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宋词音乐专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目前的词学研究在词史及词学研究史、词籍校勘、词人生平考订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也涉及词乐研究,但对于词乐中的声辞关系尚缺乏深度考察。为填补空白,本文不自量力,试图探讨宋词与音乐的关系及其中种种细节,并阐明词调的传播过程。
     为达成以上目的,本文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第一章与附录部分遍览唐宋两代音乐文献,尽量无遗漏地辑录了关乎唐宋乐学理论的文献资料。本文其它章节所引用的文献和图表,基本上依据这些资料。
     在此基础上,本文第二章探讨有关唐宋宫调理论的种种问题。第一节介绍“以律定均,取声定调”的唐宋双层次宫调理论,并对相关的名实问题和语义混乱加以辨析。第二节论述八十四调、四十八调与二十八调宫调体系的演进关系,解释“燕乐以夹钟”为律本即以唐张文收律夹钟均(宋大吕均)为本,在四十八调体系内分析二十八调“闰为角、变为宫”之疑问,附带讨论“八音之乐”与“应声”。第三节讨论历代黄钟律高标准的变化及其对宫调律吕名的影响,随后全面梳理了俗乐二十八调的不同称谓方式,兼及日本十二律名与二十八调宫调名的关系、“枫香调”等问题。第四节梳理唐宋两代音乐文献中宫调体系的三种排序标准——按调性排序、按均排序与按住字排序,指出此三种不同的排序方式毫无矛盾,唐宋音乐文献关于宫调体系的记录具有一致的传统。在这一节,附带讨论了“四宫七调”说之误。
     在对唐宋宫调理论有了全面把握之后,本文第三章分别以词调名为序、以宫调为序对唐宋词的宫调记录作了汇总,并讨论了《片玉词》中的宫调简称现象,梳理了唐宋间各种不同的“犯调”定义,分析了宋词中的“犯调”,指出“犯调”的基本单位是“均”(乐句)。
     第四章利用第三章的统计成果,以宫调为线索,考察了具体词调的传播过程,讨论了词调中的同名异调现象与部分词调的渊源,分析了金元明曲调与宋词词调的关系。本章还梳理了唐宋宫调理论到元明九宫十三调理论的嬗变过程,通过同名乐曲在不同典籍中宫调记录的批量对照,指出元明人“仙吕”、“中吕”两调误“调”为“宫”,“南吕”则误“宫”为“调”,并探讨了《碎金词牌》与《魏氏乐谱》中是否可能存在宋代词乐遗声的问题。
     第五章对《白石道人歌曲》中的宋代音乐实例作了考察。第一节以上下片对照的形式提供了一份《白石道人歌曲》中17首词乐乐谱的新校本,以便观察宋词声辞关系之细节。第二节分析了《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乐单字谱中的“五”字与各种双字谱符号,并考虑谱字的出现位置,融各曲与各种符号于一表,提供了关于白石旁谱双字谱符号出现次数的统计数据。第三节针对《徵招》一调进行考察,指出《徵招》词序是解读二十八调无徵之疑的关键。第四节在前文的基础上提供了《白石道人歌曲》17首词乐的用音对照表,并采用简谱和可动唱名法对其中部分乐曲作了译谱。第五节对《白石道人歌曲》中的琴曲《古怨》进行了考察。第六节以《白石道人歌曲》中的17首词乐和《越九歌》以及赵彦肃《风雅十二诗谱》为例,分析了宋代音乐的起调毕曲理论。
     第六章对《词源·卷上》涉及的部分音乐问题作了考察。第一节考察了中正之声与二十四节气观念上的对应,指出中声黄钟即变律黄钟,并对“中腔”作了释义。第二节考察了中管调,指出头管七均与中管七均有二均重复,二者并用足十二均,附带讨论了高宫律位问题,点明“高宫”之“高”即“中管”的同意词。本章第三节结合白石旁谱对“讴曲旨要”作了释义,重点分析了“均”对词调结构的层次性意义,并对“破近六均慢八均”、“大头花拍居第五”、“叠头艳拍”、“叠顿声”等疑难字句作了合理解读。
     以上述六章的讨论为基础,本文第七章探讨了“倚声填词”与“依字行腔”两种传统,指出声辞之先后关系与声辞之主从关系不能等同。本章第二节从声辞之先后关系的角度,以图表的形式展示了词调传播可能经历的路径,指出不能单线式看待词调的传播过程。本章第三节从一首“鬼仙词”出发,就《贺圣朝》和《柳梢青》两调是否可能存在关系做了分析,第四节以《六州歌头》为例讨论了宋词现行标点方式存在的问题。第五节、第六节从声辞之主从关系的角度出发,以白石旁谱、《词源·讴曲旨要》、词调的文辞格律以及第三章的宫调统计为依据,分节奏与音高两个层面,讨论了宋词声辞关系的种种细节;本部分通过统计分析,指出音乐之宫调与韵脚字声没有对应关系、入声在宋代词乐中并不是唱断而是拖长为平声字、“一字领”之文辞节奏特点不尽与词乐有关、同样的旋律可以容纳字数与细部断句微异的文辞,故将文字视为音乐影印件的思维方式并不可取。
     以上各章的内容彼此关联,故汇为一文,作综合考察。
This article discussed questions about communication and relation of lyrics and melody of music for Song Ci. Before the next discussions, there offerered a overall data set in chapter1and addendum of the whole text. Chapter2is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modes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especially the names and sorting order of Twenty eight modes.In chapter3,the notes about modes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gathered,while modulation of Song Ci music is discussed.On the base of chapter3,using the notes about modes of ancient Chinese music as clues,the communication procedure of Song Ci and the songs in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with same name of Song Ci is investigated in chapter4.In chapter5,the17songs of Song Dynasties find in the book named Songs of White rock Taoist priest by Jiang Kui are showed.The6th chapter discussed some questions about the music of Song Dynasties mentioned by the book of Zhang Yan named Originate of Song Ci songs, the poem named Method about Sing a song is concerned specially.After all the discussions above,the relation of lyrics and melody of Song Ci is discussed carefully.Questions in this article is interrelated as Domiro dominoes,so they must be investigated together.
引文
① 龙榆生《研究词学之商榷》,原载《词学季刊》第一卷第四号,收入《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95、96页。
    ① 丁纪园在相关论文中自云有《白石道人歌曲新译》一书待堪,未得见其书。
    ① 《燕乐“七宫四调”述论》,丁纪园撰,中国音乐,2004年第3期,第13页。
    ① 《“变”位于变微,“闰”位于变宫》,陈应时撰,音乐研究,2002年第1期,第90页。
    ② 《“变”位于变微,“闰”位于变宫》,陈应时撰,音乐研究,2002年第1期,第94页。
    ① 《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李玫撰,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O1期,第5页。
    ① 黄祥鹏先生自称对“半导体”这个词“很得意”,笔者也非常喜欢这个切中要害的比喻。作为“半导体”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这里插入一点和论文无关的话头,咬文嚼字一下。黄祥鹏先生似乎认为“半导体”是指单.向导电材料,其实“半导体”是指常温下导电性能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二极管”是一种具有单向导电性质的常用元件,因为需要用两种性质不同的半导体材料构成,尝被称为“半导体二极管”,笔者认为用“二极管”或者“单向导电”来作比喻更准确一些。
    ② 《乐问》,黄祥鹏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第138—142、191-194页。
    ③ 《乐问》,黄祥鹏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第169、170页。
    ① 《唐俗乐调的应律乐器》,陈克秀撰,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3期,第71页。
    ② 《(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校勘》,李玫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68页。
    ① 以上参考《一场意味深长的专题学术演讲——陈应时教授“我的敦煌乐谱研究”学术讲座评述》,赵玉卿撰,2007年12月,载中国音乐学网:http://musicology.cn/lectures/lectures_2042.html。
    ② 即《教坊记》之“水牯子”,黄祥鹏先生更怀疑就是“水调鼓子词”的简称。庄永平据《古今词话》“欧阳永叔在李端席上作《十二月水鼓子》词”,并从《升庵诗话》所论认为《水鼓子》后来演变成立词调《渔家傲》。然《六一词》所载,欧阳修所作为《十二月鼓子词》,无“水“字,《古今词话》、《升庵诗话》之论恐难凭信。参考《敦煌乐谱的词曲组合》,庄永平撰,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1期,第28页。
    ① 《琴曲(侧商调·古怨)考辨》,陈应时撰,音乐研究,1986年第3期,第62页。
    ① 《姜夔<越九歌>的音乐学分析》,张红梅撰,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3期,第89页。作者对《越九歌》的分析又见《三种南宋传世乐谱的宫调研究》,张红梅撰,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三种南宋乐谱中雅乐音阶商调式乐曲的宫调分析》,张红梅撰,交响,2008年第4期。
    ① 《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赵玉卿撰,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第2、72—85页。
    ① 《宋元古谱<愿成双>初探》,吴钊撰,音乐艺术,1983年第3期,第1—10页。
    ① 《关于大曲<柘枝令歌头>、<柘枝令>俗字谱及其考、译》,吴文光、赵晓岚撰,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第79页。
    ① 参考《(浑成集>中宋代(娋声谱>与<小品谱)考释》,丁纪园撰,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第60-65页。
    ② 字双侯,又名九宫。
    ③ 除乐谱外尚有《魏氏乐器》等相关乐籍刊行。
    ④ 以上介绍转引自《(魏氏乐谱>今译》,刘崇德译,河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⑤ 《(魏氏乐谱解析》,漆明镜撰,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第10页。
    ⑥ 字钧绪,号默卿,湖北松滋人。另有《养默山房散套》、《养默山房诗韵》、《碎金词韵》、《诗韵审音》、《云台新志》、《钞贯说》等著作,可参考《谢元淮年表》一文,刘崇德、刘超撰,河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17-22页。
    ① 参看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
    ② 陈家滨《五台山寺庙音乐初探》,《音乐研究》1981年02期。
    ① 《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第149页。
    ① 《梦溪笔谈·乐律一》,(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3页。
    ② 《李清照集校注》,(宋)李清照撰,王仲闻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95页。
    ③ 《宋史》卷一百三十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0页。
    ① 参考《大陆十多年来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述评》,田玉琪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784-790页。
    ② 《大陆十多年来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述评》,田玉琪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786页。
    ① 《宋元燕乐调煞声问题初探》,稚辰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32页。
    ② 《三种南宋传世乐谱的宫调研究》,张红梅撰,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第1页。
    ① 《姜夔词调声辞配合关系浅说》,赵曼初撰,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第1期,第57页。
    ② 《从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论词乐与词律之关系》,李连生撰,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第51页。
    ③ 《古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应时撰,黄钟,1997年第1期,第5页。
    ① 《关于词乐与词律研究》,张毅著,沂州师范学报2002年第1期,第1页。
    ② 《乐问》,黄祥鹏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第206页。
    ① 《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杨晓霭、李玫撰,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第92页。
    ① 《隋书》卷一四 音乐中,(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346页。
    ② 《隋书》卷十六律历上,(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408页。
    ③ 《隋书》卷七十八,(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1784页。
    ① 因二十八调无徵,微调一笔代过。
    ②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第一辑,古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7页。
    ③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第一辑,古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0页。
    ④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第一辑,古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4-35页。
    ① 《旧唐书》卷二十八,(后晋)刘晌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2、1043页。
    ① 《新唐书》卷二十一礼乐十一,(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461页。
    ① 《新唐书》卷二十二 礼乐十一,(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473页。
    ② 《新唐书》卷二十二 礼乐十二,(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480页。
    ③ 按张文收律高。《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下,(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6314页。
    ① 《梦溪笔谈·乐律一》,(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8、19页。
    ① 《梦溪笔谈·乐律二》,(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8页。
    ② 《梦溪笔谈·乐律二》,(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8页。
    ②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8页。
    ③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8页。
    ①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8页。
    ①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8、139页。
    ②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9页。
    ③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9、140页。
    ① “工”一本作“上”,误。
    ② “工”或作“四”,误。
    ③ 诸本原文为“尺”,然歇指角理论上当用变宫“勾”字结(按北宋律高标准对应蕤宾),“尺”字为其宫音(对应林钟),此当是所谓“借杀”,与前文“蕤宾一律都无”的记载正相吻合。
    ④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40页。更详细的校勘请参考《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杨晓霭、李玟撰,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第96、98页。
    ① 划横线的“调”字后皆省略一“角”字,这种省略当与《乐府杂录》所说的“商角同用”有关。
    ② “双”与“变”繁体字形相似,疑“变”为“双”之误。
    ① 《宋史》卷七十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1604、1605页。
    ② 揣摩文义可知,这些“为”系命名都是置于每一均中论述的,仅具有调音层面的意义,不具有“调式”层面的含义,“为调式”之称并不妥当。
    ③ 原字左口右戏。
    ④ 《宋史》卷七十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1605、1606页。
    ① 《宋史》卷一百二十六,(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2937页。
    ② 《宋史》卷一百二十六,(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2944页。
    ① 《宋史》卷一百二十六,(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2954页。
    ② 《宋史》卷一百二十六,(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2954、2955页。
    ① 《宋史》卷一百二十七,(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2962页。
    ② 《宋史》卷一百二十七,(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2964、2965页。
    ③ 《宋史》卷一百二十八,(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2981、2982页。
    ① 《宋史》卷一百二十八,(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2983、2984页。
    ② 《宋史》卷一百二十八,(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2984、2985页。
    ① 《宋史》卷一百二十九,(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03、3004页。
    ① 《宋史》卷一百二十九,(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05-3008页。
    ② 《宋史》卷一百二十九,(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19页。
    ① 《宋史》卷一百二十九,(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20—3022页。
    ① 《宋史》卷一百二十九,(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23、3025—3026页。
    ① 《宋史》卷一百二十九,(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26页。
    ② 《宋史》卷一百三十,(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30页。
    ③ 《宋史》卷一百三十,(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33页。
    ① 《宋史》卷一百三十,(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36、3037页。
    ② 《宋史》卷一百三十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0页。
    ③ 《宋史》卷一百三十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1页。
    ① 《宋史》卷一百三十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2页。
    ① 今通行本姜词,多注此句为“弹琴读书”,误。
    ② 《宋史·乐十七》卷一百四十二,(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345、3346页。
    ③ 《宋史·乐十七》卷一百四十二,(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346页。
    ④ 《宋史·乐十七》卷一百四十二,(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346页。
    ① 《宋史·乐十七》卷一百四十二,(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346、3347页。
    ② 这里的“黄钟”按北宋律高标准论。
    ③ 《宋史·乐十七》卷一百四十二,(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346、3347页。
    ④ 《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3年,第51、52页。
    ① 参考《(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龙周青撰,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硕士论文,第4、5、9、10页。
    ② 《(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龙周青撰,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硕十论文,第28、29页。
    ① 据《蔡元定(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一文转引,周龙青撰,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届硕士论文,第35页。
    ② 原本脱“变宫”二字,据理校补。
    ③ 一本无“此”字,一本“此”字作“谓之”。
    ① 《铁围山从谈》卷二,(宋)蔡绦撰,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4页。
    ① 《辽史》卷五十四,(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第885、887-891页。
    ① 据《陈肠及其(乐书)研究》转引,郑长铃撰,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论文,第138、139页。其文主要依据中国音乐研究所馆藏宋刊元明递修本。
    ① 《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日)林谦三撰、潘怀素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第88页:《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第147页。
    ② 参考《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第146-154页。
    ① 参考《<乐书要录>若干问题探微》,商立军撰,音乐研究2011年第3期,第77-81页;《<乐书要录)研究》,赵玉卿撰,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② 参考《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第146-154页;《(仁智要录)与(三五要录>所阐述的中国乐调理论——十二世纪后期中国七声音阶在日本的应用》,吴伟国撰,黄钟,2002年第3期,第76、77页。
    ① 《羯鼓录》,(唐)南卓撰,墨海金壶本,1921年上海博古斋影印本,第117册。
    ① 《碧鸡漫志》卷三,(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98、99页。
    ② 《碧鸡漫志》卷三,(宋)王灼撰,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99、100页。
    ① 《碧鸡漫志》卷三,(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0、101页。
    ② 《碧鸡漫志》卷三,(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1、102页。
    ③ 《碧鸡漫志》卷四,(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3页。
    ① 《碧鸡漫志》卷四,(宋)王灼撰,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5、106页。
    ② 《碧鸡漫志》卷四,(宋)王灼撰,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8、109页。
    ③ 《碧鸡漫志》卷四,(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0页。
    ④ 《碧鸡漫志》卷五,(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1页。
    ⑤ 《碧鸡漫志》卷五,(宋)王灼撰,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6、117页。
    ① 《碧鸡漫志》卷一,(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80、81页。
    ② 《所谓“一字一拍”》,慕侠撰,读书,1993年第3期,第104页。
    ① 《武林旧事》,(宋)周密撰,中华书局,2009年,第26-27页。
    ② 《从<高丽史·乐志)“唐乐”看宋代音乐》,王小盾、刘玉珺撰,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1期,第52页。
    ① 为大昌角、太簇徵、应钟羽之省略。
    ② 《高丽史·乐志》卷二十四,(朝鲜李朝)郑麟趾撰,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影印成宗(1470—1494)乙亥字本,第522、529页。
    ③ 《高丽史·乐志》卷二十四,(朝鲜李朝)郑麟趾撰,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影印成宗(1470-1494)乙亥字本,第529、530页。参考《有关北宋徽宗代的正声与中声研究》,(韩)郑海花、郑花顺撰,黄钟,2011年第4期,第168—175、183页。
    ④ 《从<高丽史·乐志>“唐乐”看宋代音乐》,王小盾、刘玉珺撰,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1期,第49页。
    ① 参考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第18-22页;丘琼荪《白石道人歌曲通考》,音乐出版社1959年,第11-29页。
    ① 刘崇德通过对比认为“陆本、朱本与‘底本’相同的有32处,张本与‘底本’同的仅有11处。以此可以看出,陆本虽于卷帙对原本有所改动,其与朱本在谱字上则可能更接近姜谱原貌。且备一说。参考《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第262—264页。。
    ①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三,第4、5页。
    ②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三,第7页。
    ③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四,第1页。
    ①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五,第7、8页。
    ②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六,第1、2页。
    ③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四,第3页。
    ①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六,第4页。
    ① 《关于大曲<柘枝令歌头)、(柘枝令>俗字谱及其考、译》,吴文光、赵晓岚撰,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第79页。
    ② 诸家俗字谱对照表所描摹《琴律说》字形大抵一致,这里的字形截取自《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赵玉卿撰,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第46页。诸家所摹大清、太清、夹清三谱字字形无别,查《朱子全书》夹清之符号似脱漏,存疑。《朱子全书》第23册卷六十六,(宋)朱熹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246、3247、3253、3254页。
    ① 《曲律》卷二,(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99、100页。
    ② 《曲律》卷二,(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02、103页。
    ③ 《曲律》卷二,(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03页。
    ① 《曲律》卷二,(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03页。
    ② 《曲律》卷二,(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03页。
    ③ 《曲律》卷二,(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03、104页。
    ① 《曲律》卷二,(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05页。
    ② 《曲律》卷三,(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05、106页。
    ① 《曲律》卷三,(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06、107页。
    ② 《曲律》卷三十九,(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56、157页。
    ③ 《曲律》卷三十九,(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57页。
    ① 《曲律》卷三十九,(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158页。
    ②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70-272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39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39页。
    ②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45页。
    ③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45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69页。
    ②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2、253页。
    ① 此处当是下凡,疑其符号脱一圆圈。
    ②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3页。
    ③ 《(词源·讴曲旨要)试译》、何昌林《宋代音乐文献中的“歌诀”研究(下)——(词源·讴曲旨要)诀》二文引此句均作“声拖字泄疾无胜”,但未注明所据底本。
    ④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3、254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5、256页。
    ②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6页。
    ③ 由于韵脚的特殊重要性,韵脚字和一般句中字的协音情况当分别分析。李清照《词论》、姜夔平韵《满江红》讲的都是韵脚字,因宫调理论对乐句结束音的限定,韵脚字的情况更容易分析。张枢《惜花春起早》一词不传,《高丽史·乐志》有无名氏同调词作,结合无名氏词的句法和改“幽”为“深”的情况分析,这个例子中被改动的字并不是韵脚字。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68页。
    ① 至顺本《事林广记》卷五久佚,参考《元至顺本(事林广记)第五卷》,肖伊绯撰,中国读书报,2011年6月15日。今据《词源解笺》转录此图。
    ② 题目为笔者所加。理论上有两处错误当校正,黄钟一律下“律名无射宫”当为“律名无射商”之误,“俗名中管高大石调”当为“俗名中管高大石角”之误。
    ③ 《(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2期,第26页。
    ① 《对明代之前无定量节拍的一个否定——基于南宋<遏云要诀>尾声与后世曲学文献的记载》于韵菲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第39页。
    ① 《李清照集校注》,(宋)李清照撰,工仲闻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95页。
    ② 实在可以找到很多东坡唱词、探究前代歌曲唱法的记载。参考《关于李清照(词论)的几点再思考》,顾易生撰,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第76-77页;《李清照(词论)的再评价》,张海明撰,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夏,第80、81页。
    ① “五音”、“五声”可参考《事林广记》前集卷十二音乐类“音乐名数”。
    ② 《贺铸<东山词)词牌改换新名现象探微》,解旬灵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第79—89页。
    ① 易静《兵要望江南》后附录的“五音姓氏”亦此类,与《梦溪笔谈》提到的“纳音”之法相关。
    ① 《词源解笺》,郑孟津、吴平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1页,第127页。
    ① 十二平均律相邻两律相差100音分,三分损益法得出的十二律相邻两律相差90音分或114音分不等。
    ② 《宋史》卷一百二十九,(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03、3004页。
    ① 以上据《辞海》。
    ② 《说文解字义证》,(清)桂馥撰撰,据咸丰二年(1852年)刻本影印,齐鲁书社,1987年,第166页。
    ③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一乐四,(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第1164页。
    ④ 《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一乐四,(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第1164页。
    ⑤ 《新唐书》卷二十一礼乐十一,(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461页。
    ⑥ 《旧五代史》,卷一百四十五乐志下,(宋)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第1937、1939页。
    ① 《铁围山丛谈》卷二,(宋)蔡绦撰,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4页。原文缺“变宫”二字,据理校补。
    ② 《隋书》卷一四 音乐中,(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346页。
    ③ 《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十二,(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480页。
    ④ 《隋书》卷一四 音乐中,(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346页。
    ① 《铁围山丛谈》卷二,(宋)蔡绦撰,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4页。原文缺“变宫”二字,据理校补;“此”一本作“谓之”。
    ② 《梦溪笔谈·乐律二》,(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7页。
    ③ 《隋书》卷一四音乐中,(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346页。
    ④ 《辽史》卷五十四,(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6年,第885、887-891页。
    ① 《论“调头”》刘永福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32、37页。
    ② 《隋书》卷一四 音乐中,(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346页。
    ③ 粗体表示均主,粗体加方框表示住字。
    ④ 《(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校勘》,李玫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64—73页。
    ① 其命名法则与前文所述《新唐书·礼乐志》“南诏奉圣乐”说的“又为五均:一曰黄钟,宫之宫;二日太蔟,商之宫;三曰姑洗,角之宫;四曰林钟,徵之宫;五曰南吕,羽之宫”相同。
    ②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五,第7、8页。
    ① 《梦溪笔谈·乐律一》,(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4、25页。
    ① 《旧五代史·乐志》,(宋)薛居正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940页。
    ② 《隋书》卷一四音乐中,(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346页。
    ③ 《隋书》卷七十八,(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1784页。
    ④ 《新唐书》卷二十一礼乐十一,(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461页。
    ① 《曲律》卷二,(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99、100页。
    ① “上”字诸本原文如是,但正宫、大石调、般涉调、大石角所属黄钟一均,理论上不用“上”字而用“勾”字,且当用“六”字,必误。或校“勾”为“六”。“大石角”一本缺“角”字。
    ② “中吕宫”一本缺“宫”字。
    ③ 一本缺“高大石调”四字。
    ④ “高工”一本作“高宫”。“高四”或作“下四”,本均不用“下四”,“下四”误。
    ⑤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7、138页。更详细的校勘请参考《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杨晓霭、李玟撰,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第96、98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45页。
    ② 《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十一,(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473页。
    ① 《宋史·乐十七》卷一百四十二,(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346、3347页。
    ② 《新唐书》卷二十二礼乐十二,(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480页。
    ③ 《梦溪笔谈·乐律二》,(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8页。
    ① “上”字诸本原文如是,但正宫、大石调、般涉调、大石角属黄钟一均,理论上不用“上”字而用“勾”字,且当用“六”字,必误。或校“勾”为“六”。“大石角”一本缺“角”字。
    ② “中吕宫”一本缺“宫”字。
    ③ 一本缺“高大石调”四字。
    ④ “高工”一本作“高宫”。“高四”或作“下四”,本均不用“下四”,“下四”误。
    ①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7、138页。更详细的校勘请参考《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杨晓霭、李玟撰,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第96、98页。
    ② “工”一本作“上”,误。
    ③ 诸本原文为“尺”,然歇指角理论上当用变宫“勾”字结(按北宋律高标准对应蕤宾),“尺”字为其宫音(对应林钟),此当是所谓“借杀”,与前文“蕤宾一律都无”的记载正相吻合。
    ④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40页。更详细的校勘请参考《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杨晓霭、李玟撰,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第96、98页。
    ① 划横线的“调”字后或皆省略一“角”字,这种省略当与《乐府杂录》所说的“商角同用”有关。
    ② “双”与“变”繁体字形相似,疑“变”为“双”之误。
    ③ 《宋史》卷七十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1604、1605页。
    ① 《隋书》卷一四音乐中,(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346页。
    ① 此图据《从编钟编磬铭文看曾侯乙墓出土编磬的国别》,王安潮撰,黄钟,2005年第3期,第70页。
    ① 此处有“三声”、“二声”、“声声”三种异文,郑祖襄《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即其它》一文注云:“这里的‘三声并戾,,清代武英殿刻本《隋书》作‘二声并戾’,唐杜佑《通典·乐》引此段文字作‘三声并戾’。郭沫若译林谦三《隋唐燕乐调研究》注:‘二声’当作‘声声’,‘二’乃重文符,形近而误……《隋书》中华书局标点本作‘三声并戾’。夏野《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引此文及理解仍作‘二声并戾’……黄翔鹏‘中国传统乐学基本理论的若干简要提示,引文作‘三声并戾’……。”《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即其它》,郑祖襄撰,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第121页。笔者同意“三声并戾”的版本,并且认为“三声并戾”与“三声乖应”说的是同一件事。
    ② 《隋书》卷一四音乐中,(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346页。
    ③ 参考《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即其它》,郑祖襄撰,中国音乐学,2001年第4期,第110页。
    ① 《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李玟撰,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01期,第5页。
    ② 《燕乐二十八调释》,丁纪园撰,黄钟,1993年第4期,第1页。
    ① 《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第五章,李幼平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② 《梦溪笔谈·乐律二》,(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7页。
    ① 《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李玫撰,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第11、12页。
    ② 《梦溪笔谈·乐律二》,(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8页。
    ③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8页。
    ④ 只有《梦溪笔谈》采用的黄钟标准才对应俗字谱的“合”字,而两宋工尺字“合”字的音高是不变的。部分学者认为他们是南宋人,所以采用的是大晟律,而不管采用何种律高标准,工尺字的合字音高都对应黄钟,随黄钟音高而变,这是一种误解。仅《武林旧事·天基节乐次》、《高丽史·乐志》等少量文献采用了大晟律。
    ① 《宋史》卷一百二十九乐四,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26页。
    ② 也有直接用十二律律名记谱的,如姜夔《越九歌》,这种记谱形式会受黄钟律高标准影响,但是流行度远不如工尺谱。并且,对照《越九歌》的宫调及用音,其黄钟律高标准并非大晟律而与《梦溪笔谈》一致。
    ① 《宋史》卷一百三十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0页。
    ② 《梦溪笔谈·乐律二》,(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7页。朱熹在《琴律说》中引录了沈括的这段意见。
    ① 为了区别正角调和闰角调,列表时字面上不用“角”而代以张炎所用之“闰”。《词源》以“闰”称变宫之音,即“闰宫”之省称。宋人又以“仲吕”通“中吕”,下表统一使用“中吕”,就不一一标注了。
    ① 二十八调所用二变为变徵、变宫,虽常冠以“俗乐”、“燕乐”字样,其乐律理论却可以全然视作八十四调旋宫理论的一部分,本质上不存在雅俗对立。
    ① 藤原师长《三五要录》所载旋宫法记载了完整的八十四调“为”式律吕名,据说是唐《乐书要录》的佚文。由于《乐书要录》全书失传已久,本表暂以本土文献的记载情况为主。
    ② 《武林旧事》,(宋)周密撰,中华书局,2009年,第26页。
    ③ 《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八,(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6153-6184页。
    ④ 各本“娑”或作“婆”。又佛教三千大千世界总称“娑婆”(梵saha),意为能忍受。
    ⑤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8、262页。
    ① 《新唐书》卷二二一下西域传下,(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6262页。
    ② 《碧鸡漫志》“伊州”条引王建诗云“林钟商,今夷则商也,管色以‘凡’字煞,若侧商,即借‘尺’字煞”,则侧商调本非大石调的别称,七商皆可有其对应的侧商调。《碧鸡漫志》卷第三,(宋)王灼撰,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99、100页。
    ③ 《隋书》卷一四音乐中,(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346页。
    ④ 据《唐宋词格律》转引,龙榆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73、174页。
    ⑤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48、262页。
    ⑥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墨海会壶本,1921年上海博古斋影印本,第117册。
    ① 《碧鸡漫志》卷第三,(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99、100页。
    ② 《武林旧事》,(宋)周密撰,中华书局,2009年,第27页。
    ③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三第7页。
    ④ 《武林旧事》,(宋)周密撰,中华书局,2009年,第27页。
    ⑤ 原文用工尺字的减字形式,今译为对应工尺字。
    ① 道宫上字住,与双调住字相同,而中昌宫与双调是同均关系,中吕宫用下一、尺而字,“带尺一双声”,则双调亦“带尺一双声”,而这个“尺一双声”是因为“上”字“太下而折”得到的。郑孟津进一步认为“双声”即吹管类乐器的“叉口”吹法,因在筒音为“人”的管上,需发“尺一”双声才能获得“上”字。参考《宋词音乐研究》,郑孟津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② 《宋史》卷七十一律历四,(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1605页。
    ③ 《教坊记笺订》,(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订,中华书局,1962年,第8页。
    ④ 《新唐书》卷二十一礼乐十一,(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472页。
    ⑤ 《唐会要》卷三十三,(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第617页。
    ⑥ 参考《唐代的道曲和道调》,王小盾撰,中国音乐学,1992年第2期,第18、21页。
    ⑦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墨海金壶本,1921年上海博古斋影印本,第117册。参考《(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校勘》,李玫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64-73页。
    ⑧ 此按唐魏延陵律或北宋和岘律言。
    ⑨ 按张文收律高。《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下,(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6314页。
    ① 《碧鸡漫志》卷五,(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6、117页。
    ② 《唐会要》卷三十三,(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第618页。
    ③ 《隋书》卷十六律历上,(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408页。
    ④ 《北梦琐言·王氏女》有“散水宫”。《北梦琐言》逸文补遗,(五代)孙光宪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2002年,第453页。
    ⑤ 《唐俗乐调与随月用律》,陈克秀撰,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3期,第50、51页。
    ① 按北宋和岘律。
    ② 王灼在这段文字中将律昌名黄钟宫和俗名黄钟宫混淆了。另《清真集》中的“黄钟”或为“黄钟调”的简称而非“黄钟宫”的简称。
    ③ 《新唐书》卷二二二下南蛮传下(宋)欧阳修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6314页。
    ④ 《梦溪笔谈》,(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7页。由于今古律高差两律之说不能解释“大吕调”这一称谓,胡道静校本将这两处分别理校为:“今南吕调,乃古林钟羽”,“黄钟羽,又名大石调”,皆无可靠的版本依据。(胡校视“今燕乐二十八调布在十一律”一段话中的“林钟羽”为“之”式命名,笔者认为这里的“林钟羽”当是“为”式命名,二处皆不必改,可对照前表。)参考《梦溪笔谈》,(宋)沈括撰,上海书店,2003年,第50、244页。
    ①《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乐十七,(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342页。
    ②据《(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一文转引,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4期,第21-28页。
    ③并非“犯调”。
    ④《(乐星图谱)口诀四种之译解研究》,何昌林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3年第04期,第78页。
    ⑤参见《商角同用》,洛地撰,中国音乐,2004年第3期,第6-12页;《唐代二十八调体系为七宫四调结构》,赵为民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3—12页。
    ① 洛地以此则材料为高宫律位不在大吕而在太簇的证据,笔者认为并不妥当。参考《“高宫”律位》,洛地撰,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第44页。
    ② 《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日)林谦三撰、潘怀素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第88页。
    ① 《文献通考》卷一百四十八乐考二十一,(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第1296页上。
    ② 这段文字虽犯了将调性相同的一类调等同于一调的错误,但宫调以婆陀调为首,羽调以般涉调为首,皆唐太簇一均,故推测大乞食调为大食调的别称。前文已经推测“乞食调”是高大石调;也有可能“大食调”、“乞食调”本是两调,陈肠将二者混为一谈造出了“大乞食调”这个称谓。
    ① 或以“调头”、“调首”称“杀声”,是很不妥当的。《乐府杂录》云“太宗于内库别收一片铁,有似方响,下于中吕调头一运,声名大吕,应高般涉调头”,按唐肃宗改律后魏延陵律标准,中昌调均主为夹钟,杀声为黄钟,高般涉调均主为大吕,杀声为无射,可知“调头”是“均主”的同义词而不是指“杀声”。
    ② 三种排序可分别以《词源·十二律吕》、《乐府杂录·五音轮二十八调》、《事林广记·乐星图谱》为代表。
    ① 并非“之调”一种,“为调”一种;亦非“右旋”一种,“左旋”一种。且“之调式”、“为调式”是一种有缺陷的概括,说见后文。
    ② 《词源》、《事林广记》所列为减字谱字,还原为对应工尺字以便对照。
    ③ 《词源》七宫十二调较《宋史·乐十七》用多高宫一调。
    ④ 有24音分的差异存在,两律之间的音分差为90或114不等(十二平均律音分差恒为100),具体计算可参考沈冬《蔡元定十八律理论评议》,台湾大学复印资料影印件,第143页。
    ⑤ 原图采用双色为标示,考虑到发表刊行条件改用不同深度灰度的底色并缩小了原图。
    ① 闰角调多一音,在宫、商之间,若还原成正角调,正对应正角调的变徵音。以黄钟为均主时,这个音律在应钟,可能就是“八音之乐”的“应声”。
    ② 《通典·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宫》一节以左旋、右旋两种顺序阐述了旋宫法。
    ③ 六十调系统,仅以宫商角微羽五音为调,变宫不为调,其角调当是正角。但正角调本质上也可以视为对应闰角调(此就其音乐实质而言,材料作者是否有意识将角调视为闰角是另外一个问题),故也将俗乐七角包括在内了。
    ① 如第二行高宫之夹清商音,理论上用,按《补笔谈》不用,故不加底色。
    ② 《事林广记·乐星图谱》蕤宾之闰注俗名为“歇指调”,下林钟之商亦注“歇指调”,易知蕤宾之闰俗名之“歇指调”为“歇指角”之误,类似的错误有三处。据《(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一文转引,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4期,第24页。
    ③ 这是据理推测的结论,但现传《梦溪笔谈》各版本此处确实都作“尺”。
    ① 以每均七调为例,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和宫、徵、商、羽、角、变宫、变微两种顺序。
    ① 有的学者采用“调头”来指住字,也是不妥当的。揣摩《乐府杂录》原文,“调头”为“均主”的同义词。
    ① 《事林广记·乐星图谱》原图八十四调中有两处“无射宫”、两处“中管高大石调”、两处“歇指调”,而缺“无射商”、“中管高大石角”、“歇指角”。放在其整体排序下考察,并对照《词源》等典籍的记载,易知黄钟为调之“无射商”误作“无射宫”、大昌为调之“中管高大石角”误作“中管高大石调”、蕤宾为调之“歇指角”误作“歇指调”,今据理正,并在表中加黑体。参考《<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4期,第23—25页。
    ① “丁”字当通“顶”,取“顶”字左旁;《词源·讴曲旨要》中说的“丁住”可能与之有关。考虑到“背风香”、“反风香”的调名,“反”和“背”应是类似的意思;至于“反”会不会和“犯”有关则不敢断言。白石旁谱中部分双字谱的解读与此有关。
    ② 为四十八调系统。
    ① 由于商调与对应角调称谓上的成组对应,应该把角调视为闰角,如此商调和对应角调属同均关系。如果把角调视为正角,则这个角调的音乐实质并未变化,但商调和对应角调不再是同均关系,这就无法解释诸如“越调”与“越角”、“双调”与“双调”这样的称谓对应了,也无法解释《乐府杂录》羽、角、宫、商的排序。
    ② 以“四声”为纵坐标排序时这个规律更加明显。
    ① 洛地在《“高宫”律位》、《“犯”》等文中则认为宋人对二十八调的排序都错了,只有《乐府杂录》的排序是正确的,越角住字在黄钟(唐张文收律太簇)而不在宋代典籍记载的南昌(唐张文收律应钟)。
    ②这里要注意,“律吕四犯”本来四调为一组,按十二律分十二组,这张去除中管调后所得之表也是四调为一组,分七组,但这个七组的划分方式和之前十二组的分法是不同的,不能理解为十二组中去掉五组取其七。
    ① 十工尺字分高下共十六字,对应十二律加四清声,《辽史·乐志》的作者却不知工尺字有高下之分,认为十个工尺字对十二律还差两个,由此亦可知《辽史·乐志》非出行家之手。
    ① 《白石道人歌曲》陆本部分曲调注有律吕名。
    ② 《清真集》本为周邦彦全集之称,后为词籍之专名,另有以《片玉集》为名者。关于周词的版本,可参考吴则虞、罗忼烈、孙虹数家校例,容不赘言。
    ③ 《清真集笺注》,(宋)周邦彦撰,罗忼烈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首语第4页。
    ① 《碧鸡漫志》,(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0页。
    ① 《宋史·乐志》所载为《满庭香》而非《满庭芳》,尚不能完全确定《宋史·乐志》所载即是词调之《满庭芳》。
    ② 《宋史·乐志》、《武林旧事》、《齐东野语》二书所载为相关大曲《绿腰》(六么)的宫调而非《六么令》之宫调。
    ① 实际上俗名中与律吕名类似者除“林钟商”、“林钟角”以外皆源于唐肃宗改律前之律吕名。
    ① 正调有三种不同的传统,其中最常见者乃以第一弦为黄钟,以第三弦中吕为宫音。
    ② 可参考《略论古琴的五音正调与十二律旋宫弦法》,丁纪园撰,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
    ③ 这样按北宋律高来解释“林钟”有一个问题,按《乐府杂录》“林钟角”之俗名唐代就有了。
    ①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第一辑,古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0页。
    ②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第一辑,古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34-35页
    ①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撰,四川人民出版社套印本,1987年,卷六,第4页。
    ②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六,第1、2页。
    ① 诸本原作“中吕宫”,宋本“偏犯”原作“偏和”。部分学者认为“中吕宫”当校改为“中吕调”,如此“中吕调”与“正宫”为同住字相犯关系。其论自有道理,但唐宋犯调理论既各有出入,这样校改似不够谨慎。
    ② 据《(乐星图谱·犯调歌诀>疑点之考释》转引,陈应时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第70页。此条宋刻多有明显错讹,清代以来学者陆续有校正,今以杨荫浏所正为准,陈文并引录了宋本原文。
    ③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7、138页。
    ④ 《碧鸡漫志》卷四,(宋)王灼撰,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3页。
    ⑤ 《碧鸡漫志》卷五,(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6、117页。《词话丛编》断句作“大石调《西河》,慢声犯正平”,微误,今改正。
    ⑥ 《碧鸡漫志》卷五,(宋)王灼撰,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1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2、253页。
    ② “丁”字当通“顶”,取“顶”字左旁;《词源·讴曲旨要》中说的“丁住”可能与之有关。考虑到“背风香”、“反风香”的调名,“反”和“背”应是类似的意思;至于“反”和“犯”音近,二者会不会有关则不敢断言。白石旁谱中部分双字谱的解读亦与此有关。
    ① 此处当是下凡,疑其符号脱一圆圈。
    ② 亦即“尖一”,由一字超吹而得
    ③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3页。
    ① 《(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2期,第26页。
    ② 《(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2期,第26页。
    ① 参考《(乐星图谱·犯调歌诀)疑点之考释》,陈应时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5年第l期;《(乐星图谱)口诀四种之译解研究》,何昌林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乐星图谱)再探——与陈应时同志讨论》,何昌林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第3期。
    ① 《犯》,洛地撰,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亦收入《词体构成》一书,参考《词体构成》,洛地撰,中华书局,2009年。
    ② 其称谓方式多用律吕名,与其他典籍多用俗名不同。
    ③ 陈刻有“黄钟商”三字,陆本则注“此曲双调,世别有大石调一曲”。姜词与周词体格颇不同。
    ① 故“毕曲”与“住字”又不能等同,“毕曲”为每段乐曲结束处的“住字”。
    ① 其称谓方式多用律吕名,与其他典籍多用俗名不同。
    ② 陈刻有“黄钟商”三字,陆本则注“此曲双调,世别有大石调一曲”。姜词与周词体格颇不同。
    ① 《词调名辞典》,吴藕汀撰,上海书店,2005年,第33、34页。
    ② 关于各种句群在词调中复见的统计可参考《词的解构》第四章,伍三十撰,扬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① 宋代词调《新雁过妆楼》别名《八宝妆》,与此不同。
    ② 《曲律》卷二,(明)王骥德撰,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第98页。
    ①《碧鸡漫志》卷四,(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5、106页。
    ②《唐会要》卷三十三,(宋)王溥撰,中华书局,1955年,第618页。
    ③《隋书》卷十六律历上,(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第408页。
    ① 不过,因对唐宋间黄钟律高变化不明所以,王灼得出了“水调”是“中管林钟商调”(俗名,北宋夷则之商)的结论则并不正确。
    ② 《乐府诗集》云:“水调,商调曲也。唐曲凡十一叠,前五叠为歌,后六叠为入破。”
    ③ 旋律和文辞的先后问题和主从问题并不能完全等同,辞在曲先不等于曲跟着文字走,“依字行腔”不等于“以文化乐”。词调传播的路径不能单线式看待,容第七章再谈。
    ① 《梦溪笔谈·乐律一》,(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3页。
    ② 《碧鸡漫志》卷三,(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98、99页。
    ③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四,第1页。
    ④ 《新唐书》卷二十一,(宋)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1975年,第476页。
    ① 《宋朝事实类苑》卷十九典礼音律,(宋)江少虞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30、231页。
    ① 下文标示方法参考《词的解构》,伍三土撰,扬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词的解构》一文提出的数字化记谱法还能标示句中平仄,因本文的论题关注点在节奏,平仄就不一一标示了。
    ②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六,第1、2页。
    ① 施蛰存先生曾猜测“影”字通“引”,认为《瑞鹤仙引》或由《瑞鹤仙令》引申而来,但随即表示不敢肯定,笔者认为此说根据不足,且“影”、“引”二字分属两个韵部,宋时读音本自不同。又“引”乃琴曲之一体,如王安石《千秋岁引》、范成大《归去来兮引》,或以为即是“引子”,为大曲之一部分。
    ① “操”、“引”、“吟”皆琴曲之名,最初含义或有差别,但苏轼的这段词序似乎并未严格区分,词序中《醉翁引》当即指欧阳修的骚体《醉翁吟》。《东坡词编年笺证》,薛瑞生笺,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388页。
    ① 《高丽史·乐志》卷二十五,(朝鲜李朝)郑麟趾撰,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影印成宗(1470-1494)乙亥字本,第541、546页。
    ① 唐教坊大曲有《杨下采桑》,《羯鼓录》作《凉下采桑》,属“太簇角”,相当于北宋黄钟之正角,林钟之闰角(歇指角)。
    ① 《宋史·乐十七》载大曲、曲破仅用十八宫调,较张炎所论十九调又去高宫一调。
    ② 个人怀疑这两个称谓源于古琴弦序,应在南宋通行19调范围内。今提供一种猜测性意见,将“宫调”定为古琴正调“中吕宫”(原文“中吕宫”则为“中吕调”之误,说见后文),“角调”则参照同时代典籍所用宫调范围定在“黄钟羽”。廖奔怀疑“宫调”、“角调”有漏字,参考《由(唱论>时代、宫调递减节律到明人九宫十三调》,廖奔撰,中华戏曲,2003年02期。
    ③ 二书又抄录《唱论》,此处为曲目部分的统计。
    ④ 此宋代律吕名,俗名“中吕宫”,因历代黄钟律高的变化,唐宋两代律吕名有两律的错位,唐代律吕名“中吕宫”成了宋代的俗名。
    ① 宋代只有宫调性的调可称“宫”,“双调”、“商调”、“越调”是不能称“宫”的,所谓“元九宫”的称谓是不严谨的,严格地说应该叫“九调”。又“元九宫”字面上是5宫、4商、5羽,实际上是3宫、4商、2羽,“仙吕”、“中吕”误“调”为“宫”,说见后文。
    ② “仙吕”、“中吕”误“调”为“宫”,说见后文。
    ③ “仙吕”、“中吕”、“南昌”各有“宫“、“调”两名,又别有“高平调”(曲目较少),表明上是七个调,实际上只是“仙昌调”、“中吕调”、“南吕宫”三调而已,说见后文。
    ④ 《唱论》中的“宫调”、“角调”性质不明不论。
    ⑤ 参考《<九宫大成)宫调与燕乐二十八调之关系》,吴志武撰,音乐研究,2008年02期,第53—64页。
    ①“双调”目下“夹钟宫俗歌”实为真正的“中昌宫”。
    ① 参考《两部金代诸宫调作品的宫调分析——兼述与元杂剧宫调相关的问题》,郑祖襄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第4页。
    ② 蒋孝《十三调南曲音节谱》中的“中吕调”不误,而双调目下的“夹钟宫俗歌”之“夹钟宫”(此宋代律吕名,俗名“中吕宫”,因历代黄钟律高的变化,唐宋两代律吕名有两律的错位,唐代律吕名“中吕宫”成了宋代的俗名)才是真正的“中吕宫”。
    ① “双调”目下又有“夹钟宫俗歌”,这个“夹钟宫”在宋代是俗名“中吕宫”的律吕名(因历代黄钟律高的变化,唐宋两代律吕名有两律的错位,唐代律吕名“中昌宫”成了宋代的俗名),和“双调”是同均关系,它才是真正的“中吕宫”。
    ② 参考《两部金代诸宫调作品的宫调分析——兼述与元杂剧宫调相关的问题》,郑祖襄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第4页。
    ① 参考《工尺谱记谱系统从固定到可动的演变》,李攻撰,《中国音乐学》,2012年01期,第101—112页。
    ① 《宋元燕乐调煞声问题初探》,稚辰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第32页。
    ① 《白石道人歌曲》,卷三,第7页。以下凡同卷依次排列之谱,不一一标出页码。
    ①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王耀华等撰,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32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3页。
    ①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王耀华等撰,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33页。
    ①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从书第一辑,古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27页。
    ②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9页。
    ③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5、256页。
    ④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3、254页。
    ⑤ 《(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2期,第26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① 《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赵玉卿撰,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博士论文,第61页。
    ① 《姜白石俗字谱歌曲之,号》,赵玉卿撰,中国音乐,2012年第3期,第38—44页。
    ①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9页。
    ②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3、254页。
    ③ 此处当是下凡,疑其符号脱一圆圈。
    ④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3页。
    ① 《姜白石俗字潜歌曲之(?)号》,赵玉卿撰,中国音乐,2012年第3期,第41页。
    ②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二第5页。
    ③ 《<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2期,第26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5、256页。
    ②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3、254页。学者或认为“急为胜”乃“急无胜”之误。
    ① 李玫在《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一文中认为“这只是设想黄钟律管为闭管,根据闭管公式计算的结果,所以只能权作参考。而真正可以作为实际音高数据的只有现在已知的大晟律和西安鼓乐管乐器的筒音。”虽然计算所得绝对音高只能作参考,但隗芾先生参考了历代文献中关于某两种律高标准差异的记录,故其表中不同律高标准的相对差距可信度是很高的。对今存大晟钟的测音结果黄钟音高约为c1,隗芾先生计算所得为dl,约差两律。仔细对比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一文提供的成组数据,可知由于测音条件和磨损等因素的影响,其误差最大可能接近一律。参考《隋至宋乐律递变考(上)》,隗芾撰,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第301—304页;《隋至宋乐律递变考(下)》,隗芾撰,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2期,第304-309页:《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第五章,李幼平撰,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李玫撰,中国音乐学,2010年第1期,第11、12页。
    ② 《宋史》卷一百三十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1页。
    ① 词家习用“双调”之称,易与二十八调中特定宫调名混淆,故回避。
    ①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五第六到八页。
    ② 《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2002年,逸文补遗,第453页。
    ③ 《梦溪笔谈·乐律一》,(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8页。
    ④ 《宋史》元脱脱等撰,志第八十二乐四,中华书局,1977年,第3026页。
    ⑤ 《宋史》元脱脱等撰,志第八十四乐六,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0、3052页。
    ⑥ 《孟子注疏》,(汉)赵歧注,(宋)孙爽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2、43页。
    ① 《铁围山从谈》,(宋)蔡绦撰,中华书局,1997年,卷二第23页。蔡绦的解释恐怕有一些混乱,中昌相对黄钟来说并非其徵音,黄钟相对林钟来说亦非其微音(这里说反了,当足林钟视黄钟为徵)。
    ② 余以为“中腔”即中声之腔,此曲乃变黄钟之徵,说见第五章。
    ③ 西乐理论的“调式”概念本身不包含对乐句结束音的限定,虽然乐曲往往结束于主音但却并非必须结束于主音,也有不少开放式结构的乐曲例外。
    ④ 《北史·万宝常传》、《教坊记》皆载万宝常语,论《安公子》一曲“宫声往而不返”,但《安公了》一曲,《唐会要》谓太簇角,宋时有二体,《乐章集》、《碧鸡漫志》皆谓分入般涉调、中昌调,皆羽调。又《碧鸡漫志·凉州曲》载宁王宪语论《凉州》一曲“宫离而不属,商乱而加暴”。二人的话皆就曲论曲,非特指微调而言,姜夔借用其语尔。
    ⑤ 宫徵商羽角是一个相生循环,由于三分损益法自身的缺陷,不能实现严格意文上的循环,当以角音再生宫音进入第二个循环时,所得的音从虽可视为宫但与第一次循环起始的宫音实有差异,故称变宫,变宫所生之音与第一次循环的徵音接近但有差异,故称变徵。说见《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9页。
    ① 词序既然说是徵调性,似也非二十八调中俗名商调的夷则之商。
    ② 《白石道人歌曲》“古今谱法”与《宋史·乐志》所引姜夔《七弦琴图说》所显示的调弦法正以第三弦仲吕为宫。
    ③ 今传古琴之调名,已经失去唐宋旋宫理论的完整含义,按唐宋时的旋宫理论,先定宫音之律高以定一“均”,“均”中七音中取一为住字而定“调”,“均”、“调”二层次很明确。后世所谓“调”其实只相当于唐宋旋宫理论的“均”,琴家有不称“调”而称“均”者,是相对符合旋宫古意的称谓方式。黄祥鹏先生认为在音乐研究中要重视名实不符的现象,不能简单地以今证古,古琴调名之混乱可为一例。由于古琴调弦法除最常见的以第一弦为黄钟第三弦中吕为宫者为正调的传统外还存在以第一弦为黄钟为宫,第三弦为黄钟为宫等不同的说法,历代律高标准又有变化,今传之古琴调名颇有不能一望便知其名义所起者。部分后世琴人所新立之别称更与传统旋宫理论格格不入,如王坦以第三弦为根据,仲吕均的宫声在三弦,故称为“宫调”,黄钟均的三弦为角声,称为“角调”,而无射均的三弦为徵声,故称“微调”;又如王宾鲁以正调的三弦为黄钟,紧五弦则为仲吕,故称无射均弦式为“仲吕调”,若与古旋宫之意相对照皆名实不符。可参考《略论古琴的五音正调与十二律旋宫弦法》,丁纪园撰,音乐研究,1991年第1期。
    ① 《勖笛下徵调与<微招>宫调辨》,席臻贯撰,交响,1990年第3期,第10页。
    ② 本表工尺字与十二律的对位采用北宋太常律高,也就是《梦溪笔谈》所用的标准。实际上对照可知张炎、姜夔、朱熹、蔡元定、陈元靓在表述乐律问题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与《梦溪笔谈》相同的律高标准,因为只有这样的黄钟才对应俗字谱的合字,而两宋工尺字合字的音高是不变的。部分学者认为他们是南宋以后的人,所以采用的是大晟律,而不管采用何种律高标准,工尺字的合字音高都对应黄钟,随黄钟音高而变,这是一种误解。
    ③ 宋之林钟大约相当于唐之南吕。
    ① 关于标示节奏和装饰音的双字谱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争议,但不影响本文的讨论。另由于书写形式和误抄的问题,部分谱字数量的统计或存在少许误差,如在白石旁谱中,“勾”字有时是“尺”字的误写。
    ① “杀声”、“住字”是一个比“毕曲”大的概念,二者需要辨析。“杀声”、“住字”指每个乐句的结束音,而“毕曲”特指整首乐曲的结束音,即最后一个“住字”。从《白石道人歌曲》的实例看,宋人习惯以“毕曲”来断定整首乐曲的宫调。
    ① 《晋书·志第六·律历上》,(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第484页。
    ① 本曲旁谱在十七首中为抄写较工整者,中吕所对之上字的减字谱谱字误抄为他字的可能性极小。
    ② 《晋书·志第六·律历上》,(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第484、485页。
    ③ 《晋书·志第六·律历上》,(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第483、484页。
    ④ 《晋书·志第六·律历上》,(唐)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第485页。
    ① 《晋书》之笛调为单层次调体系,其所谓“调”实乃旋宫理论“均”、“调”二层次中的“均”这一层次,意义与双层次调系统的“八十四调”之“调”有别。
    ② 《梦溪笔谈·乐律》云“下微调法,林钟为宫,南吕为商。林钟本正声黄钟之徵变,谓之下徵调。”理解与姜夔同。
    ③ 关于“下微调”,后世或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仅以姜夔词序和词序中提到的《晋书》之记载为主要讨论对象,不涉其余。
    ① 《避暑录话》卷下(宋)叶梦得撰,从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56、57页。
    ②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五,第7、8页。
    ③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3、254页。
    ④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⑤ 《铁围山丛谈》卷二,(宋)蔡绦撰,中华书局,1983年,第23、24页。
    ⑥ 《乐府指迷》,(宋)沈义父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83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①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9页。
    ① 《碧鸡漫志》卷一,(宋)王灼撰,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80、81页。
    ② 《所谓“一字一拍”》,慕侠撰,读书,1993年第3期,第104页。
    ③ 《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第252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② 参考《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9、60页。
    ③ 以下只录调名,词题、词序皆省略。
    ①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五第六到八页。
    ① 旧称“双调”,为了避免和宫调名中的“双调”混淆本文回避这个词,改称“两段式词调”。
    ① 参考《唐宋词通论》,吴熊和撰,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9、60页。
    ① 《碧鸡漫志》卷一,(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80、81页。
    ② 《碧鸡漫志》卷三,(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1、102页。
    ③ 《碧鸡漫志》卷四,(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3页。
    ④ 《碧鸡漫志》卷五,(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1页。
    ⑤ 《碧鸡漫志》卷五,(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16、117页。
    ①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卷五,第7、8页。
    ②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③ 《对明代之前无定量节拍的一个否定——基于南宋(遏云要诀)尾声与后世曲学文献的记载》于韵菲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第39页。
    ① 参考《(浑成集)中宋代(娋声谱>与(小品谱)考释》,丁纪园撰,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4期,第60一65页。
    ① 参考《宋元古谱<愿成双>初探》,吴钊撰,音乐艺术,1983年第3期,第1-10页。
    ① “换头”并非仅指过片二三字,上下片基本相同的词调,凡上下片第一均拍有差异者均可称为“换头”。
    ② 以数字标示节奏;上下划线和点号标示律句的平仄,删除线表示常见拗句,着重号表示非常见拗句:+号用于分隔句群,对应音乐上之“均”(乐句),末尾所押韵为主韵;这里仿照数学上提公因子的方式把均拍处的韵脚符号放到了括号外,括号内的韵脚则为次要韵脚。就于本章节的论点,只需要对比其上下片句法之关系即可,关于数字化的记谱方式更详细的说明参考《词的解构》第四章,伍三土撰,扬州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① 此调旧谱多断作两片,误。
    ① 《碧鸡漫志》卷三,(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1、102页。
    ① 《白石道人歌曲通考》,丘琼荪著,音乐出版社1959年,第75页。
    ② 或为“大”字。
    ③ 《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日)林谦三撰,潘怀素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第7-28页;《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第158—210页。
    ① 《狮子序》虽称“重头”,其旋律段1与旋律段3亦非完全相同,曰“重”日“换”似不甚严谨。《狮子序》的“尾”与“重头”字样之间隔了两个音符;《愿成双》谱中作“换头”者,“换头”二字紧接在“尾”字之后;而敦煌曲谱中“重头”字样或贴在“尾”字之前,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② 《碧鸡漫志》卷三,(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1、102页。
    ③ 《词源》卷上,(宋)张炎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① 《乐府指迷》(宋)沈义父撰,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83页。
    ① “顿”、“住”二字本为音谱中字,非为文字而设,《白石道人歌曲》亦不乏句中字用“顿”、“住”之例,惟绝大多数在韵脚处耳。
    ② 此外有力,数量较少。又有7,多用于非韵句末尾或句中,偶见于韵脚处。
    ③ 泛声古来有之,又有有实义与无实义之分,前者若“竹枝”、“女儿”,歌诀所论为无实义者。
    ① 十七首中慢曲十二首,三段式双曳头之《秋宵吟》除外。又“双调”之称易与宫调名相混,改以“双片”或“两段式”词调称之。
    ② 《角招》、《凄凉犯》上片倒数第三字有符号,下片倒数第三字无符号。《惜红衣》下片、《长亭怨慢》下片和《扬州慢》上下片倒数第三字用9,余处皆用7。《暗香》下片之1或是7之议抄。从《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情况看,“叠顿声,,处多用符号7,但亦有用大顿符号9者。
    ③ 《对明代之前无定量节拍的一个否定——基于南宋(遏云要诀>尾声与后世曲学文献的记载》于韵菲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第39页。
    ④ 《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第250、251页。
    ⑤ 《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第258、259页。
    ① 《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第158—210页。
    ②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从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③ 从《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情况看,“叠顿声,,处多用符号7,但亦有用大顿符号9者。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3、254页。
    ② 或将敦、措二字点断,认为敦、掯各是一种符号。《(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992年第2期,第26页。
    ③ 邱琼荪以为“掯”为“拍之轻者”。
    ④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9页。
    ⑤ 或谓“匀”字通“均”。
    ⑥ 邱琼荪以为“宫拍”类似“正板”,“花拍”类似“赠板”。前文已经论述,宋代词乐“拍”之分布不是均匀的,和后世乐曲“拍板”、“板眼”的情况有相当的区别,不宜如此类比。
    ① 部分学者释该符号为“反”。
    ① 《梦溪笔谈·补笔谈·乐律》,(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139页。
    ② 《(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2期,第26页。
    ③ 或将敦、措二字点断,认为敦、掯各是一种符号。《(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2期,第26页。
    ④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57页。
    ① 《梦溪笔谈·乐律一》,(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第23页。
    ① 《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254页。
    ① 《战国策》卷一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95、396页;《史记》卷七五,中华书局,1982年,第2359页。
    ② (清)刘熙载:《艺概》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106页。
    ③ 《乐府诗集》卷三○、卷三九,中华书局,2003年,第446、542、545、546页。
    ④ 参见余冠英:《乐府歌辞的拼凑与分割》,载《古代文学杂论》,中华书局,1987年。
    ① 参见王昆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第七章第一节,中华书局,1996年。
    ② 《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843页。
    ③ 分别见《全唐诗》卷七九八,中华书局,1985年,第8974页;《旧唐书》卷三○,中华书局,1975年,第1085页。
    ① 《新唐书》卷一八六、卷一六八,中华书局,1975年,第5351页、5129页;《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第495页。
    ②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第254页。(宋)陆游:《长短句序》,载《陆放翁全集》卷一四《渭南文集》。
    ③ 参见王小盾以下论著:《唐代酒令与词》,载中华书局《文史》第30辑,1988年;《唐代酒令艺术:关于敦煌舞谱、早期文人词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上海知识出版社,1995年;《从词体形成的条件看词的起源》,载《扬州师院学报》1995年第3期。
    ① (宋)赵令峙:《侯鲭录》卷七,中华书局,2002年,第184页。
    ② 《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二八《礼乐》,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第436册,页565下-566上。
    ③ 《宋史》卷一三○《乐志》,中华书局点校本,第3030页。
    ④ 《词话从编》据知不足斋从书本校录,中华书局,1986年,第一册,第73页。
    ⑤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下册第537页。
    ⑥ 《朱了语类》卷七八,中华书局点校本,1986年,第2005页。《晦庵集》卷三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4册,页62上。
    ⑦ 《词体构成》,第284页。
    ①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628页。
    ② 《词体构成》,第316-317页。
    ③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5页。
    ④ 《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73页。
    ⑤ (宋)王灼:《碧鸡漫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87页、114页。
    ⑥ 《湘山野录、续录、玉壶清话》,中华书局,1984年,第67-68页。此条又见释惠洪《冷斋夜话》。
    ⑦ (宋)程大昌:《演繁露》,中华书局,1985年,第199-200页。
    ① 《词体构成》,第284-286页。
    ② 因统计时将同名异体者视为两曲,故本文数据与洛地先生不同。
    ③ 部分词调有三次以上的宫调记录,兼具一、二类情况:故此数据与第一类的81调有交集,交集者约22调。如此统计,第一、第二类型共约112调。而下文第三、第四、第五类型亦有若干词调与前两类有交集。
    ① 《词体构成》,第215页。
    ② 《白石道人歌曲》,卷三,第七页、第八页;卷四,第一页。
    ③ 《白石道人歌曲》,卷五,第二页。
    ④ 《白石道人歌曲》,卷五,第七页。
    ⑤ 参看丘琼荪:《白石道人歌曲通考》,音乐出版社,1959年;赵玉卿:《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博士论文。
    ① 参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39页。又《词体构成》,前言第6页。
    ② 本图借用程序流程图的符号,圆角矩形表示起始或终止,直角矩形表示传播过程,菱形表示在两种情况中选择。历史现象不是标准程序,故有一点不同,标准程序流程图只能有一个起始框和一个终止框,各有一个出入口,本图的两个圆角矩形都有多个出入口,表示可以于此开始也可以于此结束。
    ① 比如沈遵就找苏轼为琴曲《醉翁吟》配词,之后又找叶梦得为自己别的琴曲配词,见苏轼《醉翁操》词序与叶梦得《避暑录话》。《避暑录话》卷下(宋)叶梦得撰,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56、57页。
    ② 这里没有用“决定”这个词,至于二者具体配合得形式见后文。
    ① 在一韵到底的词调中,平韵仄韵不混用、入声独用的现象恐怕都不是因为青乐的约束而是源于近体诗和文赋理论的习惯;改平韵为仄韵可能出于音乐上的原因,也可能不是,分析见后文。
    ② 如张炎《西子妆慢》词序云:“吴梦窗自制此曲,余喜其声调妍雅,久欲述之而未能。甲午春,寓罗江,与罗景良野游江上。绿阴芳草,景况离离,因填此解。惜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
    ③ 这里又没有用“决定”这个词,影响了多少,在哪些要素上影响,还是见后文。
    ① 如姜夔《暗香》词序云:“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② 其上者如苏轼,《避暑录话》载东坡赋《临江仙》故事云:“复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与客大歌数过而散”;其下者如《宣和遗事》所载窃杯女子。
    ③ 如《青楼集》载歌妓张玉莲“南北旧曲,其音不传者,皆能寻腔依韵唱之……南北令词,即席成赋,审音知律,时无比焉”。
    ④ 如赵长卿《朝中措》词序云:“曾端行,予与之往还。一日作楼于南山,仙源醉赏,酒中作词,书于壁。坐前数妓乞词而歌,以劝大白。因有所感,再和前韵。”
    ① 参考《从琴曲到词调——宋代词调创制流变示例》,昌肖奂撰,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第3期,第66—71页。
    ② “操”、“引“吟”皆琴曲之名,最初含义或有差别,但苏轼的这段词序似乎并未严格区分,词序中《醉翁引》当即指欧阳修的骚体《醉翁吟》。《东坡词编年笺证》,薛瑞生笺,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388页。
    ③ 《词话从编》,唐圭璋主编,中华书局,1986年,第944页。
    ① 《词品》卷二,(明)杨慎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② 《古今词统》,卷六,(明)卓人月编,明崇祯刻本PDF影印件,第二十四页。
    ③ 《张询古(五代新说)考论》,罗宁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年第2期,第60-69页。
    ① 《投辖录》,(宋)王明清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大观本,2001年,第3885页。
    ② 宋代以来名《古今词话》的典籍共三种,这里提到的当是明末清初作者不详的《古今词话》(此书见引于王奕清《历代词话》),既不是宋杨湜所撰也不是清沈雄所撰。
    ③ 《钦定词谱》云“此亦贺词体也,但摊破贺词前段第一、二、三句四字三句,作六字一句,七字一句异。元倪瓒词,前段起二句‘楼上玉笙吟彻,白露冷飞璚佩块’,正与此同。”
    ④ 《词律》(清)万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484—485上页。
    ① 《词调名辞典》,吴藕汀撰,上海书店,2005年,第133、134页。
    ② 《演繁露》,(宋)程大昌撰,中华书局,1985年,第199、200页。
    ① 政和七年诏改《六州》为《崇明祀》。《宋史》卷一百四十,(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3305页。
    ② 遍检《宋史·乐志》,《六州》一调凡数现,为和岘等人所作,约有三格,考其节奏当为同一曲,略有变化而已。
    ③ “秦亡草昧”一首同归十刘潜、李冠二人名下,字句小异,计为一首。
    ④ 世无豪放派,故曰“所谓”。
    ⑤ 又程必“向来抵掌”一首,对应处为“不识如今,几西风”。“今”字不韵,则若将“几西风”三字放入下片似不妥。此例与上述袁去华词恰好相反。但程词部分字句开合与其余词作差异较大,且.出现类似“赋得一丘一壑”、“已笑白发成蓬”这样的散文式六字句(此调本无六字句),有理由认为程词不是应歌填写而是据前人词作文本创作的。
    ⑥ 诸家辅韵不尽统一,未标示,但主韵基本一致。刘过“镇长淮”一首,第一乐句多一字作433,第二乐句中二短句增一字后合为一六字句作363。
    ⑦ 各词作平仄上或微异,但总体亦同。
    ⑧ 《词体构成》上编,洛地著,中华书局2009年,166—187页。
    ① 据《敦煌琵琶谱的解读研究》,(日)林谦三撰,潘怀素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第16、17页。
    ① 《事林广记》续集卷四,(宋)陈元靓撰,中华书局,1963年。
    ① 《<玉音法事>所载音乐史料研究》,蒲亨强撰,乐府新声,2007年第3期,第79页。
    ① 《词源解笺》,郑孟津、吴平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1页,第106、117、127页。
    ① 《词源解笺》,郑孟津、吴平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1页,第157页。
    ① 《词源》卷上,(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第245页。
    ② 《词源解笺》,郑孟津、吴平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23页。
    ③ 据《续修四库全书》,此部分“尖上”以下诸谱字颇多疑难,恐有错位或讹误之处,此节按原书顺序在“十二律吕”后、“宫调应指谱”前,为排版方便提前至此。又见《中国音乐史图鉴》,刘东升、袁荃猷编,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年,第112页。参考《词源疏证》,蔡桢著,中国书店,1985年,第48页。
    ① 此图旧本每均下月份、节气、“中声”、“正声”、“阳律”、“阴吕”字样有版式上的错误,如“子之气”字样靠左与“大雪中声”四字连属,“十一月阳律”字样靠右与“冬至正声”四字连属,今作校勘。参考《词源解笺》,郑孟津、吴平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23页,第279-284页,文字、符号从《词源解笺》书中截取后用图片处理软件作了位置调整。
    ① 《词源疏证》,蔡桢著,中国书店,1985年,第52页。
    ② 《词源解笺》,郑孟津、吴平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1页,第369页。
    ① 《事林广记》续集卷四,(宋)陈元靓撰,中华书局,1963年。
    ① 题名为笔者所加。《事林广记·乐星图谱》原图八十四调中有两处“无射宫气两处“中管高大石调”、两处“歇指调”,而缺“无射商”、“中管高大石角”、“歇指角”。放在其整体排序下考察,并对照《词源》等典籍的记载,易知黄钟为调之“无射商”误作“无射宫”、大吕为调之“中管高大石角”误作“中管高大石调”、蕤宾为调之“歇指角”误作“歇指调”,可正。参考《<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4期,第23—25页。
    ① 笔者所见《事林广记》此页缺“四犯诀”与“寄煞诀”,今据《(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一文转引,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2期,第26页。
    ② 《事林广记》前集卷二,(宋)陈元靓撰,中华书局,1963年。
    )据《词源解笺》,郑孟津、吴平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202、338页。
    《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等撰,中华书局,1985年。
    《淮南子·天文训》,(汉)刘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史记·乐书》,(汉)司马迁撰,中华书局,1982年。
    《汉书·礼乐志》,(汉)班固撰,中华书局,2007年。
    《旧五代史·乐志》,(宋)薛居正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隋书·音乐志》,(唐)魏征等撰,中华书局1973年。
    《旧唐书·音乐志》,(后晋)刘昫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
    《新唐书·礼乐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宋史·乐志》,(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7年。
    《金史·乐志》,(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5年。
    《高丽史·乐志》,(朝鲜李朝)郑麟趾撰,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影印成宗(1470-1494)乙亥字本。
    《辽史·乐志》,(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
    《历代乐志律志校释》,丘琼荪校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年。
    《通典·乐》,(唐)杜佑撰,中华书局,1984年。
    《唐会要·乐部》,(宋)王溥等撰,中华书局,1985年。
    《玉海》,(宋)王应麟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年。
    《事林广记》,(宋)陈元靓撰,中华书局,1963年。
    《文献通考·乐考》,(元)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6年。
    《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撰,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中华书局,2002年。
    《教坊记笺订》,(唐)崔令钦撰任半塘笺注,中华书局,1962年。
    《羯鼓录》,(唐)南卓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乐府杂录》,(唐)段安节撰,中华书局,1985年。
    《金奁集》,(唐)温庭筠、(五代)韦庄等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5年。
    《张子野词》,(宋)张先著,中华书局,1985年。
    《乐章集校注》,(宋)柳永著薛瑞生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
    《东山词》,(宋)贺铸著钟振振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清真集笺注》,(宋)周邦彦著罗忼烈笺注,中华书局2010年。
    《李清照集校注》,(宋)李清照撰,王仲闻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张孝祥词校笺》,(宋)张孝祥著宛敏灏校笺,中华书局,2010年。
    《白石道人歌曲》,(宋)姜夔著,四川人民出版社三色套印本,1987年。
    《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宋)吴文英著吴蓓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碧鸡漫志》,(宋)王灼撰,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1986年。
    《词源》,(宋)张炎著,词话丛编本,中华书局,2005年。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中华书局,2005年。
    《乐书》,(宋)陈肠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演繁露》,(宋)程大昌撰,中华书局,1985年。
    《梦溪笔谈》,(宋)沈括撰,上海书店,2003年。
    《梦溪笔谈》,(宋)沈括撰,广陵书社,2003年。
    《乐府指迷》,(宋)沈义父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武林旧事》,(宋)周密撰,中华书局,2009年。
    《避暑录话》,(宋)叶梦得撰,中华书局,1985年。
    《能改斋漫录》,(宋)吴曾撰,中华书局,1985年。
    《铁围山丛谈》,(宋)蔡绦撰,中华书局,1983年。
    《苕溪渔隐丛话》,(宋)胡仔撰,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切韵指掌图》,(宋)旧题司马光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说郛》,(元)陶宗仪撰,中国书店,1986年。
    《词品》,(明)杨慎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曲律》,(明)王冀德著,中国古代戏曲论著集成本,中国戏曲研究院,1980年。
    《大鹤山人词话》,(清)郑文焯撰,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
    《碎金词谱》,(清)谢元淮撰,道光28年影印本,pdf格式电子文档。
    《词律》,(清)万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燕乐考原》,(清)凌廷堪撰,商无印书馆,1936年。
    《钦定词谱》,(清)王奕清撰,中国书店,2010年。
    《词话丛编》,唐圭璋辑,中华书局,2005年。
    《敦煌歌辞总编》,任半塘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唐声诗》,任半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任半塘、王昆吾编著,巴蜀书社,1990年。
    《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王昆吾著,中华书局,1996年。
    《全宋词》,唐圭璋、王仲闻编撰,中华书局,1999年。
    《全金元词》,唐圭璋编撰,中华书局,1979年。
    《读词常识》,夏承焘、吴熊和著,中华书局,2009年。
    《词调名辞典》,吴藕汀撰,上海书店,2005年。
    《词史》,刘毓盘著,上海书店1985年。
    《词学通论》,吴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词曲史》,王易著,上海书店1989年。
    《词曲概论》,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龙榆生词学论文集》,龙榆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唐宋词通论》,吴熊和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
    《月轮山词论集》,夏承焘著,中华书局1979年。
    《白石道人歌曲通考》,丘琼荪著,音乐出版社1959年。
    《燕乐探微》,丘琼荪遗著隗芾辑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姜白石创作歌曲研究》,杨荫浏、阴法鲁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年。
    《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王耀华等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
    《乐问》,黄祥鹏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00年。
    《溯源探流——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黄祥鹏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
    《请君试唱前朝曲——<碎金词谱>选译》,钱仁康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
    《词体构成》,洛地著,中华书局,2009年。
    《词源疏证》,(宋)张炎撰,蔡桢疏证,中国书店,1985年。
    《词源解笺》,郑孟津、吴平山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
    《燕乐新说》,刘崇德著,黄山书社,2002年。
    《宋词音乐研究》,郑孟津著,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音乐文献整理的文献学方法及其规范——以“燕乐二十八调”的研究为例》,杨晓霭、李玫著,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
    《有关“燕乐二十八调”的历代文献梳理及实证研究》,李玫撰,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博士后项目成果开题报告。
    《从(高丽史·乐志>“唐乐”看宋代音乐》,王小盾、刘玉珺撰,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1期。
    《燕乐二十八调为何止“七宫”》,陈应时撰,交响,1986年第3期。
    《“同均三宫”是一种假象和错觉》,徐荣坤撰,音乐研究,2003年第2期。
    《何为“同均三宫”——“同均三宫”研究综述》,刘勇撰,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
    《燕乐二十八调调名与律吕名错位的原因》,李玫撰,中国音乐学,2010年01期。
    《关于“一均七调”的原始著作人问题——对有关“同均三宫”笔谈回应的应答》,丁承运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燕乐二十八调”是四宫还是七宫》,吕建强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唐代二十八调体系为七宫四调结构》,赵为民撰,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燕乐“七宫四调”述论》,丁纪园撰,中国音乐,2004年第3期。
    《燕乐“四宫”说的来龙去脉》,陈应时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燕乐“四宫”说的三错》,陈应时撰,中国音乐,2004年第2期。
    《是提出“四宫”又自我否定了吗?为杨荫浏一辩》,郑祖襄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唐燕乐二十八调研究》,王誉声撰,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燕乐二十八调再论》,陈应时撰,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报2004年第1期。
    《燕乐二十八调释》,丁纪园撰,黄钟,1993年第4期。
    《唐燕乐五音轮二十八调犹今民间之“五调朝元”“七宫还原”也——关于唐燕乐二十八调问题的若干新解》,徐荣坤撰,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1期。
    《一个系统,两个层次——对陈应时先生<一种体系两个系统>的商榷》,刘永福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同均、同式、同律——我国传统音乐的三层调关系》,洛地撰,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
    《燕乐七均二十八调无徵闰角考》,丁纪园撰,音乐研究,1994年第3期,
    《燕乐二十八调缘何无徵》,李来璋撰,交响,2003年第4期。
    《燕乐二十八调在筝调上的应用——兼论中国宫调理论中的“两个系统”》,赵维平撰,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玉音法事)所载音乐史料研究》,蒲亨强撰,乐府新声,2007年第3期。
    《论<道藏>中的音乐史料》,王小盾、王皓撰,音乐研究,2010年第3期。
    《(唐二十八调拟解>提要》,洛地撰,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4期。
    《近代以来的“燕乐音阶”观念》,郭宏纪撰,河南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论燕乐音阶》,吕冰撰,中国音乐学,1986年第2期。
    《敦煌乐谱中的慢曲子》,陈应时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姜白石琴曲侧商调“古怨”考略》,丁纪园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姜白石俗字谱歌曲研究》,赵玉卿撰,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论<白石道人歌曲)集曲谱中的“调”》,陈应时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2年第三期。
    《论姜白石歌辞曲谱的“(?)”号》,陈应时撰,南艺文学,1982年第2期。
    《白石道人歌曲旁谱研究及词乐遗音初探》,李连生著,河北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从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论词乐与词律之关系》,李连生著,河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九宫大成>与中国古代词曲音乐》,刘崇德著,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姜白石歌曲十七首研究综述》,陈东、曾美月著,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
    《戏曲曲谱与唐宋乐谱关系考》,周维培著,艺术百家1995年04期。
    《姜白石歌曲译谱问题的比较研究》,张元庆著,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
    《论姜白石的侧商调调弦法》,陈应时撰,音乐学丛刊第3辑。
    《姜白石‘鬲指’、‘过腔’辨》,应豪撰,社科纵横,2010年第3期。
    《从<白石道人歌曲>旁谱论词乐与词律之关系》,李连生撰,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白石道人歌曲)旁谱入声协律分析》,赵曼初撰,吉首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白石道人歌曲>旁谱平声协律分析》,赵曼初撰,吉首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姜夔<越九歌)的音乐学分析》,张红梅撰,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3期。
    《浅析<越九歌)歌词声调与曲调的关系》,况雪撰,安徽文学,2009年第2期。
    《(乐星图谱·犯调歌诀>疑点之考释》,陈应时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5年第1期。
    《(乐星图谱)口诀四种之译解研究》,何昌林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乐星图谱>再探——与陈应时同志讨论》,何昌林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1986年第 2期、第3期。
    《(乐星图谱)中的宫调理论》,吕建强撰,黄钟,1992年第2期。
    《乐星图谱<总叙诀)辨析》,李来璋撰,黄钟,1993年第3期。
    《略论<事林广记>音谱类中的<总叙诀>》,丁纪园撰,音乐研究,1997年第3期。
    《“变”和“闰”是清角和清羽吗——对王光祈“燕调”理论的质疑》,陈应时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变”位于变徵,“闰”位于变宫》,陈应时撰,音乐研究,2002年第1期。
    《蔡元定“变”、“闰”新论》,黄大同撰,1986年第2期。
    《燕乐“角调”说》,丁纪园撰,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3期。
    《浅谈蔡元定燕乐理论的“变”、“闰”之争》,潘毅江撰,剧影月报,2006年第4期。
    《蔡元定<律吕新书>点注与分析》,龙周青撰,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硕士论文。
    《蔡元定(律吕新书>之解读》,曾华青撰,大舞台,2008年第3期。
    《蔡元定<燕乐)析》,吕冰撰,交响,1992年第1期、第3期。
    《蔡元定<燕乐)新解——论俗乐的宫调、音高与音阶》,丁纪园撰,音乐研究,1993年第2期。
    《蔡元定<燕乐)摘文管见》,王誉声撰,音乐研究与学习,1987年第3期。
    《蔡元定十八律理论新探》,沈冬撰,音乐艺术,2003年第1期、第3期。
    《蔡元定十八律理论平议——兼论朱子与<律吕新书>》,沈冬撰,(台湾)台大学中文学报,1995年。
    《凌廷堪<燕乐考原>与词乐研究》,鲍恒撰,徽学,2002年00期。
    《<词源·讴曲旨要)试译》,吉抗联撰,中国音乐,1983年第3期。
    《宋代唱论歌诀研究》,张莺燕撰,黄钟,2006年第1期。
    《宋代音乐文献中的“歌诀”研究(下)——(词源·讴曲旨要>诀》,何昌林撰,1984年第3期。
    《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张鸣撰,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
    《词曲宫调乐理探微》,孙光军撰,河北大学2000年博士论文。
    《宋元燕乐调煞声问题初探》,稚辰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对应与反证——“之调”,“为调”、“右旋”,“左旋”的辩证关系》,何昌林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4年4期。
    《“天之道也”与随月用律》,郑祖襄撰,中国音乐2009年第1期。
    《唐俗乐调与随月用律》,陈克秀撰,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3期。
    《有关北宋徽宗代的正声与中声研究》,(韩)郑海花、郑花顺撰,黄钟,2011年第4期。
    《释“宫商角徵羽”阶名由来》,冯文慈撰,中国音乐,1984年第1期。
    《“旋宫”、“犯调”之我见》,杜亚雄撰,中国音乐学,2003年第3期。
    《姜白石自度曲中的犯调与(凄凉犯>和<疏影)》,丁纪园撰,黄钟,1992年第4期。
    《乐学两题之二——犯调的乐律学基础及其实践》,龚林撰,音乐艺术1990年第2期。《犯》,洛地撰,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
    《商角同用》,洛地撰,中国音乐2004年第3期。
    《词调三类:令、破、慢——释“均(韵断)”》,洛地撰,文艺研究,2000年第5期。
    《20世纪宋词研究的进展》,王兆鹏著,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定量分析》,刘尊明、王兆鹏著,湖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
    《辩说“和声”》,洛地著,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词体——两大声律系统的复合》,韩经太著,文学遗产1994年第5期。
    《关于词乐与词律研究》,张毅著,沂州师范学报2002年第1期。
    《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谢桃坊著,东南大学学报2003第4期。
    《宋金诸宫调与戏文使用之词调考略》,谢桃坊著,东南大学学报2005第4期。
    《宋人词体起源说检讨》,谢桃坊著,文学评论1999年05期。
    《唐宋词体溯源》,李莉著,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硕士论文。
    《宋金“十大曲(乐)”笺说》,张鸣著,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词之起源:一个千年学案的当代反思》,李昌集著,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三种南宋传世乐谱的宫调研究》,张红梅撰,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硕士论文。
    《宋元燕乐调煞声问题初探》,稚辰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九宫大成>宫调与燕乐二十八调之关系》,吴志武撰,音乐研究,2008年第2期。
    《说杨柳枝、贺圣朝、太平时》,《词学》第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读施蛰存先生<说杨柳枝、贺圣朝、太平时)》,姜书阁撰,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1期。
    《再论(贺圣朝>与(杨柳枝>》,姜书阁撰,中国韵文学刊,1995年第2期。
    《略论同调异体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王可喜撰,咸宁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试答疆村散水调之疑》,周韬撰,《词学》第18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宋代声诗研究》,杨晓霭著,扬州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明集礼)中词作与宫调》,田玉琪撰,华夏文化论坛,2010年00期。
    《正史乐志律志研究的学术意义——<两唐书乐志研究><宋史乐志研究>的方法与途径》,王小盾撰,黄钟,2005年第4期。
    《唐传古乐谱和与之相关的音乐文学问题》,王小盾、陈应时撰,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中国音乐文献学——以杨荫浏为枢纽的两个时期》,王小盾、喻意志,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3期。
    《京房和他的六十律》,王子初撰,中国音乐,1984年第3期。
    《“六律六吕”与“六律六同”》,阴法鲁撰,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1期。
    《六律六吕的单阳双阴交替十二律形态研究》,黄大同撰,音乐研究,2011年第3期。
    《试论龟兹音乐在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作用》,罗永明撰,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高丽唐乐与北宋词曲》,吴熊和著,《中华文史论集》第50辑,1992年。
    《敦煌乐谱的词曲组合》,庄永平撰,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1期。
    《“何满子”词调拍式与词曲组合》,庄永平著,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敦煌乐谱<慢曲子西江月>节奏拟解》,洛地著,中国音乐学,1993年第2期。
    《敦煌乐谱<水鼓子)》,陈应时撰,中国音乐,1995年第2期。
    《敦煌乐谱(倾杯乐>》,陈应时撰,中国音乐,1995年第3期。
    《论汉文化的“诗言志,歌永言”传统》,王小盾撰,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
    《关于<古今乐纂>和音乐文献的辨伪》,王小盾撰,文艺研究,2008年第11期。
    《唐大曲及其基本结构类型》,王小盾撰,中国音乐学,1988年第2期。
    《宋元古谱<愿成双>初探》,吴钊撰,音乐艺术,1983年第3期。
    《论史浩<鄮峰真隐大曲>及唐宋宫廷大曲之别》,吴文光、赵晓岚撰,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关于大曲<柘枝令歌头)、(柘枝令>俗字谱及其考、译》,吴文光、赵晓岚撰,中国音乐学,2000年第4期。
    《两宋胡夷里巷遗音初探》,黄祥鹏撰,中国文化,1991年第1期。
    《念奴娇乐调的名实之变——宋词曲调考证三例》,黄祥鹏撰,音乐研究,1990年第1 期。《念奴娇乐调的名实漫之变——谱例3补正》,黄祥鹏撰,音乐研究,1990年第3期。
    《浅析北宋古琴曲“醉翁吟”》,孙新撰,大众文艺,2011年14期。
    《(隋书·音乐志)之“并戾”问题谜底辨歧》,王洪军撰,音乐研究,2004年第2期。
    《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李幼平撰,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博士论文。
    《<乐府杂录·别乐仪识五音轮二十八调图)的校勘》,李玫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
    《唐俗乐调的应律乐器》,陈克秀撰,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3期。
    《琵琶音律的研究》,吴浩琼撰,温州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魏氏乐谱>解析》,漆明镜撰,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硕士论文。
    《(魏氏乐谱)若干问题之我见》,漆明镜撰,文化艺术研究,2009年第2期。
    《(碎金词谱)与<教坊记)同名曲调的考证研究》,石婷撰,山西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碎金词谱)选译及其研究》,代媛媛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古谱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陈应时撰,黄钟,1997年第1期。
    《百年以来词谱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丁建东撰,荷泽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大陆十多年来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述评》,田玉琪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