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藏族食鱼规避的成因与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藏族不吃鱼的现象由来已久,史料记载最早的时间可追溯至雅隆部落时期。藏族食鱼规避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从雅隆部落时期的食鱼禁忌演变为现今的不吃鱼。与此同时,每个时期藏区都存在一部分吃鱼、捕鱼的藏族人。
     藏族人对鱼肉的否定态度首先源于高原鱼生长速度缓慢。根据最佳搜寻理论,高原鱼的热量回报率远低于一头牛或羊的回报率。其次,鱼对于藏族而言是一种穷人的食物。此外,苯教和藏传佛教加强和维护了藏族不吃鱼的习俗。在苯教中,鱼是鲁神的象征,这赋予了高原鱼神圣性。藏传佛教宣扬不杀生观念,这阻止了藏族人捕鱼和食鱼的行为。然而由于藏传佛教并未明令命令禁止食用鱼肉,而更倾向于禁止捕鱼。这也是食鱼禁忌淡化为不吃鱼甚至可以吃鱼的原因之一。造成这一变化的其他原因是鱼在藏传佛教中的去神圣性、藏区渔业的开发、运输业与餐饮业的发展。
     本文以历史史料和调查资料为依托,在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民族学、历史学、生物学等多角度重点探究藏族不吃鱼这一饮食习俗的演变及原因。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章包括选题缘起、研究方法和研究综述,藏区的自然资源及生计方式,并详细介绍了国外人类学家研究饮食禁忌和偏好的相关研究成果,为课题提供了论述背景和理论支持;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从新石器时期到当今藏族对鱼的态度及其演变过程;第三章主要从高原鱼的生物特性、藏族的生计方式、苯教和佛教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藏族不吃鱼的原因;第四章从宗教变迁、渔业的发展及长途运输业的发展来阐释藏族食鱼禁忌淡化的原因;最后一部分文章结语。
Tibetans have refused to eat fishes for a long time, which at least can date from the period of Yarlung Dynasty in the history documents. The custom of Tibetan fish avoidance has been through a series of changes, from fish taboo in the period of the Yarlung Dynasty to the custom of no eating fishes nowadays. Otherwise there're a small parts of Tibetan who eat fish and fishing through the whole Tibetan history.
     Firstly, Tibetan denial attitude towards fish is because fish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usually grow slowly. According to the optimal foraging theory, fish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provided lower calorie for human being than the yaks and goats do. Secondly, fish is the food for the poor in the conception of Tibetan people. Furthermore, the Bon religion and Tibetan Buddhism strengthens and maintains the custom of fish avoidance. In the Bon religion, fish is the symbol of the klu deity, which endows the fish holiness. Then Tibetan people have been preventing from eating fishes and fishing by the conception of ahimsa in Tibetan Buddhism. But in Tibetan Buddhism, there're no obvious rules prohibited believers from eating fishes and be opt to fishing prohibition.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which lead to the conversion of fish taboo to fish avoidance. And the rest reasons are the de-holiness of fishes in Tibetan Buddhism, the explosion of fishery,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and catering.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history documents and field survey, and combine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ories.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article is to look into the causes of Tibetan fish avoidance and its changes ethnologically, historically, biologically.
     Five chapters are composed of the paper.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containing the value of the thesis theme,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this topic, and especial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results about the food prejudice and taboo abroad. Chapter two is mainly about Tibetan attitude to fish eating and its changes from Neolithic times to these days. Chapter three expounds the causes of Tibetan avoidance. Chapter four discusses why fish taboo turned to fish avoidance. And the last part of the article is the conclusion.
引文
1 Frederick J. Simoons, Traditional Use and Avoidance of Foods of Animal Origin:A Culture Historical View, BioScience. Vol.28. No.3. Cultural Food Patterns and Nutrition (Mar.,1978). pp.181.
    1各个理论的简介详见Kenneth F. Kiple. Kriemhild Connee Ornelas: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 vol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pp.1496.
    1转引自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1页.
    2列维—斯特劳斯.图腾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15页.
    1E.H.利奇.语言人类学:动物范畴合骂人话.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J].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42页.
    5详见Tambiah, S. J., ANI(?)ALS ARE GOOD TO THINK AND GOOD TO PROHIBIT, Ethnology, 8:4 (1969:Oct.) p.423.
    3杰里·D.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M].欧阳敏等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222贝.
    1Kcnnerh F.Kiple.K riemhild Connee Ornela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vol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pp 1945.
    2“不合适”的食物足观念性的,由于食物的本质或它的成分决定了我们将之视之为不可食用之物,比如纸、树皮、石头等。
    3详参Kcnnerh F.Kiple.K riemhild Connee Ornela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vol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pp.1475.
    1马广海.禁忌的界限[J].民俗研究.2004年04期.第48页.
    2E.H.利奇.语言人类学:动物范畴和骂人话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1戴加洗.青藏高原气候[M].北京市:气象出版社.1990年.2页.
    详见李永宪.卡若遗址动物遗存与生业模式分析——横断山区史前农业观察之一[J].四川文物.2007年第5明.
    1马昇.西藏拉萨市曲汞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1年第10期.第880页
    2详见王恒杰.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5年第5期.
    3藏文文献篇帙繁多,然水平限制,本节所涉及的文本资料为汉文或译本。
    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M].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37页
    4巴卧·祖拉陈珪.《贤者喜宴》摘译(黄灏)[J].两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第37页.
    1巴卧·祖拉陈珪.《贤者喜宴》摘译(黄灏译)[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174页.注256。
    2参见州塔.甘肃藏族通史西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67页
    3五世达帧喇嘛.西藏王臣记[M].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12页
    4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445页.
    1杨治平.丹噶尔厅志.青海地方旧志五种[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253页.
    2周希武.玉树调查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85页.
    3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刊编辑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年.88页
    1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从刊编辑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年.52页.
    2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年.167贝.
    3西藏社会历史训查资料丛刊编辑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五)[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年.162-163页.
    1蔡景峰.中国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386
    2据研究,《长卷》从文字形式上看,它至少是公元814年第二次藏文正字法厘定前的古藏文,所以其成书年代必然早于814年。
    3罗秉芬.敦煌本吐.番医学文献《长卷》译注(上)[J].中国藏学.2002年第2期.40、42页.
    1罗秉芬.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长卷》译注(上)[J].中国藏学.2002年第2期36页.
    1 Kenneth F. Kiple. Kriemhild Connee Ornela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 vol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1475.
    1刘志扬.饮食、文化传承与流变——一个藏族农村社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M].开放时代.2004年02期.112页.
    1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312页
    2(美)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N].马孆、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13页
    1Frederick J. Simoons,Eat not this flesh:food avoidances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University of Wiseonsin Press.1961.pp295.
    2Frederick J. Simoons,Eat not this flesh:food avoidances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University of Wiseonsin Press.1961.pp295.
    1(英)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86页
    2王尧、陈践.敦煌本吐番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167页.
    1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171页
    1郝汉舟.拉萨裂腹鱼的年龄和生长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38页
    2赵新全.青藏高原代表性土著动物分子进化与适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设社2008年.9页
    3武云飞、吴翠珍.青藏高原鱼类.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12页
    1武云飞、吴翠珍.青藏高原鱼类.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年.112页
    2马文·哈里斯.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叶舒宪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181-183页.
    3虽然藏区鱼类蕴藏量大,但资源的丰富与否还取决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而高原鱼再生速度馒,故有此言。
    1拉巴次仁.苯教神学研究:苯教神袛体系及特征分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124页.
    2“鲁”曾被误翻为“龙”,以至于与汉文化中的“龙”混为一谈。汉文化中的龙,在藏语中为珠神。
    3霍夫曼.西藏的宗教.李有义.李有义与藏学研究:李有义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460页.
    4霍夫曼.西藏的宗教.李有义.李有义西藏学研究:李有义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461页.
    1文物编辑委员会.概述近十年的西藏文物考古工作[J].文物考古工作年.1991年.286页.
    2转引自诺吾才让.论雍仲苯教的生态伦理观[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19页.
    1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的信仰类型与祭祀仪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552页.
    2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的信仰类型与祭祀仪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554页。
    1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的信仰类型与祭祀仪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328页.
    3才让太.吐蕃的苯教与《世间总堆》[J].中国藏学.2011年第4期.59页.
    1洲塔.佛教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212-213页.
    2洲塔.佛教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23页.
    1华锐·东智.藏族的“鲁”文化探析[J].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94页
    2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1页.
    3勒内·德·贝内斯基·沃杰科维茨.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谢继胜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341页.
    1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的信仰类型与祭祀仪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276页.
    1四分律.中华电子佛典协会(CBETA).2009年4月15日.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122/1428
    2笔者于2011年7月8日,赴夏河县麻当乡实地考察所得资料。采访对象:扎西吉的外孙,男,藏族,20岁,为孜孜合寺的僧人。此外还有麻当寺的僧人。
    1青海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青海省志·渔业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17页
    2青海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青海省志·青海湖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212页
    1青海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青海省志·青海湖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12页
    2刘志扬.饮食、文化传承与流变——一个藏族农村社区的人类学田野调[J].开放时代.2001年02期.109贝.
    [1]巴卧·祖拉陈硅.《贤者喜宴》摘译(黄灏译)[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2]才让太.吐蕃的苯教与《世间总堆》[J].中国藏学.2011年第4期.
    [3]陈运飘、孙萧韵.中国饮食人类学初论[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3期.
    [3]华锐·东智.藏族的“鲁”文化探析[J].中国藏学.2009年第4期.
    [4]郝汉舟.拉萨裂腹鱼的年龄和生长研究[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5]李永宪.卡若遗址动物遗存与生业模式分析——横断山区史前农业观察之一[J].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
    [6]刘志扬.饮食、文化传承与流变——一个藏族农村社区的人类学田野调查[J].开放时代.2004年02期.
    [7]罗秉芬.敦煌本吐蕃医学文献《长卷》译注(上)[J].中国藏学.2002年第2期.
    [8]马广海.禁忌的界限[J].民俗研究.2004年04期.马昇.西藏拉萨市曲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1991年第10期.
    [9]南喀诺布.苯教研究二题.褚俊杰泽.中国藏学[J].1995年第1期.
    [10]彭兆荣、肖坤冰.饮食人类学研究述评[J].世界民族.2011年第3期.
    [11]王恒杰.西藏自治区林芝县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1975年第5期.
    [12]文物编辑委员会.概述近十年的西藏文物考古工作[J].文物考古工作十年.]991年.
    [13]吴燕和.港式茶餐厅——从全球化的香港饮食文化谈起[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4]叶舒宪.饮食人类学:求解人与文化之谜的新途径[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5]叶舒宪.圣牛之谜——饮食人类学的个案研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洲塔.甘肃藏族通史西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2]州塔.佛教原理研究——论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3](英)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对尼罗河畔一个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
    [M].北京:华夏山版社.2002年.
    [4](英)E.H.利奇(Edmund Leach).语言人类学:动物范畴和骂人话.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5]霍夫曼.西藏的宗教.李有义.李有义与藏学研究:李有义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M].
    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年F
    [6](法)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图腾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7](奥)勒内·德·贝内斯基·沃杰科维茨(Nebesky-Wojkowtz).西藏的神灵和鬼怪[M].谢继胜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年.
    [8](美)杰里·D.穆尔(Jerry D. Moore).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J].欧阳敏等人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9年.
    [9]蔡景峰.中国藏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
    [10]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戴加洗.青藏高原气候[M].北京市:气象出版社.1990年.
    [12](美)马文·哈里斯(Marvin Harris)好吃食物与文化之谜.叶舒宪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
    [13](英)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洁净与危险.黄剑波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年.
    [14]诺吾才让.论雍仲苯教的生态伦理观.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M].2005年03期.
    [15]青海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青海省志·渔业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16]青海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青海省志·青海湖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M].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18]孙林.西藏中部农区民间宗教的信仰类型与祭祀仪式[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
    [19]水涛.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20]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M].刘立干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
    [21]吴曾.能改斋漫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2]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
    [23]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二)[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年.
    [24]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四)[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年.
    [25]西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编辑组.藏族社会历史调查(五)[M].北京市:民族出版社.2009年.
    [26]杨治平.丹噶尔厅志.青海地方旧志五种[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7](美)尤金·N·安德森(E.N.Anderson).中国食物[M].马孆、刘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周希武.玉树调查记[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29]赵新全.青藏高原代表性土著动物分子进化与适应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年
    [1]Ellen Messer.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Diets.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Vol3 (1984).
    [2]Frederick J. Simoons, Traditional Use and Avoidance of Foods of Animal Origin:A Culture Historical View, Bioscience, Vol.28, No.3, Cultural Food Patterns and Nutrition (Mar., 1978).
    [3]Frederick J. Simoons, Eat not this flesh:food avoidances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61.
    [4]Kenneth F. Kiple, Kriemhild Connee Ornela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 vol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5]Kenneth F. Kiple, Kriemhild Conee Ornelas.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 vol2.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6]Marvin Harris, Eric B. Ross. Food and Evolution:toward a Theory of Human Food Habits.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1987.
    [7]S. J.Tambiah, Animals Are Good to Think and Good to Prohibit, Ethnology,8:4 (1969:Oct.).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