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海峡西岸经济区市域经济网络结构及成因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论文以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区)20个设区市为研究对象,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2007年以来海西区市域经济网络联系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伴随着交通运输方式的快速化、多样化发展,海西区经济联系网络密度不断提高,网络经济联系逐渐向多向化和均衡化方向发展,基本上实现了由线到面、由沿海向内陆的融合。(2)海西区经济联系在空间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核心—边缘"网络结构,核心区呈现出"沿海延伸、内陆扩展"的特点,同时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近邻"效应,福州、厦门、泉州、漳州、温州等设区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位条件较为优越,一直处于网络中心,丽水、衢州、鹰潭、梅州、潮州等设区市则处于网络边缘。(3)E-I派系结构分析表明海西4省间存在较为明显的"行政派系结构"但有改善趋势,随着交通快速化、多样化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及国家政策的推动,行政隶属关系对海西区经济联系的影响趋于弱化,子群间的经济溢出效应逐渐增强。(4)海西区4省行政区划一定程度上会强化省内各设区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弱化省外设区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虽然高铁(动车)的开通大大缩小了区域间时空距离,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但时间成本仍然制约着海西区的经济网络联系;同时各设区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城镇化水平以及设区市间的空间近邻效应等对海西区经济网络联系存在显著影。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