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训育”的本土化实践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Local Practice of the Middle School Disciplin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 作者:毛君
  • 英文作者:MAO Jun;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 关键词:训育 ; 国民 ; 德行塑造 ; 制度—生活
  • 英文关键词:discipline education;;citizens;;shaping moral behaviors;;institution and life
  • 中文刊名:XKJ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 机构:中央美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5
  • 出版单位:教育学报
  • 年:2019
  • 期:v.15
  • 语种:中文;
  • 页:XKJY201901019
  • 页数:13
  • CN:01
  • ISSN:11-5306/G4
  • 分类号:118-130
摘要
自清末废科举、兴新学以来,公立学校肩负起塑造国民的责任,培养目标也用倡导西学理性与人权平等的国民替代了遵从长幼尊卑伦理的子民。教育手段上,学校用分科教学与训育替代了传统融德行修身与知识习得于一体的私塾教化。以不断演变的中学训育实践为切口,通过"制度—生活"的视角,剖析训育塑造国民德行的具体机制,以及训育在国家化进程中与政治制度、社会礼俗风尚和内部学校日常管理、教师教学和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而反思20世纪上半叶的公立学校如何在国际局势与传统的双重影响下步入现代化的社会浪潮中,将学生塑造为一名国民,以及国民外显的道德行为和内在的人性秩序。
        Since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chools during Late Qing dynasty,the public schools shouldered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nationals.The cultivation targets shifted from followers sticking to 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and five constant virtues to citizens advocating western rationality and human rights equity.In terms of education methods,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different subjects replaced the traditional cultivation in private education agen cies.Stating with the continuously changing middle school discipline educ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institution and life",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discipline education in shaping the morality of citizens and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discipline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system,social tradition and school's internal daily management,and teacher's teaching and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ization.It further made a reflection on how the public schools stepped into the social trends under the doubl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trends and the Chinese tradition and shaped students into citizens.It also discussed the internal order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external moral behavior of the citizens.
引文
[1]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Z].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533.
    [2]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选编(中)[Z].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494-495.
    [3]周邦道.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Z].上海:开明书店,1934.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教育学[Z].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5.
    [5]教育百科辞典[Z].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83:368.
    [6]田海洋.民国训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4):93.
    [7]Gregory Moore.Fichte: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J].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81.
    [8]康德.康德论教育[M].黄向阳,译.华东师范大学,内部资料.451.
    [9]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59,273.
    [10]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C]//李其龙.赫尔巴特文集教育学卷: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50,300.
    [11][日]宮田,丈夫.管理論としての“discipline”と方法論としての“Zucht”の交代———明治年代の欧米管理思想の受容過程における[J].教育学研究,1961:28.
    [12]王国维.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C]//姚淦铭,等.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317-320.
    [13]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41.
    [14]顾明远.祝北京师大附中永葆青春[M]//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5]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Z].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16]宋恩荣,章咸.中华民国教育法规选编(1912—1949)[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30-131.
    [17]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115.
    (1)《新青年》创办于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上海群益书社印行(月刊)。第1卷名《青年杂志》。《敬告青年》是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撰写的发刊词,亦即该杂志的纲领性文件。
    (1)注:民国成立后,五城中学堂于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1927年改为国立京师大学校附中,1937年又恢复了国立北京师范学校附中的校名。但是因为1937年日寇入侵,北京陷落,学校的大部分师生辗转西迁至陕西南部的城固地区,与当地附中合并称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间接地见证了陕甘宁边区的学校教育从无到有的全过程,也见证了边区从文化的荒漠逐渐成为中共政权的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北师大附中作为最早的“向苏联学习”示范完全中学,不仅在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规范,而且接受了苏联教育专家的直接指导。改革开放以来,一所百年老校面对更为多元的国际国内教育环境,如何处理社会新风尚对学生规范的影响,在坚守本校校风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也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因此,本文将以师大附中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学生规范作为一条主线。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编:《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1)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之生命为目标;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引自周邦道主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8页。
    (1)规定九大方针:三青并进;文武合一;农村需要与工业需要并重;教育目的与政治目的一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联系;对于吾国文化固有精粹所寄之文学哲艺,以科学方法加以整理发扬,以立民族之自信;对于自然科学,依据需要,迎头赶上,以应国防与生产之急需;对于社会科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其原则整理,对于制度应谋划创造,以求一切适合于国情;对于各级学校教育,力求目标之明确,并谋各地平均之发展,对于义务教育,依照原定期限以达普及,对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力求有计划之实施。陈东原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11页。
    (1)1929年,《中学课程暂行标准》中必修科共13门,其中和德行相关的课程为3门,共15/27学分,党义(“党义”为专门的思想政治课)占初中180学分的3%,高中150学分的4%。民国二十二年,《小学规程》中小学课程共10门,其中与德行相关的课程有3门。公民训练、常识和体育。民国二十五年颁布《中学规程》,初中必修科共15门,与德行相关的课程有3门,体育、公民、卫生。以初一学生为例,德行相关的课程,学时分量先后为体育3节,公民2节,卫生1节。高中必修科共17门,高中与德行相关的课程有4门,按照学分量先后为军训3节(前两年),公民2节,体育2节,卫生2节(第一年),伦理2节(最后一学期)。
    (1)1942年《修订课程标准》,小学六年共有8门课程,每个学期总时长约22小时。其中国语科占总课时最多,约1/3,其次是常识科,算术1/6左右。与德行相关的课程有3门,常识课时最多,平均每周210分钟;体育平均每周146分;团体训练(包括训育与卫生训练两项)每周120 分,平均每天20分。1948年《二次修订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共7门课,依旧是国语科占最多,近1/3,唱游、常识和工作基本一致,低年级取消算术,其中与德行相关的课程有4门,先后为常识(社会自然,社会又包括公民历史地理),公民训练1,体育包含在唱游之中,课外社团活动。
    (2)日常考察包括口头简答、演习练习、实验实习、读书报告、作文、测验、调查采集报告、其他工作报告、劳动作业。
    (3)每学期各科缺席时数达1/3以上的学生不得参与该科学期考试。陈东原主编:《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四编)》,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第40页。
    (1)分别是孔子诞生纪念日8月27日,国庆纪念日8月8日,总理诞辰纪念日11月12日,中华民国成立纪念日1月1日,总理逝世纪念日3月12日,革命先烈纪念日3月29日,革命政府纪念日5月5日,国民革命誓师纪念日7月9日。周邦道主编:《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乙编)》,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91页。
    (1)公民训练条目:(除德性外三个)体格(4):中国公民是强健的:我保护并且训练我的身体,使我的身体强健;中国公民是清洁的:我保持我的身体,以及饮食、衣服、住所、用品等的清洁整齐;中国公民是快活的:我的精神快乐,态度活泼,遇到了困难也不垂头丧气。经济(4):中国公民是生产的:我学习生产的知能,增进社会生产的效率,为大众谋福利;中国公民是合作的:我愿与大众共有,共治,共享;生产,消费,贩卖都合作化,以求生活的圆满。政治(4):中国公民是守法的:我愿尽国民应尽的义务,享国民应享的权利,绝不假公济私;中国公民是守法的:我院遵守国家的规律,决不违法玩法。中国公民是爱群的:我爱护我的团体,尊敬我的国家,准备和同胞团结,为国族奋斗;中国公民是拥护公理的:我主持公道,同情弱小,准备为公理而抵抗横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