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选择性学习与学生发展的理论思考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然而,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获得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机会与条件。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过分强调统一性、强制性和模式化,过分强调人才培养的社会化而忽视人的个性的培养,只面向大部分学生而没有有意识地、公平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等导致的。
     本文从统一性教育在学生发展上的局限入手,提出和批判以往以及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阻碍学生发展的种种弊端,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选择性学习,试图通过在学习上的选择活动来补充统一性教育的不足,达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发展的目的。所谓选择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智能优势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作业和考试内容等的学习方式。选择性学习有以下特征:选择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而非封闭式学习;选择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兴趣学习,而不是强制学习;选择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选择性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
     选择性学习并不排斥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要想通过选择性学习来达到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可能的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最终目的,就必须客观处理选择性学习与统一性教学的关系,选择性学习必须在统一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不能将统一性教育全盘否定而重新建立选择性教育体系,而要将
    
    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统一性教育是选择性
    学习的基石,选择性学习是统一性教育的补充和深化。统一性学习不可能
    替代选择性学习,选择性学习也不可能替代统一性学习。
     本文认为,选择性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可能的发
    展:(1)选择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自主性,有利于学生的情感、
    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2)选择性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
    的学习需要,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正确的世界观。(3)选择性
    学习注重学习活动中的探究过程,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的充分发展。
The ultimate aim education should achieve is people's all-round , harmonious development. Today , however , education in our school does not provide for every student opportunity and criticism which can be taken to bring possible development into full play .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outcome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 First , our education overemphasizes not only unity , compulsion and standardization . but also the socializ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whereas ignores the training of personality ; Second ,our education only confront students for the most part instead of approaching every student's reality consciously and fairly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ain theories or views in histor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hold on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from the viewpoint of limits Unity-Education caused on student's development , this dissertation not only puts forward and criticizes various kinds of malpractices , which exist on past education and today's and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 but also raises the Theory of Selective Learning , which is directed against those malpractices , to endeavor to complement the insufficiencies caused by unity-education through selective activity in learning and to achieve the goal that every student may obtain possible development beyond his limits .The so-called Selective Learning means that. under the direction and assistance of teachers and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interest , hobby and intellectual superiority , students may choose learning patterns ,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ir own development , such as learning content , learning method , learning partner , school assignment, testing con
    tent and so on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ective leaning may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it is a kind of opened
    
    
    learning other than closed learning ; a kind of interesting learning on one's own other than compulsory learning ; a kind of learning focused on student's development; a kind of learning advocated individualization .
    Selective learning does not reject the unified needs put forwar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aim that every student may bring possible development into full play through selective learning ,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ective learning and unity-learning must be treated objectively . Selective learning must be performed on the basis of unified requirements . We can not completely deny the unity education and rebuild the system of selective education . but organically unite them to influence and supplement each other . Unity-education is the cornerstone of selective learning while the latter is the supplementation and deepening of the former . Unity-learning can not substitute for selective learning and so is the other way round .
    This dissertation hold that selective learning can promote every student's possible development to full play . First , it lays stress on student's interest . hobby and personality of acting on his own and is beneficial to full development of non-intellectual factors such as emotion , attitude etc . Second . selective learning can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study to its full play and cultivate correct learning motive and world outlook for students . Third . selective learning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process of a through inquiry into learning activity and is beneficial to cultivat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the ability to create or invent and the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
引文
[1] 《教育大辞典》.第一卷.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P61
    [2] 《教育大辞典》.第一卷.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P61-62
    [3]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P538
    [4]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189
    [5] 《外国教育史》(下).王天一等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P137
    [6] 《走向自由》.涂艳国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86
    [7] 《走向自由》.涂艳国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P103
    [8] 《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P132
    [9] 《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宋奈庆等编著.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P6
    [10] 《新概念.素质教育》.于建福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P21
    [11]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当代学校教育若干弊端评析”2002.4
    [1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3] 《高等教育研究》.“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蔡克勇.2001.4
    [14] 《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桑新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P18-21
    [15]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知识经济对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学习变革的要求”.毛建平胡纵宇.2002.5
    [16]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P72
    [17] 《美国教育史》.滕大春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P542
    [18] 《美国教育史》.滕大春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P542
    [19] 《美国教育史》.滕大春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P550
    [20] 《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杜殿坤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27
    [21] 《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杜殿坤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295
    [22] 《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杜殿坤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252
    [23] 《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杜殿坤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P31
    [24]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人本心理学的教育心理思想述评”汪潮.1995.1.P139
    [25]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人本心理学的教育心理思想述评”汪潮.1995.1.P140
    [26]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人本心理学的教育心理思想述评”汪潮.1995.1.P145
    
    
    [27] 《多元智能》.霍华德加德纳著.新华出版社.1999.P9
    [28]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P2830
    [29] 《中国教育学刊》.“论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陈宁军.1999.6
    [30] 《中国教育学刊》.“论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陈宁军.1999.6
    [31]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选择性学习——一种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实际和提高质量的策略”.郝保文.1999.4
    [32]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选择性学习——一种面向朱来面向学生实际和提高质量的策略”.郝保文.1999.4
    [33] 《上海师大学报》.“人本心理学的教育心理思想述评”.汪潮.1995.1
    [34] 《个性教育论》.刘文霞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P47
    [35] 《高等教育研究》.“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蔡克勇.2001.4
    [36]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当代学校教育若干弊端评析”2002.4
    [37] 《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与人的发展”.王德军.2002.3
    [38] 《走向新课程》.任长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4
    [39]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郑金州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P11
    [40] 《教育大辞典》.第一卷.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P199-200
    [41] 《选择教育(上)》.赵凤飞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P18
    [42] 《个性教育论》.刘文霞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P47
    [43] 《中国教育学刊》.“论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陈宁军.1999.6
    [44]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院、陕西师大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P118
    [45]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院、陕西师大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P106
    [46]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院、陕西师大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P112-113
    [47] 《普通心理学》北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院、陕西师大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P120
    
    
    [1] 宋乃庆、徐中林、靳玉乐编著.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2] 于建福著,新概念素质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3]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与学生发展[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4]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5]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6] 任长松著.走向新课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7]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年
    [8] 陈建翔、王松涛著,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9] 郑金州主编.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10] 任长松著.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 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12] 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
    [13] Linda Campbell等著.三成全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14] 滕大春著.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15] 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著.外国教育史(上下)[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
    [16] 张惠芬、金忠明编著,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年
    [17]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18] 国家教育委员会人事司组织编写,中国教育思想史专题[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19] 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20] 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
    [21] 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
    [22] 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3] 李龙著,教学过程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
    
    
    [24] 桑新民主编.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25] 赵凤飞主编,选择教育(上下)[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
    [26] 马斯洛等著,林方主编,人的潜能和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27] 刘文霞著.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年
    [28]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
    [29] 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30] 赖志奎主编,现代教学论[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31] 涂艳国著,走向自由[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2] 南京师范大学主编.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
    [33] 崔相录编著.中小学多样化特色化大趋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34] 林崇德著.学习与发展[Mj,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
    [35] 赞科夫编,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36] 杜殿坤主编,原苏联教学论流派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7] 钟启泉等主编.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38] 赵宏强、宋军生,策略与路径:新课程实施解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39] 北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院、陕西师大主编.普通心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1] 郝保文,选择性学习——一种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实际和提高质量的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4
    [2] 吕慧樱.小学语文选择性学习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2000.5
    [3] 李春玲,试论骨干校长培训中的选择性学习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10
    [4] 童成乾、乜国雷、杨琦.网络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与教育策略[J],青海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4
    [5] 毛建平、胡纵宇,知识经济对大学教育与大学生学习变革的要求[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5
    [6] 朱志平,提倡选择性学习——新课程的一大特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
    [7] 陈宁军,论学生选择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学刊,1997.6
    [8] 胡红,谁与素质教育过不去[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9] 张晓东,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与同一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
    [10] 李屹.关于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哲学思考[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2
    
    
    [11] 夏一洪,论传统经验型课堂教学模式向科研创新型转化[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1
    [12] 吕达、刘京萍,深化课程改革的理论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2.1
    [13] 蔡克勇,大众化的质量观: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1.4
    [14] 韦丙海、孙彦杰,论儒家文化与素质教育[J].德州学院学报.2001.3
    [15] 耿令新.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的一片天空[J].现代教育科学.2002.8
    [16] 祖国华.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
    [17] 洪辉煌,试论开放、兼容的现代教育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6
    [18] 单纪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J],大庆社会科学,2002.3
    [19] 赵微、韩金绶.告别大一统多样有弹性[J].中小学管理.2001.2
    [20] 丁德科.从西周大一统思想看秦学的原创性特征[J].人文杂志,2001.1
    [21] 林祖浮.儒学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比较[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3
    [22] 彭长征.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缺乏创新[J],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23] 吴德军,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个性化教育[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2002.2
    [24] 张应强,信息时代与大学文化素质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5
    [25] 徐强,制度化教育与学习化社会关系浅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0.8
    [26] 张义兵,解构与整合:网络发展对制度化教育的影响[J].北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3
    [27] 郭玲玲.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展望[J].南京农专学报.2002.3
    [28] 郭晓明,从圣经到材料[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
    [29] 唐纪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个性化问题浅议[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2
    [30] 邬志辉.对素质教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5
    [31] 何齐宗,当代学校教育若干弊端评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2] 杨鲜兰、李太平,论个性教育[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6
    [33] 向海英,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论及对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山东教育科研.2000.12
    [34] 刘宣文,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J],浙江师大学报(社科版).1999.2
    [35] 叶新东、陈炳生,后现代主义和传统教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5
    [36] 张明霞,为发展而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4
    [37] 王德军.教育与人的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
    [38] 高会宗、李春仁,试评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的功与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39] 高文,面向新千年的学习理论创新[J].全球教育展望.2003.4
    [40] 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2.1
    [41] 肖川.论学习方式的变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42] 杨晓萍、朱乃明.多元智力理论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43] 胡中锋、刘子兰,现代智力观及其对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2.3
    
    
    [44] 赵明仁、王嘉毅.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0
    [45] 许晓川、卢红.从传统学习到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1
    [46] 宋宁娜.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潮评述[J].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
    [47] 汪潮,人本心理学的教育心理思想述评[J],上海师大学报.1995.1
    [48] 党乐群试说人本主义教育理论[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6
    [49] 朱先云.改革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5
    [50] 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