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供给侧改革推进新一轮英语类专业的创新与发展——基于对《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现实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英语类专业同样面临着诸如人才同质化现象、人才培养质量下滑、专业属性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严重地制约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教育部即将颁布的《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开启了新一轮英语类专业的改革,而经济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为本轮改革与创新提供了诸多借鉴意义,为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人才质量;明确学科属性、凸显专业特色;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协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辽宁省高校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将依托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中高级翻译人才和商务英语国际化人才,为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引文
[1]袁贵仁.高校改革实质是中国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EB/OL].[2016-03-10].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6-03/8686442.html
    [2]仲伟合潘鸣威.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1):112-120.
    [3]王立非葛海玲.我国英语类专业的素质、知识、能力共核及差异:国家标准解读[J].外语界,2015(5):2-9.
    [4]张卫东王毓.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层次性分析、培养和课程实践[J].外语研究,2008(5):61-65.
    [5]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6]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外语界,2010(1):11-16.
    [7]任文.再论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缺席”还是“在场”?-兼论将思辨能力培养纳入外语专业教育过程-以英语演讲课为例[J].中国外语,2013(1).10-17.
    [8]闫静兰.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口”与“补漏”[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4(1):138-145.
    [9]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17-22.
    [10]王守仁陈新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2-7.
    [11]鲁吉周子伦.学习策略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山东外语教学,2008(6):74-77.
    [12]冯光武.新一轮英语类专业教育改革:回顾与展望[J].外语界,2016(1):12-17.
    [13]仲伟合蒋洪新.无用与大用--从《国标》谈英语学科定位与建设[J].中国外语,2015(2):4-7.
    [14]戴炜栋王雪梅.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J].外语界,2014(3):1-11.
    [15]任宗哲任保平.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16):37-39.
    [16]衣俊卿.回归大学的文化本质凸显大学的文化功能-关于大学本质和功能的文化哲学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7(2):21-24.
    [17]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1)具体请参考:(1)张有声.从供给侧改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思路.中国高等教育,2016(1):37-41.(2)张旭等.高等教育“供给侧”综合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发展.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6,36(1):26-35.(3)姜朝晖.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等教育发展.重庆高教研究,2016,04(1):123-127.
    (1)“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是由张绍杰教授概括提出的。他认为,英语专业应找准其学科发展方向,确定其专业发展定位,突出人才培养特色,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英语人才。详细请参考:张绍杰.面向多元社会需求和多元目标取向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外语人才.中国外语,2010,07(3):4-9.
    (1)国内英语学界著名学者多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探讨和解析英语专业内涵和学科属性问题。详细请参考:(1)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2)蓝仁哲.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属性与培养目标-关于外语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思考.中国外语,2009(6):4-8,16.(3)蒋洪新.人文教育与高校英语专业建设.中国外语,2010,07(3):10-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