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一方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生态多样性优势、文化优势和民族区域自治的组织优势,另一方面,又面临着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的压力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紧迫任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其后发优势,又不能重复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本文试图探析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路径选择问题。
     从根本上讲,实现经济发展可持续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如何应对未来可能面临的资源利用不可持续与环境承载不可持续的安全发展问题。基于这个安全发展的视角,本文展开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研究。
     全文框架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导论。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路径选择等基本概念进行清晰界定,然后对论文选题所涉及的有代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最后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简要介绍。
     第二章则主要阐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现代区域经济学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为后文的展开分析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第三章探讨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首先,阐述了可持续经济安全观和可持续发展制度,并从时间、空间和知识三个维度对经济不可持续发展制度进行了再思考。然后,在可持续经济安全观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理论创新,从可持续发展制度形成的动力基础角度提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外生路径和内生路径。在探讨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同时还对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进行了再思考,据此提出了安全红利的概念,并尝试着对安全红利做了一些简单化的定量分析指标设计。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安全红利为导向,加快转向内生路径。
     第四章重点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特殊性。首先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现状进行了描述,然后着重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问题。最后,从区域发展政策、产业竞争优势和安全红利长远化三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特殊的内生路径的若干对策建议。
     第五章从创新集成和动力机制两个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优化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指出创新集成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的必然要求,而优化动力结构则是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第六章以新疆为个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了认真分析。先对新疆的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分析了新疆的一些后发优势和劣势。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政策调整和资源开发三个层面分析了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问题。
How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issue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On one hand, there are unique advantages in culture, natural resources, ecological diversities and the institution of regional autonomy in the minority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faced with the destruc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pressur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 well as the urgent task of speeding up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nority areas should rely on their advantages of backward, but not the repetition of traditional way of“remedy after pollut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ath-selection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minority areas.
     Fundamentally, the problem of realiz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how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ponds to the security of unsustainable use of resources in future and environmental capability in fu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afe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ath-selection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ramework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paper are as follows:
     Chapter 1 is an introduction, which defines some basic concepts clearly, such as minority areas,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ath selection, etc. Then,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is given to the relevant representative references in the theme. Finally, a brief introduction is given to research background, contents, methods and possible innovations of the paper.
     Chapter II is mainly about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cluding Marxism econom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present regional economics as well as the economics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providing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later analysis.
     Chapter III discusses the general theories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it states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reflects over the un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system in terms of three dimensions: time, space and knowledge.
     Then, furthe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safety, and the exogenous and endogenous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proposed in terms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ng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uthor also gives a second thought to the existence of Kuznets curve, and proposes the concept of safety dividends, and tries to give some simpl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specification designs of safety dividends.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suggests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must adhere to safety dividends, and speed up endogenous path.
     Chapter IV focuses on particularity of path selection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It first describ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and then emphasizes on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ackwardness in minority areas. Finall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long-term safety dividends, the author comes up with several suggestions on endogenous path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Chapter V discusses the path optimization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ority areas in China from innovation integration and dynamic mechanism, and points out that innovation integration is essential to the advantages of minority areas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le optimizing the structure of force is the foundation of achieving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Chapter VI takes Xinjiang as a case to analyze thoroughly path of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t first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and then explores som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Xinjiang. Based on this, it studies the problem of path selection of Xinjiang from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dustrial policy adjust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引文
1参阅杨文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p8
    2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P15
    3谭崇台教授主编:《发展经济学词典》,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版P299
    4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P4
    5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P4
    6参阅杨文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p5-8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56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971版,p51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版,p85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p201-202
    
    11《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202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560-561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398-399
    14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16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552-553
    1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832
    1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95
    1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116
    1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117
    2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95
    2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117
    
    2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118
    2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版,p118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1971版,p38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p43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72年版,第2卷,p99- 100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版,p517
    2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版,p160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2版,p603
    
    30转引自伍海华:《现代经济发展》,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p20-21
    31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p139-140
    32钟超:“对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三个阶段的比较分析”,《前沿》2005年第1期,p61-65
    
    33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91
    34转引自伍海华:《现代经济发展》,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p26
    35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辞典》,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p436
    36孙久文、叶裕民编著:《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p18-19
    
    37白永秀主编:《区域经济论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p35
    38张明龙:“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与选择”,《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4-18
    
    39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经济地理》1992年第2期,p49-52
    40张明龙:“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与选择”,《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p14-18
    41魏后凯:“区域开发理论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年第1期,p16-19
    42孙陶生、王晋斌.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和生态学整合路径.j经济经纬2001年第5期p13-15
    43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薛雄志:“生态安全研究进展”,《生态学报》2005年第4期p865
    44王忠学、陈凡:“绿色技术系统观”,《理论界》2004年第2期
    45参阅冯之浚、郭强和张伟编著的《循环经济干部读本》p3-4对经济生态系统的三级划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2月版
    46汤兆云:“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理性思考”,《怀化学院学报》第22卷第1期p9,2003年2月
    47参阅冯之浚、郭强和张伟编著的《循环经济干部读本》p3-4对经济生态系统的三级划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2月版
    48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2.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p59
    49钟水映、简新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p249-251
    50 (美)莱斯特.R.布朗:《B模式2.0》中译本序言p6,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51参见国际能源网http://www.in-en.com/article/finance/2007/04/17/2007041781929.html
    
    52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研究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p15-20
    53参阅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3
    
    54参阅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研究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p15-20
    55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研究述评”,《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p15-20
    
    56杨小凯:“后发劣势”,《新财经》,2004年第9期,p120-122
    57陆德明、王必达:“我国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经济地理》2002年第5期,p550
    58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p351-352
    59侯高岚:“后发优势理论与经济趋同理论的比较分析”,《发展研究》2003年第2期,p30
    60庞跃辉:“论‘后发优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p33-37
    6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205-206
    62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p1-10
    
    6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8
    6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205-206
    
    65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中国改革》1999年第8期,p15
    66郑亚莉:“论后发优势陷阱”,《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p40-42
    
    67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
    68郑亚莉:“论后发优势陷阱”,《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p40-42
    69费孝通:《行行重行行》,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65页
    70《斯大林论民族问题》,p28,民族出版社,1990
    
    71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p16-17,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
    72杨忠实、文传浩:“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思想战线》,2005年第5期,p84
    73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330页。
    74李惠英:“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p5-10
    75施正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民族团结》1986年第11期p6-8
    76参阅国家环保总局网站http://www.zhb.gov.cn/info/gxdt/200706/t20070618_105400.htm
    77刘燕:“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p71
    78杨吉华:“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p15-18
    
    79孟浩、何建坤、吕春燕:创新集成与集成创新探析,《科学学研究》第24卷(增刊),p265
    80孟浩、何建坤、吕春燕:创新集成与集成创新探析,《科学学研究》第24卷(增刊),p264
    81邓峰、王雪峰:“从矿业权有偿取得谈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国土资源导刊》2007年第1期p61
    85韩德林:《新疆人工绿洲》.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8-42.
    86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06》,科学出版社2006年,p172
    88马海霞、张宝山:“新疆经济区划与天山南北坡经济带的形成”,《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第4期,p48
    90李倩:“以天山北坡经济带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5卷24期p7617
    92李燕凌、陈娟、李学军:“论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与选择”,《农业经济与科技》2007年第7期p70-71
    93梁建龙、王旭峰、李志余:“加快实现新疆农业机械化步伐的几点认识”,《农机化研究》2006年第11期p61
    [1]杨文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p8
    [2]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P15
    [3]谭崇台教授主编.发展经济学词典[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5月版P299
    [4]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P4
    [5]杨文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年p5-8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560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版.p51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版.p8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版.p201-202
    [10]《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202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560-561
    [1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398-399
    [13]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16
    [1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552-553
    [1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832
    [1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95
    [17]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116
    [1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117
    [1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95
    [20]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117
    [2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版.p118
    [22]黄桂芝、董平、吴霜.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模式新探及数学模型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p103-106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版.p38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版.p43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第2卷[M].1972年版. p99- 100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版.p517
    [27]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版.p160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版.p603
    [29]伍海华.现代经济发展[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p20-21
    [30]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问题[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p139-140
    [31]钟超.对发展经济学经济发展思想演变三个阶段的比较分析.前沿[J].2005年第1期.p61-65
    [32]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p91
    [33]伍海华.现代经济发展[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5年版.p26
    [34]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辞典[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p436
    [35]孙久文、叶裕民编著.区域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版.p18-19
    [36]白永秀主编.区域经济论丛.中国经济出版社[M].2005年版.p35
    [37]张明龙.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与选择.浙江树人大学学报[J].2002年第5期.p14-18
    [38]周茂权.点轴开发理论的渊源与发展.经济地理[J].1992年第2期.p49-52
    [39]张明龙.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与选择.浙江树人大学学报[J].2002年第5期.p14-18
    [40]魏后凯.区域开发理论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J].1988年第1期.p16-19
    [41]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薛雄志.生态安全研究进展.生态学报[J].2005年第4期p865
    [42]王忠学、陈凡.绿色技术系统观.理论界[J].2004年第2期
    [43]冯之浚、郭强和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2月版p3-4
    [44]汤兆云.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口政策理性思考.怀化学院学报[J].第22卷第1期p9.2003年2月
    [45]冯之浚、郭强和张伟.循环经济干部读本[M].,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2月版p3-4
    [46] (美)莱斯特.R.布朗.B模式2.0[M].中译本序言.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p6
    [47]国际能源网[O/L]http://www.in-en.com/article/finance/2007/04/17/2007041781929.html
    [48]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研究述评.山东社会科学[J].2002年第3期.p15-20
    [49]王必达.后发优势与区域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43
    [50]刘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运动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术交流[J].2003年第2期.p69-71
    [51]牛新国、李月彬和冀平.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哲学思考.中国环境管理[J].2000年第2期.p26-27
    [52]杨小凯.后发劣势.新财经[J].2004年第9期.p120-122
    [53]陆德明、王必达.我国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困境与对策分析.经济地理[J].2002年第5期.p550
    [54]郭熙保、胡汉昌.后发优势新论.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2004年第5期.p351-352
    [55]侯高岚.后发优势理论与经济趋同理论的比较分析.发展研究[J].2003年第2期.p30
    [56]庞跃辉.论“后发优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2001年第4期.p33-37
    [5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p205-206
    [58]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年版.p1-10
    [5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p8
    [60]汤万金、郝传波和李祥仪.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J].1997年第1期p1-4
    [61]林毅夫.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与经济发展.中国改革[J].1999年第8期.p15
    [62]郑亚莉.论后发优势陷阱.浙江社会科学[J].1999年第5期[J].p40-42
    [6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1
    [64]郑亚莉.论后发优势陷阱[M].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p40-42
    [65]费孝通.行行重行行[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p565
    [66]斯大林.论民族问题[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p28
    [67]王希恩.民族过程与国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J].1999. p16-17
    [68]杨忠实、文传浩.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思想战线[J].2005年第5期.p84
    [69]何琼.西部民族文化研究[M].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P330。
    [70]李惠英.西部大开发中少数民族地区财政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p5-10
    [71]施正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民族团结[J].1986年第11期p6-8
    [72]国家环保总局网站[O/L]http://www.zhb.gov.cn/info/gxdt/200706/t20070618_105400.htm
    [73]刘燕.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探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J].2004年第9期.p71
    [74]杨吉华.我国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2006年第3期.p15-18
    [75]孟浩、何建坤、吕春燕.创新集成与集成创新探析.科学学研究[J].第24卷(增刊)[J].p264-265
    [76]孙陶生、王晋斌.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和生态学整合路径.j经济经纬2001年第5期p13-15
    [77]邓峰、王雪峰.从矿业权有偿取得谈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国土资源导刊[J].2007年第1期p61
    [78]新疆日报网[O/L].2005年12月13日。
    [79]中国工程咨询网[O/L].2006年8月15日。
    [80]新华网[O/L].乌鲁木齐1月4日电
    [81]韩德林.新疆人工绿洲[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p18-42.
    [82]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2006[M].科学出版社2006年.p172
    [83]马海霞、张宝山.新疆经济区划与天山南北坡经济带的形成.地域研究与开发[J].2006年第4期.p48
    [84]新疆统计年鉴2007.
    [85]李倩.以天山北坡经济带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安徽农业科学[J].2007年第35卷24期p7617
    [86]中国黄金网[O/L]2007年11月21日
    [87]李燕凌、陈娟、李学军.论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与选择.农业经济与科技[J].2007年第7期p70-71
    [88]梁建龙、王旭峰、李志余.加快实现新疆农业机械化步伐的几点认识.农机化研究[J].2006年第11期p61
    [89]新疆热线[O/L].xjline.com.cn.2007-05-15
    [90]祁斌.资本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的建立.中国金融[J].2006年第5期p45-46
    [91]卢秀容、陈伟.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结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2002年第1期p32-35
    [92]张复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难点、主题和动力机制.能源基地建设[J].2007年第7期p19-20
    [93]战勇.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方案.价格月刊[J].2006年第1期p35-3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