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帝制中国权力网络的重构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黄宗羲在明清之际的历史大变革中,通过对明代中晚期以来在政治、思想、社会等领域所出现的新的变迁趋势进行总结与提升的基础上,以源自远古的“三代传统”为参照对现实政治进行“创造性转化”,最终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实现了“帝制中国权力网络的重构”这一目标。
     明代灭亡后,作为完全承袭明代体制的异族统治者,满清政府对黄宗羲立足于反思明代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政治改革方案,采取了长期漠视的态度,这使得当时对黄宗羲的研究严重滞后。晚清以来,受“西方中心观”的影响,人们倾向于通过与近现代西方的比较的基础上展开对黄宗羲的研究,这就导致了“目的论”的后果。随着西方学界有关“中国中心观”的兴起,对黄宗羲的研究也应当重新以“中国”而不是“西方”作为主要的参照体系。
     恢复“三代之治”是黄宗羲的政治目标,在他看来,“三代”的特征是“公天下”,而“后代”的特征是“私天下”。为了在后代的政治现实中重新实现“三代之治”,黄宗羲对“儒家政治哲学”与“帝制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从而寻找到了恢复“三代之治”所需的“时间表”、“先例”、“主体”、“客体”、“制度”、“公论”等资源。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所等待的“来访者”究竟是谁,这涉及到谁是他的政治体制中所期待的“政治主体”的问题。学者们倾向于认为黄宗羲等待的是“圣王”或“满族统治者”,但是,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他所等待的更是一般意义上的“我们”。而建文帝君臣的改革努力,无疑能够说明黄宗羲等待后人来实现他的方案的想法并非空想。
     明代的皇权来源于以暴力驱逐蒙古统治者,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对能够挑战皇权的政治势力的彻底打击,使得皇权具备了“至尊无对”的“独断”性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这种“独断权力”遭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与挑战,皇帝们的独断专行导致了一系列政治恶果。为了制约、规范皇权,黄宗羲一方面强调“传贤”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制度、皇帝的议政机构,以及皇权的运行程序进行了制度化与法理化,从而完成了皇权由“私”向“公”的转变。
     明太祖为了巩固皇权,在建国之初废除了宰相制度,这使得整个明代的文官体系成为“缺乏首领的庞大组织”。这一体制上的缺陷在后代的政治运作中导致了诸如法理缺陷、内外悬绝、缺乏平衡机制、形成汰优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在现实中,皇帝、内阁、宦官、六部尚书们为了争取原本属于宰相的权力,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并形成党争,最终导致明代的覆灭。为了弥补这一体制上的缺陷,黄宗羲设置了能够代天子“批红”的“独相”,从而能够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在此基础上,他建立起完全以“士”为主体组成的“士人政府”,将宦官、胥吏等排除在政治体制之外。
     明代中晚期以来,儒生士大夫们立足于书院所展开的诸如心学运动、讲学运动、议政运动、抵抗运动等等,为黄宗羲提供了“学校议政”的先例。在黄宗羲的方案中,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学校”拥有教育、议政、监督、舆论等多方面的功能。而通过这一体制的设置,在中央权力层面,形成了皇帝、宰相、太学祭酒三者之间的分权制衡;在地方层面,形成了地方政府与郡县学之间的分权制衡。
     黄宗羲所处的时代是帝制中国处于自我转型之中的时代,他的政治改革方案建立在对这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诸多新传统与新资源的借用与融合的基础之上。在政治合法性方面,他吸收了晚明以来的“公天下”的理想,并以此为基点建立起一套并不同于以往的合法性体系;在权力网络的建构方面,他充分肯定并吸收了晚明以来的多元化因素,建立起一套以分权制衡为特征的权力网络;在最高权力的划分上,他在皇帝、宰相、祭酒之间形成了初步的分权与制衡。
     即使我们不以现代意义上的所谓“民主”、“自由”、“宪政”、“共和”等政治理念与政治制度对黄宗羲所建构起来的“权力网络”进行评价,我们同样可以确定,黄宗羲立足于多元与分权基础上所重新建构起来的“权力网络”将是帝制中国政治史中最值得期待的政治改革方案。如果他的方案能够在帝制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实施,其效果即便不是所谓“现代的”,也肯定将是更为“良性的”!
During the historical revolution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by summarizing and upgrading the new variance trend in the polity,ideology and society realm of the later period,Huang Zong-xi carried on a "creative conversion" to the practical polity based on the ancient "Three Dynasty" tradition,and finally realized the goal of "Reconstruct the Power Network of Imperialistic China" in the book of .
     After the perdition of the Ming Dynasty,the researches to Huang Zong-xi lag badly because that Manchu government,a different race dominator who completely inherited the Ming's system,took a long-term disregard to Huang Zong-xi's political reformation plan that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Ming Dynasty's lecture.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affected by the "West-center view",people were inclined to research Huang Zong-xi through the compare to the modern West,which resulted in the sequel of "teleology".Therefore,along with the rise of westem academia's "China-center view",the researches to Huang Zong-xi should renewedly regard "China" but not "West" as the main reference system.
     Restoring the "the order of the Three Dynasty" was Huang's political goal,in his eyes,the character of "Three Dynasty" was "Public-State",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After Three Dynasty" was "Private-State".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rder of the Three Dynasty " again,Huang carried on a "creative conversion" to the "Confucianism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imperialistic tradition",and consequently he found the resources of "schedule","precedent","subject","object","system" and "public opinion" etc.
     Who was the visitor waited by Huang in his book comes down to the question that who was the "political subject" in his polity plan.Researchers inclined to regard that the visitor was a "Saint King" or "Manchu dominator",but in the context of the "Yangming school",the one he was waiting for would be "us" in the common sense. And the Jianwen emperor and his ministers' reformation can prove with no doubt that it was not just a fantasy for Huang to wait the posterity to carry out his plan.
     The imperial power of Ming Dynasty rooted in banishing the Mongolia rulers violently,because Ming Tai-zu Zhu Yuan-zhang vanquished drastically the political power who challenged his governance, the imperial power possess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overeign invincibility" and "arbitrary".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s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this "arbitrary power" undergone challenges and suspicions from each aspect,and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bad political consequences.In order to restrict the imperial power,Huang on one han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passing the throne to the wise person",the other hand completed the imperial power conversion from "private" to "public" through systemizing and legitimating the emperor system,the political institute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imperial power.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imperial power,Ming Tai-zu abolished the prime minister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g Dynasty,which made the total Ming's civilian system became a "huge organization without leader".This system disfigurement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system bug,separation of the inner and the outer,the lack of balance and the system of eliminating the excellent etc.In reality,the emperor,cabinet, eunuchs and ministers of the six departments carried on a series of political struggles,which ultimately caused the perdition of the Ming Dynasty.For remedying the system disfigurement,Huang set the "unattached prime minister" who could make decision instead of the emperor,so as to exercise the administration power effectively.Based On that,he established the "scholar government" which was completely constituted by "scholars", while excluding the eunuchs and petty officials.
     Since the middle and the late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the Confucian scholars had developed the "xin-xue movement","jiang-xue movement","yi-zhen movement" and "di-kang movement",etc.in schools,which provided Huang the precedents of "school polity discussing".In Huang's plan,the "school" was independent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possessed the functions of education,polity discussing, surveillance as well as consensus.And through this system,in the central power level it formed the power balance between the emperor,prime minister and the leader of national school,and in the district level it formed the check and blance between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local school.
     Huang lived in the times when China was in his self-transformation, his political reformation plan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c of using and syncretizing many new tradition and resources which first appeared in that times.In the aspect of political legitimacy,he absorbed the "public-state" ideality that appeared since the late Ming Dynasty,and based on this,he established a legitimacy system different from before;In the aspect of constructing the power network,he adequately affirmed and absorbed the diversification factors since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stablished a power network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heck and balance;In the separation of the highest powers,he formed an elementary balance between the emperor,prime minister and the leader of national school.
     Even though we don't evaluate the "power network" established by Huang with the modern political principles such as so called "democracy", "freedom","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republic" etc.,we can still confirm that Huang's "power network" which was based on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powers separation would be the political reformation plan of most worthy of expectation in the imperialistic China.If his plan had been put in practice in the imperialistic China,even if it was not the so called "modern",it must be much more "better"!
引文
[1]现代西方学者也注意到了黄宗羲与现代学者之间的区别:“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并不仅仅是哲学家或哲学史家,正如Julia Ching所强调的,他还是多才多艺的经典学者与历史学家、政治理论家、数学家、天文学家……黄宗羲如此丰富的一生极其突出地站在了以输出专业与技术为目标的现代学者的对立面上。”(David A.Dilworth:,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9,No.2.(Apr.,1989),p.220.)
    [2]有关“帝制时代”的问题,日本学者滋贺秀三认为:“中国在其漫长的历史中,从全局来说经历了前后两次社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以这两次变革作为分期点,全部中国史至少也应当首先分为三个时代……春秋以前的古远的时代可以称作上代,民国以后作为近代,而对处于中间的长时代,在还没有其他适当的词语的情况下,我想可以命名为帝制时代。”([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当然,在后文中我们还将看到,内藤湖南、岛田虔次、沟口雄三、余英时等学者们普遍认为:在“帝制时代”的内部也存在着各种划分历史阶段的方式,他们往往将“明末清初”这一时代当作中国的“近世”或“近代”,而不是此后的“清末民初”。但是,在本文中,一方面为了概念上的一致,另一方面是从“政治史”而不是“历史”的角度进行划分,从而采用更为宽泛的“帝制”这一概念作为秦以后中国政治体制的主要称谓。
    [3][英]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4][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6页。
    [5]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1][美]丹尼斯·朗:《权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2][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68页。
    [3]有学者称:“本朝的政治组织为一元化,一元化的思想基础是两千年来的孔孟之道。”(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71-172页。)
    [4][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岛田虔次:序”,第1页。
    [1]林毓生在创造这一概念时主要是指我们在当前的情况下,如何对中国传统进行现代意义上的“创造性转化”以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但是,在本文看来,黄宗羲等人在明清之际的大动荡与大变革中,同样对此前的“传统”进行了所谓“创造性转化”,以期应对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进而实现“三代之治”。(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2]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已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9页。
    [3]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203页。
    [1]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载于《中国文化》,1995年第1期,第1.25页。
    [2][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08-409页。
    [3]肖滨:《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4][美]列文森:《儒教中国极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324页。
    [5]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困境”,载于杜维明主编:《儒学发展的宏观透视》,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版,第32页.
    [6]刘述先:《现代新儒学之省察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第38页。
    [7]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1]John Dardes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56.No.1.(Jun.,1996).p.182.
    [2]大卫·霍伊:《后现代主义--一种可供选择的哲学》,载于杨雁斌、薛晓源选编:《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3]刘述先非常反对这样的以西方为标准的评价,因为在他看来,黄宗羲与西方“根本是完全不同形态的另一条思路。”(刘述先:《黄宗羲心学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4]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5]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15页。
    [1][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载于《十三经注疏·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6页。
    [2]朱熹首先认为这是孔子针对卫君而发,因为卫君“不父其父而祢其祖,名实紊矣,故孔子以正名为先。”([宋]朱熹:《论语集注》,载于《四书五经·上》,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54页。)
    [3]孟子曰:“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名为“一夫”,则诛之可也;名为“君”,岂可背负“弑君”之名乎?由此可见“正名”之实效!朱熹注本中引王勉的话:“斯言也,惟在下者有汤武之仁,而在下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免于篡弑之罪也。”([宋]朱熹:《孟子集注》,载于《四书五经·上》,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第14页。)
    [4]胡适认为:“‘正名'的宗旨,只是要建设是非善恶的标准。”(胡适:《中国哲学史人纲·卷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5]谢扶雅认为:“抑孔子政治思想之骨干在‘正名'二字,而‘名'即‘法'之代名辞也。正名犹言正法也。”(谢扶雅:《中国政治思想史纲》,台北:正中书局,1954年版,第57页。)
    [6]萧公权认为:“孔子政治思想之出发点为从周,其实行之具体主张则为‘正名'。”(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7]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第301-303页。
    [1][美]保罗·博维著:《权利中的知识分子:批判性人文主义的谱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当然,作者具体的论述对象并不是“正名”这一概念,而是《大学》中“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组概念,但是作者的意图已经直接面对着“正”的问题了,不论是“政者正也”还是“正心”、“正名”,在作者这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具体内容参见第9页。
    [2]大卫·霍伊:《后现代主义--一种可供选择的哲学》,载于杨雁斌、薛晓源选编:《重写现代性--当代两方学术话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26页。
    [3]在《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一书中,作者们同样在从事着与“正名”与正“正名”相关的_T作。具体内容参见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4]有关清末士人们对黄宗羲的再发现与再利用问题,后文还将有详细的论述。也可参见曹国庆与朱义禄等人的论述。(曹国庆:《旷世大儒--黄宗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80-286页;朱义禄:《黄宗羲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8-353页。
    [1]梁启超等人都这样认为。(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后来日本学者岛田虔次在一篇研究黄宗羲的文章中所使用的标题直接就是《中国的卢梭》。(转引自佐野公治:《日本的黄宗羲研究概况》,载于《浙江学刊》,1987年第1期,第57页。)
    [2]魏源所编撰的《皇朝经世文编》一书,无疑是这一“经世致用”努力的最佳例证,然而,在这本《文编》中,他只收集了黄宗羲的三篇文章,其中《万充宗墓志》选自《南雷诗文集》,《取士篇》选自《明夷待访录》,《科举篇》选自《破邪录》。可以看出,尽管魏源明显地受到了黄宗羲的影响,但是,他的关注点似乎在于解决当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不是试图进一步改变造成这些问题的政治体制。这一情况在顾炎武那里同样存在。尽管《皇朝经世文编》中选取了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大量内容,但并没有选取诸如《郡县论》这样的涉及体制性的文章。([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十九册:皇朝经世文编》,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3][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7页。
    [4]也就是说,魏源虽然亲身经历了鸦片战争这一在中国人看来是“近代”与“传统”的历史分界点的具有“外在断裂”意味的事件,并力图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但是他的政治思维方式仍然是极为“传统”的,是“内在延续”的,他并从没有从整体上反思帝国的制度,而只是力图在具体问题上提出解决的方案。(黄勇军:《外在断裂与内在延续--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视阈下的魏源与魏源政治思想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4月。)
    [5]有学者从经济思想的角度比较了黄宗羲和龚自珍,其得出的结论就是“我们发现生活年代早龚自珍近两个世纪的黄宗羲在经济思想史意义上却要先进一个时代。”(乔亮:《黄宗羲和龚自珍经济思想之比较》,载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6卷第1期,第14页。)
    [6]李汉武:《黄宗羲与魏源--黄宗羲启蒙思想历史命运的一个侧面》,载于吴光主编:《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00页。
    [7][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岛田虔次:“序”,第1页。
    [1]日本学者从内藤湖南开始,一直到岛田虔次、沟口雄三等人,都对中国的近世(代)史的划分持有不同于以1840年为界线的观点,这种不同的划分方式引起越来越大的影响。具体内容可分别参见:[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清史列传·卷六十七》中有关陈澧的传纪中有如下记载:“邵阳魏源著《海国图志》初成,中有可议者,澧辨之。后源至粤,见而大悦,遂与定交,并改其书。”(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5638页。)
    [3]冯桂芬认为:“魏氏源论奴夷,其曰:‘以夷攻夷,以夷款夷'……魏氏所见夷书、新闻纸不少,不宜为此说,盖其生平学术喜自居于纵横家者流,故有此蔽……独‘师夷长技以制夷'一语为得之。”(冯桂芬:《校分15庐抗议》,载于冯桂芬、马建忠:《采西学议》,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6页。)
    [4]“他越来越崇拜西方的实用技术,与此相一致,他也越来越感觉到中国独有的美德……对于像曾国藩这样的人来说,当西方的各种观念被看成是异端时,中国的思想则成了一个整体。”([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4-46页。)
    [5]参见张之洞:《劝学篇》,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90页;以及郑观应:《盛世危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自序”,第12页。
    [6][美]列文森:《儒教中国极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
    [7]相反,正如柯文的研究所显示的,处于这一时期的王韬的部分思想受到了黄宗羲的直接影响。(Paul A.Cohe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6,No.4.(Aug.,1967),p.565.)
    [8]当然,“自强”这一概念本身在晚清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追求‘富强'的行动逐渐压倒了儒家偏重德政的传统。当然,所采取的妥协性措施从来没有达到引起制度方面重大变革的程度。但是新知识和新看法传了进来,尽管教育和文官制度没有变化,但还是为新型的管理和技术人材提供了某些机会(虽然机会是偶然的,而且为数很少)。大力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愿望不但出现在身负要职的政治家之中,而且还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开明知识分子之中。”([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44-545页。) 政治对宪政文化的摧残比传统文化的滞碍要严重得多。”(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1][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70页。
    [2][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05页。
    [3]Hao Chang:,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9,No.1.(Nov.,1969),p.23.
    [4]在港台学者如余英时、林毓生等人开始反思“五四”问题之后。最近国内对“五四”的研究开始突破“政治宣传模式”,出现了所谓“范式转换”问题。相关问题可以参见郭若平:《评“五四”研究范式的转换》,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26-29页。
    [5][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
    [6]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86页。
    [7]彭明认为:“五四'前的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学'和封建主义的‘旧学'之争。‘五四'后,即十月革命传入马克思主义之后,虽仍然是‘新'、‘旧'之争,但是‘新'的中间,却是百说杂陈了,有民主主义,也有社会主义;有马克思主义,也有修正主义;有国家主义,也有无政府主义……”(彭明:《五四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页。)
    [8]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一文结尾处,认为“万一不安本分,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两洋式之新社会……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_口丁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寨不流,不止不行!”(载于徐洪兴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版,第192页。)
    [9]林毓生在反思“五四”传统时强调:“五四人物根据他们所强调的根本思想决定一切的整体观思想模式去看许多传统成分的罪恶,他们发现哲学罪恶与腐朽实与传统中的基本思想有一必然之有机关系。他们认为哲学罪恶不是单独的、互不相干的个案,而是由于基本思想有了病毒之故……所以,如要革新,就非彻底而伞盘的反旧不可。”(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57页。)
    [10]正如余英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保守》这篇论文中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 语言,我们便会发现,‘进步'、‘创新'、‘革命'、‘左派'等名词都蕴涵着道德上的‘善',因而是人人都争先恐后去求认同的。相反的,‘传统'、‘保守'、‘反革命'、‘右派'、‘反动'、‘陈旧'等名词则蕴涵着道德上的‘恶',因而也是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载于许纪霖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第435页。)
    [1]干春松认为:“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和以《临时约法》为代表的新制度原则的确立,从根本否定了儒家作为统治的合法性的依据,从而宣告制度化儒家的解体。”(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页。)
    [2]余英时以“游魂”一语概括儒家的这一现状。(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困境”,载于杜维明主编:《儒学发展的宏观透视》,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版,第32页。)
    [3]王夫之认为:“儒者之统,与帝王之统并行于天下,而互为兴替……是故儒者之统,孤行而无待者也;天下自无统,而儒者有统。道存乎人,而人不可以多得,有心者所重悲也。虽然,斯道亘天垂地而不町亡者也,勿忧也。”([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十三”,第3053页。)
    [4]干青松认为,1911年之后的儒学,“依然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它也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一论断无疑也适用于对J司属儒家传统的黄宗羲的研究。(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5、33页。
    [7]谢国桢:《黄梨洲学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40页。
    [8]熊十力:《现代新儒学的根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376,472-473页。 《安徽史学》,2005年第1期,第118-125页。)一文中的论述。
    [1]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560页。
    [2]参见[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54-256页。以及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p.73-74.
    [3]侯外庐认为黄宗羲是进步的启蒙思想家(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203页):而谭丕模则认为黄宗羲是落后的地主阶级代表(谭丕模:《中国文学思想史合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70.180页)。
    [4]尽管这一努力受到了极大的批评,如国外学者普遍认为:“1950年代有关‘资本主义萌芽'的讨论尽管发掘出大量与明清经济相关的资料,但是并没有得出任何有效的结论。”(Mio Kishimoto-Nakayama:Modern China,Vol.10,No.2.(Apr,1984),p.227.)但是,仍有中国学者从“本土化”与“中国实际”这样的立场出发,重新肯定了这一努力的意义与价值。(胡成:《“资本主义萌芽”与本土化研究的思考》,载于《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第5-13页。)
    [5]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学界的上述历程,可以参见张建平,戴小洁有关“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论述。(张建平,戴小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简论》,载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2卷第3期,第37-42页。)
    [6]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在近年来也遭遇到丫挑战与质疑,具体内容可参见王南浞有关近五十年来的“范式转移”问题的论述。(王南浞:《范式转移: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人类学--近五十年中国主流哲学的演变及其逻辑》,载于《南开学报》,2000年第6期,第1-9页。)
    [1]姚瀛艇:《明清之际何以会产生像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那样卓越的思想家?》,载于《史学月刊》,1954年第8期,第14.15页。
    [2]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3]侯外庐这一思想在当时学界的影响非常广,如学者们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家”时,同样在遵循这一思想路径,认为“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的仇恨封建制度,对谭嗣同思想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孙长江:《试论谭嗣同》,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思想家研究论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38页。)
    [4]嵇文甫:《黄梨洲思想的分析》,载于《新建设》,1959年第12期。
    [5]谢国桢:《略论明末清初学风的特点》,载于《四川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第1-35页。
    [6]杨廷福:《明末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上海:四联出版社,1955年版。
    [1]这些成果于1987年结集出版。参见吴光主编:《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这些成果于1997年结集出版,参见吴光主编:《黄梨洲三百年祭》,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3]这些成果于2006年结集出版,参见吴光主编:《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刘东在1988年为其主办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所作的“序”中提到的下述观点,无疑代表了这一时代学者们的共识:“中国曾经遗忘过世界,但世界却并未因此而遗忘中国。令人嗟呀的是,60年代以后,就在中国越来越闭锁的同时,世界各国的中国研究却得到了越来越富于成果的发展。而到了中国门户重开得今天,这种发展就把国内学界逼到了如此的窘境:我们不仅必须放眼海外去认识世界,还必须放眼海外来重新认识中国;不仅必须向国内读者移译海外的西学,还必须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海外的中学。”(刘东:“序·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载于[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郑家栋在《近五十年来大陆儒学的发展及其现状》一文中,对大陆的儒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黄宗羲尽管作为传统的“反儒学”者有所区别,但学界对于传统的总体认知,无疑极大地影响到了黄宗羲的研究。(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 299-327。)
    [1]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82页。
    [2]1、抄袭者如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教授朱俊瑞发表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第44-48页的《黄宗羲的“君主论”对戊戌维新思想家的影响》一文,在总体上抄袭了东方溯发表于《齐鲁学刊》1990年第6期第58-64页的《十七世纪中国启蒙思想家的“君王论”》一文;中共宁波市委党校讲师刘华安发表于《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第101-107页的《黄宗羲政治哲学的建构逻辑及其内涵》一文,通篇抄袭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助理研究员李海冰发表于《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第69-71页的《论黄宗羲政治哲学的逻辑建构》一文;湖北师范学院讲师蔡明伦发表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第122-125页的《明清之际思想家对‘银荒'的议论及解决方案》一文,部分段落抄袭自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研究所讲师邹进文发表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第1.5页的《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关于用银问题的论述》一文。2、至于研究成果中所出现的雷同与简单重复现象更为严重,在这些文章中,虽然看不出作者是否直接抄袭,但其观点、立意、材料、论述、结论等均无新意。3、有关随意解读的最典型的例子可以从刘河于2000年出版了他自己注译简评的《<明夷待访录>注译简评》(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中看出来,在本书的开篇处,作者先附上了自己所写的“论(再论、三论、四论)《明夷待访录》的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四篇文章,我们暂且不去讨论这一自说白话的研究是否在学理上立得住脚--在这些文章中,他根本没有对所谓“近代民主主义”做出任何界定,更没有对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质疑与讨论进行任何回应一但是他在文中的如下论述足以说明他根本不懂古文却在随意解读黄宗羲的思想,在论述黄宗羲有关“吏胥”的问题时,他说:“宗羲恨之入骨,不愿叫他们‘胥吏',而故意颠倒称之为‘吏胥'。”(第42页)毫无疑问,作者在这里根本不知道古人的常用语恰恰是“吏胥”而不是“胥吏”这一事实。如魏源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十四·吏政十·吏胥》(载于魏源:《魏源全集》·第十四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的标题中使用的就是“吏胥”,而所收录的顾炎武等人的文章中使用的也是“吏胥”。此外,复旦大学的张永忠博士在其博士论文中写道:“笔者推测,‘明夷'还可能通‘明遗'(明朝遗民),与作者的遗民情结相关。”(张永忠:《圣贤救世--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第11页。)我们知道,“明夷”二字究竟是黄宗羲所用还是后人所加,学界还没有最后的定论,但无论在那种意义上,以“明遗”训“明夷”这种“推测”实属望文生义。
    [3]具体内容可参见会议论文集以及吴光、钱明、张宏敏三人所写的“综述”。(吴光主编:《从民本走向民主一一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吴光:《黄宗羲民本思想研究的新高度--“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于《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6期,第50-52
    页;
    钱明:《从中国传统中发掘契接现代民主的资源--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于《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3期,第125-128页;
    张宏敏:《当代黄宗羲思想与住在研究最新成果--“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于《哲学动态》,2006年第8期,第71-72页。)
    [1]刘岐梅:《走出中世纪--黄宗羲早期启蒙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5月。
    [2]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3]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4]李存山:《从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兼评所谓“民本的极限”》,载于吴光主编:《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29页。
    [1]对于这一路径,除了林毓生所提出的“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观点之外,秦晖的观点可以视为最直接的概括:以“西儒会通”解构“法道互补”。而李泽厚有关“新一轮的‘儒法互用”'也是同样的意思,即中国之“儒”与西方之“法”之间的结合。(分别参见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248页;
    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12-213页。)
    [2]这一观点以刘泽华先生提出的“王权主义”为代表。(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此后被继续推向极端,如将传统尤其是儒家传统定性为:“专制儒学”、“民本的极限”等等。(分别参见:李宪堂:《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儒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有关波普尔对柏拉图的批判,可参见[英]K.R.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转引自甘阳:《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载于[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力与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导言”,第7页。
    [1]S.艾森斯塔德:《传统、变革与现代性》,载于谢立中、孙立半主编:《20世纪两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05页。
    [2]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5-87页。
    [3]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总序”,第8页。
    [4]这一概念近年来也得到了回应。参见谢诗晓:《在民本与民主之间--论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5]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孙卫华:《“新民本”:传统目标与近代民主的中问地带--读(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载于《江汉论坛》,2005年第8期,第143页。
    [7]潘起造:《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载于《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第85页。
    [1]吴光:《黄宗羲新民本思想论纲》,载于吴光主编:《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2]田浩与狄百瑞就“Neo-Confucianism”(新儒家)一词的有效性问题进行过激烈辩论,田浩主张直接用“道学”而不是“新儒家”概念。(Hoyt ClevelandTillma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2,No.3.(Jul.,i992),pp.455-474.)在对田浩的回应中,狄百瑞对使用“新儒家”一词进行了辩护。(Wm.TheodoredeBar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3,No.3.(Jul.,1993),pp.541-555.)但是,田浩还是继续坚持这一词汇存在问题。(Hoyt Cleveland Tillma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4,No.i.(Jail.,1994),pp.135-142.)此外,坚持“福柯式”的研究方法的学者也对这一词汇持批评态度。(John Dardes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56,No.1.(Jun.,1996),p.183.)
    [3]周积明、雷平:《清代经世思潮研究述评》,载于《汉学研究通讯》,2006年2月第25卷第1期,第5页。
    [4]张永忠:《圣贤救世--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第14-15页。
    [5]我于2007年暑期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作访问学者时,作为指导老师的傅熊(Bernhard Fuehrer)教授在讨论时提出了这一观点,理由也很充分,他认为杜维明才是第一个完全在西方的语境下从事儒学研究与传播工作的人。
    [6]刘述先在论述现代新儒家的谱系时,提出一个“三代四群”的架构,在这一架构中,总共列举了15人,基本上涵盖了传承了三代的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人物。(参见刘述先:《现代新儒学之省察论集》,中央研究院中国 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第135页。)
    [1]有关徐复观与牟宗三二人对待“旧内圣开新外王”问题之间的异同,可参见颜炳罡:“徐复观的政治理念一一兼论徐、牟政治理念之异同”,载于《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2]刘述先认为自己与杜维明均“往同一个方向发展”,即“维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与其他精神传统展开对话。”参见刘述先:《现代新儒学之省察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第116页。
    [3]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2页。
    [4]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5]对现代新儒家以及蒋庆所引起的“新外王”问题。我曾进行过回应,并试图提出第三种町能性:“参与型儒学”。(黄勇军:《儒家政治智慧的现代转向--重构儒家“外王”理想的两种路径及第三种可能》,载于林存光主编:《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转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3-296页。)
    [6][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80-181页。
    [7]他在《阿育王寺舍利记》一文中称有关“舍利”的说法不过是“世俗自欺欺人之说”,此外,他还进而认为:“即舍利亦复何奇,而况于伪为者乎?彼沾沾其神异者,可谓大惑不解矣。”([清]黄宗羲:《南雷诗文集·阿育王寺舍利记》,载于《黄宗羲全集·第十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2页。)黄宗羲的观点也得到了现代学者的关注。(AlexanderC.Sober:。gonumenta Serica: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华裔学志,Vol.Ⅳ,1939-1940,1970,pp.675-678.)
    [8]原文为“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参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载于《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1]参见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版。
    [2]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332页。
    [3]刘述先:《黄宗羲心学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4]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载于《中国文化》,1995年第1期,第1-25页。
    [5][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08-409页。
    [6]台湾学者杨芳燕对国内外有关“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涵”这一问题的现状与方法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察与评述,而余英时与沟口雄三的观点是这一考察的中心。(杨芳燕:《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载于《汉学研究通讯》,2001年5月,第20卷第3期,第44-53页。)
    [7]李慧琪:《黄梨洲思想与明清之际儒学焦点的转移》,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位论文,2004年。
    [1]“在近世的中国,无论是梁启超、孙中山还是严复,对自由价值的接受并非根发于中国社会的内在需求,而是基于救亡图存的民族情怀从西方移植而来。”(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2页。)
    [2]有学者甚至认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不是正统儒学”,从而获得了梁启超等人的赞赏与传承。(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页。)但是,在我看来,顾、黄、王等人固然因为与众不同而获得了梁的赞赏,但这种不同与赞赏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是正统儒学”,而恰恰是因为他们代表了被权力所腐蚀、所限定了之后的作为附庸的“儒学”传统之外的真正的“儒学”传统,也就是王夫之所极力强调的作为“道统”的儒学,所谓“圣人之教也,是谓道统。”([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十三”,第3008页。)
    [3]有关历代以来国人有关孔子问题的功功过过、是是非非、起起伏伏、吵吵嚷嚷、尊尊贬贬,可参见林存光于《历史上的孔子形象》一书中的相关论述。(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1]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02-503页。
    [2][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3][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4]Maragaret Sleeboo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4,pp.6-7.
    [1][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页。
    [21Joseph R.Levenson:,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1,No.4.(Aug.,1952),pp.447-451.
    [3]Hao Chang:,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9,No.1.(Nov.,1969),pp.28-30.
    [4]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5]Joanna F.Handli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Preface",pp.4-5.
    [6][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7]Paul A.Cohe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6,No.4.(Aug.,1967),p.565.
    [8]W.S.Atwell:,The China Quarterly,No.67.(Sep.,1976),p.641.
    [9][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John Dardes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56,No.1.(Jun.,1996),p.182.
    [1]Prasenjit Duara:,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30.(Jul.,1993),pp.1-26.
    [2]Lynn A.Struv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2,No.1.(Jan.,1992),p.142.
    [3]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reface”,pp.ⅹⅰ-ⅹⅱ.
    [4][美]列文森:《儒教中国极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5月,第324页。
    [1]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p.1-2.
    [2]Vitali Rubin:,7"oung Pao 通报,Vol.LⅨ,1973,pp.68-78.
    [3]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p.60-62.
    [4]Shu-hsien Liu:,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2,No.1.(Feb.,1993),pp.139-140.
    [5]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p.68.
    [6]Paul Cohe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5,No.3.(Ju1.,1985),p.306.
    [7][美]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3年版。
    [1]Paul Cohe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5,No.3.(Jul.,1985),pp.305-310.
    [2]Wm.Theodore de Bar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5,No.4.(Oct.,1985),pp.399-412.
    [3]Paul Cohen:< A Reply to Professor Wm.Theodore de Bar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5,No.4.(Oct.,1985),pp.413-417.
    [1]有学者认为:“黄宗羲在现实的基础一卜建立起历史秩序,而他的哲学也能够适应历史中的变化与不不同。”On-cho Ng:,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ldeas,Vol.54,No.4.(Oct.,1993),pp.568-569.
    [2]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现象为个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1]有学者指出,明代的王子们消耗极大,对明代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后来政府开始向他们开放科举这一入仕之途,但成功的人数并不多,且他们所获得的官位也并不重要。(James B.Parsons:,4onumenta Serica: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华裔学志,Vol.ⅩⅩ Ⅱ,Fasc.1.1963.pp.397-398.)
    [2][清]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一》,载于《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3][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H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37页。
    [4][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十三”,第3005页。
    [1]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H{版社,1996年,第78页。
    [2]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4页。
    [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4]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92页。
    [5][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85页。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08页。
    [7]谢扶雅:《中国政治思想史纲》,台北:正中书局,1954年版,第33页。
    [8][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82页。
    [9][清]王大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二十九”,第3313页。
    [1]正如许多人所注意到的,这种对于君主的严厉批评在东林党人李三才的奏疏中就已经有其苗头了。所谓:“陛下为斯民主,不惟不衣之,且并其农而夺之;不惟不食之,且并其食而夺之。”([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4页。)
    [2][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岛田虔次:“序”,第5-6页。
    [3]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20.
    [4][清]唐甄:《抑尊》,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九·治体三·政本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54页。
    [1][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35页。
    [2]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22页。
    [3]当然,黄宗羲并不是站在儒家的反面进行立论的,相反,他恰恰是站在如何实现儒家理想的角度上提出这一观点的。因此,正如俞荣根所言,这一命题不是对苟子“有治人无治法”的反命题,而是统一命题的不同表达方式:“苟子在‘治法犹存'的时代重视‘治人',黄宗羲在‘治法'‘荡然无具'的情况下强调恢复‘治法'。”(俞荣根:《黄宗羲的“治法”思想再研究》,载于《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88页。)
    [4]内藤湖南甚至直接认为“好像周公登上王位是事实。”([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5]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六”,第2878页。
    [1][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32页。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20-225页。
    [3][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8页。
    [4]张明贵:《政治学:政府与政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66页。
    [5]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页。
    [6][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416页。
    [7][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十六”,第3068页。
    [1][明]汪若霖:《洞察天人之故以儆有位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六九·汪给谏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49页。
    [2][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十九”,第3123页。
    [3][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62页。
    [4][清]张海珊:《聚民论》,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六册:皇朝经世文编·卷五十八·礼政五·宗法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29页。
    [5][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八”,第3111页。
    [6][清]黄宗羲:《留书·封建》,载于《黄宗羲伞集·第-卜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1][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1页。
    [2]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页。
    [1]这种敌视秦的观点在战国时期非常普遍,诸如:“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战国策·魏策三》)“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战国策·秦策四》)“非尽亡天下之兵,而臣海内之民,必不休矣。”(《战国策·魏策三》)“(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2]“始皇兼并六国,封建之天下一变而为郡县。创二千年专制一统之政体。”(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绪论”,第6页。)
    [3][清]魏源:‘《默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4][清]谭嗣同:《仁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0页。
    [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人图书公司,1977年版,第7页。
    [6]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55页。
    [1]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01页。
    [2]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3]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6页。
    [4]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8页。
    [5]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第132页。
    [1]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
    [2]“秦国兵器或六国所造而被秦得到后加刻铭文的兵器,随着秦军东下的足迹,在很多地点发现。最远的,东北可到辽宁金县,甚至更远;东南可达广东广州和广西桂林、平乐等地。”(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183页。)
    [3]所谓“汉承秦制”,秦法为汉初立法者如刘邦、萧何等人所采纳,并进而为“萧规曹随”(《史记·曹相国世家》)的汉文、曹参等人所沿袭,这就是后代“王霸相杂”的来源了。
    [4]陈德昭就认为:“惟道家之徒,虽大抵为有知识、有学养,且明乎兴衰治乱之迹,足以干诸侯、参与国政,以显赫一时。然因感于世俗之混浊,而欲求自拔于此污浊,以保心灵之洁净,于是乃韬光养晦,以待可为之时。”(陈德昭:《老子思想与汉初政治》,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1981年12月,第82页。)
    [5]李泽厚在他的“孙老韩合说”一文中就提到,“由韩非承接《老子》,似乎顺理成章。这不是因为韩非有《解老》《喻老》之作,而是由于在战国秦汉之际,以‘黄老之学'著名的‘道法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取得了统治地位,韩非正是这个过程中的大人物。”(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98页。)
    [6]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页。
    [7][英]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1]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84页。
    [2][英]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7页。
    [3]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1页。
    [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7页。
    [5]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9页。
    [6]牟宗三:《政道与治道》,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版,第202页。
    [7]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15页。
    [8][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页。
    [1][清]魏源:《默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4页。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35页。
    [3]胡适:《黄梨洲论学生运动》,载于《胡适文存·二集·卷三》,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版,第291页。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53页。
    [5]谢国桢:《黄梨洲学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第40页。
    [6]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3页。
    [7]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15页。
    [8]以“封建制”为例,自汉代开始,支持者与反对者就代不乏其人。有关这一问题,杨联陞在研究明代的地方政府时进行过极为详细的论述。(Lien-shengYang:,EditedbvCharlesO.Hucker:,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9,pp.1-10.)
    [9][唐]柳宗元:《封建论》,载于《唐宋八大家古文》,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176页。
    [10][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二”,第2824页。
    11[清]杨名时:《程功录》,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三·学术三·法语》,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25页。
    12[清]刘鸿翱:《井田论》,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一·治体五·治法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82页。
    13[清]魏源:《默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56页。
    14[清]程晋芳:《正学论二》,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二·学术二·儒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8页。
    15朱一新:《无邪堂论明夷待访录》,载于黄宗羲著,林保淳导读:《明夷待访录·附录》,台北:金枫…版社,1987年版,第135页。
    [1][清]雍正皇帝编撰,张万钧、薛予生编译:《大义觉迷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页。
    [2][清]冯桂芬:《校邰庐抗议》,载于冯桂芬、马建忠:《采西学议》,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74、58页。
    [3][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4]当然,他们之间的相似性也是及其明显的,如柯文就认为王韬有关“三代”与“后世”之间的比较与黄宗羲的论述非常相似。(Paul A.Cohen:.The Journal ofAsian Studies,Vol.26,No.4.(Aug.,1967),p.565.)
    [5][明]吕坤:《呻吟语》,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225页。
    [6][清]刘鸿翱:《封建论》,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一·治体五·治法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80页。
    [7]刘述先非常反对这样的以西方为标准的评价,因为在他看来,黄宗羲与西方“根本是完全不同形态的另一条思路。”(刘述先:《黄宗羲心学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8][明].《阳明:《传习录上》,载于《王阳明全集·一》,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1][清]黄宗羲:《思旧录·顾炎武》,载于《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393-394页。
    [2][清]黄宗羲:《破邪论·题辞》,载于《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页。
    [3][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崇仁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0页。0在魏源之前,许多儒生都表达过类似的意见,但此处以魏源的话为准。([清]魏源:《默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1页。)
    [4][清]俞长城:《王霸辨》,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七·治体一·原治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277页。
    [1][美]田浩:《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5页。
    [2]余英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认为近现代以来,儒学所面临的是一种“游魂”的处境。(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困境”,载于杜维明主编:《儒学发展的宏观透视》,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版,第32页。)而到了90年代中期开始强调“然而‘魂'即是‘精神',从传统建制中游离出来之后,儒学的精神可能反而在自由中获得了新生。”(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载于《中国文化》,1995年第1期,第17页。)这就充分体现了儒上“道统”能够脱离与现实政治之一上存在的特性。
    [3][明]吕坤:《呻吟语》,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336页。
    [4]林毓生提出这一概念以解决当前中国传统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我想将这一概念用在明末士大夫们“回归三代”的努力上,无疑也是及其合适的。(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5][英]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6]程志华:《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295页。
    [1]本文的一些做法诸如对“两个正义原则”,以及对由此产生的其他原则的排序等,都受益于罗尔斯的相关研究。([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美]夏皮罗:《政治的道德基础》,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1页。
    [3]在这一点上,黄宗羲也与罗尔斯极为相似,“罗尔斯在正议论中使用原初状态这个工具就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观点:一个正义的社会是一个受到社会成员共同达成的理性原则所支配的社会。”([挪]斯里·格洛彭:《原初状态:论正义的原则》,载于[挪]斯坦因·U·拉尔森主编:《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9页。)
    [4]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5]在“人”与“自然”这一问题上,除儒法两家外,道家最为关注生命与自然的原初状态,而墨家则是试图 在彻底超越于“人”的原初状态之上树立起“神”的原初状态。有关儒、法、道、墨的上述差异,我曾以“脐带思维”描述儒家,以“弑母情结”描述法家,以“回归情结”描述道家,以“外在超越”描述墨家。(黄勇军:《“回归”、“弑母”与“超越”--对先秦诸子“无为”观念的三维解读》,载于林存光主编:《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研究》,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第115-141页。)
    [1]有关先秦时代“以公灭私”的论述,可参见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一文,载于刘泽华:‘洗耳斋文稿》,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32-373页。
    [2][日]沟口雄三:《中国公私观念的发展》,载于杨雁斌、薛晓源选编:《冲突与解构:当代西方学术叙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305页。
    [3]据《年谱》记载,黄宗羲在32岁时:“朝天宫有道藏,公自《易》学以外,有干涉山川者,悉手抄之。”([清]黄炳卮:《黄宗羲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页。)有关黄宗羲与道教之间的关系,龚鹏程在“黄宗羲与道教”一文中进行了论述,但他并没有关注政治思想层面的内容。(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02-330页。)
    [4]如张永忠在其博士论文中通过表格的方式对‘伯牙琴》与《明夷待访录》进行了逐一比较。(张永忠:《圣贤救世--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11月,第107页。)
    [5][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1]侯外庐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宗羲)的国家起源论,没有神权的秘密,所谓人君颇类似‘墨了'‘兼爱篇'‘与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的贤能政长,人民自由选出的所谓‘兼君',是人类的谋幸福者。他从历史上说明君主的由来,虽然不尽合于科学,但已经打破君臣天地之义(先天的)。”(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页)但是,侯氏的上述议论过多的带有近现代西方政治观念的影响,比如说,墨子意义上的“圣人”虽然产生时是“民选”但其最终来源却恰恰是带有“神权”意味的“灭志”、“鬼神”;而且无论是墨子还是黄宗羲,他们讨论的都是最初“权力”的来源而不是“国家”的来源:此外,至于“科学”与否则更是观念之争,不足为据。
    [2][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149页。
    [1][清]夏燮:《明通鉴·纪四》,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21页。
    [1]日本学者小岛祜马、川田健等人均持此观点。参见孙宝山:《黄宗羲与孟子的政治思想辨析》,载于《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第54页。
    [1]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我们可以从一篇有关狄百瑞《等待黎明:一个为了王公的计划》一书的书评中看出来。参见:W J.F Jenner.,The China Quarterly,No.140.(Dec.,1994),pp.153-1154.
    [3]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61页。
    [2]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p.64-65..
    [3]“帝国的政府以古代的理想社会作基础,而依赖文化的传统而生存。这也是洪武皇帝强调复古的原因。”(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8页。)
    [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1][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I: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2][清]顾炎武:《亭林文集·郡县论一》,载于《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不论我们现在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气运”之说是解释各种发生于长时间、人窄问中的庞人事件(尤其是朝代更新)最为流行、可信、有说服力的理论。([美]杨联陛著:《中国制度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2页。)
    [1][清]黄宗羲著,林保淳导读:《明夷待访录》,台北:金枫出版社,1987年版,“导读”,第9页。
    [2]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59.
    [3][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岛田虔次:“序”,第1页。
    [4]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57页。
    [5]有学者对清末(1904-1911)士人们追求“公议”的努力以及他们与明末黄宗羲等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与研究。(Joan Judge:,Modern China,Vol.1.(Jan.,1994),pp.81-84.)
    [1][明]崔铣:《政议十篇》,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五三·崔文敏公洹词》,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27页。
    [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35页。
    [2]葛荃:《政治主体思维的缺失与重构》,载于王岩主编:《中外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3]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1][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2]《论语》一书中只出现过一次“三代”(《论语·卫灵公》),虽然是指“夏、商、周”,但主要以有文献可征的“周代”为代表。即:《论语·卫灵公》:“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何晏、邢呙均以“夏商周”解“三代”。([魏]何晏集解,[宋]邢呙疏:《论语注疏》,载于《十三经注疏·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518页)。
    [3]谢扶雅:《中国政治思想史纲》,台北:正中书局,1954年版,第53页。
    [4][美]艾兰:《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页。
    [5]有关“三皇五帝”的问题,可参见顾颉刚《三皇考》一文,载于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石家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6-343页。
    [6]早在宋代时,欧阳修就认为:“(孔子)于书断自唐虞以来……至于三皇五帝君臣世次,皆未尝道者,以其世远而慎所不知也。”([宋]欧阳修:《帝王世次图序》,载于:《唐宋八大家古文》,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284页。)而顾颉刚也认为:“如果我们研究黄帝,切勿以为所研究的是夏以前史,应当看做战国、秦、汉史。”(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32页。)
    [7]Joanne H:Wright:,Toronto,Buffalo,London: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2004,p.8.
    [8][美]艾兰:《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页。
    [9]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87页。
    [1][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岛田虔次:“序”,第3-4页。
    [2]“古代没有固定的帝王,诸侯分别选出有德的人并服从于他。既没有把天子位置传给贤人的定式,也没有传给儿子的定式。先王死时,如有代替他的贤者就服从这位贤者,如其子是贤者就服从其子。”([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在文献中,从尧手中接过王位的舜,和另外两个人形成对比。一方面,他和尧的儿子丹朱形成对比,按照世袭原则丹朱本该接替王位,但他由于缺乏道德而被取消资格。另一方面,舜和许由也形成对比,许由是因其美德而具有继位资格的隐士圣贤,但由于没有王位世袭权而不愿意接替王位。”([美]艾兰:《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北京:北京大学,2002年版,第23页。)
    [4][美]艾兰:《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北京:北京大学,2002年版,第38页。
    [5]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2页。
    [6]但是,其控制力还极其有限,各个部落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强大的力量。“有了国家,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统一在一个政治体系之下,甚至也还不在一个文明体系之下。夏的控制范围不大,大约只在黄河中下游,其他地区当时分别由各地的部族自觉控制。”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页。
    [7]在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之前,基于资料的缺乏,“所以有关夏代的事很难弄清楚。”([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此外,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虽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但是,“二里头文化还没有文字。”(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9页。)
    [1]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0页。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53页。
    [3]“由甲骨文字看来,殷代从武丁时就有了至神上帝的宗教信仰……殷人以为帝有全能,尊严至上,同它接近,只有人王才有可能。商代主要的先王……死后都能升天,可以配帝。因而上帝称帝,人王死后也可以称帝。”(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16页。)
    [4]“商人重祭祀,王可能只是一个军事与政治的领袖,而自由巫祝之辈(如巫咸,如黄尹,如沚城)担任宗教上的领袖。但到了晚商,王的身份有显然的改变,凡百事务都出之王的名义,而且死去的王就在上帝的左右为人间的代言人。”(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页。)
    [5]有关殷周之际的权力转换,学者们有完全不同的意见,内藤湖南认为由于殷周属于不同的“文明”与“种族”,因此,“殷代亡国的事,在中国历史上是未曾有过的大事件。”([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而张光直则站在考古学的角度上一再强调:“从物质遗迹上看来,三代的文化是相近的:纵然不是同一民族,至少是同一类的民族。”(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5页。)
    [1]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11-112页。
    [2]这种转向在“东周”时再次出现:“周代的宗教思想,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西剧,一为东周。西周是承袭的,东周是革新的。”(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49页。)
    [3]“召公既用天命来解释夏代和殷代的所以灭亡,也用天命来解释周朝之所以能够兴起和完成统一以及建都中土。认为主要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用‘德'。”(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76页。)
    [4]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5]此外,在西周的思想变革中,形成了极为重要的“天下”观念,“周人以小邦蔚为大国,其立国过程必须多求助力,因此……天下归仁,也未尝不是多所招抚的另一种说法……新创之周实际上是一个诸部落的大联盟。周人在这个超越部族范围的纸制力量上,还须建立一个超越部族性质的至高天神的权威,甚至刷王室自己的王权也须在道德性的天命之前俯首。于是周人的世界,是一个‘天下',不是一个‘大邑';周人的政治权力,抟铸了一个文化的共同体……中国人从此不再是若干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求延续,华夏世界求扩张的长篇史诗。中国三千年来历史的主旨是以华夏世界为文化主流。”(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321-322页。)
    [6]王国维:《观堂集林·殷商制度论》,转引自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78页。
    [7]谢扶雅:《中国政治思想史纲》,台北:正中书局,1954年版,第11页。
    [1]有关“气节”问题的详细情况可以参见孙宝山的《(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辨证》一文,最终,他得出了如下的结论:“黄宗羲所期待的并不是一般的‘代清而兴者',而必须是持有恢复‘三代之治'信念的‘代清而兴'的‘圣王'。”(孙宝三:《(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辨证》,载于:《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第120页。)
    [2]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251页。
    [3]在这封信中,黄宗羲称康熙为“圣主”,并将其孙托付给徐乾学。([清]黄宗羲:《南雷杂著稿·与徐乾学书》,载于《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67-69页。)
    [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页。
    [5]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61页。
    [6]刘述先:《黄宗羲心学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相对而言,黄宗羲的态度要积极许多,也引起了他们的批评。(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8-247页。)
    [1]潘星辉:《被扭曲与被辱没的历史:试论明史观的形成与嬗变》,载于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从·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2]庄严:《论黄梨洲的华夷之辨及其他》,载于《宁波师院学报(黄宗羲研究专辑)》,1986年增刊,第15页。
    [3]Tom Fisher:,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4,No.1.(Jun.,1984),pp.119-120.
    [4]John D.Langlois,Jr.:,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0,No.2.(Dec.,1980),pp.355-398.
    [5]有学者统计,加上写完与未写完的,黄宗羲的著作有95中之多。(王寿南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十四):高攀龙·刘宗周·黄道周·朱之瑜·黄宗羲·方以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86-292页。)
    [6]余英时曾将方以智“倒插生根”,黄宗羲“明夷待访”,顾炎武“穷经代后”并提,认为“得此而三,皆遗民国亡不复后,移情于文化之深心也。”(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5页。)
    [7]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页。
    [8]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3-395页。
    [9]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22页。
    [10]此即计六奇以是否“死难”作为“门户之争”诸人进行最后定位的根本所在。即其所谓“水落石出,盖棺论定”者。([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卷二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10页。)
    [1]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2][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六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搔首问”,第3907-3908页。
    [3]曹国庆:《旷世大儒:黄宗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3页。
    [4]赵轶峰:《黄宗羲思想三议--读《留书》札记》,载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第59页。
    [5]战继发:《黄宗羲晚节问题略论》,载于《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59页。
    [6]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2页。
    [7]赵连稳:《论黄宗羲反清思想的演变》,载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32-36页。
    [8]黄宗羲“想寄身的王朝既不是明,也不是清,然而在现实中只能是清……他还别无选择。”(潘星辉:《被扭曲与被辱没的历史:试论明史观的形成与嬗变》,载于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从·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9]我们从雍正时期基于“曾静案”所引发的针对吕留良师徒的“文字狱”中就可以看出,明清之际为士大夫阶层所广泛认可的“精英传统”被统治者以武力压迫成一种“民间传统”。([美]史景迁:《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儒家意义上的“道统”进入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处境之中.(黄勇军:《进退维谷的儒家“道统”:从(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一书看清代儒生之命运》,载于张晓华主编:《东方道德研究·第九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171页。)从中可以看出黄宗羲所做出的努力的积极性所在。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3页。
    [2]张曙光:《外王之学:(苟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86页。
    [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3页。
    [4]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7页。
    [5]黄仁宇:《近代中国的出路》,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29页。
    [6][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81页。
    [1]张佳佳:《(孟子节文)事件本末考辨》,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秋之卷,第84-93页。
    [2][清]夏燮:《明通鉴·纪四》,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21页。
    [3][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9页。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6页。
    [5][明]黄子澄:《天下有道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引自宋佩韦:《明文学史》,载于“民国从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五编·49》,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210页。
    [6][明]郑晓:《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3-35页。
    [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66页。
    [8][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页。
    [1]《太宗实录·卷十六》,载于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宗藩贵戚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349页。
    [2][明]郑晓:《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5页。
    [3]朱棣的以武力篡位的行为并没有获得当时人士的认可,不久建文帝的文官们坚决抵抗,而且就连被朱棣征服的地方官员也极少归附,“成祖靖难用兵,出入四年,所破郡县皆不设官守。诸郡县亦不肯归附。旋破旋守,惟得北平、保定二府。”([明]郑晓:《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4页。)
    [4][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74-275页。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5页。
    [6][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21-422页。
    [7]“帝采稽典闻,精思禋祀,进退群心,斟酌美备,庶几一代之典,亦十世可知之故也。”([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五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82页。)
    [8]恪守祖宗成法也成为官员们所认可的事情,如嘉靖之后,“隆庆时,御史汪文辉疏论治体,内一段言:‘柑宗立法,至为精密,而卒有不行者,非法之弊也,患不得其人耳。”'([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38页。)
    [1]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2]罗义俊:《从王阳明到黄宗羲》,载于《中国文化》,1993年第1期,第40页。
    [3]耿湘沅“《晚明小品文蔚盛的原因》,载于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所主编:《汉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第202页。
    [4][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第4页。
    [1]如程颐与苏轼二人各有所执,致使“两家门下,迭起标榜,遂分党为洛蜀。”(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93页。)此外,如“1086年,吕公著和司马光一手安排程颐担任少年天子的‘说书'。他受到各方面的批评,说他专横、僵化、自高、虚伪,而且他被迫向皇太后本人为自己是否德行纯粹做出辩解。程颐最终在1087年的秋天被免去朝廷的任命。”([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15页。)可以想见,程颐为什么会“有时不无留恋地谈到唐代的门阀制,认为它合于天地之理”,甚至“希望再次回到朝廷臣子世袭,家族‘子弟从父兄'的局面。”([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40页。)
    [2]这种通过“否定了掌权者‘因掌权的惰性带来的安心感',而要求掌权者重视仅仅是从失天命(失民心)的范围中带来的紧张感”的作法很难得到那些生长在皇宫之中、不谙世事的皇子们的配合与认可。([韩]安炳周:《民本儒教的历史展开和它的现代意义》。载于陈启智、张树桦主编:《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8页。)
    [3]“朝中的教师们虽说地位崇高,而且甚至诚意诱诲,但拿这么大的责任来责成一位君主,规劝其良心,其结果似乎只会让他觉得力不从心或甚而企图逃避而已。那些受这种崇高道德教训的君王往往不仅反而不能因而内心更新,甚至还会加深原有的抵拒。”([美]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台北:联经出版社,1983年版,第99页。)
    [4][美]刘子键:《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页。
    [5]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载于《中国文化》,1995年第1期,第4-5页。
    [6][明]李贽:《续焚书·答马历山》,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页。
    [1][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03-705页。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6页;
    [3][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712-713页。
    [4][明王阳明:《巡抚江西申谕十家牌法》,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三二·王文成公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303页。
    [5][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文录四·万松书院记》,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883-884页。
    [6]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147页。
    [7]有意思的是,作为行动者与革命者的孙中山虽然极为赞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念对传统的“知易行难”观念的突破,但是,他认为还需更进一步以“知难行易”观念彻底打碎人们习惯中的因循苟且的思想,所谓“倘能证明知非易而行非难也,使中国人无所畏而乐于行,则中国之事火有可为矣。”(孙中山:《建国方略》,
    [1]即黄宗羲所谓“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姚江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2]古清美:《明代理学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版,第19页。
    [3]Pefer K.Bol:,Edited by 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3,pp.269-273.
    [4]有学者对黄宗羲将吴与弼列为《明儒学案》之首不以为然,认为“吴与弼是朱学的信徒,他是极端拘守的,而且学问简陋,除《四书五经》宋儒著作外,几乎都不注意的……他的思想自然很容易作古人的奴隶了。”(台湾开明书店:《明代思想史》,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82年版,第19-20页。)事实是,吴与弼一生清苦,心性刚愤,克服此二事就成为其砥砺自我、躬行先儒之道的目标,而且勤于体任,极少著述,处处严格按照古人的标准行事,从而显得与世隔绝、与流俗格格不入。但是,也正是这种对于先儒之道的执着与追求,才进一步感染了此后那些力图在科举考试与世俗功利之外寻求自己的追求与信仰的儒家学者们。
    [5]有关明代前期的思想与学术的发展与变迁,可参看吉清美的《明代前半期理学的变化与发展》一文中的相关论述。(古清美:《明代理学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版,第1-41页。)
    [6][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7][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中》,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1][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中》,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80页。
    [1][日]沟口雄三:《中国公私概念的发展》,载于杨雁斌、薛晓源选编:《冲突与解构:当代西方学术叙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页。
    [3][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发凡”,第18页。
    [4][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页。
    [5]黄勇军:《“回归”、“弑母”与“超越”--对先秦诸子“无为”观念的三维解读》,载于林存光主编:《先秦诸予政治哲学研究》,沈阳:辽海l{{版社,2006年版,第138.140页。
    [6]“依照传统的说法,儒学具有修己和治人两个方面,而这两方面又是无法截然分开的.但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103页。)
    [1]辜鸿铭:《The Spirit ofthe Chinese People(中国人的精神:英文)》,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28-30页。
    [2]刘述先:《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311页。
    [3]“所谓士,乃人群中能志道明道行道者,承担着中国社会文化教育与政治的双重责任,负担传统文化理想与传统文化精神,其宗教信仰即为儒家思想与家族观念,是双料和尚或半和尚,是人文教的宣教士。”(转引自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54页。)
    [4][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第4页。
    [5][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6]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41页。
    [7][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1]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134页。
    [2]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3]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引言”,第5页。
    [4][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自序”,第7页。
    [5]张艺曦:《社群、家族与王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6年版,第397-398页。
    [1]Rodney L.Taylor:,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2,No.2.(Apr.,1982),pp.188-193.
    [2]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148页。
    [3][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中》,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页。
    [4][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第17页。
    [5]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19页。
    [6]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108页。
    [7]季芳桐:《泰州学派新论》,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第11-12页。
    [1]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载于《中国文化》,1995年第1期,第5页。
    [2]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227页。
    [3]黄文树:《泰州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载于汉学研究中心主编:《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十六卷第一期,1998年6月,第132页。
    [4]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229-230页。
    [5][明]李贽:《焚书·答耿司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9页。
    [6][清]谭嗣同:《仁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86页。
    [1]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230-231页。
    [2][清]黄宗羲:《南雷杂著稿·皇明中宪大夫太仆寺少卿赠太尝寺卿松粲姜公墓志铭》,载于《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3]张艺曦:《社群、家族与王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6年版,第398页。
    [4]李善峰:《传统儒学现代化的一次努力--以梁漱溟的理论和实践为个案的研究》,载于《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第10-11页。
    [1]吴海兰:《经学与黄宗羲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12-14页。。
    [2]陈宝良:《明代的自我与社会:以自传文为例》,载于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1][日]金子修一:《皇帝祭祀的展开》,载于[日]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中国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页。
    [2]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引言”,第1页。
    [3]有学者称:“所谓‘王道',主要是指天下所归心的统治条件与方法。”(张明贵:《政治学:政府与政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59页。)
    [1]明人叶盛在其《正统辨》一文中对此事有所论述,他同样支持杨廉夫、解大绅二人的“民族性”立场,但当时官方的观点并不这样认为。([明]叶盛:《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238-239页。)
    [2]有关方孝孺与黄宗羲在“正统论”上的相承性,可参见孙宝山:《以“民族性”重构正统论--黄宗羲对方孝孺的正统论的继承与发展》,载于《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第101-108页。
    [3]黄宗羲所谓:“高皇帝平天下,诏修《元史》。当时之臣,使有识者而在,自宜改撰《宋史》,置辽、金、元于《四夷列传》,以正中国之统,顾乃帝之宗之以为一代乎!”([清]黄宗羲:《留书·史》,载于《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4]王夫之所谓:“鄙哉!青田、金华之为臣乎!……其尤悖者,修元史以继唐、宋之书,存辽、金以仍脱脱之僭,使获麟之后,步后尘者为蜗涎之篆。”([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尚书引义·卷四”,第533页。)
    [5]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王夫之与黄宗羲已经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正统论”的范畴,他们“扬弃了道德主义‘正统论'的枷锁,而以‘公天下'的思想来重新考虑帝制的合法性与正当性。”(朱荣贵:《王夫之“民族主义”思想商榷》,载于中国文史哲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文史哲集刊·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版,第19页。)
    [6][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79页。当然,中国的历史学家们也并没有像内藤湖南所言“只从消极的一面”看待元代的统治。如明亡后,仕清的钱谦益、吴伟业等人更是认为“元代宽松、自由的政治与法律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而且,“在元代体制下文人的生存环境比在明代体制下的要好很多。”(John D.Langlois,Jr:,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0,No.2.(Dec.,1980),00.369-370.)
    [7][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十四”,第3020页。
    [8][清]黄宗羲:《留书·史》,载于《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9]《太祖实录·卷六十二》,载于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宗藩贵戚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4页。
    [1]尽管陈顾远认为“中国法制史之最大变动,不外秦也,莽也,北宋也,清末也:四者而已。”(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书局,1964年版,第20页)但元明之际的法律变迁同样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另一种意义上的“大变动”,如果我们将《唐律疏议》、《唐六典》、《宋刑统》与蒙元的《通制条格》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话,就可以看出,与唐宋法典相比,元代法典更像随意编凑而成,根本没有系统性也没有严谨性。许多的内容都直接来自皇帝的圣旨、上谕,而不是来自上古以来的道统、法统与学统。(以上四部法典均载于: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中国古代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2]有学者甚至认为元代体制所带来的这些影响在深度与广度上被人所忽视:“元代体制对于明代系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被清代的学者甚至现代的学者们所忽视……蒙古人的制度深远地影响了此后中国的历史,这种影响一直到现在还存在。”(Wolfgang Franke:,T'oung Pao 通报,Vol.LⅩ,1974,p.196.)
    [3]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2页。
    [4]“元至中叶,经筵之制大备,以勋旧大臣知经筵,次至同知讲、读以下,大略如今日之法。宋时所未有也。”([明]于慎行:《毅山笔尘》,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页。)
    [5]“元仁宗在1315年选定的科举科目在元朝以及后来的明朝和清朝被一直延用。这个最初为母语非汉语的人准备的简化科目构成此后6个世纪文大学士教育的框架。直到1905年,所有的科举考生都要背诵朱熹的四书章句。”([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45页。)
    [6]Romeyn Taylor:,Edited by Charles O.Hucker:,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9,pp.23-40.
    [7]于志嘉:《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141页。
    [8][明]于慎行:《毅山笔尘》,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0、27页。
    [9][清]黄宗羲:《孟子师说·卷一》,载于《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杭州:浙江古籍Il{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10][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石家序: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714页。
    [1][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宋论·卷一”,第3353页。
    [2][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卷三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705-706页。
    [3][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30-331页。
    [4][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01页。
    [5]“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央集权有愈演愈烈之势,征服王朝使此一潮流加速进行,至清而达极端,君权的绝对化亦有类似情形。客观环境的形势使然,征服王朝必须重视统治的效率,为了控制新获得的土地和人民,统治阶级内部不容许分权的存在影响到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胡健国:《清代满汉政治势力之消长》,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博士论文,1977年6月,第28页。)
    [6]“自十三世纪以后,中国所有的王朝都是在征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既没有宫廷政变,也没有禁军的反戈,有的是大规模的征战。所有这些用征服方式建立起来的政权,就其本质而言,都是通过军事于段而强加到全国老百姓头上的。但对于清王朝来说,如同走在它前头的十三世纪的蒙古人一样,征服者的异质文化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了。”([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67页。)在异族征服者的统治下,汉族文化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正像其满洲后裔在几百年后所做的那样,女真征服者对占领区实行严酷统治,强迫被征服者停用汉人衣冠,要么接受女真发式,要么面对死亡的刑罚。”([美]刘子键:《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第48页)
    [7]有学者一再强调,明代之所以如此大规模的利用宦官集团,其原因就在于皇帝并不信任文官集团,因此需要一个凌驾于文官之上的属于自己的亲信组织,这就是称为“家奴”的宦官们。(丁易:《明代特务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绪言”,第1.3页。)
    [8]如洪武二年,“上询以元政得失,马翌对曰:‘元有天下,以宽得之,亦以宽失之。上曰:‘以宽得之,则
    [1][日]小岛毅:《中国的皇权--(礼治和政教)导论》,载于[日]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中国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44页。
    [2]这也是黑格尔得出如下结论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必要差别并不大,因为在皇帝面前人人平等,就是说,大家一样卑微。”([德]黑格尔:《东方世界》,载于[德]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3]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页。
    [4]如秦汉之时,“皇帝对丞相也相当礼遇,‘在舆为下,御座为起。”'但到了唐宋“众相”之后,就“不闻有此礼遇。”(王吉林:《唐代宰相与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2页)然而,即使是唐宋时,文官的待遇仍然不错,再到元明清三代,则又大大不如了,“坐而论道,谓之三公。唐宋盛时,大臣讲官,不辍赐座、赐茶之举,从容乎便殿之下,因得讲论古道,儒硕兴起。及其季也,朝见长跪、夕见长跪之余,无此事矣。不知此制何为而辍,而殿陛之仪,渐相悬以相绝也。”([清]龚自珍:《尊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9页。)
    [5][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53页。
    [6]Charles O.Hucker:,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61,p.39.
    [7][明]汪若霖:‘洞察天人之故以儆有位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网六九·汪给谏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49页。
    [8]杨树蕃:《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15页。
    [1][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尚书引义·卷六”,第568页。
    [2][明]骆问礼:《恭遇圣志励精效涓埃以赞盛大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七○·万一楼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57页。
    [3]梁希哲、孟昭信:《明清政治制度述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5-69页。
    [4]尽管成功者仅成祖一人而己,但终明一代,藩王起事者不乏其人,“虽然,高煦之后,寘鐇、宸濠,反者踵起,岂前车之鉴,不足慑以天诛,抑靖难之风,或若贻以家法。”([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09页。)
    [5]“国朝自成祖而后,后妃不选公侯家……(外戚)自(正统)后虽爵至公侯,位为师傅,亦优游食禄奉朝请而已。”([明]王世贞:《弁山堂别集·卷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5页。)
    [6]“1435年1月,宣德帝在他37岁虚岁时早死,由年仅8岁的幼帝朱祁镇继位,这就暴露了明初建立的政治制度中固有的许多问题。虽然继位是完全合乎规定的……一个幼帝使这个专制的君主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虽然没有人能正式成为摄政,但一个事实上的摄政集体必须建立起来,去处理国家大事。这样一种情况,如同王朝以后时期莺新发生的那样,容易导致不合法的独裁权力的建立和不可避免地破坏中央领导的稳定。”([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37页。)
    [7]“天子本人、他的宦官助手和顾问们以及锦衣卫三者的联盟在明代即将成为一种典型的权力结合,而它在这时(英宗与王振)开始形成了。”([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1页。)
    [8]孟森所谓:“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15页。)
    [9]《太祖实录·卷五十四、八十七》,载于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宗藩贵戚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2、5页。
    [1][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六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噩梦”,第3821页。
    [2]龙文彬纂:《明会要·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221-232页。
    [3]《神宗实录·卷二一九》,载于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宫廷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页。
    [4]此即明臣所谓:“国家经筵之设,其盛矣乎。天子自正朝辇御文华,公侯九卿大臣盛服侍列,羽林之土亦皆环列以听。经筵一开,天下欣欣焉,传之以为希阔之典,故日其盛矣乎。然一岁之间,寒暑皆歇,春秋月份,日不过三三日之间,风雨则免,事有妨则免,讲之日夙具讲章,至期讲讫,纶音赐宴,俨然而退。上下之情,未见其亲且密也。至于日讲可谓亲矣,然体分犹过于严,上有疑焉,未尝问也,下有见焉,未尝献也。”([明]王鏊:《讲学篇》,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二○·王文恪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49页。)
    [5]一方面,他们选择饱学之士作老师,使子孙们对历代圣贤之主及治国之方耳熟能详:另一方面,他们还有意识地让子孙们接受实际事物,如在政治历练方面,像“太子监国”、“太孙监国”的事情时有发生,而在民间疾苦方面,也常利用各种机会让子孙亲入农家、田野,实地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当然,对朱元璋而言,太子早逝无疑是一个遗憾与打击,但建文皇帝后来的作为已然说明了其注重皇子教育的功效;对于朱棣而言,他生前及死后出现的所谓“仁宣之治”这一明代历史上唯一堪称“盛世”的时代,更是证明了其教育的成功。
    [1][美]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台北:联经出版社,1983年版,第99页。
    [2]吴智和:《明代正统国变与景泰兴复》,载于吴智和主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版,第162页。
    [3][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45页。
    [4][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60页。
    [5]“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札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现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所以明代制度,可以说是由皇帝独裁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第101页。)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49页。
    [2]尽管朱元璋有时一气之下会杀进谏者,但总体而言,他自己也是认可并鼓励这种行为的,因此与异族统治下的清朝相比,明代“诤谏”之风仍然有其可取之处。“至明之廷杖虽酷,然正人被杖,天下以为至荣,终身被人倾慕,此犹太祖以来,与臣下争意气不与臣下争是非所养成之美俗。清则君之处臣,必令天下颂为至圣,必令天下视被处者为至辱,此则气节之所以日卑也。”(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90页。)清人自己亦称:“明之翰林,皆知其职也。谏争之人接踵,谏争之辞连策而时书。今之人不以为其职也,或取其忠,而议其言为出位。夫以尽职为出位,世孰肯为尽职者?”([清]姚鼐:《翰林论》,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十四·治体八·臣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08页)
    [3]这一趋势自宋代就已出现,“宋代谏官气焰虽盛,但已不是谏诤君主,而是转为纠弹宰臣,君主消减了此谏诤的制衡力量。遂使宋代君权大为增强。”(王寿南:《唐代人物与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4]张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92年版,第269页。
    [5][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69页。
    [6][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76页。
    [1]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202页。
    [2]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页。
    [3]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载于‘中国文化》,1995年第1期,第5-6页。
    [4][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142页。 个问题一样……他们把注意力尽可能地集中于新王朝的德行上。”([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0页。)
    [1]如苏秦初次见秦王时就认为:“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恒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战国策·秦策一》)
    [2]孟子对黄宗羲的影响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哲学上的,另一方面是政治学上的。有关前者可以参见刘述先:《论黄宗羲对孟子的理解》,载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1期,第1-7页:有关后者可以参见孙宝山:《黄宗羲与孟子的政治思想辨析》,载于《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第51-61页。
    [3]有关明太祖罢孟子配享事件以及编‘孟子节文》事件,可参见张佳佳:《(孟子节文)事件本末考辨》一文中的论述,载于《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秋之卷,第84-93页。
    [4][唐]韩愈:《对禹问》,载于《唐宋八大家古文》,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第9-10页。
    [1]“遽古之民,必笃于教。族各有其所尊祀之神,未必肯舍之而从他族。”(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79页。)
    [2][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3]“天与人日远矣,人且膜视乎天,且渐不信天敬天,圣人纵欲谆谆以天道诏人,天何言哉?……故卜筮者,天人之参也,地天之通也。”([清]魏源:《默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4]“惟天子始得祭天。天子即挟一天以压制天下,天下遂望天子俨然一天。”([清]谭嗣同:《仁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5页。)
    [5]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6]从此时开始,“高高在上的神'的降临……与尘世中的对应者--普世性国王--有着紧密的关联”,中国(或者说华夏)才真正实现了“中央集权王权的兴起。”([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H{版社,2004年版,第29-30页。)
    [1][英]斯宾塞:《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7-48页。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74页。
    [1]Win.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59.
    [1][清]康有为:《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17页。
    [2]张明贵:《政治学:政府与政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58页。
    [1]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书局,1964年版,第3页。
    [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4页。
    [3]每隔10年就有新的一批能干的、急于在为政府的服务中谋求个人前途的人。每当某一部份人因宦场失意而意志消沉下去时,另一些热心的替补者就马上递补了上来。尽管王朝的治理步履蹒跚而很不得力,但它的文官制度却是生动活泼,在后世也是无与其匹的。”([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1][美]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唐克军:《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运行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页。
    [3]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8页。
    [4][清]夏燮:《明通鉴·前纪三》,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71页。
    [5][清]夏燮:《明通鉴·纪一》,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27页。
    [6]这一以元代为模本的体制在当时就已经获得了公认,如刘基与陶安言就称:“适闻仿元旧制设中书令,欲奏以太子为之。”但这一主意被朱元璋以“取法于古,必择其善者而从之”拒绝了。([清]夏燮:《明通鉴·纪一》,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27页。)
    [7]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8][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82页。
    [9][清]任源祥:《制禄议》,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四册:皇朝经世文编·卷六十八·吏政四·官制》,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29页。
    [10]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69页。
    11“自宋代以降,社会上更无足以威胁帝王的势力,君权的绝对化遂愈演愈烈。相形之下,相权则愈来愈微弱。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时代。宋代宰相不仅失去了兵权和财权,而且连用人之权也被剥夺了。”(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5页。)
    12陈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19页。
    13“自从明王朝在17世纪覆亡之时起,历史学家就……都指责明太祖在1380年竟废除了丞相的职位及其秘 书和顾问班子。”([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页。)
    [1]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这一评价“政论意义远大于史评。后人不察,反借以指导历史研究,乃不知不觉陷入‘以论带史'的误区。”(潘星辉:《被扭曲与被辱没的历史:试论明史观的形成与嬗变》,载于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2]如钱穆就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到明代有一大改变,即是宰相之废止。”这是这一时期中国“至少就政治制度来讲,是大大退步了”的关键所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版,第95-96页)司徒琳认为:“由于缺乏宰相制,君主的无能和派系的争执这两大古老难题,在明代越发难解了。”([美]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3]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9页。
    [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页。
    [5][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尚书引义·卷五”,第560页。
    [6][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尚书引义·卷五”,第561页。
    [7]朱元璋废相的目的在于皇帝一人独裁,这在明代就已经是共识了,正如高拱所言:“圣祖罢丞相,分其权于六卿,而上自裁决。”([明]高拱:《论养相才》,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二·高文襄公文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94页。)
    [1][美]司徒琳:《南叫史:1644-166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2]龙文彬纂:《明会要·卷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66页。
    [3][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0页。
    [4]所谓:“我国古代,主权者为天子,掌权者为宰相。”(杨树蕃:《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93页。)
    [5]陈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版,第93页。
    [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叫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2][美]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3][明]沈一贯:《谴使论》,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三五·沈蛟门义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766页。
    [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
    [2][明王世贞:《策》,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三五·王弁州文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88页。
    [3][明王阳明:《上杨遽菴阁老》,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三二·.F文成公集三》,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292页。
    [1][清]夏燮:《明通鉴·纪六十四》,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795页。
    [2][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58页。
    [3]“上之未至京师也,杨廷和总朝政者三十七日,中外倚以为安。”([清]夏燮:《明通鉴·纪四十九》,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317页。)
    [4][明]张居正:‘陈六事疏》,载干:[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二四·张文忠公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50页。
    [5][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46页。
    [6][明]高拱:‘论辅臣面对》,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二·高文襄公文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193页。
    [1]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75页。
    [2][清]夏燮:《明通鉴·纪六十五》,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1843页。
    [3]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66页。
    [4][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939页。
    [5][明]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二四·张文忠公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60-3461页。
    [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93页。
    [2]庸克军:《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运行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62页。
    [4][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两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一11页。
    [1][美]牟复札,[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7页。
    [2][明]史孟麟:《专职掌广言路以防阻塞以杜专擅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阴三○·史公奏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700-4701页。
    [3][明]叶向高:《与申瑶老第二书》,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六一·苍霞正续集》,北京: 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051页。
    [1][明]申时行:《答叶台山相公》,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AO·申文定公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127页。
    [2][明]叶向高:《条陈时务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六二·纶扉奏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076页。
    [3][明]叶向高:《答涂制台》,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六一·苍霞正续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051页。
    [4][明]骆问礼:《喉论》,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七○·万一楼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68-5169页。
    [1][明]汪若霖:《朝政因循可虑辅臣单匮难支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六九·汪给谏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53页。
    [2][明]汪若霖:《朝政因循可虑辅臣单匮难支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六九·汪给谏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154-5155页。
    [3][明]张居正:《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良足民》,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二七·张文忠公集四》,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512页。
    [4][清]储大文:《大人容物爱物论》,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十四·治体八·臣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593-594页。
    [1][清]林潞:《江陵救时之相论》,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十四·治体八·臣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04页。
    [2]郑文君:《试论东林党人反对内阁专权的历史意义》,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第69页。
    [3][清]程晋芳:《章奏批答举要序》,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十叫·治体八·臣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16页。
    [4][清]赵翼:‘军机处述》,载于:[清]魏源:《魏源伞集·第十三册:阜朝经世文编·卷十四·治体八·臣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11页。
    [1]唐克军:《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运行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11页。
    [2]张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3]龙文彬纂:《明会要·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466-467页。
    [1]张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92年版,第78页。
    [2][清]程晋芳:《章奏批答举要序》,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十四·治体八·臣职》,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85页。
    [3]刘双舟:《明代监察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4]龙文彬纂:《明会要·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5页。
    [5]刘双舟:《明代监察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6]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第101页。
    [1]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明史体例”,第6-7页。
    [1]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93页。
    [2]Jennifer W Jay:,载于汉学研究中心主编:《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十一卷第一期,1993年6月,第272-273页.
    [3]Lien-sheng Yang:,Edited by Charles O.Hucker:,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9,pp.15-20.
    [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67页。
    [2]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51页。
    [3]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4]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23页。
    [5][日]中村哲:《东北亚经济的近世与近代(1600-1900)),载于[日]中村哲主编:《东亚近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1]“明代学校,有师儒,有弟子员,视汉唐为备。”(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页。)
    [2]如洪武二年,“诏天下郡县皆立学。上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设,名存实亡。兵革以来,人习战斗。朕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4页。)
    [3]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7-166页。
    [1]所谓“太学育贤之地,所以兴礼乐、明教化,贤人君子之所自出。古之帝王建国君民,以此为重。”“其才学优赡、聪明俊伟之士,使之博及群书,讲明道德通经之学,以期大用。”(龙文彬纂:《明会要·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96页。)
    [2]Sarah Schneewind:,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p.55-56.
    [3]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2-253页。
    [4]“元朝的教授尚有八品官,明朝一矫其‘九儒十丐'之劣习,乃竟将教授降为从九品,并降学正之从九品为不入流,成为与首领官、杂职官同一类的杂职。”此外“州学正不过每月米二石五斗,县教谕每月米二石,跟七品知县的七石五斗固然差得甚远,与一般民众之生活水准也距离不小。”(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75-376页。)
    [5][明]叶春及:《重师儒》,载于:[明]陈予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六六·叶纲斋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945页。
    [6]此正清人所谓“古之学校所以养才,而今以收不才。名徇其旧似甚贵,而实失其据则甚辱。久之,秽滥而无可别,并其名亦不足贵,则何以兴天下之学而成天下之材也?”([清]侯方域:《重学校》,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六册:皇朝经世文编·卷五十七·礼政四·学校》,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77页。)
    [7]“从宋代开始,私人书院而不是只是为了通过科举考试的官办学校,吸引到了许多有天赋的更关心自身儒学修养的年轻人。”(Benjamin A.Elman:,Modern China,Vol.15,No.4.(Oct.,1989),p.387.)
    [8]Chun-shu Zhang:,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i.75,No.7.(Dec.,1970),pp.2108.
    [9]Wolfgang Franke:,T'oung Pao通报,Vol.LⅩ,1974,pp.198-200.
    [10]William S.Atwell:,Edited by Wm.Theodore de Bary and the Conference o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Thought:<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pp.333-358.
    [1]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p.33.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页。
    [3][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09页。
    [4][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页。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0页。
    [6]尽管也有例外,如举荐制、贡监制、吏员制、捐纳制、任子制和世袭制。但科举日重,其他途径自然日轻了。(王兴亚:《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132页。)
    [7]“所谓‘出身',即是进:上、举人、监生、吏员。随着科举日盛,进士最重,举人次之,监生又次之,吏员最轻。在选除时,多授予举人、监生、吏员低级官吏,而在升迁时又给进士更多的机会。”(唐克军:《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运行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第360页。)
    [8][明]陆深:《国学对策》,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五五·陆文裕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58页。
    [9]黄景进:《社会变迁中的知识分子》,载于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所主编:《汉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第30页。
    [10]黄黄宗羲曾于崇祯三年21岁时在南京应试不中。文震孟在看完其试卷后极为惋惜,谓:“异日当以大著作名世,一时得失,不足计也。”([清]黄炳卮:《黄宗羲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4页。)
    [1][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08页。
    [2][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岛田虔次:序”,第1页。
    [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78-579页。
    [2]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15-36页。
    [3][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08-409页。
    [4]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载于《中困义化》,1995年第1期,第4页。
    [5][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4-35页。
    [1]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5-236页。
    [2]Benjamin A.Elman:,Modern China,Vol.15,No.4.(Oct.,1989),p.397-398.
    [3]杨芳燕:《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载于《汉学研究通讯》,2001年5月,第20卷第3期,第49页。
    [4]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63页。
    [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55页。
    [2]“文职官僚在明代尽管势力庞大和唯我独尊,却并不坚如顽石,而在两个方面命运却取决于强大的皇权:第一,为了它的实际存在。帝位和官僚真正互相依存……其次,官僚体制需要一个强大的果断的皇权来现实地行使它得自于‘天'的最终权威,并籍以抑制官僚体系的派系纷争。”([美]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2][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07页。
    [3]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4]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463页。
    [1][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岛田虔次:序”,第3页。
    [2][明]史孟麟:《专职掌广言路以防阻塞以杜专擅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三○·史公奏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700页。
    [3][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礼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4页。
    [1][明]缪昌期:《拟请圣断综核名实剖断是非以息群嚣定国是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九八·缪公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505页。
    [2][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7.1028页。
    [3][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88页。
    [4][清]夏燮:《明通鉴·纪七十九》,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201页。
    [5][清]王夫之:《船山遗书·第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读通鉴论·卷十四”,第3029-3030页。
    [6][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598页。
    [7]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8]彭国翔:《公议社会的建构:黄宗羲民主思想的真正精华--从(原君)到(学校)的转换》,载于吴光主编:《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172页。
    [1]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2][明]沈一贯:《权宜论》,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三五·沈蛟门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769页。
    [1][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54页。
    [2][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4-1015页。
    [3][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77-178页。
    [4][明]陆光祖:《覆请申明职掌会推阁臣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七四·陆庄简公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058-4059页。
    [1][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7页。
    [2][清]顾炎武:《封驳》,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三册:皇朝经世文编·卷九·治体三·政本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68页。
    [3]孙宝山:《以制度制约权力--黄宗羲政治构想解析》,载于《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第71-74页。
    [4]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小版社,2003年版,第225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第52页。
    [1]所谓“治化之行,自守令始。守令之当重,人孰不知,然徒有重之之虚言,而不副以重之之实事,亦未见其重也。重之之目有四:曰求之博而择之精也;曰礼之重也;曰责之专也;曰任之久也……在上既无轻弃之才,则下自无速化之术矣。”([明]李承勋:《重守令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一○○·李康惠公奏疏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882页。)
    [2]如赵南星所言:“陌等看得我国家府按官之设,皆以巡为名,言古者天子巡狩之礼难复,而设官以代之,犹犬其自行也。府按之责,莫大于举刺,举刺当,则吏治清,而民生遂矣。举刺不当,则吏治浊,而民生苦矣。”([明]赵南星:《覆陈给事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五九·赵忠毅奏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022页。)
    [3][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5页。
    [4][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3页。
    [5][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3页。
    [6]“高淮激变辽东,梁永激变陕西,陈奉激变江夏,李风激变新会,孙隆激变苏州,杨荣激变云南,刘成激变常镇,潘相激变江西。当斯时也,瓦解土崩,民流政散,其不亡者幸耳!而深宫不省,疏入留中。”([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4页。)
    [7][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5页。
    [1][明]吕坤:《忧危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一五·吕新吾先生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498页。
    [2][明]魏大中:《恳乞圣明发帑以宽加派并敕详议调募团练事宜以杜乱萌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九七·魏忠节公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499页。
    [3][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18页。
    [4][明]李三才:《国势病故繇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二一·李修吾奏稿》,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583页。
    [5][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0页。
    [6][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20页。
    [7][清]谷应泰撰:《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53-1154页。
    [1][清]黄宗羲:《留书·封建》,载于《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2][清]唐甄:《为政》,载于:[清]魏源:《魏源全集·第十四册: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五·吏政一·吏论上》,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15页。
    [3]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附录一”,第114.115页。
    [4]William S.Atwell:,Edited by Wm.Theodore de Bary and the Conference o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Thought:<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p.343.
    [5][清]黄宗羲:《留书·朋党》,载于《黄宗羲全集·第十一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页。
    [6]有关这一判断可参见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37-544页。在本文看来,将东林、复社的组织与活动同现代西方“政党运动”进行比较,往往导致了问题重点的转移,我们与其辩论其是否是现代意义上“政党”,不如更多地关心他们究竟在帝制体制中改变了什么。
    [7]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11页。
    [8]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44页。
    [1]William S.Atwell:,Edited by Wm.Theodore de Bary and the Conference o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Thought:< The Unfolding of Neo-Confuciani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p.358.
    [2]Charles O.Hucker:,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61,p.52.
    [3]如叶向高称:“今惟遵高皇帝旧制,仍裁阁臣,而以天下事仍责之六部,彼六部操柄在手,事有分属,犹可支持。”([明]叶向高:《与申瑶老第二书》,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六一·苍霞正续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051页。)
    [4]如东林的缪昌期称:“以言责名,以名责实,执之甚简易,处之自安和。御臣之术,亦不出此。”([明]缪昌期:《拟请圣断综核名实剖断是非以息群嚣定国是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四九八·缪公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5505页。)非东林的王锡爵亦称:“臣请一切章奏,悉下部议,是日是,非曰非,可行即行,当止即止,以言责事,以事责功,卓有执持,毫不假借。使天下议论总条贯而归六部,六部题覆,别白黑而定一尊,嘉言用之足为益,而妄言置之不为损。则在廷议论,更患其少耳,所谓题覆宜慎者此也。”([明]王锡爵:《定国论一政体疏》,载于:[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卷三九四·王文肃公文集一》,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64页。)
    [5][清]夏燮:‘明通鉴·纪七十七》,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第2154页。
    [6][日]小野和子:《四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376页。
    [1]Ying-shih Y(u|¨):,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100,No.2.(Apr.-Jun.,1980),p.I 18.
    [2][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93-394页。
    [3][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9页。 年第1期,第65-72页。)
    [1][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2页。
    [2]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436页。
    [3]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45页。
    [4][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7页。
    [5][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4页。
    [6]“周濂溪非但希夷正派,且从寿涯禅师来,分明宗祖不同,故其无极、太极、《通书》等说超然出群。明道承之,龟山衍之。横浦、豫章传之龟山,延平复得豫章亲旨,故一派亦自可观,然搀和儒气,终成巢穴。独横浦心雄志烈,不怕异端名色,直从葱岭出路。慈湖虽得象山简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满,复参究禅林诸书,盖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至阳明而后,其学大明,然非龙溪先生缉熙继续,亦朱见得阳明先生之妙处,此有家者所以贵于有得力贤子,有道者所以尤贵有好得力儿孙也。心斋先生之后,虽得波石,然实赖赵老笃信佛乘……何心老英雄莫比……今读其文,想见其为人。”([明]李贽:《续焚书·与焦漪园太史》,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页。)
    [7]“夫所谓仙佛与儒,皆其名耳。孔子知人之好名也,故以名教诱之:大雄氏知人之怕死,故以死惧之:老氏知人之贪生也,故以长生引之:皆不得己权立名色以化诱后人,非真实也。唯颜子知之,故曰:夫子善诱。”([明]李贽:《焚书·答耿司寇》,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3页。)
    [8][明]李贽:《焚书·书黄安二上人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32页。
    [9]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载于江民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263页。
    [1]“丈夫在世,当自尽理。我自六七岁丧母,便能自立,以至于今七十,尽是单身度日,独立过时。虽或蒙天庇,或蒙人庇,然皆不求自来,若要我求庇于人,虽死不为也。历观从古大丈夫好汉尽是如此,不然,我岂无力可以起家,无财可以蓄仆,而乃孤孑无依,一至此乎?”([明]李贽:《续焚书·与耿克念》,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页。)
    [2]“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明]李贽:《焚书·答耿中丞》,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页。)
    [3]“杨慈湖先生谓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记其数,故慈湖于宋儒中独为第一了手好汉,以屡疑而屡悟也。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明]李贽:《焚书·观音问》,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69页。)
    [4][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5]陈宝良:《明代的自我与社会:以自传文为例》,载于朱诚如、王天有主编:《叫清论丛·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162页。
    [6][美]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台北:联经出版社,1983年版,第44-45页。
    [7]Eng-chew Cheang:
  • ,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Microfilms,1973,pp.7-10.
        [8]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99页。
        [9][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16页。
        [10]Eng-chew Cheang:
  • ,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Microfilms,1973,pp.1-2.
        [1][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63页。
        [2][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3页。
        [3]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Ll{版社,2000年,第317页。
        [4]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222页。
        [1]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88页。
        [2]Tom Fisher:< Reviewed Work:The Records of Ming Scholars >,Pacific Affairs,Vol.61.No.4.(Winter,1988-1989),pp.681-682.
        [3][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4]任文利:《阳明及阳明后心学--从王阳明到黄宗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论文,1999年,第119页。
        [1]郑宗羲:《黄宗羲与陈确的思想因缘之分析》,载于汉学研究中心主编:《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十四卷第二期,1996年12月,第74页。
        [1]Sarah Schneewind:,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pp.132-133.
        [2]Joan Judge:,Modern China,Vol.1.(Jan.,1994),pp.81-82.
        [1]M.列维:《“中日现代化因素之比较”再探讨》,载于谢立中、孙立平主编:《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147页。
        [2]日本学者从内藤湖南开始,一直到岛田虔次、沟口雄三等人,都认为中国的近世(代)史的划分应当以明清之际为准。具体内容可分别参见:[H]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1]有学者认为,不论孙逸仙、蒋介石、毛泽东等领导人个人的计划如何,但他们都在应对同样的一些问题。(Theodore Herman:,Geographical Review,Vol.49,No.2.(Apr.,1959),p.182.)
        [2]有学者认为韦伯对于中国与印度的不同观点是为欧洲在东方所进行的殖民主义张目。([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10页。)
        [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8贝。
        [5][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页。
        [6]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58页。
        [7]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第289页。
        [8]“东亚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迅速得到提高。1960年,东亚10国与地区(日本、中国、NIES和ASEAN-4)GNP在世界GNP中仅占4%,1980年上升到14.5%,1985年为16.4%,1990年为19.4%,1993年为24.3%,1995 年为2696。1999年东亚经济区GNP总额约为6.4万亿美元,占世界GNP总额的22%,北美GNP和Eu的GNP总额各占世界GNP总额的28%左右。世界经济基本上呈现出西欧、美国和东亚三足鼎立的局面。”(李文:《东亚的崛起与东西方关系的嬗变》,载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第62页。)
        [1]西方学者认为:东亚与西方制度之间最为突出的差别就是,东亚各国尽管并没有建立起西方意义上的民主、自由的政治体制,但是都建立起了极为完善的法律体系,如新加坡、香港以及其他一些国家是所谓“没有民主,没有自由但是享有法治”的典范,而日本、台湾和韩国则是所谓“一种集体主义的法治”的例子。(Randall Peerenboom:,Edited by:Arthur Rosett,Lucie Cheng and Margaret Y.T.Woo:,London and New York:Rouitedge Curzon,2003,p70.)
        [2]有学者认为,在东亚与东南亚,“亚洲价值”成为了与“西方价值”直接对立的新的“精神”。(Nobuyuki Yasuda',Edited by Christoph Anton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p.26.)
        [3]狄百瑞就是担心儒学资源被“权威主义”者所利用,因此,他希望通过强调儒学的“自由主义”资源来心对这一问题。(Wm.Theodore de Bar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5,No.4.(Oct.,1985),p.408.)
        [4]其中作为东亚各国共同文化背景的儒家传统无疑再度成为关注的中心所在,“关于儒家文化对东亚经济的影响,以马克斯·韦伯为代表的学者曾将儒教伦理当作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东亚奇迹出现后,又有学者尝试用‘新儒教文化'解释东亚经济的成功:发生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又引发了学者对儒家文化作用的重新评判。”(范爱军、王建:《韩国产业升级与东亚模式变迁》,载于张东辉主编:《东北亚经济合作研究文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9-60页。)
        [5]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二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6][日]中村哲主编:《东亚近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总论”,第11-12页。
        [7]黄仁宇:《从“三言”看晚明商人》,载于吴智和主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版,第492页。
        [8][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90页。
        [1]“15、16世纪的西欧和东北亚沿海地区形成了最早的小农社会。世界上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前就出现了小农社会的,只有这两个地区。而且,资本主义就是以这种小农社会为基础形成的。”([日]中村哲:《东北亚经济的近世与近代(1600-1900)),载于[日]中村哲主编:《东亚近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2]“亚洲贸易圈论是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它在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具体说来,此种观点认为在西方世界真正对亚洲施加影响之前,亚洲地区就已经出现了自己的贸易圈,欧美列强在亚洲的活动要受这一贸易圈的制约。”([日]堀和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日本帝国主义经济的变迁》,载于[日]中村哲主编:《东亚近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0页。)
        [3][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31页。
        [4][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页。
        [5][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08页.
        [6]On-cho Ng:
    ,Journal of the History Ideas,Vol.54,No.4.(Oct.,1993),,pp.561-583.
        [1][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
        [2]朱维铮:《中国经学的近代历程》,载于杜维明主编:《儒学发展的宏观透视》,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版,第44页。
        [3]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页。
        [4][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5][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岛田虔次:序”,第1页。
        [1]杜维明:《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1]本文的合法性模型借鉴了郭宝钢的研究成果。(Baogang Guo:,Edited by Yang Zhong and Shiping Hua:,Hackensack and London:World Scientific,2006,p.78.)
        [2]这种解读为笔者根据儒家的基本政治理念作出,而不是原作者的观点。
        [1]Baogang Guo:,Edited by Yang Zhong and Shiping Hua:,Hackensack and London:World Scientific,2006,p.85.
        [1][德]尼采:《上帝死了:尼采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2][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3][法]萨特:《存在与虚无》,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4][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版a
        1.[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论语注疏》,载于《十三经注疏·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宋]朱熹:《四书集注》,载于《四书五经·上》,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版。
        3.[宋]林希逸:《庄子卢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清]孙星衍撰:《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5.[清]康有为:《论语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6.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7.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参照简帛本最新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蒋礼鸿撰:《商君书锥指》,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9.陈奇猷校注:《韩非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10.[清]孙贻让:《墨子闻诂》,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版。
        11.王明校注:《无能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12.[晋]葛洪著,王明撰:《抱朴子内篇校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13.[晋]葛洪著,杨明照撰:《抱朴子外篇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
        14.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15.[宋]黎清德编:《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6.沈德潜选:《唐宋八大家古文》,北京:中国书店,1987年版。
        17.[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8.[汉]刘向集录,缪文远等译注:《战国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9.许元诰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0.[汉]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21.[汉]班固撰:《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2.[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23.[明]陈子龙等选辑:《明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
        24.[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5.[明]郑晓:《今言》,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6.[明]叶盛:《水东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7.[明]于慎行:《榖山笔尘》,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8.[明]李清:《三垣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29.[明]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30.[明]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年版。
        31.[明]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
        32.[明]吕坤:《呻吟语》,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
        33.杨希闵编:《明吴康斋先生与弼年谱》,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34.龙文彬纂:《明会要·卷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版。
        35.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中国古代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36.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宗藩贵戚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37.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宫廷史料卷》,武汉:武汉出版社,1992年版。
        38.[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39.[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版。
        40.[清]夏燮:《明通鉴》,长沙:岳麓书社,1999年版。
        41.[清]计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42.[清]计六奇:《明季南略》,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
        43.[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44.[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整理本)》,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
        45.[清]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6.[清]黄炳卮:《黄宗羲年谱》,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47.[清]黄宗羲:《明儒学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48.[清]黄宗羲著,林保淳导读:《明夷待访录》,台北:金枫出版社,1987年版。
        49.[清]王夫之:《船山遗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
        50.[清]顾炎武:《亭林文集》,载于《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51.[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52.[清]雍正皇帝编撰,张万钧、薛予生编译:《大义觉迷录》,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版。
        53.[清]魏源:《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54.[清]魏源:《魏源全集·皇朝经世文编》,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
        55.[清]魏源:《默觚》,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6.[清]龚自珍:《龚定庵全集类编》,北京:中国书店,1991年版。
        57.[清]龚自珍:《尊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8.[清]冯桂芬:《校邠庐抗议》,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9.[清]张之洞:《劝学篇》,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0.[清]郑观应:《盛世危言》,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1.[清]谭嗣同:《仁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2.[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3.孙中山:《建国方略》,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4.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
        65.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版。
        66.谢国桢:《黄梨洲学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67.曹国庆:《旷世大儒——黄宗羲》,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8.朱义禄:《黄宗羲与中国文化》,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9.杨廷福:《明末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上海:四联出版社,1955年版。
        70.吴光主编:《黄宗羲论——国际黄宗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71.吴光主编:《黄梨洲三百年祭》,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72.吴光主编:《从民本走向民主——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3.张师伟:《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4.刘述先:《黄宗羲心学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75.杨庆球:《民主与民本:洛克与黄宗羲的政治及宗教思想》,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版。
        76.李明友:《一本万殊——黄宗羲的哲学与哲学史观》,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7.王寿南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十四):高攀龙·刘宗周·黄道周·朱之瑜·黄宗羲·方以智》,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8.程志华:《困境与转型——黄宗羲哲学文本的一种解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9.黄仁宇:《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80.黄仁宇:《近代中国的出路》,香港: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
        81.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82.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8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84.黄仁宇:《地北天南叙古今》,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8年版。
        85.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6.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87.张治安:《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台北:联经出版社,1992年版。
        88.杜乃济:《明代内阁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89.谭天星:《明代内阁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90.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
        91.杨树蕃:《明代中央政治制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92.梁希哲、孟昭信:《明清政治制度述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93.陈捷先:《明清史》,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版。
        94.唐克军:《不平衡的治理:明代政府运行研究》,武汉: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
        95.陈宝良:《明代儒学生员与地方社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96.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7.龚鹏程:《晚明思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
        98.刘志琴:《晚明史论:重新认识末世衰变》,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99.王兴亚:《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100.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成都:巴蜀书社,2004年版。
        101.张艺曦:《社群、家族与王学的乡里实践: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两县为例》,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6年版。
        102.季芳桐:《泰州学派新论》,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版。
        103.刘双舟:《明代监察法制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版。
        104.柏桦:《明代州县政治体制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5.何朝晖:《明代县政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6.梁方仲:《明代粮长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7.王天有:《晚明东林党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108.于志嘉:《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
        109.丁易:《明代特务政治》,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10.陈玉女:《明代二十四衙门与北京佛教》,台北:如闻出版社,2001年版。
        111.那思陆:《明代中央司法审判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2.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3.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4.万明主编:《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15.张学智:《明代哲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16.古清美:《明代理学论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版。
        117.台湾开明书店:《明代思想史》,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82年版。
        118.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
        119.宋佩韦:《明文学史》,载于“民国丛书”编辑委员会编:《民国丛书·第五编·49》,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版。
        120.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1.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论》,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22.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3.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4.孟森:《明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25.孟森:《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126.孙尚杨:《基督教与明末儒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
        127.陈平原,王德威,商伟编:《晚明与晚清: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8.王春瑜:《明清史散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版,第8页。
        129.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辩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0.R0师培:《清儒得失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31.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32.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33.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
        134.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35.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77年版。
        136.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37.谭丕模:《中国文学思想史合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38.胡适:《胡适文存·二集》,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版。
        139.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40.章太炎:《革故鼎新的哲理--章太炎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41.章太炎:《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2.刘泽华:《中国的王权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3.刘泽华:《洗耳斋文稿》,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144.刘泽华:《王权思想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45.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6.杨阳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7.林存光主编:《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研究》,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
        148.林存光主编:《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转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49.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150.林存光:《儒教中国的形成:早期儒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济南:齐鲁书社,2003年版。
        151.许纪霖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海: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152.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53.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154.彭明:《五四运动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5.徐洪兴主编:《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版。
        156.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7.熊十力:《现代新儒学的根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
        158.冯友兰:《论孔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159.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60.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信念与理性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61.张宝明:《自由神话的终结》,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162.刘河:《<明夷待访录>注译简评》,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63.秦晖:《传统十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4.李宪堂:《先秦儒家的专制主义精神--对话新儒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3年版。
        165.牟宗三:《政统与道统》,台北:学生书局,1991年版。
        166.牟宗三:《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167.杜维明:《杜维明文集》,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
        168.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69.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70.杜维明主编:《儒学发展的宏观透视》,台北:正中书局,1997年版。
        171.杜维明、东方朔:《杜维明学术专题访谈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2.余英时:《内在超越之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73.余英时:《方以智晚节考·增订版》,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174.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5.方克立、李锦全主编:《现代新儒家学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76.刘述先:《现代新儒学之省察论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年版。
        177.刘述先:《儒家思想与现代化》,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版。
        178.成中英:《合内外之道--儒家哲学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9.王人博:《宪政的中国之道》,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0.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181.张光芒:《启蒙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5页。
        18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183.王国维:《古史新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8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5.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86.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7.许倬云:《西周史: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188.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89.张曙光:《外王之学:(荀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0.方祖猷、滕复主编:《论浙东学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1.朱维铮:《走出中世纪·增订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外二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3.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4.王治心:《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195.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19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97.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198.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99.张晋藩:《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0.陈顾远:《中国法制史概要》,台北:三民书局,1964年版。
        201.戴炎辉:《中国法制史》,台北:三民书局,1966年版。
        202.谢扶雅:《中国政治思想史纲》,台北:正中书局,1954年版。
        203.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04.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5.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06.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07.王吉林:《唐代宰相与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208.王寿南:《唐代人物与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版。
        209.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210.张曙光:《外王之学:(荀子)与中国文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1.陈钟凡:《两宋思想述评》,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212.陈启智、张树桦主编:《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213.韦政通主编:《中国哲学辞典大全》,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版。
        214.冯天瑜、黄长义:《晚清经世实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215.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现象为个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6.龚建平:《意义的生成与实现--(礼记)哲学思想》,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217.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编:《中国近代思想家研究论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
        218.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的张力》,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219.石元康:《从中国文化到现代性:典范转移?》,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版。
        220.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1.肖滨:《现代政治与传统资源》,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22.张明贵:《政治学:政府与政治》,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
        223.李鹏程等主编:《对话中的政治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24.王岩主编:《中外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225.刘惠恕:《中国政治哲学发展史--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226.吴建华:《东亚现代化与中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227.李路曲:《东亚模式与价值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28.张东辉主编:《东北亚经济合作研究文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9.莫东寅:《汉学发达史》,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230.张西平编:《欧美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
        231.张国刚、吴莉苇:《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32.许明龙:《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233.陈启智、张树骅主编:《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济南:齐鲁书社,2004年版。
        234.卓新平主编:《宗教比较与对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35.[英]崔瑞德、鲁惟一主编:《剑桥中国秦汉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36.[英]以赛亚·伯林:《自由论》,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37.[英]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38.[英]弗兰克.于尔根·里希特编:《亚洲的重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39.[英]亚当·斯威夫特:《政治哲学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0.[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41.[英]斯宾塞:《国家权力与个人自由》,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42.[英]K.R.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3.[美]牟复礼,[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明代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44.[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45.[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46.[美]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47.[美]司徒林:《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年版。
        248.[美]狄百瑞:《中国的自由传统》,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3年版。
        249.[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250.[美]孟德卫:《莱布尼茨和儒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51.[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2.[美]史华兹:《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53.[美]艾兰:《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54.[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5.[美]刘子键:《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56.[美]芮乐伟·韩森:《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57.[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58.[美]田浩:《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59.[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60.[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1.[美]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262.[美]杨联陛著:《中国制度史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63.[美]史景迁:《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
        264.[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1898.192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65.[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266.[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7.[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力与历史》,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268.[美]丹尼斯·朗:《权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69.[美]夏皮罗:《政治的道德基础》,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270.[美]保罗·博维著:《权利中的知识分子:批判性人文主义的谱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71.[加]卜正民:《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
        272.[加]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73.[德]傅海波,[英]崔瑞德主编:《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0-591页。
        27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75.[德]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76.[德]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277.[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78.[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79.[德]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0.[日]沟口雄三、小岛毅主编:《中国的思维世界》,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81.[日]小野和子:《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82.[日]内藤湖南:《中国史通论:内藤湖南博士中国史学著作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283.[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4.[日]沟口雄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285.[日]中村哲主编:《东亚近代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86.[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287.[日]滋贺秀三:《中国家族法原理》,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88.[日]佐野公治:《日本的黄宗羲研究概况》,载于《浙江学刊》,1987年第1期。
        289.[挪]斯坦因·U·拉尔森主编:《政治学理论与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90.[葡]伯来拉等:《南明纪行》,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年版。
        291.[罗]米列斯库:《中国漫记》,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9年版。
        292.[意]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3.[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史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94.谢立中、孙立平主编:《20世纪西方现代化理论文选》,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95.杨雁斌、薛晓源选编:《冲突与解构:当代西方学术叙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96.杨雁斌、薛晓源选编:《重写现代性--当代西方学术话语》,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97.江民安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98.余英时:《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从明清思想基调的转换看儒学的现代发展》,载于《中国文化》,1995年第1期。
        299.罗义俊:《从王阳明到黄宗羲》,载于《中国文化》,1993年第l期。
        300.王家俭:《晚明的实学思潮》,载于汉学研究中心主编:《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七卷第二期,1989年12月。
        301.郑宗羲:《黄宗羲与陈确的思想因缘之分析》,载于汉学研究中心主编:《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十四卷第二期,1996年12月。
        302.周积明、雷平:《清代经世思潮研究述评》,载于《汉学研究通讯》,2006年2月第25卷第1期。
        303.杨芳燕:《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涵--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载于《汉学研究通讯》,2001年5月,第20卷第3期。
        304.何佑森:《清代经世思潮》,载于汉学研究中心主编:《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十三卷第一期,1995年6月。
        305.黄文树:《泰州学派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载于汉学研究中心主编:《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十六卷第一期,1998年6月。
        306.林鹤宜:《晚明戏曲刊行概况》,载于汉学研究中心:《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九卷第一期,1991年6月。
        307.陈宝良:《明代文人辨析》,载于汉学研究中心:《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十九卷第一期,2001年6月。
        308.黄景进:《社会变迁中的知识分子》,载于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所主编:《汉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309.李焯然:《大学与儒家的君主教育》,载于汉学研究中心:《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七卷第一期,1989年6月。
        310.吕妙芳:《颜子之传:一个为阳明学争取正统的声音》,载于汉学研究中心主编:《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十五卷第一期,1997年6月。
        311.耿湘沅:《晚明小品文蔚盛的原因》,载于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所主编:《汉学论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312.朱荣贵:《王夫之“民族主义”思想商榷》,载于中国文史哲研究集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文史哲集刊·第四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4年版。
        313.黄仁宇:《从“三言”看晚明商人》,载于吴智和主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版。
        314.陈进传:《明史地位及其研究意义--代序》,载于吴智和主编:《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台北:大立出版社,1982年版。
        315.孙宝三:《(明夷待访录)的写作意图辨证》,载于:《中国哲学史》,2007年第2期。
        316.潘星辉:《被扭曲与被辱没的历史:试论明史观的形成与嬗变》,载于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317.庄严:《论黄梨洲的华夷之辨及其他》,载于《宁波师院学报(黄宗羲研究专辑)》,1986年增刊。
        318.赵轶峰:《黄宗羲思想三议--读《留书》札记》,载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
        319.赵连稳:《论黄宗羲反清思想的演变》,载于《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320.战继发:《黄宗羲晚节问题略论》,载于《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l期。
        321.刘述先:《论黄宗羲对孟子的理解》,载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第1期。
        322.孙宝山:《黄宗羲与孟子的政治思想辨析》,载于《孔子研究》,2006年第4期。
        323.张佳佳:《(孟子节文)事件本末考辨》一文中的论述,载于《中国文化研究》, 2006年秋之卷。
        324.冯天瑜:《(明夷待访录)思想渊源考》,载于《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325.郑文君:《试论东林党人反对内阁专权的历史意义》,载于《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326.李善峰:《传统儒学现代化的一次努力--以梁漱溟的理论和实践为个案的研究》,载于《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327.孙宝山:《以“民族性”重构正统论--黄宗羲对方孝孺的正统论的继承与发展》,载于《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3期。
        328.路育松:《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经济思想之再认识》,载于《船山学刊》,2001年第3期。
        329.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黄宗羲经济思想现代意义的再诠释》,载于《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330.商传:《试论明代的社会阶级结构》,载于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一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
        331.李京圭:《论黄梨洲的民本思想与经世思想》,载于吴智和主编:《明史研究专刊·第九期》,台北:明史研究小组,1989年版。
        332.孙宝山:《以制度制约权力--黄宗羲政治构想解析》,载于《晋阳学刊》,2007年第4期。
        333.卢政、霍俊国:《中国现代性发展历程中的前五次反经学高潮》,载于《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334.陈宝良:《明代的自我与社会:以自传文为例》,载于朱诚如、王天有主编:《明清论丛·第六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版。
        335.王记录:《论清初三大思想家对李贽的批判--兼谈早期启蒙思想问题》,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336.王记录:《(明儒学案)缘何不为李贽立学案--兼谈黄宗羲的学术史观》,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37.俞荣根:《黄宗羲的“治法”思想再研究》,载于《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38.秦燕春:《章太炎的晚明想象》,载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
        339.李文:《东亚的崛起与东西方关系的嬗变》,载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40.谢贵安:《<明夷待访录>的近代“误读”语“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载于 《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
        341.刘岐梅:《黄宗羲研究百年述评》,载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23卷第2期。
        342.乔亮:《黄宗羲和龚自珍经济思想之比较》,载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月,第26卷第1期。
        343.姚瀛艇:《明清之际何以会产生像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那样卓越的思想家?》,载于《史学月刊》,1954年第8期。
        344.嵇文甫:《黄梨洲思想的分析》,载于《新建设》,1959年第12期。
        345.谢国桢:《略论明末清初学风的特点》,载于《四川大学学报》,1963年第2期。
        346.肖任武:《评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载于《文史哲》,1975年第1期。
        347.傅衣凌:《从明末社会论李贽思想的时代特点》,载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第1期。
        348.刘宏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战斗檄文--读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载于《求是学刊》,1979年第2期。
        349.熊月之:《论黄宗羲、唐甄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载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第3期。
        350.曹月堂:《揭露封建专制主义的先驱--读(明夷待访录)》,载于《读书》,1980年第9期。
        351.伯昂:《声讨封建专制主义的檄文--介绍黄宗羲的<原君>》,载于《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第4期。
        352.付瑛、张大新:《声讨封建专制的战斗檄文--黄宗羲<原君>析》,载于《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5期。
        353.刘祚昌:《中国的专制制度与中国的孟德斯鸠》,载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354.吕英华:《<原君>简析》,载于《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0年第4期。
        355.杨向奎:《<明夷待访录>作者黄宗羲》,载于《史学月刊》,1980年第1期。
        356.张岂之:《论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载于《人文杂志》,1980年第2期。
        357.顾启、姜光斗:《黄宗羲和他的<原君>》,载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358.玉浦:《<原君>评释》,载于《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1年第2期。
        359.张元忠:《托古论今,对比鲜明--<原君>写作技巧小议》,载于《中学语文》,1981年第3期。
        360.赵子平:《<明夷待访录>与<社会契约论>》,载于《浙江学刊》,1982年第3期。
        361.问春、周仁:《黄宗羲与<原君>》,载于《名作欣赏》,1982年第2期。
        362.姚郁杰:《关于<原君>的中心论点》,载于《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363.怀冥:《略谈黄宗羲的<原君>》,载于《湖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364.李应来:《<原君>浅析》,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3期。
        365.黄绍云:《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兼评<明夷待访录>》,载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366.袁雪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和卢梭<社会契约论>比较》,载于《杭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367.罗华庆:《略谈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的思想》,载于《华中师院学报》,1984年第5期。
        368.胡啸:《论黄宗羲民主启蒙思想及其源流》,载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6期。
        369.黄健荣:《试论黄宗羲的民主主义思想》,载于《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
        370.朱俊瑞:《黄宗羲的“君主论”对戊戌维新思想家的影响》,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371.东方溯:《十七世纪中国启蒙思想家的“君王论”》,载于《齐鲁学刊》,1990年第6期。
        372.刘华安:《黄宗羲政治哲学的建构逻辑及其内涵》,载于《宁波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373.李海冰:《论黄宗羲政治哲学的逻辑建构》,载于《船山学刊》,2006年第3期。
        374.蔡明伦:《明清之际思想家对‘银荒'的议论及解决方案》,载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5月第3期。
        375.邹进文:《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关于用银问题的论述》,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6期。
        376.吴光:《黄宗羲民本思想研究的新高度--“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于《探索与争鸣》,2006年第6期。
        377.钱明:《从中国传统中发掘契接现代民主的资源--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于《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3期。
        378.张宏敏:《当代黄宗羲思想与住在研究最新成果--“黄宗羲民本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载于《哲学动态》,2006年第8期。
        379.孙卫华:《“新民本”:传统目标与近代民主的中间地带--读(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载于《江汉论坛》,2005年第8期。
        380.潘起造:《论黄宗羲新民本思想的启蒙意义及局限》,载于《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
        381.颜炳罡:《徐复观的政治理念--兼论徐、牟政治理念之异同》,载于《齐鲁学刊》,1994年第6期。
        382.刘伏海:《民主主义与民本主义的区别--黄宗羲与卢梭的契约论比较》,载于《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5期。
        383.赵毅:《黄宗羲·卢梭:不同时代的民主巨人》,载于《民主与科学》,1990年第2期。
        384.张立平:《夕阳与曙光--(明夷待访录)与(民约论)之比较》,载于《人文杂志》,1993年第2期。
        385.龚飒:《卢梭与黄宗羲法治思想初探--(社会契约论)与(明夷待访录)之比较》,载于《船山学刊》,2000年第1期。
        386.杨永华、赵良:《中国的卢梭--伟大的启蒙思想家黄宗羲民主法治思想述评》,载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10月,总第70期。
        387.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载于《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88.刘祚昌:《中国的专制制度与中国的孟德斯鸠》,载于《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4期。
        389.涂文学:《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异同片论》,载于《江汉论坛》,1985年第2期。
        390.郭若平:《评“五四''研究范式的转换》,载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91.严春友:《百年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反思与现代发展之路》,载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6月,第4卷第2期。
        392.赵景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研究述要》,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393.郑家栋:《“中国哲学之合法性”问题的由来、实质及其对于相关讨论的期望》,载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94.张立文:《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和超越合法性问题》,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95.陈来:《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载于《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396.干春松:《中国哲学或哲学在中国--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载于《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397.魏长宝:《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叙事及其超越》,载于《哲学动态》,2004年第6期。
        398.陈明、周瑾:《范式转移:超越中西比较--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儒者之思》,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17卷第1期。
        399.孙宏云:《萧公权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载于《安徽史学》,2005年第1期。
        400.胡成:《“资本主义萌芽”与本土化研究的思考》,载于《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401.张建平,戴小洁:《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命运简论》,载于:《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第22卷第3期。
        402.王南湜:《范式转移:从本体论、认识论到人类学--近五十年中国主流哲学的演变及其逻辑》,载于《南开学报》,2000年第6期。
        403.黄勇军:《进退维谷的儒家“道统”:从<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一书看清代儒生之命运》,载于张晓华主编:《东方道德研究·第九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版。
        404.黄勇军:《儒家政治智慧的现代转向--重构儒家“外王”理想的两种路径及第三种可能》,载于林存光主编:《儒家式政治文明及其现代转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5.黄勇军:《“回归”、“弑母”与“超越”--对先秦诸子“无为”观念的三维解读》,载于林存光主编:《先秦诸子政治哲学研究》,沈阳: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
        406.刘岐梅:《走出中世纪--黄宗羲早期启蒙思想研究》,山东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07.吴海兰:《经学与黄宗羲史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408.任文利:《阳明及阳明后心学--从王阳明到黄宗羲》,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博士论文,1999年。
        409.张永忠:《圣贤救世--黄宗羲政治哲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410.李慧琪:《黄梨洲思想与明清之际儒学焦点的转移》,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专业学位论文,2004年。
        411.陈德昭:《老子思想与汉初政治》,台湾:私立中国文化大学博士论文,1981 年。
        412.胡健国:《清代满汉政治势力之消长》,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博士论文,1977年。
        413.谢诗晓:《在民本与民主之间——论黄宗羲的新民本思想》,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414.黄勇军:《外在断裂与内在延续——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视阈下的魏源与魏源政治思想研究》,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
        415.Wm.Theodore de Bar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416.Joanna F.Handlin:,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
        417.Sarah Schneewind:,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418.E.A.Kracke,JR.:,Edited by John L.Bishop:,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419.William S.Atwell:,Edited by Wm.Theodore de Bary and the Conference o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ese Thought:,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5.
        420.Romeyn Taylor:,Edited by Charles O.Hucker:,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9.
        421.Lien-sheng Yang:,Edited by Charles O.Hucker:,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9.
        422.Romeyn Taylor:,San Francisco:Chinese Materials Center,Inc.1975.
        423.Pefer K.Bol:,Edited by Paul Jakov Smith and Richard Von Glahn:,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03.
        424.Charles O.Hucker:,Tucson: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1961.
        425.Eng-chew Cheang:
  • ,Ann Arbor,Michigan:University Microfilms,1973.
        426.Maragaret Sleeboo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4.
        427.Audrey Wells:,New York:Palgrave,2001.
        428.Randall Peerenboom:,Edited by:Arthur Rosett,Lucie Cheng and Margaret Y.T.Woo:,London and New York:Roultedge Curzon,2003.
        429.Nobuyuki Yasuda:< Law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Southeast Asian Perspective:Methodology,History,and Paradigm Change>,Edited by Christoph Anton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2003.
        430.Baogang Guo:,Edited by Yang Zhong and Shiping Hua:,Hackensack and London:World Scientific,2006.
        431.Sophie Richardson:,Edited by Yang Zhong and Shiping Hua:,Hackensack and London:World Scientific,2006.
        432.辜鸿铭:《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433.Lynn A.Struve:,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7,No.3.(Aug.,1988).
        434.Lynn A.Struve:,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2,No.l.(Jan.,1992).
        435.Benjamin A.Elman:,Modern China,Vol.15,No.4.(Oct.,1989).
        436.Chun-shu Zhang:< Reviewed Work:Chinese Government in Ming Times.Seven Studies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75,No.7.(Dec.,1970).
        437.Rodney L.Taylor:,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2,No.2.(Apr.,1982).
        438.John D.Langlois,Jr.:,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40,No.2.(Dec.,1980).
        439.Mio Kishimoto-Nakayama:,Modern China,Vol.10,No.2.(Apr.,1984).
        440.James B.Parsons:,Monumenta Serica: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华裔学志,Vol.ⅩⅫ,Fasc.1.1963.
        441.Alexander C.Soper:,Monumenta Serica: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华裔学志,Vol.Ⅳ,1939-1940.1970.
        442.Wolfgang Franke:,T'oung Pao 通报,Vol.LⅩ,1974.
        443.Harriet Zurndorfer:< Reviewed Work:From Ming to Ch'ing:Conquest,Region,and Continui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T'oung Pao 通报,Vol.LⅩⅧ,1982.
        444.Vitali Rubin:,T'oung Pao 通报,Vol.LⅨ,1973.
        445.Ying-shih YU:,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100,No.2.(Apr.-Jun.,1980).
        446.On-cho Ng: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54,No.4.(Oct.,1993).
        447.On-cho Ng:,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6,No.3,Seventh East-West Philosopher'Conference.(Jul.,1996).
        448.W.J.F.Jenner:,The China Quarterly,No.140.(Dec.,1994).
        449.David A.Dilworth:,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9,No.2.(Apr.,1989).
        450.Willard J.Peterson:,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Vol.110,No.3.(Jul.-Sep.,1990).
        451.Benjamin A.Elman:< Reviewed Work:The Records of Ming Scholars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47,No.2.(May,1988).
        452.Tom Fisher:< Reviewed Work:The Records of Ming Scholars >,Pacific Affairs,Vol.61.No.4.(Winter,1988-1989).
        453.Shu-hsien Liu:,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2,No.1.(Feb.,1993).
        454.Paul Cohen:,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5,No.3.(Jul.,1985).
        455.Wm.Theodore de Bar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5,No.4.(Oct.,1985).
        456.Paul Cohen:< A Reply to Professor Wm.Theodore de Bar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35,No.4.(Oct.,1985).
        457.Paul A.Cohe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6,No.4.(Aug.,1967).
        458.Hoyt Cleveland Tillma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2,No.3.(Jul.,1992).
        459.Wm.Theodore de Bary:,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3,No.3.(Jul.,1993).
        460.Hoyt Cleveland Tillman:< The Uses of Neo-Confucianism,Revisited:A Reply to Professor de Bar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Vol.44,No.1.(Jan.,1994).
        461.John Dardess:,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Vol.56,No.1.(Jun.,1996).
        462.Joan Judge:,Modern China,Vol.1.(Jan.,1994).
        463.Hao Chang:,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29,No.1.(Nov.,1969).
        464.Lawrence R.Sullivan:,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23.(Jan.,1990).
        465.Joseph R.Levenson:,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Vol.11,No.4.(Aug.,1952).
        466.W.S.Atwell:,The China Quarterly,No.67.(Sep.,1976).
        467.Prasenjit Duara:,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hinese Affairs,No.30.(Jul.,1993).
        468.Xiaoqing Lin:,Modern China,Vol.25,No.l.(Jan.,1999).
        469.Jennifer W.Jay:,载于汉学研究中心主编:《汉学研究》,台北:汉学研究中心,第十一卷第一期,1993年6月。
  •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