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荀学音乐思想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战国后期,社会政治经济上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与之相适应,荀学的音乐思想也积极地表现了这一趋势。以《乐论》和《乐记》为代表的荀学音乐思想,在学术上是对之前各家思想的一个批判的继承与总结;在内容上是为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方法。总的来讲,荀学是以孔子的音乐观点为基本思想,批判继承其他各家,建立了自己比较完整和系统的社会音乐理论。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其内容:
     一、音乐是情感的表现。荀学对人之“情”的关注,其目的在于论证音乐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能否产生有效的作用。这一点是孔子所没有论述过的。
     二、音乐的本质特征在于伦理道德。荀学继承了孔子重“德”的传统,在审美上和人格修养上都追求又美又善的“和乐”,“和乐”可以导情以德、导人向善,可以由人之和进一步达到天下之大和。
     三、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要的功用。荀学在孔子提出礼乐并举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礼、乐不同的特征,强调礼乐配合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礼乐相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使“礼”得以实现。
     四、音乐具有教化作用,这一点是荀学与孔子的最大不同之处。荀学在人性恶的理论基础上,提出“化性起伪”,要求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得到教化。音乐的最大作用在于“移风易俗”,最后能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统一。
     五、由于受到阴阳、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学提出“大乐与天地同和”的观点,进一步为其社会音乐理论寻求形而上的哲学依据,要求通过音乐达到自然、社会、宇宙的大和谐。
     本文拟从以上五个方面考察荀学音乐思想,理清荀学音乐思想的发展脉络,展示荀学与孔子音乐思想的相关性以及两者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以求对荀学音乐思想的理论地位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入的把握。
Late Warring States, the reunification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wa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With suitable, Xunzi and his school’s thought of music reported this trend positively. Xunzi and his school’s thought of music, which represented by the "Music Theory" and "Music", was a critical succession and a summary to those before academic thinking. In the content, it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uling and the social governance. Generally speaking, Xunzi and his school, which was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s views, found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music theory. In the article, I will expound it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ly, the music is the performance of emotional. Xunzi and his school lay stress on the emotional. As its main purpose was to proof if the ability of music had an effective to the people. This was not covered by the Confucius. Secondly, the music is the essence of ethics. Xunzi and his school inherited the tradition of "Virtue" from Confucius that they all pursued the harmonious music with pretty and virtuous in the aesthetic and moral cultivation. The harmonious music should guide the emotional by ethical and guide people to perform good deeds, and then can be further achieved the social harmony. Thirdly, the music has an important social 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Confucius’s the ceremony and music theory, Xunzi and his school profoundly expounded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remony and the music. They emphasized the function of them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The ultimate goal was to make the ceremony to be complemented. Fourth, the music had the affect of the formal enlighten by education, which was the largest difference to Confucius. Xunzi and his school said that the human nature was evil. So to every human people, they all must be educ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Music was refinement. At last, the music could make the social to be stability and unity. Finally,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Yinyang and the Taoism, Xunzi and his school put forward that the music was with the Heaven and the Earth. It was because that Xunzi and his school want to find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music theory. Xunzi and his school hope that the music could achieve the natural, the social and the universe in a great harmon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of the five aspects, the development of Xunzi and his school’s thought of music displayed clearly. Then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Xunzi and his school and Confucian are demonstrated, mastering the theoretical status and importance meaning of Xunzi and his school’s thought of music.
引文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113 页。
    ②冯达文:《中国早期哲学略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 163 页。
    ①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乐记〉论辩》,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年,第 3 页。
    ①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531 页。
    ②蔡仲德:《乐记作者、年代辨考》,《音乐之道的探索——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及其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第 80 页。
    ③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第 8 页。
    ④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40-346 页。
    
    ①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乐记〉论辩》,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年,第 5 页。
    ②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乐记〉论辩》,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年,第 6 页。
    ①宗白华:《〈乐记〉中的音乐思想》,《〈乐记〉论辩》,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年,第 51 页。
    ②蔡仲德:《〈乐记〉音乐思想述评》,《音乐之道的探索——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及其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第 186 页。
    ①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332 页。
    ②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48 页。
    ③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21 页。
    ①张群、龚元秀:《〈礼记·乐记〉中的文艺思想》,《学术交流》,2003 年第 8 期。
    ①蔡仲德:《〈乐记〉哲学思想辨析》,见《音乐之道的探索——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第 161-162 页。
    ①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59-360 页。
    ①沈壮海:《先秦儒家艺德观论析》,《中州学刊(郑州)》,1996 年 6 月。
    ①李泽厚、刘钢纪:《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150 页。
    ②吾淳:《略论中国古典乐论中和谐审美思想的生成》,《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朱贻庭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年,第 113 页。
    ③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年,第 65 页。
    ④(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第 1033 页。
     ①鄯爱红:《先秦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初探》,《学术丛论》,1991 年 3 月。
    ①王耀贵:《〈乐记〉的中和思想》,《南开学报》,1994 年第 6 期。
    
    ①何隽:《论孔子礼乐及儒家伦理与艺术的互为影响》,《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 年第 2 期。
    ②百灵:《论荀子的礼乐教育思想》,《管子学刊》,2003 年第 4 期。
     ①陆学凯:《〈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北方丛论》,2003 年第 2 期。
    ①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商务印书馆,北京,2005 年,第217 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第 4 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第 18 页。
    ②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第 189-190 页。
    ①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第 19 页。
    ②张节末、杨辉:《“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 9 月第 5 期。
    ①刘余莉:《和:孔子与毕达哥拉斯》,《道德与文明》,2004 年第 4 期。
    ①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第 25 页。
    ②蔡仲德:《〈礼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 年第 4 期。
    ①包爱军:《荀况论声乐与礼义、天道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1 期。
    ①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99 年,第 153 页。
    ①钱穆:《先秦诸子系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 531 页。
    ②蔡仲德:《乐记作者、年代辨考》,《音乐之道的探索——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第 80 页。
    ③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40-346 页。
    ④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第 8 页。
    ⑤郭沫若:《公孙尼子与其音乐理论》,见《〈乐记〉论辩》,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年,第 5 页。
    ①蔡仲德:《对〈乐记〉音乐美学辩证思想的探讨》,《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 年增刊。
    ②蔡仲德:《〈乐记〉音乐思想述评》,见《音乐之道的探索——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第 186 页。
    ③邹荣,雷金银:《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中几个重要论点的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6 期。
    ④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第 348 页。
    ⑤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97 年,第 332 页。
    ⑥孙星群:《物动心感说与摹仿说(下)——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音乐艺术(沪)》1993年第 2 期。
    ⑦蔡仲德:《〈乐记〉哲学思想辨析》,见《音乐之道的探索——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及其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第 161-162 页。
    ⑧张群、龚元秀:《〈礼记·乐记〉中的文艺思想》,《学术交流》,2003 年第 8 期。
    ①戴雄:《试谈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重庆)》,1993 年第 3 期。
    ②沈壮海:《先秦儒家艺德观论析》,《中州学刊(郑州)》,1996 年 6 月。
    ③陈望衡:《审美与伦理的互补性》,《中州学刊(郑州)》,1989 年 3 月。
    ④孟旭:《读〈乐记〉有感》,《中国音乐教育》,1999 年第 3 期。
    ⑤王建疆:《孔子的修养美学续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5 期。
    ⑥陈望舒:《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求索(长沙)》,2003 年第 1 期。
    ⑦鄯爱红:《先秦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初探》,《学术丛论》,1991 年 3 月。
    ⑧欧景星:《略论荀子的“中和”观》,《音乐艺术》,2001 年第 4 期。
    ①鄯爱红:《论先秦儒家的乐教与理想人格培养——兼谈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学术论丛(太原)》,1996 第3 期。
    ②张巍:《论〈荀子·乐论〉中中和美的思想》,《甘肃高师学报》,2001 年第 4 期。
    ③张源旺:《乐合同 礼别异——荀子〈乐论〉中礼乐关系之美学内涵》,《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9 月第 3 期。
    ④百灵:《论荀子的礼乐教育思想》,《管子学刊》,2003 年第 4 期。
    ⑤孙星群:《礼乐中和与中道和谐——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音乐艺术(沪)》,1992 年第 2 期。
    ⑥王耀贵:《〈乐记〉的中和思想》,《南开学报》,1994 年第 6 期。
    ⑦陆学凯:《〈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北方丛论》,2003 年第 2 期。
    ⑧韩德民:《论荀子的礼乐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1 期。
    ①旷丽贞:《化性起伪:荀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9 年 9 月第 4 期。
    ②詹世友:《教化:荀子伦理思想的本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2 期。
    ③张节末、杨辉:《“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 9 月第 5 期。
    ④李戏鱼:《礼乐之伦理性与政治性》,《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 第 2 期。
    ⑤鄯爱红:《论先秦儒家的乐教与理想人格培养——兼谈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学术论丛(太原)》,1996 第3 期。
    ⑥费师逊:《德音论——儒家倡导音乐教化的依据》,《第九届中国音乐学年会论文专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7 年第 3 期。
    ⑦聂振斌:《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江海学刊》,2005 年第 3 期。
    ⑧詹世友:《教化:荀子伦理思想的本旨》,《南昌人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 3 月第 2 期。
    ⑨张忻、杜学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 3 月第 3 期。
    ①张义宾:《〈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的美学观》,《周易研究》,2002 年第 4 期。
    ②刘余莉:《和:孔子与毕达哥拉斯》,《道德与文明》,2004 年第 4 期。
    ③石蔚:《〈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管子学刊》,2002 年第 1 期。
    ④包爱军:《荀况论声乐与礼义、天道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 年第 1 期。
    ⑤王次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音乐研究(京)》,1991 第 4 期。
    ⑥蔡仲德:《〈礼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 年第 4 期。
    ⑦吴毓清:《儒学传统与现代音乐思潮》,《中国音乐学(京)》,1993 年第 4 期。
    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年。
    2、王世舜:《尚书译注》,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年。
    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4、杨柳桥:《荀子诂译》,山东,齐鲁书社 ,1985 年。
    5、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年。
    6、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 年。
    7、(清)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 年。
    8、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9、吉联抗辑译:《春秋战国音乐史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年。
    10、吉联抗辑译:《吕氏春秋中的音乐史料》,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 年。
    11、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0 年。
    12、司马迁:《史记》(《乐书》),长沙,岳麓书社,2004 年。
    1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年。
    14、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年。
    1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
    1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7、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年。
    18、蔡仲德:《音乐之道的探求——论中国音乐美学史论及其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年。
    19、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年。
    20、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乐记〉论辩》,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年。
    2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年。
    22、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2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年。
    24、(德)黑格尔:《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
    25、(日)今道友信:《东方的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1 年。
    26、杨国荣:《善的历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
    27、朱贻庭主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年。
    28、沈善洪、王凤贤:《中国伦理学说史》(上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
    29、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年。
    30、冯达文:《中国早期哲学略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 年。
    31、朱贻庭主编:《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年。
    3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
    33、储昭华:《明分之道——从荀子看儒家文化与民主政道融通的可能性》,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年。
    34、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谭钟琪:《〈乐记〉与中国古代的乐教》,《社会科学家》,2005 年第 2 期。
    2、蔡仲德:《对〈乐记〉音乐美学辩证思想的探讨》,《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 年增刊。
    3、王次炤:《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音乐研究(京)》,1991 第 4 期。
    4、蔡仲德:《〈礼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3 年第 4 期。
    5、何隽:《论孔子的礼乐观及儒家伦理与艺术的互为影响》,《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8 年第 2 期。
    6、陈望舒:《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求索(长沙)》,2003 年第 1 期。
    7、邹荣,雷金银:《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中几个重要论点的研究》,《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 6 期。
    8、杨隽:《〈礼记·乐记〉与孔子的“兴、观、群、怨”》,《北方论丛》,2005 年第 6 期。
    9、张群、龚元秀:《〈礼记·乐记〉中的文艺思想》,《学术交流》,2003 年第 8 期。
    10、马育良:《荀子对礼之存在合理性的另一种论证》,《孔子研究》,1997 年第 3 期。
    11、孟旭:《读〈乐记〉有感》,《中国音乐教育》,1999 年第 3 期。
    12、、戴雄:《试谈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重庆)》,1993 年第 3 期。
    13、陈国平:《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阐释》,《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5 年第 8 期。
    14、孙星群:《礼乐中和与中道和谐——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音乐艺术(沪)》,1992 年第 2 期。
    15 吴毓清:《儒学传统与现代音乐思潮》,《中国音乐学(京)》,1993 年第 4 期。
    16、鄯爱红:《论先秦儒家的乐教与理想人格培养——兼谈儒家伦理美学思想》,《学术论丛(太原)》,1996 第 3 期。
    17、胡冬梅:《音乐中的“和”与“德”——谈中西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 年第 1 期。
    18、胡雪冈:《孔子美学思想管窥》,《音乐艺术(沪)》,1987 年第 11 期。
    19、王耀贵:《〈乐记〉的中和思想》,《南开学报》,1994 年第 6 期。
    20、陆学凯:《〈礼记·乐记〉与先秦礼乐思想》,《北方丛论》,2003 年第 2 期。
    21、陈芸:《对〈乐记〉音乐美学辩证思想的探讨》《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增刊。
    22、李戏鱼:《礼乐之伦理性与政治性》,《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89 第 2 期。
    23、孙星群:《物动心感说与摹仿说(下)——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音乐艺术(沪)》1993 年第 2 期。
    24、林中坚:《〈礼记〉中的礼乐与礼制》,《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 年第 4 期。
    25、袁薇,陈四海:《论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年第 6 期。
    26、张节末、杨辉:《“移风易俗”:中国古代的审美意识形态命题》,《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 5 期。
    27、彭锋:《从“礼后乎”看儒家伦理的美学基础》,《中国哲学史》,2005 年第 2 期。
    28、李笑梅:《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思想浅谈》,《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济南)》,1992 年第 3 期。
    29、吴培德:《〈诗经〉之伦理观》《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 年第 4 期。
    30、徐文武:《〈乐记〉音乐思想的历史特征》,《音乐研究》2003 年第 2 期。
    31、费师逊:《德音论——儒家倡导音乐教化的依据》,《第九届中国音乐学年会论文专栏》,《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7 年第 3 期。
    32、聂振斌:《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江海学刊》,2005 年第 3 期。
    33、詹世友:《教化:荀子伦理思想的本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 2 期。
    34、沈壮海:《先秦儒家艺德观论析》,《中州学刊(郑州)》,1996 年 6 月。
    35、张立斌:《“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中国文化研究》,2002 年第 4 期。
    36、余艳:《从儒家典籍看孔子的音乐道德美学观》,《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 年第 6 期。
    37、周薇:《孔子、荀子和〈吕氏春秋〉的乐论比较》,《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 9 月第 3 期。
    38、张源旺:《乐合同 礼别异——荀子〈乐论〉中礼乐关系之美学内涵》,《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 9 月第 3 期。
    39、百灵:《论荀子的礼乐教育思想》,《管子学刊》,2003 年第 4 期。
    40、王建疆:《孔子的修养美学续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5 期。
    41、孙星群:《礼乐中和与中道和谐——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美学思想比较》,《音乐艺术(沪)》,1992 年第 2 期。
    42、韩德民:《论荀子的礼乐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1 期。
    43、欧景星:《略论荀子的“中和”观》,《音乐艺术》,2001 年第 4 期。
    44、张巍:《论〈荀子·乐论〉中中和美的思想》,《甘肃高师学报》,2001 年第 4 期。
    45、杨雅丽:《从〈礼记·乐记〉看儒家的乐论——兼论墨家之“非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 年第 2 期。
    46、张义宾:《〈易传〉对〈乐记〉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兼谈〈乐记〉中两个相互游离的美学观》,《周易研究》,2002 年第 4 期。
    47、刘余莉:《和:孔子与毕达哥拉斯》,《道德与文明》,2004 年第 4 期。
    48、石蔚:《〈乐记〉音乐美学思想探析》,《管子学刊》,2002 年第 1 期。
    49、包爱军:《荀况论声乐与礼义、天道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 1 期。
    50、旷丽贞:《化性起伪:荀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9 年第 4 期。
    51、张忻、杜学元:《荀子和亚里士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 3 期。
    52、陈望衡:《审美与伦理的互补性》,《中州学刊(郑州)》,1989 年 3 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