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残疾人支持中的“三Ⅰ”范式:内涵逻辑与推进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Three-Ⅰ" Approach in Support of the Disabled Group:Inner Logic and Way to Carry It Out
  • 作者:周沛
  • 英文作者:ZHOU Pei;
  • 关键词:残疾人支持 ; “三Ⅰ”范式 ; 融合 ; 整合 ; 独立
  • 中文刊名:NJ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30
  •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v.56;No.24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7ZDA115)
  • 语种:中文;
  • 页:NJDX201903007
  • 页数:11
  • CN:03
  • ISSN:32-1084/C
  • 分类号:63-72+161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对残疾人进行帮扶支持,增进残疾人福祉,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残疾人支持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的残疾人支持在支持目标、支持项目、支持手段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理念性、政策性及方法性的缺陷。中国与美国残疾人支持与服务路径各不相同,但亦存在着共同点,我们可以借鉴波士顿残疾人支持与服务中的"三Ⅰ"范式,转变支持方式,综合运用融合、整合以及独立的先进理念与模式,以此作为残疾人支持工作中的重要举措。需要在理念先行、制度推进、专业驱动、心理调适、实现价值等方面入手,促进"三Ⅰ"范式的运用,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
        The 19 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ut forward that "improving the welfare of people's livelihood i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development" and making new progress to "support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It is obligatory for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provide help and support for the disabled group and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the disabled.Disability suppor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There are some flaws,conceptual,institutional and methodological,in the current support of the disabled people in regard to its supporting goals,supporting projects and supporting means.The Chinese practice in this respect differs from that in America,though some commonalities may still be found in between.A salutary lesson can be drawn from the "three-I"(Inclusion,Integration and Independence)approach in Boston's disability support and service to improve our way of support.Such fresh concepts and models as"three-I"approach should be introduced as important measures in the support of the disabled group in China.The"three-I"approach may not be better exploited until much efforts have put to turn into being successful dissemination of its conceptions,solid establishment of its institutions,appropriate mental accommodation and wide realization of its value,so as to develop the work for the disabled grou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参见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页。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49页。
    (3)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
    (1)参见《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107页。
    (1)参见Arjan de Haan,"Social Exclusion:Enrich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Deprivation,"Studies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2(2),2000,pp.22-40.
    (2)参见贾增春:《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15-316页。
    (3)参见Fey W.F,"Acceptance by others and its Relation to Acceptance of self and others:a Revaluat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50(2),1955,pp.274-276.
    (4)参见吴文彦、厉才茂:《社会融合:残疾人实现平等权利和共享发展的唯一途径》,《残疾人研究》2012年第3期。
    (5)所谓残疾“个人模式”指把残疾现象归结为个人原因,残疾是残疾人个人的事情“医疗模式”指残疾现象是医学层面的原
    因,只能通过医疗方式解决残疾问题“社会模式”指残疾现象是社会原因,解决残疾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1)根据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社会融合与发展学院的社区融合研究所(Institute for Community Inclusion,ICI)相关资料整理。
    (2)参见《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联合国大会1982年12月3日第37/52号决议通过),http://2011old.cdpf.org.cn/wxzx/content/2002-11/12/content_30315579.htm,访问时间:2002年11月12日。
    (3)参见《现代汉语词典》,第1669页。
    (1)参见张贤明、田玉麒:《论协同治理的内涵、价值及发展趋向》,《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2)根据对美国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社会融合与发展学院院长Kierenan的访谈整理。
    (3)参见《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成立30周年》(2014年3月21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1/c_119889772.htm,访问时间:2014年3月21日。
    (1)参见《习近平会见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受表彰代表》(2014年5月17日),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4-05/17/c_1110732064.htm,访问时间:2014年5月17日。
    (2)“最低工资原则”为接受救济者之实际生活水平不能高于社会就业最低下资者的收入水平。“济贫院检验原则”为无法自立者必须在济贫院内接受救济。
    (1)参见周沛、曲绍旭等:《残疾人社会工作》,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38页。
    (1)笔者承接了无锡市残联《无锡波士顿残疾人事业发展比较研究》课题,于2018年1月—2月,与数名博士赴美国波士顿,在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社会融合与发展学院的支持与配合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美国残疾人支持与服务研究。
    (2)根据和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社会融合与发展学院的研究者座谈整理。
    (3)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
    (1)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
    (2)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
    (1)参见《习近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2016年7月28日),http://www.gov.cn/fuwu/cjr/2016-07/29/content_5124019.htm,访问时间:2016年7月29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