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探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文生 ; 余海滨
  • 关键词:《伤寒论》柴胡证 ; 一证
  • 中文刊名:MZMJ
  •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thnomedicine and Ethnopharmacy
  • 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 年:2019
  • 期:v.28;No.348
  • 基金:KYO223余海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病症结合”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
  • 语种:中文;
  • 页:MZMJ201907025
  • 页数:2
  • CN:07
  • ISSN:53-1102/R
  • 分类号:78-79
摘要
张仲景所著《伤寒论》的条文言简意赅,其欲表达之意则可从多方面理解,这导致后世医家学术观点不一,多有争论。尤其是《伤寒论》中第101条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到底见到哪一证可明确是柴胡证呢?笔者反复研习《伤寒论》条文并结合各家见解进行探讨。
        
引文
[1]范铁兵,杨志旭.《伤寒论》病、证、症、方关系浅谈[J].河南中医,2016,36 (2):187.
    [2]张效霞.方与证间的基础是病机—兼答刘方柏同志[J].中国中医药报,2015:1-3。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
    [4]陈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机理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4,25(2):8-9.
    [5]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7.
    [6]张凌岚.“但见一证便是”之管见[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3.
    [7]谭钟,张喜奎.“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我见[J].国医论坛,2013,28(4):1-2.
    [8]吴凤全,郭忠印.“但见一证便是”之我见[J].中医药学报,1992(3):6-8.
    [9]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81.
    [10]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0.
    [11]王忠民.“但见一证便是,”之我见[J].山西中医,1987,8(4):7-10.
    [12]陈亦人.陈亦人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73-174.
    [13]殷子斐.从奔豚汤之“寒热往来”谈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27(4):3-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