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内涵、发展与历史演变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空间规划的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各种因素通过复杂的作用机制影响着空间规划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本文首先对不同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内涵、发展、演变机制及其类型划分进行了总结,提出国外空间规划体系发展趋势对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详细地剖析了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内涵、构成、发展以及不同规划的历史演变,分析了它们与空间规划的发展关系与演变特征,包括法制建设与空间规划、基于土地利用的空间规划发展、五年规(计)划与空间规划、城乡规划与空间规划等等,梳理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发展特点并总结空间规划体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希望为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提供参考,最终构建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体系。
引文
[1]王凯.国家空间规划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钱慧,罗震东.欧盟“空间规划”的兴起、理念及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1,26(3):66-71.
    [3]刘健.法国国土开发政策框架及其空间规划体系--特点与启发[J].城市规划,2011,35(8).
    [4]吴良镛,武廷海.从战略规划到行动计划--中国城市规划体制初论[J].城市规划,2003(12):13-17.
    [5]林航.吉林省空间规划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6]宋拾平.我国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7]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9.
    [8]姚佳,陈江龙,姚士谋.基于新区域主义的空间规划协调研究--以江苏沿海地区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7):102-110.
    [9]林坚,陈霄,魏筱.我国空间规划协调问题探讨--空间规划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11(12):15-21.
    [10]王向东,刘卫东.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现状、问题与重构[J].经济地理,2012(05):7-15.
    [11]曲卫东,黄卓.运用系统论思想指导中国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12):22-27.
    [12]吴延辉.中国当代空间规划体系形成、矛盾与改革[D].浙江大学,2006.
    [13]耿海清.我国的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对开展规划环评的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2(3):477-480.
    [14]黄璐.基于共生理论的重庆城乡土地空间规划研究--以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为例[D].西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2014.
    [15]王磊,沈建法.空间规划政策在中国五年计划/规划体系中的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3(08):1195-1206.
    [16]萧国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2011.
    [17]刘卫东,陆大道.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探讨--以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为例[J].地理学报,2005,60(6):894-902.
    [18]黄鹭新,谢鹏飞,荆锋,等.中国城市规划三十年(1978-2008)纵览[J].国际城市规划,2009(01):1-8.
    [19]张沛.区域规划概论[M].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部,2010.
    [20]郑琳.成德绵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空间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
    [21]魏广君.空间规划协调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探索[D].大连理工大学,2012.
    [22]王金岩.空间规划体系论[M].2011.
    [23]邹军,陈小卉.城镇体系空间规划再认识--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2001(01):30-33.
    [24]梁鹤年.抄袭与学习[J].城市规划,2005(11):20-24.
    [25]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1999.
    [26]陈为邦.城市探索[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7]韩青.空间规划协调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0(04):28-30.
    [28]王凯.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J].城市规划学刊,2006(01):6-10.
    [29]陈秉钊.规划管理中的权力制衡与机制创新[J].现代城市研究,2010(05):13-16.
    [30]霍兵.中国战略空间规划的复兴和创新[J].城市规划,2007(08):19-29.
    [31]张秋凡.对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法定性的思考[J].规划师,2004(03):63-6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