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与共情能力的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刘国艳 ; 何静
  • 关键词:医学生 ; 母亲教养方式 ; 共情能力
  • 中文刊名:LZJ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机构: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0
  • 出版单位: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5;No.167
  • 基金: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7ZC154)
  • 语种:中文;
  • 页:LZJY201902060
  • 页数:4
  • CN:02
  • ISSN:62-1145/G4
  • 分类号:165-167+170
摘要
为了探索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对其共情能力的影响,本文采用家庭教养方式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对262名医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母亲教养方式各维度中,情感温暖理解得分最高,过分干涉保护得分其次,偏爱被试得分最低;在共情能力量表及各维度中,共情关心得分最高,个人痛苦得分最低。(2)不同性别的医学生在个人痛苦、共情能力上得分差异显著;是否有留守经历的医学生在共情关心、个人痛苦、共情能力上得分差异显著。(3)情感温暖理解与观点采择、共情关心呈显著正相关,与个人痛苦呈显著负相关;共情关心与拒绝否认、严厉惩罚均呈显著负相关;偏爱被试与想象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可见,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以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保护为主;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属于中上水平;医学生母亲教养方式影响其共情能力。
        
引文
[1]余皖婉,汪凯,梁振.医科大学生共情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联探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1):28-30.
    [2]何丹,等.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网络欺负:移情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3):403-407.
    [3]侯艳飞,等.医学生家庭功能与自尊在父母教养方式与生活满意度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8,(1):71-75.
    [4]张茜洋,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2):153-162.
    [5]刘丽,李鑫洁.自尊在母亲教养方式和恋爱暴力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3):477-481.
    [6]马罕.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12):1878-1881.
    [7]丁梦媛,等.大学生母亲教养方式、共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4):528-531.
    [8]黄崇蓉.母亲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J].晋中学院学报,2017,(6):73-77.
    [9]Shamay-Tsoory,S. G. The Neural Bases for Empathy[J].Neuroscientist,2011,(1):18-24.
    [10]解方舟,等.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7,(2):278-292.
    [11]林树滨,等.医学生共情的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0):32-33.
    [12]盛鑫,等.巴林特小组对医学生共情与人际信任能力的干预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7,(5):698-700.
    [13]薛俊琳,金瑞华,淮盼盼.巴林特小组在提高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8,(3):181-184.
    [14]倪守建,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共情能力培育探析[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3):382-384.
    [15]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7.
    [16]詹志禹.年级、性别角色、人情取向与同理心的关系[M].台北:台湾政治大学教育研究所,1987:125-154.
    [17]彭艳.大学新生强迫症状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8]丁向,等.护理实习生共情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18,(3):236-240.
    [19]刘国艳,等.医学生的共情能力对情绪弹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5):763-766.
    [20]关天宇,王茜,唐珊.父母教养方式和人际交往能力与大学生抗逆力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123-13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