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东南海洋性瓷业发展史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中国东南海洋性瓷业,是指自汉晋六朝以至明清我国东南沿海以仿烧名瓷为主要内涵,以民窑为主体,以海洋世界为市场,向海外用力的瓷业体系,其年代范围是从东汉末年瓷器开始向海外传播到二十世纪上半叶我国瓷业的衰败,其地域范围主要限定于我国东南沿海。
     探索古代东南海洋性瓷业是从海洋人文的全新角度来看我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与影响。其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色:首先,将东南海洋性瓷业作为沿海手工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到环中国海海洋社会经济文化体系的宏观视野之中进行研究,对海洋性瓷业格局初兴、发展、繁盛、变化的各个阶段历史做全面梳理。其次,将研究建立在陶瓷窑址考古资料之上,将海洋性瓷业研究由器物表象特征的对比研究深入到窑业技术交流等更深层次的探讨。再次,采取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推进海洋性瓷业研究的深入,如探讨港市发展在东南海洋性瓷业格局调整的作用,借鉴航海史和中西交通史资料来探讨航路航线变化和海洋性瓷业对外传播区域的变迁,并借助水下考古资料加以印证。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
     东汉六朝东南海洋性瓷业格局的初现。在东汉晚期成熟瓷器烧造成功后,青瓷烧造技术迅速在浙东地区沿港市方向扩散。在陶瓷经东冶、梁安、番禺等东南港市转运舶出的过程中,青瓷窑业技术也随之传播于此。伴随着早期南海——印度洋航线,中韩、中日黄海南线等航路开辟,刚刚烧制成功的成熟瓷器先后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
     隋唐五代东南海洋性瓷业的发展。隋唐五代青瓷窑业技术中心由上虞曹娥江迁往慈溪上林湖,其窑业技术已传播至东南沿海各地。海洋性瓷业大多位于港市周围或港市所在水系干流支系的两岸地区。在海洋性瓷器品种上,因为阿拉伯人的东来而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但东南海洋性瓷业还是以生产青瓷为主。东南海洋性瓷业的腹地仍局限于钱塘江以南、武夷山脉以东、南岭以南的沿海地带。
     宋元东南海洋性瓷业的扩张。宋元东南海洋性瓷业技术中心已经由浙东地区转移到浙南龙泉等地,福建、广东等地的瓷器烧造技术与浙江的差距日益缩小。窑址分布与港市之间形成了兴衰共荣的依存局面。在海洋性瓷器品种上,因宋元东南船家对南海、印度洋海权的操控,中原各大名窑如耀州窑、磁州窑、钧窑等,皆在东南沿海被仿烧,被纳入海洋性瓷业体系。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建窑黑瓷等瓷种在东南形成庞大的窑系。东南海洋性瓷业的辐射能力大为加强,江西等内陆腹地也逐渐被纳入到这一体系之中。海洋性瓷业的消费市场也在唐五代的基础上由中西亚、北非进一步扩展到东非等地,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也沿港口而向内陆腹地纵深发展。
     明清东南海洋性瓷业格局的变化。明初,在官方禁止私商下海通蕃的禁海政策之下,东南海洋性瓷业迅速萎缩。龙泉窑这一东南瓷业技术中心也趋于没落。明代中后期,在官方朝贡贸易体系瓦解、私商下海日趋频繁的情况下,东南海洋性瓷业又重新在浙南、闽南、粤东等私商猖獗之港市附近崛起。在洋船东进所构建的亚欧大航路所带来的巨大市场引诱下、在明朝中后期景德镇暂时的内外交困的契机下,青花瓷技术由景德镇官窑转向民窑,进而向东南沿海转移。在陶瓷消费市场上,因东南船家在东洋航路上的深化及与洋船亚欧航路的衔接,海洋性陶瓷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欧美等更为广大的区域。
The study on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of China is an archaeological integrative study about the impact of ceramics system in oversea areas. The main content is the imitated ceramics in southeast of China from Han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it is based on the civilian kilns and faced the sea world market. The time range is from the end of East Han when the ceramic was successfully made in China to 1950s when the ceramics industry declined. And the area mainly covers the southeast of China.
     The study is about the oversea spread and influence of the ancient ceramics in China and that is a new angle. The study method has got the features as follows: Firstly, as one organic constituting part of the handicraft industry in seashore,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is researched in the macroscopical view: the system of maritime 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es of China. And the study also introduces the big background of the system of maritime social-economic and cultures of China and the world on every stage of maritime ceramics pattern like early stage, developing stage, flourished stage and its change. Secondly, based on rich credible archaeological data of ceramic kiln sites, study of maritime ceramics is not only the superficial contrast of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deeper study on the intercourse of kiln industry and the techniques. Thirdly, taking the means of multi-subjects combination, we try to deepen the study of maritime ceramics. For example, using the study data about ports, we discuss the effects of ports' development on change of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pattern. Using the data of history of navigation and the history of traffic between China and overseas, we study the change of sea routes and the variable areas of maritime ceramics' spread, and underwater archaeological data are used to verify it.
     The exact content is as follows:
     First, the emergence and early history of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in Eastern Han and Six Dynasties. After celadon was successfully made at the end of East Han, the technique of celadon was spreaded during the ports in the east of Zhejiang. As ceramics were transported by ports of southeast like Dongye,Liangan,Panyu, the kiln techniques of celadon were spreaded in these places. Along with beginning of the sea routes like South China Sea-Indian Ocean, China-Korea, China- Japan etc, the successfully made ceramics were spreaded to Korea chersonese, Japan and Southeast Asia.
     Second, the preliminary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pattern in 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 During Sui,Tang and Five Dynasties, the center of celadon kiln industry was still in the eat of Zhejiang, but the kiln techniques had been spreaded to every place of southeast seashore. Most maritime ceramics kilns were located around the port towns or the banks of rivers and their anabranches. As Arabians came to China, the sort of maritime ceramics became multiplex, but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kilns still mainly made celadons. And the center of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didn't get to the north of Qiantang River, the east of Wuyi Mountain and the inland areas of the north of South Mountain Range.
     Third, highly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The center of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industry had been gradually diverted to the south of Zhejiang like Longquan, and disparities of ceramics techniques of Fujian and Guangdong reduced increasingly. The distributing of kiln sites and the port towns flourished or declined together. Because the ship-owners in southeast of China controlled the sea authority of South China Sea and Indian Ocean, the ceramics of large-famous kilns in Central Plains were imitated in southeast, so the sorts of these ceramics were aborted in the system of maritime ceramics. The influence of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greatly reinforced and some inlands like Jiangxi became one part of this system. The consume marker of maritime ceramics were deeply developed based on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Fourth, the change of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patter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t the beginning of Mi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ban of private businessmen's trade with overseas, the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rapidly shrinked. Longquan Kilns were inclined to breakdown. During the Middle Ming,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pay tribute-trade system and the increase of private businessmen's trade with overseas, southeast maritime ceramics grew up around the ports where private businessmen's smuggles were rampant. At the tempt of the large market brought by the Asia-Europe sea route, the technique of blue and white turned to civilian kilns from the official kiln—Jingdezhen, and further more to southeast seashore. On the consume market of ceramics, as join of the Dongyang sea route and the Asia-Europe sea route, based on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maritime ceramics extend to vaster area like Occident.
引文
[1]黑格尔:《历史哲学》,三联书店,1956年,第132-135和146页。
    [2]杨国桢:《海洋人文类型:21世纪中国史学的新视角》,《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3]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8页。
    [1]林惠祥:《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1955年4期;《福建武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厦门大学学报》1956年4期。
    [2]凌纯声:《中国古代海洋文化与亚洲地中海》,《中国边疆民族与环太平洋文化》,台北联经图书,1979年。
    [3]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第170页。
    [4]王日根、宋立:《海洋思维认识中国历史的新视角-评杨国桢主编“海洋与中国丛书”》,《历史研究》1999年第6期。
    [5]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1页。
    [1]吴绵吉:《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第32-38页。
    [2]蒋乐平等:《跨湖桥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独木舟》,《中国文物报》2002年3月21日。
    [3]陈仲玉:《试论中国东南沿海史前的海洋族群》,《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2期。
    [4]王海民、刘淑华:《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南方文物》2005年第3期。
    [5]吴绵吉:《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第34页。
    [6][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7页。
    [7]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1页。
    [1]吴春明、林果:《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5-298页。
    [2]杨国桢:《福建海洋发展模式的历史选择》,《东南学术》1998年第3期。
    [3]徐晓望:《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
    [4]徐晓望:《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
    [1][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夷人市瓷器”条,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第78页。
    [1]李辉柄:《陶瓷研究的科学与求实--怀念先师陈万里先生》,《中国古陶瓷研究》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第6页。
    [2]刘毅:《我国古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古陶瓷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集,《中国陶瓷工业》杂志社,1994年,第27-28页。
    [3]叶文程:《关于我国古外销陶瓷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5页。
    [4]李锡经:《中国外销瓷研究概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第5期。
    [5]刘洋:《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古外销瓷研究回顾》,《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4期。
    [1]陈万里:《宋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瓷器》,《文物》1963年第1期。
    [2]夏鼐:《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文物》1963年第1期。
    [3]陈万里:《再谈明清两代我国瓷器的输出》,《文物》1964年第10期。
    [4]陈万里:《调查闽南古窑址小记》,《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9期。
    [1]栗建安:《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见栗建安所著的《前言》部分。
    [2]李锡经:《中国外销瓷研究概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第5期。
    [3]李锡经:《中国外销瓷研究概述》,《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年第5期。
    [1]林士民:《试谈越窑青瓷的外销》,《古陶瓷研究》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
    [2]蒋忠义:《略谈越窑和龙泉青瓷的外销》,《古陶瓷研究》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
    [3]徐本章、叶文程等:《略谈德化窑的古外销瓷器》,《考古》1979年2期。
    [4]徐本章、叶文程等:《再谈德化窑的古外销瓷》,《古陶瓷研究》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
    [5]叶文程、徐本章:《畅销国际市场的古代德化窑外销瓷器》,《海交史研究》1980年(总第2期)。
    [6]林文明:《泉州陶瓷外销问题的探讨》,《古陶瓷研究》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
    [7]许清泉:《宋元泉州陶瓷的生产与外销》,《古陶瓷研究》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
    [8]叶文程:《晋江泉州古外销陶瓷初探》,《厦门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9]叶文程:《略谈古泉州地区的外销陶瓷》,《厦门大学学报》1982年史学增刊。
    [10]余家栋:《宋元明时期江西外销瓷初探》,《古陶瓷研究》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
    [11]冯先铭:《中国古代外销瓷的问题》,《海交史研究》1980年(总第2期)。
    [12]冯先铭:《元以前我国瓷器销行亚洲的考察》,《文物》1981年第1期。
    [13]傅振伦:《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古陶瓷研究》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
    [14]王文强:《我国陶瓷的外销及其影响》,《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5]:《关于我国古外销瓷研究的几个问题》,《古陶瓷研究》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
    [16]叶文程:《明代我国瓷器销行东南亚的考察》,《景德镇陶瓷》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辑,1983年。
    [17]叶文程:《宋元明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中国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63-96页。
    [18]苏垂昌、唐杏煌:《隋唐五代中国古陶瓷的输出》,《古陶瓷研究》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
    [19]萧湘:《试论唐代长沙铜官窑瓷器的对外传播》,《古陶瓷研究》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1982年。
    [20]赵青云:《河南唐三彩的创烧发展与外销》,《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21禚振西:《耀州窑外销陶瓷初析》,《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22宗毅:《试谈磁州窑在国外的影响及其传播》,《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
    [1]瓯炀:《古陶瓷研究的回顾与瞻望--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叶文程先生》,《东南文化》1992年Z1期。
    [2]李锡经:《中国外销瓷研究概述》,《中国历史文物》1983年,第55-57页。
    [3]瓯炀:《古陶瓷研究的回顾与瞻望--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叶文程先生》,《东南文化》1992年Z1期。
    [4]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小组、福建泉州造船厂:《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初探》,《文物》1975年10期;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海洋出版社,1987年。
    [1]栗建安:《水下考古发现的福建古代外销瓷》,《海峡两岸水下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湾历史博物馆,2000年。
    [2]栗建安:《从水下考古的发现看福建古代陶瓷的外销》,《海交史研究》2001年(总第39期)。
    [3]栗建安:《水下遗珍--记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外销瓷》,《收藏》2002年第2期。
    [1]杨国桢:《海洋人文类型:21世纪中国史学的新视野》,《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2]吴春明:《中国东南海洋性陶瓷贸易体系发展与变化》,《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3期。
    [1]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页。
    [2]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02页。
    [3][唐]李延寿撰:《南史》,卷七十九,列传六十九“夷貊下”,中华书局,1975年。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4,中华书局,1986年。
    [5]王仲殊:《东晋南北朝时代中国与海东诸国的关系》,《考古》1989年第11期。
    [6][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4页。
    [1][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卷六十“吕岱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618页。
    [2]秦大树:《中国古代瓷器--石与火的艺术》,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10页。
    [3]安志敏:《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岗发掘记》,《考古学报》1954年第8期。
    [4]郑州市文物工作组:《郑州市人民公园第二十五号商代墓葬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12期。
    [5]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57年第1期。
    [6]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考古》1965年第10期。
    [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杜岭商代遗址和汉墓》,《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12页。
    [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1996第3期。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404-405页。
    [2]周仁等:《张家坡西周居住遗址陶瓷碎片的研究》,《考古》1960第9期;
    周仁等:《张家坡西周陶瓷烧造地区的研究》,《考古》1961年第8期;
    程朱海等:《洛阳西周青釉器碎片的研究》,《中国古陶瓷研究》,科学出版社,1987,第35-40页;
    陈铁梅等:《中子活化分析对商时期原始瓷产地的研究》,《考古》1997年第7期;
    廖根深:《中原商代印纹陶、原始瓷烧造地区的探讨》,《考古》1993年第10期;
    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1页。
    [3]安金槐:《谈谈郑州商代瓷器的几个问题》,《文物》1960年第8、9合刊;
    张剑:《洛阳西周原始瓷器的探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2辑,紫禁城出版社,1984年,第87-94页。
    [4]李科友等:《略论江西吴城商代原始瓷器》,《文物》1975年第7期。
    [5]罗宏杰等:《北方出土原始瓷烧造地区的研究》,《硅酸盐学报》1996年第3期。
    [6]福建博物院:《浦城仙阳商周窑址发掘的初步收获》,《福建文博》2006年第1期;
    高建进:《福建浦城发现猫耳弄山发现商代窑址群》,《光明日报》2006年6月11日。
    [1]张昌平:《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联系》,《华夏考古》2006年第3期。
    [2]李玉林:《吴城商代龙窑》,《文物》1989年第1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上虞县商代印纹陶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11期;
    高建进:《福建浦城发现猫耳弄山发现商代窑址群》,《光明日报》2006年6月11日。
    [3]张昌平:《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联系》,《华夏考古》2006年第3期。
    [4]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2页。
    [1]朱伯谦:《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14页。
    [2]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63页。
    [3]朱伯谦:《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14页。
    [4]李家治:《我国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94-102页。
    [5]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38页。
    [1]吴春明、林果:《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5-298页。
    [2]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三联书店,2000年,第61页。
    [3]章巽:《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2-23页。
    [4][宋]李昉:《太平御览》引周处《风土记》,上海书店,1936年。
    [5][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6]《四部丛刊》初编经部,释名八卷,卷七“释船”,第三二页。
    [7]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118页。
    [1]孙光圻:《试论公元前中国风帆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最早出现的时限》,《海洋交通与文明》,海洋出版社,1993年,第28-40页。
    [2][宋]李昉:《太平御览》卷771“舟部四”卷六十九引万震《南州异物志》,上海书店,1936年。
    [3]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67、171页。
    [4]《渊鉴类函》卷36,转引自: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242页。
    [5]孙光圻:《徐福东渡航路研究》,载《徐福研究论文集》,中国矿冶大学出版社,1988年。
    [1][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4,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
    [2]夏秀瑞、孙玉琴编著:《中国对外贸易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3]夏秀瑞、孙玉琴编著:《中国对外贸易史(第一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25页。
    [1][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85页。
    [2][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十九引康泰《扶南异物志》,上海书店,1936年。
    [3]韩振华:《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研究》,《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泉州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4]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221页。
    [1]马志坚:《越窑中心论》,《东南文化》1991年第z1期。
    [1]浙江省博物馆:《青瓷风韵--永恒的千峰翠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1]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上虞县文化馆:《浙江上虞县发现的东汉瓷窑址》,《文物》1981年第10期;
    李家治:《我国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94-102页。
    [1]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2]绍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绍兴富盛战国窑址》,《考古》1979年第3期;
    沈作霖、高军:《绍兴吼山和东堡两座窑址的调查》,《考古》1987年第4期;
    符杏华:《浙江绍兴两处东周窑址的调查》,《东南文化》1992年第6期。
    [3]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绍兴外潮山、馒头山古窑址》,《江汉考古》1994年第4期。
    [4]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0页。
    [5]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1-272页。
    [1]林鞍钢:《永嘉县古窑址调查》,《东方博物》第九期;
    王同军:《东瓯窑瓷器烧成工艺的初步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张翔:《温州西山窑的时代及其与东瓯窑的关系》,《考古》1962年第10期;
    王同军:《浙江温州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9期。
    [2]林士民:《浙东青瓷的产地》,《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90页。
    [1]章金焕:《浙江上虞皂李湖古窑址调查》,《南方文物》2002年第1期。
    [2]周燕儿:《浙江绍兴畚箕山、庙屋山古窑址》,《南方文物》1993年第2期。
    [3]周燕儿、符杏华:《绍兴两处六朝青瓷窑址的调查》,《东南文化》1992年第6期。
    [4]王屹峰:《浙江萧山永兴河流域六朝青瓷窑址》,《东方博物》第13期。
    [1]王屹峰:《浙江萧山永兴河流域六朝青瓷窑址》,《东方博物》第13期。
    [2]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纪要》,《考古》1964年第4期。
    [3]王屹峰:《浙江萧山永兴河流域六朝青瓷窑址》,《东方博物》第13期。
    [1]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绍兴外潮山、馒头山古窑址》,《江汉考古》1994年第4期;
    周燕儿、符杏华:《绍兴两处六朝青瓷窑址的调查》,《东南文化》1992年第6期。
    [2]周燕儿:《绍兴凤凰山、羊山越窑调查记》,《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2期。
    [3]周燕儿:《浙江绍兴畚箕山、庙屋山古窑址》,《南方文物》1993年第2期。
    [1]朱伯谦:《朱伯谦论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0年,第73页。
    [2]曾凡:《福建南朝窑址发现的意义》,《考古》1989年第4期。
    [3]曾凡:《福建南朝窑址发现的意义》,《考古》1989年第4期。
    [4]何振良、林德民编著:《磁灶陶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8页。
    [5]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深圳文物志》,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6]广东省博物馆:《广东考古十年概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25页。
    [7]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深圳文物志》,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75页;
    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237页。
    [1]李铧:《广西桂林窑的早期窑址及其匣钵装烧工艺》,《文物》1991年第12期。
    [2]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桂林市东郊南朝墓清理简报》,《考古》1988年5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南朝墓》,《考古》1983年9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融安安宁南朝墓发掘简报》,《考古》1984年7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永福县寿城南朝墓》,《考古》1983年7期:
    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广西苍梧倒水南朝墓》,《文物》1981年12期。
    [3]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2页。
    [1]林士民:《浙东的汉代窑址》,《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15页;
    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2页:
    李刚:《古代龙窑研究》,《东方博物》第十二期;
    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4-88页;
    刘振群:《窑炉的改进和我国古陶瓷发展的关系》,《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66-167页。
    [2]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0-291页。
    [1]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51页。
    [2]申家仁:《岭南陶瓷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1-222页。
    [3]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51和361页;
    申家仁:《岭南陶瓷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2页。
    [4]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48页。
    [1]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0页。
    [2]林鞍钢:《永嘉县古窑址调查》,《东方博物》第九期:
    王同军:《东瓯窑瓷器烧成工艺的初步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张翔:《温州西山窑的时代及其与东瓯窑的关系》,《考古》1962年第10期;
    王同军:《浙江温州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9期。
    [3]王同军:《东瓯窑瓷器烧成工艺的初步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4]阮平尔:《浙江古陶瓷的发现与探索》,《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5]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1-272页。
    [1]阮平尔:《浙江古陶瓷的发现与探索》,《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2]曾凡:《福建南朝窑址发现的意义》,《考古》1989年第4期;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古墓(第一批)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一),文物出版社,1977年。
    [3]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组:《广州沙河顶西晋墓》,《考古》1985年9期;
    湖南省博物馆:《长沙两晋南朝隋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59年3期。
    [1]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56页。
    [2]李辉柄:《略谈我国青瓷的出现及其发展》,《文物》1981年第10期。
    [3]曾凡:《福建南朝窑址发现的意义》,《考古》1989年第4期;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建南安丰州狮子山东晋古墓(第一批)发掘简报》,《文物资料丛刊》(一),文物出版社,1977年。
    [4]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福州郊区南朝墓》,《考古》1974年4期;
    卢茂村:《福建建瓯水西山南朝墓》,《考古》1965年4期;
    曾凡:《福州西门外六朝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年5期。
    [1]罗宗真、王志高:《六朝文物》,南京出版社,2004年,第185-187页。
    [1]李刚:《越窑三议》,《东南文化》1988年第3期;
    施祖青:《越窑瓷器的品牌宣传与外销》,《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2]浙江省博物馆编:《浙江纪年瓷》,文物出版社,2000年,第42、43、47条。
    [3]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6-269页。
    [4]周玫:《六朝青瓷中的丧葬礼俗》,《东南文化》2003年第11期。
    [1]李刚:《汉晋胡俑发微》,《东南文化》1991年第z1期。
    [2]施加农:《西晋青瓷胡人俑的初步研究》,《东方博物》第十八期。
    [3]李刚:《从汉晋胡俑看东南地区胡人、佛教之早期史》,《东南文化》1989年第2期。
    [4]李刚:《佛教海路传入中国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贺云翱:《中国南方早期佛教艺术初探》,《东南文化》1991年第6期。
    [5]张恒:《浙江嵊县发现的早期佛教艺术品及相关问题之研究》,《东南文化》1992年第2期;
    周燕儿、蔡晓黎:《绍兴县出土的六朝佛教题材青瓷器》,《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
    蒋明明:《佛教与六朝越窑青瓷片论》,《东南文化》1992年第1期。
    [6]刘建国:《东晋青瓷的分期与特色》,《文物》1989年第1期;
    陈佐夫:《论越器中的加彩》,《文物》1960年第1期。
    [1]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5页。
    [2]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6-269页。
    [1]朱伯谦、林士民:《我国黑瓷的起源及其影响》,《考古》1983年第12期。
    [2]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16页。
    [3]林鞍钢:《永嘉县古窑址调查》,《东方博物》第九期;
    王同军:《东瓯窑瓷器烧成工艺的初步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张翔:《温州西山窑的时代及其与东瓯窑的关系》,《考古》1962年第10期;
    王同军:《浙江温州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9期。
    [1]张轸:《中华古国古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363-366页。
    [2]吴振华编著:《杭州古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7-8页。
    [3]李刚:《汉晋胡俑发微》,《东南文化》1991年第z1期。
    [1][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传第五十四”,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2]张轸:《中华古国古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616-617页。
    [3]章巽:《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2-23页。
    [4]福建省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第28页。
    [1][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一十四“东越传第五十四”,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3页
    [2]张轸:《中华古国古都》,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618-619页。
    [3]吴春明、林果:《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5-298页。
    [4]章巽:《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2-23页;
    福建省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第28页。
    [5][西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卷四十七,吴书二“孙权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01-502页。
    [6]章巽:《章巽文集》,海洋出版社,1986年,第138页。
    [1]章巽:《章巽文集》,海洋出版社,1986年,第66-72页和第137页。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4页。
    [3]刘希为等:《六朝时期岭南地区的开发》,《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1期。
    [4]黄启臣:《海上丝路与广州古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年,第29-30页。
    [1]赖琼:《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主要港口兴衰原因探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3辑,2003年9月。
    [2]缪荃孙校辑:《元和郡县忐阙卷逸文》卷3,载《元和郡县图忐》,中华书局,1983年。
    [3]司徒尚纪、李燕:《汉徐闻港地望历史地理新探》,《岭南文史》2000年第4期;
    吴松弟:《两汉时期徐闻港的重要地位和崛起原因--从岭南的早期开发与历史地理角度探讨》,《岭南文史》2002年第2期;
    赖琼:《历史时期雷州半岛主要港口兴衰原因探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8卷第3辑,2003年9月;
    阮应祺:《汉代徐闻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岭南文史》2000年第4期;
    阮应祺:《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吴绵吉:《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第34页。
    [5][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1]孙光圻:《徐福东渡航路研究》,载《徐福研究论文集》,中国矿冶大学出版社 1988年。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24,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
    [3]夏秀瑞、孙玉琴编著:《中国对外贸易史(第一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25页。
    [4]夏秀瑞、孙玉琴编著:《中国对外贸易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1][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385页。
    [1][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七百九十,引《南州异物志》,上海书店,1936年。
    [2][宋]李昉:《太平御览》卷六十九,引康泰《扶南异物志》,上海书店,1936年。
    [3]韩振华:《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研究》,《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泉州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
    [4]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编著:《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5]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古代陶瓷器》,《文物资料丛刊》第六辑;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9期。
    [6]王恒杰:《西沙群岛的考古调查》,《考古》1992年第9期。
    [1]王恒杰:《南沙群岛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9期。
    [2]《南史》,卷七十九,列传六十九“夷貊下”。
    [3][日]矢部良明著:《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1983年6月。
    [4]杨泓:《吴、东晋、南朝的文化及其对海东的影响》,《考古》1984年第6期。
    [5]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二)》,《中国文物报》,2002年1月16日,第005版,陶瓷。
    [1][韩]成正镛等:《中国六朝与韩国百济的交流--以陶瓷器为中心》,《东南文化》2005年第1期:
    [韩]赵胤宰:《略论韩国百济故地出土的中国陶瓷》,《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
    [1]唐杏煌:《汉唐陶瓷的传出和外销》,《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38页。
    [2]杨泓:《吴、东晋、南朝的文化及其对海东的影响》,《考古》1984年第6期。
    [3]黎正甫:《郡县时代之安南》,商务印书馆,1945年,第171页。
    [4]韩槐准:《中国古代与南洋之陶瓷贸易》,《中国学会年刊》1955年。
    [5]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概述》,《中国陶瓷》,2002年,第153-154页。
    [6]苏莱曼:《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外销瓷器》,《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1年6月,第69页。
    [7][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53页。
    [1]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40-150页。
    [1][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三十九“东南夷传”,岳麓书社,1998年。
    [2][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译:《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
    [3]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80页。
    [1]秦大树:《石与火的艺术--中国古代瓷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1页。
    [2]于文荣:《浅析唐代北方陶瓷工艺成就》,《中国历史文物》2000年第2期。
    [1]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88-89页。
    [2]秦大树:《石与火的艺术--中国古代瓷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03-104页。
    [3]冯先铭:《有关青花瓷器起源的几个问题》,《文物》1980年第4期。
    [1]蔡全法、寇玉海:《长沙窑析议》,《东南文化》2001年第5期。
    [2]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253-254页。
    [3][日]桑原骘藏 著、陈裕菁译:《蒲寿庚考》,中华书局,1954年。
    [1]苏莱曼著、穆来根等译:《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
    [2][唐]惠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3][日]桑原骘藏著、陈裕菁译:《蒲寿庚考》,中华书局,1954年。
    [4]中国古代造船发展史编写组:《唐宋时期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75年第4期。
    [5][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转引自《太平御览》卷771“舟部四”,上海书店,1936年。
    [1]王冠倬编著:《中国古船图谱》,三联书店,2000年,第100页及彩图9。
    [2]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339页。
    [1]马志坚:《越窑中心论》,《东南文化》1991年第z1期。
    [2]浙江省轻工业厅编:《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8页。
    [3]福建省博物馆:《建阳将口唐窑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0年第3期;
    吴裕孙:《建阳将口窑调查简报》,《福建文博》1983年第1期。
    [1]李德金:《古代瓷窑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载《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
    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载《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
    [1]孔粤华:《唐代梅县水车窑青瓷的特色及对外贸易》,《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九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330-333页。
    [1]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71页;浙江省博物馆:《青瓷风韵--永远的千峰翠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1]冯先铭:《中国陶瓷考古的主要收获》,《文物》1965年第9期。
    [2]慈溪市博物馆编:《上林湖越窑》,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15页。
    [3]谢纯龙:《慈溪里杜湖越窑遗址》,《东南文化》2000年第5期。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越窑寺龙口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11期。
    [2]林士民:《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第66页。
    [1]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纪要》,《考古》1964年第4期。
    [2]沈作霖:《绍兴上灶官山越窑》,《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周燕儿:《绍兴越窑初探》,《南方文物》2004年第1期。
    [1]章金焕:《上虞龙浦唐代窑址》,《东南文化》1992年第z1期。
    [2]李知宴:《浙江象山唐代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5期。
    [1]金祖民:《台州窑新论》,《东南文化》1990年第6期;
    台州地区文管会、温岭文化局:《浙江温岭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91年第7期。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97页。
    [2]张翔:《温州西山窑的时代及其与东瓯窑的关系》,《考古》1962年第10期;
    林鞍刚:《永嘉县古窑址调查》,《东方博物》第9期。
    [3]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9页。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97页。
    [2]朱伯谦:《浙江东阳象塘窑址调查记》,《考古》1964年第4期。
    [3]金祖民:《龙泉溪口青瓷窑址调查纪略》,《考古》1962年第10期。
    [4]浙江省轻工业厅编:《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8页。
    [1]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北宋建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2期;
    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1991-1992年度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2期。
    [2]陈鹏、黄天柱等:《福建晋江磁灶古窑址》,《考古》1982年第5期。
    [1]陈娟英:《隋唐五代闽南地区瓷业》,《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九辑,紫禁城出版社,200B年,第321-329页。
    [2]傅宋良、郑东等:《厦门杏林晚唐、五代窑址及相关问题的初探》,《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25页。
    [3]孔粤华:《唐代梅县水车窑青瓷的特色及对外贸易》,《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九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330-333页。
    [1]佛山市博物馆:《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考古》1978年第3期。
    [2]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佛山专区的几处古窑址调查简报》,《文物》1959年第12期;
    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05页。
    [3]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佛山专区的几处古窑址调查简报》,《文物》1959年第12期;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新会官冲古代窑址》,《考古》1963年第4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会市博物馆:《广东新会官冲古窑址》,《文物》2000年第6期;
    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85页。
    [1]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梅县古墓葬和古窑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3期;杨少祥:《广东梅县市唐宋窑址》,《考古》1994年第3期;
    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35页。
    [2]曾广亿:《广东潮安北郊唐代窑址》,《考古》1964年第4期;
    曾广亿:《潮州唐宋窑址初探》,《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49-64页;
    申家仁:《岭南陶瓷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5页。
    [1]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24-434页;
    邓杰昌:《广东雷州市古窑址调查与探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第210-218页。
    [2]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69-470页。
    [3]李铧:《广西桂林窑的早期窑址及其匣钵装烧工艺》,《文物》1991年第12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5页。
    [1]陈小波:《广西桂平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5-200页。
    [2]申家仁:《岭南陶瓷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2页。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5页。
    [1]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纪要》,《考古》1964年第4期。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越窑寺龙口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11期。
    [3]慈溪市博物馆编:《上林湖越窑》,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15页。
    [1]谢纯龙:《慈溪里杜湖越窑遗址》,《东南文化》2000年第5期。
    [2]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纪要》,《考古》1964年第4期。
    [3]李知宴:《浙江象山唐代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5期。
    [4]金祖民:《台州窑新论》,《东南文化》1990年第6期;
    台州地区文管会、温岭文化局:《浙江温岭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91年第7期。
    [5]朱伯谦:《浙江东阳象塘窑址调查记》,《考古》1964年第4期。
    [1]浙江省轻工业厅编:《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4-8页。
    [2]福建省博物馆:《建阳将口唐窑发掘简报》,《东南文化》1990年第3期;
    吴裕孙:《建阳将口窑调查简报》,《福建文博》1983年第1期。
    [1]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北宋建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2期;
    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1991-1992年度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2期。
    [2]曾凡:《福建南朝窑址发现的意义》,《考古》1989年第5期;
    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州怀安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6年第1期。
    [3]傅宋良、郑东等:《厦门杏林晚唐、五代窑址及相关问题的初探》,《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25页。
    [1]佛山市博物馆:《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考古》1978年第3期。
    [2]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佛山专区的几处古窑址调查简报》,《文物》1959年第12期;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新会官冲古代窑址》,《考古》1963年第4期;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会市博物馆:《广东新会官冲古窑址》,《文物》2000年第6期;
    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85页。
    [3]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佛山专区的几处古窑址调查简报》,《文物》1959年第12期;
    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05页。
    [1]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梅县古墓葬和古窑址调查、发掘简报》,《考古》1987年第3期:
    杨少祥:《广东梅县市唐宋窑址》,《考古》1994年第3期:
    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35页。
    [2]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66页。
    [3]冯先铭:《中国陶瓷史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古陶瓷研究》第4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第4页。
    [1]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24-434页;
    邓杰昌:《广东雷州市古窑址调查与探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第210-218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5页。
    [1]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69-470页。
    [2]申家仁:《岭南陶瓷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22页。
    [3]陈小波:《广西桂平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5-200页。
    [1]贡昌:《婺州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54-56页。
    [2]阮平尔:《浙江古陶瓷的发现与探索》,《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3]黄慧怡:《广东唐宋制瓷手工业遗存分期研究》,《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4]黄慧怡:《广东唐宋制瓷手工业遗存分期研究》,《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5]张云土、占剑:《婺州窑制瓷工艺》,《东方博物》第二十辑。
    [1]黄慧怡:《广东唐宋制瓷手工业遗存分期研究》,《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88-193页。
    [3]贡昌:《婺州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57-58页。
    [4]曾凡:《福建陶瓷考古概论》,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第155页。
    [5]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93页。
    [6]曾凡:《福建陶瓷考古概论》,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第154-155页。
    [1]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45页。
    [1]张云土、占剑:《婺州窑制瓷工艺》,《东方博物》第二十辑。
    [2]伍显军:《试论温州古陶瓷的文化内涵》,《东方博物》第十九期。
    [3]朱伯谦、林士民:《我国黑瓷的起源及其影响》,《考古》1983年第12期。
    [4]贡吕:《婺州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56-57页。
    [5]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北宋建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2期;
    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1991-1992年度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2期。
    [6]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24-434页;
    邓杰昌:《广东雷州市古窑址调查与探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第210- 218页。
    [1]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69-470页。
    [2]贡昌:《婺州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56-57页。
    [3]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12-213页。
    [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75,文宗七《太和八年疾愈德音》,中华书局,1983年。
    [2]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336页。
    [3]杨熺:《中国古代的海运港口》,《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58年第2期。
    [4]杨永昌:《漫谈清真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7页。
    [1]吴振华编著:《杭州古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68页。
    [2][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译:《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
    [3][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三三,世袭列传第二“钱镠传附佐传”,中华书局,1976年。
    [4]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298-301页。
    [5]福建省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第51页。
    [1]张星烺编注:《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第217-218页,中华书局1977年;
    韩振华:《伊本柯达贝氏所记唐代第三贸易港之Djanfu)),《福建文化》1947年3月号。
    [2][宋]王溥:《唐会要》卷70,中文出版社,1978年。
    [3]《新唐书》卷四十九下,志第三九下,“百官志下”。
    [4][宋]王溥:《唐会要》卷30,蔡永蒹注,中文出版社,1978年。
    [5][明]何乔远:《闽书·方域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6]福建省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第51页。
    [7][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三十九“东南夷传”,岳麓书社,1998年
    [1][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译:《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
    [2]武伯纶:《唐代广州至波斯湾的海上交通》,《文物》1972年第6期;唐《国史补》。
    [3]《旧唐书》卷一九八,列传第一四八“西戎传·波斯传”,中华书局,1975年。
    [4]《旧唐书》卷一三一,列传第八一“李勉传”,中华书局,1975年。
    [5]《旧唐书》卷一五一,列传第一○一“王锷传”,中华书局,1975年。
    [6]《全唐文》卷75,文宗七《太和八年疾愈德音》,中华书局,1983年。
    [7]苏莱曼著、刘复译:《苏莱曼东游记》,《地学杂志》,1928年第1期。
    [8]徐德志、黄达璋等编著:《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31页。
    [9]穆根来等译:《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年,第96页。
    [1][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译:《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1979年。
    [1]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宁波和义路遗址发掘报告》,《东方博物》第一辑,杭州大学出版,1997年;
    林士民:《浙江宁波市出土一批唐代瓷器》,《文物》1976年第7期;
    林士民:《宁波东门口码头遗址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05页;
    林士民:《青瓷和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01-305页;
    虞浩旭:《从宁波出土长沙窑瓷器看唐时明州港的腹地》,《景德镇陶瓷》1996年第2期。
    [2][唐]魏征:《隋书·南蛮传》,中华书局,1973年。
    [1]《新唐书·地理志》卷四三下 志第三三下,引贾耽《广州通海夷道》。
    [2]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9期
    [3]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古代陶瓷器》,《文物资料丛刊》第六辑。
    [4]王恒杰:《西沙群岛的考古调查》,《考古》1992年第9期。
    [5]王恒杰:《南沙群岛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第9期。
    [1]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21-235页。
    [2]冯先铭:《元以前我国瓷器销行亚洲的考察》,《考古》1981年第6期。
    [3]马争鸣:《高丽青瓷与浙江青瓷比较研究》,《东方博物》第十九期;
    林士民:《青瓷与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10页。
    [4]王玉新、关涛编著:《日本陶瓷图典》,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10页。
    [1][日]田中克子著,黄建秋译:《鸿胪馆遗址出土的初期贸易陶瓷初论》,《福建文博》1998年第1期:
    山本信夫:《大宰府的发掘与中国陶瓷》,《北九州的中国瓷器--从出土瓷器看古代中日交流》,北九州考古博物馆开馆5周年纪年特别展,1988年。
    [2][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泽:《日本出上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6-7页,1983年6月。
    [3][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7页,1983年6月。
    [4][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4-5页,1983年6月。
    [5][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5页,1983年6月。
    [1]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211-212页。
    [2]唐杏煌:《汉唐陶瓷的传出和外销》,《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3]李军:《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长沙窑瓷器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九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第299-300页。
    [1]唐杏煌:《汉唐陶瓷的传出和外销》,《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213页;
    林士民:《越窑与青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10页。
    [2]林士民:《越窑与青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10页;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长沙窑》,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第213页。
    [3]唐杏煌:《汉唐陶瓷的传出和外销》,《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1页。
    [4]唐杏煌:《汉唐陶瓷的传出和外销》,《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2页。
    [5]郑德坤著、李宁译:《沙捞越考古》,《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9-292页。
    [6][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晚唐、五代时期的陶瓷贸易》,《文博》1988年第2期。
    [1][日]青柳洋子著,梅文蓉译:《东南亚发掘的中国外销瓷》,《南方文物》2000年第2期。
    [2][菲律宾]费·兰达·约卡诺:《中菲贸易关系上的中国外销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6年6月。
    [3][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26页。
    [4]唐杏煌:《汉唐陶瓷的传出和外销》,《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3页。
    [5][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17-119页。
    [6]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93-94页;
    [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00-101页;
    [日]三上次男著,魏鸿文译:《伊朗发现的长沙铜官窑瓷与越州窑青瓷》,《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42-73页,1983年6月。
    [1][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94页。
    [2]唐杏煌:《汉唐陶瓷的传出和外销》,《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4页。
    [3]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4][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8-22页。
    [5]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95页。
    [6][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1页。
    [1]唐杏煌:《汉唐陶瓷的传出和外销》,《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4页:
    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96-97页。
    [2]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3页。
    [1][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中华书局,2004年。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四之二十、二十四,新华书店,1957年。
    [3]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29页。
    [1]秦大树:《石与火的艺术--中国古代瓷器》,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27页。
    [2][宋]吴自牧:《梦梁录》,文海出版社,1981年。
    [1][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商务印书馆,1985年。
    [2]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拔都他游历中国记》,中华书局,1977年。
    [3][明]茅元仪辑:《武备志》卷一一六,宗青·华世出版社,1996年。
    [4][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客舟”,商务印书馆,1937年。
    [5][明]茅元仪辑:《武备志》卷一一七,宗青·华世出版社,1996年。
    [6]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7年,第54页。
    [1][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岳麓书社,1998年。
    [2]陈开俊等合译:《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第197-198页。
    [3]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452页。
    [4]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编:《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海洋出版社,1987年,第20-21页。
    [5][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柁,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6]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427页。
    [7]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427页。
    [1]韩振华:《我国古代航海用的量天尺》,《文物集刊》第2辑,文物出版社,1980年。
    [2]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古代帆船、船技与船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第149页。
    [3][宋]陈师道、朱彧撰,李伟国校点:《后山谈丛,萍洲可谈》,卷二“甲令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四“半洋焦”,商务印书馆,1937年。
    [5][宋]赵汝适:《诸蕃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十二“江海舰船”,文海出版社,1981年。
    [7][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总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8][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商务印书馆,1937年。
    [1][元]汪大渊:《岛夷志略》,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2][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商务印书馆,1937年。
    [3]宋正海、陈民熙等:《中西远洋航行的比较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年6月,第9卷第3期。
    [4]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三联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5][宋]徐兢撰:《高丽图经》卷三十四,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5年。
    [6][明]宋濂:《元史》卷九十八“张禧传”,中华书局,1976年。
    [7]鹰岛文化财调查报告书第2集:《鹰岛海底遗迹Ⅲ》,长崎县鹰岛町教育委员会1996年。
    [8]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三联出版社,2000年,第147页。
    [9]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三联出版社,2000年,第148页。
    [10]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郊发现金代窖藏文物》,《文物》1982年1期。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27-231。
    [2]浙江省博物馆:《青瓷风韵--永远的千峰翠色》,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1]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5-181页。
    [2]曾广亿:《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江西文物》1991年第4期;
    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3页。
    [1]黄慧怡:《广东唐宋制瓷手工业遗存分期研究》,《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2]黄慧怡:《广东唐宋制瓷手工业遗存分期研究》,《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3]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59页;
    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28-43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7-14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3-14页。
    [1]沈作霖:《绍兴上灶官山越窑》,《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周燕儿:《绍兴越窑初探》,《南方文物》2004年第1期。
    [2]周燕儿:《略谈绍兴两处唐宋越窑的瓷业成就》,《景德镇陶瓷》第6卷第1期(总第71期)。
    [3]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纪要》,《考古》1964年第4期:
    李辉柄:《调查浙江鄞县窑址的收获》,《文物》1973年第5期。
    [1]谢纯龙:《慈溪里杜湖越窑遗址》,《东南文化》2000年第5期。
    [2]汪济英:《记五代吴越国的另一官窑--浙江上虞县窑寺前窑址》,《文物》1963年第1期:
    刘毅:《晚唐宋初越窑若干问题思考》,《江西文物》1991年第4期。
    [3]汤苏婴:《临海许市窑产品及相关问题》,《东方博物》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第107-112页。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浙江越窑寺龙口窑址发掘简报》,《文物》2001年第11期。
    [1]朱伯谦:《龙泉青瓷简史》,《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37页。
    [1]金柏东:《浙江永嘉桥头元代外销瓷窑址调查》,《东南文化》1991年第z1期。
    [2]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5-181页。
    [1]丁炯淳:《同安汀溪窑址调查的新收获》,《福建文博》1987年第2期;
    傅宋良、林元平:《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汀溪窑》,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9-22页;
    李辉柄:《福建同安窑调查纪略》,《文物》1974年第11期。
    [2]柯凤梅、陈豪:《福建莆田古窑址》,《考古》1995年第7期;
    张仲淳:《福建莆田庄边古瓷窑调查》,《福建文博》1987年第2期。
    [3]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13-415页。
    [1]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4-304页。
    [2]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1991-1992年度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2期。
    [1]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福建建阳水吉宋建窑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4期;
    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等:《福建建阳芦花坪窑址发掘简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37-145页:
    叶文程:《“建窑”初探》,《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46-154页;
    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北宋建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2期;
    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1991-1992年度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2期;
    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8-179页。
    [2]建瓯县文化馆:《福建建瓯小松宋代窑址调查简报》,《福建文博》1983年第1期。
    [1]福建省博物馆、南平市文化馆:《福建南平宋元窑址调查简报》,《福建文博》1983年第1期;
    傅宋良、林元平:《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汀溪窑》,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9-22页:
    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2页;
    林忠干、张文崟:《同安窑系青瓷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2]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7-235页。
    [1]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13-415页。
    [2]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27-304页。
    [1]林忠干等:《福建浦城宋元瓷窑考察》,《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王同军:《浙江温州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9期。
    [2]林登翔:《福建闽侯硋油宋代瓷窑调查》,《考古》1963年第1期。
    [3]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5-181页;
    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5页;
    栗建安:《宋元时期漳州地区的瓷业》,《福建文博》2001年第1期。
    [1]福建省博物馆:《德化窑》,文物出版社1990年;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6-215页:
    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5-181页;
    李辉柄:《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我见》,《文物》1979年第5期;
    曾凡:《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几个问题》,《文物》1979年第5期;
    德化古瓷窑址考古发掘队等:《福建德化屈斗宫窑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5期。
    [2]阮平尔:《浙江古陶瓷的发现与探索》,《东南文化》1989年第6期。
    [1]张翔:《浙江金华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65年第5期。
    [2]朱伯谦:《浙江东阳象塘窑址调查记》,《考古》1964年第4期。
    [3]王同军:《浙江市郊正和堂窑址的调查》,《考古》1999年第12期。
    [1]王同军:《东瓯窑瓷器烧成工艺的初步探讨》,《东南文化》1992年第5期。
    [2]贡昌:《浙江金华铁店村瓷窑的调查》,《文物》1984年第12期。
    [3]季志耀、沈华龙:《浙江衢县元代窑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11期。
    [4]朱伯谦:《浙江东阳象塘窑址调查记》,《考古》1964年第4期。
    [1]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衢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衢县两弓塘绘彩瓷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75-286页。
    [2]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8-232页;
    林忠干、张文崟:《同安窑系青瓷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何振良、林德民编著:《磁灶陶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孟原召:《泉州沿海地区宋元时期制瓷手工业遗存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5-49页。
    [1]黄慧怡:《广东唐宋制瓷手工业遗存分期研究》,《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2]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24-426页。
    [1]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第8期。
    [2]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353页。
    [3]李辉柄:《广东潮州古瓷窑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5期;
    黄玉质、杨少祥:《广东潮安笔架山宋代瓷窑》,《考古》1983年第6期;
    广东省博物馆编:《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40页;
    陈万里:《从几件瓷造像谈到广东潮州窑》,《潮汕考古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42-250页;
    陈历明:《潮州笔架山龙窑探讨》,《潮汕考古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1-256页。
    [4]黄慧怡:《广东唐宋制瓷手工业遗存分期研究》,《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1]刘成基:《广东河源东埔古窑址调查》,《南方文物》1997年第3期。
    [2]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华县博物馆:《广东五华县华城屋背岭遗址和龙颈坑窑址》,《考古》1996年第7期。
    [3]杨少祥:《广东梅县市唐宋窑址》,《考古》1994年第3期。
    [1]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59页;
    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28-43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7-14页。
    [2]李铧:《广西兴安县严关宋代窑址调查》,《考古》1991年第8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兴安宋代严关窑址》,《广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62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永福窑田岭宋代窑址发掘简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01-212页;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59页:
    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30-43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9-11页;
    蓝日勇:《宋代壮族地区陶瓷业的兴盛及其原因》,《广西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2]韦仁义:《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79-194页。
    [1]陈小波:《广西桂平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5-200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兴安宋代严关窑址》,《广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62页。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城县文物管理所:《柳城窑址发掘简报》,《广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63-79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全州县文物管理所:《全州古窑址调查》,《广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80-100页。
    [2]邓杰昌:《广东雷州市古窑址调查与探讨》,《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第210-218页;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考古十年概述》,《文物考古工作十年》,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26页。
    [3]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34页。
    [1]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年,第430-431页:
    曾广亿:《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江西文物》1991年第4期。
    [2]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90-193页。
    [1]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纪要》,《考古》1964年第4期;李辉柄:《调查浙江鄞县窑址的收获》,《文物》1973年第5期。
    [2]汪济英:《记五代吴越国的另一官窑--浙江上虞县窑寺前窑址》,《文物》1963年第1期;
    刘毅:《晚唐宋初越窑若干问题思考》,《江西文物》1991年第4期。
    [3]汤苏婴:《临海许市窑产品及相关问题》,《东方博物》第二辑,杭州大学出版社第107-112页。
    [4]谢纯龙:《慈溪里杜湖越窑遗址》,《东南文化》2000年第5期。
    [1]张翔:《浙江金华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65年第5期。
    [2]贡昌:《浙江金华铁店村瓷窑的调查》,《文物》1984年第12期。
    [3]季志耀、沈华龙:《浙江衢县元代窑址调查》,《考古》1989年第11期。
    [4]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衢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衢县两弓塘绘彩瓷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75-286页。
    [1]王同军:《浙江市郊正和堂窑址的调查》,《考古》1999年第12期。
    [2]金柏东:《浙江永嘉桥头元代外销瓷窑址调查》,《东南文化》1991年第z1期。
    [3]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8-232页;
    林忠干、张文崟:《同安窑系青瓷的初步研究》,《东南文化》1990年第5期;
    何振良、林德民编著:《磁灶陶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
    孟原召:《泉州沿海地区宋元时期制瓷手工业遗存研究》,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45-49页。
    [4]丁炯淳:《同安汀溪窑址调查的新收获》,《福建文博》1987年第2期;
    傅宋良、林元平:《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汀溪窑》,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9-22页;李辉柄:《福建同安窑调查纪略》,《文物》1974年第11期。
    [1]福建省博物馆:《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2000年第2期。
    [2]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424-426页。
    [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华县博物馆:《广东五华县华城屋背岭遗址和龙颈坑窑址》,《考古》1996年第7期。
    [1]韦仁义:《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79-194页。
    [2]陈小波:《广西桂平古窑址调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94-200页。
    [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全州县文物管理所:《全州古窑址调查》,《广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80-100页。
    [1]曾广亿:《广东瓷窑遗址考占概要》,《江西文物》1991年第4期:
    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3页。
    [2]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文物》1977年第8期。
    [3]李辉柄:《广东潮州古瓷窑址调查》,《考古》1979年第5期;
    黄玉质、杨少祥:《广东潮安笔架山宋代瓷窑》,《考古》1983年第6期;
    广东省博物馆编:《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1981年,第1-40页;
    陈万里:《从几件瓷造像谈到广东潮州窑》,《潮汕考古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42-250页;
    陈历明:《潮州笔架山龙窑探讨》,《潮汕考古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51-256页。
    [1]柯凤梅、陈豪:《福建莆田古窑址》,《考古》1995年第7期:
    张仲淳:《福建莆田庄边古瓷窑调查》,《福建文博》1987年第2期。
    [1]建瓯县文化馆:《福建建瓯小松宋代窑址调查简报》,《福建文博》1983年第1期。
    [2]林忠干等:《福建浦城宋元瓷窑考察》,《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3]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福建建阳水吉宋建窑发掘简报》,《考古》1964年第4期:
    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等:《福建建阳芦花坪窑址发掘简报》,《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37-145页;
    叶文程:《“建窑”初探》,《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46-154页;
    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北宋建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12期;
    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1991-1992年度发掘简报》,《考古》1995年第2期;
    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8-179页。
    [4]林登翔:《福建闽侯硋油宋代瓷窑调查》,《考古》1963年第1期。
    [5]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5-181页;
    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5页;
    栗建安:《宋元时期漳州地区的瓷业》,《福建文博》2001年第1期。
    [1]福建省博物馆:《德化窑》,文物出版社1990年;
    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6-215页;
    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5-181页;
    李辉柄:《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我见》,《文物》1979年第5期;
    曾凡:《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几个问题》,《文物》1979年第5期;
    德化古瓷窑址考古发掘队等:《福建德化屈斗宫窑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5期。
    [2]杨少祥:《广东梅县市唐宋窑址》,《考古》1994年第3期。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城县文物管理所:《柳城窑址发掘简报》,《广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63-79页。
    [1]朱伯谦:《龙泉青瓷简史》,《龙泉青瓷研究》,文物出版社,1989年,第1-37页。
    [1]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44-352页。
    [1]曾凡:《福建陶瓷考古概论》,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第174-175页。
    [2]福建省博物馆:《德化窑》,文物出版社,1990年;
    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06-215页;
    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省博物馆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175-181页;李辉柄:《关于德化屈斗富窑的我见》,《文物》1979年第5期;
    曾凡:《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几个问题》,《文物》1979年第5期;
    德化古瓷窑址考古发掘队等:《福建德化屈斗宫窑址发掘简报》,《文物》1979年第5期。
    [2]王同军:《浙江温州青瓷窑址调查》,《考古》1993年第9期。
    [1]福建省博物馆:《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2000年第2期。
    [1]曾凡:《福建陶瓷考古概论》,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1年,第171页。
    [2]邓宏文:《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的研究》,《湖南考古辑刊》第七辑,1999年。
    [3]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衢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衢县两弓塘绘彩瓷窑》,《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275-286页。
    [1]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37页。
    [2]吴振华编著:《杭州古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第97-113页。
    [1][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四,中华书局,1983年。
    [2]《乾道四明图经》卷一“分野”,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3]苏轼:《东坡全集》,四库本,卷五十八。
    [4]林士民:《铜镜、青瓷、刻石--浙东居民迁移东瀛之研究三题》,《东方博物》第十三期。
    [5]陆游:《渭南文集》,卷19,《明州育王山买田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6年。
    [1]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宁波和义路遗址发掘报告》,《东方博物》第一辑,杭州大学出版,1997年:
    林士民:《浙江宁波市出土一批唐代瓷器》,《文物》1976年第7期;
    林士民:《宁波东门口码头遗址发掘报告》,《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05页;
    林士民:《青瓷和越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301-305页;
    虞浩旭:《从宁波出土长沙窑瓷器看唐时明州港的腹地》,《景德镇陶瓷》1996年第2期。
    [2][宋]包恢:《敝帚稿略》,卷一,《禁铜钱申省状》,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
    [3]廖刚:《投省论和灵银扎子》,载《高峰集》卷一。
    [1]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卷十五,商务印书馆,1937年。
    [2][明]黄淮:《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四八,《夷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册,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
    [4]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472页。
    [5]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三联出版社,2000年,第161页。
    [6]李东华:《泉州与我国中古的海上交通》,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第1页。
    [7]吴澄:《送姜曼卿赴泉州路录事序》,《吴文正公集》卷十六。
    [1]陈开俊等合译:《马可·波罗游记》第192页,福建科学技术出版,1981年。
    [2][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一,新华书店,1957年。
    [3][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商务印书馆,1985年。
    [4][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十三,新华书店,1957年。
    [5]洪适:《师吴堂记》,《盘洲文集》卷30,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
    [6]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拔都他游历中国记》,中华书局1977年。
    [7]黄慧怡:《广东唐宋制瓷手工业遗存分期研究》,《东南文化》2004年第5期。
    [1]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428-429页。
    [2][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341,中华书局,2004年。
    [3]《宋史》卷四八七,列传第二四六“高丽传”。
    [4][宋]徐兢撰:《高丽图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5][宋]徐兢撰:《高丽图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1]郑麒趾:《高丽史》,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92年。
    [2]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378-379页。
    [3][宋]梅应发等:《开庆四明续志》卷8,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年。
    [4]哥劭(文心)等选:《新元史·世祖本纪》,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5][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商务印书馆,1980年。
    [6]崔光南:《东方最大的古代贸易船舶的发掘--新安海底沉船》,《海交史研究》1989年1期;
    尹武炳:《新安打捞文物的特征及其意义》,《海交史研究》1989年1期;
    李德金等:《新安沉船中的中国瓷器》,《考古学报》1979年2期;
    郑良谟:《新安海底发现的陶瓷器的分类与有关问题》,《海交史研究》1989年1期。
    [1]李德金、蒋忠义、关甲堃:《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郑良谟:《新安海域陶瓷编年考察》,《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第6-9页,
    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印,1981年6月。
    [2]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古代帆船、船技与船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第3页。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海外诸蕃国”,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332,《三佛齐》,中华书局出版,1986年。
    [3]陈佳荣:《宋元明清之东西南北洋》,《海交史研究》1992年1期。
    [4][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5][宋]赵汝适:《诸蕃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7]《宋史·渤泥传》,卷四八九,列传二四八。
    [1][宋]赵汝适:《诸蕃志》,“麻逸”“三屿、蒲哩噜”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吴春明:《东洋航路网络中的贸易陶瓷与沉船考古》,《闽南古陶瓷研究》,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31-49页。
    [3][明]宋濂:《元史》卷210“三屿传”,中华书局,1976年。
    [4]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古代帆船、船技与船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第209-211页。
    [5]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小组、福建泉州造船厂:《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初探》,《文物》1975年10期;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第36-42页,海洋出版社,1987年。
    [1]珠海市博物馆等:《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第22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
    珠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珠海市文物志》第65-67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2]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4年第10期。
    [3]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古代陶瓷器--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续篇》,《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51-168页。
    [4]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编著:《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年)》,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0-34、139-149和185-195页。
    [1]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编著:《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年)》,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9-30和66-138页。
    [1]李刚:《中国青瓷外销管窥》,《东方博物》第二十一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6-27页。
    [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二“海外诸蕃国”,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新华书店,1957年。
    [1][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总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410页。
    [3]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413页。
    [1]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21-235页。
    [2]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52-253页。
    [3][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三“航海外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
    [4]彭善国:《宋元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瓷器交流》,《中原文物》2001年第2期。
    [5][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二器皿,商务印书馆,1937年。
    [1]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49页。
    [2][韩]崔淳雨:《南朝鲜出土的宋元瓷器》,《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1年6月;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311-312页。
    [3][日]原营道真:《请诸公卿议定遣唐使进止状》,转引自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283页。
    [4]王玉新、关涛编著:《日本陶瓷图典》,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15-16页。
    [5][日]长谷部乐尔:《日本的宋元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1年6月。
    [1][日]田中克子著,黄建秋译:《鸿胪馆遗址出土的初期贸易陶瓷初论》,《福建文博》1998年第1期;
    [日]山本信夫:《大宰府的发掘与中国陶瓷》,《北九州的中国瓷器--从出土瓷器看古代中日交流》,北九州考古博物馆开馆5周年纪年特别展,1988年。
    [2]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中国文物报》,2002年5月22日,第005版,陶瓷;
    [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16页,1983年6月。
    [3][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15页,1983年6月。
    [4]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中国文物报》,2002年5月22日,第005版,陶瓷。
    [1]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十二)》,《中国文物报》,2002年7月3日,第004版,陶瓷;
    [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22-24页,1983年6月。
    [2][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14页,1983年6月;
    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中国文物报》,2002年5月22日,第005版,陶瓷。
    [1]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十二)》,《中国文物报》,2002年6月19日,第005版,陶瓷;
    [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12页,1983年6月。
    [2]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中国文物报》,2002年5月22日,第005版,陶瓷:
    [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17-22页,1983年6月。
    [3]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中国文物报》,2002年5月22日,第005版,陶瓷。
    [4][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12页,1983年6月。
    [5]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中国文物报》,2002年5月22日,第005版,陶瓷。
    [6]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十一)》,《中国文物报》,2002年6月5日,第005版,陶瓷。
    [7][日]长谷部乐尔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元、明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30页,1983年6月。
    [1][日]长谷部乐尔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元、明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31页,1983年6月。
    [2]叶文程:《明代我国瓷器销行东南亚的考察》,《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第129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3]叶文程:《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极其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第54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4]冯先铭:《综论我国宋元时期“青白瓷”》,《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08页。
    [1]郑德坤著、李宁译:《沙捞越考古》,《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9-291页。
    [2]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311和354页。
    [3]苏莱曼:《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外销瓷器》,《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1年6月,第70-71页。
    [4]苏莱曼:《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外销瓷器》,《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1年6月,第73-75页;
    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310-311和354页。
    [5]冯先铭:《元以前我国瓷器销行亚洲的考察》,《文物》1981年第6期;
    叶文程:《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极其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第55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21-129页;
    [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2][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1]叶文程:《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极其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第54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2][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3][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4]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十六)》,《中国文物报》,2002年9月18日,第004版,陶瓷。
    [5][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04-108页。
    [6][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80-82页。
    [7]叶文程:《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极其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第55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8][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9][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1]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十六)》,《中国文物报》,2002年9月18日,第004版,陶瓷。
    [2][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44-46页。
    [3]叶文程:《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极其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第55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4]叶文程:《海交史研究》1987年第2期,总第12期。
    [5]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第6页,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南方文物》1990年第3期。
    [1][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8页。
    [2]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第3-5页,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3][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27页。
    [4]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第5页,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
    [5]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8-9页。
    [1]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9-10页。
    [2]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10-16页。
    [3]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17-23页。
    [1]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23-29页。
    [2]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32和35-36页。
    [1][清]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市籴考》,现代出版社,1986年。
    [1]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三联出版社,2000年,第269-270页。
    [2]李昭祥:《龙江船厂志》卷3,《官司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3][明]马欢:《瀛涯胜览》,中华书局,1985年。
    [4][明]巩珍:《西洋蕃国志》,中华书局,1961年。
    [5]叶庙梅、韩毓萱:《三汊河发现古代木船舵杆》,《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12期;
    周世德:《从宝船厂舵杆的鉴定推论郑和宝船》,《文物》1962年3期;
    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古代帆船、船技与船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第135页。
    [6]《明实录·仁宗实录》卷1。
    [7]《明实录·世宗实录》卷54。
    [1]《明实录·世宗实录》卷154。
    [2]《大清会典事例·光绪》卷776,文海出版社,1992年。
    [3]《明实录·宣宗实录》卷103。
    [4][明]何乔远:《闽书》卷四十八,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
    [5]《明实录·世宗实录》卷189。
    [6][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170页。
    [7][明]胡宗宪:《广福浙兵船当会哨记》,《明经世文编》卷267,中华书局,1962年。
    [1][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舟车第九”,世界书局,1936年。
    [1]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第512-520页。
    [2]《经济研究所抄档》,引自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1辑下册,第1271页。
    [1]吴其生:《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漳窑》,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1-31页;
    傅宋良:《闽南陶瓷概述》,《闽南古陶瓷研究》,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第9-10页。
    [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全州县文物管理所:《全州古窑址调查》,《广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98-99页。
    [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城县文物管理所:《柳城窑址发掘简报》,《广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63-79页。
    [1]邓兰:《北海古窑址群(群)初探》,《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2]广西文物考古工作队:《广西合浦上窑窑址发掘简报》,《考古》1986年第12期。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8页。
    [4]陈万里:《调查闽南古代窑址小记》,《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9期。
    [1]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
    [2]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平和县博物馆:《平和县明末清初青花窑址调查》,《福建文博》1993年第1、2合刊。
    [3]张松林、廖永民:《唐代青花瓷探析》,《中原文物》2005年第3期;
    罗学正:《青花瓷产生与发展规律探讨》,《江西文物》1990年第2期;
    马希桂:《中国青花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页;
    冯先铭:《有关青花瓷器起源的几个问题》,《文物》1980年第4期。
    [4]张咏梅:《阿拉伯-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与中国外销瓷》,《文博》2003年第1期。
    [5]甄励:《明代景德镇民间青花制瓷业述略》,《景德镇陶瓷》1986年第3期。
    [1]王立斌:《江西铅山五里峰窑址调查》,《南方文物》1999年第4期。
    [2]罗立华:《福建青花瓷器的初步研究》,《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93页。
    [1]姚澄清:《广昌发现的明代青花瓷窑》,《南方文物》1985年第2期。
    [2][明]林有年:《安溪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3册,上海古籍书店,1982年,第33页。
    [3]傅宋良:《闽南明代青花瓷器的生产与外销》,《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年,第128-144页。
    [1]a、童有庆、黄承煜等:《赣南文物工作概述》,《南方文物》1984年第2期。
    b、欧阳意:《安远县发现明代瓷窑》,《南方文物》1984年第2期。
    c、李科友:《江西考古调查发掘大事记(1956-1985)》,《南方文物》1986年第s1期。
    d、薛翘、罗星:《明代赣县瓷窑及其外销琉球产品的调查记略》,《南方文物》1983年第2期。
    [2]何纪生、彭如策等:《广东饶平九村青花窑址调查记》,《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55-161页。
    [3]福建省博物馆:《福建漳浦县古窑址调查》,《考古》1987年第2期。
    [1]傅宋良:《闽南明代青花瓷器的生产与外销》,《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8-144页。
    [2]陈东有:《走向海洋贸易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商人行为》,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第62-70页。
    [3]刘振群:《窑炉的改进和我国古陶瓷发展的关系》,《中国古陶瓷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2年。
    [4]甄励:《明代景德镇民间青花制瓷业述略》,《景德镇陶瓷》1986年第3期。
    [1]安溪县文化馆:《福建安溪古窑址调查》,《文物》1977年第7期。
    [2]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各期碗类装烧工艺考》,《文物》1982年第5期。
    [1]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106页。
    [1]唐蔚莼、喻志芳:《福建平和窑外销瓷初探》,《南方文物》1996年第4期。
    [1]《明史》卷八一,志第七五“食货志”。
    [2]《明史》卷七五,志第五一“职官志”。
    [3][明]丘浚:《大学衍义补》卷二五,《市籴之令》,中文出版社,1979年。
    [4]《明实录·世宗嘉靖实录》卷106。
    [5]黄启臣:《明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年,第153页。
    [6]《明实录·宪宗实录》卷177。
    [7][清]龙文彬:《明会要》卷77,《外番一·琉球》,中华书局,1956年。
    [8]《明实录·仁宗洪熙实录》卷5上。
    [9]福建省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第144-145页。
    [1]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3页。
    [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二十,上海书店,1935年。
    [3]周起元:张燮《东西洋考》“序”,中华书局1982年。
    [4]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7-418页。
    [5]《东华续录》卷四十六“乾隆朝”。
    [1]《清实录·高宗实录》卷五五0,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戊戍,中华书局,1987。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户科史书》,康熙二十四年四月七日户部尚书科尔坤题,转印自陈希育:《清代福建的外贸港口》,《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
    [3]《厦门志》卷五《船政略·洋船》,台湾大通书局,1984年。
    [4]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6-457页。
    [5]中澳合作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定海调查发掘队:《中国福建连江定海1990年度调查、发掘报告》,《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2年总第18-19期;
    中澳联合定海水下考古队:《福建定海沉船遗址1995年度调 查与发掘》,《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第186-198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张威、林果、吴春明:《关于福建定海沉船考古的有关问题》,《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第199-20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
    [1]“东海平潭碗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队:《“东海平潭碗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的发现与收获》,《福建文博》2006年第1期:
    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队编著:《东海平潭碗礁一号出水瓷器》,科学出版社,2006年。
    [2]小江庆雄著、王军译:《水下考古学入门》第108、109页,文物出版社1996年。
    [3][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五,中华书局1981,第108页。
    [4][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据四部丛刊本影印《续修四库全书》第597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五“东洋列国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89页。
    [6][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五“东洋列国考”,中华书局,1981年,第98页。
    [1]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第137-190页,中华书局1961年;
    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古代帆船、船技与船货》,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第260-261页。
    [2]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4年第10期;
    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3]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古代陶瓷器--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续篇》,《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151-168页。
    [1]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编著:《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年)》,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50-184和270-274页。
    [2]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编著:《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年)》,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91-195页。
    [1]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2]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3]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4]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5]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6年第9期。
    [6]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编著:《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年)》,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196-204页。
    [7]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编著:《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年)》,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223-227页。
    [8]王恒杰:《西沙群岛考古调查》,《考古》1992年9期。
    [9]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4年10期。
    [1]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文物》1974年10期
    [2]王恒杰:《南沙群岛考古调查》,《考古》1997年9期。
    [3]Jeremy Green ana vidya Intakosai,Tne Pattaya wreck site excavation,Thailand,An interim report.IJNA(1983)I2.1:3-13;Jeremy Green and Rosemary Harper,The excavation of the Pattaya Wreck site and survey of three other sites,Thailand,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 Specoal Publication No.1,1983.
    [4]Jeremy Green,Rosemary Harper and S.Prishanchittara,The excavation of the Ko Kradat wrecksite Thailand(1979-1980),Special Publication of 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1981.
    [5]Jeremy Green and Rosemary Harper,The excavation of the Pattaya Wreck site and survey of three other sites,Thailand,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 Specoal Publication No.l,1983.Jeremy Green,Rosemary Harper and V.Intakosi,The Kosichang one shipwreck excavation 1983-1985,A progress report.IJNA(1986)I5.2.
    [6]黄时鉴:《从海底射出的中国瓷器之光--哈契尔的两次沉船打捞业绩》,载《中西交流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1]Franck Goddio,Discovery an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a 16th century trading vessel in the Philippines,World Wide First,1988.
    [2]袁随善译:《关于在南中国海发现的四艘明代沉船的消息披露》,《船史研究》1997年(第11-12期)。
    [3]Michael Flecker,Excavation of an oriental vessel of c.1690 off Con Dao,Vietnam.IJNA(1992)21.3:221-244.
    [4]Alya B.Honasan,The Pandanan junk:the wreck of a fifteenth-century junk is found by chance in a pearl farm off Pandanan island;Eusebio Z.Dizon,Anatomy of a shipwreck:archaeology of the 15~(th)century pandanan shipwreck;Allison I.Diem,Relics of a lost Kingdom:ceramics from the Asian maritime trade.The pearl road,tales of treasure ships in the Philippines.Christophe Loviny,1996.
    [5]Michael Flecker,Magnetomter Survey of Malacca Reclamation site.IJNA(1996)25.2:122-134.
    [6]林文荣等:《保护德化古瓷历史遗产产权--德化县呼吁向英国打捞者讨回公道》,《厦门晚报》2001年3月2日;
    《德化古瓷重归故里》,《厦门晚报》2001年5月13日。
    [7][明]张燮:《东西洋考》卷九“舟师考”,中华书局,1981页。
    [8][清]陈伦炯撰、李长傅校注:《海国闻见录校注》“南洋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1]冯承钧注、谢清高口述:《海录注》“唧肚国”条,中华书局,1955年。
    [2]福建省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第148页。
    [3][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卷七《饷税考》,中华书局,1981年。
    [1]《明史》卷三百二十五《佛朗机传》。
    [2]《明史》卷三百二十五《佛朗机传》。
    [3]James P.Delgado,Encyclopedia of Underwater and Maritime Archaeology,pp.360,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James P.Delgado,Encyclopedia of Underwater and Maritime Archaeology,pp.362,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5]《明史》卷三二三《吕宋传》。
    [6]《明史》卷三二三《吕宋传》。
    [1]Paul Clark,Eduardo Conese,Norman Nicolas,Jeremy Green,Philippines Archaeological site survey,February 1988.IJNA(1989)18.3.
    [2]Cynthia Ongpin Valdes,Allison I.Diem,Saga of the San Diego(AD1600),National Museum,Inc.Philippines,1993;
    森村健一:《菲律宾圣迭哥号沉船中的陶瓷》,《福建文博》1997年2期。
    [3]James P.Delgado,Encyclopedia of Underwater and Maritime Archaeology,pp.356-358,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龚国强:《牙买加发现的德化“中国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三辑,1990年。
    [5]《明史》卷三百二十五《和兰传》。
    [6]《清世祖顺治实录》卷一0二:包乐史、庄国土:《〈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
    [1]《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九八,文海出版社,1992年。
    [2]Antony Thorncroft,The Nanking Cargo,London,1987;
    黄时鉴:《从海底射出的中国瓷器之光--哈契尔的两次沉船打捞业绩》,载《中西交流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Robert Allan Lightley,An 18th century Dutch East Indiaman,Found at Cape Town,1971.IJNA(1976)5.4:305-316.
    [4]C.L.van der Pijl-ketel,The ceramic load of the 'Witte Leeum(1613),Rilks Museum Amsterdam,1982.
    [5]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一、二卷第7、8页,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
    [6][清]夏燮:《中西纪事》卷一,岳麓书社,1988年;张轶东:《中英两国最早的接触》,《历史研究》1958年5期。
    [1]松浦章:《清代前期中英海运贸易》,载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三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2]H.P霍尔德:《二百多年前英舰远航南海记》,载朱杰勤译《中外关系史译丛》,海洋出版社,1984年。
    [3]C.Dagget,E.Jay,F.Osada,The Griffin,An English East Indiaman Lost in the Philippines in 1761,IJNA (1990)19.1:35-41.
    [4]G.Bousquet,M.L'hour and F.Richez,The discovery of an English East Indiaman at Bassas da India,a french atoll in the Indian Ocean:the Sussex(1738).IJNA(1990)I9.1:81-85.
    [5]James P.Delgado,Encyclopedia of Underwater and Maritime Archaeology,pp.333-334,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M.L'Hour and F.Richez,An 18th century French East Indiaman:the Prince de Conty(1746),IJNA (1990)19.1:75-79.
    [2]Berit Wastfelt,Bo Gyllenevard,Jorgen Weibull,Porcelain from the East Indiaman Gotheborg.Forlags AB Denmark 1991;
    辛元欧:《瑞典的航海船舶博物馆与水下考古事业》,《船史研究》1997年(第11-12期);
    龚缨晏:《哥德堡号沉船与18世纪中西关系史研究》,载《中西交流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A.Raban,The Shipwreck off Sharm el-Sheikh,Archaeoiogy(1971)24.2:146-155;Cheryl Haldane,Sadana Island shipwreck.Egypt:Preliminary report.IJNA(1996)25.2:83-94.
    [4]冯小琦:《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对外传播》,《景德镇陶瓷》1986年3期;
    冯先铭、冯小琦:《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瓷器》;
    叶文程、罗立华:《中国青花瓷器的对外交流》,均载《江西文物》1990年2期。
    [5]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12页。
    [1][日]长谷部乐尔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元、明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32页,1983年6月。
    [2]王玉新、关涛编著:《日本陶瓷图典》,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16-17页。
    [3][日]长谷部乐尔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元、明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33-34页,1983年6月。
    [1]王玉新、关涛编著:《日本陶瓷图典》,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24-25页。
    [2]长谷部乐尔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元、明陶瓷》,《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第35-37页,1983年6月。
    [3]王玉新、关涛编著:《日本陶瓷图典》,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年,第24-25页。
    [4]长崎西川求林斋编辑:《增补华夷通商考》第三卷(宝永五年发行)三井文库收藏。转引自[日]清水实:《关于交趾》,特别展《交趾香盒--福建省出土文物与日本的传世品》,茶道资料馆,1998年10月,第141页。
    [1][日]赤沼多佳:《交趾香盒--传世品与出土物》,特别展《交趾香盒--福建省出土文物与日本的传世品》,茶道资料馆,1998年IO月,第130页。
    [2]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12页。
    [3]《明史》卷三百二十四《暹逻传》。
    [4]富斯:《菲律宾发掘的中国陶器》,《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第53页,1983年6月。
    [5]叶文程:《郑和下西洋和明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第150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6]叶文程:《宋元明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明代我国瓷器销行东南亚的考察》、《郑和下西洋和明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第73、126-129和150页,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1]苏莱曼:《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外销瓷器》,《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第71页,1983年6月。
    [2]苏莱曼:《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外销瓷器》,《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第74页,1983年6月。
    [3][日]青柳洋子东著,梅文蓉翻译,王宁校对:《东南亚发掘的中国外销瓷》,《南方文物》2000年第2期。
    [4][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27-130页。
    [5][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34-135页;
    [日]三上次男著、奚国胜译:《斯里兰卡发现中国瓷器和伊斯兰国家陶瓷--斯里兰卡出土的中国瓷器调查纪实》,《南方文物》1986年第1期。
    [1][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34-135页。
    [2][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83-108页。
    [3]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12页:
    [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73和103页。
    [4][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54-67页。
    [1][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44-53页。
    [2]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6页。
    [3][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43页。
    [4]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70页。
    [5]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8-9页。
    [6]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9-10页。
    [1]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17页。
    [2]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3]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29页。
    [1]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紫禁城出版社,1987年,第36页。
    [1]H.P霍尔德.二百多年前英舰远航南海记[A].朱杰勤译.中外关系史译北京:海洋出版社,1984.
    [2]安金槐.谈谈郑州商代瓷器的几个问题[J].文物,1960(8、9).
    [3]安溪县文化馆.福建安溪古窑址调查[J].文物,1977,(7).
    [4]安志敏.一九五二年秋季郑州二里岗发掘记[J].考古学报,1954,(8).
    [5]包乐史、庄国土.〈荷使初访中国记〉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6]蔡全法、寇玉海.长沙窑析议[J].东南文化,2001,(5).
    [7]长谷部乐尔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元、明陶瓷[A].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1983.
    [8]陈东有.走向海洋贸易带--近代世界市场互动中的中国东南商人行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9]陈佳荣.宋元明清之东西南北洋[J].海交史研究,1992,(1).
    [10]陈娟英.隋唐五代闽南地区瓷业[A].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九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11]陈开俊等合译.马可·波罗游记[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1981.
    [12]陈历明.潮州笔架山龙窑探讨[A].潮汕考古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13]陈鹏、黄天柱等.福建晋江磁灶古窑址[J].考古,1982,(5).
    [14]陈鹏、杨钦章.泉州法石乡发现宋元碇石[J].自然科学史研究,1983,(2).
    [15]陈铁梅等.中子活化分析对商时期原始瓷产地的研究[J].考古,1997,(7).
    [16]陈万里.从几件瓷造像谈到广东潮州窑[A].潮汕考古文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17]陈万里.调查闽南古窑址小记[J].文物参考资料,1957,(9).
    [18]陈万里.宋末--清初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瓷器[J].文物,1963,(1).
    [19]陈万里.再谈明清两代我国瓷器的输出[J].文物,1964,(10).
    [20]陈小波.广西桂平古窑址调查[A].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1]陈仲玉.试论中国东南沿海史前的海洋族群[J]考古与文物,2002,(2).
    [22]程朱海等.洛阳西周青釉器碎片的研究[A].中国古陶瓷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23]慈溪市博物馆编.上林湖越窑[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4]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慈溪东晋窑址的调查[J].东南文化,1993,(3).
    [25]崔光南.东方最大的古代贸易船舶的发掘--新安海底沉船[J].海交史研究,1989,(1).
    [26]《大清会典事例》[Z].台北:文海出版社,1992.
    [27]德化古瓷窑址考古发掘队等.福建德化屈斗宫窑址发掘简报[J].文物,1979,(5).
    [28]德化陶瓷志编纂组.德化陶瓷志[Z].北京:中国方志出版社,2004年.
    [29]邓宏文.吉州窑和建窑黑瓷的研究[A].湖南考古辑刊.第七辑.1999.
    [30]邓杰昌.广东雷州市古窑址调查与探讨[A].中国古陶瓷研究.第四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31]邓兰.北海古窑址群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6,(3).
    [32]丁炯淳.同安汀溪窑址调查的新收获[J].福建文博,1987,(2).
    [33]“东海平潭碗礁Ⅰ号”沉船遗址水下考古队.“东海平潭碗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的发现与收获[J].福建文博,2006,(1).
    [34][菲律宾]费·兰达·约卡诺.中菲贸易关系上的中国外销瓷[A].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6.
    [35]冯承钧译.马可·波罗行纪.中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36]冯承钧注、谢清高口述.海录注.“唧肚国”条[Z].上海:中华书局,1955.
    [37]冯先铭.有关青花瓷器起源的几个问题[J].文物,1980,(4).
    [38]冯先铭.元以前我国瓷器销行亚洲的考察[J].文物,1981,(6).
    [39]冯先铭.中国古代外销瓷的问题[J].海交史研究,1980(总2).
    [40]冯先铭.中国陶瓷考古的主要收获[J].文物,1965,(9).
    [41]冯先铭.中国陶瓷史研究回顾与展望[A].中国古陶瓷研究.第4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42]冯先铭.综论我国宋元时期“青白瓷”[A].中国古陶瓷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3]冯先铭主编.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4]冯小琦.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的对外传播[J].景德镇陶瓷,1986,(3).
    [45]佛山市博物馆.广东石湾古窑址调查[J].考古,1978,(3).
    [46]符杏华.浙江绍兴两处东周窑址的调查[J].东南文化,1992,(6).
    [47]福建博物院.浦城仙阳商周窑址发掘的初步收获[J].福建文博,2006,(1).
    [48]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州怀安窑址发掘报告[J].福建文博,1996,(1).
    [49]福建省博物馆、南平市文化馆.福建南平宋元窑址调查简报[J].福建文博,1983,(1).
    [50]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等.福建建阳芦花坪窑址发掘简报[A].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51]福建省博物馆.德化窑[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52]福建省博物馆.福建漳浦县古窑址调查[J].考古,1987,(2).
    [53]福建省博物馆.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漳州窑[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54]福建省博物馆.建阳将口唐窑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1990,(3).
    [55]福建省博物馆.武夷山遇林亭窑址发掘报告[J].福建文博,2000,(2).
    [56]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平和县博物馆.平和县明末清初青花窑址调查[J].福建文博,1993,(1、2).
    [57]福建省地方交通史志编纂委员会.福建航运史(古、近代部分)[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58]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湾宋代海船发掘与研究[Z].北京:海洋出版社,1987.
    [59]傅宋良、林元平.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汀溪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
    [60]傅宋良、郑东等.厦门杏林晚唐、五代窑址及相关问题的初探[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61]傅宋良.闽南陶瓷概述[A].闽南古陶瓷研究.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
    [62]傅振伦.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A].古陶瓷研究.第1辑.1982.
    [63]富斯.菲律宾发掘的中国陶器[A].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3.
    [64]高建进.福建浦城发现猫耳弄山发现商代窑址群[N].光明日报,2006-6-11.
    [65]龚国强.牙买加发现的德化“中国白”[A].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三辑.1990.
    [66]龚缨晏.哥德堡号沉船与18世纪中西关系史研究[A].中西交流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67]贡昌.婺州古瓷[M].紫禁城出版社,1988.
    [68]贡昌.浙江金华铁店村瓷窑的调查[J].文物,1984,(12).
    [69]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古代陶瓷器[A].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70]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北礁发现的古代陶瓷器--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续篇[A].文物资料丛刊.第6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71]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J].文物,1976,(9).
    [72]广东省博物馆.广东考古十年概述[A].文物考古工作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73]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梅县古墓葬和古窑址调查、发掘简报[J].考古,1987,(3).
    [74]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J].文物,1974,(10).
    [75]广东省博物馆编.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76]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惠州北宋窑址清理简报[J].文物,1977,(8).
    [77]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省西沙群岛第二次文物调查简报[J].文物,1976,(9).
    [78]广东省博物馆等.广东省西沙群岛文物调查简报[J].文物,1974,(10).
    [79]广东省文化厅编.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Z].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1989.
    [80]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广东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新会官冲古代窑址[J].考古,1963,(4).
    [81]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广东惠阳新庵三村古瓷窑发掘简报[J].考古,1964,(4).
    [82]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佛山专区的几处古窑址调查简报[J].文物,1959,(12).
    [83]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华县博物馆.广东五华县华城屋背岭遗址和龙颈坑窑址[J].考古,1996,(7).
    [84]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会市博物馆.广东新会官冲古窑址[J].文物,2000,(6).
    [85]广西文物考古工作队.广西合浦上窑窑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6,(12).
    [86]广西梧州市博物馆.广西苍梧倒水南朝墓[J].文物,1981,(12).
    [87]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古陶瓷精粹[Z].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88]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柳城县文物管理所.柳城窑址发掘简报[A].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89]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全州县文物管理所.全州古窑址调查[A].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9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兴安县博物馆.兴安宋代严关窑址[A].广西考古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91]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融安安宁南朝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4,(7).
    [92]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永福县寿城南朝墓[J].考古,1983,(7).
    [93]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永福窑田岭宋代窑址发掘简报[A].中国古代窑址调查 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94]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南朝墓[J].考古,1983,(9).
    [95]桂林市文物工作队.桂林市东郊南朝墓清理简报[J].考古,1988,(5).
    [96]《海道经》[Z].上海:中华书局,1985.
    [97][韩]崔淳雨.南朝鲜出土的宋元瓷器[A].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1.
    [98][韩]郑良谟.新安海底发现的陶瓷器的分类与有关问题[J].海交史研究,1989,(1).
    [99][韩]郑良谟.新安海域陶瓷编年考察[A].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编印,1981.
    [100]韩振华.魏晋南北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研究[A].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泉州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
    [101]韩振华.我国古代航海用的量天尺[A].文物集刊.第2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102]韩振华.伊本柯达贝氏所记唐代第三贸易港之Djanfu[J].福建文化,1947,(3).
    [103][汉]司马迁.史记.卷三十“平准书第八”[Z].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
    [104][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Z].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
    [105]何纪生、彭如策等.广东饶平九村青花窑址调查记[A].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06]何振良、林德民编著.磁灶陶瓷[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107]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一队.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J].考古学报,1957,(1).
    [108]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市杜岭商代遗址和汉墓[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4).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
    [10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J].华夏考古,1996,(3).
    [110]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
    [111]洪适.师吴堂记[A].盘洲文集.卷30.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12]胡宗宪.广福浙兵船当会哨记[A].明经世文编.卷267.上海:中华书局,1962.
    [113]黄慧怡.广东唐宋制瓷手工业遗存分期研究[J].东南文化,2004,(5).
    [114]黄启臣.明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A].海上丝路与广东古港.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6.
    [115]黄时鉴.从海底射出的中国瓷器之光--哈契尔的两次沉船打捞业绩[A].中西交流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116]黄玉质、杨少祥.广东潮安笔架山宋代瓷窑[J].考古,1983,(6).
    [117]吉林市博物馆.吉林市郊发现金代窖藏文物[J].文物,1982,(1).
    [118]季志耀、沈华龙.浙江衢县元代窑址调查[J].考古,1989,(11).
    [119]建瓯县文化馆.福建建瓯小松宋代窑址调查简报[J].福建文博,1983,(1).
    [120]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北宋建窑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90,(12).
    [121]建窑考古队.福建建阳县水吉建窑遗址1991-1992年度发掘简报[J].考古,1995,(2).
    [122]姜江来.江山古窑址调查[A].东方博物.第二十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23]蒋乐平等.跨湖桥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的独木舟[N].中国文物报,2002-3-21.
    [124]蒋忠义.略谈越窑和龙泉青瓷的外销[A].古陶瓷研究.第1辑.1982.
    [125]金柏东.浙江永嘉桥头元代外销瓷窑址调查[J].东南文化,1991,(z1).
    [126]金祖民.龙泉溪口青瓷窑址调查纪略[J].考古,1962,(10).
    [127]金祖民.台州窑新论[J].东南文化,1990,(6).
    [128]《旧唐书》[Z].上海:中华书局,1975.
    [129]柯凤梅、陈豪.福建莆田古窑址[J].考古,1995,(7).
    [130]孔粤华.唐代梅县水车窑青瓷的特色及对外贸易[A].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九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131]蓝日勇.宋代壮族地区陶瓷业的兴盛及其原因[J].广西民族研究,1997,(1).
    [132]李德金、蒋忠义、关甲堃.朝鲜新安海底沉船中的中国瓷器[J].考古学报,1979,(2).
    [133]李德金.古代瓷窑遗址的调查和发掘[A].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34]李德金等.新安沉船中的中国瓷器[J].考古学报,1979,(2).
    [135]李东华.泉州与我国中古的海上交通[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6.
    [136]李刚.中国青瓷外销管窥[A].东方博物.第二十一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137]李铧.广西桂林窑的早期窑址及其匣钵装烧工艺[J].文物,1991,(12).
    [138]李铧.广西兴安县严关宋代窑址调查[J].考古,1991,(8).
    [139]李辉柄.调查浙江鄞县窑址的收获[J].文物,1973,(5).
    [140]李辉柄.福建同安窑调查纪略[J].文物,1974,(11).
    [141]李辉柄.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我见[J].文物,1979,(5).
    [142]李辉柄.广东潮州古瓷窑址调查[J].考古,1979,(5).
    [143]李辉柄.陶瓷研究的科学与求实--怀念先师陈万里先生[A].中国古陶瓷研究.第4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7.
    [144]李家治.我国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A].中国古陶瓷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45]李家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146]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
    [147]李军.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与长沙窑瓷器的外销[A].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九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
    [148]李科友.江西考古调查发掘大事记(1956-1985)[J].南方文物,1986,(s1).
    [149]李科友等.略论江西吴城商代原始瓷器[J].文物,1975,(7).
    [150]李锡经.中国外销瓷研究概述[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3,(5).
    [151]李玉林.吴城商代龙窑[J].文物,1989,(1).
    [152]李昭祥.龙江船厂志.卷3[Z].官司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53]李知宴.浙江象山唐代青瓷窑址调查[J].考古,1979,(5).
    [154]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十二)[N].中国文物报,2002-7-3.
    [155]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十六)[N].中国文物报,2002-9-18.
    [156]李知宴冲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十一)[N].中国文物报,2002-6-5.
    [157]李知宴.中国古代陶瓷的对外传播[N].中国文物报,2002-5-22.
    [158]栗建安.从水下考古的发现看福建古代陶瓷的外销[J].海交史研究,2001,(总39).
    [159]栗建安.福建古瓷窑考古概述[A].福建历史文化与博物馆学研究--福建省博物馆成 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160]栗建安.水下考古发现的福建古代外销瓷[A].海峡两岸水下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历史博物馆,2000.
    [161]栗建安.水下遗珍--记中国水下考古发现的外销瓷[J].收藏,2002,(2).
    [162]栗建安.宋元时期漳州地区的瓷业[J].福建文博,2001,(1).
    [163]栗建安.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64][梁]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八列传第三十九“东南夷传”[Z].长沙:岳麓书社,1998.
    [165]廖根深.中原商代印纹陶、原始瓷烧造地区的探讨[J].考古,1993,(10).
    [166]林鞍钢.永嘉县古窑址调查[A].东方博物.第九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167]林登翔.福建闽侯硋油宋代瓷窑调查[J].考古,1963,(1).
    [168]林公务、郑辉.平和田坑窑及出土“素三彩”瓷器的初步研究[A].交趾香盒特别展--福建省出土文物与日本的传世品.日本茶道资料馆编,1998.
    [169]林惠祥.福建武平县新石器时代遗址[J].厦门大学学报,1956,(4).
    [170]林惠祥.台湾石器时代遗物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1955,(4).
    [171]林士民.宁波东门口码头遗址发掘报告[A].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学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72]林士民.青瓷与越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73]林士民.试谈越窑青瓷的外销[A].古陶瓷研究.第1辑.1982.
    [174]林士民.铜镜、青瓷、刻石--浙东居民迁移东瀛之研究三题[A].东方博物.第十三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75]林士民.再现昔日的文明--东方大港宁波考古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176]林士民.浙江宁波市出土一批唐代瓷器[J].文物,1976,(7).
    [177]林文明.泉州陶瓷外销问题的探讨[A].古陶瓷研究.第1辑.1982.
    [178]林文荣等.保护德化古瓷历史遗产产权--德化县呼吁向英国打捞者讨回公道[N].厦门晚报,2001-3-2.
    [179]林文荣等.德化古瓷重归故里[N].厦门晚报,2001-5-13.
    [180]林忠干、张文崟.同安窑系青瓷的初步研究[J].东南文化,1990,(5).
    [181]林忠干.论“中国白”--明清德化瓷器[J].东南文化,1993,(5).
    [182]林忠干等.福建浦城宋元瓷窑考察[A].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二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183]刘成基.广东河源东埔古窑址调查[J].南方文物,1997,(3).
    [184]刘新园、白焜.景德镇湖田窑各期碗类装烧工艺考[J].文物,1982,(5).
    [185]刘洋.二十世纪以来国内古外销瓷研究回顾[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4).
    [186]刘毅.晚唐宋初越窑若干问题思考[J].江西文物,1991,(4).
    [187]刘毅.我国古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中国古陶瓷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集.景德镇:《中国陶瓷工业》杂志社,1994.
    [188]刘振群.窑炉的改进和我国古陶瓷发展的关系[A].中国古陶瓷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89]罗宏杰等.北方出土原始瓷烧造地区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96,(3).
    [190]罗立华.福建青花瓷器的初步研究[A].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191]罗学正.青花瓷产生与发展规律探讨[J].江西文物,1990,(2).
    [192]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
    [193]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194]马希桂.中国青花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95]马争鸣.高丽青瓷与浙江青瓷比较研究[A].东方博物.第十九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196]马志坚.越窑中心论[J].东南文化,1991,(z1).
    [197]孟原召.泉州沿海地区宋元时期制瓷手工业遗存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98][民国]哥劭(文心)等选.新元史·世祖本纪[Z].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199][明]黄淮.历代名臣奏议[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00][明]巩珍.西洋蕃国志[Z].上海:中华书局,1961.
    [201][明]何乔远.闽书[Z].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202][明]林有年.安溪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第33册[Z].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203][明]马欢.瀛涯胜览[Z].上海:中华书局,1985.
    [204][明]茅元仪辑.武备志[Z].台北:宗青·华世出版社,1996.
    [20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Z].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206][明]宋濂.元史[z].上海:中华书局,1976.
    [207][明]姚广孝等.明实录[Z].1930年据江苏国学图书馆传抄本影印,厦门大学古籍阅览室藏书.
    [208][明]张燮著、谢方点校.东西洋考[Z].上海:中华书局,1981.
    [209]穆根来等.中国印度见闻录[Z].上海:中华书局,1983.
    [210]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宁波和义路遗址发掘报告[A].东方博物.第一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211]欧阳意.安远县发现明代瓷窑[J].南方文物,1984,(2).
    [212]瓯炀.古陶瓷研究的回顾与瞻望--访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叶文程先生[J].东南文化,1992,(Z1).
    [213]彭善国.宋元时期中国与朝鲜半岛的瓷器交流[J].中原文物,2001,(2).
    [214]乾道四明图经.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215]秦大树.中国古代瓷器--石与火的艺术[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216][清]龙文彬.明会要[Z].上海:中华书局,1956.
    [217][清]陈伦炯撰、李长傅校注.海国闻见录校注.“南洋记”[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218][清]董诰等编.全唐文[Z].上海:中华书局,1983.
    [219][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百二十[Z].上海:上海书店,1935.
    [220][清]黄以周等辑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五[Z].上海:中华书局,2004.
    [221][清]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三十一[Z].北京:现代出版社,1986.
    [222][清]夏燮.中西纪事.卷一[Z].长沙:岳麓书社,1988.
    [223][清]徐松.宋会要辑稿[Z].北京:新华书店,1957.
    [224]清实录[Z].上海:中华书局,1987.
    [225]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小组、福建泉州造船厂.泉州湾宋代海船复原初探[J].文物,1975,(10).
    [226]任卫和.广东台山宋元沉船文物简介[J].福建文博,2001,(2).
    [227][日]长谷部乐尔.日本的宋元陶瓷[A].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1.
    [228][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29][日]青柳洋子东著,梅文蓉翻译,王宁校对,东南亚发掘的中国外销瓷[J].南方文物,2000,(2).
    [230][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13--14世纪中国陶瓷的贸易圈[J].南方文物,1990,(3).
    [231][日]三上次男著、李锡经等译.陶瓷之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32][日]三上次男著、杨琮译.晚唐、五代时期的陶瓷贸易[J].文博,1988,(2).
    [233][日]三上次男著,魏鸿文译,伊朗发现的长沙铜官窑瓷与越州窑青瓷[A].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资料.第三辑.1983.
    [234][日]桑原骘藏著、陈裕菁译.蒲寿庚考[M].上海:中华书局,1954.
    [235][日]森村健一.菲律宾圣迭哥号沉船中的陶瓷[J].福建文博,1997,(2).
    [236][日]山本信夫.大宰府的发掘与中国陶瓷[A].北九州的中国瓷器--从出土瓷器看古代中日交流.北九州考古博物馆开馆5周年纪年特别展,1988.
    [237][日]矢部良明著,王仁波、程维民译.日本出土的唐宋时代的陶瓷[A].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三辑.1983.
    [238][日]松浦章.清代前期中英海运贸易[A].中外关系史译丛.第三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39][日]田中克子著,黄建秋译.鸿胪馆遗址出土的初期贸易陶瓷初论[J].福建文博,1998,(1).
    [240][日]小江庆雄著、王军译.水下考古学入门[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241][日]真人元开著、汪向荣译.唐大和上东征传[M].上海:中华书局,1979.
    [242]阮平尔.浙江古陶瓷的发现与探索[J].东南文化,1989,(6).
    [243]绍兴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浙江绍兴外潮山、馒头山古窑址[J].江汉考古,1994,(4).
    [244]绍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绍兴富盛战国窑址[J].考古,1979,(3).
    [245]申家仁.岭南陶瓷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46]深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深圳文物志[Z].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247]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48]沈作霖、高军.绍兴吼山和东堡两座窑址的调查[J].考古,1987,(4).
    [249]沈作霖.绍兴上灶官山越窑[J].东南文化,1989,(6).
    [250][宋]包恢.敝帚稿略[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251][宋]蔡絛.铁围山丛谈[Z].上海:中华书局,1983.
    [252][宋]陈师道、朱彧撰,李伟国校点.后山谈丛,萍洲可谈[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53][宋]李昉.太平御览[Z].上海:上海书店,1936.
    [254][宋]梅应发等.开庆四明续志[Z].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83.
    [255][宋]沈括.梦溪笔谈[Z].长沙:岳麓书社,1998.
    [256][宋]王溥,唐会要[Z].上海:中华书局,1985.
    [257][宋]吴自牧.梦梁录[Z].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
    [258][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Z].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259][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卷一三三[Z].上海:中华书局,1976.
    [260][宋]朱彧.萍洲可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61]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舟车第九”[Z].台北:世界书局,1936.
    [262]宋正海、陈民熙等.中西远洋航行的比较研究[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9卷,(3).
    [263]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M].北京:三联书店,1999.
    [264]苏垂昌、唐杏煌.隋唐五代中国古陶瓷的输出[A].古陶瓷研究.第1辑.1982.
    [265]苏莱曼.东南亚出土的中国外销瓷器[A].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资料.第一辑.1981.
    [266]苏莱曼著、刘复译.苏莱曼东游记[J].地学杂志,1928,(1).
    [267]苏莱曼著、穆来根等译.中国印度见闻录[M].上海:中华书局,1983.
    [268]苏轼.东坡全集[Z].四库本.
    [269]孙光圻.试论公元前中国风帆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最早出现的时限[A].海洋交通与文明.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270]孙光圻.徐福东渡航路研究[A].徐福研究论文集.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88.
    [271]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272]台州地区文管会、温岭文化局,浙江温岭青瓷窑址调查[J].考古,1991,(7).
    [273]汤苏婴.临海许市窑产品及相关问题[A].东方博物.第二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
    [274][唐]惠琳.一切经音义.卷六十一[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75][唐]魏征.隋书·南蛮传[Z].上海:中华书局,1973。
    [276]唐蔚莼、喻志芳.福建平和窑外销瓷初探[J].南方文物,1996,(4).
    [277]唐杏煌.汉唐陶瓷的传出和外销[A].东南考古研究.第一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278]童有庆、黄承焜等.赣南文物工作概述[J].南方文物,1984,(2).
    [279]碗礁一号水下考古队编著.东海平潭碗礁一号出水瓷器[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80]汪济英.记五代吴越国的另一官窑--浙江上虞县窑寺前窑址[J].文物,1963,(1).
    [281]汪庆正主编.简明陶瓷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82]王冠倬.中国古船图谱[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83]王海民、刘淑华.河姆渡文化的扩散与传播[J].南方文物,2005,(3).
    [284]王恒杰,南沙群岛考古调查[J].考古,1997,(9).
    [285]王恒杰.西沙群岛考古调查[J].考古,1992,(9).
    [286]王立斌.江西铅山五里峰窑址调查[J].南方文物,1999,(4).
    [287]王日根、宋立.海洋思维认识中国历史的新视角-评杨国桢主编“海洋与中国丛书”[J].历史研究,1999,(6).
    [288]王同军.东瓯窑瓷器烧成工艺的初步探讨[J].东南文化,1992,(5).
    [289]王同军.浙江市郊正和堂窑址的调查[J].考古,1999,(12).
    [290]王同军.浙江泰顺玉塔古窑址的调查与发掘[A].考古学集刊.第1期.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81.
    [291]王同军.浙江温州青瓷窑址调查[J].考古,1993,(9).
    [292]王同军.浙南青白瓷窑与福建曲斗宫窑、江西湖田窑关系初探[J].东南文化,1989,(6).
    [293]王文强.我国陶瓷的外销及其影响[A].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294]王新天、吴春明.论明清青花瓷业海洋性的成长--以“漳州窑”的兴起为例[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95]王屹峰.浙江萧山永兴河流域六朝青瓷窑址[A].东方博物.第13期.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96]王玉新、关涛编著,日本陶瓷图典[Z].沈阳:辽宁画报出版社,2000.
    [297]王仲殊.东晋南北朝时代中国与海东诸国的关系[J].考古,1989,(11).
    [298]韦仁义.广西藤县宋代中和窑[A].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299]吴春明、林果.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300]吴春明.东洋航路网络中的贸易陶瓷与沉船考古[A].闽南古陶瓷研究.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
    [301]吴春明.环中国海沉船--古代帆船、船技与船货[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302]吴春明.中国东南海洋性陶瓷贸易体系发展与变化[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3,(3).
    [303]吴春明.中国东南土著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304]吴建成、孙树民.“南海1号”古沉船整体打捞方案[J].广东造船,2004,(3).
    [305]吴绵吉.中国东南民族考古文选[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考古艺术研究中心,2007年.
    [306]吴其生.中国古陶瓷标本·福建漳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
    [307]吴裕孙.建阳将口窑调查简报[J].福建文博,1983,(1).
    [308]吴振华编著.杭州古港史[Z].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
    [309]伍显军.试论温州古陶瓷的文化内涵[A].东方博物.第十九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10]武伯纶.唐代广州至波斯湾的海上交通[J].文物,1972,(6).
    [311],[西晋]陈寿.三国志[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312]夏鼐.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J].文物,1963,(1)。
    [313]夏秀瑞、孙玉琴编著.中国对外贸易史[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1.
    [314]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福建建阳水吉宋建窑发掘简报[J].考古,1964,(4).
    [315]厦门志[Z].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84.
    [316]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Z].上海:中华书局,1961.
    [317]萧湘.试论唐代长沙铜官窑瓷器的对外传播[A].古陶瓷研究.第1辑.1982.
    [318]谢纯龙.慈溪里杜湖越窑遗址[J].东南文化,2000,(5).
    [319]谢明良.记黑石号(Batu Hitam)沉船中的中国陶瓷器[A].美术史研究集刊.第十三期.台北: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02.
    [320]辛元欧.瑞典的航海船舶博物馆与水下考古事业[A].船史研究,1997,(11、12).
    [321]熊海堂.东亚窑业技术发展与交流史研究[M].南京?南京大出版社,1995.
    [322]徐本章、叶文程等.略谈德化窑的古外销瓷器[J].考古,1979,(2).
    [323]徐本章、叶文程等.再谈德化窑的古外销瓷[A].古陶瓷研究.第1辑.1982.
    [324]徐德志、黄达璋等编著.广东对外经济贸易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325]徐晓望.论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J].学术研究,1998,(3).
    [326]许清泉.宋元泉州陶瓷的生产与外销[A].古陶瓷研究.第1辑.1982.
    [327]薛翘、罗星.明代赣县瓷窑及其外销琉球产品的调查记略[J].南方文物,1983,(2).
    [328]杨国桢.福建海洋发展模式的历史选择[J].东南学术,1998,(3).
    [329]杨国桢.海洋人文类型:21世纪中国史学的新视野[J].史学月刊,2001,(5).
    [330]杨少祥.广东梅县市唐宋窑址[J].考古,1994,(3).
    [331]杨熺.中国古代的海运港口[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58,(2).
    [332]杨永昌.漫谈清真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333]姚澄清.广昌发现的明代青花瓷窑[J].南方文物,1985,(2).
    [334]叶庙梅、韩毓萱.三汊河发现古代木船舵杆[J].文物参考资料,1957,(12).
    [335]叶文程、林忠干.福建陶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336]叶文程、罗立华.中国青花瓷器的对外交流[J].江西文物,1990,(2).
    [337]叶文程、徐本章.畅销国际市场的古代德化窑外销瓷器[J].海交史研究,1980,(总2).
    [338]叶文程.“建窑”初探[A].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39]叶文程.关于我国古外销陶瓷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340]叶文程.晋江泉州古外销陶瓷初探[J].厦门大学学报,1979,(1).
    [341]叶文程.略谈古泉州地区的外销陶瓷[J].厦门大学学报,1982,(史学增刊).
    [342]叶文程.明代我国瓷器销行东南亚的考察[A].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343]叶文程.宋元明时期外销东南亚陶瓷初探[A].中国外销瓷研究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344]叶文程.宋元时期龙泉青瓷的外销极其有关问题的探讨[A].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345]叶文程.郑和下西洋和明代陶瓷的外销[A].中国古外销瓷研究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346]尹武炳.新安打捞文物的特征及其意义[J].海交史研究,1989,(1).
    [347]长崎县鹰岛町教育委员会鹰岛文化财调查报告书第2集[A].鹰岛海底遗迹Ⅲ.长崎县鹰岛町教育委员会,1996.
    [348]于文荣.浅析唐代北方陶瓷工艺成就[J].中国历史文物,2000,(2).
    [349]余家栋.江西陶瓷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350]余家栋.宋元明时期江西外销瓷初探[A].古陶瓷研究.第1辑.1982.
    [351]俞伟超.十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学的主要成果[J].福建文博,1997,(2).
    [352]虞浩旭.从宁波出土长沙窑瓷器看唐时明州港的腹地[J].景德镇陶瓷,1996,(2).
    [353]虞浩旭.试论越窑发展史上的“黑暗时代”[J].景德镇陶瓷,(总78).
    [35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Z].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86.
    [355][元]汪大渊.岛夷志略[Z].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
    [356][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57]袁随善译.关于在南中国海发现的四艘明代沉船的消息披露[J].船史研究,1997,(11、12).
    [358]曾凡.福建南朝窑址发现的意义[J].考古,1989,(5).
    [359]曾凡.福建陶瓷考古概论[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1.
    [360]曾凡.关于德化屈斗宫窑的几个问题[J].文物,1979,(5).
    [361]曾广亿.潮州唐宋窑址初探[A].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62]曾广亿.广东潮安北郊唐代窑址[J].考古,1964,(4).
    [363]曾广亿.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J].江西文物,1991,(4).
    [364]曾广亿.广东明代仿龙泉青瓷及其外销初探[A].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365]张昌平.夏商时期中原与长江中游地区的文化联系[J].华夏考古,2006,(3).
    [366]张剑.洛阳西周原始瓷器的探讨[A].中国古陶瓷研究.第2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4.
    [367]张松林、廖永民.唐代青花瓷探析[J].中原文物,2005,(3).
    [368]张轶东.中英两国最早的接触[J].历史研究,1958,(5).
    [369]张威、林果、吴春明.关于福建定海沉船考古的有关问题[A].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370]张威.南海沉船的发现与预备调查[J].福建文博,1997,(2).
    [371]张翔.温州西山窑的时代及其与东瓯窑的关系[J].考古,1962,(10).
    [372]张翔.浙江金华青瓷窑址调查[J].考古,1965,(5).
    [373]张星烺.中西交通史料汇编[M].上海:中华书局,1977.
    [374]张咏梅.阿拉伯-伊斯兰装饰艺术风格与中国外销瓷[J].文博,2003,(1).
    [375]张云土、占剑.婺州窑制瓷工艺[A].东方博物.第二十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76]张仲淳.福建莆田庄边古瓷窑调查[J].福建文博,1987,(2).
    [377]章金焕.上虞龙浦唐代窑址[J].东南文化,1992,(z1).
    [378]章金焕.浙江上虞皂李湖古窑址调查[J].南方文物,2002,(1).
    [379]章巽.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80]章巽校注.法显传校注[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81]赵青云.河南唐三彩的创烧发展与外销[A].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382]赵汝适.诸蕃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83]浙江省博物馆.青瓷风韵--永远的千峰翠色[Z].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384]浙江省轻工业厅编.龙泉青瓷研究[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385]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鄞县古瓷窑址调查纪要[J].考古,1964,(4).
    [386]浙江省文物考古所、上虞县文化馆.浙江上虞县发现的东汉瓷窑址[J].文物,1981,(10).
    [387]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浙江越窑寺龙口窑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1,(11).
    [388]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衢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衢县两弓塘绘彩瓷窑[A].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建所十周年纪念(1980--1990).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3.
    [38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上虞县商代印纹陶窑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7,(11).
    [390]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浙江越窑寺龙口窑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1,(11).
    [391]真德秀.真文忠公文集[Z].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392]甄励.明代景德镇民间青花制瓷业述略[J].景德镇陶瓷,1986,(3).
    [393]郑德坤著、李宁译.沙捞越考古[A].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394]郑麒趾.高丽史[M].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92.
    [395]郑州市博物馆.郑州市铭功路西侧的两座商代墓[J].考古,1965,(10).
    [396]郑州市文物工作组.郑州市人民公园第二十五号商代墓葬清理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4,(12).
    [397]中澳合作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班定海调查发掘队.中国福建连江定海1990年度调查、发掘报告[J].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2,(18-19).
    [398]中澳联合定海水下考古队.福建定海沉船遗址1995年度调查与发掘[A].东南考古研究.第二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
    [399]中国古代造船发展史编写组.唐宋时期我国造船技术的发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1975,(4).
    [400]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Z].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401]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编著.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年)[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0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中国考古学·夏商卷[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03]周去非.岭外代答[Z].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04]周仁等.张家坡西周陶瓷烧造地区的研究[J].考古,1961,(8).
    [405]周世德.从宝船厂舵杆的鉴定推论郑和宝船[J].文物,1962,(3).
    [406]周燕儿、符杏华.绍兴两处六朝青瓷窑址的调查[J].东南文化,1992,(6).
    [407]周燕儿.略谈绍兴两处唐宋越窑的瓷业成就[J].景德镇陶瓷,(总71).
    [408]周燕儿.绍兴凤凰山、羊山越窑调查记[J].考古与文物,2001,(2).
    [409]周燕儿.绍兴越窑初探[J].南方文物,2004,(1).
    [410]周燕儿.浙江绍兴畚箕山、庙屋山古窑址[J].南方文物,1993,(2).
    [411]朱伯谦、林士民.我国黑瓷的起源及其影响[J].考古,1983,(12).
    [412]朱伯谦.龙泉青瓷简史[A].龙泉青瓷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413]朱伯谦.战国秦汉时期的陶瓷[A].朱伯谦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414]朱伯谦.浙江东阳象塘窑址调查记[J].考古,1964,(4).
    [415]朱伯谦.朱伯谦论文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416]朱寰主编.世界上古、中古史(下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17]珠海市博物馆等.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418]珠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珠海市文物志[Z].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419]禚振西.耀州窑外销陶瓷初析[A].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420]宗毅.试谈磁州窑在国外的影响及其传播[A].中国古代陶瓷的外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古外销陶瓷研究会1987年福建晋江年会论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428] Raban, The Shipwreck off Sharm el-Sheikh, Archaeology(1971)24.2:146-155; Cheryl Haldane, Sadana Island shipwreck, Egypt: Preliminary report. IJNA(1996)25.2:83—94.
    [429] Allison I. Diem, Relics of a lost Kingdom: ceramics from the Asian maritime trade.The pearl road, tales of treasure ships in the Philippines. Christophe Loviny, 1996.
    [430] Alya B. Honasan, The Pandanan junk: the wreck of a fifteenth-century junk is found by chance in a pearl farm off Pandanan island. The pearl road, tales of treasure ships in the Philippines. Christophe Loviny, 1996.
    [431] Antony Thorncroft, The Nanking Cargo, London, 1987;
    [432] Berit Wastfelt, Bo Gyllenevard, Jorgen Weibull, Porcelain from the East Indiaman Gotheborg. Forlags AB Denmark 1991;
    [433] Dagget, E. Jay, F. Osada, The Griffin, An English East Indiaman Lost in the Philippines in 1761, IJNA (1990)19.1:35—41.
    [434] C.L. van der Pijl-ketel, The ceramic load of the 'Witte Leeum (1613), Rilks Museum Amsterdam, 1982.
    [435] Cynthia Ongpin Valdes, Allison I. Diem, Saga of the San Diego (AD1600), National Museum, Inc. Philippines, 1993;
    [436] Eusebio Z. Dizon, Anatomy of a shipwreck: archaeology of the 15th century pandanan shipwreck.The pearl road, tales of treasure ships in the Philippines. Christophe Loviny, 1996.
    [437] Franck Goddio, Discovery and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of a 16th century trading vessel in the Philippines, World Wide First, 1988.
    [438] GBousquet, M.L'hour and F.Richez, The discovery of an English East Indiaman at Bassas da India, a french atoll in the Indian Ocean: the Sussex(1738). IJNA(1990) 19.1:81— 85.
    [439] James P.Delgado, Encyclopedia of Underwater and Maritime Archaeology, pp.356—358,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40] James P.Delgado, Encyclopedia of Underwater and Maritime Archaeology, pp.362,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7.
    [441] Jeremy Green and Rosemary Harper, The excavation of the Pattaya Wreck site and survey of three other sites, Thailand, 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Maritime Archaeology Specoal Publication No. 1,1983.
    [442] Jeremy Green, Rosemary Harper and V.Intakosi, The Kosichang one shipwreck excavation 1983—1985, A progress report. IJNA( 1986) 15.2.
    [443] Jeremy Green and Vidya Intakosai,The Pattaya wreck site excavation, Thailand, An interim report. IJNA(1983)12.1:3—13.
    [444] Jeremy Green, Rosemary Harper and S. Prishanchittara, The excavation of the Ko Kradat wrecksite Thailand (1979—1980), Special Publication of Western Australian Museum, 1981.
    [445] M.L'Hour and F.Richez, An 18th century French East Indiaman: the Prince de Conty(1746), IJNA (1990)19.1:75—79.
    [446] Michael Flecker, Excavation of an oriental vessel of c.1690 off Con Dao, Vietnam. IJNA(1992)21.3:221-244.
    [447]Michael Flecker,Magnetomter Survey of Malacca Reclamation site.IJNA(1996)25.2:122-134.
    [448]Paul Clark,Eduardo Conese,Norman Nicolas,Jeremy Green,Philippines Archaeological site survey,February 1988.IJNA(1989)18.3.
    [449]Robert Allan Lightley,An 18th century Dutch East Indiaman,Found at Cape Town,1971.IJNA(1976)5.4:305-31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