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贵州苗疆的法律控制与地域秩序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来习惯法已渐成学术研究热点,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亦较显见,相当部分的研究成果在突出了习惯法自身功能的同时也割裂了与国家法之间的联系。事实上,最晚到清朝中期,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几乎都被置于王朝的法律控制之下,虽然此种法律控制的重点及程度有所差异,不过无论如何,大一统的法律制度已经成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习惯法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但这一外部环境在相关的研究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认为,单纯研究习惯法及其功能,而轻视甚至漠视国家法律的影响,都会导致结论的片面性。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中国这个大一统国家的组成部分,虽然其民族特色较为浓郁,但这种特色与其他地区的“地方性知识”并无本质区别,都可视作“国家”在不同地方的不同表达,只不过因不同地区进入大一统国家秩序的时间有先有后,且因多种因素的差别,而在大传统之下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小传统而已。是故,王朝的大一统秩序及其典章制度在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文化及秩序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是因着上述的一些思考,本文以制度变迁为主线,描述国家力量进入贵州苗疆之后实施法律控制并逐渐建立统治秩序的过程,探明中央王朝推进其法律控制的历史过程以及地方社会采取了怎样的回应,分析国家的法律控制、村寨的固有习惯法各自的历史演变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各个阶层在构建地域秩序中的作用。
     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章主要是对贵州苗疆开辟之前地域秩序概况的研究。贵州苗疆的绝大部分地区在雍正朝以前属于“管外生界”,有着相当丰富的习惯法来维持地域社会的秩序,不过正因为贵州苗疆“不相统属”,正史对其均无具体记载,论文主要依据当时沿边府县从侧面报道的一些情况和苗族古歌及传说所流露出的一些蛛丝马迹的口碑资料以及近来的一些苗族研究成果等来描绘其基本状况。
     第二章是清廷对贵州苗疆的开辟及开辟后贵州苗疆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雍正朝时清廷在西南边疆地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而对贵州苗疆则主要是通过武力征讨,开辟“新疆”,先后设置了古州、八寨等十二厅及永丰州、开泰县,分别派驻官员治理。清高宗对苗疆流官统治的要求是“可省而不可繁”,并要求保持地方治理的稳定,流官的主要职责在于弹压地方治安。不过从相关的文献记载看,最初的统治较为松散,很难称得上有实际控制可言。至于贵州苗疆基层社会的控制,清朝中期采用的是“流官——土官——头人——苗民”的权力结构。在雍乾苗民起义之后,清廷基于厅县以下的基层社会难以直接控制的现状,采取以夷治夷的策略,大量增设土官,培植忠于清廷的基层力量来协助流官政权治理人民。在村寨一级,乾隆朝之初经历了头人制和保甲制之争,最终认可了原来的头人治理方式,对村寨自然领袖的地位予以认可,此一做法保证了国家公权力对基层社会一定限度的控制,同时也延续了贵州苗疆少数民族原有的文化传统,为其传统社会组织和原有习惯法在地域秩序维系中的作用发挥留下了相对广阔的空间。
     第三章是清廷对贵州苗疆的法律控制,梳理清廷对贵州苗疆立法的脉络及相关法律的实施情况。文章认为今人对清廷苗疆立法的研究多是在所谓“民族法”层面进行的讨论,潜意识中将清廷对苗疆的立法与清廷对蒙古、西藏、回疆等民族地方的立法相比较,但事实上清代苗疆与蒙古等地的政治地位并不相同,同时也不能简单地仅以“因俗而治’来看待相关的法律控制问题。
     贵州苗疆开辟之后,对此前规制苗民危害统治秩序和侵扰内地等严重犯罪行为的法律亦要沿用,但对苗民内部案件如何处理,清廷内部存在争论,有的主张一律依大清律例审理,有的认为贵州苗疆新辟未久,应推行灵活的司法管辖原则,随即爆发的雍乾苗民起义促使清廷采取了较为宽容缓和的统治策略,明确规定苗民内部一般案件适用其原有习惯法管辖的原则,同时为防止苗民与内地民人“勾结”,在法律上严禁内地民人无故擅入苗疆或是苗民擅入内地。不过,学者们往往忽视了乾隆二十七的条例,此条规定“苗民剃发衣冠与民人无别者”和内地民人同等对待,其犯罪也将受到同样的惩处,对这一司法管辖原则及其具体运用应当予以足够关注。乾隆朝的上述立法确立之后,诸朝一直沿用,此后较为重要的立法主要是道光朝重申严禁民人擅入苗疆的规定,并对已经进入苗疆的内地民人加强了管理。
     对苗民严重危害统治秩序犯罪的惩处是清廷法律控制的重点,不过在开辟之初对此类案件很难予以有效管辖,而从有限的案例来看,惩处时往往有首犯(较法律规定)加重、从犯减轻的倾向,既惩治犯罪、免除后患,同时又不致将事态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对苗民内部案件的管辖问题,地方官府的“实践”与中央政权的“表达”两者之间的“背离”是绝不能忽视的,地方官在处理案件时往往会对“苗例”的适用予以种种限定,多由地方官随时斟酌、灵活处理。例如嘉庆朝以后苗民内部事犯恶逆、有干伦常的犯罪多由地方官员按照大清律例的有关审理,不再任由其按原有习惯法处理,借助此类案件判决所产生的示范性效应,内地法律文化中的一些相应观念也逐渐渗透到贵州苗疆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中。与前述官府对苗民犯罪案件的主动管辖相比,苗民的争讼案件蕴含着更为丰富的信息。研究习惯法的学者多有认为人们在面临多元法律规范时往往会基于情感认同而进行选择,此种说法未免失之武断。随着清廷统治日久,即使是僻处贵州苗疆腹地者也很难不受到官法的影响,人们开始懂得怎样利用各种不同制度去打击对手,不再始终局限于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
     第四章讨论的是多元法文化冲突之下贵州苗疆习惯法的发展。贵州苗疆开辟之后,原有习惯法即处于多元法文化的接触、碰撞和影响之中,相关的影响主要来自流官政权的改革和汉族移民的涌入这两个方面。贵州苗疆开辟之后习惯法的发展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汉文字的传播使习惯法由不成文向成文过渡,这一改变使习惯法得以在更为广泛的地域和更为长久的时间内得以流传,且在规范性、逻辑性和条例化等方面有所发展。其二,内容的变化,表现有三:一是受汉文化的伦理观、价值观的影响,婚姻家庭继承领域的习惯法出现的变化,如废除或限制姑舅婚;二是移民涌入及经济发展后,大量新的法律关系出现后导致习惯法内容的增加;三是习惯法逐渐开始借助官府的权威作为其实施的保障。
     本章探讨习惯法的发展变化,同时亦指出习惯法仍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维系地域秩序的作用,其原因有二:首先,清廷对贵州苗疆的法律控制模式给贵州苗疆少数民族的习惯法留下了很大的生存及发挥作用的空间。其次,虽然贵州苗疆开辟之后这一地域的纠纷解决机制已经向多元化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绝大部分的苗民仍会选择其传统方式解决纷争,真正由官府解决的并不多,在苗疆腹地这一现象更为明显,时人的笔记或文集中多有记载。
     第五章探讨咸同苗民起义前后地域秩序的发展变化。咸同苗民起义历时十八年,造成了贵州苗疆统治秩序的剧烈动荡。起义平定之后,清廷虽然采取了若干措施重建其统治秩序,但贵州苗疆仍处于动荡之中。如何解决这种失序问题,对症下药,稳定人心,成为当时的地方社会首领人物和贵州苗疆官员的首要课题。
     咸同苗民起义平定之后,清廷的善后举措主要包括裁革土官、编联保甲两方面。土官是清代中期清廷控制贵州苗疆基层社会最主要的力量,但乾嘉以后人们对流官政权的认同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土官势力在苗变中受到摧毁,起义平定之后清廷将绝大部分土官予以革除,剩余的土官也丧失了实权。土官裁革之后,清廷为“清内匪”,在苗民社会中编立保甲,以原有的村寨头人担任保甲长,建立起逐层直接控制的模式,以加强对贵州苗疆基层社会的控制。与“清内匪”的保甲制相对应的是承担“御外寇”功能的团练组织,这也与咸同苗变前后贵州苗疆地域社会的失序状态有关。论文以咸丰年间黎平知府胡林翼制定的保甲团练章程为例分析团练制的性质,指出贵州苗疆少数民族原有的款组织仍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团练制实质上就是嫁接在这一组织基础上,无疑这种做法较易为苗民所认可,在维系地域秩序的同时也借此实现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扩张。
     而在地域社会层面,咸同苗变后的一大变化是士绅阶层的崛起。无论是面对地方官府还是面对村寨社会中的普通百姓,这一阶层都拥有足够的权力,成为维系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咸同前后贵州苗疆的少数民族村寨以“条约”等形式制定的习惯法规约大量出现亦是地域社会动荡下的产物,本章中通过这一问题来探讨士绅等地方社会的首领人物控制基层社会、维系地域秩序的脉络。频繁的立约行为是地域秩序整合中的重要方面,相关的规约都有强调民间调解方式的规定。民间立约制度的强化虽然意味着地域社会自治程度的加强,但同时也需注意,地方首领人物对地域秩序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官府的权威,甚至有相当部分民间规约的制定要经过官府的批准。基于此,我们亦能看到咸同前后地域秩序的维系并非仅是官府或仅是地域社会一方所为,而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
     本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前几章的总结,探讨了清廷统治带来的地域秩序变迁以及官府与民间社会在构建地域秩序中极其复杂的互动过程。文章认为,清代通过相关法律制度的实施逐渐在贵州苗疆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在这种统治秩序建立的过程中,官府的法律控制、统治秩序逐步实现了地方化。而在同时,习惯法对地域秩序的维系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此时的习惯法已不是苗疆开辟之前的状态,本身亦是多元文化的产物,而非与国家法律天然对立的,可以说清代后期贵州苗疆的少数民族仍生活在“习惯法”的调控之下,但同时这也正是官府所确认或认可的秩序体系。事实上,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王朝的统治秩序得以建立起来,贵州苗疆少数民族的习惯法亦在其中获得重新解释,在王朝的统治秩序中获得了正当性。
Recently, customary law has gradually become a hot spot of academic study, but problems existed in this study are also obvious, for it highlighted its function while at the same time sepa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ary law and state law. In fact, to mid-Qing dynasty at the latest, almost all the minority areas in southwest China were under the legal control of Qing dynasty. Although the focus and degree of legal control are different, the legal system characterized by great unifi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ary law in southwest areas. However, this external environment has not gained due attention in relevant study. In my humble opinion, studied customary law and its functions alone while underestimated or even ignored the influence of state law will result in one-sidedness of conclusion. Although having their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minority areas are part of China which known as a great unification country. What more, their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ave no essential difference with "local knowledge" in other areas, all of those can be regarded as different expressions of "state" in different places. The little tradition displayed under great tradition was just caused by the different time when areas entered the great unification of country order and differences of multi-factors. For reasons mentioned above, the order of great unification and its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ying legal culture and order in minority areas.
     It is because of above thoughts that this article takes system change as a main line, describes process which the state power carried out legal control after it entered Miao areas in Guizhou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its dominant order.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discovers the historic process of the central dynasty's promotion of legal control and the responses made by local societies, analyzes respectively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state's legal control and inherent customary law of villages and their interrelation, as well as the functions played by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building of region order.
     The research contents are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mainly focus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region order before the exploration of Miao areas. Most Miao areas in Guizhou belonged to "areas outside the boundary of legal control" before the reign of Yongzheng, where region order of society was maintained by considerable customary law. However, because of "difference in governance and subjection", there was no concrete record about customary laws in Guizhou in official history.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ir basic situation based mainly on some information reported indirectly by prefectures or counties in border areas and narrative recordings revealed by ancient songs and legends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as well as som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the Miao nationality in recent years.
     In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writes about the structural changes of social power around the Qing dynasty's exploration of Miao areas in Guizhou. During the reign of Yongzheng. Qing dynasty promoted the policy of all clans into the han officials in southwest borderland while adopted the method of military force punitive expedition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It opened Xinjiang, set twelve administrative bodi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such as Guzhou, Bazhai and Fengzhou County, Kaitai County, and sent officers to govern them respectively. Emperor Qianlong required that the outpost officers'governance in Miao areas should "be simple without complexity", demanded stability of regional governance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of outpost officers was to maintain public order. However, according to relevant record, the early governance was loose and there was no actual control to be mentioned about. In order to control grass-roots society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power structure of "outpost officer—tuguan (hereditary posts of local administrators filled by chiefs of ethnic minorities)—the head—the Miao" was adopted in mid-Qing dynasty. After the uprising of the Miao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and Yongzheng, the grass-roots society ruled by administrative bodi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as hard to be controlled directly. Therefore, Qing dynasty took the measures of yi (a name for ancient tribes in the east) people administering yi, which meant to increase large number of tuguan who were loyal to Qing dynasty to assist outpost officers governing people. At village level, there was argument about the adoption of headman system and pao-chia system in the early years of Qianlong dynasty. Finally, the original headman system was maintained and people recognized the status of natural leader in villages. This kind of practice assured that the controlling degree of state's public power on grass-roots society was limited while at the same time original culture tradition of minorities in Miao areas was maintained, which left a relatively broad space for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original customary law to play their role in maintaining region order.
     The third chapter mentions about legal control of Qing dynasty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rationalizes the legislative skeleton of Qing dynasty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evant law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oday's research on Qing dynasty's legislation is mostly focus on the so-called "national law" and unconsciously compared Qing dynasty's legislation in Miao areas to those in other minority areas such as Mongolia, Tibet and Uygur Xinjiang. In fact, however, the political status of Miao areas, Mongolia and other minority places in Qing dynasty are different, we can not simply view legal control through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minorities customs".
     Laws that regulated the Miao who committed serious crime such as impeding governing order or attacking inbound areas were continue to be used after Miao areas were explored. However, there were disagreements on how to judge the internal cases among the Miao. Some advocated that all internal cases should be trialed by laws of Qing dynasty while others suggested that flexible jurisdictional principles should be promoted, for Miao areas in Guizhou had been explored only for a short time. However, the immediate outbreak of the Miao's uprising during the reign of Yongzheng and Qianlong urged Qing dynasty to adopt relatively generous and soothing governing strategy. Beside the continuing usage of laws which regulated the Miao who committed serious crime such as impeding governing order or attacking inbound areas, there were specific provisions which stipulated that internal cases of the Miao were applied to the jurisdictional principles of original customary law. At the same time, in case the Miao collaborated with inland people, the law forbad inland people to enter Miao areas without proper reason and versa vise. However, scholars often ignored the rules issued in Twenty-seventh Year of Qianlong which stipulated that the Miao who shaved their hair and dressed the same with inland people would be treated equally with inland people, which meant the Miao who committed crimes would be punished in the same way with inland people who did them. These jurisdictional principles should be given enough attention. Dynasties thereafter continued to use the above legislations after they were established during the reign of Qianlong. The comparatively important legislation after Qianlong dynasty was the reaffirmation of rules which forbad inland people to enter Miao areas in Daoguang dynasty. For those inland people who already entered Miao areas, Daoguang dynasty strengthened management over them.
     Legal control of Qing dynasty focused on the punishment of the Miao who seriously endangered governing order. However, such kind of cases was hard to be effectively ruled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limited cases, it can be found that tendency of giving severe punishment to chief criminals (prescribed by law) while mitigating punishment on accessory criminals was existed. This way of punishment cracked down crimes and left no future troubl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revent the situation from expanding. It was worth noting that there was "deviation" of "practice" by local government from the "expression" of central government's power referring to the jurisdiction on the Miao's internal cases. Local governor put restrictions on the usage of "Miao cases" and they had the power to address them at any time and in any way. For example, crimes of treason and heresy, incest were judged by laws of Qing dynasty rather than applied to "Miao cases". This kind of judgment played an exemplary role which facilitated the gradually penetration of some inland legal culture's corresponding values into minority's social life in Miao areas. Compared with the active jurisdiction on the Miao's criminal cases took by aforementioned governments, lawsuits of the Miao contained more affluent information. Scholars studied on customary law often hold the view that people who are in the face of multiple laws and regulations will make their choice based on emotional identification. This kind of assertion sounded too arbitrary. As time goes by, even the people living in remote hinterland can hardly avoid the influence of official law. People began to understand how to use different systems to crack down on opponents rather than being limited by traditional methods when settled dispute.
     In chapter four, the author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customary law under multi-cultural conflicts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The original customary law was contacted, collided and influenced by multi-culture after the exploration of Miao areas in Guizhou. The relevant influences on customary law, which predominantly embodied in the customary law of marriage, mainly came from two aspects:the regime reform of outpost officers and the influx of Han immigration. The changes of development of customary laws after the exploration of Miao areas in Guizhou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two areas:the spread of the Han characters facilitated the transition of customary law from unwritten to written, which enabled customary law to be handed down in a wider area and for a longer period. Moreover, the customary law gained development in becoming normal, logical and more like regulation; the changes of content manifested in three aspects. First, changes took place in customary law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heritan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thics and values in the Han culture, such as abolition or limitation of cross-cousin marriage. Second, the content of customary law was increased for large number of new legal relationship appeared after the influx of migran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rd, the authority began to act as the assur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stomary law.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customary law while at the same time points out that although there was convergence of this change and the national law at value level, the usage of customary law to keep region order still can be seen. Two reasons may account for this phenomenon:one is that the legal control mode of Qing dynasty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left large spac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customary law of Miao minority; the other is that although the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became diversified after the exploration of Miao areas in Guizhou, most Miao people,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chose traditional method rather than resort to government. This phenomenon, which was recorded by people of the time in their notes or anthologies, was especially evident in inland Miao areas.
     In chapter five,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region order before and after the uprising of the Miao which lasted for eighteen years during the period of Xiantong, resulted in intense fluctuation of governing order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After the uprising was put down, although Qing dynasty adopted a number of measures to rebuild its governing order, Miao areas in Guizhou were still in turmoil. How to resolve the disorder problem, prescribe the right remedy for an illness and reassure people have become the primary issue of local community leaders and officials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The after-care regulations of made by Qing dynasty after it put down the uprising include cutting down the number of Tuguan and compiling in pao-chia in Miao society. Tuguan was the main force in mid-Qing dynasty used by Qing dynasty to control grassroots society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but people's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power of outpost officers changed a lot and tuguan's power was seriously destroyed by the uprising. After the uprising, Qing dynasty removed large number of tuguan and the remaining tuguan has little power. After abolishment of tuguan, Qing dynasty adopted the policy of pao-chia in Miao society in order to "clear inside bandit", appointed old village headman as Bao-Jia Chang, established layer by layer mode of direct control. In this way, Qing dynasty strengthened its grass-roots social control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What corresponded to the pao-chia policy which aimed at "clear inside bandit" was the militia organization which functioned as defending the invaders and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disorder before and after the uprising in Xiantong period.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nature of militia organization through regulations of militia organization made by magistrate HuLinyi in Liping during the reign of Xianfeng and indicates that original Kuan (a social organization in Dong minority) stil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ety and the militia organization, in fact, was grafted on the basis of Kuan. This conduct was undoubtedly more easily recognized by the Miao, it maintained regional order while at the same time realized the expansion of state power toward grass-roots society.
     On the level of local society, the rise of gentry was one big change after the uprising of the Miao in Xiantong. No matter in front of local authority or of common people in villages, gentry had enough power that they played a vital role in maintaining local rule. The large amount of emergence of customary law in the form of treaty was also the product of social turbulence at the time around Xiantong in minority villages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This chapter studies the thread of gentry's controlling over the grass-root society and their maintenance of region order through the research on the emergence of customary law mentioned above. Building covenant frequently was exactly the action took by social leaders like gentry who wished to regulate people through rules of regional community and to reform the internal rules to cope with the turbulent society. The enhancement of folk mechanism of dispute settlement was an important part of integrating regional rules and relative protocols also had regulations emphasizing folk settlement. Alth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folk system of building covenant implied the enhancement of regional autonomy,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region rules by local leader depended on government's authority at a high degree and a huge part of establishment of protocols had to be permitted by local authority. Based on all these, we can see that the maintaining of region order at the time in Xiantong was not only performed by one party but by the interaction of much strength which can hardly be totally departed.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ticle is the summary of the previous chapters, which discussed the region order evolution process under the reign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xtremely complicat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civilians in the building of region order. Qing dynasty gradually established an effective governing rul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lative laws, and in this process the official legal controls and rules gradually became localization in Miao areas in Guizhou. Besides, this article holds the view that after the exploration of Miao area, the customary law still played a big role in maintaining region order. However, the customary law was not the same as before. It was the outcome of multi-culture and was not necessarily conflicted with state law. We can say that minorities in Miao Areas still lived under the rule of customary law in late-Qing dynasty. However, we cannot deny that they lived in the order system which was established and confirmed by the government. In fact, it was through this method that Qing dynasty established its rule, and in this process, the official legal controls and rules gradually became localization. Meanwhile, the customary law of minorities in Miao areas had been given new interpretation and the dynasty rule gained its legitimacy.
引文
24孙秋云,前注[22],第25-26页。
    25详见杨胜勇:《清朝经营贵州苗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12-13页
    26吴泽霖、陈国钧等:《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27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
    28《明太宗实录》,卷33,永乐三年正月乙丑条。
    29也有学者认为早在元代即有“生苗”这一称呼,《元史·世祖记》至元二十九年(1292)二月庚午就有“斡罗思招附桑州生猫,罗甸国、古州等峒酋长三十一所部民十二万九千三百二十六户诣阙贡献”的记载。日本学者鸟居龙藏在其1903年出版的《苗族调查报告》中即认为“生猫”即“生苗”(以上详见孙秋云:《18世纪汉文明向苗疆 的传播及苗文明的回应研究——兼论黔湘地区雍乾、乾嘉苗民起义的性质》,武汉大学专门史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第30页)
    30(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5,镇远志,风俗条,第22页。
    31(明)田汝成:《炎徽纪闻》,卷4,蛮夷,台北:广文书局,1969年,第14-15页。
    32张应强:“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74-81页。
    33(明)郭子章:《黔记》,卷59,诸夷,万历三十六年刻本(贵州省图书馆藏),第2页。
    34(清)陆次云:《峒谿纤志》,卷2,转引自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533页。
    35(清)蓝鼎元:“论边省苗蛮事宜书”,(清)邵之棠辑:《皇朝经世文编统编》,卷79,经武部十,边防。
    36(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土民志九,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37参见何仁仲编:《贵州通史(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第215页。
    41《清圣祖实录》,卷206,康熙四十年十月壬申条。
    42(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6,名例律下之三,“徒流迁徙地方”之例4,光绪三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43《清世宗实录》,卷49,雍正四年十月戊寅条。
    44《清世宗实录》,卷147,雍正十二年九月丁亥条。
    45赵尔巽等:《清史稿》,卷288,列传75。
    46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09页。
    47例如张锡盛:“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刑事法律制度”,《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3期。
    48游建西:《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前言,第2页。
    49胡兴东:“清代民族法中‘苗例’之考释”,《思想战线》,2004年第6期。
    50根据任职地方的不同,清代又将地方府州县缺大体划分为两类,即在内地任职的“腹缺”和在边远地区任职的“边缺”。“边缺”包括西南“苗疆缺”、两广的部分“烟瘴缺”和东南海疆的“沿海缺”
    51赵尔巽等:《清史稿》,卷186,志85。
    52(清)田雯:《黔书》,卷1,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
    元代以前,贵州大部分地区尚属于“化外”之地,中央王朝的控制比较松弛,不过羁糜而已。自元以降,情况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元兵进入“九溪十八洞”地区,设“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至此,今贵州之地纳入元朝版图。元统一中国后,虽创建行省制,但在今贵州之地未设行省,而分属于四川、云南、湖广三省。明朝统一全国之初,由于政权尚未巩固,在贵州地方没有大的举措。当明朝政权逐步巩固后,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于洪武十五年(1382)正月置贵州都指挥使司日,在贵州首次建立了省一级的军事机构,其时贵州行政、民事仍分别由湖广、四川、云南三省布政司管理。明永乐十一年(1413),因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与思州宣慰使田琛发生争战,明统治者以平息争端为借口,派兵讨伐。事平而“分其地为八府四州”,设贵州布政使司,此为贵州建省之始,使今贵州大部分地区不再分属于邻近省份,结束了零散状态。
    54《清高宗实录》,卷397,乾隆十六年八月癸亥条。
    55详见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254页。
    56有相同认识的还包括何仁仲,前注[37];韩昭庆:“清初贵州政区的改制及影响(1644-1735)”,《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编:《历史地理(第二十三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0页。
    57马国君编著、罗康降审定:《<平苗纪略>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9-110页。
    58余宏模:“清代雍正时期对贵州苗疆的开辟”,《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59引自《黔省诸苗全图》(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
    60《明神宗实录》,卷536。
    61何仁仲,前注[37],第65页。
    62关于大小麻山历史变迁,可见吴正彪:“贵州麻山地区苗族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考述”,黔南州文联、黔南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编:《守护精神的家园——文化与田野在黔南》,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6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6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雍正七年(1729)闰七月初一日。
    64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15,列传302。
    65《清世宗实录》,卷117,雍正十年四月辛卯条。
    66《清世宗实录》,卷119,雍正十年闰五月庚寅条。
    67《清世宗实录》,卷158,雍正十三年七月丁未条。
    68《清高宗实录》,卷23,乾隆元年六月壬辰条。
    69《清高宗实录》,卷22,乾隆元年七月辛丑条。
    70《清仁宗实录》,卷53,嘉庆四年十月戊戌条。
    71吴三桂:“请设新疆三府疏”,(民国)贾恩绂等纂修:《大定县志》,卷3,页76-77,民国二十三年(1934)刊本。
    72本图引自(清)鄂尔泰、张广泗修,靖道谟、杜诠纂:《贵州通志》,卷2,舆图,乾隆六年(1741)刻本。
    73此方面的典型者包括:王立明:《上海法制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方慧:《云南法制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74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9年。
    75林端:“固有法与继受法——戴炎辉法史学研究方法的知识社会学考察”,《法制史研究(第四期)》,台北:“中国法制史研究会”,2003年,第163-196页。
    76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77杨方泉:《塘村纠纷:一个南方村落的十地、宗族与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78梁治平:“乡十社会中的法律与秩序”,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1页。
    79苏力:“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1-52页。
    80龙大轩:“十九世纪末地方法律实践状况考——一块碑文透出的历史信息”,《现代法学》,2002年第3期,第129-136页。
    81龙大轩:“和合: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第12-15页。
    82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秩序》,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83张应强:《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84大致包括了今天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全部以及六盘水市的一部分。
    85温春来,前注[14]
    86同上注,第317页。
    87苏钦:“试论清朝在‘贵州苗疆’因俗而治的法制建设”,《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88苏钦:“‘苗例’考析”,《民族研究》,1993年第6期。
    89胡兴东,前引[49]
    90钟千琪:《清朝苗疆例之研究》,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92龙大轩:《乡土秩序与民间法律——羌族习惯法探析》,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306页。
    93龙大轩,前注[80].
    94张仁善:《法律社会史的视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第4、5、6页。
    95哈尔滨工业大学侯瑞雪博士的《“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一书对我国法学研究采用此种范式的确当性和有效性等问题作了深刻反思,详细内容可参见侯瑞雪:《“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96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
    97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98详见杨念群:“东西方思想交汇下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一个‘问题史’的追溯”,杨念群主编:《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张小也:《官、民与法: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3页。
    99卞利:《国家与社会的冲突和整合——论明清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与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0张小也:《官、民与法:明清国家与基层社会》,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101梁治平,前注[97],第23页。
    102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103王日根:“明清时期社会管理中官民的‘自域’与‘共域’”,《文史哲》,2006年第4期。
    104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5页。
    105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转引自秦晖,前注[104],第4页。
    106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07[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序言,第6页。
    108秦晖,前注[104],第3页。
    109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02-103页。
    110陈春声: “走向历史现场”(总序),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丛书总序第5页。
    111梁治平,前注[97],第25页。
    112王洪兵、张思:“清代法制史研究路径——以黄宗智著《清代的法律与文化》为中心”,《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第95-102页。
    113 Richard Madsen, The Public Sphere, Civic Society and Moral Community:A Research Agenda for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in:Modern China, Vol.19, No.2 (April 1993)
    114邓正来:“‘国家与社会’研究框架的建构与限度——对中国的乡土社会研究的评论”,王铭铭、[英]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10页。
    115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11页。
    116 Baudouin Dupret, Maurits Berger, Laila al-zwaini, Legal Pluralism in the Arab World, Bost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p.5.
    117 Sally Engle Merry, "Legal Pluralism", Law and Society Review,1988,22/5.
    118 Leopoid Pospisil, The ethnology of law, Cunning Publishing Co.1978.
    119[奥地利]欧根·埃利希:“法社会学方法——关于‘活法’的研究”,张菁译,《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2-19页。
    120[美]昂格尔:《现代社会中的法律》,吴玉章、周汉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
    121[日]千叶正士:《法律多元》,范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2 Sally Engle Merry, "Legal Pluralism", Law and Society Review,1988,22/5, p.870.
    123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51-52页。
    124参见社宇的相关分析:“严格从裁判依据与裁判对象的相对意义上出发进行判断,我们便势必发现,习惯法只能在刑事诉讼中构成一种事实”(杜宇:《重拾一种被放逐的知识传统:刑法视域中“习惯法”的初步考察》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
    125[日]寺田浩明,前注[3],第1-13页。
    126曾宪义、马小红,前注[4],第134-144页。
    127详见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128详见谢晖:《法治讲演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78页。
    129王铭铭,前注[8],第157-158页。
    130温春来,前注[14],第3页。
    131张佩国:“民间法秩序的法律人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132王铭铭,前注[8],第157-158页。
    133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25-226页。
    134这在清末民初的民商事习惯调查中可以得知,不同的省份亦或存在不同的民商事习惯法。
    135温春来,前注[14],第7页。
    136就此而言,本文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只有丰富和深化理解的意义,笔者并不奢望这样一个浅显的研究能够在相关的理论探讨中给出确定的结论。
    137王志强在《中国法律史研究的反思与法律多元的视角》一文中指出使用法律多元这种理论并非是要揭示中国是否存在法律多元这一简单结论,而是以清代为例,探讨这一现象的某些方面在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程度、特点和原因,并展示在这一视角下研究问题的可能习惯和路径(王志强:《法律多元视角下的清代国家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138陈春声:“走向历史现场”(总序),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丛书总序第5页。
    139陈长琦:“制度史研究应具整体观”,《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140高亨:《商君书注释》,13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4。
    141何宁:《淮南子集释》,215页,北京,中华书局,1998。
    142[美]罗伯特·C·埃半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研究真实世界中的法律(译者序),第9页。
    143吴荣臻等总主编:《苗族通史》(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356页。
    144转引自[前功]波克洛夫斯基:《世界原始社会史》,卢哲夫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48页。
    145需要指出的是,此处的“村寨”一词仅指贵州苗疆少数民族的自然聚落,今天的“村”是一级基层行政单位,往往包含了数个自然寨。今天我们用汉语称呼某某寨,例如著名的西江千户苗寨,实际上是村的组织,它还包括了一个到数个小寨。
    146直到近代,贵州雷公山、月亮山核心地域的苗族村落还是以父系血缘群体为纽带的宗族聚居区,详见龙生庭等:《中国苗族民间制度文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83页。
    147何积全主编:《苗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8页。
    148苗族的历史一部迁徙史,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的迁徙,成为苗族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苗族最早的居住地是在崇山峻岭之中转移。第二次迁徙时向人烟稀少的武陵山区迁动。第三次迁徙是向西南山区流亡。第四次迁徙是向黔西北、黔西南、桂北、桂西逃离。第五次迁徙,一部沿武陵山脉北端进入现在的重庆南部;一部溯沅水及其支流而匕,进入贵州铜仁及锦屏、黎平一线,再迁镇远、施秉等地;一部沿五溪支流进广西。见伍新福,前注[27],第168页。
    149李廷贵、果酒索:“苗族鼓社研究”,《民族学研究》(第5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第115页。
    150兵选编:《苗族古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9页。
    151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71页。
    152详见石朝江:“苗族传统社会组织及功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第23-24页。
    153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74页。
    154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
    155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263页。
    156龙生庭等:《中国苗族民间制度文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157详见黄才贵,前注[154],第228页。
    158石开忠:“从‘六洞’、‘九洞’地区的社会历史资料探讨侗族的‘款’”,《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2期,第129页。
    159详见黄才贵:“黎平县肇洞侗族社会调查”,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民族调查》(四),1986年内部出版。
    160[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96页。
    161随着聚落人口的发展,当一定的聚落空间可容纳的人口数量呈现出饱和状态时,必然要削弱血族的群居意识。规模较大的亲属群体开始分化,一部分不得不向另外一个生存空间转移,而且族外婚的原则使他们也不可能完全排外。
    162[英]雷蒙德·弗思,前注[160],第81页。
    163黄才贵,前注[154],第234页。
    164“议榔”是苗族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各地叫法不一,贵州苗疆的绝大部分地区称“议榔”、“构榔”或“勾夯”,在从江和广西苗族聚居区又称为“栽岩会议”或“埋岩会议”,湘西苗族称为“合款”,云南金平称为“里社会议”。
    165苗族古歌中说:“议榔起源很早,发生于远古射日的时候。当时12个日月周时出来,给人们造成很大的灾难,大家才要来射日月,日月害怕躲藏起来,又弄人间天昏地暗,不能劳动。于是举行议榔,嘎亮拉罗来宣告,嘎对拉鲁来规定,向青天宣告,向云端规定,逢寅出寅的太阳,逢西出西的月亮。”从此,“榔落在天上,榔落在地下,来到央的坝子。勾央才来议榔,勾拉才来议榔”。这里的勾央就是苗族传说中的始祖“姜央”
    166详见龙生庭,前注[156],第58页。
    167石开忠:《侗族款组织及其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第46-47页。
    168关于侗族款组织的形成时间,有的学者认为来自母系氏族社会(杨进飞:“侗款制试探”,《民族论坛》1987年第3期),有的认为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晚期(雷广正等:“侗族地区‘洞’、‘款’组织的特征和作用”《民族研究》,1980年第5期),有的认为产生于唐代以前(向零:“洞款乡规及其演变”,《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3期),有的认为来源于羁縻州峒制度(杨秀绿:“侗款的产生、功能及承传试探”,《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6期)
    169(宋)周去非:《岭南代答》,卷10,“款塞”条。
    170黄才贵,前注[154],第39页。
    171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西部茅贡镇高进、流黄一带。
    172转引自黄才贵,前注[154],第250页。
    173石开忠,前注[158],第130-131页。
    174邓敏文、吴浩:《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第28-37页。 认为这是以未识字音来译汉字,是音译而不是意译,对译的时代以宋朝比较合理,未识字产生的时代则应更早。他还在其所著《中国语文概要》一书中列举了11个未识字所对译的20个汉字作为例证。详见欧阳廷勇、吴一文:“苗族古文字之谜”,《贵州民族报》,2006年8月21日,第3版。
    177该案例的大致内容如下:野鸡在山上寻食野果,把一块石头刨滚下来,打死了一位正在山脚河边捞鱼的姑娘。出了人命案,野鸡不敢承认,它说“自己头有酒杯大,腿有筷子粗,身像小葫芦,刨不动石头”,反而以野猪“脚大腿杆长,一步一尺远,它刨动山石”为由,嫁祸给野猪。经过理老的反复调查,证明是野鸡所为,但野鸡还是拒不认罪,最后付诸神判,让野猪和野鸡捞油锅。野猪用嘴仲进油锅一叼,便把斧头衔了出来。野鸡用两脚去抓,没有抓住,反而把两脚的皮毛都烫脱了——这是它理屈的证明。详见吴一文、覃东平,前注[151],第175-176页。
    178杨维文:“苗族理词浅谈”,《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6期,第77-80页。
    179陈立浩:“苗族理词试论”,《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l期,第102-108页。
    180吴浩:“刍议侗族款词的科学价值”,《贵州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第40-46页。
    181据邓敏文等学者的研究,《约法款》当产生于唐代以前,详见邓敏文、吴浩,前注[174],第143页。
    182编写组:《侗族文学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52页。
    183详见龙生庭等,前注[156],第58-59页。
    184月亮山苗族的栽岩议事也是公众大会的一种形式,苗语称为“依直”。有时仅议事,并不埋岩,所以“埋岩”乃是开会的意思。埋岩可分为婚姻岩、严禁岩、伦理岩和战争岩等。
    185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月亮山地区民族调查》,1983年内部版,第237页。
    186详见吴一文、覃东平,前注[151],第179页。
    187也有人为只要所讨论的事务在一定范围内是至关重要的,而无论涉及的区域是否较大,都可以称为大岩,详见龙生庭等,前注[156],第67-68页。
    191详见陈金全主编:《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192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7-419页。
    193吴一文、覃东平,前注[151],第183页。
    194同上注,第182页。
    195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7页。
    196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39-140页。
    197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94页。
    198同上注,第395页。
    199吴一文、覃东平,前注[151],第184页。
    200同上注。
    201(明)沈库修、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5,镇远府风俗条,贵州省图书馆影印本,第22页。
    202(明)出汝成,前注[31],第1415页。
    203[英]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褚建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第175页。
    204(清)卞宝第等修,曾国荃等纂:《湖南通志》,卷12,杂志十二之摭谈二,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205梁治平:《法意与人情》,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第31-32页。
    206唐宋的州分为经制州、羁縻州两种,前者又称正州,有确定的疆界版籍和固定的城垣治所;后者又称边州,设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治理上“不宜与中国同法”,“虽贡赋版籍,皆不上户部”,其州县设置皆以“种族部落”为划分,大者为都督府、都护府,小者为州为县,更小者为峒,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世袭其职,世守其土,世长其民”(详见侯绍庄等:《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158-159页)
    207唐代羁縻州中与当代贵州有关的有黔州、思州、锦州、叙州、奖州、费州、夷洲、播州、溱州、南州等,均分布在乌江以北及今天的黔东北一带,详见贵州通史编辑部:《贵州通史简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208贵州通史编辑部:《贵州通史简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209侯绍庄等:《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242-243页。
    210柯劭忞:《新元史》,卷44,志48,地理六。
    211贵州通史编辑部:《贵州通史简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第79页。
    212候绍庄等,前注[209],第237页。
    213详见贵州通史编辑部:《贵州通史简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第66-69页。
    214杨胜勇博士的研究指出,元明王朝对贵州的统治不断加强,一方面是通过设立顺元等路都元帅府、都指挥使和卫所等专门的军事机构与设施,军事上的控制不断周密:另一方面经由土司制度的推行、行省的建立和改土归流,在政治上的建置不断完善,统治体系日益完备(详见杨胜勇,前注[25],第23页)。
    215(明)郭子章:《黔记》,卷4,舆图志。
    223赵尔巽等:《清史稿》,卷288,列传75。
    224详见(清)鄂尔泰:“分别流土考成疏”,(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86,兵政,第3099-3101页。
    225(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86,兵政,第3096-3097页。
    226(明)江东之:《抚黔纪略》,募兵防守榜文,清瑞阳阿集本。
    227(清)鄂尔泰:“改土归流疏”,(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86,兵政,第3096-3097页。
    228关于雍正朝大规模开辟苗疆的原因,学界亦有不同的观点,例如马国君认为开辟苗疆的原因非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是清廷巩固西南苗疆大一统格局的重要步骤。他指出在雍正年间漠西蒙古和硕特部屡次意欲争夺云南,引起了清廷的高度警惕,“改土归流无非是想在战略上将湘黔两省联成一片,从而确保驿路交通控制线的畅通,随时应付云南地区可能发生的一切变化”(详见马国君,前注[57],序一,第4-5页)。
    229清代土司衔号,“以劳绩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依次为宣慰司、宣抚司、招讨司、安抚司、长官司(详见赵尔巽等:《清史稿》,卷512,列传299)。
    241[日]真水康树:“清代‘直隶厅’与‘散厅’的‘定制’化及其明代起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98-104页。
    242同上注。
    243(清)胡章纂修:《清江志》,卷8,艺文志,乾隆五十五年(1790)抄本。
    244《清高宗实录》,卷31,乾隆元年十一月辛亥条。
    245本表系参考赵尔哭等:《清史稿》,卷75,志50;何仁仲,前注[37],第80-85页。
    246雍正八年(1730)析镇宁州之地置归化厅,隶安顺府。
    256《清高宗实录》,卷137,乾隆六年二月乙丑条。
    257费孝通: 《乡里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27页。
    258参见[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145页。
    259《清高宗实录》,卷363,乾隆十五年四月庚子条。
    264(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8,土司下。
    265田玉隆等:《贵州土司史(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8页。
    266详见(民国)凌纯声等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第105-106页。
    267松桃厅设苗守备七名,苗千总二十名,苗把总四十名,苗外委八十名,详见(清)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12,光绪九年(1883)刊本。
    268(清)严如熠:《苗防备览》,卷19,艺文志。
    269例如丹江厅夭坝土把总原系夭坝长官司,贵州苗疆开辟之后改为土把总,管理八寨的地方事务(田玉隆等:《贵州土司史(上)》,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60页)
    270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台江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页。
    271贵州省剑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剑河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6-77贝。
    272(清)胡章纂修:《清江志》,卷4,建置,乾隆五十五年(1790)抄本。
    273(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吴一文校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15页。
    274(民国)郭辅相修:《八寨县志稿》,卷14,土官,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第199页。
    275(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卷5,土司志。
    276(民国)凌纯声等,前引[266],第106页。
    277《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4辑,云贵总督张允随奏遵奉因俗而治谕旨办理缘由折,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8-180页。
    278《军机处档·月折包》,第2749箱,152包,08-813号,道光二十年正月二十二日,刑科给事中陈岱霖奏折录副,转引自钟千琪,前引[90],第98页。
    279(清)刘岱修,艾茂、谢庭薰纂:《独山州志》,卷9,艺文志上,刘岱:“独山州事宜条陈议”,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280(清)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12,弁勇,光绪九年(1883)刊本。
    281土官往往“兼理诉讼案件,有夹棍、板子、铁锁、铁链、拘留所等等刑具,威权颇大”,详见石启贵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2页。
    282(清)刘岱修,艾茂、谢庭薰纂:《独山州志》,卷9,艺文志上,刘岱:“独山州事宜条陈议”,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283《清高宗实录》,卷363,乾隆十五年四月庚子条。
    284中国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上册,乾隆元年正月十二日,方显奏请于苗疆编立保甲折,北京:光明日报社,1987年,第132页。
    285《清高宗实录》,卷78,乾隆三年十月甲申条。
    286《清宣宗实录》,卷60,道光三年十月甲子条。
    287周勇:“侗寨村落法初探”,《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
    288据光绪年间的《古州厅志》记载,古州苗寨“各寨头人,由苗众公举正直者承充,官为酌定,无委札”,这似乎是说光绪年间的古州苗寨头人已经需要地方官府的认可,详见(清)余泽春修、余嵩庆等纂:《古州厅志》,卷1,地理志之苗寨,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289赵尔巽等:《清史稿》,卷308,列传95。
    290《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4辑,湖广总督孙嘉淦奏陈抚绥苗瑶之法折,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5-157页。
    291马建石、杨育裳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05页。
    296白钢总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43-295页。
    297关于“藩”或者“藩部”,包文汉先生曾予以考证,他认为:“‘藩’的概念或含义,在古代特别是唐以前,一般地说,是指国内的民族、部落、少数民族;唐以后中外交流增多,称‘藩’的既包括国内民族和少数民族,又含国外、境外的民族;元明时期,特别是明清时期,又有变化,一般称国内民族或边疆地区的民族及少数民族为番”详见包文汉:“清代‘藩部’一词考释”,《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第12页。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张永江先生认为清代藩部的地域范围,“东到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森林和苔原区,南以长城为界,北沿额尔古纳河、贝加尔湖以南、西经萨彦岭直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西尽库穆什山、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从清朝的管理方式和它们对清朝关系上看,这些藩部分为三种类型,即“直辖藩部,兼辖藩部和名义藩部”。从全国范围来看,藩部与行省虽有区别,但都是统一主权之下的统治形式。藩部和行省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是有限分割性地方分权类型,而后者是分工性地方分权(详见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298清代理藩院最早称蒙古衙门,建于太宗崇德元年(1636),设承政、参政各若干人,崇德三年(1638)更名为理藩院,详见白钢,前引[296],第151页。
    299白钢,前引[296],第295页。
    300乾降二十六年(1761),克什噶尔办事大臣永贵奏请对犯罪之回人适用赎锾之刑,清高宗未予批准,他认为:‘办理回众事务,宜因其性情风俗而利导之,非可尽以内地之法治也”(详见《清高宗实录》,卷648,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丁未条)
    305详见钟千琪,前引[90],第159-161页
    306《清世宗实录》,卷54,雍正五年三月甲寅条。
    307《清世宗实录》,卷141,雍正十二年三月辛巳条。
    308《清高宗实录》,卷78,乾隆三年十月甲申条。
    309徐晓光:“清政府对苗疆的法律调整及其历史意义”,《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第27页。
    310(清)鄂尔泰:“招抚生苗以安三省疏”,(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86,兵政,第3102-3103页。
    311《清圣祖实录》,卷218,康熙四十三年十一月丙戌条。
    312马建石、杨育裳,前引[291],第745页。
    313苏钦,前引[87],第8页。
    319姚炽昌选辑点校:《锦屏县碑文选辑》,锦屏:锦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县志编纂委员,1997年,第109页。
    32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剜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2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雍正十年(1732)六月十五日条。
    321此种已由法院判决的案件得不到执行,后又经习惯法裁判才得以真正解决的现象,一般又称作“二次司法”详见石伶亚:“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相冲突的实证研究——西部乡村少数民族婚姻现象透视”,《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352张晋藩:“简论‘苗例’”,朱勇主编:《(崇德会典)、(户部则例>及其他:张晋藩先生近期研究论著一瞥》,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42页。
    353马建石、杨育裳,前引[291],第1117页。
    354此即清代的“换刑制”,将清律规定的充军、流、徒等刑罚按其等级折合成枷号刑和鞭刑,这种制度原是为保护旗人而制定的,后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广泛适用,以解决刑罚适用的困难(苗民与内地民人习俗不同,语言不通,如果处军、流之刑,则很难载服刑地生存,而执行徒刑也不具备相应条件),相关内容详见苏钦:《中国民族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148-151页。
    355周相卿:“清代黔东南新辟苗疆地区的法律控制”,《法学研究》,2003年第11期,第151页。胡兴东博士也认为:此条开头用“凡苗夷”,在“俱照苗例归结”前有“其一切”作为前提。这里“其一”按行文应是“其余”。此法规前半部分规定“苗夷”中犯军、流、徒和死罪的必须适用国家法,后面“其一”各纠纷则适用各民族固有法(胡兴东,前引[49],第35页)。
    356当然这种差异也与各地苗疆的具体情况的差异相关。
    357《清高宗实录》,卷111,乾隆五年二月辛丑条。
    358同上注。
    359《清高宗实录》,卷139,乾隆六年三月丙戌条。
    360(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6,名例律下之三,“徒流迁徙地方”之例4,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361(清)刘岱修,艾茂、谢庭薰纂:《独山州志》,卷3,苗蛮,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362(清)俞渭修,陈瑜纂:《黎平府志》,卷2下,苗蛮,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363例如光绪七年(1881),云贵总督刘长佑等奏称:“铜仁、松桃苗民俱别发改装,颇知礼法”(《军机处录副奏折》,民族类第576卷1号),光绪九年(1883)仅镇远、黄平、清平、施秉、凯里被强行改装的“苗民”即达3152户,12906人(《军机处录副奏折》,民族类第581卷2号),以上详见李廷贵等:《苗族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8页。
    364(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27,刑律之三,贼盗中之一,“白昼抢夺”之例4,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365(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32,刑律之八,人命之一,“谋杀人”之例6,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366《清世宗实录》,卷20,雍正二年五月丙辰条。
    367《清世宗实录》,卷31,雍正三年四月庚辰条。
    368《清世宗实录》,卷52,雍正五年正月壬子条。
    369(清)陆次云:《峒溪纤志》,中卷,转引自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第283页。
    370《清世宗实录》,卷52,雍正五年正月壬了条。
    371《清世宗实录》,卷53、54。
    372《清世宗实录》,卷55,雍正五年闰三月辛未条。
    283值得注意的是,此条仅针对湖南苗疆而言,乾隆二十六年(1761)贵州巡抚周人骥称:“黔、楚情形不同,黔省民、苗错处,往来洽比,结婚以来,数十年相安无事”,要求将黔省民、苗结亲之例概免查禁,乾隆帝表示:“所见甚是,如所议行”(《清高宗实录》,卷639,乾隆二十六年六月丙申条)。
    374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752。
    375此系承袭自明代的《问刑条例》,顺治三年修改,雍正七年定例,详见(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22,兵律之三,关津,“盘诘奸细”之例1,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376佘贻泽:“清代的苗民问题”,《新亚细亚》,1936年8月第12卷2期,第9-22页。
    377《清高宗实录》,卷404,乾隆十六年十二月丙午条。
    378《清高宗实录》,卷338,乾隆十四年四月辛卯条。
    379马建石、杨育裳,前引[291],第614页。
    380《清高宗实录》,卷225,乾降九年九月丙申条。
    381《清高宗实录》,卷669,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己未条。
    382(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30,刑律之六,贼盗下之一,“恐吓取财”之例5,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383(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30,刑律之六,贼盗下之一,“略人略卖人”之例9,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384详见苏钦,前引[87]。徐晓光《清政府对苗疆的法律调整及其历史意义》一文亦持此种观点,详见徐晓光,前引[309]
    385《清仁宗实录》,卷53,嘉庆四年十月戊戌条。
    38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 《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第6册,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80贝。
    387《清仁宗实录》,卷103,嘉庆七年九月戊戌条。
    388《清仁宗实录》,卷16,嘉庆二年四月壬申条。
    389钟千琪,前引[90],第170页。
    390《清仁宗实录》,卷16,嘉庆二年四月壬申条。
    391相关的研究成果可‘参见孙秋云,前引[22]。
    395生活在乾嘉时期的湖南溆浦人严如煜(1759-1826)熟谙当地的民情习俗,他在《苗防备览》一书中谈到湘西地区的高利贷主要是驻防兵丁所放的“营账”和内地民人所放的“客账”,兵丁或流民进而乘苗民无力偿还之时侵夺其土地,“借谷一石,一月之内偿至三、五石不等”,甚至“一酒一肉,重利胶削,积日既久,竟以百十余金田产抵偿”(见严如煜:《苗防备览》,卷22)。而据此次苗民起义的首领在被俘后的供述,也表明此次起义的根源在此,例如:“因苗子地方多被汉人占去耕种,心里不服,是以纠约起事”,“只因苗众旧地,积年被客民盘剥,各寨失业渐多,越觉穷苦。大家心里不服,所以发起癫来,焚抢客民,冀图泄忿”,“平日苗子与客民交易,钱财被客民盘剥,将田亩多卖与客民。他们气愤,说要杀害夺回”等等(详见《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中册,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第281-283页)
    393《月折档》,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江南道监察御史刘晟昌奏折抄件,转引自钟千琪,前引[90],第155页。
    394(清)昆冈等纂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55,光绪二十五年(1999)重修本。
    385(清)禧恩等纂修:《钦定户部则例》,卷4,道光十一年(1831)校刊本,第17-22页。
    396《清宣宗实录》,卷101,道光六年七月癸卯条。
    397同上注。
    398“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起居注册——道光朝》,第4册,台北:联经出版社,1985年,道光六年六月三十日庚辰条。
    399乾隆四十一年(1776),裴宗锡奏查办民数一折,要求在黔省编查人口,“分别汉、苗一体开报”,乾隆帝认为“断不可行”,并指出云贵、两广、两湖等省的苗、瑶、黎、壮及陕西、四川的番、夷,福建的生、熟番等,皆不必查办户口(《清高宗实录》,卷1011,乾降四十一年六月丁卯条)
    400《清宣宗实录》,卷99,雍正六年六月庚辰条。
    401《清宣宗实录》,卷191,道光十一年六月丙午条。
    402《清宣宗实录》,卷261,道光十四年十二月甲寅条。
    403同上注。
    404乾隆六年(1741),贵州总督张广泗就认为雍乾时期湘、黔、桂诸省的苗民起义“多由汉奸假托妖言煽惑”所致,提出“需另有一番筹画,不然何所底止耶”(《清高宗实录》,卷141,乾降六年四月癸亥条)。
    405《清高宗实录》,卷505,乾隆二十一年正月戊戌条。
    406《清高宗实录》,卷512,乾隆二十一年五月己卯条。
    407《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4辑,乾隆二十一年五月二日,台北:“故宫博物院”,1983年,第313-316页。
    408(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25,刑律之一,贼盗上之一,“造妖书妖言”之例1,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409《清高宗实录》,卷757,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己亥条。
    410中国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中册,乾隆三十五年闰五月十一日,吴达善奏审拟苗酋迫根等情折,北京:光明日报社,1987年,第111-113页。
    415(明)江东之:《抚黔纪略》,募兵防守榜文,清瑞阳阿集本。
    416《清圣祖实录》,卷16,康熙四年七月乙未条。
    41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雍正三年(1725)三月初三日条。
    418《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20辑,雍正十年八月二十八日,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第451-452页。
    419《清高宗实录》,卷449,乾隆十八年十月庚子条。
    420明清时期称布依族为“仲苗”或“仲家苗”
    421马建石、杨育裳,前引[291],第745页。
    422《宫中档雍正朝奏折》,第3辑,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七日,云贵总督高其倬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第482-483页。
    423《清高宗实录》,卷68,乾隆三年五月壬戌条。
    424《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22辑,乾隆二十九年十月十六日,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第854-856页。
    425(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32,刑律之八,人命之一,“谋杀人”之例6,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426《清高宗实录》,卷1235,乾隆五十年七月丙寅条。
    427(清)毛贵铭:《西坦黔苗竹枝词》,清光绪刻本。
    428同上
    432(清)段汝霖纂修:《永绥厅志》,卷4,苗案准照苗例完结牌文,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433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编:《社区与功能——派克、布朗社会学文集及学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17-419页。
    434《清高宗实录》,卷449,乾隆十八年十月庚子条。
    435(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6,名例律下之三,“徒流迁徙地方”之例4,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436张晋藩,前引[352],第148页。
    437胡兴东,前引[49]
    438《清高宗实录》,卷22,乾隆元年七月辛丑条。
    439《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19辑,乾降二十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台北:“故宫博物院”,1984年,第181页。
    440《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4辑,云贵总督张允随奏遵奉因俗而治谕旨办理缘由折,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8-180页。
    441引详见《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14辑,湖南按察使徐德裕奏陈苗疆应行应禁事宜四条折,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0页。
    442《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4辑,湖南巡抚蒋溥奏核议徐德裕所陈苗疆事宜均属不当折,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2-174页。
    443《外纪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嘉庆二十二年十月,第197-199页,转引自钟千琪,前引[90],第186-187页。
    444《外纪档》(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道光二年十一月,第353-357页,转引自钟千琪,前引[90],第186-187页。
    445同上注。
    446(清)刘岱修,艾茂、谢庭薰纂:《独山州志》,卷9,艺文志上,刘岱:“独山州事宜条陈议”,乾降三十四年(1769)刻本。
    447(清)刘岱修,艾茂、谢庭薰纂:《独山州志》,卷3,苗蛮,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448(清)刘岱修,艾茂、谢庭薰纂:《独山州志》,卷3,苗蛮,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449(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卷6,名例律下之三,“徒流迁徙地方”之例4,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450《清宣宗实录》,卷60,道光三年十一月甲子条。
    455碑刻详见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月亮山地区民族调查》,1983年内部版,第227-228页。
    456(清)刘岱修,艾茂、谢庭薰纂:《独山州志》,卷9,艺文志上,刘岱:“独山州事宜条陈议”,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457刘星:“重新理解法律移植——从‘历史’到‘当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第33页。
    458 Laura Nader and Harry Todd, The Disputing Process:Law in Ten Societi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8, p.181.
    459[英]马林诺夫斯基、[美]索尔斯坦·塞林:《犯罪:社会与文化》,许章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页。
    460 Robert J Gordon and Mervynl Meggit, Law and Order in the New Guina Highland:Encounters with Enga,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5, p.6.
    461刘作翔教授在《具体的“民间法”——一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一文中提醒那些对“习惯法”、“民间法”“赞美者、赞誉者、歌颂者、粉饰者、倡导者们”,“在你们对‘民间法’这一抽象概念和名称进行赞美、赞誉、歌颂、粉饰、倡导的同时,不要忘了在‘民间法’中还有陋习存在。这些陋习带来的是悲惨、悲哀、伤害和死亡。也是想提醒诸公,不要把‘民间法’想像的那么温馨、那么浪漫,在‘民间法’中也有残忍、残酷、血腥、暴 力、苦难和悲伤”,详见刘作翔:“具体的‘民间法’——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462徐晓光:“清代黔东南锦屏林业开发中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互动”,《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463详见梁聪,前注[82],第94页。
    468(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土民志九。
    469(清)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下)》,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1246-1249页。
    470李作仁编:《玉田古今名人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9页。
    471(清)徐家干,前注[273],第214页。
    472《明史》,卷310,列传198。
    473详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教育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0页。
    474例如顺治十五年(1658),贵州巡抚赵廷臣建议:“臣以为教化无不可施之地。请自后应袭十官,年十三以上者,令入学习礼,由儒学起送承袭。其族属子弟愿入学读书者,亦许其仕进”(详见赵尔巽等:《清史稿》,卷280,列传60)。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颁布谕旨“令贵州各府州县设立义学,土司承袭了弟送学肄业,以俟袭替。其族属子弟并苗民子弟愿入学者,亦令送学’
    475(清)鄂尔泰等纂修:《贵州通志》,卷35,艺文志之疏,张广泗:“设立苗疆义学疏“,乾隆六年(1741)刻本,第84页。
    476《清高宗实录》,卷338,乾隆十四年四月辛卯条。
    477张羽琼:“论清代贵州义学的发展”,《贵州文史从刊》,2002年第1期,第57页。
    478详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教育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1页。道光十六年(1836),贺长龄任贵州巡抚,指出“黔地苦文教未兴,或数厅县无一义熟”(罗汝怀:《贺长龄传》)
    479(清)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卷15,光绪九年(1883)刊本,第17-18页。
    480《军机处录副奏折》,民族类第576卷1号,转引自李廷贵等:《苗族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8页。
    481(清)罗文彬:《平黔纪略》,卷19。
    482《军机处录副奏折》,民族类第576卷2号,转引自李廷贵等:《苗族历史与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68页。
    483(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学校志。
    484(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人物志五,刘朝弼。
    485(清)林溥:《古州杂记》,收录于《小方壶斋舆地从钞》(第7帙),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
    486陈谷嘉、邓洪波主编:《中国书院史资料(中)》,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99页。
    487《清世宗实录》,卷157,雍正十三年六月甲申条。
    488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州志·农业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0页。
    489截止到洪武三十年(1397),明朝在今贵州境内共设卫23个、千户所127个,有学者推算这些卫所军人及家属当在42万人左右(范玉春:《移民与中国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1-72页)
    490何仁仲,前注[37],第94-96页。另据记载,清廷在在清江厅区域内置屯堡21座,安置屯兵1985户,在台拱厅设屯堡12座,安置屯兵1039户,寓军于民(详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州志·农业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1页)
    491(民国)郭辅相修:《八寨县志稿》,卷21,风俗,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492(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6,黎平府。
    493(清)鄂尔泰:“正疆界定流土疏”,(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86,兵政,第3101-3102页。
    494黄修义:“试论清朝雍正至嘉庆年间在湘黔川边苗区实行的‘治苗’政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495赵尔巽等:《清史稿》,卷289,列传86。
    496《清高宗实录》,卷639,乾隆二十六年六月丙申条。
    497(清)严如熠:《苗防备览》,卷22,杂识。
    498详见《月折档》,道光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江南道监察御史刘晟昌奏折抄件,转引自钟千琪,前引[90],第155页。
    499贵州省档案馆编:《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上)》,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第1-3页。
    500《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4辑,湖南巡抚开泰奏陈苗疆事宜折,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7-178页
    503详见易小明等:《民族文化差异与经济发展》,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00页。
    504《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4辑,湖南巡抚开泰奏陈苗疆事宜折,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7-178页
    505在整个清水江流域,可以在不止一个村寨中听到类似的口述传说,甚至有相当部分村寨认为自己的先祖来自泰和县的朱氏巷,参见张应强、胡腾:《乡土中国·锦屏》,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第42页。
    506黄新学、陆科闵:“侗族《永定风规》碑与它的社会意义”,《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3期,第113-116页。
    507(清)徐家十,前注[273],第163页。
    510转引自姚丽娟、石开忠:《侗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8-289页。
    511[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224页。
    523费孝通:《师承·补课·治学》,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96页。
    524[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24-25页。
    525习惯法中的姑舅婚制度本身也属于民俗的范畴,变异性是民俗的固有属性,所以姑舅婚的改革才有成功的可能性(详见龚力新:“侗族婚姻习俗的传承性和变异性——析小广侗乡《永定风规》碑”,《贵州文史从刊》,1988年第2期)
    526(清)徐家干,前注[273],第167页。
    527姚炽吕:“清代锦屏苗、侗族人民的婚俗改革”,《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
    528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67页。
    529贵州省锦屏县志编纂委员会:《锦屏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1页。
    530同上注,第903页。
    531(清)毛贵铭:《西垣黔苗竹枝词》,清光绪刻本。
    532贵州省剑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剑河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44-1045页。
    533(清)林溥撰:《古州杂记》,载王锡祺等辑:《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七帙,上海著易堂光绪年间印行。
    534(民国)刘显世、吴鼎昌修:《贵州通志》,土民志九,第49页。
    535详见陈金全等主编:《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前言,第2-3页。
    536梁聪,前注[82],第12页。
    537详见梁聪,前注[82],第46-48
    538李可的研究将习惯法的效力分为习惯法的自在效力、他在效力和规范效力三个层面,人们对习惯法的内心信守属于习惯法的自在效力层面,社区成员及社会组织的强力支持则属习惯法的他在效力,详见李可:“试论民族习惯法的要素和效力”,《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2-143页。
    539李嘉琪主编:《贵州省志·文物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4页。
    540姚炽昌,前注[527],第107页
    541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名胜志文物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6-118页。
    542李嘉琪,前注[539],第346页。
    543[日]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国立”编译馆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59页。
    544梁治平,前注[97],第182页。
    545龙大轩,前注[92],第322贝。
    546《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4辑,云贵总督张允随奏遵奉因俗而治谕旨办理缘由折,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78-180页。
    547同上注。
    548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早就指出在明清时期此类案件也多是由基层社区“自治”的,帝国并不会给与过多的干涉。
    549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60-167页。
    550杨正保、潘光华:《苗族起义史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2页。
    551杨森编著:《贵州边胞风习写真》,贵阳:贵州省政府边胞文化研究会,1947年印行,第49页。
    552关于这种法律认同,可见马建银:《法律移植与法律认同——中国语境的法律现代性困境》,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7页。
    553周欣宇:《文化与制度:藏区命价纠纷的法律分析》,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554《湖南按察使徐德裕奏陈苗疆应行应禁事宜四条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4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69页。
    555吴荣臻,前注[331],第521页。
    556(清)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卷19,贵阳:贵阳文通书局,1928年。
    557中国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上册,乾隆元年十二月十五日,邹一桂奏苗民被欺积怨折,北京:光明日报社,1987年,第229页。
    558《清高宗实录》,卷449,乾隆十八年十月庚子条。
    559[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前注[142],研究真实世界中的法律(译者序),第9页。
    560(清)李宗昉:《黔记》,卷3,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5页
    561(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9,苗蛮。
    562(清)卞宝第等修,曾国荃等纂:《湖南通志》,卷12,杂志十二之摭谈二,光绪十一年(1885)刊本。
    563周相卿:《台江县五个苗族自然寨习惯法调查与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页。
    567佘贻泽,前注[376],第9-22页。
    568(清)罗文彬:《平黔纪略》,卷19。
    569详见伍新福,前注[27],第500页。
    570(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前事志三九、四十、四十一,又见伍新福,前注[27],第502页。
    571(清)徐家干,前注[273],第199-200页。
    572同上注,第202页。
    573伍新福,前注[27],第499页。
    580需要注意的是,乾嘉苗民起义之后湖南苗疆设立的是“苗官”,此种苗官与贵州苗疆的土官相比,除不能世袭之外,其他方面几无区别。
    551(清)刘岱修,艾茂、谢庭薰纂:《独山州志》,卷9,艺文志上,刘岱:“独山州事宜条陈议”,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582(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乾隆十四年(1749)修刊本。
    583(清)罗绕典:《黔南职方纪略》,卷7,《土司上》。
    584贵州省剑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剑河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40-1041页。
    585《苗疆闻见录》亦称“土司借威官府,往往因而科敛之。历来苗乱,半由土司激愤百成”,详见(清)徐家十,前注[273],第215页。
    586(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前事志三。
    587(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十司志,卷58
    588详见吴荣臻总主编:《苗族通史(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5页。
    589《清世宗实录》,卷43,雍正四年四月甲申条。
    590(明):王耒贤、许一德纂:《贵州通志》,卷20,议处土爽疏略,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本。
    591《清世宗实录》,卷54,雍正五年三月甲寅条。
    592《清世宗实录》,卷141,雍正十二年三月辛巳条。
    593中国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上册,乾隆元年正月十二日,方显奏请于苗疆编立保甲折,北京:光明日报社,1987年,第132页。
    594《清高宗实录》,卷139,乾隆六年三月丙戌条。
    595(清)鄂尔泰:“分别流土考成疏”,(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86,兵政,第3009-3101页。
    596《清高宗实录》,卷165,乾隆七年四月戊午条。
    597《清高宗实录》,卷1011,乾隆四十一年六月丁卯条。
    598(清)俞渭修,陈瑜纂:《黎平府志》,卷6,秩官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599(清)徐家十,前注[273],第200页。
    600详见梁聪,前注[82],第106页。
    601(清)余泽春修、余嵩庆等纂:《古州厅志》,卷10下,艺文志,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602《宋史》,兵志六。
    608(清)俞渭修,陈瑜纂:《黎平府志》,卷6,秩官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609(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前事志三
    610详见(清)姜海闻、姜名卿:“三营记”,王宗勋点校,《贵州档案史料》,2001年第1期,第79页。
    611《胡文忠公全集》,卷3,上海广益书局刊行,转引自邓敏文、吴浩,前注[174],第182184页。
    612(清)俞渭修,陈瑜纂:《黎平府志》,卷6,秩官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613(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九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467页。
    614(清)姜海闻、姜名卿,前注[610],第79页。
    615(清)姜海闻、姜名卿,前注[610],第79-83页。
    616(清)姜海闻、姜名卿,前注[610],第79-83页。
    617(清)张惠言:“论保甲事例书”,(清)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42,弥盗,第1653页。
    621咸丰六年(1856),清文宗给内阁的谕旨要求贵州督抚督饬属员会同绅士办理团练,详见《清文宗实录》卷209,咸丰六年十月甲午条。
    622吴荣臻总主编:《苗族通史》(三),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67页。
    623(清)姜海闻、姜名卿,前注[610],第79页。
    624详见冯贤亮:《明清江南地区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96页。
    625贵州省编辑组编:《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60页。
    626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627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第7页。
    628赵秀玲,前注[603],第30-31页。
    629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283页。
    630杨国安:“长江中游乡村社会权力结构及其变迁(1368-1911年)”,陈锋主编:《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社会发展史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09页。
    631王戎笙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454页。
    632详见张仲礼:《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67页。
    633详见伍新福,前注[27],第505页。
    634《清穆宗实录》,卷236,同治七年六月壬戌条。
    644同上注,第91页。
    645碑文见石开忠,前注[167],第148-150页。
    646瞿同祖先生说士绅和农民阶层都希望社会稳定有序,“但安定有序的社会对于士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安全和特权全赖于此。农民的任何灾祸都会导致引群的混乱从而威胁士绅的特权地位”(瞿同祖,前注[629]第307页)
    647[日]增渊龙夫:《中国古代的社会和国家——秦汉帝国成立过程的社会史研究》,东京:弘文堂,1960年,转引自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43页。
    648[日]寺田浩明:“明清时期法秩序中“约”的性质”,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56-162页。
    649[日]仁井田陞:“中国社会的‘伙伴’原则和家族”,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研究》,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2年。
    650详见梁聪,前注[82],第110-117页。
    664春杨:《晚清乡土社会民事纠纷调解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72页。
    665[日]寺田浩明:“明清时期法秩序中“约”的性质”,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民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第146-147页。
    666卞利:“论明中期至清前期乡里基层组织的变迁——兼评所谓的‘第三领域’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667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名胜志、文物志》,贵明: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7页。
    668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页。
    669陈会林:“明清地缘社会解纷中的民间法及其与国家法的互动”,第五届全国民间法·民族习惯法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贵阳:贵州民族学院,第188-200页。
    670王铭铭,前注[10],第172-173页。
    671 Helen Siu, Agent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Yale: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pp.143-170.
    672碑文内容详见石开忠,前注[167],第148-150页。
    673陈新生等编,前注[635],第95-97页。
    674同注,第82-86页。
    675范愉:《纠纷解决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99页。
    676徐忠明:“传统中国乡民的法律意识与诉讼心态”,《中国法学》,2006年第6期。
    677卞利,前注[666]。
    678王铭铭,前注[10],第173页。
    679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680贵州省剑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剑河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39-1040页。
    681郭建:“中国古代民事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概述”,复旦大学法学院:《多维时空下的理论法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第257页。
    682杨国安,前注[630],第309页。
    683详见姚丽娟、石开忠,前注[510],第296-298页。
    684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90页。
    685同上注。
    686龙大轩,前注[92],第311页。
    690《清代档案史料从编》,第14辑,湖南巡抚开泰奏陈苗疆事宜折,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 77-178页
    693同上注,研究真实世界中的法律(译者序),第9页。
    694同上注,第351、353页。
    695周星:“将少数民族法文化研究与民族法制研究结合起来”,周礼成、李绍明主编:《民族立法的理论与实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244-250页。
    696[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前注[142],第354页。
    697 Sally Falk Moore, Law as Process, 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8, p.213.
    698[法]勒内·达维德著:《当代主要法律体系》,中译本序第2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699公丕祥:《法理学》,复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62-563页。
    700 Max Gluckman, Africa and African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p.4.
    701 Martin Chanock, Law Custom and Social Order, Portsmouth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1998, p.3.
    702梁治平认为:“习惯法之所以能保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部分源自其自身小传统的性质,部分则是因为赖以存在的社会生活尚未被在根本上改变。”见梁治平,前注[97],第182页。
    703苏力:“中国当代法律中的习惯”,《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704苏力,前注[123],第36页。
    705施惟达:“现代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706指导性变迁指的是个人或群体主动地、有目的地介入另一个民族的技术、技术和思想的习俗([美]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何瑞福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42-143页)。作为一种技术或观念习俗的引进,指导性变迁是当今应用人类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指导性变迁主要包括技术和观念习俗引进两类,两者在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发展中都普遍适用。
    707黄才贵,前引[154],第6页。
    708陈法(1692-1766),字世垂,一字圣泉,晚号定斋,清朝贵州安平(今平坝县)人康雍乾时期的理学名儒和治水专家。
    [1]《<清实录>贵州资料辑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64年。
    [2]《清世祖实录》。
    [3]《清圣祖实录》。
    [4]《清世宗实录》。
    [5]《清高宗实录》。
    [6]《清仁宗实录》。
    [7]《清宣宗实录》。
    [8]《清文宗实录》。
    [9]《清穆宗实录》。
    [10]《清德宗实录》。
    [1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
    [12]《宫中档雍正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
    [13]《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82—1987年。
    [14]《宫中档嘉庆朝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1985年。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1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雍正朝起居注册》,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17]“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起居注册——道光朝》,台北:联经出版社,1985年。
    [18]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9]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编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0](清)昆冈等纂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光绪二十五年(1899)重修本。
    [21](清)禧恩等纂修:《钦定户部则例》,道光十一年(1831)校刊本。
    [22]《清会典事例》,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石印本影印。
    [23](清)沈之奇撰:《大清律辑注》,怀效锋、李俊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年
    [24]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编:《清代档案史料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代农民战争史资料汇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26]中国历史档案馆等编:《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汇编》,北京:光明日报社,1987年。
    [1](明)沈庠修、赵瓒纂: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贵州省图书馆影印本。
    [2](明)王耒贤、许一德纂:《贵州通志》,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本。
    [3](明)谢东山修、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嘉靖三十四年(1555)刻本。
    [4](清)鄂尔泰、张广泗修,靖道谟、杜诠纂:《贵州通志》,乾隆六年(1741)刻本。
    [5](民国)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6]贵州通史编辑部:《贵州通史简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7](清)蔡宗建修、龚传坤等纂:《镇远府志》,乾隆朝刻本。
    [8](清)刘宇吕修、唐本洪纂:《黎平府志》,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本。
    [9](清)俞渭修,陈瑜纂:《黎平府志》,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
    [10](清)李其昌纂修:《南笼府志》,乾隆朝刻本。
    [11](清)张镆修,邹汉勋、朱逢甲纂:《兴义府志》,咸丰四年(1854)刻本。
    [12](清)胡章纂修:《清江志》,乾隆五十五年(1790)抄本。
    [13](清)余泽春修、余嵩庆等纂:《古州厅志》,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14](清)郝大成修、王师泰等纂:《开泰县志》,乾隆朝抄本。
    [15](清)刘岱修,艾茂、谢庭薰纂:《独山州志》,乾隆三十四年(1769)刻本。
    [16](清)郑珍撰:《荔波县志》,咸丰五年(1855)稿本
    [17](清)苏忠廷修,李肇同、董成烈纂:《荔波县志》,光绪元年(1875)稿本
    [18](清)段汝霖纂修:《永绥厅志》,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19](清)李台修、王孚镛纂:《黄平州志》,嘉庆六年(1801)刻本。
    [20](清)王复宗纂修:《天柱县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本。
    [21](清)林佩纶等修,杨树琪等纂:《续修天柱县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22](清)金台修、但明伦纂:《广顺州志》,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
    [23](清)李昶元、彭钰等修纂:《镇宁州志》,光绪元年(1875)抄本。
    [24](民国)阮略纂修:《剑河县志》,民国年间抄本。
    [25](民国)陈绍令等修、李承栋纂:《黄平县志》,民国十年(1921)稿本。
    [26](民国)郭辅相修:《八寨县志稿》,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27]贵州省剑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剑河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贵州省锦屏县志编纂委员会:《锦屏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29]贵州省榕江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编:《榕江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30]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台江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31]贞丰县史志征集编纂委员会编:《贞丰县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
    [32]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志·名胜志、文物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33]李嘉琪主编:《贵州省志·文物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1](明)江东之:《抚黔纪略》,清瑞阳阿集本。
    [2](明)郭子章:《黔记》,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
    [3](清)爱必达:《黔南识略》,乾隆十四年(1749)修刊本。
    [4](清)李宗昉:《黔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5](清)罗饶典:《黔南职方纪略》,道光二十七年(1847)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6](清)田雯:《黔书》,台北:广文书局,1968年。
    [7](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吴一文校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8](清)罗文彬、王秉恩:《平黔纪略》,贵阳:贵阳文通书局,1928年。
    [9](清)严如煜:《苗防备览》,道光刊本,台北:华文书局,1969年。
    [10](清)张澍:《续黔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
    [11](清)毛贵铭:《西垣黔苗竹枝词》,清光绪刻本。
    [12](清)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光绪九年(1883)刊本。
    [13](清)林溥:《古州杂记》,收录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7帙),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
    [14](清)贝青乔:《苗俗记》,收录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8帙),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
    [15](清)方亨咸:《苗俗纪闻》,收录于《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8帙),台北:广文书局,1965年。
    [16](清)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17](清)胡林翼:《胡文忠公遗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
    [18](清)魏源:《圣武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19](清)薛允升:《读例存疑》,光绪三十一年(1905)京师刊本。
    [20](民国)凌纯声等著:《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21](民国)杨森编著:《贵州边胞风习写真》,贵阳:贵州省政府边胞文化研究会,1947年印行。
    [22](清)姜海闻、姜名卿:“三营记”,王宗勋点校,《贵州档案史料》,2001年第1期。
    [23]姚炽昌选辑点校:《锦屏县碑文选辑》,锦屏:锦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县志编纂委员,1997年。
    [24]陈新生等编:《黔西南布依族清代乡规民约碑文选》,兴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史志办公室,1986年。
    [25]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
    [26]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一)》,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27]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研究》(二),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年。
    [28]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民族调查》(三),1985年内部版。
    [29]贵州省民族研究学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贵州民族调查》(四),1986年内部出版。
    [30]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志资料汇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31]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月亮山地区民族调查》,1983年内部版。
    [32]贵州省档案馆编:《贵州近代经济史资料选辑》,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
    [33]台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台江县民族志》(初稿),1991年油印本。
    [1]陈金全主编:《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2]陈金全主编:《贵州文斗寨苗族契约法律文书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3]陈金全、汪世荣主编:《中国传统司法与司法传统》,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4]俞荣根主编:《羌族习惯法》,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
    [5]曾代伟主编:《巴楚民族文化圈研究:以法律文化的视角》,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年。
    [6]张培田:《中国法文化散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7]龙大轩:《乡土秩序与民间法律——羌族习惯法探析》,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
    [8]戴炎辉:《清代台湾之乡治》,台北:联经出版社,1979年。
    [9]胡兴东:《生存范式:理性与传统——元明清时期南方民族法律变迁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10]佴澎:《从冲突到和谐——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纠纷解决机制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11]春杨:《晚清乡土社会民事纠纷调解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2]张应强:《木材之流动: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区的市场、权力与社会》,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
    [13]赵旭东:《权力与公正:乡土社会的纠纷解决与权威多元》,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14]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第8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15]张仲礼:《中国绅十——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16]赵秀玲:《中国乡里制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17]何勤华主编:《多元的法律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18]郑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周相卿:《台江县五个苗族自然寨习惯法调查与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20]苏饮:《中国民族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21]李鸣:《中国民族法制史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刘广安:《清代民族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23]梁治平:《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24]马建石、杨育裳主编:《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
    [25]舒国滢:《思如浮萍》,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
    [26]苏亦工:《明清律典与条例》,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28]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9]徐忠明:《众声喧哗:明清法律文化的复调叙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30]王亚新、梁治平编:《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与L心间契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31]吴宗金、张晓辉主编:《中国民族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
    [32]侯瑞雪:《“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
    [33]王志强:《法律多元视角下的清代国家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34]张仁善:《法律社会史的视野》,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年
    [35]徐晓光:《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
    [36]徐晓光、吴大华等著:《苗族习惯法研究》,香港: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
    [37]吴大华主编:《侗族习惯法》,香港:香港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
    [38]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编:《中国法学与法治发展3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9]白钢总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40]丁世良、赵放主编:《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西南卷),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
    [41]编写组:《侗族文学史》,贵阳:贵州民旅出版社,1988年。
    [42]邓敏文、吴浩:《没有国王的王国——侗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年。
    [43]邓敏文:《神判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44]龚荫:《中国土司制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45]王铭铭:《走在乡土上——历史人类学札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46]王铭铭:《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47]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48]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49]吴泽霖、陈国钧等著:《贵州苗夷社会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
    [50]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51]田玉隆等:《贵州土司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
    [52]张新民:《贵州地方志举要》,长春: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图书馆学会,1988年。
    [53]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54]周春元等编著:《贵州古代史》,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年。
    [55]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56]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57]林耀华:《原始社会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58]凌惕安:《清代贵州名贤像传》,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
    [59]龙生庭等:《中国苗族民间制度文化》,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0]马国君编著:《平苗纪略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
    [61]彭兆荣等著:《文化特例——黔南瑶麓社区的人类学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62]秦晖:《传统十论:本土社会的制度、文化及其变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63]石启贵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64]史继忠:《西南民族社会形态与经济文化类型》,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65]田兵选编:《苗族古歌》,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
    [66]童元昭主编:《群岛之洋:人类学的大洋洲研究》,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67]王日根:《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长沙:岳麓书社,2003年。
    [68]王戎笙主编:《清代全史(第五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
    [69]王思治编:《清代人物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70]王文光编著:《中国南方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71]王筑生主编:《人类学与西南民族》,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
    [72]温春来:《从“异域”到“旧疆”:宋至清贵州西北部地区的制度、开发与认同》,北京:联书店,2008年。
    [73]吴荣臻等总主编:《苗族通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
    [74]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
    [75]吴永章:《中国南方民族史志要籍题解》,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
    [76]伍新福、龙亚伯:《苗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
    [77]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
    [78]夏之乾:《神判》,北京:三联书店,1990年。
    [79]杨正保、潘光华:《苗族起义史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年
    [80]姚丽娟、石开忠:《侗族地区的社会变迁》,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81]易小明等:《民族文化差异与经济发展》,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2]游建西:《近代贵州苗族社会的文化变迁》,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83]严奇岩:《竹枝词中的清代贵州民族社会》,成都:巴蜀书社,2009年。
    [84]石开忠:《侗族款组织及其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年。
    [85]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南吕: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年。
    [86]何积全主编:《苗族文化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87]何仁仲编:《贵州通史》,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
    [88]侯绍庄等:《贵州古代民族关系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
    [89]黄才贵:《独特的社会经纬——贵州制度文化》,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0年。
    [90][美]黄宗智:《民事审判与民间调解:清代的表达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
    [91][美]黄宗智:《清代的法律、社会与文化:民法的表达与实践》,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
    [92][德]阿图尔·考夫曼、温弗里德·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郑永流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
    [93][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王容芬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
    [94][美]道格拉斯G·拜尔等著:《法律的博弈分析》,严旭阳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
    [95][美]基辛:《文化·社会·个人》,甘华鸣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
    [96][美]劳伦斯·M·弗里德曼:《法律制度》,李琼英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97][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法律理论的前沿》,武欣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98][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沈宗灵、董世忠泽,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99][美]罗伯特·C·埃里克森:《无需法律的秩序——邻人如何解决纠纷》,苏力泽,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
    [100][前苏]波克洛夫斯基:《世界原始社会史》,卢哲夫泽,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101][日]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国立”编泽馆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102][英]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
    [103][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
    [104][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潘腾蛟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105][日]千叶正士:《法律多元》,范愉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6]Sally Falk Moore, Law as Process: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Routledge & Kegan Paul,1978.
    [107]Martin Chanock,Law Custom and Social Order,Portsmouth A division of Reed Elsevier Inc.1998.
    [108]Max Gluckman, Africa and African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109]Laura Nader and Harry Todd,The Disputing Process:Law in Ten Societies,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8.
    [110]Laura Nader, The Crown, the Colonists, and the Course of Zapotec Village Law, in History and Power in the Study of Law.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9.
    [111]Helen Siu, Agent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Yale: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112]Baudouin Dupret, Maurits Berger, Laila al-zwaini, Legal Pluralism in the Arab World, Boston: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9.
    [1]陈长琦:“制度史研究应具整体观”,《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2]邓小南:“走向活的制度史”,《史学月刊》,2007年第4期。
    [3]王日根:“制度史研究应强调‘官民互视’”,《史学月刊》,2007年第7期。
    [4]魏光奇:“官治与自治:中国近代的县乡行政体制“,《中国改革》,2002年第11期。
    [5]范波:“‘六山六水’民族调查中的民族历史文献:关于本土的历史民族志”,《贵州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
    [6]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7]刘星:“重新理解法律移植——从‘历史’到‘当下’”,《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8]曾宪义、马小红:“中国传统法的‘一统性’与‘多层次’之分析——兼论中国传统法研究中应慎重使用‘民间法’一词”,《法学家》,2004年第1期。
    [9]刘作翔:“具体的‘民间法’——一个法律社会学视野的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0]张佩国:“民间法秩序的法律人类学解读”,《开放时代》,2008年第2期。
    [11]张佩国:“乡村纠纷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法律史和法律人类学相关研究评述”,《开放时代》,2005年第2期。
    [12]张晋藩:“简论‘苗例’”,朱勇主编:《(崇德会典>、<户部则例>及其他:张晋藩先生近期研究论著一瞥》,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13]苏钦:“‘苗例’考析”,《民族研究》,1993年第6期。
    [14]苏饮:“试论清朝在‘贵州苗疆’因俗而治的法制建设”,《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
    [15]胡兴东:“清代民族法中‘苗例’之考释”,《思想战线》,2004年第6期。
    [16]徐晓光:“清政府对苗疆的法律调整及其历史意义”,《清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7]俞荣根:“习惯法与羌族习惯法“,《中外法学》,1999年第5期。
    [18]曾代伟:“民族法文化与中华法系——以金代为例”,《现代法学》,2003年第5期。
    [19]曾代伟:“试论‘巴楚民族文化圈’的特点——以历史文化的视野考察”,《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20]龙大轩:“和合:传统文化中的国家法与民间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6期。
    [21]龙大轩:“历史上的羌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现代法学》,1998年第6期。
    [22]龙大轩:“民族习惯法研究之方法与价值”,《思想战线》,2004年第2期。
    [23]龚力新:“侗族婚姻习俗的传承性和变异性——析小广侗乡《永定风规》碑”,《贵州文史丛刊》,1988年第2期。
    [24]黄新学、陆科闵:“侗族《永定风规》碑与它的社会意义”,《贵州文史丛刊》,1986年第3期。
    [25]黄修义:“试论清朝雍正至嘉庆年间在湘黔川边苗区实行的‘治苗’政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6]李可:“试论民族习惯法的要素和效力”,《青海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27]李廷贵、果酒素:“苗族鼓社研究”,载《民族学研究》(第5辑),北京:民族出版社,1983年。
    [28]吕养正:“清代苗官制对苗族神判权威性合成之影响”,《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29]佘贻泽:“清代的苗民问题”,《新亚细亚》,1936年8月第12卷2期,第9—22页。
    [30]石朝江:“苗族传统社会组织及功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31]石开忠:“从‘六洞’、‘九洞’地区的社会历史资料探讨侗族的‘款’”,《贵州文史丛刊》,1992年第2期。
    [32]王启梁:”习惯法/民间法研究范式的批判性理解——兼论社会控制概念在法学研究中的运用可能”,《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33]姚炽昌:“清代锦屏苗、侗族人民的婚俗改革”,《贵州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
    [34]余宏模:“清代雍正时期对贵州苗疆的开辟”,《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3期。
    [35]张冠梓:“近代瑶族社会控制研究”,《广西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36]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一种法社会学的视角”,何勤华主编:《华东法律评论》(第二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37]张新光:“质疑古代中国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皆自治’之说”,《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4期。
    [38]张研:“试论清代的社区”,《清史研究》,1997年第2期。
    [39]张羽琼:“论清代贵州义学的发展”,《贵州文史丛刊》,2002年第1期。
    [40]郑定、闵冬芳:“论清代对明朝条例的继承与发展”,《法学家》,2000年第6期。
    [41]周明田:“中国传统社会的中间组织及其功能”,《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42]周相卿:“清代黔东南新辟苗疆地区的法律控制”,《法学研究》,2003年第11期。
    [43]周勇:“侗寨村落法初探”,《民族研究》,1994年第6期。
    [44]卞利:“论明中期至清前期乡里基层组织的变迁——兼评所谓的‘第三领域’问题”,《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45][日]真水康树:“清代‘直隶厅’与‘散厅’的‘定制’化及其明代起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46]John L.Comaroff and Simon Roberts:Rules and Processes, in The Common Place of Law: Stories of Popular Legal Consciousness. Edited by Susan S. Silbey and Patricia Ewick,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
    [47]Richard Madsen, The Public Sphere, Civic Society and Moral Community:A Research Agenda for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in:Modern China, Vol.19, No.2 (April 1993)
    [48]Sally Engle Merry, "Legal Pluralism", Law and Society Review,1988,22/5.
    [1]杨胜勇:《清朝经营贵州苗疆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3年。
    [2]吴大旬:《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钟千琪:《清朝苗疆例之研究》,东吴大学历史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4]梁志源:《清代中期苗汉关系之研究——以川楚云贵地区为例(1723—1850)》,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5]李德龙:《清代贵州<百苗图>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6]梁聪:《清代清水江下游村寨社会的契约规范与秩序》,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7]孙秋云:《18世纪汉文明向苗疆的传播及苗文明的回应研究——兼论黔湘地区雍乾、乾嘉苗民起义的性质》,武汉大学专门史同等学力人员中请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8]王曼:《清末民国时期黔西北苗族地区的文化变迁》,中央民族大学硕十学位论文,2005年
    [9]周欣宇:《文化与制度:藏区命价纠纷的法律分析》,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博十学位论文,2009年。
    [10]蔡恒文:《国家法与原住民习惯规范之冲突与解决》,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十学位论文,2007年。
    [11]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2]朱开宇:《科举社会、地域秩序与宗族发展——宋明间的徽州(1100-1644)》,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十学位论文,2003年。
    [13]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一个法社会学的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3年。
    [14]孙海泉:《清代地方基层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
    [15]王启梁:《社会控制与秩序——农村法治秩序建构的探索》,云南大学博十学位论文,2005年。
    [16]许光廷:《地方“权力、空间”的秩序》,南华大学环境与艺术研究所硕十论文,2002年。
    [17]马建银:《法律移植与法律认同——中国语境的法律现代性困境》,清华大学法学硕十学位论文,2005年。
    [18]谢天:《清代条例研究》,安徽大学法律史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9]尧嘉宁:《官府中的纷争解决——以淡新档案观察相当于今日新竹市之区域之案件》,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十学位论文,2005年。
    [20]吕瑛:《乡土社会秩序建构中的国家法权威》,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