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乡村规划发展探索——基于价值取向到地方实践的互动分析框架
详细信息    查看官网全文
摘要
城乡关系的演变推动了乡村规划的发展,促进了城乡规划体系的变革。通过建立"价值取向-制度保障-技术支撑-地方实践"的互动分析框架,以历时性的实证来解释和验证乡村规划从价值取向到地方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基于检验、反馈、调适三个互动机制,提出乡村规划的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撑是价值取向落实到地方实践的必要手段,四个维度的协同创新过程是推动乡村规划从认识到实践发展完善的必要路径;进一步分析了当前乡村规划发展中各个维度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引文
[1]梅耀林,汪晓春,王婧,许珊珊,杨浩.乡村规划的实践与展望[J].小城镇建设,2014,11:48-55.
    [2]葛丹东,华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乡村规划新方向[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148-155.
    [3]葛丹东,华晨.论乡村视角下的村庄规划技术策略与过程模式[J].城市规划,2010,06:55-59+92.
    [4]张尚武.城镇化与规划体系转型——基于乡村视角的认识[J].城市规划学刊,2013,06:19-25.
    [5]周岚,于春,何培根.小村庄大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江苏实践[J].城市规划,2013,11:20-27.
    [6]叶裕民.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3,01:1-9.
    [7]田莉.城乡统筹规划实施的二元土地困境:基于产权创新的破解之道[J].城市规划学刊,2013,01:18-22.
    [8]农业部产业政策法规司课题组,陈晓华,张红宇,欧阳海洪,夏英,杨菁.统筹城乡和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4,01:27-31+79.
    [9]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7,01:23-31+76.
    [10]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J].改革,2009,11:5-14.
    [11]赵群毅.城乡关系的战略转型与新时期城乡一体化规划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2009,06:47-52.
    [12]母兴元.把设计工作转向支援农业的轨道上来——建筑工程部设计局农村住宅设计工作座谈会简讯[J].建筑学报,1963,01:4.
    [13]母兴元.农村建筑设计工作会议简讯[J].建筑学报,1963,11:12-13.
    [14]王立权.全国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在青岛召开[J].农业工程,1980,01:31-32.
    [15]温铁军,杨殿闯.中国工业化资本原始积累的负外部性及化解机制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08:23-29+86.
    [16]李兵弟.城乡统筹规划:制度构建与政策思考[J].城市规划,2010,12:24-32.
    [17]鲍梓婷,周剑云.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J].城市规划,2014,10:75-83.
    [18]赵民,游猎,陈晨.论农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导向和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2015,07:9-18+24.
    [19]赵华勤,张如林,杨晓光,周焱.城乡统筹规划: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J].城市规划学刊,2013,01:23-28.
    [20]石楠.论城乡规划管理行政权力的责任空间范畴——写在《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之际[J].城市规划,2008,02:9-15+26.
    [21]陈锡文,赵阳,陈剑波,罗丹.中国农村制度变迁6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张尚武,李京生,等.//乡村规划与乡村治理[J].城市规划,2014,11:23-28.
    [23]罗小娇,崔珩,蒋玮.“两规”耦合背景下村庄发展一体化规划方法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1,03:22-27+41.
    [24]宋凌,殷玮,吴沅箐.上海郊野地区规划的创新探索[J].上海城市规划,2014,01:61-65.
    [25]戴帅,陆化普,程颖.上下结合的乡村规划模式研究[J].规划师,2010,01:16-20.
    [26]张庭伟.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J].城市规划,2001,07:7-1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