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内蒙古地区流民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晚清内蒙古地区的流民问题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该课题研究属于对社会历史事物的纵切式研讨,以问题统领全局,而不是一般的叙事史。本文引入多学科、多角度分析方法,考证史料,综合研究,从中提出自己关于晚清内蒙古地区人口流入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本文除序言外,共由四个部分构成,计约5.8万余字。序言部分陈述了本文的选题及其意义、研究现状及基本史料、论述范围及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在简述“流民”与“移民”概念之界定的基础上,分时段对有清一代内蒙古地区的人口流入现象进行了定性分析。本章第四节考证历史事实,提出了“清末放垦蒙地后的内蒙古地区人口流入的主体仍为流民而非移民”这一观点。第二章分别从流民产生、流向选择、流民容留三种视角对晚清内蒙古地区流民问题的根源进行了阐释、分析,批驳了“土地集中是近代流民产生的根源”的观点,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第三章基于大量史料的考证、分析,论述了晚清时期,流民社会经过与蒙旗社会的接触、交流、碰撞和磨合,逐渐与蒙旗社会构建起了一个文化嵌合、利益丛结、动态平衡的耦合机制。余论部分,从民族格局、行政管辖、生态环境等方面,引申论述了流民与内蒙古地区的社会变迁,并对人口流动问题进行了反思。
The study, upon the refugee matter in the Inner Mongolia area during the last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in the domain of the social sciences. It is not a narrative history, but a research in depth on social matters, which is commanded by problems. Using the analytic methods from many subjects and angles, the thesis textually researche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viewpoints upon the research topic.
    The body consists of four chapters, approximately 58,000 words.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selected topic and its significance,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research, the basic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the analytic methods. The first chapt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s of "refugee" and "immigrant", and then analyses and determines the nature of the population who flew into the Inner Mongolia area during Qing dynasty.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textually researches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poses: the population, after bringing the Inner Mongolia area under cultivation, is not "immigrant" but "refugee". From three angles such as the refugee emergence, the flowing direction and the refugee accept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inquires into the causes for the refugees in the Inner Mongolia during the last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he chapter vetoes the opinion: "Concentration of landholdings is the origin of refugees in modern times." It puts forward some new views from many levels. The third chapte
    r expounds: the refugee society gradually adapted itself to the Inner Mongolia area after colliding and getting in touch with the Mongolian society. The refugee society set up a cluster mechanism that was based upon culture embedding, interest clustering and developing balance. The conclusion part analyzes the refugees and the social transition in the Inner Mongolia area, from such angles as the nation patter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last, it introspects the matter of population flowing.
引文
(1).《清实录》: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
    (2).[清]朱寿朋编:《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
    (3).《清会典事例》(光绪朝):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4).[近]刘锦藻撰:《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5).[清]曾国荃著:《曾忠襄公书札》,近代史料丛刊本,台湾文海出版社
    (6).[清]左孝同编:《左文襄公家书》,近代史料丛刊本,台湾文海出版社
    (7).《清末内蒙古垦务档案汇编》:内蒙古自治区档案馆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8).徐世昌著:《东三省政略》,中国边疆丛书第一辑,台湾文海出版社
    (9).朱启钤编:《东三省蒙务公牍汇编》,《满蒙丛书》本,大正九年(1920年)
    (10).王士仁著:《哲盟实剂》,1913年版,内蒙古大学图书馆1964年转抄本
    (11).陈祖增著:《东蒙古纪程》,民国三年(1914年)
    (12).潘复著:《调查河套报告书》,京华书局,1923年
    (13).陆邦彦著:《内蒙纪行》,劳亦安编《古今游记丛钞》,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
    (14).心史氏(孟森)著:《郭尔罗斯后旗旅行记》,劳亦安编《古今游记丛钞》,上海中华书局,1924年
    (15).金志章纂,黄可润增校:《口北三厅志》,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满蒙丛书》本,大正八年(1919年)
    (16).海忠纂:《承德府志》,道光十一年(1831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17).德溥纂:《丰镇厅(新)志》,光绪七年(1881年)版,民国五年财政部印刷局印
    (18).卢梦兰纂:《新修清水河厅志》,光绪九年(1883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19).曾国荃修,王轩纂:《山西通志》,光绪年间版,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20).高赓恩纂:《土默特旗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内蒙古大学蒙学院资料室藏
    (21).洪汝冲纂:《昌图府志》,宣统二年(1910年),奉天图书印刷所,内蒙古图书馆藏
    (22).金天翮,冯际隆纂:《河套新编》,民国十年(1921年),内蒙古图书馆藏
    (23).沈鸣诗纂:《朝阳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年),内蒙古图书馆藏
    (24).绥远省政府秘书处纂:《绥远概况》,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内蒙古图书馆藏
    (25).许闻诗纂:《张北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藏
    (26).绥远省通志馆纂:《绥远通志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内蒙古大学蒙学院资料室藏
    (27).廖兆骏撰:《绥远志略》,正中书局,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内蒙古图书馆藏
    (28).《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第一至九辑
    (29).宝玉著:《清末绥远垦务》,《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一辑,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
    (30).宝玉、海棠著:《民国初年绥远垦务》,《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二辑,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
    (31).吴国栋著:《绥远游记》,《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二辑,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
    (32).彭泽益编:《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
    (33).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三联书店,1957年
    (34).《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编,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
    
    
    (35).范文澜等编:《捻军》,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神州国光出版社,1953年
    (36).《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37).《义和团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
    (38).《义和团史料》:近代史资料专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39).《筹笔偶存》:义和团史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40).《赤峰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41).《临河市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42).《土默特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43).[日]天海谦三郎著:《旧热河蒙地开垦资料二则》,满铁调查局,1943年
    (44).[日]安斋库治著:《清末绥远的开垦》,《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内部资料),第六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1963年
    (45).[日]安斋库治著:《清末土默特的土地整理》,《蒙古史研究参考资料》,(内部资料),第七辑,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1963年
    (46).[日]《赤峰事情》:《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五辑,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
    (47).[日]中村信著:《蒙疆经济》,《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九辑,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
    (48).[日]《第一回满洲研究团报告》:《满铁调查月报》,十三卷三号
    (49).[日]《锦热蒙地调查报告》:伪满地籍整理局编印,1937年
    (50).[俄]阿·马·波兹德涅耶夫著:《蒙古及蒙古人》,卷二,刘汉明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3年
    (51).[法]古伯察著:《鞑靼西藏旅行记》,耿昇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
    (1).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王铭铭著:《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三联书店,1997年
    (3).陈庆德等著:《发展人类学引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4).潘逸阳著:《农民主体论》,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池子华著:《中国近代流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年
    (7).陈达著:《人口问题》,《民国丛书》,第一辑之十九,上海书店,1989年
    (8).金其铭等著:《中国人文地理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9).祝卓主编:《人口地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10).钟水映著:《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屠文淑著:《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刘纯著:《旅游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13).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人民出版社,1989年
    (14).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等撰:《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15).白拉都格其,金海,赛航等撰:《蒙古民族通史》,第五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
    (16).马汝珩,成崇德主编:《清代边疆开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李文海著:《世纪之交的晚清社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18).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
    
    
    (19).《内蒙古近代史论丛》: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第一至第四辑,1991年
    (20).戴逸:《近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迁徙》,《清史研究》,1996.(1):1-7
    (21).赵之恒:《清初内蒙古地区流民问题析论》,《内蒙古大学报》,2000.(6):35-41
    (22).张岗:《清代北方流民对直隶口外的开发》,《河北学刊》,1986.(3):24-30
    (23).张植华:《略论河套地商》,《内蒙古垦务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
    (24).张植华:《清代至民国时期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口概况》,《内蒙古近代史论丛》,第二辑
    (25).汪炳明:《清末新政与北部边疆开发》,《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社,1990年,
    (26).汪炳明:《是“放垦蒙地”还是“移民实边”》,《蒙古史研究》,第三辑,
    (27).徐浩:《清代华北农村人口和土地状况的考察》,《清史研究》,1999.(2):54-61
    (28).徐浩:《论清代华北农业的粗放经营》,《清史研究》,2000.(1):50-60
    (29).刘仰东:《灾荒:考察近代中国社会的另一个视角》,《清史研究》,1995.(2):40-49
    (30).杨剑利:《晚清社会灾荒救治功能的演变》,《清史研究》,2000.(4):59-64
    (31).王玉海,李芬:《清代内蒙古东部农村的民族构成与民族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4):62-65
    (32).沈斌华:《近代内蒙古的人口及人口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2):1-14
    (33).闫天灵著:《塞外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博士论文),2002年
    (34).乌力吉陶格套著:《近代以来蒙古特别法体系的演变》(博士论文),2003年
    (35).[日]田山茂著:《清代蒙古社会制度》,潘世宪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6).[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37).[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8).[美]何炳棣著:《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9).[美]何炳棣著:《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葛剑雄译,三联书店,2000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