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列宁工会建设思想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列宁工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工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时期的工会理论,同时结合俄国实践,开创了社会主义时期工会理论的先河。
     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列宁提出,俄国工会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革命活动的基地、据点和支柱,要使俄国工会运动克服“工联主义”侵蚀、与党并肩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奋斗,必须坚持“灌输论”,确立党对工会的领导关系,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团结和增强无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思想基础。
     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之初,列宁提出了利用工会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思想。他认为,从工会在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地位上看,由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必将发展成为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劳动群众的无产阶级组织,因此,工会是实现人民管理国家最佳方式——人民自治的主要载体,“工会国家化”是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主要途径;从工会在实现人民管理国家的作用上看,工会承担着教会和增强工人群众管理技能的教育职能,工会建设与人民管理国家的实现息息相关。
     在社会主义时期工会理论体系的建设上,列宁主要以“工会问题争论”和“新经济政策”两大历史实践为基础,初步探索和总结了工会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他论证了工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必然性和矛盾处境。其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时期工会具有双重属性和双重任务理论,即工会具有共产主义学校的教育属性,使其承担着教会群众做管理工作的教育任务;工会具有工人阶级组织和群众组织相统一性质,使其承担着维护无产阶级利益的保护任务。再次,列宁认为,工会可以帮助党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国家监督和反对官僚主义,从而是国家政权的最亲密和不可缺少的合作者,对巩固国家政权具有政治合作作用;工会具有“两种保护”和“维权”职能,对工人群众具有物质利益保护作用;工会既是工人群众的“代表者”,又是工人群众与国家机关和企业之间的“调解者”,对社会主义内部矛盾具有冲突调解作用;因此,列宁社会主义时期工会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实现党和工会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工会强大的社会整合作用。最后,提出了在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加强工会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途径理论。
     列宁工会建设思想既有理论建树又有应用实践,全面正确认识这一思想及其实践的经验与教训,是探索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工会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Lenin's thought on trade union construction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Marxist theory of trade union. It, in an all-around way, inherits and develops Marx's and Engel's theories of trade union during capitalist period. Combining Russian practice, it pioneers theories of trade union during socialist period.
     In the times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 Lenin proposed that Russian Trade Union is the base, stronghold and backbone for proletarian party to conduct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erosion of "trade unionism" and fight for the victory of proletarian revolution side by side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Russian trade union movement must insist on "instillation theory", ensure the lea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trade union and make scientific socialism become the ideological basis to unify and strengthen revolutionary force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Soviet socialist regime, Lenin put forward the thought of using trade union to realize people's management of the state. He thought that, trade union will develop into a proletarian organization under socialism for laboring masses which include peasants. Therefore, trade union is the best way to realize people's management of the state in terms of its position. Furthermore,"the nationalization of trade union" is the main path. On the other hand, in terms of its role, trade union bears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eaching and improving working class's managerial skills. In a conclusion, trade union construction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realization of people's management of the state.
     On the systematic construction of trade union theory during socialist period, Lenin, based on the two historic practices of "Union Debate" and "New Economic Policy", makes an initial research on trade union's position and role. Firstly, he expounds on the inevitability and contradiction of trade union under socialism. Secondly, he proposes that trade union possesses dual features and dual tasks during socialist period. Since trade union has the educational feature as a communist school, it bears the educational task of teaching the masses managerial work. Since it also embodies the unity between working class organization and masses organization, it is involved in the mission of safeguarding proletarian interests. Thirdly, he thinks that trade union can help the Communist Party keep close contact with the masses, exercise national supervision and combat bureaucracy. Therefore, it is the closest essential cooperator of the state power. Its role of political cooperation contributes to consolidating the state power. Trade union possesses the functions of "two types of protection" and "rights-safeguarding" contributing to protecting material interests of working masses. Trade union is not only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working masses but also the "mediator" between working masses and state organs and enterprises contributing to mediating internal contradiction of socialism. Therefore, the core content of trade union theory during socialist period is how to insist on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to working masses, realize the close cooperation of the two sides and give full play to trade union's role of social integration. Finally, he puts forward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ceaselessly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organization and working style in the socialist progress
     Lenin's thought on trade union construction has both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Complete and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is thought along with it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s an important ideological source to explore and build up Marxist trade union theory during the new phase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in China-trade union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① 冯同庆:《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255页。
    ② 冯同庆:《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③ 冯同庆:《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贞。
    ① 赵明华,赵炜,范璐璐:《中国劳动者维权问题研究——中国工会法60年与劳动法1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② 赵明华,赵炜,范璐璐:《中国劳动者维权问题研究——中国工会法60年与劳动法1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02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2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20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12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274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58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07页。
    ① 奥古斯都·倍倍尔:《我的一生》,薄芝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66页。
    ② 奥古斯都·倍倍尔:《我的一生》,薄芝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77页。
    ① 奥古斯都·倍倍尔:《我的一生》,薄芝宇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第172页。
    ② 《倍倍尔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6页。
    ③ 《倍倍尔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7页。
    ④ 《倍倍尔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0页。
    ① 《倍倍尔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83页。
    ② 李宗禹编: 《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0页。
    1 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0页。
    2 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
    3 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12页。
    4 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3页。
    5 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页。
    6 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03页。
    ① 参见吕嘉民:《列宁工会学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13页。
    ① 李宗禹编:《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65页。
    ① 冯同庆:《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①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
    ②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页。
    ③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3-264页。
    ④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页。
    ① 《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4页。
    ②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③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页。
    ④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页。
    ⑤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5页。
    ①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6页。
    ②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58页。
    ③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1页。
    ① 吕嘉民:《列宁工会学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6页。
    ②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③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9页。
    ④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⑤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0页。
    《列宁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1-142页。
    ① 《列宁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48页。
    ② 《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4页。
    ①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9页。
    ②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7页。
    ③ 《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页。
    ① 吕嘉民:《列宁工会学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9页。
    ②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6页。
    ① 吕嘉民:《列宁工会学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83页。
    ①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6页。
    ②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0页。
    ③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6-417页。
    ④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⑤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8页。
    ① 《马恩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11页。
    ②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0-71页。
    ③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8页。
    ④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①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7页。
    ② 《列宁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208页。
    ①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607页。
    ④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
    ①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② 《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4页。
    ①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
    ②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
    ③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④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3页。
    ⑤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页。
    ①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②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6页。
    ①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8页。
    ① 吕嘉民:《列宁工会学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②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46页。
    ①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4页。
    ①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4页。
    ① 吕嘉民:《列宁工会学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页。
    ②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8页。
    ③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7页。
    ①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7页。
    ②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4-205页。
    ③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①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79页。
    ②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7页。
    ①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33页。
    ②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0页。
    ① 《“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1-112页。
    ②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8页。
    ③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9页。
    ①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②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5页。
    ①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8页。
    ②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7页。
    ①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0页。
    ②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50页。
    ③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页。
    ④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①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页。
    ②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二分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5页。
    ①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8-299页。
    ②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①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2-373页。
    ②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3页。
    ① 冯同庆:《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页。
    ② 《列宁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③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页。
    ①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9页。
    ②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39页。
    ③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①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①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页。
    ①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5页。
    ②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2页。
    ① 冯同庆:《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②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页。
    ③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4页。
    ①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①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②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5页。
    ① 《列宁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4页。
    ①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① 《列宁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② 《列宁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4页。
    ①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② 《列宁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4页。
    ②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04页。
    ①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6页。
    ②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86页。
    ①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② 吕嘉民:《列宁工会学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
    ① 《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① 《列宁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84页。
    ②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9页。
    ①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页。
    ①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6页。
    ② 《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40页。
    ③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99页。
    ①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376页。
    ②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7页。
    ①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66页。
    ② 《列宁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1-202页。
    ③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41页。
    ④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5页。
    ①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②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65页。
    ① 《列宁全集》第49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页。
    ② 《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8页。
    ③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71-372页。
    ① 《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50页。
    ① 《苏联共产党(布)关于工会问题的决议》第二册,工人出版社1955年版,第140页。
    ② 《苏联共产党(布)关于工会问题的决议》第二册,工人出版社1955年版,第145页。
    ① 《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80页。
    ① 冯同庆:《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183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1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全集》1-60卷,人民出版社第2版,1984-1990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工会》,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1979年版。
    [5]《列宁斯大林论工会》,工人出版社1981年版。
    [6]林涧青,陈进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工人阶级》,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
    [7]《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二册,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8]《苏联共产党(布)关于工会问题的决议》第二册,工人出版社1955年版。
    [9]张恩萌,吕嘉民:《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辅导》,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吕嘉民:《列宁工会学说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冯同庆:《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
    [12]刘茂才,林圃:《列宁论经济管理》,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13]何桂林:《学习列宁论经济建设与管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4]李培荣:《社会主义时期工会理论探索》,中国计划出版社1988年版。
    [15]《工会理论问题探讨》,全国工会理论讨论论文选编,工人出版社1986年版。
    [16]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8]范继英:《国际工会运动概况》,中国工人出版社2006年版。
    [19]俞良早:《东方视域中的列宁学说》,中共中央出版社2001年版。
    [20]俞良旱:《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所编:《倍倍尔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李宗禹:《卢森堡文选》,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编:《“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4]闻一,叶书宗:《布哈林传》,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5]李显荣:《托洛茨基评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26][苏]马尔科夫:《苏联工会简史》,傅也俗译,工人出版社1953年版。
    [27][苏]苏联科学院国际工人运动研究所:《国际工人运动历史和理论问题》(Ⅱ、Ⅲ卷),彭质纯等译,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28][苏]鲍·尼·波诺马辽夫:《苏联共产党历史》,彭卓吾译,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9][美]罗伯特·文森特·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高德平译,张斌校,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30][苏]阿·阿夫托尔汉诺夫:《苏共野史》,晨曦等译: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1][苏]叶·伊万诺夫:《科学技术革命与工会》,刘统畏等译,工人出版社1984年版。
    [32][英]韦伯夫妇:《英国工会运动史》,陈建民译,林相周等校订: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33][德]奥古斯都·倍倍尔:《我的一生》(Ⅰ、Ⅱ、Ⅲ卷),薄芝宇译,李稼年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5年版。
    [34][德]米夏埃尔·施奈德:《德国工会简史》,张世鹏等译,殷叙彝校,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版。
    [35][德]赫伯特·瓦恩克:《德国工会运动简史》,容凡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
    [36][美]理查德·B.弗里曼,詹姆斯·L.梅多夫:《工会是做什么的?——美国的经验》,陈耀波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7][美]玛丽·E.加拉格尔:《全球化与中国劳工政治》,郁建兴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38]严辉,王永玺:《中国工会纵横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39]许晓军:《中国工会的社会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0]陈骥:《改革中的工会和工会的改革》,中共工人出版社1999年版。
    [41]郑振清:《工会体系与国家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42]李华锋:《英国工党与工会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3]《工人运动与工会工作》(第一辑),工人出版社1955年版。
    [44]李立三,赖若愚:《李立三赖若愚论工会》,档案出版社1987年版。
    [45]《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6]胡建国:《劳资关系治理与工会绩效——基于中国私营企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7]赵明华,赵炜,范璐璐:《中国劳动者维权问题研究——中国工会法60年与劳 动法1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48]冯同庆:《中国工人的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9]孙永芬:《中国社会各阶层政治心态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50]韩福国,骆晓俊等著:《新型产业工人与中国工会——“义乌工会社会化维权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1]Gordon, Manya, Workers Before and After Lenin, New York:E.P. Dutton & Co, Inc,1941.
    [52]A.F.Dowlah, Soviet Political economy in transition:from Lenin to Gorbachev, New York:Green wood Press,1992.
    [53]William GRosenberg,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the Lenin and Starlin years, New York:GarlandPub,1992.
    [54]Ringby, Thomas, Lenin's Government:Sovnarkom,1917-192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1979.
    [1]唐凯麟:《玻璃杯的启示——读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和布哈林的错误)一文札记》,《湖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3期。
    [2][苏]T·杰尔尼齐娜:《列宁与工会》,《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第9期。
    [3]李生林,何生:《马克思主义工会学教学大纲》,《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87年第1期。
    [4]杨开信:《发展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刍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5]张平一:《马克思主义工会学理论与教学方法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6]冯同庆:《研究列宁工会理论遗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研究》1988年第2期。
    [7]李生林:《马克思主义工会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1年第4期。
    [8]冯同庆:《略论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的方法论原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2年第5期。
    [9]李生林:《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1994年第1期。
    [10]常凯:《马克思主义工会运动的一项基本原则——论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与工会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相统一》,《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4年第2 期。
    [11]俞良早:《论列宁关于苏维埃俄国工会建设的理论》,《荆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12]张策:《略论列宁关于工会保护的理论》,《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3]于文霞:《列宁和红色工会国际的建立——纪念列宁诞生125周年》,《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14]马子富:《关于工会理论体系研究之我见》,《工会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4期。
    [15]张云霄:《列宁“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理论之我见》,《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Z1期。
    [16]郑桥:《列宁斯大林工会理论比较研究——兼析执政党工会理论方针的经验教训》,《俄罗斯研究》2002年第1期。
    [17]张希宇:《关于工会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18]叶小英:《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工会新的实践》,《工会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
    [19]赵康生,李心华:《进一步发挥工会教育工人阶级的作用——纪念列宁(论工会、目前的局势及托洛茨基统治的错误)发表85周年》,《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2卷第4期。
    [20]曹峰旗,田芝健:《因果追问:马克思恩格斯工会维权理论初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0期。
    [21]曲延志,杨军:《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21卷第4期。
    [22]郑异凡:《列宁论工会要捍卫工人的利益》,《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14卷第4期。
    [23]曹旗峰,曹文君:《列宁工会维权理论初探》,《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2期。
    [24]杜增艳:《列宁论工会在建立严格组织和劳动纪律方面的作用》,《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9卷第1期。
    [25]陈为翠:《列宁工会理论对中国现阶段工会建设的启示》,《学理论》2011年第23期。
    [26]《探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会理论——全国工会学研究会1994年年 会暨第十次全国工会理论教学讨论会综述》,《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4年第5期。
    [27]《“有中国特色的工会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
    [28]马尔:《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思想》,《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
    [29]曾纪茂:《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缺陷与改进》,《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30]刘思仓,卢争妍:《十月革命后列宁对俄国实行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前沿》2004年第8期。
    [31]周吉鹏:《十月革命前后列宁民主思想的变化及其原因》,《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2卷第2期。
    [32]袁方:《列宁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东岳论从》2005年第11期。
    [33]孙玉健:《列宁的国家观与社会管理思想的有机统一》,《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4]薛剑符,刘世华:《论列宁人民民主管理及其现实启示》,《理论探讨》2009年第2期。
    [35]白琳:《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社会主义研究》2009年第1期。
    [36]隋秀英:《列宁社会主义管理思想述要》,《理论界》2009年第12期。
    [37]隋秀英:《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管理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38]金重:《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0年第4期。
    [39]王建华:《试析关于“灌输论”首倡者的几种观点——兼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理论的形成》,《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40]赵艳琼:《论列宁灌输理论在现代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学术论坛》2000年第2期。
    [41]孙来斌:《“灌输”思想源流考察》,《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4年第57卷,第1期。
    [42]娜仁图雅:《列宁“灌输论”思想的历史价值》,《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7年第36卷第6期。
    [43]王峰:《列宁“灌输论”的党性观刍议——再读列宁<怎么办)一文有感》,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30卷第12期。
    [44]郑异凡:《敌视知识分子的马哈伊斯基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1年第3期。
    [45]戴清亮:《列宁论正确对待专家——纪念列宁逝世六十周年》,《江淮论坛》1984年第1期。
    [46]杨彦君:《论俄共(布)党内的“民主集中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4年第1期。
    [47]杨彦君:《关于俄共(布)党内的“工人反对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85年第1期。
    [48]姚勤华:《论“民主集中派”的民主集中制》,《世界经济与政治》1987年第10期。
    [49]余源培:《从列宁批判马哈伊斯基主义谈知识分子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50]黄一兵:《马哈伊斯基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左”倾错误之源起》,《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
    [51]俞良早:《关于列宁“直接过渡”思想的探讨》,《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年第3期。
    [52]俞良早:《俄共(布)的建设与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2002年第22卷第6期。
    [53]俞良早:《论列宁巩固俄共(布)执政地位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5期。
    [54]刘卫学:《列宁对执政党建设问题的探索》,《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
    [55]赵健杰:《论工会与党的关系》,《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1期。
    [56]陶智勇:《试论党对工会的领导》,《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57]白斌:《工会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与独立自主创造性开展工作统一关系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58]王向民:《党的执政与工会社会整合》,《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58]陈宇,王家宠,钱大东:《刘少奇对国际工运和中国工会国际活动的历史性贡献》,《中国工运》1999年第1期。
    [59]石云:《邓小平与新时期的工会工作和工会理论》,《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7卷第3期。
    [60]王永玺:《浅析刘少奇工会理论思想探析》,《工会理论实践》2001年第15 卷第1期。
    [61]桉苗:《论毛泽东与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会理论实践》2001年第15卷第2期。
    [62]孙中范:《贯彻依靠方针突出维护职责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体会》,《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6卷第4期。
    [63]夏明:《李立三、刘少奇的工会思想理论》,《工会博览》2004年第2期。
    [64]王晓明:《浅析建国初期的工会理论之争》,《求实》2007年第11期。
    [65]韩颖:《建国后刘少奇工会理论思想探析》,《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5卷第5期。
    [66]郑桥:《俄国东欧工会运动的现状》,《学习》1995年第5期。
    [67]毛禹权:《世界工会运动的现状与发展》,《国外理论动态》1999年第5期。
    [68]张世鹏:《西欧资本主义与工会》,《工会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6期。
    [69]郭懋安:《市场经济条件下西方工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工运》1995年第8期。
    [70][美]普杰莫斯拉夫·维耶高:《波兰团结工会25周年——从工人革命到资本主义》,《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12期。
    [71]吕伯温:《试论中国工会的特色》,《工会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3期。
    [72]陶志泉:《当代中国工会运动的基本内涵》,《工会理论与实践》1995年第6期。
    [73]安远超:《工会的阶级性没有消灭》,《真理的追求》1996年第11期。
    [74]李臻:《论未来工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75]史探径:《中国工会的历史、现状及有关问题探讨》,《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夏期。
    [76]孙亚菲:《转型期的工会改革方向——专访中华全国总工会基层组织建设部部长郭稳才、中国工运学院工会研究室主任吴亚平教授》,《南方周末》2003年0703期。
    [77]姚新章:《关于我国工会的性质内涵、基本任务和发展思路》,《理论探索》2007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