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作坊及匠人待遇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陈锋
  • 年:2017
  • 作者机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论文关键词:造办处 ; 作坊 ; 匠人待遇 ; 清代财政
  • 会议召开时间:2017-01-01
  • 会议录名称:财政史研究(第九辑)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F812.9;K249
  • 学会代码:ZGCV
  • 学会名称:中国财政史研究所
  • 页数:11
  • 文件大小:590k
  • 原文格式:O
摘要
内务府造办处的作坊在清初就已经存在,多时达到40余个,造办处匠人的来源,除了旗人包衣外,主要在民间选择。其待遇分为月例银、奖赏银、抚恤银、养赡银、安家银。造办处匠人所待银两的来源,分为两个方面,其月例银、奖赏银、抚恤银均来自内务府,属于皇室支出;其养赡银、安家银则由选送匠人的地方支出。从总体上说,清代内务府有较为固定的经费来源和较为固定的经费支出,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有较秋明确的划分。但是在"家国天下"的模式下,仍然有混同和变动:一是为了表示皇恩,原本由国家财政开支的款项,由内务府支给。二是起先动用国库银两,后来改用内库支出。三是起先动用内库银两,后来改用国库支出。四是大宗用银两及物件,由户部、工部等支领,小宗的则由内务府负责。五是本来应该由内务府支出的"公费月饷",大部分由户部支出,小部分由内务府支出。六是内务府各种名目的帑本银,实际上并不是来自内务府,而是来自盐课或由盐商捐纳。
引文
(1)[日]松井义夫:《清朝经费的研究》,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昭和十年(1935年)版,第17-18页。
    (2)祁美琴:《清代内务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1)马伯煌主编:《中国经济政策思想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4页。
    (2)申学锋:《晚清财政支出政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3)[日]岩井茂树:《中国近代财政史研究》(付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361页。日文版《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2004年版,第488页。按:笔者认为中文版还是用《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为好,中国学者对“近代”,日本学者对“近世”,基本上有特定的时段。
    (4)赖惠敏:《乾隆皇帝的荷包》,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2014年版。
    (5)汪茂和、成嘉玲:“清代皇家财政之研究”,《南开史学》1991年第2期。
    (1)汪茂和、成嘉玲:“清代皇家财政与国家财政关系之研究”,《南开史学》1992年第2期。
    (2)滕德永:“清代户部与内务府财政关系探析”,《史学月刊》2014年第9期。
    (3)周远廉、杨学琛:“关于清代皇庄的几个问题”,《历史研究》1963年第3期。
    (4)[日]安部建夫:“清代典当业的趋势”,《清代史的研究》,东京创文社1971年版。
    (5)刘守沼:“清代前期内务府纳银庄的几个问题”,《清史研究集》第2辑,1982年。
    (6)林永匡、王熹:“清代长芦盐商与内务府”,《故宫博物院院刊》1986年第2期。
    (7)何本方:“清代的榷关与内务府”,《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年第2期。
    (8)申学锋:“晚清户部与内务府财政关系探微”,《清史研究》2003年第3期。按:清代宫史研究会编的《清代宫史探微》也有几篇文章涉及皇室财政。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
    (9)《国朝宫史》下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89页。
    (1)昭楗:《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5页。
    (2)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59,《内务府·广储司》。
    (3)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65,《内务府·营造司》。
    (4)昭楗:《啸亭杂录》,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25页。
    (5)《内务府全宗档案》,参见滕德永:“清代户部与内务府财政关系探析”,《史学月刊》2014年第9期。
    (6)《清朝续文献通考》卷70,《国用考八·会计》。考8271页。
    (1)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59,《内务府·广储司》。
    (2)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65,《内务府·营造司》。
    (3)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59,《内务府·广储司》。
    (4)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59,《内务府·广储司》。
    (5)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65,《内务府·营造司》。
    (6)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59,《内务府·广储司》。
    (7)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160,《内务府·会计司》。
    (8)嘉庆《两淮盐法志》卷17,《转运·借帑》。
    (9)王守基:《山东盐法议略》,《皇朝政典类纂》卷71。
    (10)参见陈锋:《清代财政史》上册(《中国财政通史》第7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2—55页。
    (1)参见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170—1173,《内务府·官制》。
    (2)章乃炜:《清宫述闻》卷3,《述外朝三·造办处》,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
    (3)祁美琴:《清代内务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4)章乃炜:《清宫述闻》卷3,《述外朝三·造办处》,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5页。
    (5)《国朝宫史》上册,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6)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173,《内务府·官制·养心殿造办处》。
    (1)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173,《内务府·官制·武英殿修书处》。按:另据昭楗:《啸亭续录》卷1,《如意馆》记载,“如意馆在启祥宫南,馆室数楹,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裱褙帖轴之诸匠皆在焉画。”
    (2)祁美琴:《清代内务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03页。
    (3)章乃炜:《清宫述闻》卷3,《述外朝三·造办处》,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按,标点疑似错误之处,已经订正。如原标点“使伊等互相稽查酌定,将匣作”之类。
    (4)参见吴兆清:“清代造办处的机构和匠役”,《历史档案》,1991年第4期。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8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55—256页。
    (1)章乃炜:《清宫述闻》卷3,《述外朝三·造办处》,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3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17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5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9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6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8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0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按:画家即所谓的“画画人”,虽然与一般的匠人不同,但“初类工匠,后渐用士流”。参见章乃炜:《清宫述闻》卷5,《述内廷二·如意馆》,北京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13页。又按:在雍正四年,已经有“着给画画人丁裕、詹熹、丁观鹏、程志道、贺永清每月每人钱粮银八两、公费银三两,钦此”的记载,只是没有明确的分等。见《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2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2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第325页。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4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31—532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5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8—49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54页。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0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08页。
    (4)朱家溍选编:《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1辑,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
    (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7页。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0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2页。
    (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2页。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合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1册,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