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与神话:800年的传奇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2015年是英国《大宪章》诞生800周年。《大宪章》的诞生有着复杂、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盎格鲁一撒克逊自由民主传统和诺曼集权传统相互碰撞、博弈的产物,加之后世(尤其是辉格党人)的演绎和发挥,终使之从一个国王与其贵族之间的协议,演变为英国人维护自己权利、自由以及宪政体制的旗帜和号角。今天,《大宪章》的影响力已不限于英国本土而是扩至世界多地,这部分在于其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背景和过程,也在于其所包含的某些具有一般性的原则和精神,还在于后世对其本书及其所包含之原则的解读、发挥和实践。因此,了解《大宪章》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历程,对于理解其意义、价值和影响力非常必要。
引文
本文主体内容曾先期发表于《中外法学》2015年第6期与《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收入本书时进行了合并和相应调整。
    (1)例如,腓特烈·巴巴罗萨皇帝在1183年,莱昂的国王阿方索九世在1188年,阿拉贡的国王彼得二世在1205年,都曾颁布过类似的文件。参见[英]霍尔特:《大宪章》,毕竞悦、李红海、苗文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3页。
    (2)See William Sharp McKechnie,Magna Carta(1215-1915),in Henry Elliot Malden(ed.),Magna Carta Commemoration Essays,for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Aberdeen:The University Press,1917,p.8.
    (1)See William Sharp McKechnie,Magna Carta(1215-1915),in Henry Elliot Malden(ed.),Magna Carta Commemoration Essays,for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Aberdeen:The University Press,1917,pp.8-9.
    (1)See William Sharp McKechnie,Magna Carta:A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Charter of King John,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Glasgow:Maclehose,1914,p.3.
    (1)参见[英]丹宁勋爵:《家庭故事》,刘庸安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2页。
    (2)See MeKechnie,Magna Carta:A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Charter of King John,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p.4.
    (1)See Sir W.Blackstone,64-69 Commentaries I.
    (2)See Sir F.Pollock&F.W.Maitland,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 before the time of Edward I,Vol.I,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pp.88-93.
    (3)参见张芝联主编:《法国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1)See McKechnie,Magna Carta:A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Charter of King John,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pp.4-5.
    (1)关于诺曼与安茹前期对王权的加强,请参见[英]梅特兰:《英格兰宪政史》,李红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7页。
    (1)参见[英]梅特兰:《英格兰宪政史》,李红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2~64页。
    (2)See McKechnie,Magna Carta:A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Charter of King John,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pp.76-79.
    (1)参见[英]梅特兰:《英格兰宪政史》,李红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36页。
    (1)参见[英]霍尔特:《大宪章》,毕竞悦、李红海、苗文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175页。
    (2)参见[英]霍尔特:《大宪章》,毕竞悦、李红海、苗文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77~184页。
    (1)参见[英]梅特兰:《英格兰宪政史》,李红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4~46页。
    (1)See McKechnie,Magna Carta:A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Charter of King John,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p.22.
    (1)LouisⅧ.,p.57.Cited from McKechnie,Magna Carta:A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Charter of King John,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p.24.
    (2)M.Paris,Ⅱ.605-6.转引自William Sharp McKechnie,Magna Carta:A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Charter of King John,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Glasgow:Maclehose,1914,p.44。
    (3)Hist.des ducs de Normandie,151.Cited from McKechnie,Magna Carta:A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Charter of King John,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p.45.
    (1)See Petit-Dutaillis,Louis,181,Cited from McKechnie,Magna Carta:A Commentary on the Great Charter of King John,wi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p.141.
    (1)“forest”在英国法中是一个重要的术语,通译“森林”,但可能更多的是指供国王狩猎之地,故有人将之译为“猎场”“狩猎场”。此处依循了传统的译法。
    (1)辉格党(Whig)是英国的两大政党之一,自由党的前身。“辉格”(Whigs)的名称可能是“Whiggamores”(意为“好斗的苏格兰长老会派教徒”)一词的缩语。1679年,因约克公爵詹姆斯(后来的詹姆斯二世)具有天主教背景,就詹姆斯是否有权继承王位的问题,议会展开激烈争论。一批议员反对詹姆斯公爵的王位继承权,被政敌讥称为“辉格”。该党的领导人包括沃波尔(Robert Walpole)、老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格伦维尔(George Grenville)、福克斯(Charles James Fox)、格雷(Charles Grey)、兰姆(William Lamb)、罗素(John Russell)和坦普尔(Henry J.Temple)等知名政治家。起初其群众基础并非传统的贵族,而是金融和商业人士以及新教徒,19世纪后更多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辉格党得益于1688年光荣革命带来的政治变化,于1714年之后长期支配英国政治,连续执政达46年之久;它通过捍卫包括有限君主制和议会至上等原则而获得了不少支持。到18世纪末期,辉格党势力逐渐衰退。1830年重新掌权。19世纪60年代,辉格党土地贵族的代表、保守党的罗伯特·皮尔派分子,以工商业资产阶级为基础组建自由党。也有人认为,辉格党是于1839年改称自由党的。辉格党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政党,不如说是大致遵循下述原则的各种信仰的综合体:提倡以君主立宪制代替神权统治,站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立场上拥护国会,反对国王和天主教。19世纪初期,属于辉格党的一些历史学家从辉格党的利益出发,用历史作为工具来论证辉格党的政见。1827年,作为辉格党人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哈兰(H.Hallam)出版了其代表作《英国宪政史》,他在其中提出,英国自古以来就有一部不成文的宪法,一向就是主权在民的,并高度赞扬1688年的“光荣革命”,歌颂君主立宪制。这部著作成了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英国近代史,也开创了一代辉格史学。因为它“虽然完全避免了党派热情,却自始至终地充满了辉格党的原则”。另一位有代表性的辉格党的历史学家麦考莱(T.B.Macaulay)则更明确地指出,在很长的时间中,“所有辉格党的历史学家都渴望要证明,过去的英国政府几乎就是共和政体的;而所有托利党的历史学家都要证明,过去的英国政府几乎就是专制的”。就历史学后来发展的主要趋式来说,辉格党的历史学似乎占了上风。直至20世纪,象屈维廉(G.M.Trevelyan)这样的英国自由主义历史学家,在其著作的倾向和历史观方面,也继承了这种辉格党人的史学传统。1931年,英国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H.Butterfield)出版了《历史的辉格解释》一书。在这部史学名著中,巴特菲尔德将“辉格式的历史”(或称“历史的辉格解释”)的概念作了重要的扩充。
    (1)1759年,布莱克斯通出版了1215年的《大宪章》,并对其进行了序号的标注,使原本并不区分条款章节的《大宪章》有了直到今天仍在使用的编排方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