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这一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既能够扩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视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更为丰满和更进一步深化,也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系统研究,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尤其能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化研究,从而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理论支撑。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为线索,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比较研究、文本分析以及共时性和历时性等研究方法,系统归纳和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体系,总结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得出以下结论:(一)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实践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其具体内容为:通过革命手段,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核心内容;通过科学发展,实现“八个统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根本保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精神动力。
     论文由引言、正文七章和结语组成。
     引言部分简要说明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和价值,评析了本课题的学术研究概况,界定了相关概念,介绍了论文的创新点、重点难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中,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概念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概念的界定是本文颇具特色之处。
     第一章主要梳理、归纳和概括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理论体系。本章在分析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立论基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终极目标等几个基本方面。本章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特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批判性和革命性、阶级性和全人类性等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本章还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区分。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理论体系的细致梳理和概括,是本文的一个独到之处。
     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毛泽东的人本思想。本章在阐述毛泽东人本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国情基础、文化基础和毛泽东的主观特质因素的基础上,把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依靠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观;树立群众观点的公仆观;向人民群众负责、照顾人民利益的群众观等。本章还把毛泽东人本思想的特点概括为人民解放论、人民主体论、人民主权论和人民取向论等几个方面。
     第三章是对邓小平人本思想的系统整理和概括。本章在论述邓小平人本思想产生的时代主题、国内环境、理论基础和个人特质的基础上,把邓小平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注重发展生产力,提出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扬政治民主和进行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重视科技和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不过分突出领袖个人的作用等。本章还把邓小平人本思想的特点概括为对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解放。
     第四章主要阐释的是江泽民的人本思想。本章在翔实分析江泽民人本思想产生的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基础上,把江泽民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重申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重视科技,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提出人的全面发展,主张在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本章把江泽民人本思想的实现途径概括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战略等几个方面。本章还把江泽民人本思想的特点概括为时代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实践性等几个方面。
     第五章主要梳理和阐述了胡锦涛的人本思想。本章在把握胡锦涛人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的基础上,把胡锦涛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在发展观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在执政理念上,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社会建设上,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创新观上,以人为本,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三农”问题上,以人为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本章还把胡锦涛人本思想的特色概括为全面性、突破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等几个方面,并把胡锦涛人本思想的重要作用概括为: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理念,实现了“双重”超越,使中国现代化建设进一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夯实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以人为本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指针,有利于促进政府由行政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原则和价值取向,能够大力推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突破了几个观念,促进了广大人民群众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转变。对胡锦涛人本思想重要作用的概括是本文的一个创新。
     第六章主要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地位。本文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历史地位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实践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等,这些观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七章总结和归纳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本文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概括为:通过革命手段,实现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核心内容;通过科学发展,实现“八个统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重要途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根本保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精神动力。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创新之处。
     结语部分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本文把其概括为“四个坚持”、“两个反对”、“一个批判继承”。“四个坚持”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个反对”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必须坚决反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必须坚决反对个人崇拜;“一个批判继承”即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必须要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a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not only can enlarge the study domain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which makes the stud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plump and further deepening, but also through the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further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theory subject and related discipline, especially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further promotes the research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hina.
     This paper,based on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as research clues,uses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mparative research, text analysis,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research methods,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and combeds the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theory system,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has important historical position.The concrete content main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cor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fundamental guiding principl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inspection standard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ke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b)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has accumulated precious historical experience. The specific content: By means of the revolution, achieving masters of the masses,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throug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alizing the masses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throug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eight co-ordination",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the important wa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serving the public and governing for the people, building the Marxism learning party, is th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mplemen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spiritual power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The paper is composed by preface, body composition seven chapters and concluding remarks.
     Preface part simply expatiat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this topic, reviews the academic research situation, defines the related concept, introduces the innovation points, key points, difficulty points, research ideas and research methods. Among them, the defini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and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featured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chapter basically combs, summarizes, and outlin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deological and subjective conditions, summarized the basic content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for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theoretical basis points, value pursuit, the ultimate goal, etc.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as the scientific and prospective, critical and revolutionary, class and humanity, etc. On this basis, the chapter also compared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with Feuerbach's humanism, the modern western humanism trend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humanistic thought. The thorough combing and generaliz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a unique feature of this article.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Mao zedong’s humanistic thought.Based on expounding basic theory, national foundation,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Mao zedong’s subjective qualities factors of Mao zedong’s humanistic thought,summarized the basic content for awareness of the purpose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the viewpoints of history which pay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masses and rely on the people in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the consciousness of public servant which have viewpoints of the masses; the viewpoints of the masses which responsible for the people and take care of 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etc. This chapter also fea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o zedong’s humanistic thought as people's liberation, people's subjective, people's sovereignty and people's orientation theory, etc.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system arrangement of of Deng xiaoping’s humanistic thought.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theme of the times, domestic environme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personal qualities of the creation of Deng xiaoping’s humanistic thought, summed up the basic content for the thought of serving the people wholeheartedly and sincerely seeking benefits for the masses;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putting forward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promoteing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developing political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 to protect the political rights of the people; emphasis on science and education, respecting for knowledge and talent; attention to the historical role of the masses, not too conspicuous leader "personal" aspects of the role, etc. This chapter also summarized breakthrough of Deng xiaoping’s humanistic thought as a majority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aspects.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explaines Jiang zemin’s humanistic thought. In this chapter,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analysis of world situation, domestic circumstances and conditions of the C.P.C of Jiang zemin’s humanistic thought, summarized Jiang zemin’s humanistic thought as reiterating and adhering to the aim of serving the people, represent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regarding development as the important task, leting people share the achievements of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developing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guaranting the people's democratic rights; emphasis on technology, respecting work, respecting for knowledge and talent, respecting creation;puting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etc. putting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strategy and Legally strategy as realization ways. This chapter also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 zemin’s humanistic thought as times, orignality, universal and practicality, etc.
     Chapter V basically combs and expounds Hu jintao’s humanistic thought. This chapter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onditions of the emergenceof Hu jintao’s humanistic thought, the content of Hu jintao’s humanistic thought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on development concept, people-oriented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n the concept of governance, people-oriented, power for the People ; in the community building, people-oriented,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n innovation outlook, people-oriented, promot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 in the " three rural" issue, people-oriented, building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n man and nature relations, people-oriented, promoting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man and nature's basic elements. This chapter also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 jintao’s humanistic thought as comprehensive, transcendence, practical and forward-looking, etc.The important role of Hu jintao’s humanistic thought as follows: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s development concept, achieving a "double" beyond, makes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 going into the track of healthy development; people-oriented a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governing philosophy, consolidate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foundation, to further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the power of legitimacy; people-oriented as government's fundamental guiding principle, helps to promote government by the chief managed to public service type; people-oriented a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values of social construction, vigorously promotes social undertakings of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people-oriented as the new era of thinking and values, breaks a few ideas, to promot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way of thinking and behavior changes, etc. The summary of important role of Hu jintao’s humanistic thought is one of the paper's innovation.
     Chapter VI reveals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was summarized as: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cor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fundamental guiding principl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inspection standards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s the ke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These views are also innovations of this article.
     Chapter VII summarizes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was summarized as follows: By means of the revolution, achieving masters of the masses, is the fundamental goal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throug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realizing the masses of common prosperity, is the core content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through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realizing "the eight co-ordination", construct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s the important way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serving the public and governing for the people, building the Marxism learning party, is th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Implemen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he spiritual power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This is also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this article.
     Epilogue deals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 which must adhere to and and fundamental issues need to be paid attention to,according to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This chapter summarized as "four insist on", "two opposition", "a critical inheritance"."four insist on":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must uphol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must uphold ideological line of the C.P.C;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must adhere to mass line of the C.P.C;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must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wo against":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must resolutely oppose dogmatism;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must resolutely oppose the cult of personality. "A critical inheritance" is that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humanistic thought have to critically inheri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引文
①韩庆祥:《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
    ②杨云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读和实践探索——“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学术研讨会”综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6年第4期。
    ③蒋锦洪:《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参见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④林红:《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8期。
    ①张成亮:《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转引自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编:《世纪伟人时代旗帜:全军邓小平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页。
    ②朱海东、关媛媛:《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③侯智、党玲:《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中国化过程》,《兰州学刊》2008年第6期。
    ④陈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及其现实意义》,《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⑤【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第1卷:关于实践的集合体的理论》,徐懋庸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63页。①【美】埃里希·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3页。
    ①张奎良:《以人为本的世界历史意义》,《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②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研究辑刊2009年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8页。
    ③谈永珍、寥薇:《从〈手稿〉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继承和超越》,《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1期。
    ④李天莉:《马克思的人本学说及其伦理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7年第1期。
    ⑤侯平、乐欣、蔡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指导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初探》,《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1期。
    ①刘红英:《毛泽东人本思想的渊源和主要内容》,《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②李小海、黄泽勤:《毛泽东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第7期
    ③史占芳:《以人为本与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08年第5期。
    ④孟宪平:《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解读》,《兰州学刊》2007年第6期。
    ⑤林建公:《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⑥陶萍、周若炜:《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⑦刘红英:《毛泽东人本思想的渊源和主要内容》,《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⑧陈胜婷:《试论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中的人本思想》,《渝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⑨陈志:《邓小平人本思想初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年第4期。
    ①钟瑞添、彭越辉:《邓小平人本思想刍论》,《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
    ②杨近平:《邓小平的人本理念及其价值取向》,《社会科学论坛》2006年第16期。
    ③孟宪平:《论邓小平的人本思想》,《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④郭绍芳:《邓小平人本情怀论略》,《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
    ⑤薛秀军、杨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本取向》,《科学社会主义》2004年第4期。
    ⑥杨凤:《邓小平人本发展观的确立》,《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7期。
    ⑦李木柳:《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人本思想》,《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5期
    ⑧陈芳:《论邓小平经济哲学中的人本思想》,《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⑨葛燎原:《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最终决定力量——浅谈江泽民论述中的人本思想》,《当代经济》2002年第11期。
    ⑩陈洪波:《江泽民人本思想刍论》,《宁夏党校学报》2004年第4期。
    ①李高君、高永爱:《江泽民人本思想探析》,《湖湘论坛》2006年第5期。
    ②张艳:《论江泽民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探索》2005年第4期。
    ③王海柳:《江泽民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南方论刊》2007年第5期。
    ④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习胡锦涛同志所作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11期。
    ⑤贾凤姿、郭海燕:《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人道主义的历史超越》,《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⑥黄明哲:《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探析》,《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9期。
    ①李向国:《论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民本位”思想》,《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1期。
    ②代山庆、高鸣:《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初探》,《昆明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③史少博:《胡锦涛理论的主线是“以人为本”》,《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1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
    ⑥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04—40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259页。
    ②【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面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左晓斯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5页。
    ④【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孙恺详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1页。
    ⑤【法】让·雅克·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33页。
    ①【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②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册),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4页。
    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页。
    ④【瑞典】安·邦纳:《希腊文明》,转引自《当代哲学思潮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页。
    ⑤《圣西门选集》第2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2页。
    ①参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317页。
    ②参见郑昕:《康德学述》,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3页。
    ③《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8页。
    ④参见【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9页。
    ③【苏】瓦连京·奇金,达·梁赞诺夫著:《马克思的自白》,彭卓吾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①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编:《马克思家书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②参见【苏】瓦连京·奇金,达·梁赞诺夫著:《马克思的自白》,彭卓吾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译者前言第17—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5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0—2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270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l 998年版,第344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9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2—59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⑥【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91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页。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07页。
    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8—9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10—31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0—57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06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10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5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8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2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2页。
    ①【美】T. 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91页。
    ①【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页。
    ②【苏】瓦连京·奇金,达·梁赞诺夫著:《马克思的自白》,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230页。
    ③【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95—9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7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247页。
    ②《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④《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91页。
    ①《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3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页。
    ③【美】赫伯特·马尔库赛:《单面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左晓斯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导言第7页。
    ④冯川:《弗洛姆文集》,改革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⑤丁冬红:《人之解读——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页。
    ①参见韦政通:《中国的智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第31—32页。
    ②参见朱义禄、张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①参见周子东等:《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4—5页。
    ②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纂述:《大同学》,原载《万国公报》第124期,1899年4月。
    ③李提摩太节译、蔡尔康纂述:《大同学》,原载《万国公报》第121期,1899年2月。
    ④梁启超:《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原载《新民从报》第18号。
    ⑤梁启超:《中国之社会主义》,原载《新民从报》第46号。
    ⑥梁启超:《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原载《新民从报》第11号。
    ①梁启超:《驳孙文演说中关于社会革命论者》,原载《新民丛报》第86号。
    ②有贺长雄著、社员译:《近世政治史》,原载《译书汇编》第2期,1901年1月28日。
    ③林代昭等主编:《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4页。
    ④《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料选集)第1集上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印行,第83页。
    ⑤《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料选集)第1集上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印行,第91页。
    ①《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料选集)第1集上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印行,第97页。
    ②《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料选集)第1集上册,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印行,第98页。
    ③M·伯纳尔:《孙中山访问第二国际处》,《近代史资料》第40号。
    ④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台湾远东图书公司1982年版,第200—201页。
    ⑤宋庆龄:《孙中山——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革命家》,《宋庆龄选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87页。
    ⑥《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93页。
    ⑦《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65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96页。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 1979年版,第403—404页。
    ③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 1979年版,第158页。
    ④《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2页。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 1979年版,第138页。
    ⑥《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11—712页。
    ①《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0页。
    ②《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5页。
    ③守常(即李大钊):《真正的解放》,原载《每周评论》第30号,1919年7月13日。
    ④李守常(即李大钊):《要自由集合的国民大会》,原载《晨报》1920年8月17日。
    ⑤《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4页。
    ⑥《李大钊文集》下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64—765页。
    ⑦陈独秀:《敬告青年》,原载《青年》第1卷第1号,1915年9月15日。
    ①陈独秀:《本志宣言》,原载《新青年》第7卷第1号,1919年12月1日。
    ②陈独秀:《独秀复东荪先生的信》,原载《新青年》第8卷第4号,1920年12月1日。
    ③陈独秀:《谈政治》,原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
    ④陈独秀:《国庆纪念的价值》,原载《新青年》第8卷第3号,1920年11月1日。
    ⑤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原载《新青年》第9卷第3号,1921年7月1日。
    ⑥陈独秀:《马克思学说》,原载《新青年》第9卷第6号,1922年7月1日。
    ⑦陈独秀:《谈政治》,原载《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1日。
    ⑧陈独秀:《学说与装饰品》,原载《新青年》第8卷第2号,1920年10月1日。
    ①鹤(即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原载《觉悟》,1919年6月18日。
    ②鹤(即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原载《觉悟》,1919年6月18日。
    ③鹤(即李达):《社会主义的目的》,原载《觉悟》,1919年6月19日。
    ④鹤(即李达):《社会主义的目的》,原载《觉悟》,1919年6月19日。
    ⑤鹤(即李达):《社会主义的目的》,原载《觉悟》,1919年6月19日。
    ⑥李达:《马克思还原》,原载《新青年》第8卷第5号,1921年1月1日。
    ①转引自《党史文汇》1998年11期,第1页。
    ②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编:《毛泽东人生纪实》(上),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页。
    ③毛泽东:《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页。
    ④《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6页。
    ⑤《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页。
    ①参见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18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②【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9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0页。
    ②【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董乐山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390页。
    ①《十三经注疏·论语·学而》,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②《十三经注疏·孟子·尽心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③《十三经注疏·孟子·梁惠王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④《十三经注疏·孟子·离娄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
    ⑤《荀子·王制》,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⑥《荀子·君道》,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⑦《墨子·非乐》,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⑧《管子·霸言》,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⑨《管子·牧民篇》,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⑩《管子·权修篇》,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11《新书·大政》,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12《新书·大政》,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13《新书·大政》,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14【唐】吴兢:《贞观政要·论君道》,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4年版。
    15【唐】吴兢:《贞观政要·辩兴亡》,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4年版。
    ①【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②【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中华书局,1985年版。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①参见《孙中山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8—69页。
    ②《孙中山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1页。
    ③《孙中山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4页。
    ④《孙中山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5页。
    ⑤《孙中山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79页。
    ①【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18—119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6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42页。
    ④参见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10页。
    ⑥【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①【美】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中英文插图影印典藏版》,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版,第12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9页。
    ③《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0页。
    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4页。
    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5页。
    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24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1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8页。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3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5页。
    ⑧《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9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2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29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3—394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9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56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0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6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2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1—51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页。
    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⑩《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47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8页。
    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0—61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2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53页。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49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0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62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9页。
    ⑧《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人民日报》,1977年9月25日第2版。
    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1—452页。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7页。
    ④《新华月报》,1953年第3号。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3—934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73页。
    ④《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人民日报》,1950年6月13日第1版。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页。
    ⑥《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56年11月15日。
    ⑦《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8页。
    ②《关于赫鲁晓夫的假共产主义及其在世界历史上的教训》,《人民日报》,1964年7月14日第4版。
    ③《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4页。
    ④《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整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人民日报》,1968年10月16日第1版。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①《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3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53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版,第14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1005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891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1097页。
    ⑧《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8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120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9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8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8页。
    ⑧《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页。
    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页。
    ⑩《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6页。
    1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63—564页。
    12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81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2页。
    ②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32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7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97页。
    ⑤《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6页。
    ⑥《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9页。
    ⑦《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8页。
    ⑧《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28—729页。
    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5页。
    ⑩《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1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7页。
    ①《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页。
    ④《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页。
    ⑤《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页。
    ⑦《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0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②《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0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1页。
    ①【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译者序言第12页。
    ②【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第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8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9—3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页。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4页。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4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138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17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5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7—278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374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8—32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33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6页。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36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0—24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7—37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121页。
    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40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275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5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92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5—96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10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8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2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②【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译者序言第7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1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8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6—31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3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8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2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31页。
    ①李洪河:《历史辉映未来——执政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研究》,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4页。
    ②李秀林:《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人民出版社990年版,第6页。
    ③Alex Inkeles & D·H·Smith,Becoming Modern: Individual Chang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PP﹒3-4.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7页。
    ②【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页。
    ③【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8页。
    ②《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13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64页。
    ⑤《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3月2日第1版。
    ⑥《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3月2日第1版。
    ⑦《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6年6月24日第1版。
    ⑧《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0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0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⑦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44页。
    ⑧《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0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53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⑦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44页。
    ⑧《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2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118页。
    ⑦《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页。
    ⑧《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⑤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45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28页。
    ⑦《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⑧《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1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1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122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4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16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页。
    ③《阔步前进中的中国与世界》,《人民日报》1995年7月13日第1版
    ④《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页。
    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7—258页。
    ⑦《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
    ⑧《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与时俱进努力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6月1日第1版。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3页。
    ①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74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④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⑤《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⑥《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⑦《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人民日报》,2002年5月29日第1版。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60页。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55页。
    ⑤闰韵:《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121页。
    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5—236页。
    ⑦《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0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页。
    ①参见《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295页。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4页。
    ①《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55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7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78页。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82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1978—2008)》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24页。
    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184页。
    ①《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3—1464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79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④《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700页。
    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5页。
    ⑥《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82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0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1页。
    ②《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4页。
    ③《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44页。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232页。
    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6页。
    ②《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①盖军:《改革开放十四年纪事: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949页。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②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③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①【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谈峥,于海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452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③《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4页。
    ①《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6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57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9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96—397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65页。
    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日报》2004年9月27日第1版。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851页。
    ⑤【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赵荣美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50页。
    ⑥【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赵荣美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8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③【美】弗?卡普拉等著:《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石音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58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23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2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698—69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2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47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6页。
    ①《扎实做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人民日报》,2010年9月30日第1版。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4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13页。
    ①《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页。
    ①吴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2—213页。
    ②参见【美】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胡汝银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年版,译者的话第4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98—499页。
    ③John Eatwell & M·Murray &N·Peter,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Vol.2(London : Macmillan ; New York : Stockton Press ; Tokyo : Maruzen, 1987),PP. 682.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49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6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7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9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9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4—27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7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31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827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28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59—56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3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304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16页。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10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16页。
    ③李斌:《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日报》,2008年10月6日第2版。
    ④温家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求是》,2008年第2期。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3页。
    ①【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①【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吴良健、王翼龙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16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0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页。
    ①张富文:《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②《国家统计局社会各阶层思想动态调查显示,党和国家发展方向得到高度认同》,《人民日报》2009年1月24日第1版。
    ①温家宝:《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4年第1期。
    ②温家宝:《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4年第1期。
    ③温家宝:《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人民日报》,2009年4月9日第2版。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②温家宝:《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4年第1期。
    ③参见王东京:《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①参见John Wong,“Explaining China’s 2005 Growth and its Problem(Ⅱ)”,EAI Background Brief, no.269( January 2006).
    ②参见刘国光:《谈政府职能与财政职能的转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③习近平:《关键在于落实》,《学习时报》,2011年3月14日第1版。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②参见Karl Polanyi,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Boston :Beacon Press,1944).
    ③参见周立群、谢恩全:《中国经济改革30年:民营经济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5页。
    ④参见顾时洪:《如何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质性突破》,《新世纪周刊》2006年8月10日。
    ①温家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求是》,2008年第2期。
    ②参见张富文:《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现代意蕴》,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4月1日。
    ③宋新海:《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人民日报》,2007年11月14日第19版。
    ④《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06年10月19日第1版。
    ①韩庆祥:《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重要问题》,《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1年3月1日第13版。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1年3月1日第13版。
    ②《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人民日报》,2011年2月20日第1版。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563页。
    ②韩庆祥:《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重要问题》,《哲学研究》,2005年第2期。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①沙健孙:《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论若干社会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0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9页。
    ②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8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④参见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76页。
    ①参见《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6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8页。
    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3页。
    ④《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5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③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④《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46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③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1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51页。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①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注:《李大钊全集第2卷(最新注释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8页。
    ①《李大钊全集》第3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②《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卷,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114页。
    ③《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640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①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
    ②参见《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5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2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849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④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④《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①《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3页。
    ②《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郭德宏:《论民众史观》,《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②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6日第2版。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70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59—560页。
    ②中共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第979页。
    ③《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6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2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3—53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1页。
    ④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41页。
    ①《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0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708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3、4、5、8、9、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卷、第3卷、第21卷、第30卷、第31卷、第32卷、第44卷、第46卷、第47卷、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02、1960、1965、1995、1998、1998、2001、2003、2004、1979.
    [4]人民出版社马列著作编辑室.马克思家书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
    [5]列宁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8]李大钊全集(1—4册)[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9]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最新注释本(1—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10]李大钊文集(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1]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卷)[M].北京:三联书店,1984.
    [12]陈独秀著作选(第1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3]毛泽东选集(1—6卷)[M].哈尔滨:东北书店,1948.
    [14]毛泽东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6]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卷、第5卷、第6卷、第7卷、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6、1999、1999、1999、1999.
    [1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第5册、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1991、1992.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19]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0]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1]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毛泽东自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3]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24]邓小平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94、1993.
    [25]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专题摘编(新编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7]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8]江泽民文选(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30]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2]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34]闰韵.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上)[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35]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6]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93.
    [3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8]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001.
    [3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006、2008.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大事记(1978—2008)[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文件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3]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44]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料选集第1集上册)[M].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
    [45]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册)[M],1979.
    [4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4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8]孙中山选集(上、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9]宋庆龄选集(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1921—1949 (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2.
    [51]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1949—1978(上、下册)[M].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5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982.
    [1]《十三经注疏·左传?》,中华书局,1980.
    [2]《道德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3]《十三经注疏·论语》,中华书局,1980.
    [4]《十三经注疏·孟子》,中华书局,1980.
    [5]《荀子》,四部丛刊初编集部.
    [6]《墨子》,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7]《管子》,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8]《新书》,四部丛刊初编子部.
    [9]【唐】吴兢:《贞观政要》,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4.
    [10]【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5.
    [1]郑昕.康德学述[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邢贲思.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陈林.恩格斯传[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
    [4]黄楠森.人学的足迹[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5]袁贵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王锐生、景天魁.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4.
    [7]韩庆祥、张洪春.论以人为本——从物到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8]韩庆祥.建构能力社会——21世纪中国人的发展图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9]韩庆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发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10]陈先达.被肢解的马克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11]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12]杨耕.为马克思辩护[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13]高清海.哲学家的奥秘[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14]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5]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7.
    [16]侯才.马克思的遗产[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9.
    [17]丰子义.走向现实的社会历史哲学——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18]杨学功.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解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19]仰海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0]杨适.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21]张曙光.论历史观及社会发展模式[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8.
    [2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3]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24]韩震.生成的存在——关于人和社会的哲学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5]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当代哲学思潮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6]薛德震.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40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27]路淑英.神话的启示——人本主义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28]陈克良.人本论衡[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9.
    [29]丁冬红.人之解读——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0]许俊达.超越人本主义——青年马克思与人本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1]张康之.总体性与乌托邦——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范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2]丁建中.新资本论——人本经济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7.
    [33]陈向义.物本与人本——发展理论的迷失与重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34]李瑜青.人本思潮与中国文化[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8.
    [35]周子东.马克思主义在上海的传播[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4.
    [36]林代昭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7]张雷声、张宇.马克思的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38]张奎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石与灵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39]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新探[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40]郭德宏.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0.
    [41]郑谦.延伸与准备——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曲折历程(1949-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9.
    [42]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43]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
    [44]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45]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46]文晓明、杨建新.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述[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
    [47]汪信砚.全球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48]李敬煊.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关系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49]王浦劬、李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60年[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0.
    [50]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新选择[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51]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52]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2.
    [53]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毛泽东人生纪实(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54]朱志敏.李大钊传[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9.
    [55]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56]范希春.邓小平思想评传1977-1997[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57]俞吾金.邓小平——在历史的天平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58]杨奎松.开卷有疑——中国现代史读书札记[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59]杨奎松.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60]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1]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62]沈志华、李滨.脆弱的联盟——冷战与中苏关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3]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
    [64]郑德荣.国情·道路·现代化[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1.
    [65]张静如、马齐彬、郑德荣、刘德骥.毛泽东的智慧(上、下)[M].大连:大连出版社, 1993.
    [66]张静如、张中.邓小平思想通览[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4.
    [67]彭明. 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1949-2000 )思想文化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68]沙健孙.二十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兼论若干社会思潮[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69]张喜德.中共对国民党政策的三次转变与共产国际[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0.
    [70]张喜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共产国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9.
    [71]盖军.改革开放十四年纪事: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72]柳建辉、谢春涛、曹普.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9.
    [73]柳建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002—2009)[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74]李东朗.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十件大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75]陈述.改革开放重大事件和决策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76]李蓉.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77]李洪河.历史辉映未来——执政时期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比较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8]吴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79]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
    [80]韦政通.中国的智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81]朱义禄、张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82]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M].北京:三联书店,2005.
    [83]王东京.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84]周立群、谢恩全.中国经济改革30年:民营经济卷[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85]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86]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7]李秀林.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M].徐懋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3]【美】T. 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纪树立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5]圣西门选集第2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复旦大学哲学系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室编译.西方学者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7]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9]【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董乐山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10]【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1]【美】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编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2]【美】L.J.宾克莱.理想的冲突[M].马元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13]【美】赫伯特·马尔库赛.单面人[M].左晓斯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14]【美】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理论:一种解说[M].胡汝银译,北京: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9.
    [15]【法】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6]【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M].印金强、赵荣美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
    [17]【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上)[M].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8]【美】埃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19]【美】亨利﹒乔治.进步与贫困[M].吴良健、王翼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21]【美】埃里希·弗洛姆.弗洛姆文集[M].冯川主编,改革出版社,1997.
    [22]【苏】瓦连京·奇金,达·梁赞诺夫.马克思的自白[M].彭卓吾译,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8.
    [23]【美】弗·卡普拉.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石音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24]【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一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5]【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6]【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杨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7]【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M].谈峥,于海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28]【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M].袁广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
    [29]【法】让·雅克·卢梭.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0]【美】埃德加·斯诺.毛泽东自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1]【美】佩弗著.马克思主义、道德与社会正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2]【澳】亨特著.分析的和辩证的马克思主义[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0.
    [33]【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34]【意】理查德·贝洛菲尔,罗伯特·芬奇.重读马克思——历史考证版之后的新视野[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0.
    [35]【日】柄谷行人.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36]【美】戴维·E·阿普特.现代化的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37]【日】山之内靖.受苦者的目光:早期马克思的复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五、学术论文
    [1]温家宝.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管理创新[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
    [2]温家宝.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08(2).
    [3]韩庆祥.关于以人为本的若干重要问题[J].哲学研究,2005(2).
    [4]韩庆祥.回归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J].人大复印资料: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2006(11).
    [5]郭德宏.论民众史观[J].史学月刊,2009(11).
    [6]董志铭.陈云处理执政党内部矛盾的思想与实践[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5) .
    [7]杨云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读和实践探索——“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学术研讨会”综述[J].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2006(4).
    [8]蒋锦洪.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林红.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8).
    [10]朱海东、关媛媛.论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4).
    [11]侯智、党玲.论马克思主义人本理论的中国化过程[J].兰州学刊,2008(6).
    [12]陈辉.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及其现实意义[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008(3).
    [13]张奎良.以人为本的世界历史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06(3).
    [14]谈永珍、寥薇.从手稿看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继承和超越[J].济研究导刊,2008(11).
    [15]李天莉.马克思的人本学说及其伦理启示[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7(1).
    [16]侯平、乐欣、蔡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指导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初探[J].理论与改革,2008(1).
    [17]刘红英.毛泽东人本思想的渊源和主要内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8]李小海、黄泽勤.毛泽东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渊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7).
    [19]史占芳.以人为本与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2008(5).
    [20]孟宪平.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解读[J].兰州学刊,2007(6).
    [21]林建公.毛泽东的“以人为本”思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2]陶萍、周若炜.论毛泽东的人本思想[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4(4).
    [23]刘红英.毛泽东人本思想的渊源和主要内容[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4]陈胜婷.试论毛泽东人民战争理论中的人本思想[J].渝西学院学报,2005(6).
    [25]陈志.邓小平人本思想初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8(4).
    [26]钟瑞添、彭越辉.邓小平人本思想刍论[J].学术论坛,2003(2).
    [27]杨近平.邓小平的人本理念及其价值取向[J].社会科学论坛,2006(16).
    [28]孟宪平.论邓小平的人本思想[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7)
    [29]郭绍芳.邓小平人本情怀论略[J].理论探索,2008(2).
    [30]薛秀军、杨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人本取向[J].科学社会主义,2004(4).
    [31]杨凤.邓小平人本发展观的确立[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7).
    [32]李木柳.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人本思想[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5).
    [33]陈芳.论邓小平经济哲学中的人本思想[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2).
    [34]葛燎原.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最终决定力量——浅谈江泽民论述中的人本思想[J].当代经济,2002(11).
    [35]陈洪波.江泽民人本思想刍论[J].宁夏党校学报,2004(4).
    [36]李高君、高永爱.江泽民人本思想探析[J].湖湘论坛,2006(5).
    [37]张艳.论江泽民以人为本的思想[J].理论探索,2005(4).
    [38]王海柳.江泽民的以人为本思想探析[J].南方论刊,2007(5).
    [39]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学习胡锦涛同志所作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11).
    [40]贾凤姿、郭海燕.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人道主义的历史超越[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7(6).
    [41]黄明哲.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探析[J].学习与实践,2007(9).
    [42]李向国.论胡锦涛“以人为本”的“民本位”思想[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1).
    [43]代山庆、高鸣.胡锦涛以人为本思想初探[J].昆明大学学报,2008(1).
    [44]史少博.胡锦涛理论的主线是“以人为本”[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5)
    [45]张富文.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万国公报》(第121、124期).
    [2]《新民从报》(第11、18、46、86号).
    [3]《译书汇编》(第2期).
    [4]《每周评论》(第30号).
    [5]《晨报》(1920年8月17日).
    [6]《新青年》(第7卷第1号第8卷、第1号、第8卷第2号、第8卷第3号、第8卷第4号、第8卷第5号、第9卷第3号、第9卷第6号).
    [7]《觉悟》(1919年6月18日、19日).
    [8]《新华月报》(1953年第3号).
    [9]《近代史资料》(第40号).
    [10]《新世纪周刊》(2006年8月10日).
    [11]《党史文汇》(1998年11期).
    [12]《党的文献》(1999年第1期).
    [13]《人民日报》1950-06-13(1)、1964-07-14(4)、1968-10-16(1)、1977-09-25(2)、1995-07-13(1)、1995-03-02( 1)、1996 -06-24(1)、2002-05-29(1)、2002-06-01( 1)、2004-09-27(1)、2006-10-19(1)、2007-01-16(2)、2008-12-19( 1)、2009-01-24(1)、2010-09-30(1)、2010-02-26(15)、2011-02-20(1 )、2011-03-01(13).
    [14]《学习时报》,2011-03-14(1).
    [1] John Eatwell & M·Murray & N·Peter,The New Palgrave: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Vol.2(London : Macmillan ; New York : Stockton Press ; Tokyo : Maruzen, 1987).
    [2] Karl Polanyi,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Boston :Beacon Press,1944).
    [3] Alex Inkeles & D?H?Smith,Becoming Modern: Individual Chang in Six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4).
    [4]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6: Economic Grow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 Franz,Schurmann,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
    [6] Fran?ois Perroux:A New Concept of Development (London : Croom Helm ; Paris : UNESCO, 1983).
    [7] Roche,John ,“Marx and Humanism”,Rethinking Marxism, Volume 17Number 3 (July 2005 ).
    [8] John Wong“.Explaining China’s2005 Growth and its Problem(Ⅱ)”,EAI Background Brief, no.269( January 2006).
    [9] Carrillo, Hernan David, Dialectical Humanism: An ethic of self-actualiza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 70-01, Section: A, page: 0204.;Adviser: Richard T. De George.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