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敦煌莫高窟吐蕃后期经变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吐蕃窟的窟龛形制、壁画构成形式和题材特征,从其演变、发展的情况以及壁画的细部特征进行了考证,划分出821年以后兴建的吐蕃后期洞窟22个。821和822年唐蕃政权在长安城外和拉萨举行会盟,此次会盟事件给吐蕃统治下的敦煌带来了影响,蕃汉民族关系进入到相对融洽的阶段。吐蕃窟中因此而出现了画有吐蕃赞普和侍从像的维摩变,以及穿着吐蕃服饰的供养人,壁画中画五台山和峨嵋山道场的文殊变和普贤变、经变画中的胁侍菩萨新形象、包裹装饰纹样的建筑柱身等等因素都与蕃汉之间的文化交流往来的有密切关系,致使以汉传佛教艺术为主导的吐蕃后期洞窟壁画中,出现了新的绘画因素。论文下编专注于研究吐蕃后期具有突出时代特征的经变画,分章讨论了密教菩萨经变、金刚经变、报恩经变、维摩诘经变等经变题材,探讨了密教菩萨经变图像样式、金刚经变胁侍菩萨新样式的来源,吐蕃时期的密教菩萨信仰特点,经变中的故事画及其体现的信仰思想。密教菩萨、经变中的胁侍菩萨都有新的样式混杂在汉地传统的佛教造像样式之中,这些新因素都和吐蕃本土的艺术、吐蕃人的喜好有关。从净土经变的数量和其他经变题材的配置关系看,净土类经变始终是首先被选择进入洞窟的题材。从洞窟的设计原则和佛教信仰的层面看,吐蕃后期洞窟首先营造的还是一个佛国净土的世界,其次是将为唐蕃双方祈福,祈盼唐蕃通好,以及对唐朝的向往与思念等世俗的现实愿望隐含在壁画中,超越了佛教信仰这个简单的层面。
The thesis has two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analyses the forms of grottoes and niches, the composition form of fresco, and the features of subject matter of the grottoes which were erected when Dunhuang was ruled by Tibet in ancient China. The thesis researches the evolvement of them and the detail features of fresco, finds out 22 grottoes erected after 821. Tang and Tibet held the meetings of sovereigns in Chang'an and Lasa in 821 and 822. This event influenced Dunhuang occupied by Tibet. So there appeared Tibet King and attendants in the Vimalakirti sutra Bian and donators dressing clothings of Tibetan style. The new painting factors, such as Manjushri Bian and Samantabhadra Bian with Wutai Mountain and Emei Mountain, the new style of Bodhisattva, pillars of architecture decorated with pattern, were brought into the grottoes, and were connected with culture exchange between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Tibetan. The second section focuses on the Jingbian Paingtings with obvious fetaures of the time. In each chapter, the thesis discusses Tantrism Bodhisattva Sutra Bian, Diamond sutra Bian, Benevolence sutra Bian and Vimalakirti Sutra Bian. The thesis discusses the sources of the new style of Tantrism Bodhisattva Jingbian and Bodhisattva of Diamond sutra Bian, the features of Tantrism Bodhisattva belief, the story paintings of Jingbian and the belif. From the quantity and the relation with other Jingbian, we can got that the Pure Land Jingbians were first chosen. The cave firstly was a pure land of Buddhist land.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leaved the mundane hope with the grotto fresco.
引文
1 《旧唐书·吐蕃传》卷196。
    2 (日)森安孝夫著,劳江译:《吐蕃在中亚的活动》,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3 (唐)张籍《没蕃故人》,范学宗,王纯洁编:《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第447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4 关于吐蕃攻陷敦煌(沙洲)的时间问题,各家主张不同,主要有大历十二年(777)、建中二年(781)、贞元元年(785)、贞元二年(786)、贞元三年(787)及贞元四年(788)等六种说法。本文取贞元二年(786)说,参见陈国灿:《唐代吐蕃陷落沙洲城的时间问题》,载《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金滢坤:《敦煌陷蕃年代研究综述》,载《丝绸之路》1997年第1期。
    5 杨铭:《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上编第四章。
    6 刘志安:《唐朝吐蕃时期占领沙洲时期的敦煌大族》,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7 杨铭《P.T.1089<吐蕃管理呈请状>研究》判定此写卷的时间为9世纪20至30年代。见杨铭:《吐蕃统治敦煌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8 P.4640《阴处士碑》,郑炳林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9 P.4660《金光明寺索法律邈真赞》,同上。
    10 P.4660《都法律氾和尚邈写真赞》,同上。
    11 赤德松赞798-815年在位,赤祖德赞815-836年在位,《吐蕃赞普世袭表》见王辅仁编著《西藏佛教史略》附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 (日) 山口瑞凤:《敦煌的历史·吐蕃统治时期》,载杨铭著《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附录,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张延清:《敦煌藏文写经生结构分析》,载郑炳林、樊锦诗、杨富学主编《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
    13 陈庆英:《从敦煌藏文P.T.999号写卷看吐蕃史的几个问题》,注释14,载金雅声、束锡红、才让主编,《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14 黄文焕:《跋敦煌365窟藏文题记》,载《文物》,1980年第7期。
    15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6年。以下简称《总录》。
    16 《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以下简称《分期研究》。
    17 《美术史论》,1992年第1期。
    18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19 《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20 参见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23页。
    21 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年代》,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75页。
    22 参见萧默著:《敦煌建筑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十一章,敦煌石窟洞窟形制。
    23 参见薄小莹:《敦煌莫高窟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4 见沙武田博士后报告《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兰州大学,2008年。
    25 都兰吐蕃墓织锦的研究参见以下论著:许新国:《都兰吐蕃墓出土含绶鸟织锦研究》,《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都兰吐蕃墓》,科学出版社,2005年。吐蕃银器、饰物等见阿米·海勒著,杨清凡译:《拉萨大昭寺藏银瓶——吐蕃帝国(7世纪至9世纪)银器及服饰考察》,载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主编,《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7页。
    26 转引自杨铭著:《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第135页
    27 参见《敦煌“瑞像记”、瑞像图及其反映的于阗》,张广达,荣新江著:《于阗史丛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28 高永久、王国华:《吐蕃统治下的于阗》,载《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张亚莎:《吐蕃与于阗关系考》,载《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孙修身:《敦煌佛教艺术和古代于阒》,载《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29 赵青兰:《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画研究》。赵青兰,樊锦诗:《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
    30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
    31 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206-208页。
    32 史苇湘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10页。
    33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像考察》,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34 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35 王尧、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8页。
    36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3-4页。
    37 黄永武博士编撰:《敦煌宝藏》第127册,第468页,新文丰出版公司。
    38 黄永武博士编撰:《敦煌宝藏》第32册,第610页,新文丰出版公司。
    39 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1-122页。
    40 同注34。
    41 (英)F.W托马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80页。
    42 史苇湘:《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43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像考察》,《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44 《新唐书·吐蕃传》,卷216下。
    45 王尧,陈践:《榆林寺庙产牒译释——P.T.997号吐蕃文书写卷研究》,载《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6 瓜州于大历十一年(776)陷于吐蕃。史苇湘:《地方因素是研究佛教艺术的起点和基础》,载史
    苇湘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47 段文杰:《藏于幽谷的艺术明珠——榆林窟第25窟壁画研究》,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榆林窟第25窟附第15窟》,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年。
    48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兰州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报告,2008年。
    49 马修·凯普斯坦:《(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与图像》,载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50 谢继胜、黄维忠:《榆林窟第25窟壁画题记释读》,载《文物》2007年第4期。
    5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52 见《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112窟》,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年。图49、50。
    53 转引自(清)觉罗石麟撰《山西通志》卷17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4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2期。
    56 参见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
    57 《旧唐书·吐蕃传》卷196。
    58 姜亮夫著:《姜亮夫全集十一·莫高窟年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68页。
    59 吐蕃时期的补绘洞窟参考:郑炳林、沙武田编著:《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第九章“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研究”部分,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6年。
    60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和郑炳林、沙武田编著:《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第九章“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研究”部分均认为中唐补绘洞窟是吐蕃前期的造像行为。
    61 参见陈义编译:《印度神话故事》,台北星光出版社。
    62 段文杰:《中西艺术的交汇点——莫高窟第285窟》,《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63 此文出自祆教经典《阿维斯陀·耶什特》X,第124-125行,转引自姜伯勤著:《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第5页。
    64 张元林:《论莫高窟第285窟日天图像的粟特艺术源流》,载《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65 王尧著:《吐蕃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五章。
    66 霍巍著:《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49页。
    67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页。
    68 黄维忠著:《8-9世纪藏文发愿文研究——以敦煌藏文发愿文文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95页。
    69 论文中讨论的胁侍菩萨,如没有特别说明,均指主尊两侧的上首菩萨。
    70 画面中央的藏文榜题为:“龙年,我、僧人白央为身体健康和作回向功德(利益所有众生)而创作下列组画:……”。见(法)海瑟·噶尔美著,熊文彬译:《早期藏汉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71 (美)保罗·尼普斯基著,台建群译:《7-9世纪印度中国及吐蕃的佛像》,载敦煌研究院编《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72 吕建福著:《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一章。
    73 尕藏加著:《吐蕃佛教》,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75页。
    74 萧默著:《敦煌建筑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220页。
    75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三),《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
    76 段文杰:《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载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卷,文物出版社,1987年
    77 李其琼:《论吐蕃时期的敦煌壁画艺术》,载《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
    78 王惠民《敦煌经变画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一文详细地收集了按题材研究敦煌经变画的论文,载《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
    79 彭金章:《敦煌石窟十一面观音经变研究》,载《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千眼照见、千手护持——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三》,载《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敦煌石窟不空绢索观音经变研究》,载《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80 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载《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
    81 杨雄:《金刚经、金刚经变及金刚经变文的比较》,载《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
    82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研究》,载《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2007年第4期。
    83 许绢惠:《从图像与空间论“禅净融合之表现——以唐代敦煌金刚经变为中心》,载《敦煌学》第二十七辑,2008年2月。
    84 王惠民:《敦煌石窟〈楞伽经变)初探》,载《敦煌研究》,1990年第2期。《(思益经〉及其在敦煌的流传》,载《敦煌研究》,1997年第1期。
    85 李永宁:《报恩经和莫高窟壁画中的报恩经变相》,载《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卷,文物出版社,1987年。
    86 李刈:《敦煌壁画中的<天请问经变相>》,载《敦煌研究》,1992年第1期。
    87 王惠民:《关于<天请问经>和天请问经变的几个问题》,载《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88 王中旭:《阴嘉政窟——礼俗、法事与家窟艺术》,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生论文。
    89 海住:《莫高窟华严经变相的考察》,载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90 施萍婷:《金光明经变研究》,载《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又见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经变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91 沙武田:《SP.83、P.3998〈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初探——敦煌壁画粉本系列研究之一》,载《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在敦煌吐蕃时期洞窟首次出现的原因》,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92 金维诺:《敦煌壁画维摩变的发展》,载《文物》1959年第2期。《敦煌晚期的维摩变》,载《文物》1959年第4期。
    93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敦煌研究》试刊第2期,1982年,又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卷》,商务印书馆,1999年。
    94 陈清香:《敦煌壁画中的维摩经变》,载《1991年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汉学研究中心),台北。
    95 陈清香:《佛经变相美术创作之研究》,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77。
    96 王惠民:《敦煌西方净土信仰资料与净土图像研究史》,载《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敦煌净土图像研究》,载《中国佛教学术论典》81卷,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发行,2001年。
    97 梅林:《律寺制度视野:9至10世纪莫高窟石窟寺经变画布局初探》,载《敦煌研究》,1995年第1期。
    98 相关论文有:《丰富的想象卓越的创造——论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成就》,载《美术》1955年第11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谈敦煌莫高窟的彩塑》,载《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2期;《智慧的花朵——谈敦煌图案的艺术成就》,载《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第8期;《(佛本生图)的内容与形式》,载《美术研究》1957年第3期;《〈佛本生图)形式的演变》,载《美术研究》1957年第4期;《(祗园记图)考》,载《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0期;《〈祗园图记〉与变文》,《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壁画〈维摩变〉的发展》,载《文物》1959年第2期;《敦煌晚期的(维摩变〉》,载《文物》1959年第4期;《敦煌石窟概述——沙漠上的艺术之宫》,载《美术研究》1959年第4期;《敦煌窟龛名数考》,载《文物》1959年第5期。金维诺著:《中国美术史论集》(中卷)收录了这些文章,黑龙江出版社,2004年。
    99 参见段文杰:《段文杰敦煌艺术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100 “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以下简称“千手观音变”,“千手千钵文殊经变”以下简称“千钵文殊变”。
    101 《大正藏》,第20册,第108页上。
    102 《大正藏》,第18册,第879页中。
    103 《大正藏》,第20册,第257页中。
    104 《大正藏》,第20册,第268页中。
    105 《大正藏》,第20册,第111中、下。
    106 《大正藏》,第19册,第379页中。
    107 《敦煌宝藏》第15册,第312页。
    108 《大正藏》,第18册,第876页上。
    109 《大正藏》,第20册,第282页中。
    110 《大正藏》,第21册,第215页下。
    111 《大正藏》,第18册,第874页中、下。
    112 《大正藏》,第20册,第283页中。
    113 《大正藏》,第20册,第293页中。
    114 《大正藏》,第20册,第294页下。
    115 此名称有多种写法,还有“婆秀仙”、“婆首先”等等。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
    116 (日)松本荣一:《敦煌画の研究》,东方文化学院东京研究所刊,1937年。第六章密教图像の研究-各种尊像。
    117 张元林《莫高窟北朝窟中的婆薮仙和鹿头梵志形象再认识》和王惠民《婆薮仙与鹿头梵志》两篇论文都讨论了北朝洞窟中的婆薮仙形象,载《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
    118 《大正藏》,第21册,第385页下。
    119 《大正藏》,第20册,第269页中。
    120 《大正藏》,第42册,第244页中。
    121 彭金章:《莫高窟第148窟密教内四外四供养菩萨考释》,载《敦煌研究》,2004年第6期。
    122 《大正藏》,第19册,第75页上-第79页中。
    123 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年。
    124 《大正藏》,第18册,第879页上。
    125 《大正藏》,第20册,第138页中。
    126 《大正藏》,第18册,第879页上。
    127 《大正藏》,第20册,第138页下。
    128 毗楼勒叉天王又名增长天王。《大正藏》,第20册,第427页下。
    129 《大正藏》,第20册,第138页中。
    130 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131 P.2807《天王意》,同上。
    132《大正藏》,第18册,第879页中。
    133 《大正藏》,第20册,第417页中。
    134 《大正藏》,第20册,第417页下。
    135 《大正藏》,第20册,第108页中。
    136 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出版,2001年。第83-84页。
    137 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第169页。
    138 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107-116页。
    139 P.3256《愿文》,见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0 《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载宿白著,《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82页。
    141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二),《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142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十四章。
    143 智通本《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序,《大正藏》第20册,第83页下。
    145 杨效俊:《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风格、图像及复原探讨》,《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
    146 罗世平:《四川唐代佛教造像与长安样式》,载《文物》,2000年第4期。
    147 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载《文物》,1980年第3期。
    148 广元市文物管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佛教室《广元千佛崖石窟调查记》,丁明夷,《川北石窟札记》,《文物》,1990年第6期。
    149 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285-286页。
    150 陈国灿:《唐朝吐蕃陷落沙洲城的时间问题》,载《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
    151 “吐蕃在进攻沙州期间热衷于和平的建中会盟,其希望和平的理由之一可能是企图争取沙州的佛教界人士,以控制沙州不被破坏。”见(日)山口瑞凤:《敦煌的历史·吐蕃统治时期》,载杨铭著《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152 马德著:《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四章。
    153 马德著:《敦煌工匠史料》,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9页。
    154 彭建兵:《敦煌石窟早期密教状况》,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兰 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155 李小荣著:《敦煌密教文献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第3页。
    156 同上,第20页。
    157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六),《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
    158 吕建福著:《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422页。
    159 关于一佛八菩萨图像的研究参见(日)田中公明:《敦煌密教と美术》,株式会社法藏馆,2000年。陈粟裕:《榆林25窟一佛八菩萨图像研究》,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5期。
    160 画面中保存了六条藏文榜题,是主尊两侧菩萨的名号,画面最下方右侧有一身吐蕃装供养人像,这些内容都为绢画的绘制年代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161 绢画中央有汉藏文题记,汉文题记中有纪年“丙辰岁九月癸卯朔十五日丁已”(唐开成三年,836年)。
    162 (法)海瑟·噶尔美著,熊文彬译:《早期汉藏美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63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7页。
    164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二),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165 《千钵经》全名为《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见《大正藏》第20册,第735页下。
    166 《大正藏》,第20册,第751页中。
    167 《大正藏》,第20册,第198页上。
    168 《大正藏》,第20册,第87页中。
    169 《大正藏》,第20册,第194页中。
    170 《大正藏》,第20册,第85页上。
    171 《大正藏》,第20册,第199页上。
    172 黄永武博士主编:《敦煌宝藏》第131册,第233页。
    173 《大正藏》,第20册,第103页下-104页中。
    174 《大正藏》,第20册,第405页上。
    175 《大正藏》,第20册,第97页下。
    176 《大正藏》,第20册,第101页上。
    177 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楞伽经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
    178 菩提流志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大正藏》,第20册,第100页。
    179 《大正藏》,第19册,第609页中、下。
    180 《大正藏》,第19册,第514页上、中。
    181 《大正藏》,第8册,第824页上。
    182 吕建福:《普贤菩萨与金刚乘》,载魏道儒主编,《普贤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第292-293页。
    183 张亚莎著:《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壁画研究出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184 Sir Aurel Stein, SERIN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VOL. Ⅱ TEXT,1921.第862页。
    185 《大正藏》,第20册,第705页上。
    186 《大正藏》,第19册,第514页中。
    187 《大正藏》,第20册,第719页中。
    188 《大正藏》第16册,第413页中。
    189 见注184。
    190 见注184。
    191 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兼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造像渊源》,载《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
    192 “观音造像碑”碑侧刻有藏文题记,“南无观世音菩萨,愿除尽罪孽,增益福泽,清除二障,福 智圆满。愿我祥·卓·赤赞扎贡布杰并无计众生同成至上佛。”从藏文的文体和风格判断,是赤松德赞至赤热巴巾时期的作品。见《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第5卷石雕,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2年。
    193 《金刚经》引文均见《大正藏》第8册,第748-752页。
    194 《大正藏》,第50册,第99页下。“阿恕伽”即阿育王,见丁保福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书店,1991年。
    195 《大正藏》,第53册,第620页上。
    196 《大正藏》第49册,第327页下。
    197 《大正藏》第85册,第92页下。
    198 歌利王又名迦利王,忍辱仙人又名羼提波利。
    199 《大正藏》第3册,第25页上。
    200佛经中说羼提波利是佛的前身。
    201 《大正藏》,第85册,第93页中。
    202 P.2132卷后记载了四次听讲唐道氤集《御注金刚波罗蜜经宣演》的时间,有三次都在九世纪初期,分别为贞元十九年(803),癸未年(803),庚申年(810)。见方广錩:《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1期。
    203 见(日)原田觉著,李德龙译:《吐蕃译经史》,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一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
    204 王尧:《汉藏佛典对勘释读之二——金刚经》,《西藏研究》1989年第2期。
    205 汪娟,《敦煌写本〈金刚五礼〉研究》,载《敦煌学》第二十辑,1995年12月。第69-87页。
    206 《大方便佛报恩经》,见《大正藏》第3册,本缘部,第124-166页。
    207 萧默著:《敦煌建筑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266页。
    208 《敦煌石窟全集·报恩经画卷》未能辨认出此情节。见《敦煌石窟全集·报恩经画卷》,第102页。
    209 载敦煌文物研究所编著:《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卷,文物出版社,1987年。
    210 李永宁:《报恩经和敦煌壁画报恩经变》,同上。
    211 此榜题来自《报恩经》变文《双恩记》,参见简佩琦,《敦煌报恩经变与变文(双恩记)残卷》,载《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1期。
    212 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报恩经画卷》,商务印书馆,2000年。
    213 《大正藏》第3册,第297页上、中。
    214 《续正藏》第38册,第645页下。
    215 《续正藏》,第11册,第809页中。
    216 《大正藏》,第53册,第663页下,第665页下。
    217 《大正藏》,第9册,第432页上,第555页上。
    218 《孝经·开宗明义章》,《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清阮元校刻本,1980年。
    219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47页。
    220 (英)F.W.托马斯著,李有义、王青山译:《东北藏古代民间文学》,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年。
    221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第472页。
    222 《敦煌古藏文〈礼仪问答写卷)译解》,王尧,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123-147页。
    223 参见周云水:《吐蕃伦理文化研究》,西藏民族学2007年硕士论文。
    224 罗秉芬:《唐代藏汉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敦煌古藏文佛经变文研究》,载金雅声、束锡红、才让主编《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25 P.4638《大番故敦煌郡莫高窟阴处士公修功德记》,见郑炳林著:《敦煌碑铭赞集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226 见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
    227 P.2991《报恩吉祥窟记》,见郑炳林著:《敦煌碑铭赞集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228 同注第212。
    229 张弓主编,《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99页。
    230 范学宗,王纯洁编:《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年。
    231 以上敦煌文献均见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232 S.3485《金刚般若经王土浑题记》,同注第144。
    233 “维摩诘经变”以下简称“维摩变”。
    234 此表摘自《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卷》,第182页。
    235 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变》,商务印书馆,第226页。
    236 巫鸿著,郑岩译《何为变相?——兼论敦煌艺术与文学的关系》,载《艺术史研究》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1-62页。
    237 (美)巫鸿著,柳杨,岑河译《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三联书店,2006年。第149-150页。
    238 同注236。
    239 文中所引《维摩诘说是经》均为鸠摩罗什译本,见《大正藏》第14册,第537-557页。
    240 黎明整理《净名经集解关中疏》,载方广铝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第197页
    241 同上。
    242 (俄)孟列夫(J.I.H缅希科夫)主编:《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78页。
    243 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76页。
    244 杨秀清:《唐、宋敦煌地区的世俗佛教信仰》,载项楚、郑阿财主编《新世纪敦煌学论集》,巴蜀书社,2003年。第705-706页。
    245 S.1963,《金光明最胜王经》题记,见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246 见黎明整理《净名经集解关中疏》,载《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第175-292页。
    247 孙修身:《敦煌石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载《敦煌研究》1988年第2期。
    248 梁尉英的论文《观经六缘变相释说》,载《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
    249 参见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全集5·阿弥陀经画卷》第三章,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2年。
    250 百桥明穗:《敦煌的药师经变与日本的药师如来像》,载《(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251 李玉珉:《敦煌药师经变》,载(台湾)《故宫文物月刊》1989年8月号,《敦煌药师经变研究》,载(台湾)《故宫学术季刊》7卷3号,1990年4月。宁强:《佛经与图像——敦煌第220窟北壁壁画新解》,载(台湾)故宫学术季刊15卷3号,1998年4月。
    252 罗华庆:《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载《敦煌研究》1989年第2期。
    253 王惠民:《敦煌遗书中的药师经变榜题底稿校录》,载《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敦煌遗书中的药师经变榜题底稿校录补遗》,载《敦煌研究》1999年第4期,《隋至唐前期敦煌药师图像考察》,载中山大学艺术学研究中心编《艺术史研究》总第2期,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254 P.4640《吴僧统碑》,郑炳林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255 李永宁、蔡伟堂:《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王静芬:《弥勒信仰与敦煌〈弥勒变〉的起源》,载《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256 李玉珉:《敦煌初唐的弥勒经变》,王惠民:《敦煌隋至初唐的弥勒图像考察》,载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257 苏树华著:《中国佛学各宗要义》,中华书局,2007年。第167页。
    258 湛如著:《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第270页。
    259 《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十二,《大正藏》第21册。
    260 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261 转引自王志鹏:《唐代敦煌地区净土信仰的流行及其在敦煌文献中的表现》,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1期。
    262 转引自(日)砺波护著,韩昇、刘建英译:《隋唐佛教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65页。
    263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4页。
    黄永武主编:《敦煌宝藏(1-140)》,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1-1986年
    王尧、陈践译著:《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
    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文献出版社,1983年
    唐耕耦、陆宏基编:《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第1-5辑,书目文献出版社、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86-1990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文物出版社,1986年
    郑炳林著:《敦煌碑铭赞辑释》,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年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文物出版社,1996年
    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
    (俄)孟列夫(J.I.H缅希科夫)主编:《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上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英)F.W托马斯编著,刘忠、杨铭译注:《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民族出版社,2003年
    黎明整理《净名经集解关中疏》,载方广錩主编:《藏外佛教文献》第2辑,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
    王辅仁编著:《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尧编著:《吐蕃金石录》,文物出版社,1982年
    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巴卧·祖拉陈哇著,黄颢译:《贤者喜宴》摘译,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987年
    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
    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西藏王统记》,民族出版社,2000年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年
    (宋)宋敏求:《长安志》卷八,《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95册。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影印,1983年
    (后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大正藏》第14册
    (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大正藏》,第8册
    (唐)阿地瞿多《陀罗尼集经》,《大正藏》,第18册
    (唐)菩提流志译《不空绢索神变真言经》,《大正藏》,第20册
    (唐)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
    (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
    (唐)智通译《千手经》,《大正藏》,第20册
    (唐)李无谄译《不空绢索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
    (唐)不空译《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大正藏》第20册
    (唐)玄奘译《不空绢索神咒心经》,《大正藏》第20册
    失译人名《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正藏》,第3册
    SIR AUREL STEIN:SERINDIA,VOL. IV,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
    龙门文物保管所,北京大学考古系编:《中国石窟·龙门石窟》二,文物出版社,1992年
    敦煌文物研究所编:《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卷,文物出版社,1982-1987年
    #12
    敦煌研究院、江苏美术出版社编:《敦煌石窟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2000年
    #12
    《中国新疆壁画全集·4·库木吐喇》,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
    敦煌研究院主编:《敦煌石窟全集》26卷,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9-2005年
    刘长久主编:《中国石窟雕塑全集8·四川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年
    中国敦煌壁画全集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中国敦煌壁画全集》11卷,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年。
    郑炳林、高国祥主编:《敦煌莫高窟百年图录》,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
    王尧、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
    范学宗,王纯洁编:《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第447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年。
    王尧著:《吐蕃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
    霍巍著:《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
    吕建福著:《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宿白著,《中国石窟寺研究》,文物出版社,1996年
    姜伯勤著:《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马德著:《敦煌莫高窟史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年
    杨铭:《吐蕃统治敦煌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年
    马德著:《敦煌工匠史料》,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日)田中公明:《敦煌密教と美术》,株式会社法藏馆,2000年
    林世田、申国美主编:《敦煌密宗文献集成》三卷,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0年
    (法)海瑟·噶尔美著,熊文彬译:《早期藏汉艺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大村西崖:《密教发达志》,全国图书馆文献微缩复制中心出版,2001年
    史苇湘著:《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小荣:《敦煌密教文献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萧默著:《敦煌建筑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姜伯勤著:《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
    (日)砺波护著,韩昇、刘建英译:《隋唐佛教文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都兰吐蕃墓》,科学出版社,2005年
    郑炳林、沙武田编著:《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金雅声、束锡红、才让主编:《敦煌古藏文文献论文集》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黄维忠著:《8-9世纪藏文发愿文研究——以敦煌藏文发愿文文中心》,民族出版社,2007年
    才让著:《吐蕃史稿》,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
    苏树华著:《中国佛学各宗要义》,中华书局,2007年
    张亚莎著:《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壁画研究出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杨铭:《吐蕃统治敦煌与吐蕃文书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
    张广达,荣新江著:《于阗史丛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金维诺:《敦煌壁画维摩变的发展》,载《文物》1959年第2期。
    金维诺:《敦煌晚期的维摩变》,载《文物》1959年第4期
    黄文焕:《跋敦煌365窟藏文题记》,载《文物》,1980年第7期
    河南省郑州市博物馆,《河南荥阳大海寺出土的石刻造像》,载《文物》,1980年第3期
    史苇湘:《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敦煌文物研究所编,《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尧:《汉藏佛典对勘释读之二—金刚经》,《西藏研究》1989年第2期
    方广铝:《敦煌文献中的<金刚经>及其注疏》,载《世界宗教研究》,1995年第1期
    贺世哲:《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敦煌研究》试刊第2期,1982年,又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研究文集—敦煌石窟经变篇》,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陈国灿:《唐代吐蕃陷落沙洲城的时间问题》,载《敦煌学辑刊》1985年第1期
    (日)森安孝夫著,劳江译:《吐蕃在中亚的活动》,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1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杨雄:《金刚经、金刚经变及金刚经变文的比较》,载《敦煌研究》,1986年第4期
    孙修身:《敦煌佛教艺术和古代于阗》,载《新疆社会科学》,1986年第1期
    李永宁:《报恩经和莫高窟壁画中的报恩经变相》,载《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卷,文物出版社,1987年
    薄小莹:《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装饰图案》,《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高永久、王国华:《吐蕃统治下的于阗》,载《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第2期
    陈清香:《敦煌壁画中的维摩经变》,载《1991年第二届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汉学研究中心),台北
    江琳:《敦煌中晚唐后壁-龛窟的分期研究》,《美术史论》,1992年第1期
    (日)原田觉著,李德龙译:《吐蕃译经史》,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十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4年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
    赵青兰:《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画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第3期
    王惠民:《敦煌千手千眼观音像》,载《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1期
    汪娟,《敦煌写本〈金刚五礼〉研究》,《敦煌学》第二十辑,1995年12月
    梅林:《律寺制度视野:9至10世纪莫高窟石窟寺经变画布局初探》,载《敦煌研究》,1995年
    许新国:《都兰吐蕃墓出土含绶鸟织锦研究》,《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
    彭金章:《敦煌石窟十一面观音经变研究》,载《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
    彭金章:《千眼照见、千手护持——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三》,载《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
    金滢坤:《敦煌陷蕃年代研究综述》,载《丝绸之路》1997年第1期
    刘志安:《唐朝吐蕃时期占领沙洲时期的敦煌大族》,载《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李其琼:《论吐蕃时期的敦煌壁画艺术》,载《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
    彭金章:《敦煌石窟不空绢索观音经变研究》,载《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
    张亚莎:《吐蕃与于阗关系考》,载《西藏研究》,1999年第1期
    段文杰:《中西艺术的交汇点——莫高窟第285窟》,《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巫鸿著,郑岩译《何为变相?——兼论敦煌艺术与文学的关系》,载《艺术史研究》第2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
    罗世平:《四川唐代佛教造像与长安样式》,载《文物》,2000年第4期
    (美)保罗·尼普斯基著,台建群译:《7-9世纪印度中国及吐蕃的佛像》,载敦煌
    研究院编《1994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年
    王惠民:《敦煌西方净土信仰资料与净土图像研究史》,载《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
    张元林:《莫高窟北朝窟中的婆薮仙和鹿头梵志形象再认识》,载《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
    王惠民:《婆薮仙与鹿头梵志》两篇论文都讨论了北朝洞窟中的婆薮仙形象,载《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
    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像考察》,载《中国藏学》,2003年第2期
    马修·凯普斯坦:《(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与图像》,载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王惠民:《敦煌经变画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载《敦煌学辑刊》,2004年第2期
    简佩琦,《敦煌报恩经变与变文〈双恩记〉残卷》,载《敦煌学辑刊》,2005年第1期
    吕建福:《普贤菩萨与金刚乘》,载魏道儒主编,《普贤与中国文化》,中华书局,2006年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研究》,载《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
    贺世哲:《敦煌壁画中的金刚经变研究》续,载《敦煌研究》,2007年第4期
    张延清:《敦煌藏文写经生结构分析》,载郑炳林、樊锦诗、杨富学主编《丝绸之
    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文集》,三秦出版社,2007年
    谢继胜、黄维忠:《榆林窟第25窟壁画题记释读》,载《文物》2007年第4期
    阿米·海勒著,杨清凡译:《拉萨大昭寺藏银瓶——吐蕃帝国(7世纪至9世纪)银
    器及服饰考察》,载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主编,《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张元林:《论莫高窟第285窟日天图像的粟特艺术源流》,载《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3期
    许绢惠:《从图像与空间论“禅净融合之表现——以唐代敦煌金刚经变为中心》,载《敦煌学》第二十七辑,2008年2月
    杨效俊:《长安光宅寺七宝台浮雕石佛群像的风格、图像及复原探讨》,《考古与文物》,2008年第5期
    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兼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造像渊源》,载《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
    敦煌研究院编:《1987年敦煌石窟研究国际研讨会文集·石窟考古编》,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年。
    敦煌研究院编:《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卷》,甘肃民族出版社,2003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