, p49
    425 劳伦斯?W?比尔:《日本和朝鲜的宪政与权利》,载 [美]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J?罗森塔尔编:《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年版,第 293——295 页。
    426 菲利斯?泰尔纳:《法国行政法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003 年 10 月 15 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发表的演讲。中国宪政网 http://www. calaw. cn/include/shownews. asp?key=本站首发&newsid=5129
    427 蔡枢衡:“中国司法之理想”,原刊于 1942 年 10 月 19 日昆明《民国日报》专论,收录于蔡枢衡:《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84-187 页。
     428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行政审判权纵向范围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6 页。
    429 [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5 页。
    430 裴文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关于法治概念的争论》,载梁治平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73 页。
    431 P. P. Craig. Administrative Law. London: Sweet & Maxwell Limited, 1983, p31.
    432 [英]T?R?S?艾伦:《法律、自由与正义——英国宪政的法律基础》,成协中、江菁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74 页、第 248 页。
    433 邓正来:《社会学法理学中的“社会神”——庞德〈法律史解释〉导读》,载翟志勇主编:《罗斯科?庞德:法律与社会——生平、述及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63 页。
    434 姚依林(国务院副总理):《在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行政管理》1990 年第 10期,第 3 页。
    435 孙琬钟《认真实施行政诉讼法-在贯彻实施行政诉讼法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国行政管理》1990 年第 1 期,第 22 页。
    436 陈里:《合阳施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载《人民法院报》2001 年 10 月 22 日第 2 版。
    437 徐忠培:《新举措的价值》,载《人民法院报》2002 年 8 月 2 日。
    438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优化行政审判环境 着力构建法治政府》,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71 页。
    440 邓世豹主编:《中国法治进程调查报告 2005——以广东省法治环境调查为例》,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193-196 页。
    441 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09 页。
    442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初稿)》(2003 年 9 月)。
    443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80-81
    444 江必新:《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 把行政审判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3 年 10 月 21 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8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4 页。
    445 Charles Blake and Gavin Drewry . The role of the Court of Appeal in England and Wales as an Intermediate Court Edited by Andrew Le Sueur . Buliding the UK’s New supreme Court: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 pp234-235.
    446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统一认识 多策并举 不断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23 页。
    447 河南省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优化行政审判司法环境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年第 1 辑,第 148-149 页。
    448 孔祥俊:《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的若干问题——〈关于审理行政案件适用法律规范问题的座谈会纪要〉释评》,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1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55 页。
    449 杨军,胡智鸿,梁建军:《怀化中院:行政审判写辉煌》,《人民法院报》2003 年 4 月 6 日。
    450 [美]马丁?夏皮罗:《法院:比较法上和政治学上的分析》,张生、李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3 页、第 75 页。
    451 肖扬“《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2001 年 12 月 17 日),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2年第 1 期,第 7 页。
    452 王怡:《宪政主义:观念与制度的转捩》,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43 页。
    455 Peter Cane. Administrative Law, Four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437.
    456 撰稿人江必新:《第一讲 制定〈若干解释〉的指导思想》,载李国光主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1 辑),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63 页。
    457 [美]安?赛特曼,罗伯特? 赛德曼:《发展进程中的国家与法律:第三世界问题的解决和制度变革》,冯玉军、俞飞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6 页。
    458 Charles R. Shipan. Designing Judicial Review.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0, p40, p43
     459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77 页。
    460 Peter Cane. Administrative Law, Four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435-436.
    461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258 页。
    462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第248 页。
    463 薛刚凌教授对此问题也进行过深入探讨,参见薛刚凌:《行政法发展模式之检讨与重构》,《中国行政法 20年博鳌论坛会议论文》(上),2005 年。
    464 胡康生:《第二讲 〈行政诉讼法〉立法过程中的若干问题》,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版,第 38-39 页。
    465 张汝伦:《现代中国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自序”第 13 页。
    466 [英]马丁?洛克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出版社 2003 年版
    467 参见 [意]布鲁诺?莱奥尼等:《自由与法律》,秋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导论”第 27 页。
    468 叶俊荣:《行政法案例分析与研究方法》,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9 年,第 29 页。
    469 See Elliott, E. D. , 1983, The Dis-Integration of Administrative Law :A comment of Shapiro , in Yale Law Journal, Vol . 91, pp1523-1536. 转引自廖义铭:《从理性到反思——后现代时期行政法基本理念之转型》,国立台湾大学博士论文,2001 年,第 40-41 页。
    470 刘军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近义,还是反义?》,载于《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三联书店 1998 年版,第 50 页。
    471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81 页。本杰明?巴伯认为,代议制民主的弱势是因为它存在的两大弱点:一是代表制,代表与自由、平等、社会正义不相容;二是将隐蔽的独立根基重新引入预先假定为自主的政治中,独立根基在这里指“智慧”、“权利”和“自由”,而这些概念恰恰是被政治所定义,而不是由它们去界定政治。需要指出的是,巴伯对代议制民主(弱势民主)内部又划分了三种代议制民主的变体:权威型民主、司法型民主和多元主义民主。他对司法型民主的定义为公民服从司法精英,宪法精英在宪法性和前宪法性规范的指导下来调解分歧并实施宪法权利义务。美国最高法院的能动型司法就是例子。巴伯这种司法型民主显得与通常的观念很不相同,美国司法审查尤其是能动性表现强烈的时候,总面临“反民主”的指责,即“反多数难题”。这是因为巴伯在这里把民主作为一个大环境,概括的是在民主政体中司法主导的类型。另外巴伯的权威型民主是“通过代表安全与秩序的中央集权化的行政权力部署来界定的”,这也正是本部分讲的行政对经典代议制的偏离。巴伯的权威型民主与后面说得通过参与实现的行政民主不应该混淆。参见该书第 170-177 页。
    472 叶俊荣:“二元民主与行政程序——从全球化的脉络论行政程序法的时代机能”,载台湾行政法学会主编:《行政程序法之检讨 传播行政之争讼》,元照出版公司 2003 年版,第 37-42 页。
    473 [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85 页。
    474 [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沈岿译,商务印书馆 2002 年版,第 112—114 页。
    476 大卫?戴泽郝斯:《遵从政治:司法审查与民主》,载 [新西]迈克尔?塔格特编《行政法的范围》,金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54 页。
    477 [英]厄奈斯特?巴克:《希腊政治理论——柏拉图极其前人》,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479 [美]汉密而顿、杰伊、麦迪逊:《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 1980 年颁,第 264 页。
    480 陈端洪:《对峙——从行政诉讼看中国的宪政之路》,载《中外法学》1995 年第 4 期。
    481 斯蒂芬?L?埃尔金:《宪政主义的继承者》,载[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第 160 页。
    482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从“改革宪法”到“宪政宪法”》,载《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 2 期。
    483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第 18 页。
     484 戚渊:《论宪法关系》,载《中国社会科学》,1996 年第 2 期。
    485 关于宪法与行政法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中国语境下讨论更有价值。Raymond Youngs 认为,麦耶的名句“宪法已逝而行政法长存”,这话对于法国和英国有几分形象,那里宪法们来了又去,但行政法没有实质改变。但是对于英国不奏效,自 1688 年以后宪法没有根本性变化,但是行政法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也 许 更 简 单 更 好 的 说 法 是 , 宪 法 关 涉 到 根 本 的 争 议 , 行 政 法 关 系 其 他 的 方 面 。 Raymond Youngs,English,French and German Comparative Law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1998.p2.
    1. 陈新民:《德国公法基础理论》(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2. 朱玉泉主编:《李鸿章全集》(中卷),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
    3. 李光灿:《评〈寄簃文存〉》,群众出版社 1985 年版。
    4.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5. 姚秀桃:《司法独立与近代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6. 范忠信编:《梁启超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7. 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年版。
    8.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法》培训班编:《行政诉讼法专题讲座》,人民法院出版社 1989 年 11 月版。
    9. 范扬:《行政法总论》,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5 年版。
    10. 梁治平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1. 张友渔:《宪政论丛》,群众出版社 1986 年版。
    12. 张树义:《冲突与选择——行政诉讼的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 1992 年版。
    13. 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4. 马怀德主编:《行政诉讼原理》,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15. 王名扬:《美国行政法》(下册),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 年版。
    16. 张中秋编:《中国法律形象的一面: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法》,法律出版社 2002年。
    17. 韩大元、林来梵、郑贤君:《宪法学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8. 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年版。
    19. 杨小君编:《重大行政案件选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20. 黄杰主编:《行政诉讼法讲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
    21. 罗豪才主编:《行政审判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22. 应松年主编:《行政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23. 姜明安主编:《中国行政法治发展进程调杏报告》,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24. 张越编:《英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25. 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粹》(第五卷),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26. 夏勇:《人权概念起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
    27. 夏勇:《中国民权哲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年版。
    28. 高金柱:《利益衡量与刑法之犯罪判断》,元照出版公司 2003 年版。
    29. 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30.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31. 吴经熊:《法律哲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2. 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4 年版。
    33.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行政审判权纵向范围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34. 蒋立山:《法律现代化——中国法治道路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年版。
    35. 周汉华:《现实主义法律运动与中国法制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36. 左卫民等:《最高法院研究》,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37. 梁治平编:《法治在中国:制度、话语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38. 应松年,袁曙宏主编:《走向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法律出版社 2001 年版。
    39. 刘兆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总论》,法律出版社 1998 年版。
    40. 余凌云:《行政自由裁量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1. 程竹汝:《司法改革与政治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42. 彭文贤:《行政生态学》,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8 年版。
    43.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44. 夏勇编:《公法》(第一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45. 夏勇编:《公法》(第二卷),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
    46. 金耀基:《中国民主之困局与发展》,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 1984 年版。
    47. 刘小枫:《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上海三联书店 2000 年版。
    48. 蔡岱霖:《司法裁判与解释的政策功能——兼论司法部门行动的合法性基础》,台湾司法院印行 2004 年。
    49. 秋风:《立宪的技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0. 胡伟:《司法政治》,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4 年版。
    51. 王怡:《宪政主义:观念与制度的转捩》,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52. 燕树棠:《公道、自由与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53. 苏国勋,刘小枫主编:《社会理论的诸理论》,上海三联书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4. [中国]夏勇、李林、[瑞士]丽狄娅?芭斯塔?弗莱纳主编:《法治与 21 世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年版,。
    55. 蔡枢衡:《中国法理自觉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56. 翟志勇主编:《罗斯科?庞德:法律与社会——生平、述及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57. 徐忠明:《案例、故事与明清时期的司法文化》,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58. 叶俊荣:《行政法案例分析与研究方法》,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9 年。
    5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八,中华书局 1989 年版。
    60. 上海经世文社辑:《民国经世文编》(贰、弎),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6 年版。
    61. 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下册),中华书局1979 年版。
    62. 《大清法规大全》,法律部,卷四。
    63.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中国行政审判研讨—99'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材料汇编》,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 年版。
    64. 《人民法院年鉴?1988》,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1 年版。
    65. 国家法官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编:《中国审判案例要览(1997 年—2002年经济审判暨行政审判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年—2003 年。
    66.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执法与行政审判》(总第 1—18 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2006 年版。
    67. 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编:《行政审判指导》(总第 1—5 辑)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2006 年版。
    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
    1. [法]勒内?达维:《英国法与法国法:一种实质性比较》,潘华仿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2.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 1992 年版,。
    3. [英]M?J?C?维尔:《宪政与分权》,苏力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4. [英]威廉?韦德:《行政法》,徐炳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年版。
    5. [英]戴雪;《英宪精义》,雷宾南译,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 年版。
    6. [法]莫里斯?迪韦尔热:《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杨祖功,王大东译,华夏出版社 1987 年版。
    7.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 2004 年版。
    8.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9. P?诺内特、P?塞尔兹尼克:《转变中的法律与社会:迈向回应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10. [英]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11. [美]查理德?派普斯:《财产论》,蒋琳琦译,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2. [德]哈特穆特?毛雷尔:《行政法学总论》,高家伟译,法律出版社 2000 年 11月第 1 版。
    13. [日]芦部信喜:《宪法》,李鸿禧译,台湾月旦出版社 1995 年版。
    14. [意]布鲁诺?莱奥尼等:《自由与法律》,秋风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15. [日]盐野宏:《行政法》,杨建顺译,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16. [美]马丁?夏皮罗:《法院:比较法上和政治学上的分析》,张生、李彤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17. [德]伯恩哈德?格罗斯菲尔德:《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孙世彦、姚建宗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
    18. [美]安?赛特曼,罗伯特? 赛德曼:《发展进程中的国家与法律:第三世界问题德解决和制度变革》,冯玉军、俞飞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19. [英]马丁?洛克林著:《公法与政治理论》,郑戈译,商务出版社 2003 年版。
    20. 约翰?菲尼斯:《自然法与自然权利》,董娇娇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1.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年版。
    22. [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丁小春 吴越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3.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三卷),廖德宇译,法律出版社 2007 年版。
    24. [美]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一卷),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5. [美]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J?罗森塔尔编:《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26. [英]T?R?S?艾伦:《法律、自由与正义——英国宪政的法律基础》,成协中、江菁译,法律出版社 2006 年版。
    27. [美]罗纳德?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
    28. [美]肯尼思?F?沃伦:《政治体制中的行政法》(第三版),王丛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29. [德]汉斯?J.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行政法》(第一卷),高家伟译,商务出版社 2002 年版。
    30. [英]L?赖维乐?布朗、约翰?S?贝尔:《法国行政法》(第五版),高秦伟、王锴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31. [英]罗杰?科特威尔:《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华夏出版社 1989 年版。
    32. [美]R.M.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译林出版社2001 年版。
    33.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年版。
    34. [德]马克思?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8 年版。
    35. [英]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 2005 年版。
    36. [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 2000 版。
    37. [德]莫诺?卡佩莱蒂:《比较法视野中的司法程序》,徐昕、王奕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38. [美]克里斯托弗?沃尔夫:《司法能动主义——自由的保障还是安全的威胁》(修订版),黄金荣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39. [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6 年版。
    40. [英]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邓正来译,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7 年版。
    41. [新西]迈克尔?塔格特编《行政法的范围》,金自宁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42. [英]P.S.阿蒂亚、[美]R.S.萨默斯:《英美法中的形式与实质》,金敏、陈林林、王笑红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43. [美]本杰明?巴伯:《强势民主》,彭斌、吴润渊译,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44. [美]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李伯重、连玲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1. 俞江:《近代中国民法学中“私权”及其研究》,载《北大法律评论》第 4 卷第
    2 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451-452 页。
    2. 李启成:《清末民初关于设立行政裁判所的争议》,载《现代法学》2005 年第 5期,第 172 页。
    3. 崔卓兰:《论确立行政法中公民与政府的平等关系》,载《中国法学》1995 年第 4 期。
    4. 王学辉:《行政诉讼目的新论》,载《律师世界》1998 年第 2 期。
    5. 宋炉安:《论行政审判权》,载《行政法论丛》第 1 卷,法律出版社 1999 年版。
    6. 杨绍滨:《北洋政府平政院述论》,载《安徽史学》2003 年第 3 期,第 54 页。 。
    7. 季卫东:《中国宪法改革的途径与财产权问题》,载许传玺主编:《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律发展》,中国法律出版社 2004 年版。
    8. 杨建顺:《论行政强制中的和解——三环家具城案的一点启示》,2000 年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
    9. 金观涛、刘青峰:《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从晚清到〈新青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二期。
    10. 于安:《试论行政法的平衡论》,载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
    11. 罗豪才:《行政法的核心与理论模式》,载罗豪才等:《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2. 周汉华:《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能动性——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理论思考》,载《法学研究》1993 年第 2 期。
    13. 何海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页司法权的实践史(1990—2000)》,载《北大法律评论》(2001 第 4 卷第 2 辑),法律出版社 2002 年版。
    14. 韩大元:《宪法文本中“人权条款”的规范分析》,载《人权》2006 年第 1期。
    15. 湛中乐:《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及其司法运用——汇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诉哈尔滨市规划局案的法律分析》,载《行政法学研究》2003 年第 1 期。
    16. 杨建顺:《行政诉讼与司法能动性——刘燕文诉北京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案的启示》,载《法学前沿》(总第 4 辑),法律出版社 2001 年 2 月版。
    17. 薛刚凌:《行政法发展模式之检讨与重构》,《中国行政法 20 年博鳌论坛会议论文》(上),2005 年。
    18. 莫于川:《非权力行政方式及其法治问题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 2 期。
    1. David Pollard, Neil Parpworth and David Hughes Frsa.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London: Edinburgh and Dublin, 1997.
    2. Pitam B.Potter.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Globalization and Local Legal Culture, Taylor &Francis Books Ltd, 2001.
    3. P.P.Craig. Administrative Law. London: Sweet & Maxwell Limited, 1983.
    4. Carlo Guarnieri and Patrizia Pederzoli C.A.Thomas, The Power of Jud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urts and Democ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5. Rajeev Dhavan, R.Sudarshan and Salman Khurshid. Judges and the Judicial Power. London: Sweet & Maxwell, Bombay: N.M.Tripathi Pav. Ltd,1985.
    6. Mark Elliott. The Constitutional Foundations of Judicial Review. Oxford-Portland, 2001.
    7. John Alder. General Principles of Constitu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Law, Fourth Edition,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8. Charles R.Shipan. Designing Judicial Review.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0.
    9. Robin Creyke & John McMillan, Control of Government Action: Text, Cases & Commentary, LexisNexis Butterworths,2005.
    10. S.H.Bailey, Johns & Mowbray. Cases, Materials & Commentary on Administrative Law. Fourth Edition, London: Sweet & Maxwell Ltd, 2005.
    11. Peter Cane. Administrative Law, Four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2. Robert Stevens. The English Judges: Their Role in the Changing Constitution. Hart Publishing Oxford and Portland, Oregon, 2002.
    13. Sheldon Goldman & Thomas p.Jahnige. The Federal Courts as a Political System. Third Edition.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5.
    14. Randall Peerenboom. Competing conception of rule of law in China. Randall Peerenboom. Asian Discourses of Rule of Law.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4.
    15. Andrew Le Sueur. Building the UK’s New Supreme Court: 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6. Rebert Badinter and Stephen Breyer. Judges in Contemporary Democrac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 George W. Rainbolt ,The Concept of Rights ,Springer, 2006.
    18. Raymond Youngs,English, French and German Comparative Law. Cavendish Publishing Limited, 1998.
    19. Henry J. Abraham. The Judiciary: The Supreme Court in the Covernmental Press. New York Unicersity Press, 1996.
    20. David E. Klein. Making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Courts of Appl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21. Marvin Comisky and Philip C. Patterson. The Judiciary-Selection, Compensation, Ethics, and Discipline. Marvin Comisky,1987.
    22. Benjamin N. Cardozo. The Nature of The Judicial Process.Yale University Press.1921.
    23. Don A.Mooer ,Daylian M.Cain ,George Loewenstein ,Max H.Bazerman . Conflicts of interest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in Business,Law,Medicine,and Public Polic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4. Tom Campbell and Jeffrey Goldsworthy. Judicial Power,Democracy and Legal Positivism . Darto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2000.
    25. Phillip J.Cooper. Public Law and Public Administrative. 2nd edition. New Jersey:Englewood Cliffs,1988.
    26. Kenneth F.Warren.Administrative Law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3rd edition. New Jersey:Prentice Hall,Upper Saddle River,1996.
    1. Steven M. Kahaner .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the Standing Doctrine:The Unwarranted Use of Judicial Restraint, The Ceorce Washington Law Review, Vol.56, Nos 4 & 5, May & August 1988.
    2. Antonin Scalia , The Doctrine of Standing a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Separation of Powers, Suffol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 XⅦ:88, 1983.
    3. Eric B Schnurer , More Than a Intuition, Less Than a Theory:Toward a Coherent Doctrine of Standing , Columbia Law Review, Vol.86, 1986.
    4. Laveta Casdorph , The Constitution and Reconstitution of the Standing Doctrine, St.Mary’sLaw Journal.Vol.30:47, 1999.
    5. Timothy Belevetz, The Impact Standing Doctrine in Eniveronmental Litigation of the Injury infact Requirement in Lujan v. National Wildlift Federation, Wm & Mary Journal of Envionmental Law. Vol. 17:103, 1992.
    6. Patrick H. Agnew, Private Hospital Application Review Press:The Right to Counsel and the Scope of Judicial Review,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85.
    7. Nancy C. Staudt, Taxpayers in Court: A Systematic Study of a (Misunderstood) Standing Doctrine, Emory Law Journal. Vol:52, 2003.
    8. Jason Coppel, Judicial Review after the Human Rights Act, European Human Rights Law Review.Vol 3, 1999.
    9. Stephen Breyer. Judicial Review of Questions of Law and Policy.Administrative Law Review, Vol. 38, No. 4, Fall 198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