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棉适宜种植模式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和人工成本的增加,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收获由人工采摘向机械收获转变的迫切性日益增加。我国黄河流域棉区机械采收缺乏配套的栽培管理措施,棉花群体结构和熟性难以符合机械采收的要求。本试验于2016年在河北省河间市进行,根据黄淮海流域的生态特点,研究不同行距条件下氮肥和缩节胺化控对机采棉农艺性状、冠层结构特性与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特征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机制,揭示有利于黄淮海流域机采棉产量增加的栽培方式。试验选取石抗126棉花品种,密度为9万株·hm~(-2),行距为主区,设置76、92、102 cm 3个水平,氮肥设置0、105、210 kg·hm~(-2)3个水平,缩节胺总用量分别为0、140.55、281.25、423.75 g·hm~(-2)。研究发现在多雨年份行距显著影响棉花株型和成铃分布。与76 cm行距相比,102 cm行距下棉花株高增高15.5%左右,中部果枝长度缩短22.7%左右,茎粗增加13.6%左右,下部铃数减少15.6%左右,上部铃数增加20.8%左右。102 cm行距下棉花株型松散,易倒伏,行距对产量、纤维品质和熟性影响较小。在多雨年份(蕾期和花铃期多雨)缩节胺显著影响棉花株型、叶绿素含量、成铃分布、产量和纤维品质等,对果枝始节和始节高度影响较小。缩节胺处理的棉花株高降低31.1%左右,果枝长度缩短43%左右,产量增加17.1%左右。氮肥对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影响较小,未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综合考虑机采棉对棉花株型、产量、早熟性及纤维品质的要求,在多雨年份建议黄河流域机采棉的行距为76 cm,缩节胺总用量为140.55 g·hm~(-2),氮肥施用量可以考虑隔年施氮。
引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