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庸》影响《易传》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the Influence of Zhongyong on Yizhuan
  • 作者:任蜜林
  • 英文作者:Ren Milin;
  • 关键词:《中庸》 ; 《易传》 ; 天道论 ; 工夫论
  • 英文关键词:Zhongyong;;Yizhuan;;the theory of natural law;;the theory of Gongfu
  • 中文刊名:ZSK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230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汉经学的演变逻辑研究”(14CZX026)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SKY201902002
  • 页数:9
  • CN:02
  • ISSN:11-1131/C
  • 分类号:7-15
摘要
对于《中庸》与《易传》二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认为《中庸》影响《易传》,或者认为《易传》影响《中庸》。其实从思想体系和文字内容来看,《易传》应该受到《中庸》的影响。从天道论上来看,《中庸》以"诚"言天道,《易传》则以"阴阳"言天道。这种以"阴阳"解释"天道"的思想明显地受到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影响。从工夫论上来看,《易传》的工夫论只有在《中庸》天道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恰当的理解。在文字表述方面,《中庸》"性命"、"道德"等词皆未连用,而《易传》则明确提到"性命"、"道德"等词,按照词语由单音词到复合词的演变规律,《易传》应该成书于《中庸》之后。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ongyong and Yizhuan, some scholars thought that Zhongyong influences Yizhuan, and some scholars thought that Yizhuan influences Zhongyong. In fact, Yizhuan is influenced by Zhongyo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textual content. In the theory of natural law, the author of Zhongyong explained natural law through sincerity. However, the author of Yizhuan interpreted it through Yin-Yang, which wa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Yin-Yang school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 the theory of Gongfu(moral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Gongfu in Yizhuan can only be properly understoo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natural law in Zhongyong. In terms of writing, the words of "Xing"(nature)and "Ming"(destiny), as well as "Dao"(Way)and "De"(virtue)have not been used together in Zhongyong, which have been explicitly used together in Yizhuan.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al rule of words from monosyllabic words to compound words, Yizhuan should be written after Zhongyong.
引文
(1)钱大昕:《潜研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2)参见熊十力:《原儒》,《熊十力全集》第6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55页。
    (3)冯友兰:《新原道》,《三松堂全集》第5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页。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75页。
    (5)《四书章句集注》,第176页。
    (6)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全集》第2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11页。
    (7)《四书章句集注》,第355页。
    (8)《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9)石、朱熹:《中庸辑略》,《儒藏(精华编一○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10)参见《中庸辑略》,《儒藏(精华编一○四)》,第18页。
    (11)《四书章句集注》,第17页。
    (12)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13)陈来:《竹帛〈五行〉与简帛研究》,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87页。
    (14)参见任蜜林:《下贯上通:〈中庸〉性命论》,《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43页。
    (15)《四书章句集注》,第31页。
    (16)《四书章句集注》,第34页。
    (17)朱熹:《周易本义》,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2~33页。
    (18)《周易本义》,第228~229页。
    (19)《四书章句集注》,第19页。
    (20)《周易本义》,第262页。
    (21)《周易本义》,第257、253页。
    (22)《四书章句集注》,第18、32页。
    (23)此思想在先秦亦有其渊源,如《尚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孔颖达:《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页)、《左传·成公十三年》“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60页)等。然此皆片言只语,本此而成系统之体系,则自《中庸》始。
    (2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9页。
    (25)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6~47页。
    (26)牟宗三:《心体与性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0页。
    (27)《四书章句集注》,第32页。
    (28)《四书章句集注》,第33页。
    (29)《四书章句集注》,第31页。
    (30)关于《中庸》此两种实现方式的详细内容,可参见任蜜林:《下贯上通:〈中庸〉性命论》,《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45~46页。
    (31)《四书章句集注》,第34页。
    (32)《四书章句集注》,第18、31页。
    (33)《四书章句集注》,第33~34页。
    (34)《周易本义》,第228、230页。
    (35)《周易本义》,第261页。
    (36)曹础基:《庄子浅注(修订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8页。
    (37)黎翔凤:《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57页。
    (38)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47页。
    (39)《周易本义》,第262页。
    (40)参见冯友兰:《新原道》,《三松堂全集》第5卷,第60~61页。
    (41)《四书章句集注》,第349页。
    (42)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438页。
    (43)《四书章句集注》,第18、32页。
    (44)由于篇幅关系,此处不一一列举。可参见金德建:《先秦诸子杂考》,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171~173页。
    (45)《四书章句集注》,第33、34页。
    (46)《周易本义》,第227页。
    (47)《四书章句集注》,第38页。
    (48)《周易本义》,第239页。
    (49)《四书章句集注》,第34页。
    (50)《周易本义》,第229、264页。
    (51)《周敦颐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3~14页。
    (52)以上引文参见《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1~22页。
    (53)以上引文参见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119页。
    (54)《二程集》,第141页。
    (55)《刘宗周全集(第二册)》,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