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原日身体”与身的形上化——罗汝芳身心之学的现象学诠释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 Original Body” and Metaphysical Dimension of Body—— A Phenomenological Interpretation of Luo Rufang's Body-mind Idea
  • 作者:刘增光
  • 英文作者:LIU Zengguang;
  • 关键词:身体 ; 罗汝芳 ; 阳明学 ; 现象学
  • 英文关键词:body;;Luo Rufang;;Yangming school;;phenomenology
  • 中文刊名:XSYK
  • 英文刊名:Academic Monthly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0
  • 出版单位:学术月刊
  • 年:2019
  • 期:v.51;No.600
  •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2019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XSYK201905004
  • 页数:8
  • CN:05
  • ISSN:31-1096/C
  • 分类号:26-33
摘要
身体观是近年来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峰,理学家之身体观值得重视,而阳明学派的罗汝芳之身体观尤富创造性,并可与西方的身体现象学互相鉴照。第一,罗汝芳扭转了传统的"心灵身拙"观念,回到人的生命整体去思考身心关系,提出"身心灵妙"说,此不同于身心二元论;第二,罗氏提出"原日身体"或"初生身体",揭示了身的形上之维以及身与世界之间的意向性结构,此相当于梅洛·庞蒂的"身体意向性"或舒斯特曼的"身体意识";第三,"原日身体"所具有的源初意识就是赤子之心所具的孝、弟,世界就是一个孝弟慈的世界,这与现象学在宏大范围内谈论世界不同,而构成了儒家道统的重要内容。
        Body conception has been an important theme in philosophy research. The Neo-Confucianism in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was a summi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it means that how the NeoConfucian scholars especially those of Yangming school thought about body is really worth paying attention.Analyzing Luo Rufang's creative ideas about body with the theoretic tool of body phenomenology, we can find that, firstly, Luo reversed the traditional idea which means body is passive and mind is positive, he held that both body and mind are positive, this is different from body-mind dualism. Secondly, Luo proposed a new conception "original body"("原日身体") and uncovered the intention structure between body and world, this new conception is very like Merleau Ponty' s " body intentionality" or Shusterman' s " body consciousness". Thirdly, the original consciousness that " original body" has is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the world is a world of filial piety, this viewpoint about world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body phenomenology, but it is a viewpoint of Confucianism.
引文
(1)如张再林、杨儒宾、陈立胜等学者的著作。
    (2)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1页。
    (3)杨儒宾:《儒家身体观》序言,台北:文哲研究所,1996年,第1页。
    (4)《罗汝芳集》,方祖猷、梁一群、李庆龙等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37页。
    (1)《罗汝芳集》,第117页。
    (2)《罗汝芳集》,第119页。
    (3)《罗汝芳集》,第287页。
    (4)舒斯特曼指出:在传统西方哲学中,“身体缺陷是一种普遍经验”。(参见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第80页)
    (5)《罗汝芳集》,第288页。
    (6)《罗汝芳集》,第288页。
    (7)这正相当于马克斯·舍勒所区分的“身体躯体”和“身体心灵”。(参见马克斯·舍勒:《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490页)
    (8)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96页。
    (9)《罗汝芳集》,第288页。
    (1)学界研究者往往忽视了这两种“心”,混淆了“本体之心”和“意识之心”,类似于“真心”和“习心”的区分,由此造成诸多分析上的不当。
    (2)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李伯杰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42页。
    (3)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257页。
    (4)《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120页。
    (5)《罗汝芳集》,第43页。
    (6)《罗汝芳集》,第37页。
    (1)《罗汝芳集》,第111页。
    (2)《罗汝芳集》,第124页。
    (3)《罗汝芳集》,第179页。
    (4)《罗汝芳集》,第195页。
    (5)《罗汝芳集》,第319页。
    (6)《罗汝芳集》,第360页。
    (7)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第150页。
    (8)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第7页。
    (9)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第11页。
    (10)黎靖德编:《朱子语类》,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79页。相对来说,身即是“气之塞”。
    (11)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78页。
    (1)《罗汝芳集》,第287页。
    (2)《罗汝芳集》,第287页。
    (3)《罗汝芳集》,第360页。
    (4)《罗汝芳集》,第360页。
    (5)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trans.Alden L.Fisher,Beacon Press,1963,p.216.
    (6)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研究》,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7年,第42页。
    (7)《传习录下》,《王阳明全集》,第108页。这段话中言及目耳鼻口似乎仅是为“心无体”一语作铺垫。
    (8)关于身体的自发性、主体性,可参见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第93页。
    (9)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研究》,第42页。
    (10)《王阳明全集》,第124页。
    (11)《王阳明全集》,第194页。
    (1)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第246页。
    (2)《罗汝芳集》,第65页。
    (3)《罗汝芳集》,第94页。
    (4)参见陈清春:《七情之理-王阳明道德哲学的现象学诠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67-170页。
    (5)在罗汝芳这里,赤子之心是“全心”,所指称的是身心浑一的身或心。
    (6)《罗汝芳集》,第15页。
    (7)《罗汝芳集》,第5页。
    (8)《罗汝芳集》,第134页。
    (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415页。
    (1)《罗汝芳集》,第11页。
    (2)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95页。
    (3)《罗汝芳集》,第94页。
    (4)《罗汝芳集》,第96页。
    (5)《罗汝芳集》,第135页。
    (6)《罗汝芳集》,第205-206页。
    (7)《罗汝芳集》,第47页。
    (8)《罗汝芳集》,第48页。
    (9)黎靖德编:《朱子语类》,第415页。
    (10)语出张再林:《中国古代身道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65页。
    (11)王庆节教授便将儒家伦理称为“示范伦理”,以对应于“规范伦理”。(参见王庆节:《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71-90页)
    (1)《罗汝芳集》,第28页。
    (2)《罗汝芳集》,第320页。
    (3)此为陈立胜教授在《身不自身-罗近溪身体论发微》一文中的概括,载《西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4)《罗汝芳集》,第107页。
    (5)《王畿集》,吴震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6)《耿定向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3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