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响应到韧性:基于《Urban Resilience Master Planning》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全球自然和社会安全风险交织并存的现状使得城市发展面临极大的威胁和挑战,灾害风险事件中传统的灾害响应已不能满足城市的发展要求。本文基于EMI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发布的《Urban Resilience Master Planning》文件,首先对《文件》进行背景解读,讨论从灾害响应到灾害风险管理的变化背景,其次对《文件》进行解析,阐释灾害风险管理主流化与韧性城市构建的关系,通过对灾害风险管理总体规划四阶段的梳理,总结相关经验,最后在我国构建韧性城市面临现状问题基础上,基于我国国情,从社会响应、灾害风险及城市规划三个视角总结《文件》对我国韧性城市构建的启示:(1)城市韧性建设需着眼于当地的社会结构和公民网络,合理组织参与结构,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组织及公众有效参与的社会响应机制;(2)韧性城市的构建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灾害规划、实施、监控和评估体系;(3)韧性城市的规划建设贯穿于区域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阶段,需与土地利用规划、应急管理计划等规划有效衔接,分阶段分时期实施。
引文
[1]祝燕德,肖岩,廖玉芳,等.气象灾害预警机制与社会应急响应的思考[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4):191-194.
    [2]郑艳.推动城市适应规划,构建韧性城市--发达国家的案例与启示[J].世界环境,2013(6):50-53.
    [3]Bendimerad F,Zayas J.Urban Resilience Master Planning:A Guidebook for Practitioners and Policy Makers.EMI.2015,03.
    [4]UNISDR.2009 UNISDR terminology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http://www.unisdr.org/we/inform/terminology.2014,3.
    [5]马玉玲,袁艺,程姚英.2005-2010年中国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的区域分异特征[J].地理研究.2013,32(1):81-89.
    [6]翟国方.城市公共安全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251-270.
    [8]王静爱,施之海,刘珍,等.中国自然灾害灾后响应能力评价与地域差异[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3):23-27.
    [9]殷杰,尹占娥,许世远,等.灾害风险理论与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灾害学.2009,24(2):7-10.
    [10]Ahern J.From Fail-safe To Safe-to-fail:Sustainability and Resilience in the New Urban World[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1,100(4):341-343.
    [11]徐江,邵亦文.韧性城市:应对城市危机的新思路[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1-3.
    [12]Khazai B,Bendimerad F,D.Cardona O,et al.A Guide to Measuring Urban Risk Resilience.EMI.2015,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