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史实依托探析——基于区域历史地理视角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ory Text-based Study of Yan Wenjiang as a Filial Woman——A Region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
  • 作者:吴庆 ; 王蕊
  • 英文作者:Wu Qing;Wang Rui;
  • 关键词:颜文 ; 孝妇故事文本 ; 史实依托 ; 区域历史地理
  • 中文刊名:GZXK
  • 英文刊名:Guan Zi Journal
  • 机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1-28 10:46
  • 出版单位:管子学刊
  • 年:2019
  • 期:No.12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清末民初民间习惯视野下北方女性日常生活研究”(批准号:14BZS112);; 2017年度山东省社科联人文社会科学课题“魏晋隋唐时期济水流域历史人文地理研究——以山东半岛政治、文化格局的变迁为中心”(批准号:17-ND-LS-01)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GZXK201901011
  • 页数:7
  • CN:01
  • ISSN:37-1079/C
  • 分类号:68-74
摘要
民间故事是基层民众共同创造与加工的产物,对待此类文献资料,应加以宏观理解,因为虚构的故事能体现普通的真实,表达普遍的真理。由此,我们可以着眼于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中的典型情节与环境,在梳理文本演变脉络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其中的区域历史地理信息,把握故事的总体历史背景,探析故事文本的史实依托。故事文本情节构成中神异现象的选取符合相关区域的地形地貌特点,孝感涌泉的地点大多在山区,也符合相应历史时段的总体气候特点,天降暴雨及海侵现象时有发生;故事文本与孝妇河流域的联系以河流的自然存在为基础,而以河流沿线的政区变动、经济变迁等社会因素为主导,故事发生地域的变动方向与河流的流向呈相反方向,这看似不合理的情况,恰恰反映了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
        
引文
[1]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C]//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施爱东.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J].民俗研究,2009,(4).
    [3]石泉,李涵.听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C]//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杨绛.杨绛作品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陈桥驿.水经注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参见孙廷铨撰《颜山杂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2册,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00-802页。
    (2)详见刘心明:《博山孝妇故事探源》,《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3)参见周光华:《孝文化及颜文姜祠索探》,《管子学刊》,2003年第2期;任滨雁:《试论博山地区颜文姜传说及信仰》,《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4期;秦海滢:《明清时期山东孝妇河畔的望族——以淄川地区为中心》(中山大学博士后报告,2006年);陈杰:《试论颜文姜信仰存在的原因》,《民族遗产》,2010年第6期。
    (1)各种孝妇故事文本的完整表述,参见刘心明:《博山孝妇故事探源》,《民俗研究》,2003年第1期。
    (2)此表参见拙作:《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叙事结构探析---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考察》,《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孝妇故事的最初文本如何,已无从稽考,此表所列仅为现存文献中的可见文本;除少数史籍中所载孝妇故事的发生时间、地点可作直接的实证研究外,其余文本所载故事只能按照文本内容指向的逻辑上的发生时间、地点进行分析处理;此表所收录的文本,皆在故事发生地域、发生年代、孝妇孝行、孝感神异诸因素中的某一个或几个因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关联性,故而归为一个大的系统,并最终归结到博山的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不符合此条件的其他文本,未纳入表中;表中的前4种孝妇故事文本为颜文姜孝妇故事的关联文本,后7种为颜文姜孝妇故事文本。
    (1)参见栾钟垚:《邹平县志》,《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358号,成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976年,第588-593页。
    (2)参见张鸣铎:乾隆《淄川县志》,《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六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50-51页。
    (3)富申:乾隆《博山县志》,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七册,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14-15页。
    (4)表中对相关年代气候特点的判定以竺可桢先生的研究结论为依据,详见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3年第1期。
    (5)据《汉书》卷十八《外戚恩泽侯表第六》,于定国以丞相于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封西平侯,十一年后薨,则在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这与同书卷七十一于定国本传中所言他于永光元年罢相就第后“数岁,七十余薨”相吻合。则于定国最早生于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最晚生于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此处文本记载定国之父于公任东海郡决曹时所为,据定国本传,于公此前曾任郯县狱史,依当时制度,他出任县吏当在20岁左右,再至郡决曹当在30岁左右,汉代男子16岁即可婚娶,一般情况下,20岁左右生定国,则可推测东海孝妇之事发生在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至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左右。于公任职年龄的推断,依据熊伟:《秦汉监察制度史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37页;汉代男子婚配年龄的推断,依据瞿同祖:《汉代社会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0页。
    (1)详见马新:《历史气候与两汉农业的发展》,《文史哲》,2002年第5期。
    (2)两汉时期的海溢集中于渤海西岸、南岸,尤其以南岸居多,对勃海、北海、东莱等郡国即大体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的东营、潍坊、烟台三市的沿海地带影响较大,其中还有个海岸线升降变化及陆地面积盈缩的问题,值得关注,此表容量有限,不能一一标明。魏晋至明清,海溢仍时有发生,但发生地域逐渐南移,黄海、东海沿海地带成为重灾区,对此史志多有记载,此表亦未涉及。
    (1)关于唐代以来山东半岛交通格局的变化与政区变动的关系,参见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第2109-2136页及侯仁之:《淄博市主要城镇的起源和发展》,收入《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36-389页。
    (2)关于“齐地”区域文化的形成与特色,可参见拙作:《先秦时期齐地古国考论---兼及齐文化之形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