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别立新宗”到“百年和解”——新诗百年反思兼谈汉语诗歌之“大传统”与“小传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New Sect Establishment to Centennial Reconciliation
  • 作者:沈奇
  • 英文作者:SHEN Qi;School of Liberal Arts, X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关键词:汉语新诗 ; 百年反思 ; 大传统与小传统 ; 通和与重构
  • 英文关键词:Chinese New Poetry;;Centennial Reflection;;Great Tradition and Small Tradition;;Harmony and Reconstruction
  • 中文刊名:BFLC
  • 英文刊名:The Northern Forum
  • 机构: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作者系西安财经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北方论丛
  • 年:2019
  • 期:No.273
  • 语种:中文;
  • 页:BFLC201901010
  • 页数:9
  • CN:01
  • ISSN:23-1073/C
  • 分类号:56-64
摘要
时值新诗百年,节点回顾,各种反思与前瞻成当代诗学界盛举。截取新世纪前后,郑敏、石虎、吴思敬,以及谢冕与孙绍振关于新诗反思的诸种论辩切入立说,并经由文字、语言、体统、道统、历史性等多种维度论证百年得失,以期为新诗百年后新的发展,如何能在汉语古典诗歌"大传统"与汉语新诗"小传统"之间,实现古今"通和"以重构传统,提交独到思路和有效参考。
        On the time node of the century of New Poetry. Various reflections and prospects have become a flourish in contemporary poetry circles. Around the new century, Zheng Min, Shihu, Wu Sijing, Xie Mian and Sun Shaozhen began to argue about the reflection of new poetry, and demonstrated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a century through various dimensions, such as writing, language, style, tradition and histo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new poetry after one hundred years, and the harmony between the "great tradition"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and the "minor tradition" of new Chinese poetry so as to reconstruct the tradition and provide original ideas and effective reference.
引文
[1]谢冕,吴思敬.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孙绍振.新诗百年:未完成的中西诗艺转基因工程——兼论中国古典诗学话语的激活和建构[J].文艺争鸣,2017(8).
    [3]郑敏,吴思敬.新诗究竟有没有传统?[J].粤海风,2001(1).
    [4]赵汀阳.惠此中国[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5][法]汪德迈.占卜与表意:中国思想的两种理性[M].金丝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6]郑敏.试论汉诗的传统艺术特点——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J].文艺研究,1998(4).
    [7]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J].文学评论,1995(6).
    [8]沈奇.“味其道”与“理其道”——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J].文艺争鸣,2014(11).
    [9]施议对编纂.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10]江弱水.古典诗的现代性:修订版[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11]易闻晓.中国诗法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2]思果.翻译新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3]顾随.中国古典文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① 这里主要指 《诗心、诗体与汉语诗性——对新诗与当代诗歌的几点反思》《“味其道”与“理其道”——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新诗:一个伟大而粗糙的发明——新诗百年反思谈片》《“汉语诗心”与“汉语诗性”散论》《蓝色反应与另一种汉诗——有关新诗与外国诗歌译介的几点思考》等五篇文章,均发表于《文艺争鸣》,依次为2013年第7期、2014年第11期、2015年第8期、2017年第5期、2018年第2期(孟春蕊编发)。
    (1)沈奇:《中国新诗的历史定位与两岸诗歌交流》,原载《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夏季卷。其中,有关新诗“三大板块”说:将现代文学意义上的“现代诗”(二十—三十年代新诗拓荒期)、台湾文学意义上的“现代诗”(五十—七十年代台湾现代诗运)和当代文学意义上的“现代诗”(大陆七十年代未至今的现代主义新诗潮)视为中国新诗最有价值的“三大板块”,为宏观把握新诗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尺度,进而提出“三大板块”的历史性对接与整合的理念。
    (2)此处所说郑敏先生的系列文章,主要包括《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文学评论》1995年第6期)《语言概念必须革新:重新认识汉语的审美功能与诗意价值》(《文学评论》1996年第4期)、《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文学评论》1998年第4期)、《中国新诗八十年反思》(《文学评论》2002年第5期)、《关于中国新诗能向古典诗歌学些什么》(《诗探索》2002年第1期)等篇。
    (3)原信两页四段,此处引文为第二段整段。
    (4)于坚:《新诗的发生》,转引自2017年10月26日的中国诗歌网。
    (5)王德威:《诗虽旧制,其命维新——夏中义教授〈百年旧诗人文血脉〉序》,引自夏中义著《百年旧诗人文血脉》,上海文艺出版社,2017年版,第7页、第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