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红山文化的宗教崇拜与神话问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红山文化是位于我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一支重要的原始文化。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所包含的文化遗存极具研究价值。本文是2006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辽河上游史前考古与文明起源综合研究”的一个子课题,主要针对红山文化的宗教崇拜与神话传说问题,进行综述性研究。关于红山文化的宗教崇拜研究主要集中于女神崇拜以及红山文化墓葬中的随葬玉器两个方面。在女神崇拜问题上,本文将西方原始文化中发掘出土的女神塑像,做为红山文化女神研究的参照,归纳出关于红山文化女神原型研究的几种主要观点:生殖女神崇拜、始祖女神崇拜和大地母神崇拜。红山玉器则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神秘的内涵,被认为是图腾崇拜的偶像或宗教活动中通灵的神器。红山玉器的出土数量相当可观,有学者据此将红山文化与五帝传说相联系,认为在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之间或许曾存在一个“玉器时代”。红山玉器不仅在存世数量上引人注目,在玉器的形制上更是惊人的一致。并且,从红山文化的墓葬特点来看,红山玉器已初具礼器的雏形。与此同时,笔者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也间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Hongshan culture is a important prehistoric culture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area of western Liaohe River in northern China. The relic which was discovered in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Hongshan culture is worth researching. This paper is a sub-subject which belongs to the momentous subject of Liaoning Social Science Fund 2006 named“The Integrated Study of the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and the Origin of Civilization in the upper Liaohe River. And this paper makes a summary of the religion and myth of Hongshan culture. The research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he worship of goddess, and the second one is the jade article in funerary objects. On the subject of the worship of goddess, compared the goddess statue of western prehistoric culture with the goddess statue of Hongshan culture, several viewpoints are concluded: the worship of procreation goddess, primogenitor and god of field. The jade article of Hongshan culture is considered that it is the idol of the worship of totem and the divine ware which was used in the religion rite due to its particular sculpt and mysterious meaning. The amount of the excavated jade article is tremendous, hence, some scholars hold that Hongshan culture have relation to the legend of the Five Emperors. Furthermore, the scholars presume that there possibly should be a Jade Age between Stone Age and Bronze Age. Besides, the forms of the jade are coincident wonderfully. Therefore, the jade of Hongshan culture had been the rudiment of the ritual wa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writer put forwarded some opinion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s well.
引文
①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东亚考古学会,1938年。
    ①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55页。
    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8期。
    ③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65页。
    ④魏凡:《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三地点石棺墓》,《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1期。
    
    ①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
    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凌源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1998-1999年度的发掘》,《文物》,2001年8期。
    ③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M1)发掘简报》,《文物》,1997年8期。
    ④李恭笃:《辽宁凌源县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6年6期。
    ①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②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③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8期。
    
    ①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②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①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86年8期。
    
    ①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文物》,1984年6期。
    ②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8期。
    ③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①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②孙守道:《红山文化玉祖神考》,《中国文物世界》1999年142期。
    ③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①汤池:《试论滦平后台出土的石雕女神像》,《文物》,1994年3期。
    ②宋兆麟:《中国史前的女神信仰》,《中国历史博物馆刊》,1995年1期。
    ①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②徐子峰:《论东方史前“女神”》,《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③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咀红山文化建筑群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1期。
    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82年2期。
    ⑤朱狄:《原始文化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280-290页。
    ①《座谈东山嘴遗址》,《文物》,1984年11期。
    ②靳桂云:《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研究》,《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①杨静荣:《陶器与原始宗教中的生殖崇拜》,《考古与文物》,1989年4期。
    ②陆思贤:《红山文化裸体女神为女娲考》,《北方文物》,1993年3期。
    
    ①萧风(译):《北欧神话故事》,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②常金仓:《红山文化的“女神像”与神话研究》,《旅顺博物馆学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①靳桂云:《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研究》,《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86年8期。
    ③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118页。
    
    ①徐子峰:《论东方史前“女神”》,《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②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与研究》,《文物》,1986年8期。
    ③胡秀杰:《试论原始宗教的积极作用》,《北方文物》,1991年1期。
    
    ①杨建华:《试论萨马拉文化》,《考古学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②张星德:《红山文化女神之性质及地位考》,《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2期。
    ③卜工:《牛河梁祭祀遗址及其相关问题》,《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2期。
    
    ①徐子峰:《红山文化之“女神”及相关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6期。
    ②《礼记·聘义》
    ①王梅生:《1980年前欧美所藏的红山玉器》,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3年7月。
    ②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文物》,1984年6期。
    ③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文物》,1984年6期。
    
    ①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文物》,1984年6期。
    ②郭大顺、张克举:《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文物》,1984年11期。
    ③李恭笃:《辽宁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考古》,1986年6期。
    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8期。
    
    ①《礼记·曲礼》
    ②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6期。
    ①饶宗颐:《红山玉器猪龙与豨韦、陈宝——辽宁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1期。
    ②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99页。
    ③孙机:《蜷体玉龙》,《文物》,2001年3期。
    ④《毛传》郑笺:“豕之性能水”,郑氏注月令:“彘,水畜也”。
    ⑤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6期。
    
    ①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7-148页。
    ②杜金鹏:《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探讨》,《考古》,1998年5期。
    ③邓淑萍:《龙兮?凤兮?——由两件新公布的玉器谈起》,《故宫文物月刊》(台),1992年114期。
    ④尤仁德:《勾云形佩及相关器物探研》,《故宫文物月刊》(台),1995年143期。
    ⑤田广林:《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的再解读》,《北方文物》,2005年2期。
    ①李缙云:《谈红山文化饕餮纹玉佩饰》,《中国文物报》,1993年4月25日3版。
    ②尤仁德:《勾云形佩及相关器物探研》,《故宫文物月刊》(台),1995年143期。
    ③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⑤陆思贤:《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⑥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①林巳奈夫:《红山文化出土的所谓马蹄形玉箍》,《中国文物报》,1990年5月10日。
    ②孙守道:《红山文化玉祖神考》,《中国文物世界》,1999年142期。
    ③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0页。
    ④唐玉萍:《红山文化玉箍形器功能探析——上古巫、史之职的物解》,《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①孙守道:《论中国史上“玉兵时代”的提出——红山文化玉器研究札记》,《辽宁文物》,1983年5期。
    ②张光直:《谈“琮”及其在中国古史上的意义》,《文物与考古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③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40页。
    ①常春林:《试论红山文化的族属问题——红山文化黄帝说》,《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②王曾:《红山文化的走向》,《文史研究》,1987年1期。
    ③蔺辛建:《红山文化与古史传说》,《北方文物》,1987年9期。
    ④郭大顺:《龙出辽河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⑤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⑥郭大顺:《红山文化“惟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文物》,1997年8期。
    ①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9页。
    ②郭大顺:《红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③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的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文物》,1984年6期。
    ④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页。
    ①[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②[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③[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④[英]E.E.埃文思·普理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6页。
    
    ①[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0页。
    ②袁康、吴平:《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108-109页。
    ③袁康、吴平:《越绝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①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考古与文物》, 1981年2期。
    ②聂甘霖:《浅释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北方文物》, 2003年1期。
    [1]王文锦(解):《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版。
    [2]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3] [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4]张耘(点校):《山海经·穆天子传》[M],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版。
    [1]常金仓:《穷变通久——文化史学的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常金仓:《二十世纪古史研究反思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郭大顺:《红山文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4]张星德:《红山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尹达:《新石器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6]张忠培:《中国北方考古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7]宿白主编:《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C],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赵宾福:《东北石器时代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田广林:《中国东北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0]郭大顺、张星德:《早期中国文明:东北文化与幽燕文明》[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陆思贤:《神话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
    [12]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郭大顺:《龙出辽河源》[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4]萧风(译):《北欧神话故事》[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1998年版。
    [15]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16]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西水泉红山文化遗址》[J],《考古学报》,1982年2期。
    [2]辽宁省博物馆、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赤峰县文化馆:《内蒙古赤峰县四分地东山嘴遗址试掘简报》[J],《考古》,1983年5期。
    [3]方殿春、刘葆华:《辽宁阜新县胡头沟红山文化玉器墓的发现》[J],《文物》,1984年6期。
    [4]郭大顺、张克举:《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掘简报》[J],《文物》,1984年11期。
    [5]李恭笃:《辽宁凌源三官甸子城子山遗址试掘报告》[J],《考古》,1986年6期。
    [6]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J],《文物》,1986年8期。
    [7]巴林右旗博物馆:《内蒙古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调查》[J],《考古》,1987年6期。
    [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阜新查海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报告》[J],《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1期。
    [9]张少青:《康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J],《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2期。
    [10]刘晋祥:《翁牛特旗小善德沟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88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11]方殿春:《阜新查海遗址的发掘与初步分析》[J],《辽海文物学刊》,1991年1期。
    [12]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白音长汗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3年7期。
    [13]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左旗友好村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简报》[A],《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14]索秀芬、李少兵:《林西水泉新石器时代遗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2年)》[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年。
    [15]辛岩、方殿春:《查海遗址1992—1994年发掘报告》[A],《辽宁考古文集》[C],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
    [16]翁牛特旗文化馆:《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玉龙》[A],《文物》,1984年6期。
    [17]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冢21号墓发掘简报》[A],1997年8期。
    [18]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五地点一号冢中心大墓(M1)发掘简报》[A],《文物》,1997年8期。
    [19]魏凡:《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三地点积石冢石棺墓》[A],《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1期。
    [20]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牛河梁第二地点四号冢筒形器墓的发掘》[A],《文物》,1997年8期。
    [21]华玉冰:《牛河梁女神庙平台东坡筒形器群遗址发掘简报》[A],《文物》,1994年5期。
    [22]滨田耕作、水野清一:《赤峰红山后》[A],东亚考古学会,1938年。
    [1]蔺辛建:《红山文化与古史传说》[J],《北方文物》,1987年3期。
    [2]殷志强:《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物》,1988年1期。
    [3]殷志强:《新发现的红山文化骨柄玉石刀》[J],《收藏家》,2000年8期。
    [4]田广林:《西辽河流域原始农业的发生及其发展》[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1年4期。
    [5]郭大顺:《玉器的起源与渔猎文化》[J],《北方文物》,1996年4期。
    [6]郭大顺:《论东北文化区及其前沿》[J],《文物》,1999年8期。
    [7]杨虎、刘国祥《兴隆洼文化居室葬俗及相关问题探讨》[J],《考古》,1997年1期。
    [8]刘国祥:《辽西古玉研究综述》[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5期。
    [9]刘国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J],《文物》,2000年6期。
    [10]于海燕、王瑞金:《赤峰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及其意义》[J],《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2期。
    [11]安志敏:《论“文明的曙光”和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实证》[J],《北方文物》,2002年1期。
    [12]莫多闻、杨晓燕、王辉、李水城、郭大顺、朱达:《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形成的环境北京与人地关系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2年2期。
    [13]徐子峰:《牛河梁红山文化积石冢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2期。
    [14]崔岩勤:《牛河梁第二地点一号积石冢21号墓及出土玉器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4期。
    [15]雪莲:《北红山与南良渚》[J],《赤峰学院学报》,2007年1期。
    [16]井中伟:《我国史前祭祀遗迹初探》[J],《北方文物》,2002年2期。
    [17]万欣:《红山文化三环石坛析疑与中印盖天宇宙观源流试探》[J],《北方文物》,2003年4期。
    [18]郭大顺:《辽宁史前考古与辽河文明探源》[J],《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1期。
    [19]《座谈东山嘴遗址》[C],《文物》,1984年。
    [20]莫俊卿:《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崇拜的典型——侗族的撒妈和撒堂》[J],《史前史研究》,1983年创刊号。
    [21]王吉怀:《宗教遗存的发现和意义》[J],《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2期。
    [22]孙守道、郭大顺:《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的发现和研究》[J],《文物》,1986年8期。
    [23]宋兆麟:《原始的生育信仰——兼论图腾和石祖崇拜》[J],《史前研究》,1983年创刊号。
    [24]杨静荣:《陶器与原始宗教中的生殖崇拜》[J],《考古与文物》,1989年4期。
    [25]卜工:《牛河梁祭祀遗址及其相关问题》[J],《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2期。
    [26]张星德:《红山文化女神之性质及地位考》[J],《辽海文物学刊》,1995年2期。
    [27]胡秀杰:《试论原始宗教的积极作用》[J],《北方文物》,1991年1期。
    [28]孙守道、郭大顺:《论辽河流域原始文明与龙的起源》[J],《文物》,1984年6期。
    [29]郑德坤:《古玉通论》[J],《文史杂志》第五卷9、10期合刊。
    [30]安志敏:《红山玉器的质疑和论证》[J],《考古》,2004年2期。
    [31]干志耿、殷德明:《玉·龙文化研讨会举要》[J],《北方文物》,2001年2期。
    [32]卢兆荫:《略论汉代礼仪用玉的继承与发展》[J],《文物》,1998年3期。
    [33]吕军、栾兆鹏:《红山文化玉器研究综述》[J],《北方文物》,2000年3期。
    [34]杨伯达:《中国古玉研究刍议五题》[J],《文物》,1986年9期。
    [35]王未想:《巴林左旗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J],《辽海文物学刊》,1994年1期。
    [36]邢捷、张秉午:《古文物纹饰中龙的演变与断代初探》[J],《文物》,1984年1期。
    [37]孙机:《蜷体玉龙》[J],《文物》,2001年3期。
    [38]孙守道:《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考》[J],《文物》,1984年6期。
    [39]刘国祥:《大甸子玉器试探》[J],《考古》,1999年11期。
    [40]田广林:《红山文化“勾云形玉佩”的再解读》[J],《北方文物》,2005年2期。
    [41]杜金鹏:《红山文化“勾云形”类玉器探讨》[J],《考古》,1998年5期。
    [42]陆思贤:《新石器时代的鸟形装饰与太阳崇拜》[J],《史前研究》,1986年2期。
    [43]尤仁德:《红山文化鸟兽纹玉佩研究》[J],《考古与文物》,1994年1期。
    [44]刘国祥:《红山文化勾云形玉器研究》[J],《考古》,1998年5期。
    [45]饶宗颐:《红山玉器猪龙与豨韦、陈宝——辽宁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J],《辽海文物学刊》,1989年1期。
    [46]郭大顺:《红山文化的“唯玉为葬”与辽河文明起源特征再认识》[J],《文物》,1997年8期。
    [47]汪遵国:《良渚文化“玉敛葬”述略》[J],《文物》,1984年2期。
    [48]孙机:《周代组玉佩》[J],《文物》,1998年4期。
    [49]王炜:《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较研究》[J],《北方文物》,2003年3期。
    [50]唐玉萍:《红山文化玉箍形器功能探析——上古巫、史之职的物解》[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期。
    [51] [日]林巳奈夫:《红山文化出土的所谓马蹄形玉箍》[J],《中国文物报》,1990年5月10日。
    [52]常春林:《试论红山文化的族属问题——红山文化黄帝说》[J],《中国考古集成》(东北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53]孙守道:《红山文化玉祖神考》[J],《中国文物世界》,1999年142期。
    [54]陆思贤:《勾云形玉佩的形状结构及寓意的思想内容》[J],《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55]李缙云:《谈红山文化饕餮纹玉佩饰》[J],《中国文物报》,1993年4月25日3版。
    [56]尤仁德:《勾云形佩及相关器物探研》[J],《故宫文物月刊》(台),1995年143期。
    [57]邓淑萍:《龙兮?凤兮?——由两件新公布的玉器谈起》[J],《故宫文物月刊》(台),1992年114期。
    [58]王梅生:《1980年前欧美所藏的红山玉器》[J],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3年7月。
    [59]徐子峰:《红山文化之“女神”及相关问题》[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6期。
    [60]杨建华:《试论萨马拉文化》[J],《考古学文化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61]徐子峰:《论东方史前“女神”》[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期。
    [62]靳桂云:《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研究》[J],《草原文化研究资料选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3]陆思贤:《红山文化裸体女神为女娲考》[J],《北方文物》,1993年3期。
    [64]常金仓:《红山文化的“女神像”与神话研究》[J],《旅顺博物馆学苑》,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65]汤池:《试论滦平后台出土的石雕女神像》[J],《文物》,1994年3期。
    [66]宋兆麟:《中国史前的女神信仰》[J],《中国历史博物馆刊》,1995年1期。
    [67]张光直:《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J],《考古与文物》,1981年2期。
    [68]聂甘霖:《浅释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样》[J],《北方文物》,2003年1期。
    [1] [法] E.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英] J.G.弗雷泽:《金枝》[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3] [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 [美]罗维:《初民社会》[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 [德]埃利希·诺伊曼:《大母神——原型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6] [法]马塞尔·莫斯、昂利·于贝尔:《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 [苏]海通:《图腾崇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 [德] W.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9] [英]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0] [法]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11] [美]斯特伦:《人与神——宗教生活的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 [英] E.E.埃文思·普理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13]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14]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安达曼岛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