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研究政治学,离不开对重大政治事件和重要政治人物的研究。在当代中国众多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中,始终处于国家政治权力核心的周恩来在“文革”后期对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可视为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从“重新整合”与“文革”发展进程、改革启动及中国政治、行政发展的关联度来看,它又不是一个孤立的政治事件。
     本文从政治学与行政学角度,以“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为中心事件,以周恩来与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的互动为主题,以政治事态发展、机构与人事变动、高层政治格局中力量对比为线条,在探究中央行政体制重整政治社会背景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这次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整过程、重整后的构成和运行,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及周恩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历史的转变和发展,从来都是各发展阶段相互联系的一个过程。本文认为,“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及运行,不仅对于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治社会的趋于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维系国家政治统治和进行政治管理、促进中央行政体制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对于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恢复与运行乃至中国政治、行政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政治价值和深远意义。同时,受“文革”指导思想和“文革”路线方针的限制和影响,它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打上“文革”的时代烙印和痕迹。因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客观评价、全面分析这次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在中国政治、行政发展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而不能对其任意的拔高和扩展。
     作为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者,周恩来无疑发挥了重要的政治作用和影响。本文结合周恩来在中央行政体制重整前后的政治活动,对周恩来在中央行政体制重整中的角色定位、作用及角色限制做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得出结论:“文革”后期,在毛泽东支持下,周恩来对于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是对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一种筹划和政治交代。他在中央行政体制重整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彰显了其作为一代政治伟人在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讲究策略、灵活决策的高超政治韬略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政治品格。
     作为新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奠基人,周恩来在领导和管理政府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行政管理思想和行政体制改革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建国后中央行政体制运行,尤其是“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且,它对于当前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示。本文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另外,作为中央行政体制重新整合的特殊政治背景,文化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延缓了中央行政体制的顺畅运行和正常调整。本文在反思“文革”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当前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考:1.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使中央行政体制改革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进一步理顺党政领导体制,为中央行政体制改革提供更加有效的政治支持。3.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法治化道路。4.推动多元主体合作,多方面培育中央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基础。5.从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推进中央行政机构改革。
Studying political science, we must study significant political events and important political figures. Among the numerous modern china's political events and political figures, Zhou Enlai, who is always in the core of the political power, re-integrated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during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Cultureal Revolution, which is regarded as a significant political event. At the same time, if we see it from the relation of "re-integration" and the process of the Cultureal Revolution, the starting of the reform, as well as China's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it isn't an isolated political event.
     From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point of view, taking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Cultureal Revolution as the central event, Zhou Enlai's interaction with the re-integration of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as the subject, politian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and personnel changes, balance of power in higher-level political arrangement as the clu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into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the paper analyzes in depth the reorganiz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formation and the running of the new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political effect of the re-integration of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o China's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and Zhou Enlai's political action.
     Changing and development of history, have always been a process whose various stages of development are interrelated. This paper argues that re-integra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during the later "Cultural Revolution" period has not only contributed to the former economic recovery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society's stabilization, but also have important political values and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domination and political management, for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ctions and values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and for the basic recovery and operation of the country's political system, even for China's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But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effect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and guideline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t inevitably had the time trac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refore, we must keep awake, we must evaluate objectively and analyze the actual status and role of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on system in China's political and administrative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ly, rather than exaggerate and expand it randomly.
     As the most important decision maker and executive of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re was no doubt that Zhou Enlai played an important political role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Connected with Zhou Enlai's political behaviour before and after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paper analyzes in depth Zhou Enlai's role and role restrictions in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paper reaches a conclution that Zhou Enlai's re-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during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under the support of Mao Zedong is a plan and Political accountability to China's future political development. Zhou Enlai's role and effects in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showed the great man's high political strategy of tactical in danger and noble-minded political character of sparing no efforts in dying.
     As the founder of China's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system, Zhou Enlai created characteristic views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and reform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The view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peration of the new founded China's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especially on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during the latter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Moreover,it also has significant leading and revelatory impact on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The paper ha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t.
     In addition, as the special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re-integration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Cultural Revolution constrainted and postponed the smooth working and normal adjustment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paper formed some thoughts about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reflection on lesson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First, taking transform of functions as the core, try to make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more adaptable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Second, further rationalizing the system of the CPC and government's leadship in order to offer more effective political support for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Thir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adhere to the law-governing road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system reform.Fourth, promoting multi-subject cooperation and multi-faceted cultivating the basis of reform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on. Fifth,further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the centr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needs.
引文
①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09页。
    ②李景鹏从10个方面分析了“文革”所产生的客观结果对形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历史机遇所起的作用。参见李景鹏著:《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133页。
    ①江泽民:“在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8年2月24日。
    ①专门性著作和论文集主要有:金春明:《“文化大革命”论析》(1986);周明:《历史在这里沉思》(1986);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1986):柳随年、吴群敢:《“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国民经济》(1986);谭宗级:《十年后的评说——文化大革命史论集》(1987);王年一:《大动乱的年代》(1988);金春明:《文化大革命史稿》(1995);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1996);张化、苏采青:《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2000);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2001);魏宏运:《国史纪事本末》 (文化大革命卷)(2003)。
    ①通过中国期刊网查询(查询范围: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经济与管理),以“文化大革命”和“文革”为篇名:1980-1999年的文章分别是:246(条)和497(条);2000-2009年的文章分别是:283(条)和1493(条)。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人们对“文革”研究的热情不减。
    ②党史、历史学、科社类专业的博士论文主要有(9篇):杜蒲:试论“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1990);郭文亮:大动乱年代的艰难抗争(1994):张志明:“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委员会研究(1995);周全华:“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997);张曙:不对称的社会实验——论“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2001);周敬青:关于林彪集团问题的再研究(2001);叶青:“文革”时期福建群众组织研究(2002);赖正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福建老区问题(2002);王朝晖:美国对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研究(1966—1969)(2005);政治学专业的博士论文主要有(3篇):范明强:论红卫兵政治思潮(2000);张明军:50、60年代我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001);金鹏:符号化政治——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2002)。
    ③对“文革”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港台地区著作主要有:丁望:《文化大革命评论集》(1967);赵聪著:《文革运动历程述》(1971);司马长:《文革始末》(1976);王希哲:《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1981);严家其:《中共文革实录》(1986);汪学文:《中共文化大革命史论》(1990);刘青峰:《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1996);韦政通:《一阵风雷惊世界:毛泽东文化大革命》(2002)。
    ④国外“文革”著作中译本主要有:[日]高桥勇次、米秀夫:《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思想》(1973);[日]佐藤慎一郎著:《毛泽东“万岁”和“万碎”》(1979);[日]加加美光行:《现代中国的去向——文化大革命的省察》(1986);[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大跃进:1958-1960》(第一卷)(1990);[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1990);[美]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1992);[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2000);[英]迪克·威尔逊:《毛泽东》(2000)。
    ⑤这方面的专著还不见问世,但已有些文章发表,比如:关海庭:“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1997)、“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2000);吴鹏森:论“文化大革命”的潜在历史影响(2002)翟强:从政治体制角度反思文革(2005);王海光:“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改革的缘起(2006);刘征、郭可山:从“文革”看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历史必然性(2008);闻羽:“文革”与改革(2009)。
    ①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苏尚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1993);国务院办公厅:《中央政府组织机构》(1995);张文明:《中国政府机构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1998);国家行政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五十年》(2000);宋德福:《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2001);金太军:《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2003);谢庆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2004);颜延锐:《中国行政体制改革问题报告》(2004);夏海:《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2005);薛刚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2006);辛传梅:《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概论》(2006);陶学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2006);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2008);周天勇:《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2008年);马庆钰:《中国行政改革前沿视点》(2008)。
    ②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洪承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1949—1978》(1987);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1989);王敬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政治1949.10—1992))(1995);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97);陈明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1998);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1999);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2002);王健英:《中共中央机关历史演变考实1921—1949》(2005);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2008)等。这些相关研究对建国后行政体制建立的简要历史和总体概况有所论述,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高度集中行政体制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庞松:《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历史考察与改革展望》(1987);陈学薇:《当代中国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确立(1949年10月—1956年9月)》(1988);蒋辅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的历史考察》(1989);顾家麒、岳云龙:《中国行政体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1992);郑传坤:《试论我国建国初期行政体制的特征》(1995);王贵秀:《任重而道远——我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改革50年反思》(1999);王世雄:《90年代行政体制改革战略地位的理论回顾与思考》(2000);胡良俊:《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2004):黄仕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和未来目标》(2007);胡珊琴:《新中国行政机构改革的路径依赖分析》(2008);马翠军:《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2008);任剑涛:《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政治空间》(2009);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思考与展望》(2009)。
    ④比如:[美]弗兰克·古德诺:《政治与行政》(1900);[美]邹谠:《20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1994);[美]詹姆斯.汤森:《中国政治》(1996);这部分著作没有对中央行政体制展开专门论述,但对我们的研究从思路上和方法上将有所帮助。
    ①汪浩:“关于周恩来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如何深化问题”,http://zelyj.hytc.edu.cn/syth.asp,2008年11月8日。
    ②这方面的著作和文章主要是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的秘书、卫士和保健医生等人所作。主要包括:童小鹏:《风雨四十年》(1994);张佐良:《周恩来的最后十年》(1997);吴庆彤:《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1998);李琦:《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1998);赵炜:《西花厅岁月:我在周恩来邓颖超身边三十七年》(2004);张瑞霭:《周恩来专机机长的回忆》(2004);(2007);陈浩:《学习周恩来》(2007);高振普:《周恩来卫士回忆录》(2008);纪东:《难忘的八年(1968—1976,笔者注)》(2008)。
    ③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方钜成、姜桂侬:《周恩来传略》(1986);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1994);郭思敏:《人民总理周恩来》(1997);力平:《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1997);熊华源、廖心文:《周恩来总理生涯》(1997);金冲及:《周恩来传》(四)(1998)。
    ④这方面的著作比较多,比如:汪浩、韩同友:《周恩来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2007)和刘济生:《解读周恩来》(2001)分别在专门章节里,阐释了“文革”时期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关系;石仲泉:《我观周恩来》(2008)中专设“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一章;曹应旺:《高端协力中的周恩来》(2008)在第二篇 专门讲到1973年、1974年和1975年周恩来与邓小平之间的关系;徐行:《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2008)讲到周恩来在“文革”时期如何尽力弥补损失,坚持领导、组织现代化建设。
    ①这方面的著作针对性更强一些,论述力度也更大一些,比如:力平:《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1991);陈扬勇:《孤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1999)和《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2006);安建设:《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95);陈扬勇:《孤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1999)和《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2006);刘武生:《周恩来的晚年岁月》(2006)。
    ②这方面著作比较多,比如有关毛泽东、邓小平、叶剑英、陈云等领导人的传记和“文革”时期的一些专门性著作;有关周恩来与新中国元帅、将军等关系的著作,都涉及到“文革”时期周恩来的活动,对这部分资料需要认真收集、分类、整理。
    ③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建东:《评说周恩来》(1999);丁晓平:《周恩来印象》(2004);刘武生:《评说晚年周恩来》(2006)。
    ④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是:米镇波:《周恩来研究概览》(1991);李海文:《周恩来研究述评》(1997)。
    ⑤这方面文章散见于一些论文集或者期刊网,比如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百年纪念: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1998);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三届周恩来学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88、1998、2008);徐行:《南开学者纵论周恩来》(2008);还有收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开世论文网、谱维资讯等文章。
    ①比如,[日]松野谷夫:《周恩来的斗争岁月与形象》(1980);[日]松野谷夫:《周恩来的斗争岁月与形象》(1980);[美]张大卫:《砥柱中流,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1988);[英]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992);[美]尼克松:《领导者》(1997);[英]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2000)。
    ②参见陈立旭:“周恩来研究在日本”,载李海文:《周恩来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1-51页。
    ③通过期刊网查询,关于周恩来研究的博士论文只有一篇:崔久衡:在重大历史事件的漩涡中——“文革”初期的周恩来(1966-1969)(1998)。
    ④参见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⑤参见胡德茂:“‘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体制的特征”,载《党史纵览》,2001年第1期,第22页;迟福林、田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49页。
    ⑥王照东著:《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页。
    ①郑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政治体制”,载张化、苏采青:《回首文革》(上),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487页。
    ②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0页。
    ③相关观点参见李克实:“我国行政体制形态考察”,载《管理世界》,1988年第6期,第163页;周志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载《新视野》,1996年第4期,第41页;王世雄:“90年代行政体制改革战略地位的理论回顾与思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页;扶松茂:“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载《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21页。
    ①马翠军:“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54页。
    ②薛刚凌著:《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3页。
    ③夏海著:《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④辛传梅著:《中国行政体制概论》,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⑤薛刚凌著:《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①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2页。
    ②汪浩、韩同友认为周恩来在中共历史上的历次政治路线斗争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使毛泽东担心在“接班人”问题上,周恩来重演历史故事,从而在他身后否定“文革”路线(参见汪浩、韩同友著:《周恩来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陈东林也指出,毛泽东并不担心周恩来会分割他的权力,担忧的是他死后周恩来会否定他的“文革”路线(参见陈东林:“周恩来最艰难的时刻——1973年‘批周’风波考述”,载徐行:《二十一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731-743页)。
    ③石仲泉指出周恩来是一个“伟大的中和者”,他认为没有周恩来的协调和中和,“文革”带来的破坏可能更大(石仲泉著:《我观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309-316页);王友贵也将周恩来定位为:中和,中和以求自稳,自稳以为国稳,国稳以致民安,这种选择对个人而言是一种痛苦,但使整个国家在剧烈颠簸中有了一个掌舵人(王友贵:“浅谈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定位”,载《天府新论》,]998年增刊,第123-125页);蔡天新则认为,周思来的“中和”策略是“文革”的制动器、各派势力矛盾的缓冲器,是在“文革”这一特定历史中处理重大事件的最佳选择(蔡天新:“论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载《福建党史月刊》,1998年S1期,第47-49页)。
    ④安建设著:“最后的使命—周恩来披肝沥胆四届人大”,载《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45-51页。
    ⑤陈东林:“三场风波五载艰辛——周恩来在筹备召开四届全国人大斗争中”,载《党史文汇》,2002年第2期,第21-25页。
    ⑥石仲泉分析了周恩来采取的斗争方式和方法,针对王洪文到长沙向毛泽东告状,周恩来采取“针锋相对法”,拖着重病之躯,亲往长沙商量领导人选方案;针对江青集团的步步紧逼,采取“适当妥协法”,将不很重要的文化、体育部门的部长职位让与他们,排除了干扰(参见石仲泉著:《我观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331页)。另外,周恩来还一反一贯的处事风格,当面向毛泽东揭露江青、张春桥有 严重历史问题,进一步为邓小平主政扫清了障碍(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7-688页)。
    ①刘武生著:《周恩来的晚年岁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6页。
    ②参见程中原、夏杏珍著:《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593页;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2页。
    ③汪浩、韩同友从干部、路线和示范三个方面分析了周恩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汪浩、韩同友著:《周恩来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85-91页);赵军祥从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领导核心三个方面概括了周恩来对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政治作用(赵军祥:“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形成的历史贡献”,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第41-47页);王家云、刘华益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三个方面总结了周恩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王家云、刘华益:“论周恩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第78-83页);石仲泉指出周恩来为第二次革命作了重要的干部准备和思想准备(石仲泉著:《我观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362页)。
    ①《历史决议》、王年一、金春明、廖盖隆、胡鞍钢都使用了这一划分办法。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1-813页;王年一著:《大动乱的年代》,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廖盖隆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辞典》(第3册),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②金春明提出过这样的称谓;范硕把“九一三”事件后称为“文革”中、后期。参见李海文主编:《周恩来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44-570页。
    ③参见王海光:“‘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改革的缘起”,载《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8期,第6页。
    ④参见胡乔木:“关于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若干意见”,载《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5-6期,第254页;杜玉芳:“胡乔木对建国后党史分期的新设想及其意义”,载《党的文献》,2006年第4期,第53页。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6页。
    ②相关论述参见席宣:“‘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载《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专题讲座》,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238页;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8页。
    ③张化:“‘文化大革命’中党和人民的斗争历程研究综述”,载《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4期,第69页。
    ④安建设:“最后的使命——周恩来披肝沥胆四届人大”,载《中共党史研究》, 1998年第4期,第51页。
    ①参见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②顾家麒、岳云龙:“中国行政体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载《经济研究参考》,1992年第88期,第2页。
    ③汤庭芬:“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把握和处理好的几个问题”,载《求是》,1998年第18期,第35页。
    ④张立荣:“行政制度的涵义、特征及功能分析”,载《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3期,第82页。
    ①相关观点参见李琪:“论行政体制的内涵、构成及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载《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第2期,第116页;顾家麒、岳云龙:“中国行政体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载《经济研究参考》,1992年第88期,第2页;《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13页;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的回顾与思考”,载《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12期,第8页;王惠岩主编:《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201页;张明军、孙力主编:《政治科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②王世雄:“90年代行政体制改革战略地位的理论回顾与思考”,载《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第1页。
    ③马翠军:“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5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75页。
    ②比如崔玉娈:“1949—1954年中央行政体制相关问题略探”,载《党的文献》,2008年第2期,第72-74页;戴昌桥:“论我国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大部制”,载《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2期,第19-24页。
    ①朱光磊著:《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①邓小平在评价“文革”时期的周恩来时,指出:“在‘文化大革命’中,它所处的地位十分困难,也说了好多违心的话,做了好多违心的事。但人民原谅他。”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①参见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②根据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和《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的决定》,在政府系统内建立了党委会和党组(参见洪承华、郭秀芝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赵博、樊天顺主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4-5页)。这两类组织的设立,既保证了党中央对中央政府内党员的有效管理,也保证了党中央对政府工作的有效领导,从而保证了党对政府的全面领导。
    ③根据1953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内各部门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及加强中央对政府工作领导的决定(草案)》,要求今后政府一切主要和重要的方针、政策、计划和重大事项,均须事先请示中央,并经过中央讨论、决定或批准后,方得执行(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7-72页)。这标志着党中央与中央政府的“决策—执行”格局的基本形成。
    ④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四十年》,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①1958年1月南宁会议,毛泽东提出“大权独揽”的概念;同年6月,他在中央下发的成立分口管理国家机关各部门的领导小组的文件中批示:“大政方针在政治局,具体部署在书记处,大政方针和具体部署,都是一元化,党政不分”。1962年,毛泽东将“一元化”领导原则进一步引申概括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7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相关内容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51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269页;《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2页)。这种日益严重的集权制的政治体制使得中国共产党以及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发生病变,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整体性危机。
    ②迟福林、田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59页。
    ①根据1970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成立中央组织宣传组的决定》,中央组织宣传组,管辖中组部、中央党校、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社、新华总社、中央广播事业局、光明日报社、中央编译局等单位。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廖盖隆、赵宝煦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大事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747页。
    ②根据196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加强公安工作的若干规定》(即《公安六条》),这个规定是造成文化大革命中大量冤、假、错案的重要原因之一。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③1967年8月,公安部长谢富治在公安部召开的群众大会上提出“彻底砸烂公检法”的口号。由此,全国各级公检法机关普遍发生冲砸机关、残害公检法人员的情况,整个公检法系统处于瘫痪状态。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
    ①根据1966年5月中央作出的《五一六通知》,决定设立文化革命小组,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5月28日,中央发出通知,宣告中央文化革命小组正式成立,组长陈伯达,顾问康生,副组长江青、张春桥等,组员有王力、关锋、戚本禹、姚文元等。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8页。
    ②1967年1月在中央发出的《给上海市各革命造反团体的贺电》中,中央文革小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并列联合署名;2月,毛泽东指示:要把中央文革小组当成书记处看待,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要先提到文革小组讨论。1968年2月中央就各地给中央来电和报告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凡属于文化大革命和党的问题,可电告“中央文革小组”,这表明中央文革小组在当时中国政治体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相关内容参见洪承华、郭秀芝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第319、342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页。
    ③中共九大之后,实行中央政治局日常工作会议,由周恩来、陈伯达、康生三位政治局常委,江青、姚文元、黄永胜、吴法宪、叶群、谢富治、李作鹏、邱会作8位政治局委员,李德生、纪登奎两位政治局候补委员共计13人组成。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05页。
    ①中央军委日常机构的变动情况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253、264页。
    ②革委会建立情况参见廖盖隆、赵宝煦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大事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713-714页。
    ③根据1970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召开地方各级党代表大会的通知》,新党委成立后,不另设重复办事机构,革委会的办事机构就是党委会的办事机构(参见洪承华、郭秀芝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这就表明,革委会与党委会不过是两块牌子,一套机构。
    ①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第33条规定:“中央人民政府应争取早日制定恢复和发展全国公私经济各主要部门的总计划,规定中央和地方在经济建设上分工合作的范围,同意调剂中央各经济部门和地方各经济部门的相会联系。”这表明建国伊始,就将计划经济作为经济运行的模式;1953年开始执行“一五”计划,标志着计划经济的正式确立;1954年通过的《宪法》第15条明确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从而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定了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相关内容参见:王培英主编:《中国宪法文献通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00、270页;董辅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上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245页)。
    ②参见徐行著:《周恩来与中国现代化的奠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42页。
    ③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①“四实三虚”即中央、省、县、乡四级实,大行政区、专区、区三级虚。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69页。
    ②1954年通过的《宪法》第66条规定:“全国地方人民委员会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参见王培英编:《中国宪法文献通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③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页。
    ①根据1967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两项决定,决定对铁道部、交通部实行军事管制。此后国务院很多部委也先后实行了军管,直到1970年6月中央决定在国务院各部门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委会。参见迟福林、田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②16位副总理中,除柯庆施于1965年4月病逝、林彪一度成为“接班人”而被培养、谢富治追随林彪江 青集团外,其他副总理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迫害。其中,邓小平被打成“第二号走资派”,失去一切领导职务,直到1973年3月恢复国务院副总理职务;陈云在“文革”一开始即遭到迫害,停止一切职务,仅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名义;贺龙被以搞“二月兵变”的莫须有的“罪行”遭致残酷迫害致死;陈毅、李富春、李先念、谭振林、聂荣臻以所谓的参与“二月逆流”遭到批判;薄一波作为所谓的“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成员之一遭到陷害;陶铸被当作“中国最大的保皇派”迫害致死;陆定一、罗瑞卿在“文革”伊始,即作为所谓的“彭、罗、陆、杨反党集团”成员遭到清洗:乌兰夫在同一时期也遭受迫害。相关内容参见廖盖隆、赵宝煦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大事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676-720页;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65-153页;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起诉书》(特检字第一号)中列出的被迫害的国务院副总理名单,载《历史的审判》,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①《周恩来接见公交、财贸、农林各部委及国务院直属单位群众代表时的讲话》,1968年2月2日。参见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四),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951页。
    ①根据1970年6月中共中央在国务院《关于国务院各部门建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请示报告》的批示要求,国务院各部委所属企业、事业单位,除极少数一时不宜下放的外,一般都应下放。大多数完全下放给地方或厂、矿和建筑基地,少数实行双重领导,其中,多数以地方为主,少数以中央为主。参见洪 承华、郭秀芝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页。
    ①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3页。
    ②迟福林、田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262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①1966年8月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规定了这次运动的目的、重点、依靠力量等,从而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纲领性文件。决定内容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28-429页。
    ②毛泽东在1966年10月中央工作会议上表示:“‘文化大革命’这个火是我放起来的,时间很短,来势凶猛。”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47页。
    ③1967年8月王力、关锋被实行隔离审查;1968年1月,戚本禹又被实行隔离审查,这使得全国造反派受到震慑,各种不端行为有所收敛。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页。
    ④1968年7月3日和7月24日,中央先后就广西、陕西等地连续发生一系列恶性事件发布七三、七二四 布告,采取强硬手段制止动乱。布告内容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02、510页。
    ①1969年7月23日和8月28日中央两次发布布告,平息动乱。布告内容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4、59页。
    ②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页。
    ③1971年原计划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4850万、工资总额296亿元、粮食销量794亿斤,实际结果都突破了计划,1971年底,职工总数、工资支出、粮食销量分别达到5000万人、300亿元、855亿斤。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8-29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0页。
    ③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共九大1969年4月14日通过)第8条,载《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七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页。
    ①中央专案组分别于1971年12月、1972年1月、7月发出了《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的3个材料;1973年8月做出了《关于林彪反党集团反革命罪行的审查报告》,材料和报告列举了林彪集团武装叛变、叛逃投敌的情况。参见赵博、樊天顺主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第240-246页。
    ②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3页。
    ③毛泽东在1972年6月还指出,“左”派的总后台是林彪,半年之后,转而指出林彪是极右,修正主义,分裂,阴谋诡计,叛党叛国。并告诫对“极左”思潮要少批一点。参见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4页。
    ④参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总纲,载《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七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第80页。
    ⑤1973年8月,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批准了中央专案组《关于林彪反党集团反革命罪行的审查报告》,永远开除林彪、叶群、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等人的党籍。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1页;中共中央组织部、中 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①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3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32页。
    ③《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6页。
    ①随着林彪集团的覆灭,中共九大形成的中央政治局三大政治力量中,剩下周恩来为首的党内“元老派” 和江青集团,“铁三角”的政治格局被打破。
    ①以上是根据对比中共九大、十大公布的主席团名单、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和常委名单得出的。参见《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93,100页;《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9-70页。
    ②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3页。
    ①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8页。
    ①1970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成立中央组织宣传组的决定》,在中央政治局的领导下,设立中央 组织宣传组,由康生任组长,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纪登奎、李德生为组员。以后,康生称病不出,李德生调沈阳任职,中央组织宣传权力落到江青集团手中。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2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①1973年2月,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经毛泽东同意,将一度划归军事部门领导的测绘、气象、电信等部门,又归为国务院管辖。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81页。
    ②张明军:“关于‘文革’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再思考”,载《湖南师大社科学报》,2004年第6期,第46页。
    ①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4页。
    ②周恩来在1966年7月29日出席北京大中专师生文化大革命积极分子大会,和8月4日参加清华大学师生员工辩论会时都讲到了这句话。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4、4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84页。
    ②周恩来接见首都工人宣传队,在谈到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时,他说:“说老实话,我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不是很理解,没有想到今天的局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5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05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页。
    ②第八届、第九届中央政治局成员名单参见李颖编:《从一大到十六大》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75-981页(附录)。
    ③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3页。
    ④纪东著:《难忘的八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132页。
    ⑤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56-357页。
    ①[英]韩素英著:《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王弄笙等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1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6、671页。
    ③朱光磊编著:《政治学概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
    ①张江和著:《论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5页。
    ②1949年5月,周恩来在中华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就说过:“毛主席在中国革命的四个阶段都是正确的,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正确方向的。……所以毛主席的方向就是中国人民正确的方向。”参见《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34-33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6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34页。
    ②即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27-12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③根据1969年4月中共九大主席团秘书处新闻公报:“今天在主席台前列就坐的,有……,还有李富春、陈毅、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载《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84页)。虽然只是将“三老四帅”放在后面介绍,但这已表明他们没有离开政治舞台,这和周恩来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288、294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997年版,第567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85、15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6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4、185、531、721页。
    ①人民日报,1967年1月22日。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128页。
    ③参见《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16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①受保护的领导名单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67页;四届人大任命的国务院副总理及部委负责人名单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4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3页。
    ③人民日报,1972年4月24日。
    ④参见《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6-457页。
    ⑤参见吴庆彤著:《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4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42页。
    ②参见《人民日报》,1972年10月14日。
    ③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226页。
    ④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3页。
    ⑤《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1页。
    ①参见《人民日报》,1977年1月13日。
    ②《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617页。
    ③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3页。
    ④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2页。
    ⑤《光明日报》,1972年10月6日。
    ⑥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74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第二十四、二十五条,载王培英编:《中国宪法文献通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01-20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378、38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14页。
    ③1970年9月九届二中全会公报提出:全会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进行必要的筹备工作,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四届人大。载《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4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79-481页。
    ①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6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21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34页。
    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71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50、67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79页。
    。参见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六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222页;廖盖隆、赵宝煦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大事典》(1949-1990),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767,768页;1974年江青集团准备从上海派进中央各部任职的名单参见周荐主编:《文化大革命词语辞典》,中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9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76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77、686页。
    ②毛泽东在这个批示中列举了邓小平的四条功绩,即邓在中央苏区是所谓“毛派”的头子,没有历史问题,有战功,建国后没有屈服于苏联压力(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08页)。毛泽东作出的政治结论为邓小平的复出铺平了道路。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8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67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83页。
    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0页。
    ⑤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30-633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86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94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9页。
    ②即“批林批孔”,又批“走后门”。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49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77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52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50页。
    ①参见席宣、金春明编:《文化大革命简史》(附录部分:“文化大革命大事记”),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393页。
    ②根据2008年11月3日,凤凰网资深记者曹景行采访吴桂贤的视频资料:“吴桂贤:纺织劳模如何被选入政治局”整理而成。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79页。
    ③参见新华月报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6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4-39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7页。
    ②参见新华月报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7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05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1-682页。
    ⑤参见王永钦:“‘四人帮’与毛周长沙决策”,《炎黄春秋》,2001年第3期,第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36-63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2页。
    ③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页。
    ④曹应旺著:《高端协力中的周恩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6页。
    ②参见孙中范:“不寻常的四届人大筹备工作(二)”,载《百年潮》,2008年第7期,第1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9页。
    ②参见中共十届二中全会公报,《人民日报》,1975年1月18日。
    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3,53页。
    ②陈立旭:“九一三事件后肯定与否定‘文化大革命’的斗争与毛泽东的两种心态”,载《天池学刊》,1994年第4期,第48页。
    ③张化著:《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①“文革”中被诬陷、迫害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名单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起诉书》(特检字第一号,1980年11月2日),载《历史的审判》,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2页。
    ②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邓小平、李先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为农垦部部长;余秋里为石油工业部部长(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57页)。谷牧在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参见刘烈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哈尔滨出版社,1988年版,第148页)。
    ①1975年1月19日,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四届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人选问题,除王洪文、叶剑英、邓小平、张春桥等政治局常委参加外,不是政治局常委的吴德也参加了会议(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92页)。由此可见,人大常委会的日常工作事实上是由吴德主持的。而且在四届人大召开前夕,吴德已由国务院文化组负责人调任人大常务副委员长,协助周恩来筹备人大会议(参见吴德:“从国务院文化组到四届人大”,《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81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48页。
    ②其个人简历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94页。
    ①参见陈扬勇著:《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94页。
    ③1970年机构设置情况参见本文表1.4。
    ①下面引用的“五四”宪法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宪法》(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86-107页;“七五”宪法内容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宪法》(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8页。
    ①人民检察院的职权参见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9页。
    ①金太军、赵晖著:《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13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4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78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①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3页。
    ②1971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张春桥、姚文元定稿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对建国后教育战线的形势提出“两个基本估计”,指出文教科技战线“17年来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知识分子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毛泽东对这个结论批示“同意”。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39页。
    ①夏书章主编:《行政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①1975年1月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新闻公报中指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是l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批林批孔运动取得很大成绩的情况下召开的。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54页。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页。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40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5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大事辑要》(1949-1985),红旗出版社,1987年版,第355页。
    ②参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④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1975年3月5日),载《党的文献》,1999年第6期,第3-4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8页。
    ①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页。
    ②参见《邓小平在万里向国务院汇报徐州铁路局情况时的插话》(1975年3月25日),载《党的文献》,1999年第6期,第6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10页。
    ④13号文件内容参见《党的文献》,1999年第6期,第8-10页。
    ⑤参见王鹤寿、刘淇主编:《当代中国的钢铁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②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6-37页。
    ③毛泽东关于党的文艺政策应当调整的内容参见《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4-444页;批示内容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41-455页。
    ④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8-99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页。
    ②即突击入党、突击提干问题,比如当时浙江省不到3个月,全省就突击发展党员、突击提干达1万余人。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0页。
    ①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3页。
    ②参见《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1975年7月12日),载《党的文献》,1999年第6期,第13、14页。
    ③1975年和1974年国民经济状况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283页。
    ①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②参见《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致悼词》,载《人民日报》,1997年2月26日。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页。
    ④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⑤参见张华著:《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 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7页。
    ③参见洪承华、郭秀芝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第363页。
    ④参见房维中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大事记》(1949-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08-509页。
    ⑤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版,第278页。
    ①参见孙健主编:《中国经济通史》(1949-2000)下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91-1792页。
    ②参见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②张化著:《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202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①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50页。
    ②参见《万里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75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9页。
    ①程中原、夏杏珍著:《历史转折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13-414页。
    ②参见《人民日报》,1975年2月9日、22日。
    ③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④参见《人民日报》1975年3月1日、4月1日。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97、701页。
    ②人民日报,1975年3月21日。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④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②中央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2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49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57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59页。
    ①参见《人民日报》1975年8月31日、9月4日、9月5日。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20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6-97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397页。
    ⑥以上数据主要依据《周恩来年谱》记载的周恩来言行统计而成,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9-725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0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2-8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1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19-720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21页。
    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97-699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05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07-708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09-710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13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96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20页。
    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21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8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7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125页。
    ④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27页。
    ⑤1975年8月和10月,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等人两次通过邓小平转呈毛泽东信,揭发迟群和谢静宜的严重问题。毛泽东指责刘冰来信的动机不纯,矛头是指向他的,批评邓小平偏袒刘冰,并指出清华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13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③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4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199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页。
    ①参见洪承华、郭秀芝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1949-1978),春秋出版社,1987年版,第417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18-519页。
    ②参见《人民日报》,1976年4月8日、18日。
    ③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530、531页;《人民日报》,1976年4月8日。
    ④参见赵德馨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0页。
    ①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1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150页。
    ①参见《中国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决书》(特法字第一号,1981年1月25日)载《历史的审判》,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页。
    ②参见《中国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起诉书》(特检字第一号,1980年11月2日)载《历史的审判》,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第25页。
    ③包玉娥、闾小波等著:《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64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9页。
    ①参见《李先念文集》(1935-1988),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311、518页。
    ②参见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87页。
    ③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4页。
    ①金冲及:“毛泽东和周恩来”,载《说不尽的毛泽东——百位名人学者访谈录》,中央文献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1页。
    ①其个人简历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决书》(特法字第一号,1981年1月25日)载《历史的审判》,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第58页。
    ③[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5-519页。
    ①参见华国锋在中共十一大会议上的政治报告。载人民日报,1977年8月23日。
    ②参见华国锋在中共十一大会议上的政治报告。载人民日报,1977年8月23日;华国锋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载人民日报,1978年3月7日。
    ③参见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7页。
    ①参见《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1页。
    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1页。
    ②参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1981年6月29日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48页。
    ③人民日报,1981年7月6日。
    ①《胡乔木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6页。
    ②安建设编:《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页。
    ①张化著:《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588页。
    ①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华国锋任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议》(中央政治局1976年10月7日通过),载张树军、高新民主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档案》(上),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47页。
    ②参见《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新闻公报》(1977年8月19日),载张树军、高新民主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档案》(上),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310页。
    ①胡鞍钢著:《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8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0页。
    ①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载《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②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12月19日。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120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扳社,1997年版,第329页。
    ③《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5页。
    ①人民日报,1998年2月24日。
    ②《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①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75页。
    ②参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1978年12月22日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9、234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9页。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25页。
    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4页。
    ①中共中央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73页。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275页。
    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5页。
    ①《历史决议》指出:“1975年,周恩来同志病重,邓小平同志在毛泽东同志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和解决工业、农业、交通、科技等方面问题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着手对许多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3页。
    ②参见华国锋在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上的讲话和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讲话,载人民日报,1976年11月25日、1977年5月1日。
    ③参见《中央政治局会议通报》(1980年12月5日),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96-600页。
    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83页。
    ①参见《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1980年2月29日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93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4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6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7页。
    ①[美]S·M·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5页。
    ②[美]迈克尔·罗斯金等:《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③朱光磊主编:《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①参见《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92页。
    ②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66页。
    ③张明军、吴新叶、李俊等著:《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中国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④张明军、吴新叶、李俊等著:《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中国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1页。
    ②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51页。
    ①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9页。
    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4页。
    ①参见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77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9页。
    ②参见《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27页。
    ③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研究所编写:《与人大代表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①参见方华、史册主编:《参考的启示》,(国事卷第8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①《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5页。
    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18页。
    ①1958年5月在北戴河会议上,在要法治还是人治的问题上,毛泽东说不靠法律,要靠习惯、靠会议、靠文件来治理国家,刘少奇也指出,到底是法治还是人治,看来实际靠人,法律只能做办事的参考(参见邱石著:《共和国轶事——共和国重大事件和决策内幕》,上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638页)。这实际上就从指导思想上否定了法治原则,为人治思潮的泛滥定下了基调。
    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8页。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新闻公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页。
    ②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大事记》(1949-1993),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767-768页。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12页。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页。
    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6-59页。
    ②参见迟福林、田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页。
    ①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1页。
    ②王人博:“被创造的公共仪式——对七五宪法的阅读与解释”,载《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第10页。
    ③参见张春桥所做的《关于修改宪法的报告》(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1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新闻公报》(1975年1月17日),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页。
    ①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②参见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四),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8页。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724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92、94页。
    ②金冲及:“‘文革’时期周恩来的两难处境”,载《党的文献》,2006年第1期,第43页。
    ③参见[英]迪克·威尔逊著:《周恩来》,封长虹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54页。
    ④参见纪东著:《难忘的八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8页。
    ②《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2页。
    ①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24页。
    ②《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814页。
    ③[美]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9页。
    ①董俊山:“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家品格”,载《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6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603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48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1页。
    ①杨尚昆:“相识相知五十年”,载《追忆领袖战友同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12页。
    ①《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57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页。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1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9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8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2页。
    ⑤《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
    ⑥《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133页。
    ⑦《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①《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1页。
    ④《周恩来年谱》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65页。
    ⑤《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0页。
    ①《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4页。
    ②《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5页。
    ③《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65-366页。
    ④《周恩来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8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94页。
    ①吴敬琏著:《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战略与实施》,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①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9页。
    ①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63页。
    ①朱光磊著:《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④马庆钰著:《中国行政改革前沿视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42页。
    ⑤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0页。
    ①任剑涛:“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政治空间”,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77页。
    ②参见王邦佐等著:《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07页;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第51-57页。
    ③谢庆奎等著:《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④胡德茂:“‘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体制的特征”,载《党史纵览》,2001年第1期,第22页。
    ①徐邦友著:《中国政府传统行政的逻辑》,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30页。
    ②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国务院规定各部和各委员会的任务和职责。参见王培英编:《中国宪法通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④下面分析的部分内容参见李慧勇、徐行:“中国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动力比较分析——以制度变迁为视角”,载《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第57-61页。
    ①周天勇著:《中国行政改革30年》,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9页。
    ①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24页。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686页。
    1. 《周恩来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上卷)1980年;(下卷)1984年。
    2.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3. 《周恩来政论选》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
    4. 《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
    5. 《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
    6.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1、2、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7.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1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8.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9. 《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
    10.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1. 《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卷)1994;(第3卷)1993年。
    12. 《邓小平年谱》1975-2004(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13. 《叶剑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
    14. 《陈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15. 《李先念文集》(1935-1988),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
    16. 《万里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18.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19.,《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
    20. 《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21. 《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七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
    2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
    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4-1990总目),档案出版社,1991年。
    2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历次修正对照表》,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27.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2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2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998年。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2年。
    3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19.5-2005.12),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3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历史大事记》(1978.12-2008.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
    32.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9),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3.中组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6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34.中组部、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届中央委员大辞典》(1921-2003),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35.新华月报社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200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6.洪承华、郭秀芝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1949-1978),春秋出版社,1987年。
    37.金春明选编、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审:《文化大革命研究资料》(上、中、下册),内部资料,1988年。
    38.廖盖隆、赵宝煦主编:《当代中国政治大事典》(1949-1990),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39.刘烈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哈尔滨出版社,1988年。
    40.苏尚尧、韩文伟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机构》,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年。
    41.王健英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和成员名录》,红旗出版社,1983年。
    42.王培英编:《中国宪法文献通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
    43.赵博、樊天顺主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大事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
    44.张树军、高新民主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档案》上、下,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45.1975年全面整顿文献选载(1975年3月——7月),包括:“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1975年3月5日);“邓小平在万里向国务院汇报徐州铁路局情况时的插话”(1975年3月25日);“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徐海地区贯彻执行中央九号文件的情况向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报告”(1975年5月21日);“中共冶金工业部核心小组关于迅速把钢铁工业搞上去的报告”(1975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转发江苏省委报告的通知”(1975年6月2日);“中共中央关于努力完成今年钢铁生产计划的决定”(1975年6月4日);“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1975年7月12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今年上半年工业生产情况的报告》”(1975年7月17日)。载《党的文献》,1999年第6期,3-15页。
    46. 《中共历次党代会数据库》(1921-2007)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
    47. 《历届政府工作报告》(1954-2009)http://www.gov.cn/test/2006-02/16/content_200719.htm
    1. 《全国周恩来生平与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2.安建设编:《周恩来的最后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3.包玉娥、闾小波等著:《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薄一波著:《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年。
    5.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6.曹应旺著: 《高端协力中的周恩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
    7.陈红太著:《中国政府体系与政治》,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8.陈丽凤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1921-2006),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9.陈明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
    10.陈庆云主编:《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11.陈扬勇著:《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12.陈扬勇著: 《重拳出击——周恩来在“九一三”事件之后》,重庆出版社,2008年。
    13.程中原、夏杏珍著:《历史转折的的前奏——邓小平在1975》,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
    14.程中原、夏杏珍著:《历史转折论——从遵义会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程中原、夏杏珍著:《转折与新路》,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
    16.迟福林、田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17.刁田丁著:《中国机构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9年。
    18.丁望著: 《文化大革命评论集》,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67年。
    19.丁晓平、方健康著:《周恩来印象》,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
    20.杜创国著:《政府职能转变论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21.杜钢建著:《政府职能转变攻坚》,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
    22.范硕著:《叶剑英在非常时期》,华文出版社,2006年。
    23.方华、史册主编:《参考的启示》(国事卷第7、8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24.方钜成、姜桂侬著:《周恩来传略》,北京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1986年。
    25.傅大友、袁勇志著:《行政改革制度创新》,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
    26.高放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心声》,重庆出版社,2006年。
    27.高振普著:《周恩来卫士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8.郭德荣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29.何沁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30.侯定和主编:《周恩来的领导艺术》,重庆出版社,1993年。
    31.胡鞍钢著: 《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32.胡长明著:《毛泽东与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
    33.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年。
    34.胡伟等著:《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35.胡伟著:《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6.黄峥等著:《在历史的挡案里——“文革”十年风云录》,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
    37.纪东著:《难忘的八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
    38.建东著:《评说周恩来》,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
    39.金冲及著:《周恩来传》(四),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
    40.金春明著:《“四人帮”浮沉记》,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
    41.金太军、赵晖主编:《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42.金太军著:《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3.井敏著:《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4.剧锦文著:《中国经济:路径与政策》(1949-1999),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5.李海文主编:《周恩来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46.李景鹏著:《中国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纲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
    47.李景治等著:《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8.李君如编:《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东方出版社,2007年。
    49.李颖编:《从一大到十六大》,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
    50.李智舜著:《周恩来与共和国将军》,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
    51.李智舜著:《周恩来与共和国元帅》,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7年。
    52.力平著:《开国总理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
    53.力平著:《周恩来一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54.林尚立等著:《政治建设与国家成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
    55.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56.刘济生著:《解读周恩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
    57.刘青峰著: 《文化大革命:史实与研究》,香港中文大学,1996年。
    58.刘武生著:《评述晚年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59.刘武生著:《周恩来的晚年岁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60.刘智峰主编:《第七次革命:1998-2003中国政府机构改革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1.刘智峰著:《中国政治——当代中国政治若干问题分析》,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62.吕星斗、白云涛主编:《周恩来和他的事业》,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年。
    63.马立诚、凌志军著:《交锋——当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实录》,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
    64.马庆钰著:《中国行政改革前沿视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65.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66.孟庆仁、刘桂珍著:《周恩来:思想与实践》,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67.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刘焱主编:《中外学者论周恩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68.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徐行主编:《二十一世纪周恩来研究的新视野》(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
    69.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徐行主编:《南开学者纵论周恩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70.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中心编:《中外学者再论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71.逢先知、金冲及著:《毛泽东传》(1949-1976)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72.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73.齐辛著: 《“四人帮”事件探索》,香港七十年代杂志社,1978年。
    74.青锋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新思维》,法律出版社,2008年。
    75.任杰著:《共和国机构改革与变迁》,华文出版社,1999年。
    76.任晓著:《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7.石国亮著:《服务型政府——中国政府治理新思维》,研究出版社,2008年。
    78.石仲泉著: 《我观周恩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
    79.司马长风著: 《文革始末》,香港百叶‘出版社,1976年。
    80.苏星著:《新中国经济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
    81.唐铁汉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前沿问题》,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年。
    82.陶学荣、陶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83.童怀周编:《天安门诗抄》,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84.童小鹏著:《风雨四十年》,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
    85.汪浩、韩同友著:《周恩来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86.汪学文著: 《中共文化大革命史论》,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1990年。
    87.汪玉凯等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88.汪玉凯主编:《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
    89.王邦佐著:《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90.王贵秀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之路》,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91.王丽莉著:《服务型政府:从概念到制度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年。
    92.王年一著:《大动乱的年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93.王希哲著: 《毛泽东与文化大革命》,香港时代出版社,1981年。
    94.王永顺主编:《周恩来组建与管理政府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
    95.王照东著:《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权力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96.王振亚等著:《政治文明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97.魏宏运、刘景泉主编:《国史纪事本末:1949-1999》(第五卷“文化大革命”时期),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年。
    98.吴佩纶著:《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
    99.吴庆彤著: 《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年。
    100.吴声功著:《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01.席宣、金春明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102.夏海著:《政府的自我革命——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
    103.谢庆奎、佟福玲主编:《政治改革与政府转型》,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104.谢庆奎、燕继荣、赵成根主编:《中国政府体制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
    105.谢庆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6.熊华源、廖心文著:《周恩来总理生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7.徐行著:《周恩来与现代化奠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
    108.许芥昱著:《周恩来传》,明报有限公司出版部,1977年。
    109.许全兴著:《毛泽东晚年的理论与实践》(1956-1976),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
    110.阎颖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
    111.杨继绳著:《邓小平时代》(上),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12.杨胜群、田松年主编:《共和国重大决策的来龙去脉》(1966-1978),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113.尹家民著:《共和国风云中的毛泽东和周恩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114.尹世洪、朱开杨主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115.岳天明著:《政治合法性分析——基于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116.曾璧钧、林木西主编:《新中国经济史》(1949-1989),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
    117.曾卓明主编:《共和国领袖大辞典》(周恩来卷),成都出版社,1993年。
    118.张化、苏采青主编:《回首“文革”——中国十年“文革”分析与反思》(上、下),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
    119.张化著:《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
    120.张明军等著:《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分析》,中国编译出版社,2008年。
    121.张树军主编:《中国共产党八十年重大会议实录》(下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2.张文明主编:《中国政府机构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123.张云伦编:《中国机构的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124.张志明著:《走出迷谷——1967-1979年中国政体变革的历程》,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年。
    125.张志忠著:《中国1966——风乍起》,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
    126.张佐良著:《周恩来的最后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127.赵德馨主编:《中国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67-1984),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128.赵凌云主编:《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9.郑谦、张化著:《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第3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年。
    13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资料组编写:《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上海人民出版,1983年。
    13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上、中、下),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
    13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编:《新中国行政管理简史》(1949-2000),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134.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编:《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与政府建设》,知识出版社,1998年。
    135.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四十年的回顾与思考》,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136.周秉德著:《我的伯父周恩来》,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7.周荐主编:《文化大革命词语辞典》,中文出版社,1997年。
    138.周天勇等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39.周毅之著:《周恩来的行政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40.朱光华主编:《政府经济职能和体制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141.朱光磊著:《当代中国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142.朱光磊著:《现代政府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143.朱元石著:《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
    1. 安建设:“‘九一三’后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62-71页。
    2. 安建设:“对周恩来评价与研究的历史回顾”,《党的文献》,2003年第2期,45-54页。
    3. 安建设:“最后的使命—周恩来披肝沥胆四届人大”,《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4期,45-51页。
    4. 安卫华:“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力体系探析”,《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33-38页。
    5. 蔡国祥:“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对政治体制改革以什么启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86年第3期,86页。
    6. 蔡丽:“正确认识毛泽东在‘文革’中的错误”,《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专刊,113-114页。
    7. 蔡天新:“论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历史作用”,《福建党史月刊》,1998年S1期,47-49页。
    8. 曹东:“政治合法性视域中的中国改革”,《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39-43页。
    9. 陈东林:“三场风波,五载艰辛——周恩来在筹备召开四届全国人大斗争中”,《党史文汇》,2002年第2期,21-25页。
    10.陈星宇:“新中国宪法发展回顾——中国法治化进程的缩影”,《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理论专辑,263-264页。
    11.程素卿:“邓小平成为中央第二代领导核心的原因探析”,《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6-9页。
    12.程中原:“邓小平与1975年整顿”,《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19-21页。
    13.程中原:“邓小平与1975年整顿论略”,《党的文献》,2004年第4期,23-30页。
    14.戴昌桥:“论我国中央行政体制改革:大部制”,《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2期,19-24页。
    15.邓弋青:“周恩来的政府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1期,45-50页。
    16.董俊山:“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家品格”,《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1期,61-65页。
    17.范文:“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与价值选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23-26页。
    18.范希春:“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机构历次重大改革比较研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11-16页。
    19.扶松茂:“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1-32页。
    20.甘剑斌:“政治合法性危机及其解决路径”,《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6-8页。
    21.高安宁:“全国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与政府建设研讨会综述”,《理论导刊》,1998年第3期,21-22页。
    22.高正礼:“‘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合法化之刍议”,《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6期,110-112页。
    23.关海庭:“‘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改革模式的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58-71页。
    24.关海庭:“‘文化大革命’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79-88页。
    25.关海庭:“论文化大革命中的精简机构”,《党史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2期,23-30页。
    26.韩强:“论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进展及基本经验”,《理论探索》, 1998年第5期,20-22页。
    27.韩强:“政府机构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理论学刊》,1998年第5期,77-80页。
    28.韩亚光:“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一定反思和若干纠正”,《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41-49页。
    29.侯万锋:“党政关系规范化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与改革》,2008年第6期,44-46页。
    30.胡德茂:“‘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体制的特征”,《党史纵览》,2001年第1期,20-22页。
    31.胡连生、刘光慧:“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抗争”,《理论探讨》,1999年第1期,97-101页。
    32.胡移山:“周恩来政府管理思想的中国特色”,《党政干部学刊》,1999年第12期,20-21页。
    33.黄仕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回顾和未来目标”,《传承》,2007年第8期,79-81页。
    34.黄艳、王文滋:“胡绳晚年对毛泽东一生两件大事的再评价”,《江汉论坛》,2005年第6期,84-87页。
    35.黄志高:“建国初期加强执政合法性的理论与实践”,《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18-20页。
    36.金冲及:“‘文革’时期周恩来的两难处境”,《党的文献》,2006年第1期,43-44页。
    37.金春明:“‘两个文革说’与‘文化大革命’的定性研究”,《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61-67页。
    38.金春明:“周恩来与‘文化大革命’”,《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第1期,6-9页。
    39.孔凡河、袁胜育:“服务型视角下大部制改革探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53-56页。
    40.雷雯:“试析周恩来的行政管理思想”,《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18-20页。
    41.李景鹏:“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新视野》,2004年第5期,40-42页。
    42.李景鹏:“回顾与反思——政府机构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19-21页。
    43.李月军:“‘文化的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125-130页。
    44.李月军:“论政治文化对‘文化大革命’的支撑与推延作用及其有限性”,《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3期,25-29页。
    45.林尚立:“党政关系建设的制度安排”,《理论参考》,2002年第8期,15-18页。
    46.刘桂珍、孙国徽:“我国党政领导体制中的悖论与改革方向”,《武汉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33-34页。
    47.刘文光:“新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思考”,《青海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6-12页。
    48.刘征、郭可山:“从‘文革’看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历史必然性”,《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27-31页。
    49.柳建辉:“周恩来限制‘文化大革命’范围的三次努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第1期,55-64页。
    50.鲁彩荣:“论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的互动关系”,《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65-69页。
    51.马翠军:“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4-55页。
    52.马庆钰:“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指向”,《学习时报》,2008年4月1日。
    53.马英民:“‘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众主流意识探析”,《党的文献》,2003年第6期,75-81页。
    54.毛飞:“研究危机状态中的领导艺术——周恩来在‘文革’中的领导实践”,《领导科学论坛》,2003年第2期,40-43页。
    55.彭国甫:“当代中国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32-34页。
    56.彭国甫:“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策略”,《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135-139页。
    57.彭厚文:“论毛泽东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44-48页。
    58.秦国民:“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与阻力”,《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184-186页。
    59.任剑涛:“中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政治空间”,《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73-80页。
    60.沈传宝:“中央文革小组的历史沿革及立废原因探析”,《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第1期,47-54页。
    61.沈传亮:“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地位”,《北京党史》,2008年第6期,8-11页。
    62.沈亚平:“现代政府制度:行政发展研究的新视角”,《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5期,32-35页。
    63.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2期,9-11页。
    64.宋全喜:“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理论定位”,《理论与改革》,2000年第5期,5-9页。
    65.宋天和、杨景文:“论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的指导意义与实践风格”,《理论探讨》,2001年第4期,75-78页。
    66.孙中范:“不寻常的四届人大筹备工作(二)”,《百年潮》, 2008年第7期,10-12页。
    67.唐洲雁:“毛泽东‘文革’后期‘解放’和任用老干部情况简析”,《党的文献》,1998年第2期,12-14页。
    68.铁骥:“生命最后时刻的光华——重病中的周恩来与‘四人帮’斗争记略”,《党的文献》,1996年第1期,70-75页。
    69.铁骥:“周恩来与‘长沙决策’”,《决策与信息》,2008年第4期,26-30页。
    70.铁骥:“周恩来与‘全面整顿’”,《党员之友》,1994年第8期,46-48页。
    71.涂晓芳:“政府利益对政府行为的影响”,《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10期,16-18页。
    72.汪浩:“关于周恩来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如何深化问题”,http://zelyj.hytc.edu.cn/syth.asp,2008年11月8日。
    73.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20年的回顾与思考”,《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12期,8-11页。
    74.汪玉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30年:思考与展望”,《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39-43页。
    75.王贵秀:“任重而道远——我国政治体制的演变与改革50年反思”,《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第12期,6-9页。
    76.王海光:“‘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改革的缘起”,《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8期,4-9页。
    77.王家云、刘华益:“论周恩来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78-82页。
    78.王人博:“被创造的公共仪式——对七五宪法的阅读与解释”,《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3期,1-15页。
    79.王永钦:“‘四人帮’组阁与毛周长沙决策”,《炎黄春秋》,2001年第3期,2-7页。
    80.王友贵:“浅谈周恩来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政治定位”,《天府新论》,1998年增刊,123-125页。
    81.王玉明:“政府机构改革中基本理论问题探讨”,《实事求是》,1998年第5期,54-56页。
    82.王章维、马运瑞:“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教训与可行对策”,《新视野》,2005年第3期,51-54页。
    83.吴德:“从国务院文化组到四届人大”,《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1期,77-83页。
    84.吴江:“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历史经验”,《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3期,11-14页。
    85.吴鹏森:“论‘文化大革命’的潜在历史影响”,《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2年第4期,431-435页。
    86.吴玉宗:“服务型政府:概念、内涵与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406-410页。
    87.霞飞:“‘文革’中的‘革委会’小史”,《党史天地》,2008年第5期,38-56页。
    88.谢柯凌:“三十年来政府机构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中国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4-6页。
    89.谢庆奎:“中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回顾与展望——兼论行政机构改革的长期性”,《学习与探索》,1997年第6期,63-69页。
    90.徐虎:“邓小平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资源的维护与重构”,《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20-24页。
    91.徐鲁航:“试论‘文革’末期的周恩来效应”,《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第6期,76-81页。
    92.徐晓波:“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的演变”,《江东论坛》,2008年第4期,51-58页。
    93.徐行:“新中国现代化的奠基——周恩来的建设构想与50年代国民经济的发展”,《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42-48页。
    94.许全兴:“毛泽东一生第二件大事之我见”,《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98-104页。
    95.许全兴:“晚年毛泽东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0年第4期,24-32页。
    96.杨洪刚:“目标与重点: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再思考”,《理论界》,2009年第3期,10-12页。
    97.杨听:“经济体制改革与行政体制改革的良性互动”,《理论探讨》,2005年第3期,25-26页。
    98.叶永烈:“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组织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高层人事调整”,《秘书工作》,2008年第11期,44-46页。
    99.尹书博:“周恩来与1975年的全面整顿”,《党史探索》,2008年第2期,4-6页。
    100.于延晓:“从韦伯的合法性理论看转型期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4-16页。
    101.翟强:“从政治体制改革反思‘文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10-12页。
    102.张保军:“论‘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发展趋向”,《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2期,35-41页。
    .103.张化:“一九七五年农业学大寨会议与农业整顿的要求”,《党的文献》,1999年第6期,16-21页。
    104.张健:“当代中国政府合法性问题探讨”,《唯实》,2008年第7期,73-75页。
    105.张健:“合法性内涵及政府合法性问题”,《理论与现代化》,2008年第1期,12-14页。
    106.张江河“论利益关系与政治格局”,《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54-58页。
    107.张立荣:“试论周恩来行政决策思想的基本特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 学版),1998年第3期,21-24页。
    108.张明军:“关于‘文革’史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再思考”,《湖南师大社科学报》,2004年第6期,45-48页。
    109.张尚仁、郑楚宣:“政府机构改革的理性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2-26页。
    110.张寿春:“周恩来执政为民思想论纲”,《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1期,52-58页。
    111.张志坚:“中国机构改革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政治学研究》,1998年第3期,44-51页。
    112.赵军祥:“周恩来对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形成的历史贡献”,《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44-47页。
    113.赵理富:“我国党政体制发展探析”,《理论月刊》,2004年第12期,43-45页。
    114.赵友良:“试论现代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江东论坛》,2007年第3期,12-15页。
    115.郑惠:“对‘文化大革命’几个问题的认识(上)”,《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1期,35-40页。
    116.郑惠:“‘文化大革命’几个问题的认识(下)”,《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2期,62-67页。
    117.朱光磊、周振超:“党政关系规范化研究”,《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51-57页。
    118.朱江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综述及其展望”,《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7期,184-186页。
    119.竺乾威:“‘大部制’刍议”,《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3期,26-28页。
    1. [美]S·M·李普赛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2. [美]库珀等著: 《二十一世纪的公共行政:挑战与改革》,王巧玲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美]罗伯特·达尔著:《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4. [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5. [美]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6. [美]安德森著:《公共决策》,唐亮译,华夏出版社,1990年。
    、7. [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8. [美]杜鲁门著:《政治过程——政治利益与公共舆论》,陈尧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9. [美]费正清、赖肖尔著:《中国:传统与变革》,张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
    10.[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著:《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
    11.[美]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
    12.[美]亨廷顿等著:《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罗荣渠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13.[美]罗伯特·杰克曼著:《不需要暴力的权力》,欧阳景根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
    14.[美]罗斯金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
    15.[美]罗兹曼著:《中国的现代化》,陶晔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16.[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7.[美]尼克松著:《领导者》,尤勰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18.[美]汤森、沃马克著:《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19.[美]唐斯:《官僚制内幕》,郭小聪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0.[美]詹姆斯·M·伯恩斯:《领袖论》,刘李胜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21.[美]张大卫:《中流砥柱各有千秋:周恩来与邓小平》,王宏周、杜淑英等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年。
    22.[英]波特兰·罗素著:《权力论——新社会分析》,吴友三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
    23.[英]迪克·威尔逊著:《周恩来》,封长虹译,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24.[英]韩素英著: 《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王弄笙等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25.[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第二卷大跃进:1958——1960》,魏海生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90年。
    26.[英]莫里斯·迈斯纳著:《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1. Bernard E. Brown.2000. Comparative Politics:Notes and Readings, New York:Harcourt
    2. Chakrabarti, Sreemati.1998. Mao China's Intellectuals and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Delhi:Sanchar Publishing House
    3. Chang, Tony H.1999. China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a selected bibliography of English language works,Westport,Connecticut & London:Greemvood Press
    4. Chong, Woei Lien.2002. China's Great Proletarian Cultural Revolution:Master Narratives and Post-Mao Counternarratives, Lanham: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5. David W. Chang.1984. Zhou Enlai and Deng Xiaoping in the Chinese leadership succession crisis, Washington D. C.: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6. Farinas, Roderick M. ed.1993. The Political of China 1949-1989, 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Feng, Chi-tsai.1996. Ten years of madness:Oral histories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San Francisco, CA:China Books
    8.Gao Yuan.1987. Bornred:a chronicle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9. Susan L. Shirk.1993. The politica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0. Tsou Tang.1986. The Culture Revolution and Post-Mao reforms: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 Wang, Norman.1995. Cultural revolution, New York:Ballantine Books
    12. Wang,JamesC.F.1976.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 China: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New York & Landon:Garland Publishing
    13. Zang,Xiaowei.1999. Children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Family Life and Political Behavior in Mao's China, Boulder:Westview Press
    14. Zhao Hong-wei.2002. Political Regime of Contemporary China,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5. Gabriella Montinola, Yingyi Qian, and Barry R. Weingast.1995.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 The Political Basis for Economic Success in China, World Politics
    16. Michel Oksenberg.2001. China's Political System:Challenges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China Journa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