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唐代铁券相关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铁券是古代帝王赏赐给勋臣或重臣的一种带有盟约性质的信物。其内容镌刻在铁制的器物之上,主要是著录受赐者的显赫功勋,赞颂其美德,并具有一定免死特权。据文献记载,铁券出现于西汉,魏晋以降多有颁赐。其功用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褒奖勋功,二是安抚和笼络。有唐一代,也曾颁赐过大量的铁券。铁券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功能,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维护和巩固统治的有力法宝。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进一步搜集、整理铁券的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全方面、多角度地对唐代铁券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全文包括绪论、正文和总结三个部分,共分七章:
     第一章,回顾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研究唐代铁券的历程,说明研究唐代铁券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唐代铁券的研究经历了徘徊迷茫,渐入佳境,到趋于深化的过程。前辈学者主要是从档案学角度,以武周盟誓铁券和钱镠铁券为对象,对唐代铁券的形制和券文做了一些研究。总体而言,目前学术界对唐代铁券的相关研究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仍比较薄弱。因此,有必要继续对唐代铁券的内涵、特征、功能、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深入考察。从学术的角度讲,探究唐代时期铁券制度对当时的作用和后世的影响,无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第二章,研究铁券的渊源及其形制,旨在对认识唐代铁券奠定良好的基础。唐代铁券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汉代。汉高祖为了酬赏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开始用铁券与功臣盟誓。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也颁赐了不少铁券,从而使铁券颁赐逐渐制度化。铁券因制作材料和工艺不同,有“银券”“金券”等不同称呼,其形制大同小异,都是统治阶级维护和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
     第三章,按时间顺序论述唐代的铁券颁赐,揭示唐代铁券颁赐的时代特征。以安史之乱为界,将唐代的铁券颁赐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唐代前期,高祖、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和玄宗都有颁赐铁券之举。这一时期对铁券的颁赐较为严格,主要是用来褒奖功臣或羁縻外蕃的,铁券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盟誓方面。唐代后期,由于政治局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铁券颁赐明显增多,特别是肃宗、代宗、德宗诸朝,曾大量颁赐铁券,甚至出现滥赐的现象。铁券赏赐成为缓和矛盾的一种权宜之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四章,选择典型对唐代铁券进行个案研究,揭示唐代颁赐铁券的具体情况。以刘文静、安禄山、郭子仪、仆固怀恩、钱镠等人为例,详细考察了唐代几个最有代表性的铁券受赐者。唐代获赐铁券者的命运是不同的,有对朝廷忠心耿耿,荣宠一生;也有恃券而骄恣跋扈,甚至走向叛乱之路的,其个人的命运与唐代历史背景、帝王个人喜好、猜忌因素是紧密相连的。铁券只是帝王用来维护和巩固统治的策略和手段,在不危及其统治时,获赐者有一个好的结局,反之,铁券便失去免死功效。
     第五章,研究唐代铁券的颁赐对象,分析唐代铁券授受的特点。纵观唐代铁券颁赐的实态,可知赏赐的对象主要有开国元勋及拥立功臣、靖难功臣、归附的蕃酋首领、强藩悍将、有功宦官及其他宠臣六种。唐初铁券颁赐的对象主要是开国元勋,中、睿宗时期主要颁赐给拥立功臣,玄宗主要是颁赐个少数民族首领,安史之乱后则以平乱功臣和藩帅悍将为主。安史之乱前,铁券颁赐的范围较小。安史之乱后,铁券颁赐的对象明显扩大。其基本特点是:颁赐范围广、羁縻外蕃、恩宠蕃将、褒奖武官等。
     第六章,探讨唐代颁赐铁券的原因及其免死特权。唐代铁券的赏赐主要有沿袭旧制、尚武风气、中央集权逐渐衰弱三个方面原因。它的运用与政治的现实需要是紧密相连的。通过对唐代获赐铁券者的免死次数、死亡情况的分析,发现随着政局的演变,唐政府将铁券免死次数和相关特权的筹码不断增加,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总体上,唐代铁券免死功能较好地实现。但因为铁券的免死特权与皇权二者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铁券免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君臣矛盾加剧时,铁券盟誓的免死功能与信用原则也随之而弱化与丧失而成为一纸空文。同时,铁券免死特权对法律的公正性,正常的国家行政也会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和破坏,这是皇权专政不可避免的一个弊端体现。
     第七章,论述唐代帝王在赏赐铁券时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价值取向。帝王在颁赐铁券时,铁券不仅仅是荣耀,还赋予了政治上、经济上、司法上诸多的特权,甚至还荫及其子孙后代。很多获赐铁券的勋功在当时或是死后都享受到统治者礼制上的尊崇。此外,唐代铁券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明朝,明代铁券是以唐末颁赐给钱锣铁券为蓝本,仿唐而制,并已经建立起了一套比较严格的铁券赏赐的制度。通过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分析得知,有些人还将获取铁券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价值取向不仅仅在达官贵族上层社会出现,对普通大众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是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唐代铁券相关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着重论述了唐代铁券颁赐的时代特征,分析了唐人铁券颁赐的原因及作用。认为唐代铁券在颁赐对象、表现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铁券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具有浓厚的政治性功能,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唐代铁券制度的演变轨迹来看,礼法制度下的铁券免死特权的实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维护皇权,另一方面也可能对皇权造成伤害。
The iron credential, which the emperors award to their official's records or in important position, is a kind of authenticating object with the feature of oath of alliance. It is often engraved on the utensils to record the illustrious merits and achievements, to praise their virtue, and it can save one's life from death. The emperors of past dynasties have imitated the example since the appearance of it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t has two main functions:first, it is used to appease and win the public's supports. In Tang Dynasty, many iron credentials were award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ime and need. Since the An-Shi Rebellion, it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ang's political life, and also can be treated as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to defend and strengthen the Tang's domination.
     In the bases of the study of predecessors,I try more chances.This article re-collects some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bout the iron credential, which aim to get a holistic, deep study from overall and extensive aspect. The arti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nd has seven chapters in all.
     In chapter one, it mainly to review the course of Tang's iron credential research of 1950s in the academia. which explains academic value and theory of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of iron credential in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beginning the research was empty and got less achievement. Nowadays the research goes deeply. However, Past worthies scholar mainly research objects such as file study, make an oath of alliance by the iron credential in Wu Zhou period and QianLiu's iron credential,which makes some progresses in iron credential's shape and contend. Overall, the domestic scholars 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the Tang's iron credential change from the macroscopic view.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in the Tang's iron credential is weak and poor no matter in the macroscopic or the microcosmic view. Therefore, it needs a further study in content, character, fun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Tang's iron credential.Form academic angle,research institution of Tang's iron credential effect to that time and future generations,which is a very meaningful work beyond doubt.
     In chapter two, it explains from many aspects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iron credential appearance and its shape structure, in order to better relealize Tang's iron credential. Which origin can trace back to the Han Dynasty, Emperor Han Gaozu rewarded persons having rendered outstanding service and make an oath of alliance by the iron credential. In Wei, Jin, Southern-Northern and Sui-Tang Dynasties,the ruler bestowed some few iron credential,and had become institutional ized.Because of manufacture materials and workmanship different,there have some different name,such as 'YinQuan','JinQuan'.which mostly maintains the rule.
     In chapter three, discuss the iron credential's bestowing form the Tang Dynasty's time sequence which purpose disclosur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Take An-shi Rebellion as the turning point,which divides into two periods. In earlier period Tang Dynasty,Emperor Tang Gaozu; Gaozong, Empress Wu Zentian period; in the case of Zhongzong and Ruizong period and Xuanzong period had bestowed the iron credential and was quite strict in this time.which mainly used for rewarding persons having rendered outstanding service or controlling aborigines chieftain and mainly manifests function of making an oath of alliance. In later period Tang Dynasty, the amount of iron credential increased obviously, especiallySuzong, Daizong andDezon period, even was in flood. Bestowing the iron credential which relaxed contradiction as a temporary shift,and not from solving a problem fundamentally.
     In chapter four, choice model the case studies to Tang Dynasty Iron credential,which show bestowing the particular case of iron credential.for typical example,Liu Wenjing,An Lushan,Guo Ziyi,Pugu Huaien and Qian Liu.We can find the fate of iron coupons are different, some are loyal to the court, Jung in lifetime,some are also proud of paternity coupons defiant of authority, and even in the road toward rebellion,of whom their personal destiny,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Tang Dynasty, emperors's personal preferences, mistrust of factors are closely linked. Rail voucher is only used to preserve and strengthen the rule of imperial strategy and the means, without risk of its rule, the awared person may have a good outcome. Whereas,it will lose effectiveness.
     In chapter five, It focuses on the iron credential objects and analys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stowing the iron credential in Tang Dynasty. Throughout the course of the Tang Dynasty Iron credential, rewarding target mainly focused on the founders who have rendered meritorious achievement, heros who put down rebellion,aborigines chieftain who submitted to Tang Dynasty,the powerful military commissioners,the contribution's eunuch and other Sachiomi.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 most of bestowing the iron objects was founder who rendered meritorious achievement, and persons who supporting the emperor, and aborigines chieftain from Gaozong to Xuanzong period.After An-shi Rebellion,main awared objects have heros who put down rebellion and the powerful military commissioners.At the same time,the amount expanded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before An-shi Rebellion, By the changes, primarily reflects the following changes in and characteristics:awarding range extended,control aborigines chieftain,favor to minority generals, awarding generals.
     In chapter six,there is mainly about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ason why the Tang Dynasty bestowed the iron credential and the the privilege of iron credential.In the Tang Dynasty, the reasons of the reward of the iron credential chiefly concluded following the old system, warrior astrosphere and the gradually decreasing of the central authority,the use of the iron credential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need. According to analyzing the people who got the iron credential saved their lives from death and their death condition, we found that with the evolvement of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the Tang Government constantly increased the counter of the privilege of the iron credential which reached the climax. In general,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function of the iron credential could work well, however,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privilege of the iron credential and the imperial power was unswayable. In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practical, the condition that the iron credential could save one's life from death was changeable:if the imperial power was lost in the conflict of the monarch and his subjects, the function of the iron credential would decrease or lost at the same time. Meanwhile, the privilege of the iron credential disturbed and broke the equality of the law and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country, which was an unavoidable disadvantage of the imperial power.
     In chapter seven, mainly treatise the affect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awarding the iron credential of the Tang Dynasty. When the king awarded it, it was not only a kind of honor, but also granted a lot of privilege on politics, economy, justice and even on protecting their later generation. There were many meritorious services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which were venerated by the king on norm of etiquette for a long time. The iron credential in Tang Dynasty had great affect to the future, especially to the Ming Dynasty. In the Ming Dynasty, it was based on the iron credential which awarded to QianLiu at the end Tang. Then Ming took future action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awarding it. which symbolized imperial power and was the target for people who eager to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and awomplish great take. According to the work of Tang to Qing Dynasty, this kind of value orientation not only existed in high dignitary, also affect the ordinary people.
     This article is innovates the place which take the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methods to complete and deeply study some questions of the iron credential in Tang Dynasty, the focus discusses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 and effect of being awarded the iron credential.Thingking,there have changes in the convention and expressions,which has remarkabl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It had strong political function in Tang Dynasty and played a important role,for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f the iron credential in Tang, the privilege of iron credential has a two-edged sword in the system of etiquette and law,which can maintain imperial power, on the other hand,which can damage it too.
引文
[春秋]左丘明著,(晋)杜预集解.春秋左传集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秦]商鞅.商君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东汉]刘珍.东观汉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刘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
    [晋]常璩.华阳国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
    [晋]葛洪.抱朴子外篇[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1936。
    [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隋]虞世南.北堂书钞[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唐]令狐德桑.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唐]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8。
    [唐]魏征.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唐]吴兢.贞观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唐]李隆基.唐六典[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M].北京:中华书局,1983。
    [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曾贻芬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唐]李肇.唐国史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唐]李肇.因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唐]刘肃.大唐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4。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
    [唐]贾公彦.周礼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M].北京:中华书局,2006。
    [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76。
    [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宋]王溥.唐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宋]范祖禹.唐鉴[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宋]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6。
    [北宋]钱易.南部新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宋]李防.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宋]袁枢.通鉴记事本末[M].上海:上海商务出版社,1933。
    [宋]王谠.唐语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周密.癸辛杂识[M].北京:中华书局,1988。
    [宋]王嗣之.渑水燕谈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1。
    [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宋]范垧.吴越备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元]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M].济南:齐鲁书社,2007。
    [明]李昉.文苑英华[M].北京:中华书局,1966,1982。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北京:中华书局,1959。
    [明]申时行等.明会典(万历重修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9。
    [明]李栻辑刊.历代小说[M].上海:涵芬楼。
    [明]郎瑛.七修类稿[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
    [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清]夏燮.明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曹寅,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清]钱谦益.列朝诗集[M].上海:国光印刷所,清宣统二年(1910)。
    [清]王昶.金石萃编[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清]钱泳.履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清]吴任臣.十国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清]吴广成.西夏书事[M].北京:北平文奎堂影印,1935。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M].北京:中国书店,1987。
    [清]洪亮吉.洪亮吉集(刘德权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1。
    [清]谈迁.国榷[M].北京:中华书局,2005。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明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1984。
    中华书局编辑部.历代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97。
    陈尚君辑校.全唐文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5。
    朱易安等.全宋笔记[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2008。
    四部丛刊初编[M].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章群.唐史[M].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58。
    刘伯骥.春秋会盟政治[M].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社,1962。
    王寿南.唐代政治史论集[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王寿南.唐代藩镇与中央关系研究[M].台北:大化书局,1978。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孙国栋.唐宋史论丛[M].香港:龙门书店,1980。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汪籛.汪籛隋唐史论稿[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1981。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岑仲勉.隋唐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杨廷福.唐律初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陶懋炳.五代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日本)原百代.武则天传[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章群.唐代蕃将研究[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
    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林剑鸣.法律与中国社会[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8。
    马驰.唐代蕃将[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何磊.武则天传[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范忠信、郑定,詹学农.情理法与中国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探微[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周绍良.唐代墓志彙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张岱年,季羡林.百卷本中国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
    陈致平.中华通史(隋唐五代史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
    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韩国磐.中国古代法制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胡戟.武则天本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牛致功.唐高祖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唐圭章.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8。
    庆祝韩国磐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姜军,孙镇平.中国伦理文化法律的思考[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王季思.全元戏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本传[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戴显群.唐五代政治中枢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何勇强.钱氏吴越国史论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胡戟等主编.二十世纪唐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陈戍国.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M].北京:中华书局,2003。
    纪宗安,汤开建主编.暨南史学(第二辑)[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江必新.中国法文化的渊源与流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王小甫.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M].上海:上海辞书书店,2003。
    范文澜.中国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史晓云.唐中宗·唐睿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谢元鲁.唐德宗·唐顺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刘希为,景有泉.唐代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三辑)[C].武
    汉: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社,2006。
    (日本)粟原益男.从铁券授受现象看君臣关系——以唐、五代为中心[J].史学杂志,1956,(06)-(07)。
    (日本)粟原益男.关于君臣之间从铁券誓约的内容——以唐、五代为中心[J].史学杂志,1962,(07)。
    黄涌泉,王士劳.五代吴越文物——铁券与投龙简[J].文物参考资料,1956,(12)。
    徐规.五代十国时期的杭州[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79,(01)。
    方诗铭.再论“地券”的鉴别——答李寿冈先生[J].文物,1979,(08)。
    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J].考古学报,1982,(01)。
    桓进.与五代吴越史有关的几个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2)。
    刘玉林.唐刘自政墓清理记[J].考古与文物,1983,(05)。
    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南陵县麻桥东吴墓[J].考古,1984,(11)。
    贾宪保.论中晚唐的中枢体制[J].陕西师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04)。
    宋衍申.唐代的宦官与皇权——兼论中国社会宦官专权的原因[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85,(05)。
    牛志平.略论历代宦官专权的原因[J].人文杂志,1985,(05)。
    李德运.铁券档案略说[J].中国档案,1986,(03)。
    袁明.铁券和铁券制度[J].档案时空,1986,(06)。
    程志:论中唐藩镇的本质和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6)。
    朱子彦.铁券制与中国封建社会[J].甘肃社会科学,1987,(05)。
    马良怀.唐代宦官与皇帝关系考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05)。
    赵超.十将与铁券[J].考古与文物,1987,(01)。
    黄修明.唐代后期的宦官典军制度[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01)。
    马小彬.现存最早的铁券档案[J].四川档案,1988,(04)。
    何敦铧.唐代藩镇割据及其形成的政治原因[J].历史教学问题,1988,(06)。
    杨毅.话说铁券档案[J].云南档案,1988,(06)。
    张国刚.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J].学术月刊,1989,(05)。
    张克复.古代的符契档案——丹书铁券[J].档案学通讯,1990,(02)。
    张国刚.唐代藩镇军队的统兵体制[J].晋阳学刊,1991,(03)。
    王大德.中国历史上的铁券文书[J].历史档案,1992,(02)。
    祖大祥.唐代藩镇赏赐述论[J].人文杂志,1992,(02)。
    付永聚.论唐代胡汉民族之间的混融互补[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03)。
    崔明德.河朔地区胡化与汉化的两种趋向[J].甘肃社会科学,1992,(06)。
    王定璋.唐代宦官干政及其影响[J].文史杂志,1992,(06)。
    何勤华.中国古代等级法观念的渊源及其流变——兼评西方法的等级观和平等观[J].法学,1992,(09)。
    董念清.论中国古代的赦免制度[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3)。
    兰殿君,兰婧.“丹书铁券”史略[J].文史杂志,1993,(04)。
    徐启宪.金书铁券与明代功臣封爵[J].紫禁城,1993,(06)。
    易图强.五代藩镇动乱特征分析[J].历史教学,1994,(02)。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J].史学集刊,1994,(02)。
    朱玉丽.论我国封建法律与君主专制制度[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02)。
    姜维公.唐昭宗的治国与唐的灭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4,(04)。
    赵文润.论唐文化的胡化倾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
    樊文礼.安史之乱以后的藩镇形势和唐代宗朝的藩镇政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4)。
    程俊彪.试论中国封建法律的伦理化特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1)。
    王志高.六朝买地券综述[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02)。
    李志庭.略谈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钱镠的军事思想[J].军事历史研究,1996,(04)
    王双怀.再论郭子仪的历史功绩[J].唐都学刊,1996,(04)。
    袁明森、张玉成.从志聪买地券的发现看元代的丧葬习俗[J].四川文物,1996,(05)。
    陈昌喜.失而复得的铁券[J].教师博览,1996,(06)。
    马文军.试论唐代河北地区胡化与汉化的两种趋向[J].洛阳师专学报,1996,(12)。
    徐进.礼治的精义及其影响[J].文史哲,1997,(01)。
    冯贺军.唐朝皇帝与铁券颁赐[J].紫禁城,1997,(04)。
    史建群,叶桐.中国古代礼治与法治的冲突与互补[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11)。
    张学智.儒家文化的精神与价值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1)。
    沈厚铎.试析中国古代的赦[J].中外法学,1998,(02)。
    张寿年.明代金书铁券的历史价值[J].湖北档案,1998,(02)。
    刘后滨.安史之乱与唐代政治体制的演进[J].中国史研究,1998,(02)。
    韦成枢.铁券之谜[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8,(04)。
    王剑.铁券通论[J].史学集刊,1998,(04)。
    任爽.唐代礼制论略[J].史学集刊,1998,(04)。
    李锋敏.略论唐末宰相与藩镇的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1998,(06)。
    彭龙珠.中国历史上的铁券文书[J].档案天地,1998,(06)。
    张寿年.馆藏珍品——明代金书铁券[J].中国档案,1998,(07)。
    戴显群.唐后期政治中枢的演变与唐王朝的灭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3)。
    韩异.科举制与唐代社会阶层的变迁[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4)。
    王剑.铁券、铁榜与明初的贵族政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06)。
    张作理.唐代的礼治[J].东岳论丛,2000,(02)。
    王晓锋.礼的起源、发展与功能[J].唐都学刊,2000,(03)。
    赵克生.权变与策略: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功能透视[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04)。
    王玉群.试论节度使为晚唐中枢的一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1)。
    王守栋.试论宦官对维系唐中后期统治的作用[J].德州学院学报,2001,(01)。
    赵克生.中国古代赦免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都兴智.唐政权与朝鲜半岛的关系述论[J].史学集刊,2001,(03)。
    吴建伟.论李晟再造唐室的宦途[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郝本性.从温县盟书谈中国古代盟誓制度[J].华夏考古,2002,(02)。
    胡晓明.大赦渊源考论[J].南京社会科学,2002,(04)。
    曹伟.论唐代节度使的兴起和演变[J].唐都学刊,2002,(04)。
    程尼娜.论唐代中央政权对契丹、奚人地区的羁縻统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06)。
    章尚正.汉唐图像褒奖功臣论[J].人文杂志,2002,(06)。
    唐眉江.科举取士与唐代的社会分裂[J].宜宾学院学报,2002,(07)。
    马小红,于敏.中国传统德治与法治的思考[J].法学(2),2002,(09)。
    钱听涛.钱镠铁券千年播迁记[J].炎黄春秋,2002,(12)。
    王铭.<唐昭宗赐钱锣铁券>研究[J].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黄景春.地下神仙张坚固_李定度考述[J].世界宗教研究,2003,(01)。
    王雪玲.铁券制度考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01)。
    吕志峰.东汉买地券著录与研究概述[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02)。
    刘云生,宋宗宇.中国古代优先权论略——序位·要见·效力·限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03)。
    王雪玲.从滥赐铁券看唐朝政权的衰微[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03)。
    贾艳红.略论唐代的政治婚姻及其作用[J].齐鲁学刊,2003,(04)。
    王雪玲.物化的特权:铁券[N].北京日报,2003-06-16。
    冯贺军.唐朝的铁券颁赐[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02)。
    李润红.浅论儒家“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及其借鉴价值[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02)。
    李德山.唐朝对高句丽政策的形成、嬗变及其原因[J].中国边疆史研究,2004,(04)。
    林志强,曾华丰.赦免制度的理性[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张翅.浅议中国的免死文化[J].文史天地,2004,(05)。
    邵方.儒家思想与礼制——兼议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思想的礼法结合[J].中国法学,2004,(06)。
    黄寿成.唐肃宗时河东朔方兵变事探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6)。
    申玉宝.“金书铁券”解读[J].中国档案,2005,(01)。
    徐志斌.仆固怀恩叛乱与代宗治国[J].敦煌学辑刊,2005,(02)。
    冻国栋,黄楼.唐宦官集团与大中政局[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04).
    孙祥生.论礼的起源及其转型——种法文化学的视角[J].社会科学辑刊,2005,(06)。
    鲁西奇.汉代买地券的实质_渊源与意义[J].中国史研究,2006,(01)。
    吕静.中国古代明誓功能性原理的考察——以明誓祭仪仪式的讨论为中心[J].史林,2006,(01)。
    吕静.中国古代盟誓功能性原理的考察——以盟誓祭仪仪式的讨论为中心[J]史林,2006,(01)。
    吉健.略论铁券及其功能实现问题[J].青海师专学报,2006,(02)。
    张耐冬.太原功臣与武德政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4)。
    易西兵.广州出土南朝龚韬买地券考[J].东南文化,2006,(04)。
    张耐冬.太原功臣与武德政争[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4)。
    杜正乾.凌烟阁与唐代政治试探[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04)。
    张保同.汉代引礼入法的理论与实践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05)。
    朱子彦.铁券制度与皇权政治[J].学术月刊,2006,(07)。
    庾晋.古代特权阶层的“丹书铁券”[J].档案时空,2006,(11)。
    曾国富.五代吴越国王钱锣略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7,(01)。
    雒有仓.论西周的盟誓制度[J].考古与文物,2007,(02)。
    葛修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法律化探究[J].齐鲁学刊,2007,(03)。
    田兆元,龙敏.秦国崛起与盟誓制度研究[J].国际观察,2007(05)。
    都兴智.略论契丹李尽忠之乱[J].东北史地,2008,(02)。
    胡平法.台州传世文物之最:钱鏐铁券收藏考略.台州学院学报,2008,(04)。
    宋军占.论赦免制度[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邬文玲.汉代赦免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彭康华.唐代物质赏赐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申宏.论刑法中的赦免制度[D].郑州:郑州大学,2004年。
    张美华.唐朝使相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胡静.赦免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姬秀丽.唐代赦免制度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宋黎黎.论“常赦所不原”[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顾乃武.唐代河朔三镇的社会文化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年。
    何荣.唐代赦免与降减制度探析[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赵建建.唐五代使相的权力流变[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严(?).唐代前期的皇权与司法[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①(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92页。
    ②(战国)左丘明,(晋)杜预集解:《春秋左传集解》第三十《哀公下》记载哀公二十六,宋国大尹“使祝为载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年,第1855页。
    ③《四部备要·周礼》卷36《司寇刑官之职·司盟》,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30页。
    ④《四部备要·周礼》卷26《诅祝·宗伯礼官之职》记载“掌盟、诅之载辞”,第230页。
    ①《春秋左传集解》第十五《襄公二·襄公十一年》,第884页。
    ②刘伯骥:《春秋会盟政治》,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出版社,1962年,第248-266页。
    ③《春秋左传集解》第二十八《定公下》记载定公十三年“载书在河”,注日:“为盟书沈之河”,第1690页。
    ④(汉)司马迁:《史记》卷15《六国年表第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113页。
    ⑤田兆元、龙敏:《秦国崛起与盟誓制度研究》,《国际观察》,2007(5):28-34。
    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96页。
    ⑦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06页。
    ⑧(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34,元徽四年六月条,胡三省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189页。
    ①(汉)班固:《汉书》卷1下《高帝纪第一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8页。
    ②《汉书》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第527页。
    ③(汉)司马迁:《史记》卷18《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77页。
    ④(宋)李昉:《太平御览》卷633《治道部一四·赏赐》,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838页。
    ⑤(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62页。
    ①(隋)虞世南:《北堂书钞》卷104《券契五十四·匈奴作铁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37页。
    ②袁明:《铁券和铁券制度》,《档案时空》,1986(6):37-38。
    ③(刘宋)范晔:《后汉书》卷20《祭遵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741页。
    ④《后汉书》卷7《孝桓帝纪》,第316页。
    ⑤(东汉)刘珍:《东观汉记》(吴树平校注)卷3《魏宗孝恒皇帝》,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26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卷100《张昌传》,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2613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69《王劭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02页。
    ③(清)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59页。
    ④(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82页。
    ⑤见朱子彦、许仲毅:《铁券制略论》,《学术月刊》,1983年(1);兰殿君、兰婧:《漫话“丹书铁券”》,《文史杂志》,1993(4);袁明:《铁券和铁券制度》,《档案时空》,1986(6)。
    ⑥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753页。
    ①(晋)陈寿:《三国志》卷17《魏书·张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25页。
    ②《三国志》卷9《魏书·夏侯渊传》,第272页。
    ③周一良:《论诸葛亮》,载于《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25页。
    ④陈金凤:《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⑤(晋)常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52页。
    ⑥《北堂书钞》卷104《券契五十四·氐羌破铁券》,第437页。
    ⑦《太平御览》卷598《文部一四·铁券》,第2694页。
    ①《三国志》卷9《魏书·曹爽传》,第282页。
    ②《晋书》卷108《慕容魔传》,第2807页。
    ③《晋书》卷108《慕容魔传》,第2810-2811页。
    ④朱子彦:《铁券制度与皇权政治》,《学术月刊》,2006(7):144-150。
    ⑤陈金凤:《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80页。
    ⑥陈金凤:《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第158页。
    ①(北齐)魏收:《魏书》卷51《吕罗汉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139页。
    ②(唐)令狐德桑:《周书》卷18《王罴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92页。
    ③《资治通鉴》卷165,梁元帝承圣二年二月条,第5099-5100页。
    ①《资治通鉴》卷161,梁武帝太清二年十一月条,第4992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卷69《虞荔附弟寄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81、1684页。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15《魏诸宗室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553-554页。
    ①《北史》卷92《恩幸传》,第3034页。
    ②《资治通鉴》卷150,梁武帝普通六年三月条,第4697页。
    ③《魏书》卷74《尔朱荣传》,第1643页。
    ①见《魏书》卷10《孝庄纪》、《魏书》卷74《尔朱兆传》。
    ②《资治通鉴》卷154,梁武帝大通二年十月条,第4785-4786页。
    ③《北史》卷66《任果传》,第2339页。
    ④《北史》卷59《李贤附弟穆传》,第2114页。
    ⑤《资治通鉴》卷175,高宗宣皇帝下至德元年十二月条,第5469页。
    ⑥《隋书》卷38《郑译传》,第1136页。
    ⑦《资治通鉴》卷174,宣帝太建十二年八月条,第5427页。
    ①《北史》卷35《郑羲附道邕子译传》,第1313页。
    ②《汉书》卷1《高帝纪下》,第60页。
    ③(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16《铁券》,见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第四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146页。
    ①(汉)司马迁:《史记》卷129《货殖列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3页。
    ②《晋书》卷70《应詹传》记载应詹“召蛮酋,破铜券与盟”,第1858页。
    ③《资治通鉴》卷161,梁武帝太清二年条,第4992页。
    ④《北史》卷15《魏诸宗室》记载:丞相乙浑谋反,拓跋丕以奏闻。遂诏收浑而诛之。因功“诏赐丕入八议,传示子孙,犯至百,听责数恕之。”孝文时,又大加封赏,并“又特赐丕金券”。第554页。
    ⑤《隋书》卷71《诚节·尧君素传》,第1655页、《辽史》卷112《逆臣上·耶律重元传》中俱称“金券,第1501页。
    ⑥(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16《铁券》,见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第四编),第145页。
    ①(南宋)程大昌:《演繁露》卷16《铁券》,见朱易安等主编:《全宋笔记》(第四编),第145页。
    ②(元)脱脱:《金史》卷58《百官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338页。
    ③(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5《左右券内外黄》,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页。
    ④《魏书》卷58《杨播附弟津传》,第1298页。
    ⑤朱子彦:《铁券制度与皇权政治》,《学术月刊》,2006(7):144-150。
    ①(清)张廷玉:《明史》卷74《职官三·宦官·印绶监》,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819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5,武德元年正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772页。
    ②《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十一月条,第5765页。
    ③(唐)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46页。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59《史臣曰》,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18页。
    ②《资治通鉴》卷183,义宁元年二月条,第5730页。
    ①《旧唐书》卷57《裴寂传》,第2287页。
    ②参汪籛先生《唐室之克定关中》,载《汪籛隋唐史论稿》,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09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卷45《功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36页。
    ④《资治通鉴》卷184,武德元年八月条,第5757页。
    ⑤《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十二月条,第5769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高祖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页。
    ⑦(唐)魏征:《隋书》卷71《诚节·尧君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655页。
    ①《资治通鉴》卷186,武德元年十二月条,第5827页。
    ②(唐)魏征:《隋书》卷84《北狄·突厥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876页。
    ③《大唐创业起居注》卷1,第11-12页。
    ④《旧唐书》卷55《刘武周附苑君璋传》,第2253页。
    ⑤《旧唐书》卷55《刘武周附苑君璋传》,第2255页。
    ⑥《旧唐书》卷60《宗室传》,第2350页。
    ⑦《资治通鉴》卷190,武德五年三月条,第5948页。
    ⑧《旧唐书》卷55《刘武周附苑君璋传》,第2255页。
    ①《资治通鉴》卷192,贞观元年五月条,第6035页。
    ②《资治通鉴》卷192,贞观元年五月条,第6035页。
    ③《唐会要》卷45《功臣》,第939页。
    ④《旧唐书》卷199上《东夷·百济传》,第5329页。
    ⑤《旧唐书》卷199上《东夷·高丽传》,第5321页。
    ⑥《旧唐书》卷199上《东夷·新罗传》,第5335页。
    ①《隋书》卷67《裴矩传》,第1581页。
    ②刘子敏:《高句丽历史研究》,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③李大龙:《汉唐藩属体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361页。
    ④王小甫:《唐朝与新罗关系史论——兼论统一新罗在东亚世界中的地位》,载于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上海辞书书店,2003年,第329页。
    ⑤《旧唐书》卷84《刘仁轨传》,第2791页。
    ⑥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95页。
    ①(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86《外臣部·征讨五》,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577页。
    ②都兴智:《唐政权与朝鲜半岛的关系述论》,载自《史学集刊》,2001年(3):61-64。
    ③《旧唐书》卷84《刘仁轨传》,第2792页。
    ④《旧唐书》卷84《刘仁轨传》,第2792页。
    ⑤《唐会要》卷95《新罗》,第2027页。
    ①《新唐书》卷220《东夷·百济传》,第6201页。
    ②《旧唐书》卷199上《东夷·百济传》,第5334页。
    ③《旧唐书》卷5《高宗本纪下》,第112页。
    ④《新唐书》卷206《武士彟附武承嗣传》,第5838页。
    ⑤(唐)刘肃:《大唐新语》卷9《谀佞第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42页。
    ①《唐会要》卷6《公主》,第74页、《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第3650-3654页。
    ②《资治通鉴》卷206,圣历二年二月条,第6540页。
    ③《新唐书》卷76《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第3484页。
    ④《旧唐书》卷22《礼仪志二》,第862页。
    ⑤《新唐书》卷206《外戚传》,第5841-5842页
    ①《新唐书》卷206《外戚传》,第5839页。
    ②《新唐书》卷206《外戚传》,第5843页。
    ③《旧唐书》卷78《张行成传附张易之传》,第2707页。
    ④《旧唐书》卷95《桓彦范传》,第2928页。
    ⑤《新唐书》卷110《李多祚传》,第4125页。
    ①《旧唐书》卷95《桓彦范传》,第2929页。
    ②(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30,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12页。
    ③赵文润、王双怀:《武则天评传》,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356页。
    ④《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五月条,第6591-6592页。
    ⑤马驰:《唐代蕃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38页。
    ⑥《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四月条,第6589页。
    ⑦《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五月条,第6590页。
    ⑧(宋)范祖禹:《唐鉴》卷4《中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年,第106页。
    ⑨(唐)刘肃:《大唐新语》卷2《刚正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4页。
    ①《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五月条,第6592页。
    ②《旧唐书》卷7《中宗本纪》,第150页。
    ③《资治通鉴》卷209,景云元年六月条,第6643页。
    ④《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166页。
    ⑤(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14页。
    ⑥《册府元龟》卷20《帝王部·功业第二》,第212页。
    ⑦《资治通鉴》卷209,景云元年六月条,6646页。
    ⑧《唐大诏令集》卷38《温王逊位制》,第170页。
    ⑨《旧唐书》卷8《玄宗本纪上》,第171页。
    ①《旧唐书》卷97《刘幽求传》,第3040页。
    ②(宋)王谠:《唐语林》卷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18页。
    ③《旧唐书》卷97《刘幽求传》,第3041页。
    ④《唐语林》卷3,“夙慧”,第114页。
    ⑤王寿南:《唐代政治史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133页。
    ①(清)曹寅:《全唐诗》卷220,杜甫《忆昔》,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325页。
    ③《新唐书》卷219《北狄·契丹传》,第6170页。
    ④(清)董诰:《全唐文》卷39《赐护密王子颉里匐铁券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425页。
    ⑤(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64《册怀化王那俱车鼻施铁券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69年,第353页。
    ⑥《唐大诏令集》卷64《赐突骑施黑姓可汗铁券文》,第353页。
    ⑦《全唐文》卷39《赐三姓叶护都摩度阙颉斤铁券文》,第425页。
    ⑧《资治通鉴》卷216,天宝七年六月条,6890页。
    ①《旧唐书》卷200上《安禄山传》,第5372页。
    ②《新唐书》卷225上《逆臣·安禄山传》,第6422页。
    ④《资治通鉴》卷220,乾元元年六月条,第7057页。
    ①《旧唐书》卷200上《史思明传》,第5379页。
    ②《资治通鉴》卷220,乾元元年六月条,第7057页。
    ③《资治通鉴》卷220,乾元元年六月条,第7058页。
    ④《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0页。
    ⑤《资治通鉴》卷222,宝应元年九月条,第7136页。
    ⑥《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7页。
    ①《册府元龟》卷133《帝王部·褒功第二》,第1608页。
    ②《资治通鉴》卷222,广德元年闰月条,第7141页。
    ③《新唐书》卷210《藩镇魏博传序》,第5921页。
    ④《旧唐书》卷141《田承嗣传》,第3838页。
    ①《新唐书》卷210《藩镇魏博·田承嗣传》,第5924页。
    ②《旧唐书》卷141《田承嗣传》,第3839-3839页。
    ③《旧唐书》卷141《田承嗣传》,第3839页。
    ④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年,第360页。
    ⑤《旧唐书》卷141《田承嗣传》,第3840页。
    ⑥《新唐书》卷210《藩镇魏博·田承嗣传》,第5926页。
    ⑦《新唐书》卷210《藩镇魏博·田承嗣传》,第5926页。
    ①《册府元龟》卷176《帝王部·姑息条》,第2119页。
    ②《旧唐书》卷121《梁崇义传》,第3490页。
    ①《旧唐书》卷118《杨炎传》,第3424页。
    ②《旧唐书》卷115《李承传》,第3379页。
    ③《旧唐书》卷121《梁崇义传》,第3490页。
    ④《资治通鉴》卷226,建中二年正月条,第7293页。
    ⑤《旧唐书》卷142《王武俊传》,第3872页。
    ⑥《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上》,第335页。
    ①《资治通鉴》卷229,建中四年十二月条,第7386页。
    ②《资治通鉴》卷229,兴元元年正月条,第7390页。
    ③《唐大诏令集》卷64《赐李纳王武俊田悦等铁券文》,第353-354页。
    ①《旧唐书》卷200下《朱泚传》,第5389页。
    ②《旧唐书》卷121《李怀光传》,第3491页。
    ③《旧唐书》卷121《李怀光传》,第3493页。
    ④《资治通鉴》卷229,建中四年十一月条。
    ⑤《资治通鉴》卷229,建中四年十一月条,第7377页。
    ⑥《旧唐书》卷200下《朱泚传》,第5389页。
    ①《资治通鉴》卷230,兴元元年二月条,第7406页。
    ②王雪玲:《从滥赐铁券看唐朝政权的衰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87-91。
    ③《全唐文》卷814《赐陈敬瑄太尉铁券文》,第8566页。
    ④《资治通鉴》卷231,兴元元年七月条,第7441页。
    ⑤《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上》,第350页。
    ⑥《旧唐书》卷190下《刘蕡传》,第5067页。
    ⑦《资治通鉴》卷252,乾符元年十二月条,第8174页。
    ①参见方积六:《黄巢起义考》中考辨王仙芝起义地点不再长垣县,而是濮阳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0-15页。
    ②《旧唐书》卷19下《僖宗纪》,第709页。
    ③《旧唐书》卷184《宦官·田令孜传》,第4771页。
    ④陈尚君:《全唐文补编》卷88《赐田令孜铁券文》,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074页。
    ⑤《资治通鉴》卷254,广明元年十二月条,第8245页,
    ⑥《全唐文》卷814《赐陈敬瑄太尉铁券文》,第8566页。
    ⑧《资治通鉴》卷256,光启二年正月条,第8330页。
    ①《旧唐书》卷179《孔纬传》,第4650页。
    ②《旧唐书》卷179《孔纬传》,第4650页。
    ③《资治通鉴》卷256,光启二年正月条,第8331页。
    ④(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梁书纪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9页。
    ⑤《新唐书》卷208《宦官下·杨复恭传》,第5889页。
    ①《旧唐书》卷177《杜审权附子让能传》,第4613页。
    ②《旧唐书》卷177《杜审权附子让能传》,第4612页。
    ③《旧唐书》卷184《宦官·杨复恭传》,第4774-4775页。
    ④《新唐书》卷208《宦者下·杨复恭传》,第5892页。
    ⑤《新唐书》卷208《宦者下·杨复恭传》,第5890页。
    ⑥《资治通鉴》卷259,乾宁元年八月条,第8457页。
    ⑦《旧唐书》卷184《宦官·杨复恭传》,第4775页。
    ⑧《新唐书》卷208《宦者下·杨复恭传》,第5892页。
    ①《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李茂贞传》,第1737页。
    ②《旧唐书》卷175《昭宗十子·嗣襄王煴附王行瑜传》,第4548
    ③《旧唐书》卷177《杜审权附子杜让能传》,第4614页。
    ④《资治通鉴》卷259,景福二年十月条,第8450页。
    ①《资治通鉴》卷261,乾宁四年正月条,第8498页。
    ②《资治通鉴》卷261,乾宁四年八月条,第8506页。
    ③《资治通鉴》卷261,光化元年正月条,第8513页。
    ④《旧五代史》卷15《梁书15·韩建传》,第204页。
    ⑤《唐大诏令集》卷64《赐韩建铁券文》,第354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88《裴寂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733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91页。
    ③《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第2292页。
    ④牛致功:《唐高祖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4页。
    ⑤(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6749页。
    ⑥《资治通鉴》卷184,义宁元年八月条,第6749页。
    ①《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第2292页。
    ②《新唐书》卷88《裴寂传》,第3739页。
    ③《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第2293页。
    ④《资治通鉴》卷185,武德元年六月条,第5792页。
    ⑤《新唐书》卷88《裴寂传》,第3738页。
    ⑥《资治通鉴》卷185,武德元年七月条,第5801页。
    ⑦《新唐书》卷88《裴寂传》,第3738页。
    ①《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第2293页。
    ②《新唐书》卷88《刘文静传》,第3736页。
    ③《旧唐书》卷57《裴寂传》,第2287页。
    ④《旧唐书》卷57《裴寂传》,第2288页。
    ①《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第2293页。
    ②《旧唐书》卷200上《安禄山传》,第5367页。
    ③《新唐书》卷225上《逆臣上·安禄山传》,第6411页。
    ④《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六年正月条,第6876页。
    ⑤《旧唐书》卷200上《安禄山传》,第5368页。
    ⑥(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曾贻芬点校)卷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5页。
    ⑧《资治通鉴》卷215,天宝三年三月条,第6860页。
    ⑨(宋)范祖禹:《唐鉴》卷5《玄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29页。
    ①《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六年十二月条,第6888-6889页。
    ②《新唐书》卷124《姚崇宋璟传》,第4395页。
    ③《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六年十二月条,第6889页。
    ④《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六年十二月条,第6889页。
    ⑤《旧唐书》卷200上《安禄山传》,第5369页。
    ⑥《新唐书》卷225上《逆臣·安禄山传》,第6414页。
    ①《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六年正月条,第6876页。
    ②《安禄山事迹》卷上,第7879页。
    ③《安禄山事迹》卷上,第79页。
    ④《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六年正月条,第6811页。
    ⑤《安禄山事迹》卷上,第78页。
    ①《旧唐书》卷200上《安禄山传》,第5368页。
    ②(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336《宰辅部·依违》,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3972页。
    ③《旧唐书》卷97《张说附张垍传》,第3058页。
    ④《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二年五月条,6918页.
    ⑤《旧唐书》卷106《杨国忠传》,第3245页。
    ⑥《新唐书》卷225上《逆臣上·安禄山传》,第6416页。
    ⑦《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年正月条,第6905页。
    ⑧《旧唐书》卷200上《安禄山传》,第5369页。
    ⑨《新唐书》卷225上《安禄山传》,6414页。
    ⑩《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三年二月条,第6924页。
    11《安禄山事迹》卷上,第82页。
    12《安禄山事迹》卷上,第82页。
    13《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十年正月条,第6905页。
    ①《安禄山事迹》卷中,第91页。
    ②《旧唐书》卷200上《安禄山传》,第5370页。
    ③(清)董诰:《全唐文》卷368,贾至《议杨绾条奏贡举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3735页。
    ④《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年十一月条,第6935页。
    ⑤《旧唐书》卷200上《安禄山传》,第5370页。
    ⑥《全唐文》卷330,封常清《遗表》,第3345页。
    ⑦《资治通鉴》卷217,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第6935页。
    ⑧《资治通鉴》卷220,臣光曰,第7066页。
    ⑨(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2页。
    ①《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49页。
    ②《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0页。
    ③《资治通鉴》卷218,至德元年五月条,第6965页。
    ④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唐将帅之贪》,第995页。
    ⑤《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0页。
    ①《旧唐书》卷10《肃宗纪》,第248页。
    ②《册府元龟》卷133《帝王部·褒功二》,第1608页。
    ③《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2页。
    ④《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601页。
    ⑤《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3页。
    ⑥《资治通鉴》卷222,宝应元年七月条,第7129-7130页。
    ⑦《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4页。
    ①《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6页。
    ②《新唐书》卷207《鱼朝恩传》,第5863页。
    ③《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6页。
    ④《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8页。
    ⑤《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8页。
    ⑥《全唐文》卷50《禁有司诬构郭氏诏》,第555页。
    ①《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史臣曰,第3474页。
    ②《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第4068页。
    ③(唐)李肇:《因话录》卷2《商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75页。
    ④《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第4068页。
    ⑤(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61《郭子仪号尚父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30页。
    ⑥《全唐文》卷332,《进赐前后诏敕自陈表》,第3365页。
    ①《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9页。
    ②《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60页。
    ③(宋)王溥:《唐会要》卷45《功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45页。
    ④《唐会要》卷45《功臣》,第945页。
    ⑤《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65页。
    ⑥《唐会要》卷45《功臣》,第946页。
    ⑦《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67页。
    ⑧《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第4609页。
    ⑨《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67页。
    ⑩《新唐书》卷224上《逆臣·周智光传》,第6373页。
    ①《唐会要》卷45《功臣》第945页。
    ②《唐大诏令集》卷63《赐郭子仪太师陪葬建陵制》,第342页。
    ③《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66-3467页。
    ④《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3页。
    ⑤《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77页。
    ⑥《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79页。
    ⑦《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79页。
    ⑧《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77页。
    ①《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78页。
    ②《新唐书》卷217《回鹘传上》,第6117-6118页。
    ③《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79页。
    ④《资治通鉴》卷222,宝应元年十一月条,第7136页。
    ⑤《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1页。
    ①《资治通鉴》卷222,广德元年闰正月条,第7141页。
    ②《资治通鉴》卷223,广德元年八月条,第7148-7149页。
    ③《资治通鉴》卷222,宝应元年十一月条,第7136页。
    ④《旧唐书》卷110《辛云京传》,第3314页。
    ⑤《新唐书》卷147《辛云京传》,第4754页。
    ⑥《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2页。
    ⑦《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3页。
    ①《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3页。
    ②《新唐书》卷224《叛臣上·仆固怀恩传》,第6367页。
    ③《册府元龟》卷131《帝王部·延赏》,第1574页。
    ④《新唐书》卷224《叛臣上·仆固怀恩传》,第6371页。
    ⑤《资治通鉴》卷223,广德二年正月条,第7159页。
    ①《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79页
    ②《新唐书》卷207《程元振附骆奉先传》,第5862页.
    ③《资治通鉴》卷223,广德二年正月条,第7160页。
    ④《资治通鉴》卷223,广德二年正月条,第7161页
    ⑤《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9页。
    ⑥《新唐书》卷138《李抱玉附李抱真传》,第4621页。
    ⑦《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8页。
    ①《资治通鉴》卷223,广德二年正月条,第7162页。
    ②《资治通鉴》卷223,广德二年五月条,第7165页。
    ③《旧唐书》卷195《回纥传》,第5205页。
    ④《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8页。
    ⑤《全唐文》卷49,代宗《改元永泰赦文》,第543页。
    ⑦《资治通鉴》卷223,永泰元年九月条,第7176页。
    ①《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8页。
    ②《资治通鉴》卷223,广德二年二月条,第7163页。
    ③《旧唐书》卷121《仆固怀恩传》,第3489页。
    ①《资治通鉴》卷260,乾宁三年十月条,第8495页。
    ②《全唐文》卷92《赐钱镠铁券文》,第959页。
    ③《全唐文》卷130《谢铁券表》,第1307页。
    ①《资治通鉴》卷260,乾宁三年五月条,第8489页
    ②(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44页。
    ①(清)钱泳:《履园丛话》卷2《阅古·铁券》,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4页。
    ②《履园丛话》卷2《阅古·铁券》,第54页。
    ③(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86页。
    ④(清)钱泳:《履园丛话》卷2《阅古·铁券》,第55页。
    ⑤《履园丛话》卷2《阅古·铁券》,第53页。
    ①(宋)陆游:《陆游文集·渭南文集》第31卷,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上海:上海书店,1989年。
    ②(清)钱泳:《履园丛话·阅古·铁券》卷2,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53页。
    ③(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5《左右卷内外黄》,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页。
    ①(宋)范坰:《吴越备史》卷一,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
    ②(清)吴任臣:《十国春秋》卷77《吴越一·吴肃王世家钱镠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061-1062页。
    ①(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卷39,上海:上海印书馆,1929-1936年。
    ① http://www.allzg.com/n63288c473.aspx
    ② http://hangzhou.zj.com/detail/1216520.html
    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58《刘政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13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85,武德元年七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801页。
    ①(清)董诰:《全唐文》卷229《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页。
    ②《旧唐书》卷97《刘幽求传》,第3040页。
    ①《新唐书》卷153《段秀实传》,第4848页。
    ②《旧唐书》卷124《侯希逸传》,第3534页。
    ③《旧唐书》卷124《令狐彰传》,第3528页。
    ④《旧唐书》卷124《田神功传》,第3533页。
    ⑤《旧唐书》卷142《李宝臣传》,第3865-3866页。
    ①《旧唐书》卷133《李晟传》,第3666页。
    ②《旧唐书》卷133《李晟传》,第3670页。
    ③《册府元龟》卷133《帝王部·褒功二》,第1610页。
    ④《旧唐书》卷133《李晟传》,第3671页。
    ⑤《旧唐书》卷134《马燧传》载“(贞元)五年九月,燧与太尉李晟召见于延英殿,上嘉其有大勋力,皆图形凌烟阁,列于元臣之次。”第3701页。
    ⑥《旧唐书》卷133《李晟传》,第3670页。
    ⑦《新唐书》卷211《藩镇镇冀·李宝臣附子惟简传》,第5950页。《旧唐书》卷146《李宝臣附子惟简传》则云“王武俊诛李惟岳后,将惟简押送京师。”二者记载不一。
    ⑧《新唐书》卷211《藩镇镇冀·李宝臣附子惟简传》,第5950页。
    ⑨《旧唐书》卷142《李宝臣传附子惟简》,第3871页。
    ⑩《新唐书》卷211《藩镇镇冀·李宝臣附子惟简传》,第5950页。
    ①《唐大诏令集》卷64《赐陈敬瑄铁券文》,第354页。
    ②《全唐文》卷840《赐陈敬瑄太尉铁券文》,第8566页。
    ①(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80页。
    ②《资治通鉴》卷199,贞观二十二年十一月条,第6264页。
    ③《资治通鉴》卷205,万岁通天元年五月条,第6505页。
    ④《全唐文》卷224《论神兵军大总管功状》,第2258页。
    ⑤都智兴:《略论契丹李尽忠之乱》,《东北史地》,2008(2):33-36。
    ⑥《新唐书》卷219《北狄·契丹》,第6170页;(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盟誓》,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1527页。
    ①《新唐书》卷221下《西域·石传》,第6246页。
    ③《新唐书》卷221下《西域·护蜜传》,第6255页。
    ④《全唐文》卷39《赐护密国王子颉吉里匐铁券文》,第425-426页。
    ⑤《全唐文》卷39《赐突骑施黑姓可汗铁券文》,第426页。
    ⑥《新唐书》卷215《突厥下·突骑施传》,第6086-6089页。
    ①《资治通鉴》卷215,天宝元年三月条,第6584页。
    ②《唐大诏令集》卷64《赐安西管内黄(?)官铁券文》,第354页。
    ①《旧唐书》卷142《李宝臣传》,第3866页。
    ②《历代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卷33《藩镇连兵》,中华书局,1997年,第3033页。
    ③《全唐文》卷421,杨炎《谕梁崇义诏》。
    ①《旧唐书》卷121《李怀光传》,第3493页。
    ②《旧唐书》卷20上《昭宗纪》,第751页。
    ③(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7《吴越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38页。
    ④《全唐文》卷791,崔涓《赐许国公韩建铁券文》,第8286页。
    ①《资治通鉴》卷220,宝应元年四月条,第7123页。
    ②《旧唐书》卷11《代宗纪》,第268页。
    ③《旧唐书》卷184《宦官·程元振传》,第4761-4762页。
    ④《旧唐书》卷184《鱼朝恩传》,第4763页。
    ⑤《旧唐书》卷184《鱼朝劯传》,第4763页。
    ⑥《新唐书》卷207《鱼朝恩传》,第5863页。
    ①《册府元龟》卷133《帝王部·褒功二》,第1609页。
    ②《资治通鉴》卷223,广德元年十月条,第7155页。
    ③《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4页。
    ④《新唐书》卷207《鱼朝恩传》,第5863页。
    ⑤《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5页。
    ⑥《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55页。
    ⑦《旧唐书》卷184《程元振传》,第4762页。
    ⑧《新唐书》卷207《鱼朝恩传》,第5865页。
    ①(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23页。
    ②《旧唐书》卷19下《僖宗纪》,第730页。
    ③《新唐书》卷208《宦者上·田令孜传》,第5888页。
    ④《旧唐书》卷184《宦官·杨复恭传》,第4774页。
    ⑤王守栋:《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宦官权势的演变》,《德州学院学报》,2003(3):62-63。
    ⑥(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20《唐代宦官之祸》,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第262页。
    ⑦(唐)李延寿:《北史》卷92《恩幸·张祐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034页。
    ①《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三月条,第6589页。
    ②(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曾贻芬点校)卷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8页。
    ③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世纪出版社,2002年,第349页。
    ①《旧唐书》卷1《高祖纪》,第2页。
    ②牛致功:《唐高祖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页。
    ③《新唐书》卷1《高祖纪》,第2页。
    ④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及党派分野》,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30页。
    ⑤《唐会要》卷36《氏族》,第663页。
    ⑥《旧唐书》卷58《刘弘基传》,第2309页。
    ⑦在隋代得以正式确立,并为唐所继承。唐因隋旧,参《旧唐书》卷50《刑法志》:“(武德初)撰定律令,大略以开皇为准。”第2134页。
    ⑧姜望来:《太子勇之废黜与隋唐间政局变迁》,见《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三辑),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5页。
    ①《旧唐书》卷24《田神功传》,第3532页
    ②《新唐书》卷224下《叛臣下·李忠臣传》,第6387页。
    ③《新唐书》卷224上《叛臣上·梁崇义传》,第6374页。
    ④《新唐书》卷224下《叛臣下·陈敬瑄传》,第6406页。
    ⑤(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63《前蜀世家·王建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83页。
    ⑥(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40《杂传·李茂贞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29页。
    ⑦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09页。
    ①《全唐文》卷492,权德舆《送李十弟侍御史赴岭南序》,第5019页。
    ②《新五代史》卷28《豆卢革传》,1997年,第301页。
    ③《资治通鉴》卷259,景福二年七月条,第8446页。
    ④《旧唐书》卷19下《僖宗纪》,第720页。
    ①《新唐书》卷110《论弓仁传》,第4126页。
    ②《唐大诏令集》卷99《置营州都督府制》,第499页。
    ③《全唐文》卷39《赐三姓叶护都摩度阙颉斤铁券文》,第425页。
    ④孙继民:《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第21-23页。
    ①杨希义、王琪:《试论唐代的出将入相》,收录李炳武、黄留珠主编的《唐代历史文化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②《资治通鉴》卷216,天宝八年四月条,第6895页。
    ③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8页。
    ④马驰:《唐代蕃将》,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129页。
    ⑤《新唐书》卷225上《逆臣·史思明传》,第6426页。
    ①《旧唐书》卷185下《宋庆礼传》,第4814页。
    ②《新唐书》卷130《宋庆礼传》,第4494页。
    ③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468页。
    ④《旧唐书》卷180《史臣曰》,第4683页。
    ⑤章群:《唐史》,台北: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58年,第78页。
    ⑥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76页。
    ⑦陈寅烙:《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编《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升降》,第189页。
    ⑧《安禄山事迹》卷上,第76页。
    ⑨《新唐书》卷211《籓镇镇冀·王武俊传》,第5955页。
    ⑩马文军:《试论唐代河北地区胡化与汉化的两种趋向》,《洛阳师专学报》,1996(12):72-76页。
    11付永聚:《论唐代胡汉民族之间的混融互补》,《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2):54-64。
    ①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第276页。
    ①《旧唐书》卷110《辛云京传》,第3314页。
    ①《新唐书》卷50《兵志》,第1329页。
    ②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198页。
    ③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153页。
    ④程志:论中唐藩镇的本质和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6)。
    ⑤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98页。
    ⑥《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李茂贞传》,第1738页。
    ⑦《旧五代史》卷132《世袭列传·李茂贞传》,第1739页。
    ⑧《新五代史》卷40《杂传·李茂贞传》,第431页。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1,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91-92页。
    ②《册府元龟》卷981《外臣部·盟誓》,第11527页。
    ③《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74页。
    ④《新唐书》卷210《藩镇魏博·田承嗣附子田绪传》,第5933页。
    ⑤《新唐书》卷210《藩镇魏博·田承嗣附子田绪传》,第5935页。
    ①《资治通鉴》卷223,永泰元年七月条,第7175页。
    ②《旧唐书》卷198《西戎·焉耆传》,第5301页。
    ①戴显群:《唐五代政治中枢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00页。
    ②《资治通鉴》卷255,中和三年七月条,记载“陈敬瑄欲立于宰相之上,畋以故事,使相品秩虽高,皆居真相之下,固争之”。胡三省注,第8298页。
    ③岑仲勉:《隋唐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16页。
    ④王寿南:《唐代政治史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第30页。
    ⑤《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上》,第356页。
    ⑥杨希义、王琪:《试论唐代的出将入相》,收录李炳武、黄留珠主编的《唐代历史文化研究》,西安:三泰出版社,2005年,第35页。
    ①《旧唐书》卷121《梁崇义传》,第3490页。
    ②《旧唐书》卷12《德宗纪上》,第334页。
    ③《旧唐书》卷20上《昭宗纪上》,第750页。
    ④《资治通鉴》卷238,元和五年十一月条,第7680页。
    ⑤《资治通鉴》卷224,大历八年十月条,第7222页。
    ⑥《旧唐书》卷141《田承嗣传》,第3838页。
    ①章尚正:《汉唐图像褒奖功臣论》,《人文杂志》,2002(6):102-107。
    ②(清)董诰:《全唐文》卷7《图功臣象于凌烟阁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9页。
    ③《汉书》卷54《苏建传》,第2468页。
    ④(宋)徐天麟:《东汉会要》卷224《职官四·图功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35页。
    ⑤《全唐文》卷7《图功臣象于凌烟阁诏》,第29页。
    ⑥杜正乾:《凌烟阁与唐代政治试探》,《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4):71-75页。
    ⑦《新唐书》卷211《藩镇镇冀·李宝臣附子惟简传》,第5950页。
    ①《全唐文》卷52《令画中宗以后功臣於凌烟阁诏》,第564-565页。
    ②《唐会要》卷45《功臣》,第951页。
    ③(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第1页、第4页。
    ①(唐)魏征:《隋书》卷38《郑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136页。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4,宣帝太建十二年八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5427页。
    ③(唐)李延寿:《北史》卷35《郑羲传附道邕子译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3页。
    ④《隋书》卷59《隋宗室诸王·炀帝三子昭附子侗传》,第1440页。
    ①(宋)王溥:《唐会要》卷45《功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35页。
    ②(清)曹寅等:《全唐诗》卷50,杨炯《从军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11页。
    ③《资治通鉴》卷201,麟德元年十月条,第8340页。
    ④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59页。
    ①《全唐诗》卷125,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第1243页。
    ②(后晋)刘晌:《旧唐书》卷134《浑瑊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703页。
    ③(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25下《逆臣下·黄巢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451页。
    ④(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124《帝王部·修武备》,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1486页。
    ⑤(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107《备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552页。
    ⑥(唐)长孙无忌:《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05页。
    ⑦《新唐书》卷137《郭子仪传》,第4599页。
    ⑧《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第6084页。
    ⑨《旧唐书》卷34《马燧传》,第3689页。
    ⑩《全唐诗》卷218,杜甫《后出塞五首》,第2293页。
    11杨志玖、张国刚:《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学术月刊》,1982(6)。
    ①(晋)常璩:《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第52页。
    ①(唐)令狐德棻:《周书》卷2《文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5页。
    ②《周书》卷30《李穆传》,第527页。
    ③(清)董诰:《全唐文》卷894,罗隐《代武肃王钱锣谢赐铁券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332页。
    ④《全唐文》卷791,崔涓《赐许国公韩建铁券文》,第8286页。
    ①《隋书》卷25《刑法志》,第711页。
    ②陈文强:《魏晋南北朝恩赦制度的探讨》,台湾: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第41-63页。
    ③吉健:《略论铁券及其功能实现问题》,《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2):91-94。
    ①张正新:《中国死缓制度的理论与实验》,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7页。
    ②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43页。
    ③《唐律疏议》卷1《名例·八议》,第17页。
    ①《唐大诏令集》卷64《赐韩建铁券文》,第354页。
    ②《全唐文》卷130《谢铁券表》,第1300页。
    ①《旧唐书》卷57《刘文静传》,第2294页。
    ②《旧唐书》卷57《赵文恪传》,第2297页。
    ③《唐律疏议》卷16《擅兴律》,第307-308页。
    ①《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五月条,第6592页。
    ②《资治通鉴》卷208,神龙二年三月条,第6599页。
    ③《资治通鉴》卷208,神龙二年七月条,第6605页。
    ④《旧唐书》卷91《桓彦范传》,第2391页。
    ⑤《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五月条,第6592页。
    ⑥《新唐书》卷120《桓彦范附杨元琰传》,第4351页。
    ⑦《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二月条,第6586页。
    ⑧《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二月条,第6587页。
    ①《唐大诏令集》卷64《赐陈敬瑄铁券文》,第354页。
    ②《新唐书》卷224《叛臣下·陈敬瑄传》,第6408页。
    ③《旧唐书》卷184《宦官·田令孜传》,第4772页。
    ④《新唐书》卷208《宦官·田令孜传》,第5889页。
    ⑤《资治通鉴》卷259,景福二年二月条,第8441页。
    ⑥(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136《僭伪列传三·王建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818页。
    ①(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40《杂传·李茂贞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30页。
    ②(唐)刘肃:《大唐新语》卷2《刚正第四》,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3-34页。
    ③《新唐书》卷211《藩镇魏博·田承嗣传》,第5926页。
    ④《新唐书》卷224下《叛臣下·王行瑜传》,第4549页。
    ⑤《新五代史》卷40《杂传·韩建传》,第435页。
    ⑥《唐律疏议》卷17《贼盗》,第321页。
    ⑦《唐律疏议》卷17《贼盗》,第6页。
    ①(宋)钱易:《南部新书·乙》(黄寿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65页。
    ②《新唐书》卷207《宦者上·程元振传》,第5862页。
    ③《资治通鉴》卷223,广德元年十一月条,第7156页。
    ④(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52《杂传·张彦泽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598页。
    ⑤《唐律疏议》卷2《名例律》,第33页。
    ⑥《贞观政要》卷8《刑罚》,第244页。
    ⑦范忠信:《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5页。
    ⑧《全唐文》卷52,德宗《免郭钢妻孥连坐诏》,第566页。
    ⑨《全唐文》卷50,德宗《禁有司诬构郭氏诏》,第555页。
    ①《旧唐书》卷133《李晟传》,第3677页。
    ②《旧唐书》卷124《令狐彰附子建传》,第3531页。
    ③《新唐书》卷211《藩镇镇冀·李宝臣附子惟简传》,第5951页。
    ④《册府元龟》卷134《帝王部·念功》,第1614页。
    ⑤《隋书》卷25《刑法志》,第706页。
    ⑥《唐律疏议》卷1《名例一》,第6-7页。
    ⑦《新唐书》卷207《宦者上·鱼朝恩传》,第5863页。
    ⑧《新唐书》卷207《宦者上·鱼朝恩传》,第5865页。
    ⑨《新唐书》卷207《宦者上·鱼朝恩传》,第5866页。
    ⑩(唐)吴兢:《贞观政要》卷3《封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98页。
    ①《旧唐书》卷177《杜让能传》,第4615页。
    ②《资治通鉴》卷259,景福二年七月条,第8447页。
    ③《旧五代史》卷63《朱友谦传》,第844页。
    ①(唐)令狐德棻:《周书》卷44《杨乾运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794页。
    ②(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080页。
    ③《新唐书》卷221下《西域下·石传》,第6246页。
    ④(宋)王溥:《唐会要》卷45《功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46页。
    ⑤《新唐书》卷120《桓彦范附杨元琰传》,第4315页。
    ⑥《唐会要》卷45《功臣》,第946页。
    ①《新唐书》卷211《藩镇镇冀·李宝臣传》,第5946页。
    ②(后晋)刘晌:《旧唐书》卷110《李光弼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310页。
    ③《新唐书》卷211《藩镇镇冀·李宝臣附子惟简传》,第5950页。
    ④《新唐书》卷213《藩镇淄青横海·李正已附子纳传》,第5991页。
    ⑤《新唐书》卷224下《叛臣·陈敬瑄传》,第6407页。
    ⑥《旧唐书》卷177《杜审权传附子让能》,第4613页。
    ⑦《旧唐书》卷177《杜审权传附子让能》,第4613页。
    ⑧《旧唐书》卷20上《昭宗纪》,第764页。
    ⑨《旧唐书》卷121《梁崇义传》,第3490页。
    ⑩《唐会要》卷45《功臣》,第945-946页。
    11《新唐书》卷211《藩镇镇冀·王武俊传》,第5995页。
    ①(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63《朱友谦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864页。
    ②《唐会要》卷45《功臣》,第938页。
    ③《唐会要》卷45《功臣》,第939页。
    ④张国刚:《唐代官制》,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年,第160页。
    ⑤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引言第3页。
    ①《旧唐书》卷57《裴寂传》,第2286页。
    ②《旧唐书》卷97《刘幽求传》,第3040页。
    ③(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曾贻芬点校)卷中,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90页。
    ④《安禄山事迹》卷中,第90页。
    ⑤《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第3467页。
    ⑥《唐会要》卷45《功臣》,第941-942页。
    ⑦《旧唐书》卷133《李晟传》,第3671页。
    ⑧《唐会要》卷45《功臣》,第947页。
    ⑨《新唐书》卷224下《叛臣·陈敬瑄传》,第6407页。
    ⑩《旧唐书》卷179《孔纬传》,第4650页。
    ①《唐会要》卷45《功臣》,第946页。
    ②《旧唐书》卷58《刘政会传》,第2313页。
    ③《唐会要》卷45《功臣》,第945-946页。
    ④《唐会要》卷45《功臣》,第948页。
    ⑤(清)董诰:《全唐文》卷82,唐宣宗《大中改元南郊赦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855页。
    ⑥《唐会要》卷45《功臣》,第950页。
    ①(元)脱脱:《宋史》卷484《李重进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3978页。
    ②(元)脱脱:《辽史》卷15《圣宗本纪六》,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72页。
    ③(元)脱脱:《金史》卷132《逆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2818页、第2820页、第2821页、第2822页、第2824页、第2825页。
    ④《金史》卷117《国用安传》,第2562页。
    ⑤《金史》卷73《完颜希尹传》,第1685页。
    ⑥《金史》卷72《银术可传》,第1659页。
    ⑦《金史》卷73《宗翰传》,第1697页。
    ①(明)郎瑛:《七修类稿》卷11《国事类·金书铁券文》,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9年,第114页。
    ②(清)张廷玉:《明史》卷68《舆服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661页。
    ③(清)夏燮:《明通鉴》卷3,太祖洪武三年十月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④(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5《左右券内外黄》,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37页。
    ⑤(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210《藩镇魏博·田承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5926页。
    ⑥《明史》卷126《汤和传》,第3754页。
    ⑦朱子彦:《论明代铁券制度》,《史林》,2006(5):133-139。
    ①《明史》卷74《职官志三》,第1819页。
    ②《明史》卷72《职官一》,第1735页。
    ③《万历野获编》卷8《金书诰命》,第207页。
    ④《万历野获编》卷8《金书诰命》,第207页。
    ⑤《明通鉴》卷3,洪武三年十一月条,第257页。
    ①《明史》卷131《金朝兴传》,第3849页。
    ②《明史》卷190《梁储传》,第5034页。
    ③《明太祖实录》(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条,上海:上海书店,1984年,第1299页。
    ④《明史》卷128《刘基传》,第3782-3783页。
    ⑤《明太祖实录》卷74,洪武五年六月条,第1377页。
    ⑥《明通鉴》卷3,洪武三年十月条,第256页。
    ⑦《明太祖实录》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条,第1297页。
    ⑧《明太祖实录》卷74,洪武五年六月条,第1377页。
    ⑨《明通鉴》卷5,洪武五年六月条,第293页。
    ①《明太祖实录》卷74,洪武五年六月条,第1379-1381页。
    ①《明史》卷127《李善长传》,第3771页。
    ②《明史》卷72《职官志一》,第1735页。
    ③(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5《左右卷内外黄》,第137页。
    ④(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3,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86页。
    ⑤《明史》卷68《舆服志四》,第1661页。
    ⑥明代获赐铁券人员可参见牛创平《明代授予铁券之功臣名录》,《中国档案》,1998(7):38-40。
    ①《明史》卷175《董兴传》,第4657页。
    ②《明史》卷153《陈熊传》中载,陈熊不肯依附刘瑾,“正德三年(1508),出督漕运,刘瑾索金钱,熊不应,衔之,坐事,……夺诰券。”第4210页。
    ③《明史》卷171《徐有贞传》,第4564页。
    ④《明史》卷171《王骥传》,第4560页。
    ⑤徐启宪:《<金书铁券>与明代功臣封爵》,《紫禁城》,1996(6):7-8。
    ①张寿年:《明代金书铁券的历史价值》,《湖北档案》,1998(2):46-47。
    ②《明史》卷156《李文传》,第4276页。
    ③《明太祖实录》卷240,洪武二十八年八月条,第3490页。
    ④(清)谈迁:《国榷》卷4,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430页。
    ⑤朱子彦:《论明代朱元璋和功臣关系》,《史学集刊》,1994(2):18-23。
    ①《明太祖实录》卷74,洪武五年六月条,第1379页。
    ②(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丙集第一《拟古出塞五首》,上海:国光印刷所,清宣统二年(1910)。
    ③(清)曹寅:《全唐诗》卷141王昌龄《箜篌引》,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436页。
    ④《列朝诗集》甲集第十五《即事》。
    ⑤《新唐书》卷185《韦昭度传》,第5410页。
    ①《全唐文》卷894,罗隐《代武肃王钱镠谢赐铁券表》,第9332页。
    ②(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165,绍定三年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492页。
    ③(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页。
    ④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第490页。
    ①(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54,梁武帝大通二年(503)十月条,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4786页。
    ②(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1《李怀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493页。
    ①(清)董诰:《全唐文》卷627,吕温《功臣恕死议》,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6327页,
    ②《资治通鉴》卷276,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十一月条,第9025页。
    ③(元)脱脱:《金史》卷77《亨传》,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1757页。
    ④(宋)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2,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第12页。
    ①《唐会要》卷45《功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36页。
    ①(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522《宪官部·诬誷》,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第6238页。
    ①《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五月条,第6590页。
    ②周绍良:《唐代墓志彙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73-1475页。
    ③《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三月条,第6589页。
    ④(后晋)刘晌:《旧唐书》卷187《忠义上·王同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878页。
    ⑤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
    ⑥(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110《诸夷蕃将·李多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125页。
    ①《资治通鉴》卷208,神龙元年二月条,第6586页。
    ②《新唐书》卷120《袁恕己传》,第4324页。
    ①(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64《赐护密国王子铁券》,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353页。
    ①(清)吴广成:《西夏书事》卷3,宋太祖建隆元年尽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条,北京:北平文奎堂影印,1935年。
    ①刘玉林:《唐刘自政墓清理记》,《考古与文物》,1983(5):26-31。
    ③《乌尔塘一号墓文书》,武汉大学历史系编《吐鲁番出土文书》第9册,文物出版社,1990年,第225页。
    ④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考古学报》,1982(1):15-34。
    ①吕志峰:《东汉买地券著录与研究概述》,《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2):6-10。
    ②查瑞珍:《战国秦汉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③(清)洪亮吉:《洪亮吉集》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312页。
    ④朱易安主编:《全宋笔记》第一编(二),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第112页。
    ⑤陈进国在《“买地券习俗”的考现学研究——闽台地区的事例》,《民俗研究》,2008(1):129-164。
    ⑥吴天颖:《汉代买地券考》,《考古学报》,1982(1):15-34。
    ⑦方诗铭:《再论“地券”的鉴别——答李寿冈先生》,《文物》,1979(8):8389。
    ①黄景春:《地下神仙张坚固_李定度考述》,《世界宗教研究》,2003(1):46-54。
    ②鲁西奇:《汉代买地券的实质_渊源与意义》,《中国史研究》,2006(1):47-68。
    ③王志高:《六朝买地券综述》,《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89-92。
    ④安徽省文物工作队:《安徽南陵县麻桥东吴墓》,《考古》,1984(11):974-978。
    ⑤易西兵:《广州出土南朝龚韬买地券考》,《东南文化》,2006(4):79-84。
    ⑥袁明森、张玉成:《从志聪买地券的发现看元代的丧葬习俗》,《四川文物》,1996(5):65-66。
    ①陈进国在《“买地券习俗”的考现学研究——闽台地区的事例》一文中也指出买地券多为砖陶质和铁铸。刊于《民俗研究》,2008(1):129-164。
    ②(清)董诰:《全唐文》卷229,张说《赠户部尚书河东公杨君神道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页。
    ③《全唐文》卷342颜真卿《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荆南山南东道五节度行营事东都留守上柱国赠太保临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铭》,第3471页。
    ④周绍良:《唐代墓志彙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473-1475页。
    ⑤(汉)班固:《汉书》卷1《高帝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1页。
    ①(明)申时行:《明会典》卷213《吏科》,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062。
    ②《全唐文》卷39《赐三叶护都摩阙颉斤铁券文》,第425页。
    ③《全唐文》卷39《赐突骑施黑姓可汗铁券文》第426页。
    ④《全唐文》卷39《赐故石国男郍俱车鼻施进封怀化王并铁券文》,第426页。
    ⑤《新唐书》卷211《藩镇镇冀·李宝臣附子惟简传》,第5950页。
    ⑥《唐大诏令集》卷64《赐安西管内黄(?)铁券文》,第35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