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产权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的制度转型与创新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城市改革的核心。自1978年10月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头,国有企业制度相继经过扩权、利改税、拨改贷、租赁制、承包制、两权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股份制等改革阶段。本文旨在构建理论框架来解释、分析以上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过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然受到市场约束,而市场是以价格为竞争规则的抽象交易场所。根据现代产权大师阿曼·阿尔钦的观点:一切定价问题均是产权问题。故而本文着力建立产权理论以解释中国国有企业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本文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共六章。前四章为理论部分,后两章为实践部分。
     第一章前言,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方法与意义。
     第二章探讨“产权”的概念。由于中国理论经济学界关于产权概念的理解大多从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著作中引析而来,继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过程并逐渐意识到产权的重要性,其中不乏部分经济学家从中国经济史中搜寻产权概念之史络,但这并不影响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对产权理论之把握。由于英译的问题,故本文在第一部分探讨了“产权”二字的翻译,并逐渐缩小定义范围。根据“产权”的中文含义,笔者认为“产”(property)须从“财富、资产和财产”中寻找恰切释义,选择标准须以经济内涵丰富、不易产生歧义为轴,经笔者研究而将“产”认作“经济稀缺品”(或财产)。关于“权”(rights)本文首先区分了“权利”(rights)和“权力”(power)。由于权利、权力的概念均并非理论经济学所内生,故而要经由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的考辨中得出适于经济学使用的“权”,继而得出"property rights "的适用的中文释义:财产权利。但“财产”一词不能局限于有形物上,还应包含各种无形物可以带来未来预期收益的property。产权的本质是property背后的权利,故而它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为产权理论述评。本章节主要论述第二章未涉及的其他产权概念与观点。本人根据学界的统一划分而将“产权理论”分为“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又称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现代产权经济学”。前者以马克思的逻辑分析为基础,后者以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至萨缪尔森建立的新古典综合为基本前提假设。对于后者本文仅研究五位现代产权经济学大师——罗纳德·科斯、阿曼·阿尔钦、哈罗德·德姆塞茨、张五常和约拉姆·巴泽尔——的相关观点与理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马克思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关系关于所有制关系的一个推论,当然这是后学们的“观点”。但从马氏一贯的逻辑来看,他对于所有制概念的理解离不开唯物历史分析,笔者认为在这点上他具有一定的先见性。现代产权经济学以科斯提出的“科斯定理”为思想先河。经笔者考证,在科斯定理提出之前,他本人不仅明确了产权的概念,还提出了产权研究的三个方向:管制与自由市场、法权与经济效率、资源配置与财富的比较关系。这三个方向显然被其他现代产权经济学家们所继承与发展。
     阿曼·阿尔钦首先给出了产权的定义:经济品使用的权利,之后提出产权概念的两个特点:可分割性和可交易性。阿尔钦重点分析了四种产权形式,即共有权、公有权、民主形式的政府产权与非实在产权。每种产权形式都各有其利弊、特点。
     德姆塞茨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契约,它有助于形成和把握交易中的理性预期,并且这些预期可以通过习俗、法律而实现。产权意味着对该权利的所有者或者他人有益或有害。产权的基本功能是在更大程度上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德姆塞茨对产权出现原因给予了一个逻辑线索,最后也分析了三种产权形式:共有权、私有权和国有权。但德姆塞茨关于三者的定义与阿尔钦略有不同。
     张五常则从更广的角度来定义产权,即认为产权与交易费用是同一硬币的两面,只是经济产权是抽象物而交易费用可见,当然现实中后者变动的研究也不易。张五常的另一个产权分析的角度是“产权结构观”:他认为产权是一个结构,由资源的使用权、收入享受权和自由转让权三部分组成。其中所有权不重要,因为所有权对生产和收入并无影响,只需足够的年期保障。他认为社会中只存在三种产权制度:根据等级划分权利、根据管制法例划分权利和根据资产划分权利。中国正在从第一种方式向第三种方式转变。
     巴泽尔是第一位从新古典微观角度考察产权问题的现代产权经济学家,他为产权研究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巴泽尔认为“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成”。其中收入权和转让权都与交换有关,所以巴泽尔认为“交换是权利的互相转让”。显然巴泽尔对产权的定义与张五常如出一辙,但巴泽尔更强调产权的转让。巴泽尔在产权分析中的创见是提出产权“公共域”理论:交易成本对产权最重要的影响是导致产权不能完全界定,继而使财产权利部分流入“公共域”。他认为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是“交换”,即交换使买者与卖者相互分离,交换的前提是商品权利的分割。最后他给出产权方法与瓦尔拉一般均衡方法的差别与联系。
     综上所述,产权是基于财产的限定性权利。产权是一种制度安排,明晰的权利界定具有经济效率。产权概念与所有制、合约、外部性等问题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现代产权经济学的理论主线。而制度经济学中关于产权制度的研究可以扩展到法学、社会学与政治学领域,当然关于制度的价值观研究也渗入哲学领域。
     第四章为科斯定理证明与科斯猜想。科斯不仅开创了产权思想,还在新古典模型中进行了两次论证。笔者根据科斯的研究思路对一种方法引述,对第二种方法根据科斯本人思想构建含有经济租值的理论模型予以证明。科斯世界的“科斯定理”后被约瑟夫·菲尔德利用消费剩余模型来证明,现实世界的定理假说被菲尔德所“歪曲”,因为菲氏在现实约束中提出了新的未证明的假说:即菲氏认为交易费用仅包括交易双方的沉淀成本,并且未曾考虑不同行权者因具有不同的交易控制力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变化。科斯深知在交易费用为正的世界中经济行为分析困难故避而不谈。综合来看菲尔德的证明方法也不及科斯,如存在经济租值时科斯充分考虑到了谈判效率而菲尔德在证明中不言谈判。根据陈郁、盛洪归纳的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为正的前提假设下,产权的初始配置对经济效率有影响。笔者认为从逻辑学的角度这不能称之为“定理”,而只能作为具有可证伪性的“假说”存在于科斯研究中。但由于该假说至今未曾在现实中被证否,故而笔者将其称作科学研究中的“猜想”,并且利用该猜想对中国国企改革历程有所解释。
     第五章则高度压缩中国国有企业三十年改革史。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与农村生产经营方式改革具有局部相似性,本章详细阐述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六个阶段:扩大企业自主权阶段(1978年12月-1984年9月),经营承包责任制推行阶段(1984年10月-1989年4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阶段(1989年-1992年),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1992年-1997年),国有企业脱贫与大力推进股份制阶段(1997年9月-2002年9月)和国有企业改革深化阶段(2002年10月至今)。
     第六章则为用产权理论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史的分析性解释。笔者根据对历史事实的压缩结论,认为中国自1978年开始进行的经济改革走的是一条产权明晰的路线,逐步渐次分离产权权束,明确、规范权利主体的路。自1978年四川国有企业扩权试点到2003年对国有企业股份交易权的确立,国企产权合约无时无刻不发生变化。变化博弈的结果则形成了当下现代产权制度与具有相对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两者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共同组成了具有渐进发展特点的中国特色的国企制度演化模式。
With the reformation and open policy of China, the institution transition and innovation of nationalized businesses may be the core of Chinese Urban Reformation. It is nearly thirty years since the sate-owned businesses has developed the ownership, followed by ownership expansion, taxes instead by the interests, money given instead by credited, leasing system, contract system, rights departed system, the modern corporation system, firm system, shared system and the deeply developed reform for nationalized businesses. This essay is going to make a confidential framework for the history of the innovation of stated businesses. As the firm is the main body of the market, it should be confined by the price system. Armen Alchian who is accord with that the key aspect the marke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of a state's economic society. So we do our best to construct the property rights theory for that changing.
     This pape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or six chapters:one is the theory study for the first four chapters, and the other is the training explanation for two chapters.
     In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foreword, we talk about the background, methodology and the meaning of this paper.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concept of "property rights" is being discussed. As Chinese Institution-Economists have known the concept of property rights from the works of New Institution Economists, they may have some difficulties in this idea. So it is necessary to dig up from the modern methods of economics in NIE and deduces the true meaning of "Property Rights".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we must study up the New Classic Economic Theory for. At the first proportion we discuss the words-transac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for Property Rights, in the end, get rid of the other explanations, such as wealth, asset, by the principle of definite notion and various meanings in economics. Lastly, we make the definition of property for economic or scare goods, service. We define "right" and "power" in the second section. On account of these two conceptions are not born in economic, we should pick them up from Economic, Law and Politics, then we get it. "Property Rights" not only means some material goods and services but also includes all of the rights hidden in "property" soon and latter which getting from the bonuses by investing.
     The literature of the Property Rights is in chapter Three. The research of property rights in our native academic society is for two parts:the ownership theory of Carl Marx and the Modern Property Rights of NIE. The first position is based on the logic of Carl Marx and the other is by the basic hypothesis, dating from Alfred Marshall (1938) to Paul A. Samuelson (1998), which deduces 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 Research by Ronald H. Coase, Armen Alchian, Harold Demsatz, Steven N. S. Cheung and Yoram Barzel.
     The Theory of Ownership by Carl Marx, can be thought of adding Marx's theory into one substance-Property Rights, concerns the movement between the fundamental economy and the superstructure by using material and dialectic instructions for history. This is the brilliance for him. Ronald Coase who is the patriot for NIW advocated that not only the idea of "Coase Theorem" that is "with costless market transactions, the decision of the courts concerning liability for damage would be without effect o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Coase,1960), but also the method of studying institutions.
     Armen Alchian reaches one accord on the method of using the economic goods means property rights at first, the characteristics for property rights are going to be that rights can be divided and transacted. He analyzes four frameworks of the property rights, for the common rights, the public rights, the state rights based on democratic society and the "useless" rights, which means as the great social cost it is hard to clear the line for these rights. Harold Demsatz hammers out that property rights is a type of social contract, which gives rise to inform and have the material in future in transactions, may be modified by habits and institutions. "Property rights" means that this type of rights does pros and cons for the owner and surrounding people, the basic foundation of that is which can advocate the external effect into oneself in the greatest extent. Then he makes a guideline for the emergence of one right. In the end, he also takes reasons for common rights, private rights and state rights, which is not similar to Alchian's.
     Steven N. S. Cheung gives the idea of "Property Rights" in a whole whelm that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cost of transaction are two sides of one coin, but only property rights are definitely easier to deal with, because the economic property rights are abstract. On the other side, the fee of transactions is material that can be detected in the true society. In another theoretic framework he puts "property rights" into a frame which contains the rights of using, getting interests from the goods and the authority of transacting. During this property rights'structure, the ownership of property which Carl Marx emphasized is useless, as soon as one being devoted enough time for the owner's aim. He estimates that there are three steps for the institutions of property rights in our society:drawing up persons by their status, distributing rights and wealth by the government's regulation and by property. He suggests that China is going from the first step to the third step.
     Yoram Barzel, who is well known for his microeconomic analysis in property rights, restores a detail frame for this study. He agrees with the point of Steven for property rights and announces that the rights of transaction is more considerable important than other rights. He invents the "public domain theory":due to it is impossible to detect all rights of the property that there must be some kinds of rights in "public domain". He agrees that the transaction cost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symptom of goods-exchanging so that the suppliers are not the demanders. Lastly, he compares the methods between the property rights'and the Walrasian Equilibrium's.
     In a nutshell "property rights", as a piece of institution, are the definitely rights for economic goods and services. The clearly considerable definition of property rights is efficient in the real world, and the contents of property rights get the relationship with ownerships, contacts, external influences etc which make a guideline of the Modern Property Rights'research. The research for property rights is not only in the 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 but also intrudes into some others social sciences, such as the realms of Law,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which make the multi-courses for the study of "property rights".
     In the fourth chapter, we discuss the demonstration of Coase's Theorem and give my definition of Coase's Conjecture. Coase proved that theorem in two methods, then which is not completely born out by Joseph Felder. Coase gives three theoretic realms for institution research:regulation and the freedom of market, law rights in resources 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t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allocation of property and the wealth. Those three statements are developed in other NIE scholars.
     In chapter Five, we give a guild line for the reform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ized businesses in thirty years. Since there is a few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reformation of urban and the country, we discuss the rural economic reformation before the urban. There are six periods in this chapter:self-ownership of expansion for business between Dec in 1978th and Sep in 1984th, leasing system between Nov in 1984 and Apr in 1989, the changed institution for business between in 1989th and in 1992th, the modern institution of the firm between in 1992th and in 1997th, getting rid of the starvation and developing the shared system between in Sep 1997th and in Sep 2002th and the deepl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zed business in Oct 2002th.
     In chapter six we use the framework of the property rights to explain the history of nationalized businesses'institution reformation. I conclude that there is a way of the clearness for the property rights in the sated-owned business with our economic reformation.
引文
①[英]戴维·M·洛克著,李双元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2003年,第971页
    ②同上书,第774页、第408页、第3页、第968页、第380页、第208页
    ③[美]约拉姆·巴泽尔(Yoram Barzel)著,钱勇等译:《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5页
    ④同上书,第22页
    ⑤同上书,第216-218页
    ①[美]约拉姆·巴泽尔(Yoram Barzel)著,钱勇等译:《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6页
    ②同上书,第21-23页
    ③[美]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④同上书,第85页
    ①[美]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6-87页
    ②[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533-541页
    ③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德]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页
    ①[英]戴维·M·洛克著,李双元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20003年,第971页
    ②如程民选提取的产权定义是——“产权是按照社会通行的规则,由权利人享有的对于财产的行为性权利。”见丁任重主编:《转型与发展——中国市场经济进程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32页
    ①[英1戴维·M·洛克著,李双元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2003年,第972页
    ②同上书,第971页
    ①[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封一
    ②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也称“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以下均称“产权理论”。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34页
    ③以下简称“现代产权理论”,从时间上讲“现代”指罗纳德·科斯名文《企业的性质》(1937年)成文后至今
    ④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34页
    ①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35页
    ②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6页
    ③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35页
    ④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7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8-9页
    ②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9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08页
    ③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9页
    ④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0页
    ⑤同上书,第12-13页
    ⑥同上书,第11页
    ①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02页
    ②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34-135页
    ③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8页
    ④产权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整体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产物’”。见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第135页
    ⑤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0-13页
    ⑥法律产权与巴泽尔所提到的“法律权利”有一定的共通性
    ⑦马克思……发现,所有制先于产权的存在而存在。只是在私有制产生和保护私有制的法律出现以后,才出现产权。马克思发现,法律中的产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是‘一定所有制关系所特有的法的观念’”。见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9页
    ⑧同上书,第9页
    ①同上书,第10页
    ②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第10页
    ①"…those actions of business firms which have harmful effects on others" 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ume 3 1960, pp.1
    ①部分道德高尚者采取的内部化原则是:我在这里得到了好处,但在那里又同样侵犯了别人。虽然从整体的人生价值核算上看是可以的,但笔者认为这属于另一个问题
    ②这里的“市场”采用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观点,即任何交易空间的全部。见[英]马歇尔著陈良璧译:《经济学原理》(下卷),2005年,商务印书馆,第18页
    ① R. H. Coase,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ume 2 1959, pp.28
    ② on, pp.29
    ① "In devising and choosing between social arrangements we should have regard for the total effect." R.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ume 3 1960, pp.44
    ②经济学消息报社编《追踪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第191-192页
    ①详见Josephus Daniels的归纳。R. H. Coase,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ume 2 1959, pp.3
    ② on, pp.2
    ③ on, pp.8-10
    ④ on, pp.40
    ①同上书,第93页
    ②[美]阿曼·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载于[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6-167页
    ③[美]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0页
    ④同上书,第68-69页
    ①[美]阿曼·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载于[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68页
    ②见上书,第166、177页
    ③[美]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9页
    ④同上书,第71、72页
    ⑤[美]阿曼·阿尔钦,哈罗德·德姆塞茨:《产权范式》,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3页
    ⑥[美]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①[美]阿曼·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载于[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72页
    ②[美]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2页
    ③同上书,第94页
    ①[美]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6页
    ②[美]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5、76页
    ①[美]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4-75、78页
    ②[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103页
    ③同上书,第1103页
    ④[美]阿曼·阿尔钦,哈罗德·德姆塞茨:《产权范式》,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4页
    ⑥[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三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104页
    ①[美]阿曼·阿尔钦,哈罗德·德姆塞茨:《产权范式》,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5-96页
    ②[美]阿曼·阿尔钦,哈罗德·德姆塞茨:《产权范式》,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6-97页
    ①[美]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7、78页
    ②[美]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79页
    ③同上书,第82页
    ④同上书,第83页
    ①同上书,第83-84页
    ②[美]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7页
    ①[美]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6-87页
    ②同上书,第86页
    ③[美]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7-88页
    ④同上书,第86页
    ⑤同上书,第89页
    ①张五常:《经济解释》(第二卷),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节,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8年
    ①张五常:《经济解释》(第三卷),第二章,第四节,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8年
    ②张五常:《经济解释》(第三卷),第二章,第五节,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8年
    ①张五常:《经济解释》(第三卷),,第七章,第四节,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8年
    ①[美]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页
    ②同上书,第160页
    ③同上书,第2页
    ④同上书,第162页
    ⑤[美]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61页
    ①[美]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②同上书,第5页
    ①[美]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页
    ②同上书,第6-8页
    ①[美]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页
    ②同上书,第161页
    ③同上书,第163页
    ④同上书,第8-9页
    ①[美]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9页
    ②同上书,第10页
    ③同上书,第10-12页
    ①[美]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3页
    ②[美]巴泽尔著,费方域、段毅才译:《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③同上书,第159页
    ④同上书,第159页
    ⑤同上书,第160页
    ①此证明方法得益于科斯引进租值证明方法的启发。见罗纳德·科斯著,张乃根译:《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载于《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2003年,第4145页
    ①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第428-429页
    ①尹永钦,杨峥晖编著:《巨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5月,第74-77页
    ①国家统计局著:《成就非凡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第96页
    ①国家统计局著:《成就非凡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第103页
    ②张文魁,袁东明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4-15页
    ①尹永钦,杨峥晖编著:《巨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5月,第78-81页
    ①尹永钦,杨峥晖编著:《巨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2页
    ①张文魁,袁东明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②尹永钦,杨峥晖编著:《巨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5月,第104页
    ①尹永钦,杨峥晖编著:《巨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5月,第131页
    ①尹永钦,杨峥晖编著:《巨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5月,第155页
    ①吕东:《转换经营机制的十条建议》,中国企业报,1991年9月16日
    ①吕政、陈速建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108-109页
    ②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人民日报,1993年12月21日
    ①吕政、陈速建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109页
    ①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第320页
    ②齐勇锋:《中小企业改革发展实务》,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第21页
    ①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中国经济年鉴,1999年,第689页
    ②尹永钦,杨峥晖编著:《巨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5月,第278-279页
    ③刘南昌,刘海泉:《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工作》,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
    ①陈清泰:《实现国企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的长远意义——国企改革:过关》,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308-320页
    ②尹永钦,杨峥晖编著:《巨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5月,第281-284页
    ③同上书,第411页
    ④同上书,第407页
    ①笔者用该定义借以说明在经济责任制下国家在企业中下设监督部门,并且制定指令性计划来规定企业生产行为。
    ①张文魁,袁东明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0页
    ①董辅礽:《所有制改革与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1987(1)
    ①吕政、陈速建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第108-109页
    ①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①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人民日报,1993年12月21日
    [1]王振中:《对产权理论若干问题的全新探讨》,载于王振中编:《产权理论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2]吴易风:《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纪念<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40周年》,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英]戴维·M·洛克著,李双元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2003年
    [4][英]约翰·伊特韦尔、[美]默里·米尔盖特、[美]彼得·纽曼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一卷、第三卷、第四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
    [5]张五常著:《经济解释》,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香港花千树出版社,2008年
    [6]胡寄窗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下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
    [8]许涤新编:《政治经济学词典》,人民出版社,1980年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
    [10]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2期
    [11][英]霍恩比著,李北达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商务印书馆,2000年
    [12]周其仁著:《收入是一连串事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美]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美]约拉姆·巴泽尔(Yoram Barzel)著,钱勇等译:《国家理论——经济 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夏征农主编:《辞海》(第五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16]汪丁丁著:《权利与权力的共生演化——为巴泽尔<国家理论>中译本序》,载于[美]约拉姆·巴泽尔(Yoram Barzel)著,钱勇等译:《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7][美]约拉姆·巴泽尔(Yoram Barzel)著,钱勇等译:《国家理论——经济权利、法律权利与国家范围》,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18][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著,杨东莼等译:《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7年
    [19][德]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99年
    [20]丁任重主编:《转型与发展——中国市场经济进程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21][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等译:《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
    [22]林岗、张宇:《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23]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24][德]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央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0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
    [25]R. H.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ume 31960
    [26][英]马歇尔著陈良璧译:《经济学原理》(下卷),2005年,商务印书馆
    [27]R. H. Coase,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volume 21959
    [28]经济学消息报社编《追踪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年
    [29][美]罗纳德·科斯著,张乃根译:《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载于《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2003年
    [30]Joseph Felder, "Coase Theorems 1-2-3", THE AMERICAN ECONOMIST, 2001
    [31][美]阿曼·阿尔钦:《产权经济学》,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2][美]阿曼·阿尔钦,哈罗德·德姆塞茨:《产权范式》,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3][美]阿曼·阿尔钦:《产权:一个经典注释》,载于[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著:《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34][美]H·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载于盛洪编:《现代制度经济学》(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5]冯契主编:《哲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36]尹永钦,杨峥晖编著:《巨变》,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
    [37]国家统计局著:《成就非凡的2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年
    [38]张文魁,袁东明著:《中国经济改革30年——国有企业卷》,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
    [39]吕东:《转换经营机制的十条建议》,中国企业报,1991年9月16日
    [40]刘南昌,刘海泉:《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工作》,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
    [41]陈清泰:《实现国企改革和脱困三年目标的长远意义——国企改革:过关》,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42]董辅礽:《所有制改革与经济运行机制改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1987(1)
    [43]董辅礽:《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44]吕政、陈速建主编:《中国国有企业改革30年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年
    [45]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人民日报》,1993年12月21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