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之一。在多民族国家中,完善的民族法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新时期的民族法制建设应当借鉴古今中外民族法制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制王朝,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的顶峰。清代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集中国历代王朝之大成,是中国民族事务法制化管理的代表之作。清代的民族政策法制化实践过程是当前民族法制建设最好的历史参照物。
     政策和法律是最常见的两种社会规范,是国家调整社会关系、进行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它们互相配合、互相作用,共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政策法制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的制度化;二是政策的合法化;三是政策的法律化。政策法制化是实现社会管理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前提及基础。
     清代的民族政策发展经历了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雏形期、发展完善期、调整期三个阶段。清代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为原则的若干基本措施和策略的集合。具体包括高度重视、恩威并施、因俗而治、循序渐进、分而治之、综合管理等几个方面。从清代民族政策与元代民族政策的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清代民族政策的先进性。清代民族政策的实践过程不仅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而且为后世的民族事务管理和民族关系调整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新的思路。同时,清代的民族政策也同历代民族政策一样,存在着若干的局限性。
     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实践与清代民族政策的发展相对应,经历了形成、发展到完善的过程。经过近300多年的发展,清朝中央政府设立了民族事务管理的专门机构——理藩院,制定了完备的民族法体系。清代的民族法体系,可以按法的阶层分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也可以分为针对不同民族的立法。清代民族立法以建立和维护国家统一、法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与社会稳定为原则。清代民族立法的特点包括因俗立法、礼法并用、形式多样、及时立废改、分而治之、重视宗教六个方面。清代的民族政策法制化形成了民族事务管理的专门化和法制化,保证了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但同时也明显存在着阶级局限性、民族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是对历史上的民族法制管理思想、机构设置、管理方式和民族法继承与发展的结果。清代的民族政策法制化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和后世的民族事务管理具有积极的影响。
     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对当代民族法制建设的启示和借鉴作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形式方面的意义,一是内容方面的意义。在形式方面,从清朝政府对民族问题的重视看,我们急需改变当今民族工作的边缘化做法;从清代民族法的具体化看,我们应当及时消除我国民族法律政策化的倾向;从清代地方民族立法情况看,我们应当进行民族立法的深化改革。在内容方面,清代民族法运用文化手段来调整民族关系给当代民族法利用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清代民族法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优待给当代民族干部立法提供了新思路;清代的宗教法制化管理为当代的宗教立法提供了模板;清代民族立法在边疆发展方面的缺陷为当代的民族经济立法提供了反面教材。
     总之,清代民族政策法制化实践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推敲,对当代的民族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is one important strategy to constructs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In the multinational countrie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law system is the premise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is also important content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country ruled by law. The new era of national legal system should draw on the experience and the lesson in the historical or contemporary, domestic or international legal system practice. Qing is the last feudal dynasty in China, represented the pinnacle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feudal society, Qing Dynasty's national policy and the national law sets the culmination of the Chinese dynasties, is representative work in legal management of national affairs in china. Qing Dynasty's national policy legalization practice process is the best history frame of reference to the current nationality legislative work.
     Policies and laws are the more common of the two kinds of social norms.They are the effective tool and the method in the country's adjustment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social management.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jointly safeguard the social order advantageous to ruling class. Policy legalization includes three aspect contents. The first is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policy; the second is the legalization of the policy, the third is changing policy into law. The policy legalization is the premise and the foundation in achieving 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 social management.
     Qing Dynasty's national policy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long-term developing process which gradually improves. Its developing process may divide into the embryonic form time, the development consummation time, the regulatory period three stages approximately. The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policy's primary coverage is certain basic measures and strategy set. It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Supremes by the imperial authority and national unification. It specifically includes takes seriously, to use both kindness and severity vulgarly, rule due to customs and step by step, divides and rules,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national policy in Dynasty Yuan and Qing, we can more clearly see the advanced nature of national policy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policy's practice process not only promoted the Chinese nation multi-dimensional body pattern development, and has provided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and the new mentality for later generation's national affairs management and the ethnic relations adjustment. At the same time, Qing Dynasty's national policy also has certain limitations.
     Qing Dynasty's national policy legalization practice equally with the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policy's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formation, development to improvement process. After 300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Qing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 specialized agency of the management of national affairs-National Minorities Bureau, formulated the complete national law system. Qing Dynasty's national law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entral legislation and the local legislation according to classes, but also can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national legislation. The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legislation take establishes and the maintenance country unification, the legal system unification, the maintenance feudalism rule as a principle. The Features of Qing Dynasty's national policy legalization include six aspects, Due to customs legislation, etiquette and used in various forms, timely adjustment,divide and rule, attach importance to religion. Qing Dynasty's national policy legalization had formed the specialization and the legalization in the national affairs management, had already guaranteed the border areas long-term stability and advancement. But simultaneously also had the social class limitation, the national limitation and the time limitation. The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policy legalization is the result of inherits and development to the historical national legal system management concept, the organization establishment, the mod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he national law. Qing Dynasty's national policy legalization has the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a area's formation, the Chinese nation cohesive force's enhancement and later generation's national affairs management.
     The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of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policy legalization to contemporary national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is the formal meaning,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content. In the form, looked from the Qing Dynasty government's view to national question's value we are urgently needed change the national work inferior position. Looked from specific view of the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s law, we must eliminate the political tendency in our country's nationality law. Looked from the situation of Qing Dynasty Local nationality's law, we must carry on the national legislation the reform. In the content,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law adjusted the ethnic relations using the cultural method provide us for reference to strengthen the Chinese nation cohesive force for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ity law us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The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law giving favored treatment to the national minority upper society people provided the mentality to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ity cadre legislation; Qing Dynasty's religious legalization management has provided the template for the contemporary religious legislation; The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legislation flaw in the border area development has provided the material for negative education for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 economy legislation.
     In brief,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policy legalization practice is worth us studying earnestly and deliberating. I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s reference to the contemporary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legal system.
引文
①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7年版。第29页。
    ①参见沈宗灵.《“法制”、“法治”、“人治”的词义分析》.《法学研究》.1989年第四期。
    ②陈守一,张宏生主编.《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0页。
    ③李步云著.《走向法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263页。
    ④H. D. Lasswell and A. Kaplan. 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P71.
    ① Carl J. Friedrich. Man and His Government. New York:McGraw-Hill,1963. P79
    ② T.Hobbes,Leviathan,in G.C.Christie(ed). Jurisprudence-Text and Readings on the Philosophy of Law.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3.p336-337.
    ③ See J. N. Frank,Law and Modern,Coward McCann Inc.1930.p51-52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⑥《列宁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⑦《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
    ⑧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377页。
    ①王锺翰著.《王锤翰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②徐杰舜,韦日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3-495页。
    ③参见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321页。
    ④华立著.《清代的满蒙联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
    ⑤参见王春玲、于衍学.《清代改土归留成因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⑥张羽新著.《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⑦丁宏.《试析方略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观》.《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9月.第4期。
    ⑧张羽新著.《清政府与喇嘛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⑨来仪.《略论清政府民族观及民族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⑩杨恕、曹伟.《评清朝在新疆的隔离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①张晋藩著.《清朝法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②张晋藩著.《清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③张广安著.《清代民族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④方慧著.《中国历代民族法律典籍》.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⑤赵云田著.《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⑥张羽新著.《清朝治藏法规全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影印版。
    ⑦苏发祥.《简述清朝民族管理机构的形成及其演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⑧杨选第.《论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立法》.《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
    ⑨徐晓光、陈光国.《清朝对“蒙古例”、《理藩院则例》的制定与修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⑩白金兰.《略论清朝政府辖制新疆的法律<钦定回疆则例>》.《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1丁华东.《清代会典和则例的编纂及其制度》.《档案学通讯》.1994年第4期.
    12张文灿.《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评析》.《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3田莉妹.《清朝民族立法特点之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①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6页。
    ②陈振明著.《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50页。
    ①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20页。
    ②《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0页。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第6140页。
    ①[苏]维辛斯基.《国家与法的理论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第100页。
    ②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7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9页。
    ④《列宁全集》第1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⑤《列宁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92页。
    ①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
    ②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①引自李龙,刘连泰.《废除六法全书的回顾思考》.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第44页。
    ①陈振明著.《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651页。
    ①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8页。
    ②参见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方法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62-366页。
    ③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4页。
    ④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73页。
    ①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4页。
    ②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L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①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
    ②兰秉洁、刁田丁.《政策学》.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第127页。
    ③陈振明著.《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第228页。
    ①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94页。
    ①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49页。
    ②参见美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第44-58页。
    ①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66页。
    ①中仁主编.《雍正御批》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第800-801页。
    ②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67页。
    ①参见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40-746页。
    ③《清实录》.《请太祖实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①《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6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829页。
    ①《清实录》.《请太祖实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79页。
    ②王锤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49页。
    ①华立著.《清代的满蒙联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第42页。
    ②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0卷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7页。
    ①《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1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页。
    ②《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57页。
    ③《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8.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④《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1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136页。
    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0卷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7页。
    ②天台野叟撰.《大清见闻录》上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页。
    ①参见王春玲、于衍学.《清代改土归留成因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0-103页。
    ①参见董绍才.《清末新政时期垦荒政策述略》.《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第46页。
    ①参见田峰.《清末新政蒙地放垦政策探讨》.《内蒙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51页。
    ①参见张羽新著.《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9-343页。
    ②参见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①《清实录》.《清世宗实录》.卷8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页。
    ①《清史稿》115卷.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版.第3301页。
    ②王锺翰著.《清心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③《清实录》.《清太祖实录》卷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④《清实录》.《请高宗实录》卷111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916页。
    ⑤引自丁宏.《试析方略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观》.《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9月,第4期:76页。
    ①张羽新著.《清政府与喇嘛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②《清实录》.《清世宗实录》卷80.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48页。
    ③《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卷55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30页.
    ④参见来仪.《略论清政府民族观及民族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93页。
    ①王锤翰著.《清心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76页。
    ①王锺翰著.《王锺翰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页
    ②徐杰舜、韦日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3-495页.
    ③田晓岫著.《中华民族发展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38页。
    ④李宗侗注译.《春秋公羊传今注今译》卷3隐公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⑤李宗侗注译.《春秋公羊传今注今译》卷24昭公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①《清实录》.《清世宗实录》卷8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47页。
    ②《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卷1168.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666页。
    ③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191页。
    ①参见苏发祥.《简述清朝民族管理机构的形成及其演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39页。
    ①《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2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280页。
    ②《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28.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356页。
    ③张羽新著.《清朝政府与喇嘛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2页。
    ①参见杨恕、曹伟.《评清朝在新疆的隔离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第45页。
    ②《清实录》.《清世宗实录》卷8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149页。
    ③范文澜主编.《中国近代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05页。
    ④《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卷57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240页。
    ⑤参见齐清顺,田卫疆主编.《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25页
    ①明宋濂等撰.《元史》.卷99.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6年版.第2538页。
    ①徐杰舜, 韦日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94页。
    ①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①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0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00页
    ②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③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④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281页。
    ①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页。
    ①《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2页。
    ②《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1页。
    ③《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1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399页。
    ④《清实录》.《清太宗实录》卷1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546页。
    ⑤参见张晋藩.《清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140页。
    ⑥参见杨选第.《论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立法》.《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第46页。
    ①《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卷38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75页。
    ①清松森等修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钦定理藩部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2年版.第3页。
    ②参见徐晓光、陈光国.《清朝对“蒙古例”、《理藩院则例》的制定与修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第54页。
    ①参见白金兰.《略论清朝政府辖制新疆的法律<钦定回疆则例>》.《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63页。
    ①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82页。
    ①参见参见苏发祥.《简述清朝民族管理机构的形成及其演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39-43页。
    ②赵云田著.《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5页。
    ①参见张晋藩.《清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第90页。
    ①参见丁华东.《清代会典和则例的编纂及其制度》.《档案学通讯》.1994年第4期.第50-52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出版,1992年版.回疆则例部分第7页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出版,1992年版.回疆则例部分第2页
    ①参见张文灿.《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评析》.《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第65-66页。
    ①参见申新泰.《清朝中央政权对西藏行政体制和宗教制度改革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第33-39页。
    ①参见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3页。
    ②江日瘅:著.《台湾外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
    ③参见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第4页。
    ①乾隆《大清会典》卷八十,《理藩院·典属清吏司》。
    ①赵云田著.《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
    ②清松森等修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钦定理藩部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2年版.第22页。
    ③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页。
    ④拉巴平措主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6页.
    ⑤清松森等修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钦定理藩部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2年版.第98页。
    ①杨选第.《试论清代蒙古地区的司法制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四期.第59页。
    ②参见田莉妹.《清朝民族立法特点之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第88页。
    ③张友渔,高潮主编.《中华律令集成清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08页。
    ①清松森等修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钦定理藩部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2年版.第421页。
    ①杨选第.《从<理藩院则例>析清朝对蒙古地区立法特点》.《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39页。
    ①徐晓光著.《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1页。
    ①《清实录》.《清高宗实录》卷29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869页。
    ②参见杨强,李永锦著.《论清代对蒙古的立法指导思想和原则》.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61页。
    ①苏发祥.《简述清朝民族管理机构的形成及其演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二期.第39-43页。
    ①清松森等修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钦定理藩部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2年版.第97-106页.
    ②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③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①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①[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②《清实录》.《清圣祖实录》卷151.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677页。
    ①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页。
    ①清魏源著.《圣武记》卷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第149页。
    ②清昭梿著.《啸亭杂录》卷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版.第81页。
    参见星全成.《清朝治理蒙藏方略之得失》.《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第110页。
    ①马建石,杨育裳著.《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7页。
    ②马建石,杨育裳著.《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9页。
    ③辽宁大学历史系编.《清太宗实录稿本》.沈阳:辽宁大学出版,1978年版.第34页。
    ④《清实录》.《清世祖实录》卷17.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①《雍正御批》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第800-801页。
    ②参见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294页。
    ①参见杨恕、曹伟.《评清朝在新疆的隔离制度》.《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第40-48页。
    ①田继周.《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某些理论问题》,《文史哲》.1981年第3期。
    ②《清实录》.《清世宗实录》卷86.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48-149页。
    ①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561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165.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版.第3903页。
    ③参见史筠著.《民族事务管理制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①郝敬著.《尚书辩解》.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第92页
    ②韦昭著.《国语》(一).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第6页。
    ④参见徐晓光著.《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7页
    ①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第133页。
    ②宋窦仪等撰,吴翊如点校.《宋刑统》.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第197页。
    庄古发著.《清高宗十全武功研亢》.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陈荷夫编.《中国宪法类编》下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66页。
    参见喜饶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第196页。
    ①黄晓光著.《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第384页。
    ②黄奋生编.《蒙藏新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1031页
    ①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②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③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④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页。
    ①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页。
    ②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页。
    ①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
    ②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③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④参见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中国民族报》2005年3月1日。
    ① 《毛洋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①王有星.《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探因》.《实践》.2007年第八期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0页。
    [1]《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清实录》.《请太祖实录》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5年版。
    [7]《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7年版。
    [8]《中国大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年版。
    [9]《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Carl J. Friedrich. Man and His Government. New York:McGraw-Hill,1963。
    [11]H. D. Lass well and A. Kaplan. power and societ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0。
    [12]See J. N. Frank,Law and Modern,Coward McCann Inc.1930。
    [13]T.Hobbes,Leviathan,in GC.Christie(ed).Jurisprudence-Text and Readings on the Philosophy of Law. West Publishing Company.1973.。
    [14]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白金兰.《略论清朝政府辖制新疆的法律<钦定回疆则例>》.《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6]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10卷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7]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年版。
    [18]陈荷夫编.《中国宪法类编》下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9]陈守一,张宏生主编.《法学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20]陈振明著.《政策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版。
    [21]丁宏.《试析方略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观》.《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9月,第4期。
    [22]丁华东.《清代会典和则例的编纂及其制度》.《档案学通讯》.1994年第4期。
    [23]窦仪等撰,吴翊如点校.《宋刑统》.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4年版。
    [24]范文澜主编.《中国近代史》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25]方慧著.《中国历代民族法律典籍》.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26]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清史研究》.2005年第4期。
    [27]郝敬著.《尚书辩解》.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年版。
    [28]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9]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单行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0]华立著.《清代的满蒙联姻》.《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
    [31]黄奋生编.《蒙藏新志》.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32]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3]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4]江日瘅:著.《台湾外纪》.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5]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下).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
    [36]拉巴平措主编.《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
    [37]来仪.《略论清政府民族观及民族政策对促进各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影响》.《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8]兰秉洁、刁田丁.《政策学》.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39]李步云著.《走向法治》.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0]李龙,刘连泰.《废除六法全书的回顾思考》.《河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41]李宗侗注译.《春秋公羊传今注今译》卷3隐公下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42]辽宁大学历史系编.《清太宗实录稿本》.沈阳:辽宁大学出版,1978年版。
    [43]林恩显.《清朝在新疆的汉回隔离政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4]马建石,杨育裳著.《大清律例通考校注》.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5]齐清顺,田卫疆主编.《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治理新疆政策研究》.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6]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处秘书组、国家民委政法司编.《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律法规通典》.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47]塞缪尔·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张岱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
    [48]申新泰.《清朝中央政权对西藏行政体制和宗教制度改革述评》.《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49]沈宗灵.《“法制”、“法治”、“人治”的词义分析》.《法学研究》.1989年第四期。
    [50]史筠著.《民族事务管理制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51]松森等修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学汉文文献编辑室编辑.《钦定理藩部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1992年版。
    [52]苏发祥.《简述清朝民族管理机构的形成及其演变》.《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53]孙国华、朱景文主编.《法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天台野叟撰.《大清见闻录》上卷.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55]田继周.《我国民族史研究中的某些理论问题》,《文史哲》.1981年第3期。
    [56]田莉姝.《清朝民族立法特点之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3年第4期。
    [57]田涛,郑秦点校.《大清律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58]田晓岫著.《中华民族发展史》.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59]图道多吉主编.《中国民族理论与实践》.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0]王春玲、于衍学.《清代改土归留成因分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61]王有星.《内蒙古民族关系和谐探因》.《实践》.2007年第八期。
    [62]王锺翰主编.《中国民族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3]王锺翰著.《清心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64]王锺翰著.《王锺翰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5]韦昭著.《国语》(一).北京: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
    [66]维辛斯基.《国家与法的理论问题》.北京:法律出版社,1955年版。
    [67]魏源著.《圣武记》卷4.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9年版。
    [68]翁独健主编.《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69]杨选第.《论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立法》.《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
    [70]喜饶尼玛、苏发祥编著.《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1]星全成.《清朝治理蒙藏方略之得失》.《青海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72]徐杰舜,韦日科主编.《中国民族政策史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3]徐晓光、陈光国.《清朝对“蒙古例”、《理藩院则例》的制定与修订》.内蒙古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
    [74]徐晓光著.《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75]杨强,李永锦著.《论清代对蒙古的立法指导思想和原则》.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6]杨恕、曹伟.《评清朝在新疆的隔离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77]杨天宇撰.《周礼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78]杨选第.《从<理藩院则例>析清朝对蒙古地区立法特点》.《内蒙古社会 科学》.2000年第2期。
    [79]杨选第.《论清朝对蒙古地区的立法》.《内蒙古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
    [80]杨选第.《试论清代蒙古地区的司法制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1年第四期。
    [81]余梓东著.《清代民族政策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82]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决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
    [83]张广安著.《清代民族立法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4]张金马主编.《政策科学导论》.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85]张晋藩著.《清朝法制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86]张晋藩著.《清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87]张文灿.《清朝治理新疆的民族政策评析》.《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88]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9]张文显主编.《马克思主义法理学-理论与方法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0]张友渔,高潮主编.《中华律令集成清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91]张羽新著.《清朝治藏法规全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影印版。
    [92]张羽新著.《清政府与喇嘛教》.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3]张羽新著.《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94]昭梿著.《啸亭杂录》卷3.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年版。
    [95]赵云田著.《清代治理边陲的枢纽-理藩院》.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6]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蒙古律例回疆则例》.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中心出版,1992年版。
    [9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中国民族 报》2005年3月1日
    [98]中仁主编.《雍正御批》下.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99]庄吉发著.《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7年版。
    [100]董绍才.《清末新政时期垦荒政策述略》.《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第5期。
    [101]田峰.《清末新政蒙地放垦政策探讨》.《内蒙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02](德)霍恩著.《法律科学与法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03](德)考夫曼、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04](德)萨维尼著.《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105](俄)拉扎列夫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06](美)埃尔曼著.《比较法律文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7](美)波斯纳著.《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08](美)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9](美)庞德著.《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10](美)魏斐德著.《洪业——清朝开国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1](日)岩井奉信著.《立法过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112]《清朝兴亡史》(外八种).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13]《清代藏事辑要》.西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4]《中国历史大辞典》清朝卷(上、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
    [115]McKenzie, Eric Francis. 《Chinese communist policy toward minority nationalities in the Xinjiang-Uighur Autonomous Reg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Sino-Soviet dispute,1956-1965》. University of Virginia.1986 年. (Ph.D.)。
    [116]Niederhauser, Emil. 《The rise of nationality in Eastern Europe》. Corvina Kiado,1981年版。
    [117]Palmer, Katherine Ellyson. 《Creating the Zhuang. ethnic politic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University of Virginia,1997年.(Ph.D.
    [118]Rose, J.Holland. 《Nationality in modern history》.The Macmillan Company,1926年版。
    [119]Samek, Toni. 《Librarianship and human rights:a twenty-first century guide》. Chandos Pub,2007年版。
    [120]Zimmern, Alfred E. 《Nationality and government》. Chatto and Windus,1919年版。
    [121]阿拉腾奥其尔、阎芳编著.《清代新疆军府制职官传略》.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2]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3]宝贵贞.《清朝民族宗教政策与喇嘛旗的设置》(英文).《中国藏学》.2008年第2 期。
    [124]宝日吉根内.《清朝《藩部要略》稿本探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年第2期。
    [125]曹海晶著.《中外立法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26]常建华.《加强对清朝政治体制的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27]陈柏萍.《清朝对西藏地方的全面治理》.《青海师专学报》.2007年第6期。
    [128]陈伯礼著.《授权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29]陈春龙等编著.《法学通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30]陈洪波、王光萍.《当前我国民族立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
    [131]陈京.《试论清朝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积极影响》.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32]陈茂同著.《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3]陈培培:.《清朝法律特权研究》.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34]陈庆云著.《公共政策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135]陈绍凡.《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若干问题新探》.《民族研究》.2005 年第1期。
    [136]陈永胜:《西北民族地区法制现代化的障碍性因素分析》.《甘肃理论学刊》.2000年第4期。
    [137]程燎原、江山著.《法治与政治权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8]程印学.《清朝经营傣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39]崔永东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0]戴晓明著.《民族法制问题探索》.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141]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第一、二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2]邓世豹著.《授权立法的法力思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43]丁立军.《试析清代新疆统治中心转移之原因》.《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144]方慧编著.《中国历代民族法律典籍》.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45]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6]傅斯年著.《出入史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7]高大洪.《论西藏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政策法制化问题》.《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2年第2期。
    [148]高士荣著.《西北土司制度研究》.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149]高翔著.《康雍乾三帝统治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50]耿钢.《我国政府公共决策体制创新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151]公丕祥著.《法制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52]龚荫著.《中国土司制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53]龚志祥.《民族政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探讨》.《满族研究》.2007年第1期。
    [154]龚志祥.《新中国民族政策过程及实证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55]顾祖成编著.《明清治藏史要》.西藏人民出版社、齐鲁书社,1999年版。
    [156]郭道晖著.《法的时代精神》.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
    [157]郭道晖著.《中国立法制度》.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58]郭道晖总主编.《当代中国立法》(上、下),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159]韩铁铮、包梅媛.《关于“清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文教资料》.1995年第2期。
    [160]郝铁川著.《当代中国与法制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61]何芹.《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研究》. 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年。
    [162]胡瑞华.《中国共产党执政法治化研究》. 三峡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163]黄建华.《论国民党政府新疆政策的特点及成因》.《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
    [164]季卫东著.《法治秩序的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5]江海英.《新时期依法执政与党的执政方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66]金炳镐、王铁志著.《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通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7]金炳镐著.《民族理论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68]李步云、汪水清主编.《中国立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169]李步云著.《走向法治》.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0]李奋.《回疆则例研究》.石河子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71]李国栋.《民国政府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基本走向》.《烟台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72]李林著.《立法理论与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73]李培传主编.《中国社会主义立法的理论和实践》.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
    [174]李鹏年等著.《清代国家机构概述》.紫禁城出版社,1989年版。
    [175]李世宇.《从康乾民族政策看西部开发》.《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76]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以高层决策研究为中心》.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77]李燕光著.《清史经纬》.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78]李云泉.《明清朝贡制度研究》.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3年。
    [179]李云霞.《清朝的法律制度概述》.《满族研究》.2002年第4期。
    [180]李治亭著.《清康乾盛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1]梁霞红.《丰富民族法制资源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182]廖龙辉.《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论若干问题初探》.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6年。
    [183]廖祖桂、陈庆英、周炜.《清朝金瓶掣签制度及其历史意义》.《中国藏学》.1995年第3期。
    [184]刘和海、李玉福著.《立法学》.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85]刘泽华主编.《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与社会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6]卢明辉著.《清代蒙古史》.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87]罗兰桂.《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及清政府对天主教的政策》.暨南大学. 硕士论文.2000年。
    [188]马楚坚著.《明清边政与治乱》.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89]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年版。
    [190]马大正主编.《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1]马怀德主编.《中国立法体制、程序与监督》.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年版。
    [192]马曼丽主编.《中国西北边疆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93]马汝珩、成崇德主编.《清代边疆开发》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94]马汝珩、马大正主编.《清代的边疆政策》.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
    [195]马汝珩著.《清代西部历史论衡》.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96]孟森著.《满洲开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97]孟森著.《明清史讲义》(上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198]苗连营著.《立法程序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版。
    [199]穆崟臣.《试论清朝治理东蒙古的政策和措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第3期。
    [200]那仁朝格图.《试述清朝对青海蒙藏民族地方的立法》.《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1期。
    [201]娜拉.《民国新疆地方政府对游牧民族的统治政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1期。
    [202]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编.《清王朝的建立、阶层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03]牛海桢、李晓英.《简论清朝初年对青海蒙古的政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204]牛海桢.《试论乾隆年间清朝对西北准噶尔蒙古的武力征服政策》.《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05]彭谦著.《中国民族政策法律化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6]戚渊著:《论立法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07]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联书店,2001年版。
    [208]钱鹏.《清朝回族立法政策初探》.《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209]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中华书局,1980年版。
    [210]尚钺著.《中国历史纲要》.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1]沈宗灵著.《法理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12]施雪华主编.《政治科学原理》.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13]石泰峰著.《社会主义法治论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214]史骥.《民国时期东北边疆民族地区管辖述论》.《东北史地》.2008年第3期。
    [215]史筠著.《民族法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16]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7]苏亦工著.《明清律典与条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18]孙潮著.《立法技术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19]孙镇平.《清代西藏法制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0年。
    [220]谭桔华:《加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探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21]唐华彭、郭继光.《入关初期清朝对明朝法制的继承及其特点分析》.《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第2期。
    [222]汪太贤著.《西方法治主义的源与流》.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23]王德昭著.《清代科举制度研究》.中华书局,1984年版。
    [224]王红曼著.《新中国民族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25]王人博、程燎原著.《法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6]王戎生编.《台港清史研究文摘》.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27]王戎生等主编.《清代全史》第一至十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28]王唯惟.《试论清朝前期的统治方略》.《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
    [229]王文光著.《中国古代的民族识别》.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0]王欣、蔡宇安.《新疆和卓之乱与清朝的治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31]王锺翰著.《清史新考》.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32]魏千志著.《明清史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3]乌廷玉.《清朝屯田》.《史学集刊》.1996年第4期。
    [234]吴斌、陈观成.《关于完善民族法律体系的实证研究——论规范性民族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7期。
    [235]吴大旬.《清朝经营侗族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6 年。
    [236]吴丰培等编撰.《清代驻藏大臣传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237]吴桂韩.《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非常态式的政策终结——兼论我国政策终结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38]吴吉远著.《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职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39]吴永章著.《中国土司制度渊源与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240]吴玉章著.《法制的层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1]吴宗金、敖俊德主编.《中国民族立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242]吴宗金、张晓辉主编.《中国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3]吴宗金著.《民族法制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244]吴宗金著.《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45]徐向华著.《中国立法关系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46]牙含章著.《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47]晏子有.《清朝外藩封爵制度》.《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3期
    [248]杨昌儒著.《民族政策学》.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249]杨俊海.《清末民初东北移民政策与移民安置》.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50]杨仁寿著.《法学方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51]杨树蕃著.《清代中央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52]杨学琛、周远廉著.《清代八旗王公贵族兴衰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53]杨学琛著.《清代民族关系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
    [254]杨学琛著.《清代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255]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西北史地》,1999年第2期。
    [256]杨作山.《民国时期边疆民族政策刍议》.《固原师专学报》,2000年第 5期。
    [257]叶玲.《我国公共政策对法律运作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258]余宏模.《试论清朝前期贵州的土司制度》.《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259]余振贵著.《中国历代政权与伊斯兰教》.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60]余梓东.《“民族政策”定义推究》.《内蒙古社会科学》(人文版),1996年第3期。
    [261]於兴中著.《法治与文明秩序》.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62]袁长征.《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问题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63]袁长征.《民族经济政策法制化问题研究》.西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64]袁森坡著.《康雍乾经营与开发北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65]曾国庆著.《清代藏史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齐鲁书社,1999年版。
    [266]张春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释义》.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67]张金鉴著.《中国法制史概要》.中华书局,1973年版。
    [268]张谋.《政治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民族工作》.中央民族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269]张倩.《论党的政策法制化》. 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70]张双志.《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政策——以蒙藏问题为中心》.《中国藏学》,2003年第4期。
    [271]张晓辉著.《中国法律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71]张羽新著.《清代前期西部边政史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73]张中秋著.《中西方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4]章梫撰.《康熙政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
    [275]赵志忠.《清朝民族政策解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2期。
    [276]郑天挺著.《清史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7]郑永流.《法治四章》.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8]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等合著.《中国历朝行政管理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79]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编.《清史论文选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280]周鹄昌.《单行条例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81]周旺生等著.《西方法学名著评介》.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82]周旺生主编.《立法研究》第1-4卷.法律出版社,2000-2003年版。
    [283]周旺生著.《立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84]周旺生著.《立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285]周远廉主编.《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明、清朝卷.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86]周远廉著.《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87]朱光磊著.《当代政府过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88]朱景文主编.《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9]朱宗伟.《国家主义背景下的民族区域治理——清代以来新疆的政治发展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论文.200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