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化·网络与羊毛贸易:近代甘宁青回族商人(1894-1937年)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西北的甘宁青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进入近代以后,随着沿海口岸的对外开放,这一地区也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在国际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羊毛等畜牧业产品日益商品化、市场化和外向化。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以1894—1937年甘宁青羊毛贸易为中心,考察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商人群体——回族商人,并对回族这一独特民族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独特宗教、文化基础之上的回族社会的各种制度,诸如寺坊制度、婚姻制度、经堂教育制度进行探讨,进而说明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及各种制度,才使回族本民族间有了一种独特的内聚力,也恰是这种内聚力,使回族穆斯林在其家园之外有一个比汉族更为广泛社会关系网络。借助于这种关系网,近代甘宁青的回族商人也将其自身网络化,从而把他们所从事的以羊毛贸易为主体的商业活动嵌入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之中。本文分四部分加以阐述。
     首先,对回族商人在甘宁青地区的兴起和发展作了追溯,进而说明回族商人在同治回民起义之后重新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一支活跃的商业群体的基本情况,强调这支商业群体在晚清至民国年间甘宁青地区的商业活动,尤其是在1894——1937年甘宁青的羊毛贸易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其次,分析了甘宁青的羊毛产业、羊毛贸易、贸易市场和贸易组织以及羊毛的水路运输情况,强调在近代甘宁青的羊毛贸易中,无论羊毛收购、还是羊毛运输中,回族商人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分析回族作为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他们有着和汉族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一基本情况。伊斯兰教文化不仅使回族善于经商、乐于经商,而且还使广大的甘宁青回族社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内聚力。这种内聚力促使甘宁青的回族社会有一种比汉族社会更广泛的一种社会关系网。近代甘宁青的回族商人正是借助于这种社会关系网,将自身网络化,进而把以羊毛贸易为主体的商业活动嵌入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之中。本文拟以西道堂为个案,对此加以进一步分析和说明。
     第四,主要从历史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分析了回族商人在甘宁青发展。
The regions of Gan-Ning-Qing in northwestern China is the important stockbreeding area in China from of old.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opening of coastland, the region has gradually been joi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ome stockbreeding products such as wool has become commercialized, marketing and extrovertive. Under this background and with the wool trade in Gan-Ning-Qing region during the years of 1894 to 1937 as the center,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a trade group with the nationality characteristics---the Hui nationality. Then it discusses the religion and culture of this nationality and also the various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e religion and culture such as Jamaat institutions, marriage institutions and Mosqu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dissertation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it is these particular culture and other institutions that bring the nationality with a special cohesion which establishes a broader social networks for the Hui nationality outside their own homes than Han nationality. With this social network, the merchant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modern times also set themselves in this network; therefore their trade activities with the wool trade as the main content are embedded into their social networks. The dissertation mainly includes four parts.
     First, the dissertation makes a relative literature review on rising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erchant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Gan-Ning-Qing region. Based on this, it shows that the merchant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rose for a second time after the uprising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Tongzhi period and rapidly developed an active trade group and the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de activities in Gan-Ning-Qing region from the late period of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especially in the wool trade during the years of 1894 to 1937.
     Secondly,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wool industry, the wool trade, the marketing, trading organizations and the land and water transportations of wool, and then it shows that in the wool trade of Gan-Ning-Qing region in modern times, the merchant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play a primary part both in the wool purchase and transportation.
     Thirdly, this dissertation illustrates that the Hui nationality, as a nationality with whole people with one religious belief, has a culture background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Han nationality. This Moslem culture makes them good at and takes delight in trading and also this culture establishes a special cohesion among the Hui community in Gan-Ning-Qing region which brings the Hui nationality with a broader social network than the Han nationality. With this social network, the merchant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modern times set themselves in it; therefore their trade activities with the wool trade as the main content are embedded into their social networks. To illus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bedding of the trade network of the Hui nationality, the dissertation takes the case of Xidaotang as an example.
     Fourthly, this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merchants of the Hui Nationality in Gan-Ning-Qing region mainl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history-geography and social culture.
引文
①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126 页。
    ②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版。
    ③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
    ④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 页。
    ①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7 页。
    ②(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中文版序言,第 2 页。
    ③《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八月条。
    ①(德)奥古斯特·斯勒著、王守礼译:《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贸与地理间的关系》,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第 567 页。
    ②(美)查理斯·格利尔:《青海省,文化边境的变革》,华盛顿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1969 年。
    ③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 1999 年版。
    ④刘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9 页。
    ①《回族研究》2003 年第 4 期。
    ②詹姆斯·艾·米尔沃德著、李占魁译:《1880-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89 年第 4 期。
    ①《回族研究》1996 年第 4 期。
    ②《西北史地》1987 年第 1 期。
    ③《回族研究》1997 年第 2 期。
    ④《宁夏大学学报》1989 年第 2 期。
    ⑤《甘肃民族研究》1987 年第 1-2 期。
    ①张中復:《中国西北的回民事变——社会文化适应与民族认同的省思》,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1 年版,第 5 页。
    ②Jonathan Lipman:Familiar Stranger:A Hist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 Press.1997 ,pp215-224.
    ③金吉堂:《回教民族说》,《禹贡》1936 年第 5 卷第 11 期(回教与回族专号)。
    ④除回族外,其它的 9 个穆斯林民族是: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兹别克、塔塔尔、 保安、撒拉。
    ①韩忠太:《“共同心理素质”不能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准》,《民族研究》1996 年第 6 期。
    ②马寅:《对研究和编写回族史的几点意见》,《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 年第 4 期。
    ③(美)斯蒂文·郝瑞著 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 页。Dru.gladney: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Har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④(美)柯文著、 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观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14 页。
    ①朱国宏:《经济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0 页。
    ②朱国宏:《经济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1 页。
    ③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第 253 页。
    
    ①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 2003 年版,第 38 页。
    ②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 2003 年版,第 40 页。
     ①杨劲支:《建设甘宁青三省刍议》,南京:京华印书馆 1931 年版,第 1-2 页。
     ①(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唐家龙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 19 页。
    ②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 1993 年版,第 14 页。
    ①慕少堂:《甘宁青疆域沿革考》,《新西北》1939 年第 2 卷第 1-2 期。
    ③陈新海:《青甘宁民族关系的基本框架探析》,《青海民族研究》1998 年第 4 期。
     ①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4-5 页。
     ①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7 页。
    ①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249 页。
    ②《汉书》卷 96 上,《西域传上》。
    ③《豫师青海奏稿》:“请饬禁四川私贩黄茶折”,转引自杜常顺:《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浅论》,《青海社会科学》1995 年第 4 期。
    
    ①《史记》卷 110《匈奴列传》。
    ②李清凌:《西北经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96 页。
    
    ①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结构》,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12 页。
    ②李德宽:《西北回族“复合型经济”与宏观地缘构造的理论分析》,《回族研究》2003 年第 4 期。
    ③彭英甲:《陇右纪实录》卷8。
    ①齐玉琇:《西北畜牧业之检讨》,1936 年《新青海》第 4 卷第 5 期。
    ③赖存理:《回族商业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8 页。
    ①赖存理:《回族商业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9 页。
    ④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0 页。
    ⑤《贞观政要》卷 9。
    
    ①《新唐书》卷 221 上,《西域上·罽宾》。
    ②《资治通鉴》卷 198,《唐纪》14。
    ①邱树森:《中国回族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6 页。
    ②杨怀中:《回族史论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6 页。
    ③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30-131 页。
    ④《通典》卷七,《食货七》。
    ①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72 页。
    ②杨怀中:《唐代的蕃客》,《伊斯兰教在中国》,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16 页。
    ③高占福:《甘肃回族源流述略》,《甘肃民族研究》1988 年第 1 期。
    ④《新唐书》卷 37《地理一》。
    ⑤白居易:《西凉使》,王秉钧等选注《历代咏陇诗选》,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⑥刘驾:《献贺觞》,王秉钧等选注《历代咏陇诗选》,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①李明伟:《丝绸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9 页。
    ②《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八月条。
    ③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6 页
    ④《资治通鉴》卷 232。
    ①(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社2000 年版,第 158 页。
    ②《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之二。
    ③(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第 401 页。
     ①白寿彝:《宋时大食商人在中国的活动》,《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118-122 页。
    ①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5 页。
    ②白寿彝:《宋时大食商人在中国的活动》,《中国伊斯兰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44页。
    ③赖存理:《回族商业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82 页。
    ④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76 页。
    
    ①《宋史》卷 490《大食传》。
    ②《宋会要辑稿》,番夷 47。
    ③吴广成:《西夏书事》卷 15。
    ④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5 页。
    ②民族问题研究会编:《回回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6-7 页。
    ③《元史》卷 93,《食货志·农桑》。
    
    ①《元史》卷 100,《 兵志·屯田》。
    ②王礼:《麟原集》卷 6《义冢记》。
    ①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26 页。
    ②《元史》卷 101,《兵志·站赤》。
    ③《元史》卷 63,《地理志·河源附录》。
    ④(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 2000年版,第 95 页。
    ①马金鹏译:《伊本·白图泰游记》,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550 页。
    ②《元史》卷 103,《刑法志》2,《通制条格》卷 18,《关市》诸条。
    ③T.G.威廉斯著 陈耀昆译:《世界商业史》,北京:中国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 页。
    ④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45-146 页。
    ①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8 页。
    ②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5 页。
    ③《蒙古秘史》卷 6[M],第 182 节,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①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5-56 页。
    ②(波斯)志费尼著、何高济译,翁独健校订:《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 90-92 页。
    ③民族问题研究会编:《回回的民族问题》,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6~7 页。
    ④白寿彝:《元代回教人与回教》,《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76 页。
    ①杨志玖:《元代回回人的社会地位》,《回族研究》1993 年第 3 期;《元代回回人与政治》,《回族研究》1993年第 4 期。
    ②韩儒林:《元朝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6 页。
    ③《元史》卷 205《阿合马传》。
    ④《元史》卷 205《卢世荣传》。
    ①许有壬:《西域使者哈之哈心碑》,《至正集》卷 53。
    ②《续资治通鉴·元纪》。
    ③李浚源、任遒文:《中国商业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40 页。
    ④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28-231 页。
    ①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04-105 页。
    ②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7 页。
    ③《肃州府志》卷 3。
    ④黄时鉴 :《元朝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36 页。
    ①徐霆:《黑鞑事略》,丛书集成本,第 8 页。
    ②黄时鉴:《元朝史话》,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37 页。
    ③马霄石:《回族的来源和形成》,1982 年铅印本,第 37 页。
    ④胡振华:《中国回族》引马祖常《河湟书事二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93 页。
    
    ①赖存理:《回族商业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27 页。
    ②《回族简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9 页。
    ③白寿彝:《元代回教人与回教》,《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209 页。
     ①赖存里《回族商业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28 页。
    ①(波斯)志费尼著、何高济译,翁独健校订:《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 12 页。
    ②探马赤军虽然一般称为色目人,而回回实为其主要部分。见薛文波:《我国西北何以穆斯林居多》,《甘 肃民族研究》,1983 年第 3 期。
    ③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88 页。
    ④《明史》卷 332《西域传》4。
    
    ①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89 页。
    ②《明律集解》,并参见顾炎武《日知录》。
     ①白寿彝:《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初步发展》,见《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65 页。
    ①赖存理:《回族商业史》,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47-150 页。
    ②李佩伦:《绿野沉思》,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5 页。
    
    ①纳麒:《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回族研究》1999 年第 4 期。
    ②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589 页。
    ①吴景敖:《清代河湟诸役纪要》,《新中华》1943 年复刊第 1 卷第 5 期。
    ②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00 页。
    ③《明通鉴》卷 6。
    ④张世海:《临潭回族的历史及现状》,《甘肃民族研究》1993 年第 3 期。
    ①《明实录·太祖实录》卷 216 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癸亥。
    ②《明史·邓愈传》
    ④《明实录·孝宗实录》卷 32 弘治二年十一月壬申。
    ⑤《明实录·仁宗实录》卷 5 上。
    ⑥《明实录·孝宗实录》卷 214。
    ⑦《明实录·太祖实录》卷 216 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癸亥。
    ①《明实录·太宗实录》卷 55 永乐六年二月壬戌。
    ②《明实录·宣宗实录》卷 65。
    ③和:《明代西域入附回回的职业结构》,见林松、和著《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24 页。
    ①《明实录·英宗实录》卷 142。
    ②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 89,《市马考》。
    ③《甘宁青史略》卷 11。
    ①《明经世文编》卷 11。
    ②明《河州志》卷 1。
    ③《明实录·成祖实录》卷 12。
    ①邱树森:《中国回族史》(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84 页。
    ②《明实录·宣宗实录》卷 6。
    ③《明实录·宣宗实录》卷 115。
    ④《明实录·英宗实录》卷 2。
    ⑤《明实录·英宗实录》卷 65、70、99。
    ⑥《明实录·英宗实录》卷 65、70、99。
    
    ①《清世宗实录》卷 80,雍正七年夏四月戊寅。
    ②《钦定石峰堡纪略》卷 14。
    ①(明)陈子龙:《明经世文编》卷 63,北京:中华书局 1962 年版,第 518 页。
    ②陈育宁:《宁夏通史》(近现代卷),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70 页。
    ③丁国勇:《宁夏回族》,银川:宁夏人们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8 页。
    ④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北京:三联书店 1957 年版,(1)9-17,(1)60。
    ⑤刘援朝:《关于回族经商性质的几点思考》,《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银川:1988年,第 391 页。
    ①(美)道格拉斯·诺斯、历以平等译:《西方世界的兴起》,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7 页。
    ②刘援朝:《关于回族经商性质的几点思考》,《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银川:1988年,第 391 页。
    ③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01—502 页。
    
    ①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5 页。
    ②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西北史地》1987 年第 1 期。
    ③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25 页。
    ①徐安伦、杨旭东:《宁夏经济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9 页。
    ②民国《续修导河县志》卷 2“建制门·户口”,转引自《广河县志》,广河县志编撰委员会编,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2 页。
    ①杨毓秀:《平回志》卷 5,白寿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回族起义》(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 167 页。
    ②李范文、 余振贵:《西北民族起义研究资料汇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73 页。
    ③纳麒:《传统和现代的整合:云南回族历史·文化·发展论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5页。
     ①杨毓秀:《平回志》卷 6,白寿彝: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回族起义》(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影印,第 182 页。
    ②参见刘天明:《西北回族社区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青海社会科学》2000 年第 1 期。
    ①《甘宁青史略》正编卷 31。
    ②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54 页。
    ③《左宗棠全集·批札》,长沙:岳麓书社 1986 年版,第 461 页。
    ④《左宗棠全集·札批》,长沙:岳麓书社 1986 年版,第 462 页。
    ①方孟希:《西征续录》,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10 页。
    ②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北京:三联书店 1979 年版,第 281 页。除了“西北四马”的提法外,还有“西北五马”的提法,具体是指 20 世纪 20 年代初绥远都统马福祥、宁夏镇守使马鸿宾、西宁镇守使马麒、甘州镇守使马璘、凉州镇守使马廷勷五个军阀?蛹嵘希腔旧隙际歉仕嗪又萑耍?彼此渊源关系甚深。而所谓的“西北四马”,已全是西北诸马的第三代。
    ③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第 145 页。
    ④葛壮:《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2 年版,第 251 页。
     ①葛壮:《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2 年版,第 252 页。
    ②卢世谟:《马占鳌、马海宴、马千龄家族略述》,《临夏文史资料选辑》第 2 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主编,1986 年,第 102 页。
     ①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和西北穆斯林社会》,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56 页。
    ①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宗教志》(77),西安:西安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53 页。
    ②(明)胡汝砺编,管律重修:《嘉靖宁夏新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157 页。
    ③(清)汪绎辰:《银川小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0 页。
    ④马福龙:《伊斯兰教在宁夏(民国 37 年)》,见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下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415-1430 页。
    ⑤周传斌:《宁夏河西地区的城市化与回族社区变迁——以银川市和石嘴山市为例》,《首届中国回族学高级论坛论文集》,兰州:兰州大学 2006 年 7 月(未刊),第 93 页。
    ①葛壮:《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2002 年版,第 250 页。
    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民族档·回族类》同治四年七月五日硃批护陕甘总督恩麟片报。
    ③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5 页。
    ④梁份:《秦边纪略》卷 4,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8 页。
    ⑤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西北史地》1987 年第 1 期。
    ⑥冯家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下),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56 年版,第 265 页。
    ⑦《清实录·高宗实录》卷 1321、1324 等。
    ⑧王永亮:《西北回族经济活动史略》,《回族研究》1996 年第 2 期。
    
    ①《甘宁青史略》正编卷 31。
    ②王永亮:《西北回族经济活动史略》,《回族研究》1996 年第 2 期。
    ①马启成、高占福、丁宏:《回族》,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75-76 页
    ②王志文:《临潭经济考察记》,《西北问题论坛》1941 年第 1 期。
    ③陈世明:《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90 年第 1 期。
    ④阔普通武:《湟中行迹》(豹隐山房丛集本)(下),第 8 页。
    ⑤张庭武:《河州采访事迹》卷 1《舆地》。
    ①竹篱:《回教在甘肃》,《新甘肃》1947 年第 2 卷第 1 期。
    ②单化普:《说陕甘“回乱”初起时之地里关系》,《禹贡》1936 年第 5 卷 11 期。
    ③转引自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西北史地》1987 年第 1 期。
    ④《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1964 年编印,第 29 页。
    ⑤《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 8 册,宁夏省政府秘书处 1942 年编印,第 83 页。
    ①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西北史地》1987 年第 1 期。
    ②《清史稿》(中华书局标点本),卷 421,第 12029 页。
    ③《钦定平定陕甘新疆回匪方略》卷 253,第 19 页。
    ④《左文襄公全集》卷 37,《奏稿》,第 28 页。
    ⑤刘伟:《宁夏回族历史与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1 页。
    ⑥邱树森:《中国回族史》(下),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647 页。
    ⑦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西北史地》1987 年第 1 期。
    ①转引自谢再善:《甘肃回族五次反清斗争资料》,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4 页。
    ②李式金:《拉卜楞之民族》,《边政公论》1947 年第 6 卷第 1 期。
    ③竹篱:《回教在甘肃》,《新甘肃》1947 年第 2 卷第 1 期。
    ④明驼:《卓尼之过去与未来》,《方志》1936 年第 9 卷第 3-4 期。
    ⑤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方志》1936 年第 9 卷第 3-4 期。
    ⑥(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 、李占魁译:《1880 年――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89 年第 4 期。
    ①魏英邦:《中国羊毛事业之概况》,《实业计划》1934 年第 2 卷第 2 期。
    ①李清陵:《甘肃经济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52 页。
    ②丁逢白:《西北的畜牧业》,《蒙藏月报》1936 年第 5 卷第 4 期。
    ⑤顾少白:《甘宁青三省羊毛之生产》,《中农月刊》1943 年第 4 卷第 4 期。
     ①丁逢白:《西北畜牧业》,《蒙臧月报》1936 年第 5 卷第 4 期。
    ①张之毅:《西北羊毛业调查》,《中农月刊》1942 年第 3 卷第 9 期。
    ②魏英邦:《中国羊毛事业之概况》,《实业统计》1934 年第 2 卷第 2 号。
     ①张之毅:《西北羊毛业调查》,《中农月刊》1942 年第 3 卷第 9 期。
    ①业:《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新青海》1933 年第 1 卷第 4 期。
    ②Chin Chien Yin:《Wool Industry And Trade In China》(金建寅《中国羊毛业》),天津:天津工商学院经济论文,1937 年第 6 期,第 71 页。
    ① Chin Chien Yin:《Wool Industry And Trade In China》(金建寅《中国羊毛业》),天津:天津工商学院经济论文,1937 年第 6 期,第 72 页
    ②业:《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新青海》1933 年第 1 卷第 4 期。
    ③《列宁选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 年版,第 802 页。
    ④汇丰银行作为一种金融机构,它本身并不经营商业,只是给经营商业的商人提供资金而已。
    ⑤陈重民编:《今日中国贸易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 年版,第 167 页。
    ②青海省志编篡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89 页。
    ③《陇右纪实录》卷 13。
    ④丁逢白:《西北的畜牧业》,《蒙藏月报》1936 年第 5 卷第 4 期。
    ⑤Chin Chien Yin:《Wool Industry And Trade In China》(金建寅《中国羊毛业》),天津:天津工商学院经济论文,1937 年第 6 期,第 98 页。
    ①(俄)克拉米息夫(W.Karamisheff)著、王正旺译《中国西北部之经济状况》,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第 32 页。
    ②(俄)克拉米息夫(W.Karamisheff)著、王正旺译《中国西北部之经济状况》,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第 32 页。
    ③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46 页。
    ④张其昀、任美锷:《甘肃省人文地理志》,《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西北专号),第 129页。
    ①孟锡珏:《北京地毯业调查记》,转引自梁占辉《近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羊毛出口贸易》,《南开学报》2004年第 3 期。
    ②东亚同文馆编纂:《中国省别全志》第六卷甘肃省附新疆省,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1988 年影印,第566 页。
     ①Chin Chien Yin:《Wool Industry And Trade In China》(金建寅《中国羊毛业》),天津:天津工商学院经济论文,1937 年第 6 册,第 101 页。
    
    ①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发行,第 102 页。
    ②Chin Chien Yin:《Wool Industry And Trade In China》(金建寅《中国羊毛业》),天津:天津工商学院经济论文,1937 年第 6 册,第 102 页。
    ①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 年-1929 年)》(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 461 页。
    ①张元彬:《一蹶不振的青海羊毛事业》,《新青海》1933 年第 1 卷第 9 期。
    ②中国第二历史档案管、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108 册(民国 19 年贸易总册),第 123 页,北京:京华出版社 2001 年版。
    ③Chin Chien Yin:《Wool Industry And Trade In China》(金建寅《中国羊毛业》),天津:天津工商学院经济论文,1937 年第六册,第 102 页。
    ①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 年版,第 386 页。
    ②陈育宁:《宁夏通史》(近现代卷),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86 页。
    ①马仲英,回族,字子才,经名索非由。祖父马海渊,与马步芳祖父马海宴为胞兄弟。父名马宝,任宁海军第 11 营营长,马仲英任副营长,代理营长职务。
    ②杨景福:《青海商业志》,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101 页。
    ③张其昀:《洮西区域调查简报》,《地理学报》1935 年第 2 卷第 1 期。
    ⑤陈育宁:《宁夏通史》(近现代卷),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122 页。
    
    ①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6 页。
    ②丁焕章:《甘肃近现代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 版,第 265 页、323 页。
    ③宁夏史料丛刊:《民国固原县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594-595 页。
    ①张庭武:《丹噶尔厅志》,甘肃官报书局铅印本,清宣统二年。
    ②李自发:《青海之蒙藏问题及其补救方针》,《新青海》1933 年第 1 卷第 12 期。
    ③青海省志编纂委员会编:《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20 页。
    ④安汉:《西北农业考察》,见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西北史地文献卷》卷 8,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25—256 页。
    ⑤《申报年鉴》,《青海省财政概况》,民国 25 年。
    ⑥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厅编写组:《宁夏交通史》,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20 页。
    ⑦顾谦吉:《西北羊毛调查报告》,《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西北专号),第 347 页。
    ⑧张其昀、任美锷:《甘肃省人文地理志》,《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西北专号),第 128页。
    ⑨李自发:《青海之蒙藏问题及其补救方针》,《新青海》1933 年第 1 卷第 12 期。
    ①张其昀、任美锷:《甘肃省人文地理志》,《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西北专号),第 128页。
    ②林竞:《西北丛编》,上海:神州国光社 1931 年版,第 193 页。
    
    ①李绍钦:《古代北方各民族在包头地区的活动》,《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 4 辑,第 25 页。
    ②廖兆骏:《绥远志略》,南京:正中书局 1937 年版,第 269 页。
    ①李枕:《张家川皮毛贸易的历史和现状》,《甘肃民族研究》1993 年第 4 期。
    ②张之毅:《西北羊毛调查》,《中农月刊》1942 年第 3 卷第 9 期。
    ③秦宪周:《从外国洋行在河州收购羊毛看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临夏市文史》(第 2 辑),临夏市政协 1986年编,第 56 页。
    ④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 12 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1988 年版,第 5919 页。
    ⑤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1840-1949 年)(下册),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05 页。
    ①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 12 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1988 年版,第 5918 页。
    ②张之毅:《西北羊毛调查》,《中农月刊》1942 年第 3 卷第 9 期。
    ③湟源,清代的丹噶尔厅,1913 年改为湟源县。
    ④张庭武:《丹噶尔厅志》卷 5,甘肃官报书局铅印本,清宣统二年。
    ⑤(清)康敷镕:《青海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8 年版,第 65 页。
    ⑥姚钧:民国《贵德县志》(简本),西宁:青海省图书馆油印本,第 53 页。
    ⑦张其昀:《青海省人文地理志》,《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西北专号),第 51 页。
    ⑧《我国羊毛之交易及其集散地》,《国际贸易情报》1936 年第 1 卷第 8 期。
    ⑨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31 页。
    ①王建、张折桂:《甘肃羊毛产量的估计》,《新西北》(甲刊)1942 年第 6 卷第 1、2、3 期。
    ②王化南:《西北毛业鸟瞰》,《新西北》(甲刊)1942 年第 6 卷第 1、2、3 期。
    ④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 12 集),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1988 年版,第 5917 页。
    ⑤汤逸人:《西北皮毛现状及其前途》,秦孝仪主编《革命文献》第 90 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1982 年版,第 364 页。
     ①朱允明:《新青海之回顾与展望》,戴季陶等编《西北》,新亚细亚学会 1933 年版,第 135 页。
    ①顾谦吉:《西北羊毛调查报告》,《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西北专号)
    ②林竟:《西北丛编》,上海:神州国光社 1931 年版,第 85-86 页。
    ③《我国羊毛之交易及其集散地》,《国际贸易情报》1936 年 1 卷 8 期。
    ④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3 页。
    ⑤转引自:《平罗记略》卷一“舆地·山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5 页。
    ①白寿彝:《清嘉庆二十五年石嘴山新街碑》,《回族研究》2000 年第 3 期。
    ②刘廷栋:《掠夺西北皮毛的天罗地网——记宁夏石嘴山帝国主义洋行》,《文史集萃》(第二辑),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61 页。
    ③《石嘴山市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78 页。
    
    ①张其昀:《青海省人文地理志》,《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 年第 2 卷第 1 期(西北专号)。
    ②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4 页。
    ①陈赓雅:《西北视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7 页。
    ②(日)今永清二、包金花译、孙振玉校:《中国回民商业资本——包头回民皮毛店》,《甘肃民族研究》1991年第 4 期。
    ③李锐才:《包头之羊毛》,《国货研究月刊》1932 年第 1 卷第 1 期
    ④京包线:起点北京,终点包头。分段通车情况:张家口(1909)、大同(1914)、丰镇(1915)、归绥(1921年)、包头(1923)。
    ⑤陈赓雅:《西北视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2 页。
    ⑥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包宁线包临段经济调查报告书》“工商”部分,1931 年 5 月,第 8 页。
     ①(日)幾志直方:《西北羊毛貿易と回教徒の役割》,东京:东亚研究所昭和 15 年(1940 年)发行,第 72 页。
    ②李锐才:《包头之羊毛》,《国货研究月刊》1932 年第 1 卷第 1 期。
    ①《我国羊毛之交易及其集散地》,《国际贸易情报》1936 年第 1 卷第 8 期。
    ②西人:《“西人”与包头》,《新青海》1937 年第 5 卷第 4 期。
    ③(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 、李占魁译:《1880 年――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89 年第 4 期。
    ④(日)小林元:《回回》,东京:东京株式会社博文馆昭和 15 年(1940 年)印,第 310 页。
    ①(日)小林元:《回回》,东京:东京株式会社博文馆昭和 15 年(1940 年)印,第 313、312 页。
    ②李锐才:《包头之羊毛》,《国货研究月刊》1932 年第 1 卷第 1 期。
    ①李锐才:《包头之羊毛》,《国货研究月刊》1932 年第 1 卷第 1 期。
    ②李锐才:《包头之羊毛》,《国货研究月刊》1932 年第 1 卷第 1 期。
    ③李锐才:《包头之羊毛》,《国货研究月刊》1932 年第 1 卷第 1 期。
    ④(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 、李占魁译:《1880 年――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89 年第 4 期。
     ①李锐才:《包头之羊毛》,《国货研究月刊》1932 年第 1 卷第 1 期。
    ②(日)今永清二、包金花译、孙振玉校:《中国回民商业资本——包头回民皮毛店》,《甘肃民族研究》1991年第 4 期。
    ①(日)小林元:《回回》,东京:东京株式会社博文馆昭和 15 年(1940 年)印,第 322 页。
    ②(日)几志直方:《西北羊毛貿易と回教徒の役割》,东京:东亚研究所昭和 15 年(1940 年)发行,第 109 -110 页。
    ①周振鹤:《青海》,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1987 年影印,第 204 页
     ①(日)东亚同文馆:《中国省别全志》(第 6 册,甘肃省附新疆省),台北:南天书局 1988 年影印,第 567-568 页。
    ②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2 页。
    ①刘廷栋:《掠夺西北皮毛的天罗地网——记宁夏石嘴山帝国主义洋行》,文史资料出版社《文史集萃》第 2辑,1983 年,第 168 页。
    ②《甘肃官报》第 50 册,第 5-6 页。
    ③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2 页。
     ①刘廷栋:《掠夺西北皮毛的天罗地网——记宁夏石嘴山帝国主义洋行》,文史资料出版社《文史集萃》第 2辑,1983 年,第 165 页。
    ①秦宪周:《从外国洋行在河州收购羊毛看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临夏市文史》(第 2 辑),临夏市政协 1986年编,第 56 页。
    ②刘廷栋:《掠夺西北皮毛的天罗地网——记宁夏石嘴山帝国主义洋行》,文史资料出版社《文史集萃》第 2辑,1983 年,第 170 页。
    ③王致中、魏丽英:《中国西北社会经济史研究》(1840-1949 年)(下册),西安:三秦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07 页。
    ①(日)小林元:《回回》,东京株式会社博文馆昭和 15 年(1940 年)印,第 310 页。
    ②(日)小林元:《回回》,东京株式会社博文馆昭和 15 年(1940 年)印,第 310 页、321 页。
    ③张之毅:《西北羊毛业调查》,《中农月刊》1942 年第 3 卷第 9 期。
    ④周希武:《宁海纪行》,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0 页。
    ①(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 、李占魁译:《1880 年――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89 年第 4 期。
    ②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0 页。
    ③参见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16 页。
    ④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 页。
    ①李锐才:《包头之羊毛》,《国货研究月刊》1932 年第 1 卷第 1 期。
    ②张其昀:《夏河县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 1970 年版,第 65 页。
    ③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90 页。
    ④陈琦:《黄河上游航运史》,北京: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46 页。
    ①马鹤天:《西北考察记·青海篇》,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1987 年影印,第 214 页。
    ③秦宪州:《从外国洋行在河州收购羊毛看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临夏市文史》(第 2 辑),临夏市政协 1986年编,第 55 页。
    ④林生福:《回忆解放前湟源的民族贸易》,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集萃》(工商经济卷)2001 年,第 336 页。
    ⑤青海省志编篡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90 页。
    ⑥蒲涵文:《湟源的“歇家”和“刁郎子”》,《青海文史资料选辑》第 18 辑,1981 年,第 39 页。
    ①(日)几志直方:《西北羊毛貿易と回教徒の役割》,东京:东亚研究所昭和 15 年(1940 年)发行,第 117-118页。
    ②(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 李占魁译《1880 年――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89 年第 4 期。
    
    ①张元彬:《拉不楞之畜牧》,《方志》1936 年第 9 卷 3-4 期合刊。
    ②《列宁全集》第 2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年版,第 2 页。
    ③马梦鹤:《青海省贵德县回民概况》,《突崛》1936 年第 2 卷第 6 期。
    ①(俄国)克拉米息夫(W.Karamisheff)著、王正旺译《中国西北部之经济状况》,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22 年版,第 37-38 页。
    ②丁焕章:《甘肃近现代史》,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70 页。
    ③安汉:《西北农业考察》,见杨建新主编《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西北史地文献卷》卷 8,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57 页。
    ④范长江:《塞上行》,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44 页。
    ①业:《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新青海》1933 年第 3 卷第 5 期。
    ②鲁人勇:《西北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皮筏》,《宁夏文史资料》第 12 辑,1984 年,第 158 页。
    ③业:《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新青海》1933 年第 1 卷第 5 期。
    ①翟天松:《青海经济史》(近代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第 197 页。
    ②(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 、李占魁译《1880 年――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89 年第 4 期。
    ③(俄国)克拉米息夫(W.Karamisheff)著、王正旺译《中国西北部之经济状况》,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第 39 页。
    ④达乌德:《驼家生活》,《西北论衡》1936 年第 4 卷第 6 期。
    ①(俄国)克拉米息夫(W.Karamisheff)著、王正旺译《中国西北部之经济状况》,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3年版,第 39 页
    ②林竞:《西北丛编》,上海:神州国光社 1931 年版,第 405 页。
    ③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87 页。
    ④(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 、李占魁译《1880 年――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89 年第 4 期。
    ⑤达乌德:《驼家生活》,《西北论衡》1936 年第 4 卷第 6 期。
    ⑥达乌德:《驼家生活》,《西北论衡》1936 年第 4 卷第 6 期。
    ①和、任德山等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183 页。
    ②范长江:《塞上行》,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32 页。
    ③陈赓雅:《西北视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8 页。
    ④达乌德:《驼家生活》,《西北论衡》1936 年第 4 卷第 6 期。
    ⑤达乌德:《驼家生活》,《西北论衡》1936 年第 4 卷第 6 期。
     ①达乌德:《驼家生活》,《西北论衡》1936 年第 4 卷第 6 期。
     ①(日)几志直方:《西北羊毛貿易と回教徒の役割》,东京:东亚研究所昭和 15 年(1940 年)发行,第 83页。
    ②陈琦:《黄河上游航运史》,北京: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67 页。
    ①鲁人勇:《西北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皮筏》,《宁夏文史资料》第 12 辑,1984 年,第 156 页。
    ②(日)几志直方:《西北羊毛貿易と回教徒の役割》,东京:东亚研究所昭和 15 年(1940 年)发行第 84页。
    ③陈赓雅:《西北视察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92 页。
    ④张仕全:《川口的筏运行业》,青海文史资料第 13 辑,1985 年,第 150 页。
    ⑤陈琦:《黄河上游航运史》,北京: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69 页。
    ①业:《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新青海》1933 年第 1 卷第 5 期。
    ②(日)几志直方:《西北羊毛貿易と回教徒の役割》,东京:东亚研究所昭和 15 年(1940 年)发行,第 115页。
    ③瓦伦牧师著、马如邻译:《豆龙氏对中国穆斯林之研究》,1982 年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西宁会议)论文资料汇编(三),藏甘肃省图书馆,第 23 页。
    ④文远:《青海回教促进会的前瞻与后顾》,《突崛》1934 年第 1 卷第 2 期。
    ⑤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67 页。
    ⑥孙春龙:《羊皮筏子及其变迁史》,《新西部》2003 年第 1 期。
    ⑦潘益民:《兰州工商业与金融》,上海:商务印书馆 1936 年版,第 126 页。
     ①陈琦:《黄河上游航运史》,北京: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47 页。
    ②(日)几志直方:《西北羊毛貿易と回教徒の役割》,东京:东亚研究所昭和 15 年(1940 年)发行,第 88-89 页。
    ①(美)柯文著、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 1989 年版,第 1、4 页,“译者代序”。
    ②Paul Cohn:“China Unbound Evolving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Past”.《变动中的中国历史研究视角》,柯文学术报告,2002 年 12 月 14 日广州中山大学怀士堂。转引自刘劲:《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18 页。
    ③刘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89 页。
     ①戴一峰:《饮食文化与海外市场:清代中国与南洋的海参贸易》,见戴一峰著《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长沙:岳麓书社 2004 年版,第 426 页。
    ②叶坦:《区域经济与民族振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 年第 4 期。
     ①(苏)马·叶列米耶夫:《伊斯兰教是多结构的社会意识形态》,《世界宗教资料》1986 年第 4 期。转引自刘天明:《伊斯兰经济思想》,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9 页。
    ①陈庆德:《经济人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67 页。
    ②马坚译:《古兰经》,本文只注章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2 年版,上述 62:10 表示第 62 章第 10 节,73:20 表示第 73 章第 20 节,4:100 表示第 4 章第 100 节,下同。
    ③南文渊:《伊斯兰教对商业经济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1989 年第 3 期。
    ④(巴基斯坦)马茂德著、吴云贵等译:《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0 页。
     ①(科威特)郁苏福·格尔达威著:《伊斯兰教律中的合法事物与非法事物》,转引自刘天明著《伊斯兰经济思想》,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1 页。
    ②束锡红、刘炜:《试论伊斯兰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宁夏社会科学》2002 年第 3 期。
    
    ①《圣训经》(中册),第 352 页。
    ②《圣训经》(中册),第 351 页。
    ③《圣训经》(中册),第 351 页。
    ④《圣训经》(中册),第 349、353、352 页。
    ①《圣训经》(中册),第 349 页。
    ③历以宁:《论道德的双重基础》,《北京大学学报》1998 年第 6 期。
    ④张中復:《中国西北的回民事变——社会适应与民族认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2001 年版,第 5 页。
    ①许有壬:《西域使者哈只哈心碑》,《至正集》卷 53。
    ②和、任德山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87 页。
    ②邱树森:《中国回族史》(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21 页。
    ③刘智:《天方典礼》卷十五,《冠服篇》。
    ④刘智:《天方典礼》卷十五,《冠服篇》。
    ⑤刘智:《天方典礼》卷十五,《冠服篇》。
    ②邓慧君:《青海近代民族服饰、饮食状况分析》,《青海社会科学》2000 年第 3 期。
    ①蒋经国:《伟大的西北》,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16 页。
    ③马邻翼:《伊斯兰教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34 年版,第 43 页。
     ①刘文海:《西行见闻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3 页。
    ②(日)几志直方:《西北羊毛貿易と回教徒の役割》,东京:东亚研究所昭和 15 年(1940 年)发行,第 114页。
    ①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0 页。
    ③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29 页。
    ④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1 页。
    ①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11 页。
    ②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24 页。
    ③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2 页。
    ④马平:《西北回族穆斯林的社会网络》,何星亮、欧光明主编《民族学研究》第 13 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45 页。
    ⑤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17 页。
    ①虎有泽:《张家川回族的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5-177 页。
    ②虎有泽:《张家川回族的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177 页。
    ④周传斌:《雪泥红爪——回族文化与历史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32 页。
    
    ①刘伟:《宁夏回族历史与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4 页。
    ②天:《小言》,《突崛》1934 年第 1 卷第 5-6 期。
    ①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01 页。
     ①刘伟:《宁夏回族历史与文化》,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07-109 页。
    
    ①周传斌:《雪泥红爪——回族文化与历史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42 页。
    ②马宗保:《试论回族社会的“坊”》,《宁夏社会科学》1994 年第 6 期。
    ③马宗保:《试论回族社会的“坊”》,《宁夏社会科学》1994 年第 6 期。
    ④康敷镕:《青海志》(手抄本),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8 年版,第 107-110 页。
     ①杨文炯:《Jamaat 地缘变迁及其文化影响——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社区调查为个案》,《回族研究》2001年第 2 期。
    
    ①周传斌:《雪泥鸿爪:回族文化与历史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235 页。
    ②霍维洮:《清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发展论纲》,《宁夏大学学报》2004 年第 6 期。
     ①《元史》卷 102。
    ①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教坊制度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4 年第 1 期。
    ②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22 页。
    ①马宗保:《试论回族社会的“坊”》,《宁夏社会科学》1994 年第 6 期。
    ②霍维洮:《近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化进程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 页。
    ③穆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 18。
    ④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8 页。
    ⑤(美)C·恩伯、M·恩伯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304 页。
    ①马松亭:《中国回教的现状》,见李兴华、冯今源编《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上册),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79 页。
    ②周建新:《回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族际族内通婚》,《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 年第 2 期。
    ③邱树森:《中国回族史》(上),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59-360 页。
    ①杨德亮:《婚姻制度·族群意识·文化认同——回族内婚姻制的历史成因和文化内涵》,《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②杨文炯:《回族社区结构模式的人类学分析——以西北四城市的回族社区为切入点》,兰州:《2006 年首届中国回族学高级论坛论文集》(未刊)。
    ②刘运新修、廖苏傒等纂:《大通县志》(民国八年)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 1968 年版。
    ③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 1985 年版,第 23 页。
    ③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宗教志》(77),西安:西安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46-247 页。
    ①James Clifford ,“Diasporas,”Cultural Anthropology ,Vol. 9 ,No.3(1994),p.306.转引自刘宏《战后新 加坡华人社会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21 页。
    ②海里凡,阿拉伯语,意即代替者,大约是取代表穆圣讲学传道之意。参见王静斋《中国回教经堂教育之检讨》,《回民言论》1939 年 1 卷 2 期。
    ③冯增烈:《明清时期陕西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见《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 225-226 页。
    ④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禹贡》1937 年第 7 卷第 4 期。
    ①赵振武:《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状况》,《禹贡》1935 年第 5 卷第 11 期。
    ②王永亮:《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早期形态》,《回族研究》1993 年第 1 期。
    ③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禹贡》1937 年第 7 卷第 4 期。
    ④冯增烈:《明清时期陕西伊斯兰教的经堂教育》,《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 227 页。
    ⑤王静斋:《中国回教经堂教育之检讨》,《回民言论》1939 年 1 卷 2 期
    ①孙振玉:《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54 页。
    ②(美)佛郎兹·博厄斯著、刘莎译:《人类与现代生活》,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96 页。
    ①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43 页。
     ①(法)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北京:三联书店 1992 年版,第 140-141 页。
    ①刘圃田、秦宪周:《临夏羊毛商的兴衰》,《临夏文史资料选缉》(第 2 辑),临夏市政协 1986 年编,第 21页。
    ③詹姆斯·艾·米尔沃德著、李占魁译:《1880-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89 年第 4 期。
    ①朱国宏:《经济社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1 页。
    ②马海云:《熟悉的陌生人——读一部西北穆斯林史》,《回族研究》2000 年第 4 期。
    ③(美)乔森纳·李普曼著、李吉和译:《大分散、小集中的网络社会——中国穆斯林社团研究》,《甘肃民族研究》1990 年第 2 期。
    ①(美)乔森纳·李普曼著、李吉和译:《大分散、小集中的网络社会——中国穆斯林社团研究》,《甘肃民族研究》1990 年第 2 期。
    ②(美)乔纳森·李普曼著、李吉和译:《大分散、小集中的网络社会——中国穆斯林社团研究》,《甘肃民族研究》1990 年第 2 期。
    ④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68 页。
    ①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56 页。
    ②(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 、李占魁译《1880 年――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甘肃民族研究》1989 年第 4 期。
    ①哈正利:《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和现实中的认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未刊),第 20 页。
    ②哈正利:《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和现实中的认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未刊),第 20 页。
    ③《明仁宗洪熙实录》卷 6“洪武元年(1425 年)正月乙卯”条。
    ④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06-207 页。
    ①王元炯等:康熙《岷州志》第九卷,《田赋》下。
    ②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53 页。
    ③魏明孔:《西北民族贸易研究——以茶马互市为中心》,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53 页。
    ①青海民族学院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编:《西道堂史料辑》(内部资料)1987 年编,第 2、130 页。
    ②关连吉:《西道堂历史概述》,《世界宗教研究》1982 年第 3 期。
    ③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67 页。
     ①青海民族学院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西道堂史料辑》(内部资料),1987 年编,第 26页。
    ①马鹤天:《西北考察记·青海篇》,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1987 年影印,第 210 页。
    
    ①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58 页。
    ②青海民族学院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西道堂史料辑》(内部资料),1987 年编,第 26 页。
    ③青海民族学院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西道堂史料辑》(内部资料),1987 年编,第 28 页。
    ④青海民族学院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西道堂史料辑》(内部资料),1987 年编,第 28 页。
    ①青海民族学院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西道堂史料辑》(内部资料),1987 年编,第 89页。
    ①哈正利:《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和现实中的认同》,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年(未刊),第 131 页。
    ②青海民族学院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西道堂史料辑》(内部资料),1987 年编,第 29页。
    
    ①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75 页。
    ②杜常顺:《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地区的民族贸易市场》,《民族研究》1998 年第 3 期。
     ①冯福宽:《陕西回族史》,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88 页。
     ①李明伟:《丝绸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研究》,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273 页。
    [1] 司马迁.史记.卷 110[O].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班固.汉书.卷 96[O].北京:中华书局,2000.
    [3] 吴兢.贞观政要.卷 9[O].上海:上海书店,1984.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O].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杜佑.通典[O].北京:中华书局,1984.
    [6] 司马光.资治通鉴[O].北京:中华书局,1956.
    [7] 脱脱.宋史[O].北京:中华书局,2000.
    [8] 徐松.宋会要辑稿[O].北京:中华书局,1957.
    [9] 吴广成.西夏书事[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10] 宋濂.元史[O].北京:中华书局,2000.
    [11] 张廷玉.明史[O].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 许有壬.至正集.卷 53[O].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O].北京:中华书局,1985.
    [14] 明实录[O].北京:中华书局,1983.
    [15] 陈子龙.明经世文编[O].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 胡汝砺编、管律重修.嘉靖宁夏新志[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17] 清实录[O].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 彭英甲.陇右纪实录[O].清宣统年间刊本.
    [19] 清史稿[O].北京:中华书局,1977.
    [20] 梁份.秦边纪略[O].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21] 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O].长沙:岳麓书社,1986.
    [22] 张庭武.丹噶尔厅志[Z ].甘肃官报书局铅印本,清宣统二年.
    [23] 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Z].兰州:俊华印书馆,1937.
    [24] 廖兆骏.绥远志略[Z].南京:正中书局,1937.
    [25] 康敷镕.青海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6] 刘运新修、廖苏傒等纂.大通县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27] 张彦笃修、包永昌等纂.洮州厅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8] 张其昀.夏河县志稿[Z].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29] 玉树县志稿[Z].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
    [30] 姚钧.贵德县志(简本)[Z].西宁:青海省图书馆油印本.
    [31] 宁夏资源志[Z].宁夏:宁夏省政府,1946.
    [32] 钦定石峰堡纪略[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
    [33] 汪绎辰.银川小志[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34] 民国固原县志[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
    [35] 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宗教志(77)[Z].西安:西安出版社,2000.
    [3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管、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Z].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7] 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第八册)[Z].宁夏省政府秘书处,1942.
    [38] 广河县志编纂委员会.广河县志[Z].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
    [39] 徐保宇.平罗记略[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40] 石嘴山市志编纂委员会.石嘴山市志[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41] 白寿彝.回族起义[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2] 李范文、余振贵.西北民族起义研究资料汇编[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43] 李兴华、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史参考资料选编(1911-1949)[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44] 杨建新.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西北史地文献[Z].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0.
    [45]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840——1911)[Z].北京:三联书店,1957.
    [46]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47] 和、任德山译.《新修支那省别全志》宁夏史料辑译[Z].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49] 杨景福.青海商业志[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49] 冯家升等.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下)[Z].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56.
    [50] 王秉钧等.历代咏陇诗选[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1.
    [51] 陈重民.今日中国贸易通志[Z].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52] 青海省志编篡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
    [53] 青海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青海文史资料选辑[Z].第 13 缉.第 18 辑.
    [54] 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青海文史资料集萃(工商经济卷)[Z].2001.
    [55] 宁夏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宁夏文史资料[Z].第 12 缉.
    [56] 临夏市政协.临夏市文史[Z].第 2 辑.
    [57] 临夏回族自治州政协文史资料研究会.临夏市文史资料选缉[Z].第 2 辑.
    [58] 包头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包头文史资料选编[Z].第 4 缉.
    [59] 文史资料出版社.文史集萃[Z].第 2 辑. 1983.
    [60] 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R].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61] 青海民族学院研究所、西北民族学院西北民族研究所.西道堂史料[Z].1987.
    [62] 铁道部财务司调查科.包宁线包临段经济调查报告书“工商”部分[R].H.1931.
    [63] 铁道部业务司商务科.陇海铁路甘肃段经济调查报告书[R].1935.
    [64]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青海回族调查资料汇集[R]. 1964.
    [65]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甘肃回族调查资料汇集[R]. 1964.
    [66] 青海省编辑.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
    [67] 1982 年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西宁会议)论文资料汇编(三)[Z].藏甘肃省图书馆.
    [68] 秦孝仪.革命文献(第 90 辑)[Z].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82.
    [69]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甘肃分册)[Z].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4.
    [70]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宁夏分册)[Z].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4.
    [71] 甘肃省图书馆书目参考部.西北民族宗教史料文摘(青海分册)[Z].兰州:甘肃省图书馆,1984.
    [72](日)东亚同文馆.中国省别全志(第 6 册,甘肃省附新疆省)[R].台北:南天书局,1988.
    [73](日)几志直方.西北羊毛貿易と回教徒の役割[R].东京:东亚研究所昭和 15 年(1940),
    [74](日)小林元.回回[R].东京株式会社博文馆昭和 15 年(1940).
    [75](俄)克拉米息夫(W.Karamisheff)著、 王正旺译.中国西北部之经济状况[R].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76] (美)Hsiao liang-lin,China’s Foreign Trade Statistics ,1864-1949,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Mass.1974.
    [77] 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78](美)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79](德)奥古斯特·斯勒著、王守礼译.经济空间秩序:经济财贸与地理间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80] 白寿彝.中国伊斯兰教史存稿[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81] 白寿彝.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82](法)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 至 18 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一卷)[M].北京:三联书店,1992.
    [83](法)布罗代尔著、唐家龙等译.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4](美)C·恩伯 M·恩伯著、杜杉杉译.文化的变异[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85] 陈赓雅.西北视察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86] 陈育宁.宁夏通史(近现代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87] Chin Chien Yin:Wool Industry And Trade In China(金建寅《中国羊毛业》)[M].天津工商学院经济论文,1937.
    [88] 陈琦.黄河上游航运史[M].北京: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89] 陈庆德.经济人类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0] 戴一峰.区域性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以近代福建地区为中心[M].长沙:岳麓书社,2004.
    [91](美)道格拉斯·诺斯、历以平等译.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92] 戴季陶等.西北[Z].新亚细亚学会,1933.
    [93] 党诚恩、陈宝生.甘肃民族贸易史稿[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
    [94] 丁国勇.宁夏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95] 丁焕章.甘肃近现代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96]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97] 方孟希.西征续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98]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
    [99] 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0] 冯福宽.陕西回族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101] 葛壮.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2.
    [102](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0.
    [103] 顾执中、陆诒.到青海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104] 郭厚安、陈守忠.甘肃古代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9.
    [105] 韩儒林.元朝史(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06] 何炳贤.中国的国际贸易[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07] 胡振华.中国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108] 回族简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78.
    [109] 虎有泽.张家川回族的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0] 黄时鉴.元朝史话[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111] 霍维洮.近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化进程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12] 蒋经国.伟大的西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113](美)柯文著、 林同奇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观的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14] 孔祥熙.甘宁青经济纪略[M].上海: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总务科,1935.
    [115] 赖存里.回族商业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
    [116] 李浚源、任遒文.中国商业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117] 李明伟.丝绸之路与西北经济社会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2.
    [118] 李佩伦.绿野沉思[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
    [119] 李清凌.甘肃经济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6.
    [120] 李清凌.西北经济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1] 林竞.西北丛编[M].上海:神州国光社,1931.
    [122] 林永匡、王熹.清代西北民族贸易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1.
    [123] 林松、和.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
    [124] 刘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25] 刘劲.中心与边缘——国民党政权与甘宁青社会[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26] 刘天明.伊斯兰经济思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127] 刘伟.宁夏回族历史与文化[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128] 刘伟、黑富礼.固原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129] 刘文海.西行见闻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
    [130] 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崛起和扩张的年代(1898 年-1929 年)(第 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31]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32] 列宁全集(第 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133] 列宁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34] (巴基斯坦)马茂德著、吴云贵等译.伊斯兰教简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135] 麻国庆.走进他者的世界[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136] 马鹤天.西北考察记·青海篇[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
    [137] 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2.
    [138] 马建春.元代东迁西域人及其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39] 马金鹏译.伊本·白图泰游记[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140] 马邻翼.伊斯兰教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141] 马敏.官商之间——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142] 马启成、高占福、丁宏.回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43] 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144] 马霄石.回族的来源和形成[M].1982 年铅印本.
    [145] 马宗保.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回汉民族关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
    [146] 民族问题研究会编.回回的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147] 纳麒.传统和现代的整合:云南回族历史·文化·发展论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148] 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厅编写组.宁夏交通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
    [149] 潘益民.兰州工商业与金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50](美)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51] 邱树森.中国回族史(上、下)[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152] 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结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53] 秦永章.甘宁青地区多民族格局形成史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54] 清代中国伊斯兰教论集[C].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155] 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C].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156] 孙振玉.回族社会经济文化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157] 首届回族历史与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银川:1988 年内部刊印.
    [158] 首届中国回族学高级论坛论文集[C](未刊).兰州:兰州大学,2006.
    [159](美)斯蒂文·郝瑞著、 巴莫阿依、曲木铁西译.田野中的族群关系与民族认同[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160] 束锡红、刘天明、刘光宁.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61] T.G.威廉斯著 陈耀昆译.世界商业史[M].北京:中国出版社,1989.
    [162] 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63] 王笛.跨出封闭的世界——长江上游区域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3.
    [164] 夏秀瑞、孙玉琴.中国对外贸易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165] 徐安伦、杨旭东.宁夏经济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
    [166] 许宪隆.诸马军阀集团和西北穆斯林社会[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
    [167] 杨怀中.回族史论稿[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168] 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69] 杨劲支.建设甘宁青三省刍议[M].南京:京华印书馆,1931.
    [170] 杨志玖.元代回族史稿[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71] 杨文炯.传统与现代性的殊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72] 谢再善.甘肃回族五次反清斗争资料[M].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出版社,1981.
    [173] 翟天松.青海经济史(近代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174] 张中復.中国西北的回民事变——社会适应与民族认同[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
    [175] 张其昀.张其昀先生文集(第 12 集)[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8.
    [176] 周传斌.雪泥红爪——回族文化与历史论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177] 周大鸣、乔晓勤.现代人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178] 周希武.宁海纪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179] 周振鹤.青海[M].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7.
    [180] 朱国宏.经济社会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81] 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82] (美)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83] (波斯)志费尼著、何高济译,翁独健校订.世界征服者史(上册)[M].呼和浩特: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184] Dru.gladney:Muslim Chinese:Ethnic Nationalism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Har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185] Jonathan Lipman: Familiar Strange :A History of Muslims in Northwest China 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8.
    [186] 白寿彝.清嘉庆二十五年石嘴山新街碑[J].回族研究,2000,(3).
    [187] 陈世明.解放前的拉卜楞民族商业贸易[J].甘肃民族研究,1990,(1).
    [188] 陈新海.青甘宁民族关系的基本框架探析[J].青海民族研究,1998,(4).
    [189] 戴一峰.网络化企业与嵌入性:近代侨批局的制度建构(1895s-1940s)[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1).
    [190] 达乌德.驼家生活[J].西北论衡,1936,(6).
    [191] 单化普.说陕甘“回乱”初起时之地里关系[J].禹贡,1936,(11).
    [192] 邓慧君.青海近代民族服饰、饮食状况分析[J].青海社会科学,2000,(3).
    [193] 丁逢白.西北畜牧业[J].蒙藏月报,1936,(4).
    [194] 丁明德.拉卜楞之商务[J].方志,1936,(3-4).
    [195] 杜常顺.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浅论[J].青海社会科学,1995,(4).
    [196] 冯今源.中国伊斯兰教教坊制度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1984,(1).
    [197] 高占福.甘肃回族源流述略[J].甘肃民族研究,1988,(1).
    [198] 高占福.丝绸之路上的甘肃回族[J].宁夏社会科学,1986,(2).
    [199] 顾谦吉.西北羊毛调查报告[J].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1).
    [200] 顾少白.甘宁青三省羊毛之生产[J].中农月刊,1943,(4).
    [201] 关连吉.西道堂历史概述[J].世界宗教研究,1982,(3).
    [202] 韩忠太.“共同心理素质”不能作为民族识别的标准[J].民族研究,1996,(6).
    [203] 霍维洮.清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发展论纲[J].宁夏大学学报,2004,(6).
    [204] (日)今永清二、包金花译、孙振玉校.中国回民商业资本——包头回民皮毛店[J].甘肃民族研究,1991,(4).
    [205] 金吉堂.回教民族说[J].禹贡,1936,(11)(回教与回族专号).
    [206] 李德宽.西北回族“复合型经济”与宏观地缘构造的理论分析[J].回族研究,2003,(4).
    [207] 李锐才.包头之羊毛[J].国货研究月刊,1932,(1).
    [208] 李式金.拉卜楞之民族[J].边政公论,1947,(1).
    [209] 李枕.张家川皮毛贸易的历史和现状[J].甘肃民族研究,1993,(4).
    [210] 李自发.青海之蒙藏问题及其补救方针[J].新青海,1933,(12).
    [211] 历以宁.论道德的双重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1998,(6).
    [212] 刘天明.西北回族社区地域分布和自然环境[J].青海社会科学,2000,(1).
    [213] 马海云.熟悉的陌生人——读一部西北穆斯林史[J].回族研究,2000,(4).
    [214] 马梦鹤.青海省贵德县回民概况[J].突崛,1936,(6).
    [215] 马寅.对研究和编写回族史的几点意见[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4,(4).
    [216] 马宗保.试论回族社会的“坊”[J].宁夏社会科学,1994,(6).
    [217] 梁占辉.近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羊毛出口贸易[J].南开学报,2004,(3).
    [218] 明驼.卓尼之过去与未来[J].方志,1936,(3-4).
    [219] 慕少堂.甘宁青疆域沿革考[J].新西北,1939,(1-2).
    [220] 纳麒.从回族角度谈伊斯兰教的中国化[J].回族研究,1999,(4).
    [221] 南文渊.伊斯兰教对商业经济的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1989,(3).
    [222] 庞士谦.中国回教寺院教育之沿革及课本[J].禹贡,1937,(4).
    [223] 齐玉琇.西北畜牧业之检讨[J].1936,(5).
    [224](美)乔纳森·李普曼著、李吉和译.大分散、小集中的网络社会——中国穆斯林社团研究[J].甘肃民族研究.1990,(2).
    [225] 束锡红、刘炜.试论伊斯兰经济思想与社会主义相适应[J].宁夏社会科学,2002,(3).
    [226] 粟显倬.甘青之畜牧[J].开发西北,1935,(6).
    [227] 孙春龙.羊皮筏子及其变迁史[J].新西部,2003,(1).
    [228] 天.小言[J].突崛,1934,(5-6).
    [229] 王化南.西北毛业鸟瞰[J].新西北(甲刊),1942,(1、2、3).
    [230] 王建、张折桂.甘肃羊毛产量的估计[J].新西北(甲刊),1942,(1、2、3).
    [231] 王静斋.中国回教经堂教育之检讨[J].回民言论,1939,(2).
    [232] 王永亮.回族经堂教育的产生及早期形态[J].回族研究,1993,(1).
    [233] 王永亮.西北回族经济活动史略[J].回族研究,1996,(2).
    [234] 王志文.临潭经济考察记[J].西北问题论坛,1941,(1).
    [235] 魏英邦.中国羊毛事业之概况[J].实业计划,1934,(2).
    [236] 文远.青海回教促进会的前瞻与后顾[J].突崛,1934,(2).
    [237] 吴景敖.清代河湟诸役纪要[J].新中华,1943 年复刊,(5).
    [238] 西人.“西人”与包头[J].新青海,1937,(4).
    [239] 薛文波.我国西北何以穆斯林居多[J].甘肃民族研究,1983,(3).
    [240] 杨德亮.婚姻制度·族群意识·文化认同——回族内婚姻制的历史成因和文化内涵[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1).
    [241] 杨文炯.Jamaat 地缘变迁及其文化影响——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社区调查为个案[J].回族研究,2001,(2).
    [242] 杨志玖.元代回回人的社会地位[J].回族研究,1993,(3).
    [243] 业.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J].新青海,1933,(4).
    [244] 业.青海羊毛事业之现在及将来[J].新青海,1933,(5).
    [245] 叶坦.区域经济与民族振兴[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4).
    [246](美)詹姆斯·艾·米尔沃德 、李占魁译.1880 年――1909 年回族商人与中国边境地区的羊毛贸易[J].甘肃民族研究,1989,(4).
    [247] 张克非.清代西北回族经济结构初探[J].西北史地,1987,(1).
    [248] 张其昀、任美锷.甘肃省人文地理志[J]. 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1)(西北专号).
    [249] 张其昀.青海省人文地理志[J].资源委员会季刊,1942,(1)(西北专号).
    [250] 张其昀.洮西区域调查简报[J].地理学报,1935,(1).
    [251] 张世海.临潭回族的历史及现状[J].甘肃民族研究,1993,(3).
    [252] 张元彬.拉不楞之畜牧[J].方志,1936,(3-4).
    [253] 张元彬.一蹶不振的青海羊毛事业[J].新青海,1933,(9).
    [254] 张之毅.西北羊毛调查[J].中农月刊,1942,(9).
    [255] 赵振武.三十年来之中国回教文化状况[J].禹贡,1935,(11).
    [256] 周建新.回族形成发展过程中的族际族内通婚[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2).
    [257] 我国羊毛之交易及其集散地[J].国际贸易情报,1936,(8).
    [258] 竹篱.回教在甘肃[J].新甘肃,1947,(1).
    [259](美)查理斯·格利尔.青海省,文化边境的变革[D].华盛顿大学硕士论文(未刊稿),1969.
    [260] 哈正利.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一个宗教群体历史和现实中的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