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川端康成作品中的“色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川端康成(1899-1972)是日本著名作家,日本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亚洲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从处女作《十六岁的日记》开始,川端康成就将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自己挚爱的文学事业。直到生命的尽头,川端才终止创作。1972年,这位东方文豪口含煤气管自杀,毅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日本传统文化的滋养以及特殊的成长经历,造就了川端康成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他总能捕捉到生活中色彩的微妙变化,并用艺术性语言准确地予以表达。丰富多变的色彩构成了绚丽的自然美,也极大地丰富了川端文学。
     川端康成是色彩描写的大师,他总能用不同色彩准确而形象地表达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展现对爱与美的独特理解。川端文学中的色彩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已经超越了色彩本身。因此,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色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川端作品中五种主要色彩及其象征意义的研究,力求深入挖掘川端康成色彩审美意识形成的根源,并结合其作品,探寻川端文学对日本传统色彩文化的继承。
     论文一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从川端康成对黑色的描写与表现方式入手,结合川端康成生活的时代以及成长背景,力求探析川端文学中黑色背后深层的审美文化象征意义。
     黑色是川端文学中的重要色彩。在其主要作品中,黑色出现的频率颇高。黑色的色彩审美在日本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日本古代四大基本色之一。古代日本人一直将黑色作为一种暗色来看待,把它与恶以及令人恐惧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剥离了它的正面情感意义,认为它是一种消极色彩。川端继承了日本民族的黑色审美文化传统,也将黑色视为一种负面情感意义的色彩,营造出一种压抑与低沉的氛围。这种负面情感在小说《千只鹤》中有突出表现,川端在文本中借“黑痣”强化“黑色”情感的表现力。在川端文学中,黑色是黑暗、寂寞、丑陋与死亡的象征。
     川端康成黑色审美观的形成,除了深受日本民族传统色彩审美文化的影响外,主要根源于川端康成独特的成长和生活经历。具体来看,孤儿的境遇和战争的阴霾是两大主要因素。川端康成是一名孤儿,从小就饱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使他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孤儿根性”。如果说孤儿根性是川端黑色审美观形成的内因,那么战争的爆发就是其外部因素。面对旷日持久的战争,他试图将自己包裹、隐藏起来,不理会外面腥风血雨的世界,用古典文学来慰藉自己那颗冰冷的心,但在现实中却不可能置身事外。挥之不去的童年遭遇和战争阴霾,让他缺失亲情的关爱,缺乏安全感,因此他对黑色的记忆尤为深刻,也异常敏感。黑色情结根深蒂固地影响着川端康成的一生。
     由于黑色情结的纠缠,川端康成最终选择了自杀。围绕川端的死因,众说纷纭。实际上,川端康成的死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诸如孤儿遭遇、爱情的失意、糟糕的身体状态、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以及外部环境的加速影响等。
     第二章试图从川端文学中对红色和绿色两种色彩的展现,探寻其在日本文学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窥视中日两个民族间色彩观的异同。
     在川端文学中,红色出现的次数较多,位居几种主要色彩的前列。红色是一种暖色调,给人一种比较正面的情感属性。在川端文学中,红色更多表达一种积极的情感,这种色彩更多被用来形容女性的美,展示女性的美丽和妩媚,同时也是性爱之美的象征。川端康成红色审美观的形成,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情感的缺失,因为他在成长时期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失去了家庭内本该拥有的亲情,致使其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最需要的是得到亲人的关怀与慰藉,渴望得到人间爱的抚慰。二是“千代情结”的深刻影响。川端康成先后与四位名叫“千代”的姑娘恋爱,但是都无果而终。这种长期得不到满足的情感缺憾,更促使他渴望得到女性的爱,渴望得到纯洁、真挚的爱情。
     绿色也是川端文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的色彩,绿色是一种较为平和的色彩,与红色一样,绿色同样能够带给人正面的情感,焕发人的生命力。在川端文学中,绿色呈现的是大自然生机盎然的气息,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律动。绿色在川端文学中是大自然生命激情的象征,这种绿色审美观的形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日本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关系。日本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崇拜自然,敬畏自然。二与日本传统的森林文明有关。日本的森林文化始于绳文时代,古代日本人被称为“森之民”,森林是早期日本人崇拜的对象,这样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森林文化。
     中国文化中具有浓厚的“红色”情结。通过对川端康成红色审美观的研究,可以发现日本民族对红色的色彩审美文化传统。在日本,红色有多重象征性,红色除了象征神的法力、权威以及情爱之外,还象征着血腥与罪恶,这一点与中华民族的红色情结存在一定的差异。
     第三章从川端文学对白色世界的展示切入,分析白色在日本深受喜爱的原因,结合禅宗在日本的发展及其影响,进一步探寻日本传统色彩美的审美情趣。
     在日本,白色是至高无上的色彩,自古以来就受到日本人的崇尚和喜爱。在古代,日本先民就将白色视为一种神圣的色彩,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原色(即无色)是最高的色,也是最纯洁的色,这种民族色彩审美心理可以从川端文学中得到较好的印证。在川端文学中,白色是一种接近完美的色彩,川端文学崇尚白色,纯净的雪国就是川端康成塑造的理想境界,白色在川端文学中是纯真与圣洁的象征。
     川端康成的白色审美观深受其内心情结以及禅宗精神的影响。从内心情结来看,由于童年时期爱的残缺,川端康成更加渴望获得一份完整的爱。因此,他的很多作品表现出对少女的崇拜意识与处女情结。川端康成对白色梦幻般的呈现,除了与少女崇拜意识有关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白色是原色,从这个层面看,它可以象征人类最原初的状态。川端康成在其诸多作品中借助白色的象征性,探寻人类童年时代的纯真性,表达其返璞归真的本初愿望。此外,禅宗在日本较为发达,禅宗精神讲究简朴、淡泊的意境之美,对日本传统文化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川端文学也得到禅宗精神的深刻浸润。
     川端文学用大量素朴的色彩(白色),营造了淡和雅的意境。这种意境之美,与日本传统审美情趣一脉相承。日本传统审美文化重素朴,较少表现出对华丽风格的追求。总体来看,日本文化呈现出静的特点,日本民族是一个崇尚“淡”和“雅”的民族。川端文学同样讲究意境的“淡”与“雅”,呈现一种质朴的美感,《源氏物语》是日本传统美的集大成之作,对川端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四章主要研究川端文学中的神秘色彩——紫色,发掘川端康成对紫色的特殊情结,探寻紫色的象征意义,展现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的继承。
     紫色在川端文学中是一种颇为神秘的色彩。它出现的频率并不高,但在川端文学中,紫色是重要的色彩,象征高贵与典雅。川端康成具有浓郁的“紫色情结”,这种情结的形成主要受日本古典美的影响。具体来看,《源氏物语》对紫色的偏爱,深深影响了川端康成的紫色审美观。川端康成非常喜爱《源氏物语》,从少年时代开始,他就如饥似渴地阅读这部经典作品,甚至忘却了战争的存在,《源氏物语》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此外,紫色是高贵与典雅的象征,是日本贵族喜爱的传统色彩,川端康成具有一种内在的贵族性格,因此紫色颇受川端青睐。
     在中国,紫色的地位有一个渐进的演变历程,从开始的卑贱低下到后来的高贵典雅。反观日本,自古代开始就崇尚紫色,紫色在日本色彩文化中一直占据较高的地位。川端康成的紫色情结,源于其对古典的热爱。他从日本古典中发现了拯救日本社会走出精神困境的途径,而对于古典的执着与探寻,让川端文学焕发出久远的艺术生命力,呈现出永恒之美的艺术魅力。
Kawabata (1899-1972), a famous Japanese writer, is Japan's first Nobel Prize winner. And besides Tagore he is the second author who won this award in Asia.
     Starting from his debut Diary of Sixteen, Kawabata contributes himself to the literary career. He put his literary career to an abrupt end until the end of the life. In1972, the famous Oriental literary giant committed suicide by inhaling gas and resolutely took his own life. Due to the deep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Japan and the early special growing experience, Kawabata is a writer full of artistic acumen. He can always catch the delicate changes in the life, and express it accurately by using language of art. Variety of colors constitute the beauty of nature and enrich Kawabata's literature as well.
     Kawabata is a master of color description, who can always express his comprehension of the natural beauty and show his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love and beauty by using different colors. There is a deep symbolic meaning in the colors of Kawabata's literature. It has transcended the color itself.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research, with color being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uthor deeply searches for the root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Kawabata's color aesthetic percep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five main colors and their symbolism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Coupled with the study of his works, this paper also explores Kawabata's literature about the inheritance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color cultu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begins with the description and manifestation mode of black. Combined with the time Kawabata lived in and his growing background,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Kawabata's deep aesthetic cultural symbolism behind the black literature.
     Black is an important color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In Kawabata's several major works, the frequency of using black is rather high. Black, the aesthetic perception toward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in Japan, is one of the four basic colors of ancient Japan. And the ancient Japanese regarded black as a kind of dark color with a negtive connotation, relating it with the evil reality and horrible things, which strips its positive emotional significance.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inherits the black aesthetic culture of the Japanese, and black is regarded as a kind color full of negative emotional significance, which creates a sense of repression and depression. This kind of negative emotions is highlighted in the novel One Thousand Cranes, which arises as the image of moles in the text to strengthen the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black.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black signifies of darkness, loneliness, ugliness and death.
     In addi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color aesthetic culture, Kawabata's aesthetic standard for black is mainly rooted in Kawabata's unique growth and life experience. More specifically, the plight of orphans and the haze of war are the two main factors. Kawabata is an orphan who grew up under the pain of losing beloved ones, causing his formation of the orphan root. If the root of being an orphan is the internal cause for Kawabata's black aesthetics, then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is its external factor. In face of the time-consuming war, he tried to wrap and hide himself and ignore the great blood-shed of the outside world. He wanted to comfort his own cold heart through the classical world. However, he couldn't just keep out of the affair in real life. The childhood and war haze made him seldom feel the family love and always feel insecure, which led him to get a good memory of black and easily become extremely sensitive. Black complex has deeply influenced Kawabata's whole life.
     Because of the black complex, Kawabata eventually chose to commit suicide and opinions vary about the cause of Kawabata's death. In fact,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death of Kawabata. It is mainly dues to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and orphan, the loss of love, the bad state of the body, the unique understanding of death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etc.
     I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colors in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use of the red and the green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so as to look into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ncept of color usage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red appears frequently, which is also in the front rank on the use of different colors. Red is a kind of warm color which can exhibit the positive emotion. And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red expresses more about this positive emotion, which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the beauty of the female and show the fairness and charm of women. Therefore, red is a symbol of the feminine charm and also signifies the erotic love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The aesthetic standard for red of Kawabata comes into being mainly for two reasons, athymia being the first one. He got through serious psychic trauma because he lost the complet family and affection he deserved from the family, leaving him with a serious mental demage. Therefore, he starved for others'caring and comfort and longed for the compassion and love of the world. The second reason is the deep influence of Chiyo complex. He fell in love with four girls named Chiyo, but all ended up with nothing, making him long more for the female, pure and sincere love.
     Green is also an important color used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which is actually a kind of placid color. Just as the red, green can bring people the positive feelings and also the vitality. In his books, green presents the vigor and vitality of the nature and this aesthetic standard comes from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according to the Japanese traditional view of nature, human being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nature. And Japanese are close to the nature, loving, adoring and revering the nature. On the other hand, this is rel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forest culture in Japan, which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Jomon Era. And the ancient Japanese was even named people of the forest. The forest is the object to worship the ancient Japanese, thus the peculiar Japanese forest culture came into being.
     There is a deep-rooted red complex in Chinese culture. Through the study of Kawabata's aesthetic standard for red, we can find the tradition of the Japanese aesthetic culture of color. In Japan, red has multiple symbolic meanings, which can signify the power of the deity, authority, love, also the sanguinariness and evil. In this aspect,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red complex.
     The third chapter exhibits the white world described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white is so popular in Japan. Coupled with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Chan sect in Japan, this paper explores in addition the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the Japanese culture.
     In Japan, white is the color of utmost importance, which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respect and love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when the ancient Japanese saw it as a sacred and pure color. In the concept of Japanese, prime color, which is colorless, is the best color, the purest color. And this kind of national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color can be confirmed from the study of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In these books, white is a color close to perfect. Kawabata attaches so much importance to the white and the Snow Country is the ideal state he creates. Therefore, white is the symbol of purity and sanctity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Kawabata's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white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his complex and the Chan sect. For the complex, he longed for the perfect love because of lack of love in his childhood. Therefore, lots of his works are full of worship of young girls and virgin complex. He presents the white so fantastically that apart from the worship of young girls he exhibits a further connotation. White is the prime color, which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the original state of human beings. Kawabata explores in his works the purity of human's childhood by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white, expressing the desire to recover the original simplicity. Besides, the Chan sect is popular in Japan, the spirit of which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beauty of simplicity and indifference, producing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Japa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and also the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Kawabata uses frequently simple color, the white, to create an artistic conception, light and elegant, which conforms to Japa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perception. The style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aesthetic perception lays more stress on simplicity and seldom exhibits the quest for gorgeousness. Generally speaking, Japanese culture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 of quietness. Japanese is a people advocating simplicity and elegance. Similarily, Kawabata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simplicity and elegance in his literary creation, which presents a simple aesthetic feeling. The Tales of Genji, the great work describing the traditional beauty in Japan, exert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Kawabata's style of literary cre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studies the mysterious color, purple, exploring the special complex of Kawabata toward this color, seeking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purple and exhibiting the inheritance of Japanese traditional beauty.
     Purple is a kind of mysterious color in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The frequency of its usage is not high, but it is a significant color in Kawabata's works, signifying nobility and elegance. Kawabata has great purple complex, which is mainly affected by Japanese classical beauty. From the specific point of view, the favor of purple in The Tales of Genji exert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Kawabata's aesthetic perception of purple. Kawabata was so keen on The Tales of Genji that since his childhood, he had read this classical work eagerly and sometime he even forgot the war. This book influenced his whole creation. What's more, purple is the symbol of nobility and elegance, which is loved by Japanese nobilities. Kawabata had an inherent nobility complex, so purple is so favored by him.
     In China, there is a process of changes about the status of purple, evolving from the humble position to noble and elegant connotation later. In contrast, Japanese have worshiped the purple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and purple occupies a high position in Japanese color culture. Kawabata's purple complex stems from his favor and obsession of classicality. He discovers the way to save the Japanese society from the spiritual trauma from Japanese classicality. And the obsession and quest for the classicality inspires the vigor of Kawabata's literary works which present an eternal artistic beauty.
引文
①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作品精粹》,高慧勤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11页。
    ① [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李政文、魏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6页。
    ① [日]川端康成:《千只鹤·睡美人》,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②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③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1页。
    ①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②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①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② [日]川端康成:《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2页。
    ③ [日]川端康成:《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④ 同上。
    1 [日]川端康成:《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① 《不美之美》,叶渭渠、[日]千叶宣一、[美]唐纳德·金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页。
    ②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页。
    ①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页。
    ①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②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③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④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⑤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8页。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第31卷),新潮社1980-1983年版,第77-78页。
    ① [日]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7页。
    ① [日]川端康成:《天授之子》,李正伦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① [日]川端康成:《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9页。
    ②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
    ③ [日]川端康成:《千只鹤·睡美人》,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① [日]川端康成:《千只鹤·睡美人》,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①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9页。
    ②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1页。
    ① 长谷川泉等编:《<雪国>的分析研究》,东京教育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138页。
    [日]川端康成:《掌小说全集》,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0页。
    [日]川端康成:《千只鹤·睡美人》,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9页。
    [日]川端康成:《千只鹤·睡美人》,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5页。
    ① [日]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页。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6页。
    ① [日]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3页。
    ① [日]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6页。
    ① [日]川端康成:《千只鹤·睡美人》,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2页。
    ② [日]川端康成:《千只鹤·睡美人》,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6页。
    ①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②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3页。
    ① [日]川端康成:《美丽与悲哀·蒲公英》,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页。
    ②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67-168页。
    ① [日]川端康成:《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② [日]川端康成:《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3页。
    ① [日]川端康成:《千只鹤·睡美人》,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页。
    ① [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3页。
    ② [日]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① 沈德灿著:《精神分析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65页。
    ② [瑞士]荣格著:《象征生活》,储昭华,王世鹏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58页。
    ① 叶渭渠著:《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9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伊豆之旅》,中央公论社1981年文库版,第213-217页。
    ① [日]长谷川泉著:《川端文学的视点》,明治书院1971年版,第56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6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270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71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0-141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3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千只鹤·睡美人》,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2页。
    ③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5页。
    ① 李泽厚著:《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页。
    ① 张正明著:《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② 同上。
    ①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③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5页。
    ④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68页。
    ⑤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
    ⑥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14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③ [日]川端康成著:《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页。
    ③ [日]川端康成著:《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6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60-361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4-375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78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2页。
    ① 长谷川泉著:《<雪国>的分析研究》,东京教育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123页。
    ② 长谷川泉著:《<雪国>的分析研究》,东京教育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138页。
    ③ 长谷川泉著:《<雪国>的分析研究》,东京教育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173页。
    ④ 长谷川泉著:《<雪国>的分析研究》,东京教育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139页。
    ⑤ 长谷川泉著:《<雪国>的分析研究》,东京教育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171页。
    ① [日]铃木大佐著:《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页。
    ① [日]羽鸟彻哉:《作者川端的基底》,见《日本文学》1983年第三期《日本各家论川端康成》。
    ① 《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七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54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川端康成小说经典》,叶渭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② 庞明:《智能气功科学概论》,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2页。
    ③ 王宁:《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7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伊豆的舞女》,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5页。
    ② 转引自金开元:《禅意与化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1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川端康成全集》(第28卷),新潮社1980-1983年版,第433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川端康成全集》(第28卷),新潮社1980-1983年版,第356页。
    ③ [日]川端康成著:《川端康成全集》(第28卷),新潮社1980-1983年版,第396-397页。
    ④ [日]川端康成著:《川端康成全集》(第27卷),新潮社1980-1983年版,第392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川端康成全集》(第28卷),新潮社1980-1983年版,第356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川端康成全集》(第28卷),新潮社1980-1983年版,第433页。
    ①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1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90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雪国·古都》,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3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千只鹤·睡美人》,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7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山音·湖》,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8页。
    ③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2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页。
    ②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① 刘熙撰,毕沅疏证,王先谦补:《释名疏补证》,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148页。
    ② 司马迁著:《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89页。
    ③ 陈直校注:《三辅黄图校正》(卷一),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页。
    ④ 刘向编集,王逸章句:《楚辞》,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4页。
    ① [英]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2分册),鲍国宝等译,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261页。
    ② 罗愿:《尔雅翼》,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8页。
    ① [日]清少纳言著:《枕草子》,田欢译,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② [日]清少纳言著:《枕草子》,田欢译,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页。
    ③ [日]清少纳言著:《枕草子》,田欢译,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90页。
    ①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① [日]川端康成著:《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郑民钦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172页。
    本居宣长.《日本の名著·本居宣长》.中央公论社1989年版。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集》.筑摩书房1980年版。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全集》(全35卷).新潮社1980—1983年版。
    长谷川泉.《川端康成论考》.明治书院1984年版。
    长谷川泉.《川端康成之妙味》.明治书院1973年版。
    赤祖父哲二.《现代批评文学论——方法と实践》.中教出版社1979年版。
    大泷清雄.《川端康成的肖像》.宝文馆1979年版。
    鹤田欣也.《川端康成の芸街》.明治书院1981年版。
    鹤田欣也.《川端康成论》.明治书院1988年版。
    横光利一.《横光利一》(第十三卷).河出书房新社1982年版。
    近藤纯孝,《传记川端康成》.六与出版1976年版。
    加藤周一.《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筑摩书房1980年版
    加藤周一.《日本人的生死观》.岩波书店1981年版。
    康林.《川端康成与东洋思想》.新典社2005年版。
    平野谦.《昭和文学の可能性》.东京岩波书店1972年版。
    平野谦.《昭和文学史》.筑摩书房1982年版。
    松原新一.《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讲谈社1978年版。
    市古真次.《日本文学全史》(现代).学灯社1979年版
    小田切秀雄.《现代文学史》(上下).集英社1975年版。
    羽岛撤哉.《作家川端の基底》.日本教育出版中心1979年版。
    原善.《川端康成の魔界》.有精堂1987年版。
    羽鸟撤哉.《川端康成——日本的美学》.有精堂1990年版。
    中村光夫.《川端康成》.讲谈社1977年版。
    竹山道雄.《古都遍历》.福武书店1983年版。
    [日]安万侣.《古事记》.邹有恒,吕元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日]安田武,多田道太郎.《日本古典美学》.曹允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文集》(共十卷).叶渭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散文选》.叶渭渠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作品精粹》.高慧勤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小说选》.叶渭渠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小说经典》(共三卷).叶渭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日]川端康成.《川端康成谈创作》.叶渭渠译,三联书店1988年版。
    [日]川端康成.《美的存在与发现》.叶渭渠等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
    [日]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叶渭渠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日]长谷川泉.《川端康成论》.孟庆枢译,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日]东山魁夷.《美与游历》.诸葛蔚东译,花山文艺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日]东山魁夷.《美的情愫》.唐月梅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E·弗洛姆,R·德马蒂诺,[日]铃木大拙.《禅宗与精神分析》.洪修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赖其万、符传孝等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日]进藤纯孝.《川端康成》.何乃英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日]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刘绩生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日]今道友信.《关于爱和美的哲学思考》.王永丽、周浙平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
    [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李政文、魏大海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韩]李御宁.《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张乃丽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日]梅原猛.《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卞力强、李力译,中国国际广 播出版社1993年版。
    [德]尼采.《尼采美学文选》.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年版。
    [日]清少纳言.《枕草子》.田欢编译,中南出版传媒集团·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日]千叶宣一.《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文学研究》.叶渭渠、唐月梅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日]千叶宣一,[美]唐纳德·金,叶渭渠主编.《不灭之美》——川端康成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日]三岛由纪夫.《残酷之美》.叶渭渠、唐月梅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傅志强、周发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日]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何倩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荷]伊恩·布鲁玛.《日本文化中的性角色》.张晓凌、季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日]紫式部.《源氏物语》.丰子恺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陈红.《日本语和日本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文汉.《中日古代文学比较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靳明全.《日本文论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姜文清.《东方古典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
    林岚.《新兴武士阶级的美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刘立善.《日本文学的伦理意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李乃坤,董元骥.《中外民俗学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南怀瑾.《禅宗与道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皮朝纲.《禅宗美学思想的擅变轨迹》.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谭晶华.《川端康成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叶渭渠.《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版。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古代卷上下册).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叶渭渠,唐月梅.《日本文学史》(近古卷上下册).昆仑出版社2004年版。
    叶渭渠,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青岛出版社2004年版。
    叶渭渠.《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叶渭渠.《冷艳文士—川端康成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叶渭渠.《20世纪文学泰斗—川端康成》.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叶渭渠.《日本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国安.《执拗的爱美之心—川端康成传》.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年版。
    周阅.《人与自然的交融》——《雪国》.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张石.《川端康成与东方古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张萍.《日本的婚姻与家庭》.中国妇女出版社1984年版。
    朱谦之.《日本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白政文.《论川端康成小说的美学特征》.吉林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车银儿.《从<古都>的创作看川端康成的精神世界》.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蒋茂柏.《论川端康成的“悲美”》.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方媛.《川端康成的<雪国>与日本的佛禅思想》.黑龙江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刘龙.《川端康成小说美学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慧.《东方之美》.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芯.《川端文学中的日本传统美》.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鹏飞.《论川端康成与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 位论文。
    龙文娟.《论川端康成创作中的色彩意识》.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欧阳雅芬.《关于川端康成女性观的研究》.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彭群林.《论<雪国>中体现的“纯粹”》.湖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谭婧.《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生命美学及文化底蕴》.中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丹晨.《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物哀及其对于中日文化交流的意义》.兰州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王黎.《川端文学中的美的形象》.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吴明.《幽暗的唯美》.浙江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周密.《川端康成中间小说论》.湘潭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李伟萍.《川端康成与日本传统美》.山东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宋琛.《川端文学的精神分析阐发》.吉林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谭晶华.《川端康城文学的艺术性·社会性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丁武君.《川端康成创作中色彩的表现模式及其象征性》.《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谷学谦.《川端康成与佛教》.《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管虹.《川端康成的孤儿根性—读<十六岁的日记>和<油>》.《日语学习与研究》1998年第4期。
    何乃英.《<水晶幻想>——川端康成文学创作的变奏曲》.《日本研究》1995年第4期。
    何乃英.《论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5期。
    何宝年.《川端康成与“虹”》,《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何乃英.《美而悲: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国外文学》2003年第4期。
    何乃英.《川端康成的<圣经>情结—以<水晶幻想>为例》.《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第3期。
    何乃英.《<雪国>创作方法论》.《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3期。
    何乃英.《川端康成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何乃英.《论川端康成的创作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
    李强.《<雪国>与川端康成的‘回归传统’情结》—兼谈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取向.《国外文学》1999年第4期。
    李德纯.《美是生命之花——川端康成论》.《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4期。
    雷华.《论川端康成散文的色彩美》.《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第4期。
    李满.《<雪国>人物岛村的禅学文化心理分析》.《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
    李明非.《论<雪国>的艺术特色》.《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孟庆枢.《(千只鹤>的主题与日本传统美》.《日本学论坛》1999年第3期。
    孟庆枢.《川端康成研究在中国》.《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孟庆枢.《诗化的缺失体验—川端康成<古都>论考》.《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谭晶华.《典型的中间小说—论川端康成<山之声>的创作》.《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6期。
    谭晶华.《另一种反体制的文化人—论川端康成<雪国>中的岛村形象》.《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
    吴舜立.《佛禅与川端康成的“虚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2期。
    王文宏.《川端康成的禅意》.《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肖四新.《本真生命的追求与探寻—论川端康成后期作品的实质与价值》.《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1期。
    许金龙.《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的联想》.《外国文学》1998年第3期。
    宿久高.《川端康成的新感觉派文学理论》.《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6期。
    徐曙.《画面、色彩、变化、意境——从<古都>看川端景物描写的特点》.《名作欣赏》2001年第4期。
    [日]羽鸟彻哉.《川端康成的宇宙观》.《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4期。
    俞利军.《余华与川端康成比较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1期。
    叶渭渠.《结合东西方的川端康成》.《上海教育》2005年第2期。
    曾照华.《<古都>两题:禅与景、禅与语言》.《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4期
    周阅.《美丽而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日本学刊》1998年第4期。
    周阅.《色彩的世界——从川端的<雪国>到吉本芭娜娜的<哀伤的预感>》.《国外文学》2007年第3期。
    张建华.《禅意诗心:川端康成和他的<雪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
    周阅.《川端康成<竹叶舟>的中国文学渊源》.《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
    张建华.《川端康成创作中的日本文化因子》.《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
    郑忠信.《黑色乐章——川端康成死亡论》.《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