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李如樟及其《三镇边务总要》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 论文作者:石彬伦
  • 年:2015
  • 会议召开时间:2015-01-01
  • 会议录名称:中国长城博物馆(2015年合订本)
  • 英文会议录名称:China Great Wall Museum
  • 语种:中文
  • 分类号:K248.3
  • 学会代码:GGCC
  • 学会名称:中国长城学会
  • 页数:21
  • 文件大小:1590k
  • 原文格式:O
摘要
<正>前言李如樟(1565年—?),字宗豫,号维城,辽东铁岭卫人,是万历年间著名武将李成梁(1526年—1618年)第四子。~1李如樟纂辑的《三镇边务总要》一书,从边防的角度记载蓟、昌、辽三镇各个关隘以及时常入侵的少数民族部落的情况,是研究明代长城必读之书。尽管如此,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以来,一直没有学者或编篡者直接引用原书的正文,而且清代大量引用该书的《日下旧闻》与原文有一定的出入。~2本文旨在
引文
1关于李如樟的字和号,参见附录1注189。。关于李成梁的生平,参见[日]园田一龟《李成梁と其の一族に就て》,《东洋学报》第26卷第1号(1938年11月),页89—120;孙文良《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明史研究》第一期,1991年页159—172;Kenneth Swope,“A Few Good Men:The Li Family and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 in the Late Ming,”Ming Studies[《(美国)明史研究》]第49期(2004年春季),页34—81;Arthur Hummel主编Eminent Chine se of the Ch'ing Period,[《清代名人传略》]Washington: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43—1944年,页450—452;李泽绵《李成梁及其家族》,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李士群主编《李成梁研究》,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年;叶高树《明清之际辽东的军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较》,《台湾师大历史学报》第42期(2009年12月)页132—135。
    2康熙46年序(1707年)《柳边纪略》卷2页2下提到《三镇边务总要》的内容:“按《三镇边务务要[总要之误]》:‘羊肠河在镇远等堡边外,系朵颜卫住牧之所,今为内地'”。《日下旧闻》一书未包括辽东资料,所以以上内容应该直接来自于《三镇边务总要》。1937年岭南大学图书馆编《馆藏善本图书题识》页29引用了部分序文;拙作David Spindler,”A Twice-Scorned Mongol Woman,the Raid of 1576,and the Building of the Brick Great Wall,”Ming Studies[《[美国]明史研究》]第60期(2009年11月),页92引用了部分正文。
    3《李成梁と其の一族に就て》页93—95。
    4朱相吉《对“铁岭李氏”家族的考查》,《中国朝鲜族史研究》册1,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93年,页66;李泽绵的原著作未查到。
    5《李成梁及其家族》页6。
    6[韩]裵三益《临渊斋先生文集》卷4页23下《朝天录》(《燕行录全集》册4页25)曰:“[李成梁]本东国[朝鲜]人理山人也。”
    7[韩]申炅用《再造藩邦志》卷2页40下—41上。
    8张廷玉《明史》卷238;中华书局标点本册20页6197《李如樟传》。“如樟,亦由父荫,历都指挥佥事。从兄如松征宁夏,先登有功,累进都督佥事。历广西、延绥总兵官。”
    9李树德《[康熙]李氏谱系》卷2(藏日本东洋文库);李泽棉校订,铁岭:铁岭市博物馆,1991年,页19。李如樟的出生年可以从《明史》卷217册19页5736《沈鲤传》得到佐证:“[万历]三十二年叙皮林功”。“皮林功”指李如樟参加平贵州播州苗族暴动时立的功劳。据郑汝璧《由庚堂集》卷18页23上《贺大将军维城李公晋秩一品序》:“事竣,司马首叙公功进都督同知秩一品……公春秋甫四十加一而横玉一何壮也。顷,司马上功状与播並叙,而主上独先皮林之赏讵非异数哉!”如果李如樟万历三十二年为四十一,他出生年为嘉靖四十三年,与《[康熙1李氏谱系》的记录完全吻合。
    10《三镇边务总要·序》页1下。
    11指唐代名将裴行俭和郭子仪。
    12《再造藩邦志》卷2页41上。李成梁第六子,名字与生卒年不详,应该是万历三十四年荫为百户的儿子,参见附录2第17条,应该不是宿氏的儿子。宿氏是如松的母亲,也应该是如柏、如桢、如樟、如梅的母亲。
    13关于速把亥,参见薄音湖《明清时期内蒙古各部的名称》,《寻根》2007年第三期,页13;Henry Serruys[赛瑞斯]Genealogical Tables of the Descendants of Dayan-Qan,The Hague:Mouton&Co.,1958年,页151—152。关于此次战事的经过和地理位置,参见《明史》卷238册20页6185《李成梁传》;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卷12《速把亥列传》页19下—20上。
    14《明神宗实录》卷72戊申条;佟铮编《明实录东北资料辑》,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册4页1747。至于如何确定此次荫子为李如樟,参见附录2。
    15陶望龄,(1562年—1609年),字周望,号石篑,万历十七年中会试第一,廷试第三,授编修(《明人传记资料索引》页563);生卒年据陶元藻《[乾隆]会稽陶氏族谱》卷17页38下《大司成文简公传》。
    16陶广学,字子约,号寰瀛,官至湖广孝感县承。《[乾隆]会稽陶氏族谱》卷18页1上《孝感丞寰瀛公传》曰:“[陶]广学,字子约,姿容俊伟。治《春秋》有声。廪于庠,已,入太学,谒铨部选授丞楚之孝感,与令议事不合,投牒去官。大帅李公成梁雅敬慕公,深自结纳,命二子如松、如柏受业而师事焉。居数载,辞归,赠遗甚厚。”其实,陶广学作为李如松、李如柏的老师应该在他担任孝感县丞之前:据《[康熙]孝感县志》(24卷本卷11页33下,16卷本卷7页10上),陶广学于万历二十八年任孝感县丞,他的接任者万历三十一年(24卷本)或三十三年(16卷本)上任。
    17陶望龄《歇卷集》卷10页23上《李将军赠言引》。
    18努尔哈赤大约从万历七年至万历十年之前被李成梁收养。(陈涴《努尔哈赤崛起与李成梁关系史事钩沉》,《满族研究》2009年第1期页42—43。)
    19[韩]朴思浩《心田稿·留馆杂录·序》。
    20李如松已于万历五年备黄花镇;李如柏于万历七年任游击(《李成梁及其家族》页167;《明神宗实录》卷101丙午条)。
    21据《明神宗实录》卷123丙子条:“虏酋速把亥寇义州。总兵李成梁击斩之,俘获百余人。兵部言:‘官军奋勇,名王就歼,从来摧锋,血战犹是,击其归路,未有堂堂迎敌,殊死陷坚,剪除祸本,如此举者!'上喜,命宣捷祭告,如常仪。”
    22殷尚质,天津卫人,官至辽东总兵,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一月死于战场(《明世宗实录》卷441戊午条);王治道,广宁右屯卫人,官至辽东总兵,隆庆四年(1570年)九月死于战场(《明穆宗实录》卷49戊子条);杨照,辽东前屯卫人,官至辽东总兵,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死于战场(《明世宗实录》卷524乙亥条)。
    23周咏(1533年—1595年),开封府延津人,字思养,号乐轩,嘉靖四十一年进士。(《明人传记资料索引》页326)。
    24镇夷堡在今辽宁省北镇满族自治县西北。
    25《三镇边务总要》册3页22下—23下《辽镇北虏东虏西虏并各卫夷酋枝派数目考》。
    26顾养谦《冲菴顾先生抚辽奏议》卷3页3上《擒斩大虏收获奇捷疏》。
    27《明神宗实录》卷173癸未条、《万历武功录》卷13《大委正列传》页1上、[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9页33下《译音无定字》;参见《李成梁及其家族》页171。
    28“李成梁荫本卫男升三级”《明神宗实录》卷174乙巳条;《明实录东北资料辑》册4页1835;至于如何确定李成梁此次荫子为李如樟,参见附录2。
    29《冲菴顾先生抚辽奏议》卷3页9上《擒斩大虏收获奇捷疏》。
    30《歇菴集》卷10页23上—23下《李将军赠言引》。
    31《[康熙]李氏谱系》卷2;李泽棉校订本页20。
    32李如樟参加考试等活动的叙述出现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宁夏哱拜叛乱之前(《三镇边务总要·序》页1下—2上)。
    33《由庚堂集》卷18页22上《贺大将军维城李公秩一品序》。
    34《三镇边务总要·序》页1下—2上。
    35据《[万历]延绥镇志》卷2页13下,李如樟是监生。据他的友人陈懿典说,哱拜叛乱时,李如樟“自国子生投笔从戎朔方之役”。(陈懿典《陈学士先生初集》卷6页39上《贺蓟门副帅李将军序》)陈懿典,浙江嘉兴府秀水人,字孟常,号如岡,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少詹士。(《[雍正]浙江通志》卷133页11下,卷179页9上)
    36《陈学士先生初集》卷33页25上《与李维城总戎》。
    37第一,《三镇边务总要·序》曰:“试京闱者再”,未提及及第的记录。第二,《[康熙]盛京通志》,《[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和历代《铁岭县志》均未提李如樟通过文、武两个系统的考试。
    38杨廷福、杨同甫编《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上册页204,下册页104、277、373。
    39《皇明经世文编》卷452页2上,梅国祯《为叛丁悖乱异常时事万分可虑疏》;《万历疏钞》卷44页2下。
    40哱拜,蒙古人,原来投靠黄台吉,后为王崇古收编。参阅李明华《解读叶梦熊功成引退之谜》,《惠城文史》第23辑,[2010年]注1。
    41[清]胡林翼《读史兵略续编》卷10页4上;参见南炳文、汤钢《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册下页911—914。
    42召公为姬奭,共同与周公立周宣王。
    43召公姬奭之后代。《史记》卷34册5页1549《燕召公世家第四·索隐》:“至宣王时,召穆公虎,其[指姬奭]后也。”
    44李西平指唐朝著名武将李晟(727年—793年),洮州临潭人,字良器(《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词书出版社,1995年页347)。李愬为李晟二子,“以父荫起家”。参见《旧唐书》卷133册11页3678《李晟传、李愬传》。
    45《国语》卷11《晋语五》:“臼季使,舍于冀野。冀缺薅,其妻馌之,敬,相待如宾。从而问之,冀芮之子也,与之归;既复命,而进之曰:‘臣得贤人,敢以告。'……[晋文]公见之,使为下军大夫。”
    46周生为陶望龄的第二个妻子:“配商太仆卿燕阳公女,封孺人,再周同胞四进士祚孙女,无出,继[陶]奭龄长子。”(《[乾隆]会稽陶氏族谱》卷11页3上—3下)
    47《歇菴集》卷10页23下—24上《李将军赠言引》。
    48《明神宗实录》卷247己酉条;李国祥、杨昶主编《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武汉出版社,1992年,页305。
    49时间按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哱氏》页10下。
    50凌礼潮笺校《梅国桢集》,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页20,梅国桢《征哱奏议·第五疏》。参见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卷3页25下;《万历武功录》卷1《哱拜哱承恩》页31下—32上;茅瑞征《万历三大征考·哱氏》页10下;陈建《皇明从信录》卷36页
    51上—51下。
    51《梅国桢集》页64,梅国桢《征哱奏议·第十七疏》。
    52[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64页3下—4上《通议大夫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赠副都御史梅公神道碑》。
    53《皇明经世文编》卷452页9下,梅国祯《第八疏》;参见袁中道《雪斋前集》卷16页18上、《雪斋近集》卷7页15下《梅大中丞传》;周圣楷《楚宝》卷6页30下《梅国桢》。
    54颜季亨《国朝武功纪胜通考》卷8《征哱终案》页10上。参见徐昌治《昭代芳摹》卷29页66上-66下;陈建《皇明通纪集要》卷36页20下—21上、《皇明从信录》卷36页53下;方孔炤《全边略记》卷6页34上;矛瑞征《万历三大征考·哱氏》页13上。
    55祝以豳《诒美堂集》卷22页11下-12上《朔方纪事》。
    56《万历邸钞》万历二十年壬辰卷页42上。
    57《明神宗实录》卷252辛巳条;周永春《丝纶录》卷4页51下。
    58《明神宗实录》卷252。关于本次犒劳军人参见《万历三大征考·哱氏》页15上;《明史纪事本末》卷63级字为恩字(上海古籍出版社本,1994年,页254)。
    59参游为参将、游击的简称(《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上海:上海词书出版社,1995年,页335)。在四个武官中,前面应该是参将,后面应为游击。李如樟排列最后,所以他当时应该是游击。
    60《皇明通纪集要》卷36页22上,22下、《皇明从信录》卷36页55上,55下;范景文《昭代武功编》卷9页18上,18下《叶督抚征哱承恩》;矛瑞征《万历三大征考·哱氏》页14下,15上。
    61王鸣鹤《登坛必究》卷40页35下《兵部议复宁夏功赏疏》;[清]王圻《续文献通考》卷49页22下;《丝纶录》卷4页57上。
    62《明神宗实录》卷259四月甲午条。
    63《明神宗实录》卷260五月乙卯条。《[乾隆]宣化府志》卷20《职官三》上西路、下西路参将记录中未提及李如樟。
    64《两朝平攘录》卷4页37下—38上。
    65据方应选《方众甫集》卷7页26下《滦东平叛记》。参见《明神宗实录》卷290己未条:“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
    66《两朝平攘录》卷4页38上。
    67《方众甫集》卷7页31下《滦东平叛记》。
    68孙矿《姚江孙月峰先生全集》卷5页100上《叙功疏稿略》。此记载写于当年十一月。
    69方应选,字众甫,号明斋,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明人传记资料索引》页16)。
    70《方众甫集》卷1页3上-3下《宁远伯颂·序》。
    71《方众甫集》卷13页21下《与李总戎》提及郑汝璧。郑氏和李如樟在延绥同时担任巡抚与总兵为万历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之间。郑汝璧,字邦章,号昆岩,浙江处州府缙云人(《明人传记资料索引》页783)。
    72《方众甫集》卷8页27下—28上《诰封王大将军配王夫人墓志铭》。
    73李如樟何时从黄花镇调到蓟州笔者未查到。
    74时间据《明神宗实录》卷303十月癸未条:“顺天巡抚李颐题:罗文峪斩获虏级四十九颗”;官名据郭造卿《卢龙塞略》卷15页9上。
    75《陈学士先生初集》卷6页39下《贺蓟门副帅李将军序》。
    76《喜峰路董家口关修建石城记》,载《河北省明代长城碑刻辑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上册页79。释文为李如松,误。拓片发表于王书珍主编《迁西石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页52。释文为李如口(页53)。
    77《明神宗实录》卷317丁丑条。据《[康熙]李氏谱系》卷2(李泽棉校订本页19),李如樟从宁夏回来后很快就升了都督佥事:“[李如樟]随兄如松征宁夏有功,进都督佥事。”《谱系》叙述李如樟生平用的文字较少,先后时间顺序写得不严谨。
    78赵志皋《明故特进荣禄大夫征虏前将军提督镇守辽东总兵官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赠少保宁远伯李忠烈公墓志铭》(以下简称《李如松墓志》):“公[李如松]生,嘉靖己酉十二月十一日;卒,万历戊戌四月四日,年五十”;《明神宗实录》卷321万历二十六年四月丁卯条:“虏寇辽东,总兵李如松远出捣巢,死之。”
    79王锡爵《王文肃公全集·王文肃公牍草》卷18页27下《李如樟总兵》。
    80《陈学士先生初集》卷6页39上《贺蓟门副帅李将军序》。
    81《明神宗实录》卷327丙寅条;《明实录类纂·北京史料卷》页307。“管……佥书事”为“佥书管事”之误。参见《明神宗实录》卷304二十四年十一月己亥条:“命协守蓟镇东路副总兵署都指挥佥事陈霞右军都督府佥书管事”;杨一清《关中奏议》卷11页44上《为急缺都司掌印佥书官员事》“合无将周伦铨注陕西都司军政掌印,夏钦佥书管事,汪麟令其回还原卫调治病疾,待病痊,另行委用。”(云南丛书本)
    82下面引用李如樟本人描述他写《三镇边务总要》的情况为“待罪府中,无所事事”。“府中”,指都督府。他二十六年十月十四日被任命,加上到岗位的时间,年底之前不可能写完此书。二十七年八月被任命总兵以后即未在“府中”。因此《三镇边务总要》成书的时间在万历二十七年年初至八月之间。
    83《三镇边务总要·序》页2下—3上。
    84李如樟的前任陈璘在二十七年八月十三日以后“近见邸报兵部复本,内称广西总兵陈璘马上催促由湖广取道直趋粤西听援,不许绕路粤东,有误缨冠之义。……[陈]璘,素有威名。近征倭,更著战功。粤西无事,将非所急。臣等以为宜即改为湖广总兵,即令于湖广候旨到任管事。其广西总兵,另行推补”,为李如樟任命时间之上限(李化龙《平播全书》卷1页84下—85上,85上《请内帑增将兵疏》)。万历二十八年正月癸丑,李如樟被派到广西泗城:“广西总兵李如樟速驻泗城”,为李如樟任命时间之下线(《明神宗实录》卷343,李国祥、杨昶《明实录类纂·军事史料卷》页677,武汉出版社:1993,《〈明实录〉广西史料摘录》,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页434。
    85《明神宗实录》卷343癸丑条;《明实录类纂·军事史料卷》页677;《〈明实录〉广西史料摘录》页434。泗城位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
    86李如樟在泗城“遏播西逸”:“湖广原调三万之兵并总兵陈璘、副使王应霖速赴偏桥[位于今贵州省东北部施秉县];云南、广西原调一万七千之兵速赴贵阳;云南总兵沐叡速驻沾益[位于今云南省东北部宣威县];广西总兵李如樟速驻泗城;湖广抚臣移驻沅州[位于今湖南省东北部芷江侗族自治县]”《明神宗实录》卷343。在五个派遣军队的地方中,泗城和沾益都靠西,所以泗城应该是李如樟“遏播西逸”的地点。
    87《由庚堂集》卷18页22上—22下《贺大将军维城李公晋秩一品序》。
    88写于二十八年八月上旬至十二月十六日之间。参见前一篇奏疏《平播全书》卷6页30上《四乞归疏》;后一篇奏疏《平播全书》卷6页68上《黔省善后事宜疏》。
    89《平播全书》卷6页42上,49下,49下,50上《叙助兵饷疏》。
    90《明史》卷21册2页281《本纪·神宗(二)》:“[万历二十八年]十月辛未贵州皮林苗叛。”
    91皮林位于今贵州省黎平县皮林村。
    92播指万历二十五年七月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叛,掠合江、綦江。”(《明史》卷21册2页279《本纪·神宗(二)》。
    93《由庚堂集》卷18页22下—23上,23下—24上《贺大将军维城李公晋秩一品序》。
    94《明神宗实录》卷370甲戌条;《〈明实录〉广西史料摘录》页507;《明实录类纂·军事史料卷》页1032—1033。《[万历]延绥镇志》卷2页13下曰:“万历三十年三月由广西镇守调任。”
    95三地都在今陕西省榆林市附近。红山在”镇北五里”《[万历]延绥镇志》卷2页37上。
    96《[万历]延绥镇志》卷8页56上—56下《归还镇军草地三场碑记》;句读参考陕西省榆林地方志办公室整理《延绥镇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页637。
    97《由庚堂集》卷18页24下《贺大将军维城李公晋秩一品序》。
    98李汶《总督三边奏议》卷39页103上—103下《甄别练兵官员以昭劝惩以励人心疏》。
    99郑汝璧诗《榆林虏既款塞复有季李大将军置酒春宵盛张镫乐即事有作》(《由庚堂集》卷9页12下)。郑汝璧来到延绥是万历三十一年三月十日:“于本年[三十一年]三月初十日……臣即日收管任事”(《由庚堂集》卷27页1下《恭谢天恩疏》)。此后,蒙古人于延绥第一次互市为三十一年年底:“比圪塔等酋就市红山,延、宁可稍息肩”(《明神宗实录》卷390十一月丁卯条;据《[万历]延绥镇志》卷3页66下,蒙古人于三十年互市,暂以《实录》日期为准)。“款塞”后“复有季”为三十二年春。
    100《[万历]野获编》卷17页32上《梅客生司马》,道光7年扶荔山房刻本。李如樟至少还有一次宴请过郑汝璧。
    101夏允彝《幸存录》卷上《东夷大略》。
    102《明神宗实录》卷397壬午条;沈一贯《敬事草》卷15页60下—61上《再辞皮林叙并推叙播功疏》也提及因平息播州、皮林而为李如樟等叙功事。
    103《由庚堂集》卷18页23上《贺大将军维城李公晋秩一品序》:“事竣,司马首叙公功,进都督同知秩一品……公春秋甫四十加一而横玉一何壮也。”《明神宗实录》卷397、《再辞皮林叙并推叙播功疏》、《万历起居注》[日期据《起居注》]皆曰:“若戴燿、李如樟等”。《[万历]延绥镇志》卷2页13下曰:李如樟“以播苗功升都督同知”。《明史》卷238册20页6197《李如樟传》、《[康熙]李氏谱系》皆曰李如樟“累进都督佥事”,误。
    104《[万历]延绥镇志》卷3页66下:“三十二年秋九月,酋首沙计等七台吉入犯孤山,副总兵杜松击破之。”
    105“炒忽儿台吉:吉囊弟、卜失兔叔父。封指挥佥事”(《[万历]延绥镇志》卷6页35下《套虏名系官职考·中路》);“明爱即青歹成朵儿计男,庄秃赖侄。封指挥佥事”(《[万历]延绥镇志》卷6页37上《套虏名系官职考·东路》)。
    106焦竑《国朝献征录》卷58页84上《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公汝璧墓志铭》(本条材料利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检索);徐象梅《两浙名贤录》卷20页50下《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郑汝壁》。
    107“套长”为卜失兔,是俺答姪、吉能之孙。关于“套长”的身份,参见《明神宗实录》卷411七月丙戌条:“套长卜失兔加意钤束诸部”;关于卜失兔,参见《万历武功录》卷14《把都儿黄台吉》、《卜失兔阿不害》。
    108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44页17上《赠督府少司马郑[汝璧]公序》。
    109《由庚堂集》卷29页4上—4下《官兵奋勇堵虏就阵斩获首功疏》。
    110葮州州会在今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县城。
    111钱希言《狯园》第4页14上,14下,15上—15下,15下—16上,《翦头仙人》(知不足斋本)。参见[清]褚人穫《坚瓠集·秘集》卷2页6上—6下《剪头仙人》;[清]来集之《倘湖樵书·二编》卷9页67上—68下《金陀粹编》。
    112指汉梁孝王之臣张羽、韩安国。或曰汉初张良和韩信。《汉语大词典》册4页130。
    113《总督三边奏议》卷42页26上—26下《甄别练兵官员以昭劝惩以励人心疏》。
    114《[万历]延绥镇志》卷4页9上。
    115《明神宗实录》卷411戊戌条。(本条材料利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检索。)
    116杜松任命的时间为八月甲辰(2日):“升协守孤山副总兵杜松署都督佥事挂印充总兵官镇守延绥等处地方”(《明神宗实录》卷412;《明实录类纂·军事史料卷》页1033)。据《[万历]延绥镇志》卷2页13下,接替李如樟为延绥总兵官“杜松……万历三十三年九月内任。”或许他实际到任的时间是三十三年九月。
    117《皇明留台奏议》为蔵字。
    118《明穆宗实录》卷60,隆庆五年八月癸卯条:“总督陕西右都御史戴才奏……一改延绥市厂于红山边墙暗门之外。”
    119关于吴世登的贪污活动,参见朱吾弼等辑《皇明留台奏议》卷18页57上—58上,孫居相《丙午军政拾遗疏》,萧如松万历35年序版本,南京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本;《续修四库全书》册467有影印本。
    120《皇明留台奏议》为郑竭忠。
    121建安堡位于今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南山之巅。
    122高家堡位于今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
    123孤山堡位于今榆林市府谷县孤山镇。
    124或许指延绥镇中路之五堡,即榆林、保宁、响水、波罗、怀远等堡。据《[万历]延绥镇志》卷6页39下《套虏名系官职考·西路》。
    125孙居相《两台疏草》上页49上—50下,60下,64上《丙午军政拾遗疏》;《皇明留台奏议》卷18页48上—49上,56上,58下。
    126《明神宗实录》卷420癸亥条。本条材料利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检索。
    127《明清之际辽东的军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较》页155。
    128李如樟回到铁岭不早于万历三十四年四月(见上条材料);李氏回铁岭的时间也不晚于万历三十六年二月(见[韩]崔晛《讱斋先生续集》卷2页4下《朝天日录》;《燕行录续集》册103页231)。
    129熊廷弼《按辽疏稿》卷4页104下《旧抚镇侵没边储疏》。
    130张永江《十七世纪初东蒙古的政治局势与林丹汗》,《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页62。
    131董玉瑛《宰赛援铁岭和后金与内喀尔喀部关系》,《史学集刊》1988年第4期,页16。
    132开原位于今辽宁省开原市老城镇。
    133《明神宗实录》卷408己酉条。
    134《讱斋先生续集》卷3页13上—13下,14上《朝天日录》(《燕行录续集》册103页306—307,308)。
    135[韩]《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卷1,宣祖四十—年二月戊午条。
    136[韩]李廷龟《月沙先生集·附录》卷5页7下,金尚宪《神道碑铭》。
    137《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卷6,七月癸丑条:“时,广宁总兵(李成梁)朝廷以不准册封,与都御史趙濈(楫之误)密奏:‘朝鲜兄弟相争,请举兵袭取,建置郡县。'”
    138《月沙先生集附录》卷5页7下《神道碑铭》:“宁远伯李成梁,阴噬我国,欲踵汉四郡故事。”
    139《明神宗实录》卷456,万历三十七年三月辛丑条。
    140[韩]李廷龟《月沙先生別集》为老酋。
    141《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卷6,宣祖四十一年七月丙戌条;揭扎的内容亦收入《月沙先生别集》卷4页4下《论抚镇合揭扎》。
    142《明神宗实录》卷447六月甲戌条:“准辽东总兵官宁远伯李成梁解任回京”;《明神宗实录》卷450九月丙申:“升顺天府府丞李炳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地方。”
    143据《万历邸钞》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卷页57上。
    144《讱斋先生续集》卷2页4下《朝天日录》(《燕行录续集》册103页231)。据《全边略记》卷10页61下,当时掠夺的范围除了庆云堡外还包括“克束能屯、岳让大小节诸屯……宁河诸堡。”上述地名笔者未能找到。
    145徐銮《职方疏草》卷2页6上《复开原、庆云堡失事疏》:“春间曾否有损折军马,广宁道郝大猷、旧总兵李如樟果否在行,秋间失事果否止如揭中所报……当确商之。”
    146《按辽疏稿》卷4页46下《修边举劾疏》。
    147《明史》卷238册20页6197《李如柏传》曰:“是时[李]如柏兄弟独[李]如桢在……时万历四十七年四月也。”
    148《[康熙]李氏谱系》卷2;李泽棉校订本页19。
    149苏祐《谷原文草续集》卷3《边疏遗论》。
    150胡宗宪《三巡奏议》卷1页35下—36上《为献愚忠以裨国计疏》,嘉靖刻本;东京:古典研究会,昭和39年[1964年]影印,页78—79。
    151《三镇边务总要·序》页1上—1下。
    152指喜峰口。
    153《卢龙塞略》卷15页4下—5上。
    154《三镇边务总要》册3页8下—9上。
    155《三镇边务总要》册3页6上。
    156人数和抚赏额资料来自《三镇边务总要》册3页6上,30上。
    157《三镇边务总要》册3页29上—29下。
    158《三镇边务总要》册3页5上、18下、19上。
    159《明熹宗实录》卷26,九月辛丑条;载于洪峰《龙泉峪(?)石佛寺断边成因题解》,《中国长城博物馆》2006年第1期,页55。
    160谭纶《谭襄敏公奏议》卷9页37下《重地增兵防御以保万全疏》。
    161《明清史料》癸编,第2本,页125下《内有〈柳沟添设道将〉残稿》,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5年。
    162李日宣《昌镇奏议》卷5页55上—55下《核实边备疏》。驴儿驼在门家峪附近(《三镇边务总要》册2页60下)。
    163《三镇边务总要》册2页60上。
    164据《西关志·居庸志》卷1页18上,虎峪口原来有防御建筑:“正城一道,水门一空,拦马墙一道。”笔者的实地考察分20次进行:从1997年4月至2008年9月,共22天。
    165《三镇边务总要》册2页31上。
    166《三镇边务总要》册2页41上。
    167《三镇边务总要》册2页35上。
    168《明熹宗实录》卷26九月辛丑条,载于赵其昌主编《明实录北京史料》,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年,册4页551条283。句读据此本。
    169《三镇边务总要》册2页67上。
    170《西关志·西关总图》;刘效祖《四镇三关志》卷1页16下。
    171《三镇边务总要》册2页69上。
    172“分水岭至银洞梁二里,本岭有警门”册2页70上;“火石岭至寺儿梁二里,火石岭边坐漫梁,有警门”册2页71下;“北唐儿菴至南唐儿菴二里,两菴俱有警门,再四[西之误]亦有水口”册2页74上。
    173景爱《长城》,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年,页67。。
    174吴元真、吴梦麟《北京市怀柔县慕田峪关长城调查》,《文物》1990年第12期,页74、75,
    175《[康熙]怀柔县新志》出书时间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页3;《[雍正]密云县志》出书时间据金恩辉、胡述兆主编《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页1—13;《[乾隆]延庆卫志略》的出书时间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页3;《日下旧闻考》出书时间据《日下旧闻考》,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出版说明》页8;《畿辅安澜志》出书时间据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书目录;《[光绪]畿辅通志》出书时间据《畿辅通志》,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重印〈畿辅通志〉前言》页3;《[光绪]昌平州志》刊行的时间据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光绪昌平州志·出版说明》页1;《[光绪]顺天府志出书时间据《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页1—7,《[民国]河北通志稿》的出书时间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页27。引《三镇边务总要》的资料出现于《日下旧闻》卷36—37,《[康熙]怀柔县新志》卷1页12上—12下,《[雍正]密云县志》卷1页6—15,《[乾隆]延庆卫志略·关隘》,《日下旧闻考》卷152—154,《[嘉庆]畿辅安澜志》潮河一卷页6上,《[光绪]畿辅安澜志》滦河卷上页19下,《[光绪]畿辅通志》卷6770,《[光绪]昌平州志》卷3上页11下—20下(未提及《三镇边务总要》一书,但采用的资料主要来自《日下旧闻》或《日下旧闻考》引《三镇边务总要》),《[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卷12(总卷30)(慕田峪至挂枝菴段也未提及《三镇边务总要》一书,但是引用了《[光绪]昌平州志》的上述资料),《[民国]河北通志稿·关隘考》卷2页32上。
    176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八年刘氏味经书屋钞本6卷本,索书号02809,近有《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三镇边务总要》”出现于册920页788下。国家图书馆藏守雅堂抄本(索书号:目440/82546)册4页42上为“《三镇边务总要》5卷,朱如章,2本”;民国铅印二徐书目合刻本子部兵家页46上为:“李如章《三镇边务总要》5卷,2本”。陆香圃三间堂本、刘氏味经书屋本(别本)(国图索书号02810)、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索书号14437)、[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清抄本(索书号平图010755—010757)均未著录此书。
    177宣统元年晨风阁丛书本为青字号,页10下。朱彝尊所收藏的一本,是册2,即蓟、昌两镇沿边关隘的情况,也是在《日下旧闻》一书引用的《三镇边务总要》内容。或许徐学乾的二本和朱彝尊的一本都来自于同一套完整的《三镇边务总要》。
    178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一册(书号:15557)。国家图书馆藏清抄本2卷本(书号:02821)曰:“《三镇边务总要》李如璋”。国家图书馆藏味经书屋清抄本(书号:02819)为“《三镇边务总要》一本。”
    179郑振铎西谛藏书,国家图书馆藏本(书号:XD8812)。曾钊生卒年据李玉安、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页255。据《中国藏书家辞典》,曾氏死后,其书大部分由顺德温树梁所得,但此本《三镇边务总要》未发现温树梁之印。再者,曾印盖完以后,从常规的从下而上、从右而左的藏书家盖章的顺序看,下一个藏书家印为岭南图书馆藏书印。
    180《地学杂志》1933年,第21年第1期页50[作者为“王以中”,“以中”是王庸的字];《国风半月刊》第2卷第9期[1933年]。下文页数据《国风半月刊》本。后来此文登于《中国地理图籍丛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页39。“《畿辅通志》引及此书”一句始见于《中国地理图籍丛考》本。
    181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出版社。
    182广州:岭南大学图书馆。
    18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184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185指其父李成梁。
    186《明史》卷238册20页6186—6187《李成梁传》:“[万历]九年(1581年)正月,土蛮复与黑石炭,大、小委正,卜言台周,脑毛大,黄台吉,以儿邓,煖兔,拱兔,炒户儿聚兵塞下,谋入广宁。成梁帅轻骑从大宁堡出。去塞四百余里,至袄郎兔大战。自辰及未,敌不支败走。官军将还,敌来追。成梁逆击,且战且行。先后斩首三百四十,及其长八人。录功,增禄百石,世荫一等。”隆庆元年之后,辽东总兵“移驻河东辽阳适中之地,”不再驻广宁(《明史》卷76册6页1867《职官志·五》),因此“镇广宁”非常驻广宁之义。
    187指文官梅国桢率领的部队。《明史》卷238册20页6192《李如松传》曰:“如松为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即以[梅]国桢监之。武臣有提督,自如松始也。”
    188指李如松。
    189《由庚堂集》卷18页22上《贺大将军维城李公晋秩一品序》曰:“[万历]癸卯春来抚延绥则大将军维城李公……李公者,宁远伯寅城翁季君也。”由此看来,“维城”和“寅城”两种称号都是李氏父子的字或者号。据《李成梁と其の一族に就て》页99—100,李成梁号银城,李如松号仰城,李如柏号肖城,李如桢号景城,李如梅号方城。据《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下册页133,李成梁的字为汝器或汝契,号寅城。可见,在郑汝璧上述的著作并列出现的寅城和维城是李成梁和李如樟各自的号。《三镇边务总要》每册开头页注明“辽东铁岭李如樟宗豫甫纂辑”。按照古籍的印刷习惯,XX甫表示字的意思(如《由庚堂集》万历刻本每卷开头页为“缙云郑汝璧邦章甫著”。据《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册页184,“邦章”是郑汝璧的字)。因此我们可以肯定李如樟的字为宗豫。“东海”有可能是别号。《明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上册页204记载明代另外有三名以东海为号的人:宋广(流寓华亭)、浦源(无锡人)、张弼(华亭人),未记载以东海为字者。
    190感谢国家图书馆善本部李坚辨认第二个印章。
    191《明史》卷238册20页6192《李如松传》。
    192《明史》卷238册20页6195《李如柏传》。
    193《明史》卷238册20页6197《李如桢传》。
    194《明史》卷238册20页6197《李如樟传》。
    195《明史》卷238册20页6198《李如梅传》。
    196《[康熙]李氏谱系》,李泽棉校订本页14。
    197《明穆宗实录》卷64。
    198《明神宗实录》卷37;《明实录东北资料辑》册4页1706;《李如松墓志》。
    199《昭代武功编》卷8页10下《李宁远破土蛮》。
    200《明神宗实录》卷40;《明实录东北资料辑》册4页1711。李泽绵认为李如柏于万历五年五月世袭本卫指挥佥事,误。(《李成梁及其家族》页167)
    201《明史》卷238《李如柏传》册20页6195。202《明神宗实录》卷45;《明实录东北资料辑》册4页1717。
    203《明神宗实录》卷72;《明实录东北资料辑》册4页1747。。
    204《明神宗实录》卷75;《明实录东北资料辑》册4页1749。
    205《明史》卷238《李如柏传》册20页6196。
    206《明神宗实录》卷101。
    207《明史》卷238《李如桢传》册20页6187。
    208《明神宗实录》卷116。
    209《明神宗实录》卷125。
    210《明神宗实录》卷128。
    211《明神宗实录》卷138;《明实录东北资料辑》册4页1807。
    212《明神宗实录》卷145。
    213《明神宗实录》卷148。
    214《明神宗实录》卷149。
    215《明史》卷238《李如梅传》册20页6198。
    216《明史》卷238《李成梁传》册20页6188,引于尚瑶《李成梁与晚明辽东政局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页97。
    217《明神宗实录》卷161。
    218《明神宗实录》卷174。。
    219《冲菴顾先生抚辽奏议》卷3页28上《谢加升副都御史并钦赏疏》。
    220《[万历十五年]大明会典》卷118页1下—2上。
    221《歇菴集》卷10页23上《李将军赠言引》。
    222《明神宗实录》卷222。
    223《万历武功录》卷10《卜言台周传》页7上。
    224《明神宗实录》卷424。应该是《再造藩邦志》所指的李成梁第六个儿子,非宿氏所生。(卷2页41上)。
    225《山东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页199;孙学雷、董光和主编《国家图书馆古籍藏书印选编》,北京:线装书局,2004年,册6页32。
    226[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春秋啖赵二先生传辨疑》(索书号:106.400677);《春秋啖赵二先生集传纂例》(索书号:106.400676)。
    227关于曾钊的事迹,参见《中国藏书家辞典》页255。
    228薛朝选《异识资谐》卷2页5下—6上。
    229《异识资谐》卷2页6上;[清]褚人穫《坚瓠集·续集》卷3页25上—25下《戚继光猴》为“李如樟为记其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