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台湾“南向政策”之因果及启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东南亚国家基于地区主义,组织东盟后,在亚太地区周旋于中、美、日的三角平衡关系,的确让东盟于区域事务方面扩大了发言空间,有鉴于此,台湾当局为避免被东南亚地区“边缘化”,于是推动综合性海外关系拓展策略一“南向政策”,范围包括:政治、经济、社会三大领域,实施时间始于1994年李登辉政权至今(陈水扁政权),未来仍将持续执行。“南向政策”以“务实外交”为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在于深化台湾与东盟及澳纽之“互赖关系”,甚至加入“东盟论坛”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不过,肇因于中国内战所遗留的难题,分裂于台海两岸(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中国人,因对“中国主权”的重大歧见,台湾执政党一直排斥“一中原则”,不愿接受中国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指导方针,因此,中国于国际社会主张台海问题属于中国之内政,因获得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之认同,造成台湾开拓海外关系之最大障碍,因此,“南向政策”推行的结果,因事倍功半而引起诸多争议,同时,勇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台商,反而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从“南向政策”中,体会出利用策略联盟、并购等经济手段,将中小企业发展至跨国企业,为中外经济合作累积不少宝贵经验。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国际经济战略选择,不论将来台海两岸将以何种方式达成统一大业,如何利用台湾“南向政策”所给予的启示,去芜存菁、择优而行,甚至引为台海两岸同胞开发国际市场、中外经贸交流合作之参考材料,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入的世纪”,这是值得吾辈们作为自勉与努力的方向。
     本文依序撰述“南向政策”相关之理论依据、时代背景、计划原由与内容和效益评估、政策突破与发展模式研究及启示,因研究范围涵盖亚太地区,所叙述之内容部分涉及两岸关系敏感地带,所论人物大多至今仍活跃于政坛,引用之资料也因各国统计方法、汇率等略有差异,因此,本文虽尽量以学术客观立场申论主题,若有失之偏颇或挂一漏万,尚请学界先进不吝赐教。
In view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Southeast-Asia countries were reorganized an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 (ASEAN) and play the game in the as Asian-Pacific region under the triangle balance between big powers countries as China, Japan and USA. This accident makes the ASEAN extend political influence upon the regional public affairs. For the above reason, the Taiwan authority finds itself in an isolated position in Southeast-Asia Area. Therefore, they promoted an overseas multiple-strategy of ' go south' policy for developing 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Southeast-Asia. it put into effect from 1994 to the future. Taiwan's 'go south' policy guides ideology by the 'Pragmatic diplomacy ' strategy, and its aim is to strengthen the 'interdependence relationship' with ASEA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o far as to join in the ASEAN Regional Forum CARF) and ASEAN Free Trade Area (AFTA) .
    Nevertheless, some of the problems should be resolve for the civil war in history in China that the Chinese divided into two sid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 ts. They argue for China' s were sovereignty as the Taiwan authority always can not accept one China principle and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ne country two system' by China' s guideline. So the China maintain that this problem belong to internal affairs of China and should be settled by peaceful means. The identity was enjoy the support of the world but its result is in serious obstacle when the Taiwan develop his overseas relationship in pursue with the 'go south' policy. At the same time, the Taiwan' s trader work hard to explore international markets to adapting themselves to world trends of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y understand how to make use of strategic-alliance or mergers and others economic methods. Why did some of Taiwan' s minor enterprises develop diversified economy as the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None can neglect the accumulated e
    xperience for the overseas economic cooperation of China.
    China is the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world. So far our enterprises execute the 'go out'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hat is an inexorable trend, no matter what unity model of Taiwan and China it is, how to assimilate and master experience introduced from Taiwan' s ' go south' policy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interflow of Chinese or foreigner of reference material. In the coming years, we believe 'the 21st century is Chinese Age' and 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treatise.
引文
[1]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第398页
    [2] Overview ASEAN: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http://www.aseansec.org/64.htm
    [3] 曹云华:《探索亚太新秩序》·北京:世界新知识出版社,2002.09.,第221页:第78页
    [4] 台湾综合研究院战略研究所编:《2001年台湾安全展望白皮书》.台北:台湾综合研究院,2001.3,第111页
    [5] 陈乔之:“试论冷战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向”.暨大东南亚所成立40周年讲座第一讲
    [6] 张蕴岭主编:《业洲现代化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第160-214页
    [7] 曹云华主编:《东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5,第109-158页
    [8]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一个中国的原则与台湾问题”说明台湾以“中国台北”的名义加入APEC是在中国默认。
    [9] 李登科:“对南向政策的初步评估”.《台北:国策期刊》146期(1996.09.03出刊)专辑三:连战在“中国国民党”总理纪念月会上提出行政工作报告,在该篇称之为“为建设现代化的国家而努力”的施政报告中,连战指出,为拓展国际经贸关系与发展空间,推动以东盟国家为对象的南向政策,将是“行政院”具体的施政目标之一。
    [10] 阎学通、孙学峰:《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第138-142页
    [11] 同[10]第107-113页
    [12] 同[10]第131-137页
    [13] 同[10]第200-245页,例如:(1)许多指标不易量化、被夸大或缩小、难以统计与忽略失真,例如:表现两国贸易关系的进出口贸易总值,受到关税制度与官员纪律等因素影响,使得统计分析的困难增加与可信度产生变化,而四舍五入是必要的精简。(2)数据庞大复杂而难以重复测量与核实:如“国民生产总值”,代表某一时期之经济实力,过了该时期就不能重新统计,或恢复原貌,且资料提供者之统计方法,是否各国一致?是否正确表现其综合国力?是否隐藏其它目的?此干扰常存在,验证费时而不易核实。(3)数量单位、功能性难一致;如国家的货币单位、军事装备种类等容易量化,但未能用价格表达武器在军事力量中的作用,使得分析相对困难,因此,首先要对抽象概念的定义进行严格的界定→然而赋予定义指标→确定指标的刻度与代表的意义→比较分析。
    [14] 运用Microsoft Excel工具执行计算、分析信息,并且管理、编制工作图表或统计数据分析。
    [15] (英)马克·劳格:《经济学方法沦》,http://books.infinology.com/Library/jjx/013.html,本文采用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贝蒂·俄林(Bertie Ohlin, 1899-1979)的观点,即赫克谢尔—俄林(Heckscher-Ohlin)理论对于比较利益的探讨,焦点集中于生产及出口的型态两方面。即一国应多利用本国优势的资源来生产出口品,至于本国稀少的资源,则不必由本国来生产,可由外国之具有丰富资源者来生产,并出口至本国,则国际间可以彼此分工或专业化,并进行交换(贸易),各国人民的真实所得或福利自将无形中增加。
    [16] 依据台湾经济部“中小企业认定标准”分类,2001年全台企业总家数有1,098,185家,中小企业家数有1,078,162家,占全部企业家数(98.18%),大企业有20,023家(占1.82%)。(参阅附录一之一、一之二)
    [17] 张幼文主编:《世界经济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2再版,第44页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国际分工的格局及其发展是由先进国家决定的,不利于后进国家,所以将国际分工视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产物”。
    [18] 同[17],第230-246页跨国企业是国际生产一体化的主体,也是与宏观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相对应的微观的企业组织形式。跨国企业超越了原先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信贷资本流动,以及国际移民这些简单的单一要素流动模式,是一种综合了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等众多要素的、整个生产行业的跨国移转,甚至包括了某种意义上生产关系的跨国转移。
    [19] 李一文、马风书编:《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8,第25-31页
    [20] 余起芬:《国际战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第24-27页
    [21] 《军事战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6,第8页
    [22] 张蕴岭主编:《亚洲现代化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第93页
    [23] 宋原放主编:《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第730页,说明:政治为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归根到底是经济决定的,同时它又反作用于经济,给予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处理阶级内部、阶级之间和民族间、国家间的关系等.皆属于政治的内容。其表现形式为代表一定阶级的政党、社会集团、社会势力在国家生活和国际关系方面的政策和活动。
    [24] 余起芬着:《国际战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第13-17页,说明:(1)战略思想:指理论与原则,例如:解决台海问题,中国以“一国两制”为指导方针、台湾执政党的“特殊国与国关系”到“一边一国”、美日等大多数国家则希望“维持现状”。(2)战略力量:指综合国力,例如:经贸实力、外交关系、军事力量等。(3)战略目的:指预期达到的结果或利益,例如:台湾希望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4)战略任务:指为达成战略目的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或行动。制定正确的国际政治战略之基本原则:(1)把握当前与长期目标之统一:明确时程规划、实施步骤、免于矛盾。(2)把握敌我之分界:团结朋友、攻击敌人。(3)把握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拿原则作交易、必失去朋友。
    
    (4)倡导增加信任、减少对抗:友好相处、求同存异、正确发展国家间的关系、以利于世界和平共处与发展、互相尊重而不干涉内政。(5)坚持反霸与强权政治:不作超级大国、不搞军事结盟、不在他国领土驻军。
    [25]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6页
    [26] 庞中英:[东亚地区主义的进展与其问题”,《东南业研究》,广州:东南业研究杂志社,2003.No.3,第4-9页
    [27] 林若雩:“台湾加强与东盟十国关系的策略”,台北:《国策期刊》No.169,1997.07.22.专辑四
    [28] Hans J. Morgenthau & Kenneth W. Thompose: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Konpf, 1985.第6版,第368页:均势理论(Balance of Power Theory)又称权力平衡理论,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汉斯·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认为“现实主义”是权力与利益问题,国际政治有如一切政治一样,是权力的争夺。
    [29] 同[28]第29页
    [30]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第290页
    [3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84.,第27页
    [32] 倪世雄、王国明:“均势理论纵横谈”.《政治学研究》,1986.第3期,要义如下:(1)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如天平之两端等重现象。(2)均势是国际斗争中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权利可以平均地分配而平衡。(3)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均势强调非暴力的紧张关系。(4)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不以控告或妨害它国安全的保守对外政策,以维持现状的稳定、不破坏均衡体系与国际格局为目标。
    [33]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89., 第24-29页。
    [34] 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第273页,冲突论(Conflict Theory)学者将国际冲突的根源归纳为:(1)人性中的权欲所致;(2)国家之间的误解与隔阂,甚至包含狭隘的民族主义;(3)贫困与财富分配不均;(4)企图利用对外冲突,化解内部危机;(5)国际体系的不健全,缺乏制止冲突与战争的有效机制;
    [35] 同[34]书,第319-322页,模式解析如下:(1)利益互补是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必需通过合作来实现。(2)手段与目的:决策者应将合作视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手段。(3)合作与相互依存:合作是相互依存的必要条件,相互依存能带来合作的利益。(4)权力是财力的必需条件、财力是权力的手段,财力与权力是合作的基础。(5)国际合作与国家行为密切相关,合作的需求于国家行为通常是由外向内影响。(6)合作与机制:合作机制与霸权机制共存而不悖,霸权者实施“非对称合作”,非霸权机制将形成“对称的合作”。(7)合作、和谐、斗争三形式:当彼此利益一致时呈现和谐局面,表示政策无须调整,但彼此利益不一致时,将呈现不和谐局面,负责的决策者必须调整其政策,否则就会产生斗争,当政策调整到各方都可接受时,则彼此进入合作状态,如果调整政策后,落差仍大,除非再调整政策,要不然将产生斗争。
    [36] Kenneth A. Oye: 《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第227-228页
    [37] Robert Axelor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Basic Book, 1984.,第21-22页“合作模式论”的主要理论为:(1)国际关系中,各个角色的利益并非完全对抗的,是可以透过合作达成互利的。(2)友谊非合作唯一基础,建立在互惠基础的合作,在敌对状态下也能发生。称之为“我活也让别人活”模式。(3)“我活也让别人活”模式的博奕规则:1、对它人成功不嫉妒;2、不首先放弃合作机会;3、对别人合作均保持对等态度;4、不要自作聪明。(4)在进行合作时,采取对应政策是必须的,第一步为试图合作;第二步再根据对方反应决定如何行动,对应的方法为学习、模仿和选择。(5)合作三阶段为:第一、在双方确立共同利益与追求的前提下,开始启动合作;第二、在互惠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第三、巩固在互惠的基础上合作,防止任何一方放弃合作所带来的冲击。(6)改进意见:1、互相合作应对未来的稳定有益;2、互动机制越久合作越稳;3、注意人性的冷漠;4、坚持互惠原则;5、逐渐认可对方的合作,才有可行的持久合作。
    [38] 朱以青、张立华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7,第62页
    [39] 张蕴岭:“关于我国安全及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性思考”,中国社科院太平洋所
    [40] James Ⅲ Baker: "America in Asia: 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a Pacific community." Foreign Affairs 70 (5) (Winter 1991/92): 1-18)
    [41] 邓小平:<国际形势和经济问题>兜诵∑轿难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第三卷,第353页
    [42] Bill Clinton: "Clinton: I'm Sending a Message of Asia's Importance." AIT EPF 205, 1993.07.06. 此战略包括(1)推展全球性“扩展”(enlargement)战略前提下,在亚太地区达成拓展“经济安全”、推广“人权外交”和确保区域“权力平衡” 三大利益;(2)将亚太的战略格局,跨越地缘的限制,将美国势力扩
    
    展至亚洲大陆。
    [43] Zalmay Khalizad所创(稍后出任布什政府国安会主管近东与阿富汗事务资深官员)
    [44] Nye, Joseph S., Jr. 1995. "The Case for Deep Engagement." Foreign Affairs 74 (4): 90-102.
    [45] 易财网:“广场协议引发日本经济恶梦”,http://news.stock888.net/030930/101, 1278, 221700,00. shtml
    [46] 中国日报网:“日本进一步为海外派兵“松绑”“,http://202.130.245.40/chinese/zwd/75049.htm
    [47] 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网站:“唐家璇外长出席第八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并发表讲话”,2001.07.26 http://www.chinaembassy-indonesia.or.id/chn/16029.html
    [48] 新华网:http://www.rednet.com.cn 2003-10-7 19: 33: 18: 1990年修改并扩大优惠措施,加强国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而产生中国热,丰沛的生产资源、广大的市场和充满机遇与挑战等条件下,吸引许多跨国企业的青睐,也创造中国十五年间平均经济成长率9.3%的繁荣。
    [49] 中国国务院:“2002年中国的国防”,2003-3-6, http://www.china.org.cn/ch-book/20021209/index.htm: 努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继续支持和参加东盟地区论坛(ARF)、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CSCAP)、东北亚合作对话会(NEACD)等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进程,为深化具有亚洲特色的区域安全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50] 阎学通:“历史的继续——冷战后的主要国际政治矛盾”,《大公报》·2000/7/19
    [51] 摘自新华网,余霞:“东盟与中国关系大事记”,http://www.yunnan.cn 2003-09 08 14:35:04
    [52] 李文志:《后冷战时代亚太安全体系发展与台湾战略的思考》,台北:业强出版社,1997,第66页
    [53] “江泽民主席和乔石委员长分别会见马哈迪总理”·《新华月报》:1993.6.,第108页
    [54] 张蕴岭主编:《业洲现代化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第313-316页
    [55] 郑仁良,《论当代印尼华人财团》,载于《战后海外华人变化》,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第880页。
    [56] 台湾侨委会:《华侨经济年鉴-东盟篇》http://www.ocac.gov.tw/gcbn/profiie/yearbook 1/Yearbook.htm
    [57] James Clad, Behind the Myth: Business, Money and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London: Grafton Books. 1989, 页150
    [58] Brain Robertson,林敏译,“亚太安全合作”,国防译粹,第23卷第11期(199.11.1.),第6页。
    [59]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信息中心:“外交部发言人就台湾与菲律宾会谈海域纠纷问题答记者问”(原载1991年5月24日《人民日报》)http://big5.gwytb.gov.cn: 82/zlzx/zlzx0.asp?offset-100&zlzx_m_id=175
    [60] 朝鲜战争时,美军麦克阿瑟将军说:台湾是美国在远东地区的“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61] 语出美国著名的政治学者亨廷顿(S.Huntington),称1970年代末期,自南欧葡萄牙、西班牙、希腊相继从威权政体蜕变为民主政体,这不是偶发事件,民主风很快地吹向其它地区。这股民主狂潮称之为“第三波”。
    [62] 金太军:“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与政府干预”,学生大论文中心:www.studa.com/newpaper/2003-4-2/2003421 12107.asp
    [63] 萧全政:“政府经济角色的定位”专辑二:经府经济角色的辨正,《国策双周刊》No.147,摘译二,1996.09.17.
    [64] 温秀英:“自由化与产业发展”·台经院,www.inpr.org.tw/inprc/pub/jounals/140-9/m147_1.htm
    [65] 此变化作者举例如下:(1)、放宽外汇管制后,促使新台币汇率大幅升值;(2)、提高社会福利政策与土地租税,工资与厂租巨涨,企业营运成本大增;(3)、兴起的六合彩赌风、股市投机,侵蚀台湾的勤俭的民风与优质的劳动力:(4)、台湾当局集中优惠措施,全力向讯息科技产业的工业转型模式,劳动密集型与传统工业渐丧失比较利益和优势;(5)、社会运动、街头抗争风起云涌的不安定局面,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6)、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台商需要另辟生产基地、分散风险;(7)、欧洲将于1992年成为单一市场,北美、东南亚随后也将成立自由贸易区;(8)、两岸关系缓和,同文同种的民族情感与改革开放的路线,中国成为最有潜力的市场。
    [66] 摘自“台湾问题与中国的统一”:《中国政策白皮书》·北京:国台办.1993.8.31.
    [67] 余克礼:“台商在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台湾研究》·1999,第4期
    [68] 摘自李登辉:《台湾的主张》,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126-128页
    [69] 周玉寇:《李登辉·1993》台北:吴氏图书公司,1993,第208页
    [70] 1993年民进党中央党部发行的政策白皮节纲领篇的外交政策纲领:“加强与尔盟国家的政经关系,订立政府间投资保扩协议,改善当地的投资环境,鼓励台商前往投资,以冷却大陆热。”
    [71] 同[73],第242页
    [72] 资枓来源: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另外尚在洽谈的有泰国等,从1990年4月9日的与新加坡的投资促进和保护协议、1990年12月19日与印尼投资保证协议、1992年2月28日与菲律宾投资保证协议、1993年2月18日与马来西亚的投资保障协议、1993年8月17日与澳大利亚的投资促进与技术移转备忘录、1993年4月21日与越南的投资促进和保护协议、1993年7月29日与越南的投资促进备忘录等文件,可以证实台湾早已进行南向政策布局。
    [73] 摘录自:李登辉:“对南向政策的初步评估”,《国策期刊》No.146(1996.09.03)
    [74] 洽谈方案主要有:台盐与印尼国营盐业公司合作、台糖公司与越南合作投资制糖业及投资养猪业、台肥公司投资越南复肥生产计划、台糖协助印尼改善糖业计划和合作产销酒精等,其它有中央贸易公司在越南造林6,000公顷以及造镇计划、中油与印尼合作投资开发天然气和石油事业。1994一年台湾对东盟各国及越南的投资增加了3.2倍,大企业如台塑、远东、宏碁均在东南亚设厂,而党营事业几乎将整个苏比克湾租下来(台:经济日报87.01.14,3版)。
    [75] 例:台湾东帝士泰国股份有限公司(Tuntex Thailand Company Ltd.)是与泰国盘谷银行之华商合作;台湾中华浆和永丰余纸厂与印尼黄奕聪的“金光集团”合作永吉纸厂:台湾水泥与林绍良之“沙林集团”合作水泥厂,台湾华新华华与印尼的力宝集团合资成立华新力宝公司等(台:中国时报1994.08.08)。台湾东帝士
    
    陈由豪与菲律宾郑周敏,和印尼的林绍良间都有合资关系。在东南业各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台湾政府再次启动南向政策,其中东南亚各国的华商也极力促成。包括有泰国的卜蜂集团、马来西亚的丰隆集团、绿野集团、印尼的力宝集团等,这些华商也都是国民党营事业中华开发的主要的合作对象(台:中国时报.1998.3.17)
    [76] 周严:“海外经济合作发展基金与海外华人经济发展”,(世界经济中的华人角色与台湾经济发展研讨会)1993.03.23-24
    [77] 赵新兵、顾钱江:新华网:“台湾当局热衷“金元外交”“凯子外交”遭批评”www.sina.com.cn,2001.05.16.
    [78] 王尧:“台湾当局“金钱外交”大曝光,《中:中国国防报》,2002-03-26第1版
    [79] 1994年7月28日台湾第二届“国民大会”第四次临时会三读通过“为因应国家统一前之需要,依照宪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第三款及第一百七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增修本宪法条文”,即所谓“总统直选修正案”
    [80] 吴若予:“亚太营运中心政策对台湾所具有的意义”.《国策期刊》No.115,1995.06.27出刊
    [81] 周玉蔻:《李登辉的一千天》,台北:麦田出版,1993.,第246页
    [82] 司马辽太郎:“场所悲哀”,日本:朝日新闻,http://fukuoka.cool.ne.jp/matu5077/siba/kaidou2/taiwan0.html
    [83] 台“国策中心南海小组”:“台湾目前应有的南海政策”.《国策期刊》No.128(1995.12.26出刊)
    [84] 蔡宏明:“金融风暴后南向政策之探讨”,《经济情势暨评论》,经济部研发会,1998.第三卷第四期,页43-62。
    [85] 台湾立法院:“贸易法”第一章第一条.1993.2.
    [86] 台湾经济部(国营事业委员会)网站:“沿革”.http://www.moeacnc.gov.tw/newstop2.html
    [87] 1990年12月台湾通过“促进产业升级条例”、1991年2月通过“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为奖励产业转型之措施。
    [88] 摘自1994.3.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加强对东南亚地区经贸工作纲领”,第2-3页:“东南亚地区经贸工作专业小组”召集人由经济部次长担任,秘书作业由国贸局担任,成员包括台湾行政院所属之经建会、农委会、劳委会、内政部、中央银行、外交部、教育部、侨委会、新闻局与经济部所属各司处局,另外加入民间各主要工商团体。
    [89] 摘自1994.3.台湾经济部国际贸易局:“加强对东南业地区经贸工作纲领”,第3-9页
    [90] 李登辉1996年9月14日的演讲中,宣布“戒急用忍”、“行稳致远”政策,禀持『戒急、用忍』的大原则,来因应两岸当前的关系。
    [91] 台“国贸局”:“推动双边经贸关系—东南亚”,《1998年国际贸易局年报》,www.trade.gov.tw/boft/boft_index.htm
    [92] 台“工商时报”,“强推动东南业经贸行动方案具体措施”,1998.3.5,头版
    [93] 台“经济部”:原“海外经济合作发展基金”于1997年并入“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为台湾专业提供对外援助之机构。
    [94] 承立平、郭进杰访问东南亚投资公司执行副总杨子江:“南亚投资公司访谈记录”,台“经济部”,www.moea.gov.tw
    [95] 台“工商时报”:李建荣:“连战今晤马哈地谈经贸投资”,1998.03.05.
    [96] 陈乔之:“论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性质、理论依据与后遗症”,《东南业研究》,广东:东南亚研究杂志社,2003年第3期,第45页
    [97] 庞中英:“东业地区主义的进展与其问题”,《东南业研究》,广东:东南业研究杂志社,2003年第3期,第6页
    [98] 台“中国时报”:《社论》·“问题不是南向,而是亚洲自由贸易区”,2002.7.31.
    [99] 台“中国时报”:“战略整合战术修正大溪会议另类善后会议”,2002.8.26.
    [100] 李文志:“台湾「南向」的历史、实践与展望”,(台)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全球化下台湾的东南亚政策”研讨会,2003.12.05.
    [101] 柯雅惠:“东南亚金融风暴后对南向政策的省思”,台北:亚太研究院,http://192.192.200.10/87sa.html
    [102] 陈文茜专访台湾前经建会主委江丙坤:“南向政策起死回生?”,2002.8.19,http://sisy.dreamer.com.tw/20020819.htm
    [103] 谢长亭:“海洋国家的意涵”.台北:新观念杂志,http://www.linyhome.com/j/j316.htm
    [104] 台“自由时报”,2003.11.10.,第2版
    [105] 台“联合报”·黄奎博:“当投资台湾优先遇上南向政策”,2002.09.02
    [106] 汪庭安·台湾智库:“创新升级、迎接挑战”讲座.2003.01.(汪庭安为台“行政院科技顾问组副执行秘书”)
    [107] 大纪元网系:“推动FTA、南向政策贯彻大溪会议结论”,2002.08.30.,www.epochtimes.com
    [108] 台“中央社”:「“台经济部常务次长”陈瑞隆说政府在协助立场建辅导台商南向体系」,2002.08.30.
    [109] 1989年10月台经济部成立“海外经济合作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海合会)”,专责对台友好之开发中国家提供各种经济援助,基金预算额度新台币三百亿元,于1996年7月裁撤决算后,净值约新台币116亿元捐赠新成立之“国际合作发展基金会”,简称“国合会”成为台湾专业提供对外援助之法人机构,法制化以后,使台湾援外作业得以专业化、制度化及透明化。(摘自:国合会简介)
    [110] 大纪元网系:“推动FTA、南向政策贯彻大溪会议结论”,2002.08.30.,www.epochtimes.com/gb/2/8/30/n211867.html 由院会召集外交部、陆委会、经济部、经建会、财政部、央行等跨部会首长会议,负责签署自由贸易协议及南向政策等跨部会协调。
    [111] 台“中国时报”:“部分学者担忧台湾自制金融风暴”,《台湾金融风暴特别报导》,1998.12.25
    [112] 邱正雄:“台湾当前金融问题与对策”,台北:《国政专论》,财金(专)089-027号,2000.11.15
    [113] 摘自陈博志:台湾智库:“深耕台湾、布局全球之重点战略”·《台湾经济战略研讨会专题演讲》,2003.02.22.;“以往不当政策所造成的泡沫经济之后遗症亦逐渐浮现:超过百万户的空屋造成房价下跌的压力及建筑业的不景气;开放过多而又未善加监督的银行及过度宽松之货币政策,造成大量的逾期放款,而带来信用紧缩的
    
    现象以及金融危机的疑虑;长期建设不足、破坏生态、以及勾结黑金所造成的投资环境、治安及生活品质低落的现象,使我们在国际间更难与人竞争资源;不当的教育制度使我们没有充分具创新能力的人才来面对新经济的挑战;效率偏低的司法体系使我们无法尽速惩处违法者而维护社会正义与市场秩序;政府收入偏低而赤字偏高,政府财政持续累积负债,使我们较难用财政手段来改革上述的积弊”。(注:陈博志曾任扁政权“经济建设委员会主委”职,现任台湾智库董事长)
    [114] 顾长永:球化与台湾的东南亚政策”·(台)暨南国际大学“球化下台湾的东南亚政策”研讨会,2003.12.05.
    [115] 东盟网站:(东盟)10+3(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于2003.10.在印尼巴利岛(BALI)举行.中国与东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确立“略伙伴关系”(2003.10.10);中日韩三国签署“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2003.10.13)。http://www.aseansec.org/15286.htm
    [116] CAP Charter: "Article X: Non-Member Participants in Working Groups", www.cscap.org/revised.htm
    [117] 李登科:“向政策与务实外交政策之研究”,台北:国际关系学报,1997.12,第103-134页
    [118] 《对香港澳门投资或技术合作审核处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1997.07.01.,该法规定“由在香港或澳门投资事业赴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者,仍适用在大陆地区从事投资或技术合作许可办法之规定。”
    [119] 《对香港澳门关系条例施行细则》,第二条规定,1997.06.27.、2000.10.25.修订
    [120] 《香港澳门关系条例》,第57条规定,1997.06.02施行、1998.06.17.修订
    [121] 麦朝成:《大陆及两岸经济情势报告1998-1999》,台北:“陆委会”,2000.12.,第三章、第一节、第2页
    [122] 蔡宏明:金融风暴后推动南向政策之探讨.台北:《经济情势及评论》季刊,第三卷第四期,1998.02.
    [123] 李文志:“台湾“南向”的历史、实践与展望:“南向”世界观的建构”.(台)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全球化下台湾的东南亚政策”研讨会,2003.12.05.
    [124] 根据中国国务院外经贸部统计资料,台商投资金额统计分为“合同台资”与“实际利用”两类。
    [125] 台“投资审议委员会”:《台商赴大陆投资法律须知及自身权益保障手册》,台北:投审会,第一章、第2页
    [126] 李罗力,“论中国入世后的两岸经贸新变局”,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2000年秋季号,页89-98。
    [127] 杨志恒“中共对东南亚战略安全布局”.台北:中华欧亚基金会亚太所《政策报告No.920009》,2003.09.05.
    [128] 1996年发表《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关于综合与安全第三号备忘录》,对其涵义做出重要的扩充,指出其包括军事方面,同时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其它问题。备忘录提出“综合安全七原则”:综合原则、互赖原则、合作和平安全与共同安全原则、自力更生原则、包容性原则、和平交往原则及好公民原则。
    [129] 台“中吋晚报”:“阿扁强烈期许:勿拿中共打压当外交挫败借门”,2000.08.16.
    [130] 戴羿:《欠发达国家比较研究——体制战略与分配模式》.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第51页
    [131] Spencer, Milton H.: 《Contemporary Economics》 5th edition, Taipei: Yeh Yeh book Gallery, 1985.07. 第793-794页
    [132] 法新社:文莱苏丹在斯里巴加旺举行的东南业国家协会外长会议的揭幕式中致词:「东盟需要强力政治意愿才能提升经济竞争力」,2002.07.29.
    [133] 《人民日报》:「外交部发言人就台湾当局推行“度假外交”答记者问」,1994.01.14.
    [134]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信息中心:「台湾当局推行所谓的“务实外交”,企图搞“双重承认”,实质上是企图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这有害于中国的统一大业,违背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我们当然是坚决反对」。http://big5.gwytb.gov.cn: 82/zlzx/zlzx0.asp?offset=100& zlzx_m_id=1778
    [135] (台)新新闻周刊:谭淑珍:「一个被遗忘的台湾产业外移政策:南向政策」·《封面故事》,第494期
    [136] 陆以正:「“睁眼瞎子”式的参谋作业」《国安(评)091-589号》,2002.12.19.注::作者为台“前驻南非大使”
    [137] (马)星洲日报:“塔辛:免破坏与中国关系 泰不允台政治人物入境”,星洲互动,2003.01.21,“对此泰国首相塔辛还公开表示「避免破坏与中国关系,泰不允台政治人物入境」;泰国外交部长苏拉基亚特指出“当局拒绝发出签证给江丙坤一行人,主要是因为他们企图把经济与政治挂钩。”;「他们(台湾立委代表团)把经济和政治议题混为一谈,这有违泰国的立场;我们并没有与台湾建立政治或外交关系,这是我们的立场,我们与台湾之间只有经贸来往,我们恪守‘一个中国’原则。”www.sinchew-i.com
    [138] 摘自中国外交部网站:「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997年12月,中国参加首次东盟—中、日、韩(10+3)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会议就21世纪东亚地区的前景、发展和合作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广泛共识。江泽民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共创未来》的重要讲话。在首次东盟—中国(10+1)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发表了题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讲话。会议结束后,双方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联合声明确定了指导双方关系的原则,并将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作为共同的政策目标。”http://us-mirror.fmprc.gov.cn/chn/51172.html
    [139] 人民网:「两个“麻烦制造者”的双簧成」,http://tw.people.com.cn/GB/14811/14869/935981.html,指出“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与李登辉的“两国论”是一脉相承的,陈水扁确确实实是李登辉分裂路线的忠实继承者。他们二人互为所用,企图为两岸关系和地区和平稳定制造新的麻烦。”
    [140] 新加坡“联合早报”郑永年:「台海局势没有均衡点」,《两岸关系论坛》,2003.12.23.
    [141] 倪世雄等着:《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第320页
    [142] 吴荣义:“台日合作投资东南业”,台北:台日论坛,2002.07.03.
    [143] 据民间信用调查机构帝国资料银行发表,2000年度上半(4~9月).企业倒闭负债金额计10兆9,137亿日圆.倒闭案件计9,473件。http://www.trade.gov.tw/richspeed/speedcontent.asp?bbb=11427&aaa=a003&ccc=239
    [144] 邱秋莹:《知识经济之意义、内涵与发展策略》,台湾新经济网站
    
    
    [145] 台“中央日报”宋镇照:“南向西进再定位与策略思维”网络版http://www.cdn.com.tw/daily/2002/09/13/text/003.htm
    [146] 台“财政部金融局”简介:另据金融统计1999.01.至2003.11.金融体系共计转消呆帐新台币11,684.亿元。
    [147] 广西互联网络中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景双赢”,http://www.gxi.gov.cn/economy/zgdm/zgydm/18.htm
    [148] 摘自台“经济部次长”杜筑生2003.03.26日于台“立法院”报告“推动南向政策面临之问题与解决之道”
    [149] 李光真:[台湾南向第二波:协防金融危机].台北:光华月刊第二十三卷第三期,1998.03.
    [150] 摘自APEC企业咨询委员会(ABAC)墨西哥全会会议报告www.tier.org.tw/ctasc/ABACminutes/1998 Mexico.doc
    [151] 台湾中央日报:「台湾盼参与马尼拉架构」,http://www.cdn.com.tw/daily/1998/11/12/text/8711112j3.h
    [152] 李文志:“台湾“南向”的历史、实践与展望:“南向”世界观的建构”,(台)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业研究中心“全球化下台湾的东南亚政策”研讨会,2003.12.05.中国之具体行动为:“1、在金融风暴期间力挺人民币的币值及协助稳定港币的汇率,避免已受创的东业币值发生第二波的“竞贬”效应,这明显不同于日本还刻意让日币贬值以抢占其它东亚国家出口市场的做法;2、除直接拨款数十亿美元无偿援助东南业国家外,也提供低利贷款与东南亚国家的企业,这也不同于日本企图以低利贷款或须购买日本货品为贷款条件的援助政策;3、在1998年排除美国等西方势力参与,而由东亚国家自行处理金融风暴的“东盟10+3”会议中,采取与东盟国家积极合作的立场,在2000年11月第四届“东盟10+3”中更率先倡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藉此迫使日本与南韩也采取偏向“中国—东南亚”统一战线的立场。”
    [153] 中国外交部王光亚副部长庄21世纪中国与世界论坛上的讲话“中国在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2001.09.14.http://us-mirror.fmprc.gov.cn/chn/17944.htm
    [154] 蔡宏明:「金融风暴后推动南向政策之探讨」·台北:经济评论暨情势季刊,第三卷第四期,1998.02.
    [155] 根据台“中国时报”:「党营事业弊案」.(国民党的金钱帝国)专辑,国民党党营或相关事业深陷于亚洲金融风暴中,从1998年底迄今国民党党营事业与爆发财务危机的企业集团有优美实业案、国产汽车跳票案、东帝士集团纾困案、东隆五金掏空案、安锋集团跳票案、国扬建设跳票案、台凤股票案、环隆电气案、长亿集团案、尖美建设案、宏福建设案、达永兴跳票案、台湾高铁融资案、台北国际金融大楼案、中菲航权谈判、台肥炒股案、华夏租赁巨额亏空案等,另根据国民党中央投资公司2002年的财报显示,国民党党营事业资产总额剩下1260亿元,负债比率高达72%。
    [156] 台“中国时报”:「连战:政党停止营利」.(国民党的金钱帝国)专辑,2000.01.03.
    [157] 例如:人民网:「2003台对外关系动作大花样多」:吕秀莲访问印尼发生印尼律师“孔海荣批台过河拆桥”,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1/14869/2269891.html;
    [158] 台“陆委会”:“落实大陆投资“积极开放、有效管理”政策说明”,2001.11.07.;主要内容是“各相关机关将立即进行相关法规之调整,建立大陆投资新审查机制,并采取积极措施活络资金汇回管道,建立资金灵活流动机制”;“鉴于过去“戒急用忍”的围堵策略.并未有效遏阻若干企业循其它管道迂回前往大陆投资,因此,未来在“积极开放”的同时,我们也必须建立经济安全新策略,配合开放措施,以透明化、制度化的“有效管理”,建构大陆投资的安全网,提升整体经济的安全系数。”
    [159] 王玉民:「影响两岸互动因子二十年之变化预测」·未来中国研究www.future-china.org/csipf/activity/20001018/mt200010 09.htm
    [160] 美国华盛顿邮报专访陈水扁:2004.03.30.,http://www.gio.gov.tw/info/2004html/930330.htm
    [161] 依据台“经建会”方案要旨为「活化现有优惠辅导措施、释出新的投资商机、主动积极招商、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加强对外商服务以及专人专责机制等方向,进行检讨与改善,期以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在台投资」。
    [162] 台“中央社”:「台湾企业今年在美发行ADR筹资金额独占鳌头」,例如:鼓励台商的资本国际化:具体作法是协助公、民营事业发行美国存托凭证ADR募资、海外存托凭证GDR,据统计美国每100亿美元的ADR中,台湾公司独占鳌头高达87%。2003.12.30.
    [163] 台“行政院”答复立法委员邱镜淳「就西进及开放“三通”问题」书面质询稿,2003.10.07.
    [164] 国际先驱导报:秦禾“不对称的中美关系依然脆弱”,http://www.sina.com.cn, 2003.12.11.
    [165] 摘自(台)杜筑生:「推动南向政策面临之问题与解决之道」,(台)外交部于立法院专题报告,2003.02.2
    [166] 东盟正推动多项区域合作计划,包括「南方成长三角区」涵盖新加坡、马来西业的柔佛州、印尼的廖省。另外有包括泰国南部五府、马来西亚北部及印尼苏门答腊岛北部的“新成长三角区”以及包括文莱、马来西亚的沙巴、沙劳越及印尼加里曼丹及菲律宾岷答那峨的「东方成长区」。
    [167] 萧新煌:「从全球化的观点定位南向政策」,国家政策双周刊169期,1997.07.22.第16-17页
    [168] 摘自(台)杜筑生:「推动南向政策面临之间题与解决之道」,(台)外交部于立法院专题报告,2003.03.2
    [169] 1998年成立,总资本额300亿台币,专业从事东盟国家购并投资的“东南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现已更名为:开发国际投资公司)
    [170] 台“经济部中小企业处”.「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简介」:目的在“催生更多健全而具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并且协助经营有成的中小企业升级转型,与大企业共同发展经济”
    [171] 例如:1、台“中国时报”:「从台湾到全球一种技竞争版图」座谈会纪要,2003.12.22.,A10版;2、台“联合报报导”:「台商群聚 东莞成为国际电子城」,东莞计算机信息业两千多家企业中,台资企业共1,200多家,2002.06.30.;3、人民网报导:「台资群聚再造昆山」,昆山共有台资企业1205家,IT等科技行业特有的产业关联度也在催生“群聚效应”,2002,04.12.。
    [172] 台湾“外交部”2002年统计年报第68页。
    [173] 吴英明、许文英:「建构与国际接轨的总体策略」.台北:财团法人台湾新世纪文教基金会:「新世纪智库论
    
    坛”,“提出政府、NGOs及企业的三角协力体关系可以朝三个方向,来思考迈向全球之台湾NGOs与国际社会接轨的发展策略:1.合作建立整套跨部门国际交流网络体系;2.推动复合式社区发展合作计划;3.积极参与旨在改善全球管理体制的相关IGOs、INGOs活动。」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16/16-11.htm
    [174] Michael Swaine, 「Reverse Course? The Fragile Turnaround in U. S. -China Relations」. Carnegie Endowment Policy Brief No. 22, 2003.01.23. 第3页
    [175] 新华网:「商务部:大陆方面愿与台湾方面磋商建立CEPA」,2003.12.17.,(商务部台港澳司副司长王晓川答记者问)big5. 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hengfu/2003-12/17/content 1236263.htm
    [176] 中国网:「《安排》:开启内地与港澳经济合作的新局面」,2003.12.31.,该协议已于2004年元月1日起正式实施http://202.130.245.40/chinese/zhuanti/hkmainland/471491.htm例如:“台湾金融机构纷纷扩大在香港的金融活动,作为进入大陆的中介与桥梁。目前台新金融控股公司在香港拥有台新银行香港分行、台新国际财务(香港)有限公司及台证证券(香港)有限公司,计划进一步扩大在香港的业务,作为发展在大陆与亚洲其它地区的基地。台湾富邦金融股公司也计划收购大股东为大陆光大银行的香港港基银行55%的股份,希望通过光大银行发展在大陆的业务,以此进入大陆金融市场。”
    [177] 台“台湾新生报”「大陆盼与我签署CEPA协议」,www.tssdnews.com.tw/daily/2003/11/14/text/921114g8.htm
    [178] 赵文衡:「两岸于WTO中互动对两岸关系之影响:与APEC比较」.「理论与政策」.第16卷第3期,2002.09.
    [179] 根据台“行政院”公布:台湾于2003.08.27日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签署“台巴自由贸易协议”,内容涵盖范围扩及贸易投资自由化、贸易便捷化及经济与技术合作三个领域。
    [180] 台“国贸局自由贸易协议小组”:「东盟国家与中国大陆合组自由贸易区对我国之影响及因应对策」,2002.11.
    [181] 2002年6月21日中国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表示,凡是和中共有邦交的国家,与台湾开展经贸关系一定要遵循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些国家如果跟台湾当局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必然会给他们带来政治麻烦。2002年9月8日中国外长唐家璇会见日本外相川口顺子时也表示,自由贸易协议是政治问题而非经济问题,中国坚决反对日本与台湾签订是项协议。2002年9月14日石广生又向新加坡贸易暨工业部长杨荣文表示,如果星国和台湾签订自由贸易协议,可能会自找麻烦。
    [182] 国民党信息网:「扁政府在思考“烽火外交”模式时,必须有精算的理性,究竟付出多少外交资本,以及可能破毁多少两岸关系残存的稳定基础?另外,究竟国际格局与视野里,我们还有多少实力可堪运用。换言之,我们要提醒国人,以两岸所拥有的筹码来评估,我方外交游击战-“烽火外交”模式,只足以让中共手忙脚乱,却难以争取到正常的国际地位」。
    [183] 美洲高峰会议自1994年12月9日起在美迈阿密举行三天。本次会议共有卅四个美洲国家元首参加(古巴除外).协议在2005年前成立北自阿拉斯加,南迄阿根廷之美洲自由贸易区(FreeTrade Area of the Americas),并共同打击洗钱、毒品走私和贪污。一旦成立,该贸易区将成为世界最大之市场,计有八亿五千万消费人口,每年购买总值高达十三兆美元之货物及服务。www.kmt.org.tw/Content/HTML/Statement/ShortComment/20020819_14_4434.html
    [184] 参与协议之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及墨西哥三国,涵盖面积达二千万平方公里,目前人口近四亿,国内生产毛额约达九兆美元,区内贸易总额至一九九九年已达五、六八○亿美元,是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
    [185] 「加强对北美地区经贸工作纲领」台行政院2002年4月19日院台经字第0910015843号函核定实施。
    [186] 2004年2月止计有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多米尼克Dominica、多米尼加Dominican、萨尔瓦多El Salvador、格瑞那达Grenada、危地马拉Guatemala、海地Haiti、洪都拉斯Honduras、尼加拉瓜Nicaragua、巴拿马Panama、巴拉圭Paraguay、圣克里斯多福及尼维斯Saint Christopher and Nevis、圣文森及格瑞那丁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贝里斯Belize等14国。
    [187] 同[185]
    [188] 摘自「加强对北美地区经贸工作纲领」第一章第三项:包括与美国签订「著作权保扩协议」、「贸易暨投资之谘商原则与程序架构协议」、「动植物保育技术协议」、「纺织品贸易协议」、「航空运输协议」、「电信产品相互承认协议换文」、「电磁兼容性检验相互承认协议」、「关于货品暂准通关证协议」及「关务互助合作协定」等;另与加拿大签订「互免空运事业税捐了解备忘录」、「货品暂准通关协议」、「科技合作备忘录」等,可见台湾于美洲区域关系密切程度超越与东盟诸国关系。
    [189] 台湾为鼓励业者前往有邦交国家从事有助提升与友邦经贸及外交关系之投资,于2000年1月26日外(八九)经贸二字第八九○一○○○八五八号令修正发布本办法。
    [190] 杜震华:「亚太营运中心的理论与实际」.台北:华泰书局,1999.05.,第171页
    [191] 刘文刚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第139-140页
    [192] 摘自台湾经济综合研究院:「区域性小企业发展及政府相关支持策略之研究」,1998.11.01.-1999.04.20.
    [193] 参考:颜建发:「因应东南业台商本土化趋势的对策」,台北:国策期刊No.169,1997.07.22出刊;刘文刚主编:「“走出去”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02.,第139-140页:定义本土化是指跨国公司进入某国市场后,努力融入东道国的经济体系,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经实体的发展策略。
    [194] 黄恒奖:「国际合资面面观」,台北:经济评论暨情势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96.08.
    [195] Pfeffer, J. & P. Nowak: "Joint ventures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 21, 1976. 第398-418.页;摘要(1)竞争性互依(competitlve interdependence),意指同一产业的相似组织间,因为生产相似产品及服务相似市场而形成的竞争关系,亦为水平层面的互依。通常为了管理这种互依关系,组织会考虑合资或合并,以减低竞争互依性,而通常在合并不可能做到,又无反托辣斯的限制时,厂商会选择合资;(2)共生性互依(symbiotic interdependence)为另一种连结关系,意指不相似组织间的相互依赖,为生产过程中垂直层面的互依。当单一组织无法负担营运需要的经济规模或
    
    所需资本太高,或该事业存在高技术风险,则可以寻求结合两组织优势的方式,以便能发展新商品或进入新市场。为处理资源互依而形成的连结关系,参与双方并不一定属于同一产业。合资可以建立脐带(bond),用以汇集资源,增加互依性,并且确定交易合伙人的绩效。当其产业集中程度高时,生产投入产出之互依性增加。
    [196] 宋镇照:「南向政策的社会场域:东南亚社会文化发展的机会与挑战」,台北:「全球化下台湾的东南业政策」研讨会,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办,2003.12.05.第四讲
    [197] Porter, E. Michael (1998a)"Clusters and Competition: New Agendas for Companies, Governments, and Institutions," in On Competition, edited by Michael E. Porter,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8. 第65-204.页
    [198] 蔡正阳、许政郎:「运用策略联盟促进技术引进之研究”.台北:台湾科技管理研讨会论文集,1993.第21~24页
    [199] 林仁光:「企业并购与组织再造法制之研究”,世新大学网www.nchu.edu.tw,[Microsoft Word],第5-7
    [200] 台“中小企业处”:《2002年中小企业政策白皮书》,第302页:,主要包含:中小企业处、工业局、贸易局、商业司、技术处、投资业务处等,用于辅导中小企业之资源经费以2001年为例:合计用于中小企业的辅导经费为133.5亿元,占各单位总决算新台币226.0亿元的59.06%。另透过辅导、补贴、奖励、采购、贷款等方式运用于中小企业的经费,合计约新台币6,916亿元。
    [201] 蔡宏明:“政府与企业关系之现况与展望”·台北:国策期刊,No.103,1995.01.10.出刊
    [202] 台“经济部”:“推动企业营运总部行动方案(核定本)”,2002.02.25.,将“营运总部”定义如下:(1)“全球营运总部”之认定指标应具备以下所有各项指标:1.营运活动:设立于台湾之公司应具备统筹全球各营运据点之经营策略、资金调度、财务管理、国际采购、市场行销、后勤支持、人力资源、研发设计、工程技术及高价值生产等所有机能;2.在台雇用员工数目:应高于500人(含250位大专以上毕业人员其中研发人员应高于500人);3.在台年营业收入净额:应高于新台币30亿元;4.年营业费用:应高于新台币2亿元;5.全球布局规模:海外关系企业至少分布在全球五大洲之三大洲;6.海外关系企业营运活动:市场行销、生产制造或研发支持等营运活动;7.全球年营业收入净额:应高于新台币10亿元;8.在台投资计划:在台湾进行全球营运总部营运活动所有机能建置之投资计划。(2)“区域营运总部”之认定指标应具备以下所有各项指标:1.营运活动:设立于台湾之公司,其营运范围至少具备统筹区域地区各营运据点之经营策略、资金调度、财务管理、国际采购、市场行销、后勤支持、人力资源、研发设计、工程技术或高价值生产等三项营运活动;2.在台员工数目:应高于100人(含50位大专以上毕业人员);3.在台年营业收入净额:应高于新台币10亿元;4.在台年营业费用:应高于新台币5,000.万元;5.区域布局规模:海外关系企业分布于至少二个国外地区或国家;6.区域年营业收入净额:应高于新台币15亿元。
    [203] 蔡宏明:“金融风暴后南向政策之探讨”,台北:经济评论与情势季刊,第三卷第四期,1998.02.出刊
    [204] 台湾省丝织公会:“台湾纺织业赴东南亚投资配额优势分析”,台北:丝讯第1257号,2002.12.05.
    [205] 资料来源:台“经济部”投资审议委员会“核准对外投资统计”;作者自行核算。
    [206] 彭继民:「“十五”前期中国海外投资分析——政策、条件、现状的评价」,中国经济评论,总第三卷,第6期(总第19期),2003.06.,第1页
    [207] 张小济主编:《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问题》.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0.,第168-170页
    [208] 连玉明主编:《中国资政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01.首版,第62页
    [209] 南方网:「罗兰·贝格点评中国领先企业“走出去”海外战略」,www.southcn.com/tech/qydt/glwj/20031105t071.htm
    [210] 新华网:「中国已与106个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记者黄富慧2003-12-16取自中国商务部统计资料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12/16/content_1234488.htm
    [211] 国台办政务要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说:「我们之所以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就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方针符合祖国大陆和台湾人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和平统一的过程就是两岸发展和繁荣的过程。因此,我们将以最大的努力来维护台海的稳定,以最大的努力来促进“三通”,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人员的往来,以最大的努力推进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早日恢复两岸的对话和谈判,以最大的努力来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3004.03.14国务院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http://www.gwytb.gov.cn/gzyw/gzywl.asp?gzyw_m_id=321
    [212] 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春节八点谈话,1995.01.30.
    [213] 中国新闻网:“台将起执行10项对美军购案十年花费一兆新台币”,hknews.china.com/zh tw/news/1004/2004-03-04/
    
    
    1.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
    2.曹云华:探索亚太新秩序·北京:世界新知识出版社,2002.09.
    3.张蕴岭主编:亚洲现代化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
    4.曹云华主编:东南亚国家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5
    5.阎学通、孙学峰着: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
    6.(英)马克.劳格:经济学方法论http://books.infinology.com/Library/jjx/013.html
    7.张幼文主编:世界经济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12再版
    8.李一文、马风书编着:国际组织与国际关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8
    9.余起芬:国际战略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
    10.张蕴岭主编:亚洲现代化透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
    11.倪世雄等: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7.
    1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1984.
    13.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14.吴秀玲: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双边直接投资与经贸关系研析:对台湾之启示.台北:财团法人中经济研究院,2002.
    15.朱以青、张立华主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7
    16.李文志:后冷战时代亚太安全体系发展与台湾战略的思考,台北:业强出版社,1997
    17.李登辉:台湾的主张,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18.周玉寇:李登辉.1993台北:吴氏图书公司,1993
    19.邱秋莹:知识经济之意义、内涵与发展策略,台湾新经济网站
    20.刘文刚主编:“走出去”战略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02.
    21.张小济主编: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问题.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10.
    22.连玉明主编:中国资政报告.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01.首版
    23.李登科:南向政策与务实外交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国科会图书馆,1998
    24.陈乔之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东南亚:改革与发展.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25.云冠平、陈乔之主编.东南亚华人企业经营管理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6.林若雩:东盟七国媒体结构与政经结构之关系:南向政策的文化意涵.台北:新闻评议协会出版,1996.
    27.宋镇照:台海两岸与东南亚:三角政经关系之解析.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99.
    28.顾长永:台湾与东南亚的政治经济关系.台北:三诚堂出版社,2000.
    29.彭百显:南向政策与台湾经济未来.台北:新社会基金会,1995.
    30.顾长永、萧新煌编.新世纪的东南亚:政治经济与社会.台北:五南图书公司,2002.
    31. James.C.Hsiung原著.余逊达,张铁军译.Anarchy and Order(无政府状态与世界秩序).杭州:热江人民出版社,2001.
    32.周添城:Regionalism/Globalism全球经贸的分合.台北:中华征信社,1999.
    33.杨永明:国际安全与国际法.台北:元照经销书系列,2003.
    34.施锡诠:博弈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5.丁仁方:台海两岸与东南亚:三角政经关系之解析.台北:五南公司,1999.
    36. Thomas Grenne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84.
    37.金帆译.Conway W. Henderson原著:International Relations-Confilct and Cooperation at the Turn of the 21st Century,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12.
    38. Dunning, J.H.: (Internatinal Production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London: Unwin Hyman, 198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